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手术治疗

合集下载

胸腰段黄韧带骨化症的诊断及手术治疗.

胸腰段黄韧带骨化症的诊断及手术治疗.

胸腰段黄韧带骨化症的诊断及手术治疗【摘要】目的:探讨胸腰段黄韧带骨化症的诊断及改良手术方法。

方法:总结9例胸腰段黄韧带骨化症患者,根据其临床表现及诊断特点,采用不同区域不同减压方式治疗并对其疗效加以分析。

结果:9例病例,随访3个~24个月,平均16.9个月。

术后JOA评分5分~11分,平均9.4分,功能恢复率78.2%,优良率77.8%。

结论:临床表现结合CT及MRI检查是诊断胸腰段黄韧带骨化症的重要手段;改良手术技术较为可靠安全,术后疗效满意。

【关键词】胸腰段黄韧带骨化诊断治疗胸腰段黄韧带骨化症极少见。

国内报导仅见累及L1,2。

未见报导L2,3[1]。

由于其解剖位置特殊,临床症状复杂而不典型,常因误诊或漏诊而导致不可逆性脊髓、神经损害[1,2]。

加之胸腰段位于脊椎活动中心,过度去除后路结构又极易出现不稳等并发症。

因此,自2000年5月~2005年6月,我科对此类病人试采用胸腰段交界处保留棘突及其上韧带结构、保留外侧1/3~2/3关节突、保留中1/3椎板的方法治疗9例。

并对其诊断和手术进行分析讨论。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9例患者中,男6例,女3例,年龄37岁~66岁,平均49.8岁;病程7个~42个月,平均18个月。

随访3个~24个月,平均16.9个月。

所有病例均为两个以上节段发病,其中T8,9~L1,25例,T10,11~L1,22例,T8,9~L2,31例,L1,2~L2,31例。

1.2 临床表现此病起病隐匿,病程较长,当渐进性发展,轻微外伤可使病情迅速加重。

患者最早出现下肢麻木,感觉异常6例,单侧或双下肢无力,行走困难4例,胸腹部束带感5例,下肢放射痛7例,踩棉花感3例。

查体主要单侧或双侧肌力减退6例,不同平面以下痛觉减退或消失9例,腱反射减弱或消失5例,亢进2例,椎体束征阳性6例,括约肌功能障碍8例。

1.3 影像学检查本组病例均做了X线平片、CT平扫和MRI检查。

X线平片显示脊柱出现不同程度退行性改变,小关节增生,CT扫描进一步证实黄韧带增生、骨化,小关节内聚、增生,中央管,侧隐窝狭窄。

临床后纵韧带骨化症发病机制、部位解剖、影像表现、影像学分型及识别要点

临床后纵韧带骨化症发病机制、部位解剖、影像表现、影像学分型及识别要点

临床后纵韧带骨化症发病机制、部位解剖、影像表现、影像学分型及识别要点基本概念后纵韧带骨化症是后纵韧带异位骨化所导致的病理过程,可见于颈椎、胸椎和腰椎,但后两者发病率较低,且椎管腔相对较大,临床更关注颈段OPLL。

OPLL好发于C3—C5节段。

由于OPLL引起的临床症状与颈椎病非常相似,同时超过半数的OPLL患者合并椎间盘突出,容易被漏诊或误诊为椎间盘突出症,二者临床治疗手段差异很大。

后纵韧带解剖后纵韧带紧贴椎体后面,细而坚韧,由大量胶原纤维构成,上至枕骨大孔前缘,下至骶椎上部,起到限制脊柱过度前屈作用。

后纵韧带的纤维可分为深浅两层,深层纤维仅附着于相邻两椎体的边缘,浅层纤维则可跨越多个椎体。

影像表现薄层CT(骨窗)对OPLL诊断的准确性为100%,侧位X线片为83%,常规MR平扫的准确性低于50%,诊断OPLL首选薄层CT扫描。

CT表现:在矢状位上主要表现为椎体后部线形或新月形骨样高密度影,其内存在稍低密度的松质骨区,病灶与邻近椎体后缘之间常可见透亮缝隙影;轴位上呈结节状、山丘状、蘑菇状等形状的高密度影,无特征性。

MR表现:矢状位上椎体后部新月形或梭形低信号影,典型者在T2WI序列上可见以低信号为主的病灶内间杂多发斑点状高信号影。

影像学分型连续型:连续跨越多个椎体节段及椎间隙。

节段型:单一椎体后方的节段性骨化。

混合型:连续型与节段型同时存在。

局限型:局限于椎间盘水平的骨化。

节段型:病灶不连续,位于C2~C6椎体后方,T2WI上呈混杂信号,整体以低信号为主(红箭头)。

局限型:在病理状态下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后纵韧带在相邻椎体的附着位置,注意椎体骨质增生常见的位置,颈6椎体后下缘有个小尖角凸起(白箭头),很可能是OPLL的早期形态。

混合型:C2~C4水平为连续型(红箭头),C5、C6水平为节段型(绿箭头),注意C2椎体后缘与钙化的后纵韧带之间的空隙(黄箭)以及后纵韧带内低密度的松质骨区(蓝箭)。

C2-C7水平混合型OPLL,其中C5、C6、C7水平的后纵韧带呈节段型钙化(绿箭),但相应水平的后方还可见到一条带状钙化影(蓝箭),并与前方钙化的后纵韧带之间形成间隙(黄箭所指),于红虚线水平做切面(轴位图)可以更清楚看到这个间隙。

胸椎后纵韧带骨化进展

胸椎后纵韧带骨化进展
胸椎椎管大致呈圆形,其矢状径除胸 12 外,其余为14 ~ 15 mm( X 线平均为 18 mm) 。横径除胸 1 ~ 3 及胸 11 ~ 12 稍大 外,胸 4 ~ 10 基本与矢状径相同,在整个椎管中也是最小的。 根据郭世绂〔7〕的研究,颈段硬脊膜囊约占椎管的 2. 2 /3,矢状径 之比为 1∶ 0. 73。胸段硬脊膜囊约占椎管的 2 /3,两者矢状径之 比为 1∶ 0. 68,其中胸 1 ~ 4 为 1∶ 0. 67,胸 5 ~ 8 为 1∶ 0. 66,胸 9 ~ 12 为 1∶ 0. 69。腰段硬脊膜囊约占椎管的 1. 8 /3。这说明来自 矢状面的压迫,胸腰段缓冲余地大,而颈段最小。但是由于胸 椎存在一个生理性后凸,后凸的角度大约为 10° ~ 40°,所以如 果单纯行后路椎板成形术或椎板切除术,胸段脊髓向后移动的 位移有限。
胸椎后纵韧带骨化( OPLL) 是指因胸椎后纵韧带发生骨化 从而压迫脊髓和( 或) 神经根,产生肢体感觉和运动障碍及内脏 自主神经 功 能 紊 乱。OPPL 病 情 发 展 缓 慢,患 者 发 病 年 龄 为 40 ~ 59 岁〔1〕,当出现神经症状时影像学表现往往显示压迫严 重。OPLL 保守治疗无效,当确诊之后,应当手术治疗。许多学 者提出了各种手术入路及对 OPPL 具体分型,但是胸椎椎管减 压手术风险高,术后恢复慢,而且瘫痪概率较大。所以病人是 否能手术,术后恢复程度如何,这对脊柱外科医生提出了一个 挑战。为了加强对该疾病的认识,本文就胸椎 OPLL( T-OPLL) 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3 辅助检查在诊断中的意义 随着 CT、MRI 及介入造影的临床应用,对疾病的诊断做出
了极大贡献。X 线平片不能诊断和定位,但是有一定参考价 值,如椎间隙窄,生理曲度的变化以及是否有强直性脊柱炎等, 还可 以 排 除 结 核、肿 瘤 等 疾 病。CT 和 MRI 基 本 可 以 确 诊 OPLL,但必须排除是否同时有 C-OPLL、颈椎管狭窄及腰椎椎管

颈胸段后纵韧带骨化致椎管狭窄的手术治疗

颈胸段后纵韧带骨化致椎管狭窄的手术治疗

的 目的是 解 除脊 髓 、 管 和神 经 根 的压 迫 , 血 以及 稳 定 病 变 颈 椎
的 椎 间 关 节 。 术 人 路 的 选择 必须 考 虑 骨 化 灶 的 部 位 、 围和 手 范 椎 管 狭 窄程 度 。手 术 方 式 分 为 前 路 切 除 骨化 的后 纵 韧 带 或 使
脊髓压迫并有 T 2高信 号 。 据 C MR 及 查 体 判 定 神 经 损 伤 根 T、 I
S a x , ia h n i Ch n KEYW ORDS Osi c t no o tr r o gt d n l i a n ; S i a tn ss sf ai f se i n i i a g me t i o p o l u l p n l e o i ; S r ia r c d r s o e a ie s u gc l o e u e , p r t p v
( 西 省人 民 医 院 骨 科 , 西 山 山 关键词 太原 00 1) 3 0 2 骨 化 , 纵 韧 带 ; 椎 管 狭 窄 ; 外 科 手 术 后
D :036 4.s . 0 - 0 42 1 . . 2 OI 1.9 9 i n1 3 0 3 . 1 70 s 0 0 0 2
S r ia r a m e tf r s i a t n ss c u e y c r io h r c e o s c t n o h o t ro o g t d n ll a n u gc lt e t n o p n ls e 0 i a s d b e v c t o a i s i a i ft e p s e i r l n iu i a i me t i f o卷 第 7期 C iaJO to ru a J1 0 1V 1 4 N . hn r pTa m ,u. 1 , o. , o h 2 2 7

胸椎后纵韧带骨化与椎管狭窄症的认识

胸椎后纵韧带骨化与椎管狭窄症的认识
3 关于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的治疗问题
由于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病程长, 症状重 , 手术风险及难 度大, 其预后不理想。单纯胸椎后纵韧带骨化所致椎管狭窄
致, 这种韧带的异位骨化既沿着后纵韧带的纵轴方向生 长, 又在水平方向逐步向两侧生长扩大, 从而造成椎管形态 和容积变化。 胸椎椎管是整个脊柱椎管中矢径最为狭窄的区
21 主要特征性临床症状和体征 . 胸椎后纵韧带骨化所致的脊髓损害不仅是单纯机械压 迫, 更重要的是骨化引起继发脊髓的血供障碍。即使遭受轻
状和体征, 而下胸椎或胸腰段后纵韧带骨化症, 由于压迫脊 髓腰膨大和/ 或圆锥, 可表现为上下运动神经元同时损害, 既 有锥体束征阳性 , 又可出现膝或跟腱反射减弱、 消失及肌萎 缩等迟缓性瘫痪, 成为所谓双重神经损害表现或称混合性瘫
痪 ;) C脊髓性 间歇性跛行 , 临床上多表现为直立行走时症状 更
据统计, 脊柱后纵韧带骨化 (sfai f ot i osi tno ps r r ic o e o l g ui lla etO L ) 0 o i d a i m n , P L 7 发 生于 颈椎 , 椎仅 占 n t n g 胸 1 , 5 腰椎较少。 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由于解剖部位的特殊 性, 诊断和治疗都有一定困难u 。 j 1 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基本病理特点 胸椎后纵韧带骨化与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病理变化相
域, 脊髓和神经根受到进行性增大的骨化物刺激和压迫, 出
现相应 的神经 系统症状 。 当后纵韧带骨化物增大到一定程度
度外伤也可能使脊髓的血液循环进一步破坏, 出现严重脊髓 损伤的临床表现_ ]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是以胸椎椎管狭 5 。 窄症为主要临床表现, 必须有详尽的临床与影像学检查确定
』 un l f rci l to adc o. 6No 5 Ma . 00 。 ra o at a Orh pe i V 11 , . , y 2 1 P c s

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病人的护理

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病人的护理
团队成员相互协作,共同制定护理计划。
谁来进行护理?
家庭护理
家属的支持和参与对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家属需了解疾病及护理知识,以便提供必要的帮 助。
谁来进行护理?
患者自身
患者自身的积极配合也是护理成功的重要因素。
鼓励患者参与自我管理,增强其信心。
何时进行护理?
何时进行护理? 住院期间
在患者住院期间,护理是持续进行的。
及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症状变化。
何时进行护理? 出院后
出院后,患者仍需定期进行随访护理。
确保患者在家中能够得到必要的支持与指导 。
何时进行护理? 急性发作时
在症状加重或急性发作时,应立即加强护理 措施。
包括及时就医和调整治疗方案。
如何进行护理?
如何进行护理?
评估
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健康评估,包括疼痛程度和功 能状态。
使用标准化评估工具,有助于制定护理计划。
如何进行护理?
教育
为患者及家属提供疾病相关知识和自我管理技能 的培训。
教育内容包括药物管理、生活方式调整等。
如何进行护理?
监测
定期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护理方案。
记录患者的症状变化,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2. 为什么需要护理? 3. 谁来进行护理? 4. 何时进行护理? 5. 如何进行护理?
什么是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什么是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定义
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是一种脊柱病,主要表现为 后纵韧带的增生和骨化。
常见于中老年人,可能导致脊髓压迫和神经功能 障碍。
提供安全的环境,例如使用扶手和防滑垫。
为什么需要护理? 缓解症状
通过专业护理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和不 适感。

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分型及治疗方法的选择

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分型及治疗方法的选择

( 7 8 . 4 %) 、 走路 不 稳 ( 9 3 . 1 %) 、 病 理 征 阳性 ( 9 2 . 6 %) 、 大 小 便 困难 改善率= X 1 0 0 %, 改善率 7 5 %~ 1 0 0 %为优 , 5 0 %~ 7 4 %为 良, 2 5 %~ 4 9 %
( 1 7 . 2 %) 。
例, 全椎板切除减压 , 鸟 嘴型 1 4例 , 胸腔前外侧人路前方减 压 , 连续 锯齿型 2 7例 、 复合 型 8 例, 后方人路经关 节突减压。通
过随访 , 评 估术后 2年 的 J O A评分 , 并进 行统计 学分析 。结 果 术后 2年 的 J O A评 分 , 5 2例患者 中优 3例 , 良2 1 例, 可 2 3 例, 差 5例 , 4种类型的术前与术后情况 比较 , 差异 均有统计学 意义 ( P < 0 . 0 5 ) 。结论 通过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的影像学分型 对手术方式进行选择是科学有效 的。 【 关键 词】 胸椎 ; 后纵韧 带骨化 ; 分型 ; 治疗方法 【 中图分类号】 R 6 8 6 . 5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6 7 2 — 5 6 5 4 ( 2 O 1 4 ) 0 2 【 c ) 一 O 1 5 3 — 0 2
2 7 2 0 1 1
【 摘要】 目的 探讨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的分型对治疗方法选择 的影响 。方法 2 0 0 2年 1 月一2 【 ) l 2年 1 月, 胸椎后纵韧带骨化 症患者 5 2例 , 男3 3例 , 女 1 9例 , 年龄 3 8 ~ 7 5岁 , 平均 5 1 . 4岁。通过 C T及 MR I 进 行分型 , 选择不 同的手术 方法 。直线型 3
胸椎后纵韧带是胸椎后 方的主要稳定结构 . 韧带骨 化致椎 管

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手术治疗

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手术治疗

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手术治疗秦伟光;刘春艳;曹伟;安淑红【摘要】胸椎黄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ligamen—turn flavum,OLF)是一种重要的脊柱韧带骨化性疾病,常引起椎管狭窄和脊髓压迫而出现临床症状。

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是导致胸椎管狭窄、脊髓受压的主要原因,目前逐渐被人们所重视。

近年来,国内报告日渐增多。

文献报道胸腰和颈胸交接段多见,尤其是胸腰段(T10~L1)最为多见。

我院自2002年8月至2007年12月采用磨钻加“揭盖法”切除椎管后壁减压,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症10例,现报告如下。

【期刊名称】《泰山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08(029)007【总页数】2页(P535-536)【关键词】胸椎;黄韧带;异位性骨化;椎管狭窄;外科手术【作者】秦伟光;刘春艳;曹伟;安淑红【作者单位】沾化县人民医院,山东,沾化,256800;沾化县人民医院,山东,沾化,256800;费县人民医院,山东,费县,273400;泰山医学院,山东,泰安,2710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1.5+5胸椎黄韧带骨化症( ossification of the ligamentum flavum, OLF)是一种重要的脊柱韧带骨化性疾病,常引起椎管狭窄和脊髓压迫而出现临床症状。

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是导致胸椎管狭窄、脊髓受压的主要原因[1],目前逐渐被人们所重视。

近年来,国内报告日渐增多。

文献报道胸腰和颈胸交接段多见,尤其是胸腰段( T10 ~L1 )最为多见。

我院自2002年8月至2007年12月采用磨钻加“揭盖法”切除椎管后壁减压,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症10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46~65岁,平均54.5岁。

病程8个月~10 年,平均27个月。

临床症状: 双下肢麻木10例,双下肢无力9例,行走不稳8例,胸腹部束带感5例,背痛4例,有大小便障碍1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全操作技巧
OPLL
安全整块切除脊髓前方的OPLL
Circumspinal decompression
“L”骨刀前击 OPL
“L”剥离子进一步向前方下压,使骨化块坍陷,取出
脊髓前方骨化块 安全、彻底的切除
典型病例(Cases)
按照 颈胸段、中胸段、胸腰段选几个典型病例介绍
颈胸段:病例1 T1-T2 OPLL
×
四、后外侧入路 T1-T12

切除肋骨,可以扩大显露,切除椎体OPL
安全减压操作技巧
对胸脊髓
•不推挤 •不牵拉 •不震荡
安全操作原则和技巧
远离脊髓切骨,创造足够操作 空间
切骨先从脊髓骨化上下端的未 骨化部位进行;从脊髓两侧方 磨骨切骨
骨化块的切除由正常向异常、 由外向内
禁忌牵开神经切骨化 为取出骨化块,必要时可切断
张现国
Pre-OP
T1-T2-T3
骨化块占据椎管50%以上
T1-T2-T3
OP
T1-T2-T3
POST OP
POST-OP
张现国
立体重建显示:T1~3骨化块彻底切除
POST OP
横断位显示:骨化块切除彻底,脊髓360度环形的充分减压
POST OP
张现国
Pre-op
中胸椎:病例3 T9 T10 T11
前入路完整切除OPLL (T1-T2)
POST OP
POST OP
POST OP
前入路完整切除OPLL (T1-T2)
POST OP
POST OP
颈7~胸2前路固定
术后6个月复查时,患者是走着来医院
上胸椎:病例2: T1-T2-T3 OPLL
T1 Pre-OP T2
T3
T1
T2
Post-OP
T3
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手术治疗
安全减压策略和技巧
胸椎OPLL 分为
孤立型、跳跃型、连续性
混合型
彻底减压:减压范围
矢状面足够长 范围包括并超过 骨化块的上下端
Pre-OP
POST OP
彻底减压决策:减压范围
在横断位上,开窗宽度足够宽,超过骨化块
彻底减压决策:入路正确
T3 T4不能选择前路
T1 T2 T3×
Pre-OP T1
T2
Pre-OP
女,52岁 外院行C6-T2全椎板
切除术后 而T1-T2脊髓前方仍
存在压迫,疗效不佳 我院再手术 T1-T2 OPLL
resection
T1 T2
T1---T2 OPLL
Pre-OP
Pre-OP
Pre-OP
CT显示:胸脊髓前方骨化块压迫
前入路完整切除OPLL (T1-T2)
T4×
彻底减压决策:入路正确
横断面脊髓前、后和侧方均压迫时 选择后外侧入路
OPLL OLF
POST OP
入路介绍和选择
一、劈开胸骨的前入路 适合T1---T2 OPLL 切除
T1 T2
二、侧前入路(胸膜外切肋)
T7-T12 OPLL 切除( T6以上肩胛骨阻挡)
三、后路 单纯的椎板切除不能应用与胸椎OPLL
POST OP
Pre-OP
病例3 T9 T10 T11 OPLL
Pre-OP
POST OP
术前横断位显示:后纵韧带及黄韧带均骨化,脊髓受压。术后骨化块切除彻底
史勋仙 女60y
胸腰段:病例4 T12 L1 L2 王洪涛 35岁
Pre-OP
POST OP
Pre-OP
Post-OP
病例4 T12 L1 L2 王洪涛 35岁
Pre-OP
POST OP
Pre-OP
POST OP
术前横断位显示:后纵韧带骨化,脊髓压迫严重;术后骨化块切除彻底
病例4 T12 L1 L2
Pre-OP
POST OP
王洪涛 男 35
病例4 T12 L1 L2
Pre-OP
POST OP
术前MRI矢状位显示:后纵韧带骨化压迫脊髓,脑脊液中断 术后脊髓减压彻底,脑脊液通畅
一个神经根
安全操作技巧
先从脊髓两侧开骨槽切骨
整个过程不刺激、不挤压胸脊髓
在不刺激脊髓的情况下 切除椎板,分离粘连
切除OPLL过程安全操作技巧
切除椎弓根、 关节突 脊髓外侧切椎体 脊髓无推挤触碰的情况下,切椎体后半部,也就
是OPLL前方的椎骨 在脊髓外侧向腹侧下压OPLL
实现脊髓360度的环形减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