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影像学表现的临床研究

合集下载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病因的研究进展论文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病因的研究进展论文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病因的研究进展【摘要】本文就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发病原因的研究进展进行整理,探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致病因素。

【关键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发病原因;进展【中图分类号】r6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1-0649-01后纵韧带骨化(opll)系脊椎后纵韧带的进行性增生性骨化,从而形成由前向后、向后外或向外侧伸展的占位性病变,突入椎管腔、椎间孔,挤压硬膜囊,造成对脊髓、脊神经根和脊髓前动脉的压迫,从而产生严重脊髓损害和神经根刺激症状,以颈椎部位多见。

本文对颈椎opll发病原因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病因尚未明确,有学者认为,颈椎opll的主要原因是骨化组织下方的非骨化韧带组织肥厚,引起后纵韧带骨化灶向椎管内横向和纵向生长,使椎管容积变小,直接压迫脊髓和神经根,甚至阻断脊髓前动脉[1]。

也有学者认为颈椎opll与骨代谢、遗传、创伤等有关[2]。

1 与骨代谢的关系柴本甫[3]教授研究发现成纤维细胞在骨折条件下有成骨作用,同样在骨化性疾病中成纤维细胞向成骨细胞方向转化。

miyamoto等[4]向韧带中植入骨形态发生蛋白后发现可在韧带中诱导成骨,说明韧带中有bmp的靶细胞.。

ikeda[5]发现颈椎opll患者的血浆生长激素相关蛋白水平高于正常,生长激素相关蛋白可反映组织中生长激素受体的数量,提示颈椎opll患者的生长激素受体数量较大。

2 遗传因素 hayashi[6]等从家谱的角度对颈椎opll的遗传特征进行了研究,提示颈椎opll遗传可能具有常染色体的隐性特征。

3 创伤因素fujimura[7]在研究轻微创伤对颈椎opll外科疗效的影响后指出,单纯创伤可引起颈椎opll患者出现脊髓病。

但目前创伤因素在颈椎opll发病中的作用还存在争议。

颈椎opll是一种难治的疾病,此疾患常导致脊髓不可逆性损害,其发病呈进行性加重的过程,在不进行干预的情况下,其发病及进展的因素很难自行消失,迄今为止,颈椎opll的发病原因尚未清楚,为综合因素及局部因素共同所致。

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

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

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
后纵韧带骨化症 OPLL
来源:HW ZHAO jxradiology
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OPLL)是指椎管内的后纵韧带被钙化组织替代,从而诱发椎管内脊髓压迫和神经功能恶化的一种临床常见疾病。

1960年日本学者Tsuki moto首先报道在尸检中发现1例OPLL所致的脊髓受压病变。

OPLL是目前东亚人种中导致脊髓病的较为常见的一种病因。

后纵韧带骨化症中颈椎发病率最高,其次是胸椎和腰椎。

脊柱OPLL类型根据侧位片所示分为4类:
①连续型(continuous):连续骨化≥2个椎节;
②节段型(segmental):1个或多个分离并独立的椎体后缘OPLL;
③混合型(mixed):同时有连续型与节段型骨化物;
④局限型(localized):骨化物局限于椎间盘水平。

C4/C5/C6为颈椎OPLL易发节段。

许多学者提出以椎管狭窄率(上图)作为判断骨化程度的量化指标,但在狭窄率标准上无法统一。

不同学者提出40%~57%的不同量化标
准,Matsunaga等把这一指标(椎管狭窄率)提高至60%,认为在排除动态因素的条件下,椎管狭窄率>60%可发生明显的脊髓受压症状。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PLL)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PLL)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PLL)概述简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PLL,ossification of cervical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是指因颈椎的后纵韧带发生骨化,从而压迫脊髓和神经根,产生肢体的感觉和运动障碍及内脏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疾患。

1983年,key首先报道了脊柱韧带骨化现象,并称之为“韧带骨化性脊柱炎”。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脊柱外科唐先业颈部脊椎后纵韧带发生骨化的现象。

此病不一定都有症状,多见于东亚各国。

日本首先报道。

多见于颈椎,常与特发性弥散性骨肥厚症、强直性脊椎炎和颈椎病同时出现。

病因不明。

骨化韧带突向椎管,可产生脊髓损害症状,与脊髓型颈椎病难以区别,多在40岁以上男性发病。

诊断靠侧位X射线检查,可见椎体正后方有片状或条索状韧带骨性致密现象,脊髓造影、CT及磁共振更有帮助。

一般脊髓受压症状明显者需要及时解除压迫,脊髓造影骨化部位明显梗阻时适于进行颈椎后路椎板切除或椎板成型减压。

梗阻在椎间盘水平,适于进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及椎间植骨融合术。

诊断根据上述神经学检查,结合x线、ct、mri等影像学所见,常可作出明确诊断。

但有两个问题需要明确:(1)、后纵韧带骨化并不一定有临床症状出现,许多x线普查发现的后纵韧带骨化十分严重,但其本人还可以正常生活而无明显的症状。

同样,在某些广泛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灶中,并不是每个平面都产生压迫症状的,必要时可采用神经诱发电位和肌电图来确定受累及的神经范围及平面;(2)、除了后纵韧带骨化之外,骨化灶还可以发生在黄韧带,这两组韧带的同时骨化就会严重影响椎管的大小,产生明显的脊髓压迫症,若同时累及到胸、腰椎,则病情将更为复杂多变。

2治疗措施概述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手术治疗。

对于症状轻微,或症状明显但经休息后能得到缓解者,以及年龄较大有器质性疾病者,均可采用非手术疗法。

常用的有持续头颅牵引、卧床休息、颈托固定、理疗和药物治疗等。

胸椎后纵韧带骨化进展

胸椎后纵韧带骨化进展
胸椎椎管大致呈圆形,其矢状径除胸 12 外,其余为14 ~ 15 mm( X 线平均为 18 mm) 。横径除胸 1 ~ 3 及胸 11 ~ 12 稍大 外,胸 4 ~ 10 基本与矢状径相同,在整个椎管中也是最小的。 根据郭世绂〔7〕的研究,颈段硬脊膜囊约占椎管的 2. 2 /3,矢状径 之比为 1∶ 0. 73。胸段硬脊膜囊约占椎管的 2 /3,两者矢状径之 比为 1∶ 0. 68,其中胸 1 ~ 4 为 1∶ 0. 67,胸 5 ~ 8 为 1∶ 0. 66,胸 9 ~ 12 为 1∶ 0. 69。腰段硬脊膜囊约占椎管的 1. 8 /3。这说明来自 矢状面的压迫,胸腰段缓冲余地大,而颈段最小。但是由于胸 椎存在一个生理性后凸,后凸的角度大约为 10° ~ 40°,所以如 果单纯行后路椎板成形术或椎板切除术,胸段脊髓向后移动的 位移有限。
胸椎后纵韧带骨化( OPLL) 是指因胸椎后纵韧带发生骨化 从而压迫脊髓和( 或) 神经根,产生肢体感觉和运动障碍及内脏 自主神经 功 能 紊 乱。OPPL 病 情 发 展 缓 慢,患 者 发 病 年 龄 为 40 ~ 59 岁〔1〕,当出现神经症状时影像学表现往往显示压迫严 重。OPLL 保守治疗无效,当确诊之后,应当手术治疗。许多学 者提出了各种手术入路及对 OPPL 具体分型,但是胸椎椎管减 压手术风险高,术后恢复慢,而且瘫痪概率较大。所以病人是 否能手术,术后恢复程度如何,这对脊柱外科医生提出了一个 挑战。为了加强对该疾病的认识,本文就胸椎 OPLL( T-OPLL) 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3 辅助检查在诊断中的意义 随着 CT、MRI 及介入造影的临床应用,对疾病的诊断做出
了极大贡献。X 线平片不能诊断和定位,但是有一定参考价 值,如椎间隙窄,生理曲度的变化以及是否有强直性脊柱炎等, 还可 以 排 除 结 核、肿 瘤 等 疾 病。CT 和 MRI 基 本 可 以 确 诊 OPLL,但必须排除是否同时有 C-OPLL、颈椎管狭窄及腰椎椎管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影像学表现与临床意义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影像学表现与临床意义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影像学表现与临床意义
吉仁珍;史文群;林彬;郭永顺
【期刊名称】《基层医学论坛》
【年(卷),期】2008(12)17
【摘要】目的探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X线和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近10年来24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X线和CT表现.24例均摄立位或坐位正侧位X线片,21例做了CT扫描,两种检查方法各有优点,应相互补充.结果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了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X线和CT表现.①后纵韧带骨化的形态;②后纵韧带骨化的厚度与宽度;③后纵韧带骨化与椎管狭窄的关系;④后纵韧带骨化与临床症状的关系.结论 X线正侧位片是后纵韧带骨化的首选筛选方法,CT对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诊断准确率较高,可作为X线片检查的补充.
【总页数】2页(P521-522)
【作者】吉仁珍;史文群;林彬;郭永顺
【作者单位】侯马市人民医院,山西,侯马,043000;侯马市人民医院,山西,侯
马,043000;侯马市人民医院,山西,侯马,043000;侯马市人民医院,山西,侯马,043000【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
【相关文献】
1.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影像学表现与临床分析
2.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压迫脊髓的影像学表现
3.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合并硬膜囊骨化的CT影像特点及临床意义
4.颈椎后纵
韧带骨化症(OPLL)影像学表现的临床研究5.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合并硬脊膜骨化的影像学表现及颈椎前入路显微手术治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后纵韧带骨化症

后纵韧带骨化症
1960年,日本学者尸解时发现颈椎后纵韧带 骨化导致了脊髓压迫症
1964年,Terayma将该病理变化命名为“颈 椎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of the cervical spine,
OPLL),并为人们所广泛接受,成为一种独 立的临床性疾病。
研究发现连续性后纵韧带骨化的椎间盘变性程度 较轻,而间断性者骨化的椎间盘变性则较重。因 此有人认为连续型后纵韧带骨化系全身因素所致 ,与椎间盘变性无关,而间断型后纵韧带骨化则 是由椎间盘变性所致。
2.全身骨质肥厚相关学说
研究发现,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患者 中,约占23.9%的病例合并有脊椎特发性弥 漫性肥大性关节炎(diffuse idiopathic skeletal hyperostosis, DISH),6.8%合并黄韧带骨 化,2%合并强直性脊柱炎,因此推测其与 全身骨关节处肥厚性改变相关。
2.颈椎间盘突出症
这是由于椎间盘病变引起脊髓与神经根症 状的疾病,通常因剧烈的身体活动、急速 的颈椎屈曲以及打喷嚏而诱发,也有的是 由于飞机的迅速下降而致发病的。好发年 龄较OPLL为轻大多在30~50岁之间。不少 患者因剧烈疼痛而夜间不能入睡。如在MRI 图像上见到髓核突出,诊断就很容易了。
3.颈髓肿瘤
1. 后纵韧带增宽增厚
椎管失状径变窄
脊髓、神经压迫
2. 异常骨化组织
椎体后缘骨化明显 椎间盘水平可间断
3. 后纵韧带骨化
硬膜囊骨化
脊髓及神经血管的病理变化
1. 脊髓受压改变:脊髓变扁
前角细胞减少 脱髓鞘现象
硬膜囊骨化
2. 血管损害改变:脊髓前动脉压迫

后路手术治疗过伸位K线阳性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疗效

后路手术治疗过伸位K线阳性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疗效

后路手术治疗过伸位K线阳性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疗效陈德纯;陈宇;陈德玉【摘要】目的:观察后路减压手术治疗过伸位K线阳性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2月至2012年1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收治的72例OPLL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7例行椎板成型术、45例行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术。

根据OPLL骨化最高点相对于K线的位置,分为K线阳性组(标准侧位片K线阳性,39例)和过伸位K线阳性组(标准侧位片K线阴性但过伸位侧位片K线阳性,33例)。

记录术前和术后1年两组患者的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计算恢复率。

结果术后1年,K线阳性组JOA评分由术前的(11.3±2.9)分提高到(14.2±3.0)分(P<0.05),过伸位K线阳性组JOA评分由术前的(10.5±1.8)分提高到(13.3±2.7)分(P<0.05),但术前、术后JOA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线阳性组和过伸位K 线阳性组恢复率分别为(51±22)%和(44±2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过伸位K线阳性颈椎OPLL患者施行后路手术可以获得与K线阳性患者相当的临床疗效。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posterior surgery for cervical 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OPLL) with K-line positive in extension lateral X-ray film. Methods Seventy-two patients with cervical OPLL underwent posterior laminoplasty (27 patients) or laminectomy (45 cases) in Changzheng Hospital of the 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from February 2005 to January 2012, and their clinical data were reviewed retrospectively. According to the position relation of K-line and the range of OPLL, patients were classified into 2 groups, K-line positive group (OPLL not beyond K-line, 39 cases) andgroup of K-line positive in extension radiograph (OPLL beyond K-line in normal lateral X-ray film but not&nbsp;beyond K-line in extension lateral film, 33 cases).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 scores before surgery and 1 year after surgery were recorded, the improvement rate was calculated. Results Average of JOA score in K-line positive group was improved from preoperative (11.3 ± 2.9) to (14.2 ± 3.0) at 1 year afte r operation (P<0.05), the average score in group of K-line positive in extension radiograph was also improved from preoperative (10.5 ± 1.8) to (13.3 ± 2.7) at 1 year after operation (P <0.05); While the differences of preoperative, postoperative JOA scores between two groups had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respectively (P >0.05). The mean improvement rate was (51 ± 22) % in K-line positive group and (44 ± 23) % in group of K-line positive in extension radiograph, there i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 (P >0.05). Conclusion Cervical OPLL patients with K-line positive in extension X-ray film could achieve similar clinical outcome compared with K-line positive patients.【期刊名称】《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年(卷),期】2014(000)005【总页数】5页(P261-265)【关键词】颈椎;骨化,后纵韧带;减压术,外科;K线;后路手术【作者】陈德纯;陈宇;陈德玉【作者单位】200433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骨科;200433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骨科;200433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骨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1;R687.3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是引起颈脊髓慢性压迫的主要病因之一,病情呈进行性发展,手术率高,但手术入路的选择仍存在一定争议,目前尚无统一标准。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病因及诊疗进展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病因及诊疗进展

toclinicaloutcome[J].IntJCancer,1999,84(3):309-314.[20]TSUJITANIS,OKAA,KONDOA,etal.Infiltrationofdendriticcellintoregionallymphnodesingastriccancer[J].JCancer,1995,75(Suppl):1478-1483.[21]龚西騟,孟刚.大肠癌区域性淋巴结中s-100+细胞的研究[J].皖南医学院学报,1993,12(2):86-88.[22]POINDEXTERNJ,SAHINA,HUNTKK,etal.Analysisofdendriticcellsintumor-freeandtumor-containingsentinellymphnodesfrompatientswithbreastcancer[J].BreastCancerRes,2004,6(4):R408-R415.[23]KOHRTHE,NOURIN,NOWELSK,etal.Profileofimmunecellsinaxillarylymphnodespredictsdisease-freesurvivalinbreastcancer[J].PLoSMed,2005,2(9):e284.[24]赵增仁,李勇,杨进强,等.胃癌及区域淋巴结中树突状细胞CD83、CD80、CD86的表达与临床意义[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6,28(4):376-377.[25]冯勤梅,李莉.树突状细胞在早期宫颈癌前哨淋巴结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7,23(11):862-863.[26]黎剑,詹文华,蔡世荣,等.乳腺癌淋巴结微小转移状态下前哨与非前哨淋巴结免疫细胞的改变[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7,24(1):7-8.[27]LAROCCAG,ANZALONER,CORRAOS,etal.CD1adown-regulationinprimaryinvasiveductalbreastcarcinomamaypre-dictregionallymphnodeinvasionandpatientoutcome[J].Histo-pathology,2008,52(2):203-212.(收稿日期:2009-12-17 编辑:祝华)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病因及诊疗进展杨升1,李树广21河北省隆化县医院(068150);2河北省隆化县碱房乡卫生院(068150)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oftheposteriorlongitu-dinalligamentofthecervicalspine,OPLL)是指因颈椎的后纵韧带发生骨化,从而压迫颈脊髓和神经根,产生肢体的感觉和运动障碍及内脏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疾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影像学表现的临床研究
发表时间:2012-03-28T17:04:02.403Z 来源:《心理医生》2011年5月总第191期供稿作者:邓三才[导读] 但矢状径率在36%以上的,均有明显症状.
邓三才
(通山县中医医院放射科湖北通山县 )【摘要】目的:研究探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影像学表现特征。

方法:对2490例颈椎X线片中筛查38例OPLL,251例颈椎CT中筛查15例OPLL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标准的颈椎正侧位平片对本病的诊断有确诊意义,但CT扫描更具优势,依其影像表现可分为4型(连续型、节段型、局限型、混合型),椎管测量能够明确骨性椎管矢状径狭窄率与临床表现关系,并有助于OPLL与脊髓型颈椎病的鉴别诊断。

【关键词】OPLL; X线诊断
【中图分类号】R【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4-0001-0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老龄化人口的到来,再加上科学检查技术的提高,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检出率也在不断提高,而作为(OPLL)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群也越来越引起医务工作者和患者的重视.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对近8年来2490例颈椎正侧位平片及251例颈椎CT扫描进行回顾性分析,2490例颈椎正侧位平片筛查38例OPLL,男20例,女18例,男女之比约为1.16∶1,251例CT扫描发现9例OPLL,男5例,女4例,男女之比约为1.25:1,发病年龄29~68岁,平均48.7岁。

病程2~15年。

1.2症状:本组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症状,但多数以颈椎神经根压迫症状为主,约占68%,少数部份表现为颈椎椎管狭窄症状,约占19%,其它13%.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颈椎病样”的特征,如颈肩背痛,头颈发僵,四肢麻木,头晕,步履不稳等.
1.3 X线检查方法:所有病例均进行X线颈椎正侧位平片,部份进行CT颈椎扫描,采用501-A500mAX光机及西门子DR-HCT全身机,均按标准常规位置进行检查
2结果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在传统X线正侧位片中阳性率约为1.52%,在CT扫描中阳性率约为3.58%,明显高于传统X线平片,颈椎后纵韧带骨化表现为椎体后缘,平片上椎管的前方纵行的,CT上椎管的前方横行条形,带形,桥形,拱形或棒形分布的骨性致密影,边缘锐利,光滑.其范围自C2—C7不等,C4—6为好发部位,可发生单一节段,也可发生于连续多个节段,可压迫硬膜囊,甚至可穿破硬膜直接压迫脊髓。

根椐平片表现习惯分为4型,即连续型,节段型,局限型,混合型。

常用颈椎椎管矢状径狭窄率来判断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对临床症状及预后的影响,测量方法是以骨化灶最厚处为B,椎管矢状径为由椎体后缘联线与椎板联合皮质线联线之间最小距离为A,用百分比表示即为椎管矢状径狭窄率。

计算公式=B/AX100%。

本组测量结果47例中骨化灶厚度1~4.8mm。

其椎管矢状径狭窄率测量结果8.3%~46%。

其中8.3%~29.4%32例(60.3%),30%~38.8%12例(25.5%),38.9%~46%3例(6.3%)。

3讨论
发病情况:我国发病率相对较低,此病症最早由日本学者月本氏在1960年以“颈椎椎管内假骨”所报告,1964年正式命名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此症在日本人中发病率最高,故也被称为“日本人病”病因至今尚未明确,但外伤,椎间盘突出,先天性畸形,椎体退行性病均与本病有关,除上述病因外有人提出中毒学说,也有人提出OPLL的发生与椎间关节倾角或脊椎自弯曲有关。

OPLL的X线诊断意义及X线特点:本症的诊断主要依靠颈椎正侧位平片及CT扫描检查来确定,颈椎平片的确诊率约为78,5%,CT扫描检查的确诊率为98.5%,能直接显示病变部位,范围,程度及类型,明确椎管矢状径的狭窄,但是通过对比分析,CT扫描在椎管矢状径率,确诊率,病变程度上以及有无侧隐窝狭窄明显优于平片,而颈椎平片在范围,类型,部位上有一定优势,所以建议在颈椎平片没有发现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临床上又高度怀凝OPLL的,或要准确测量椎管矢状径率的,做一次颈椎CT扫描是很有必要的。

.
鉴别诊断:本症的X线诊断主要与下列情况鉴别:
1 强直性脊柱炎:病变最早对称性侵犯双侧骶髂关节,腰椎,胸椎均见受累,呈“竹节状脊柱”,脊柱正位片可见三条平行的纵行带状高密度影可兹鉴别.
2 脊髓型颈椎病:CT扫描椎体后缘高密度影与椎体骨皮质紧密相连,常有软组织突出物与高密度骨赘影混合一起压迫脊髓,而后纵韧带骨化多与椎体皮质分离,这是因为从骨化程度看,浅层纤维骨化最显著,深层纤维骨化不充分或只有增厚而无明显骨化,进而在骨化带与椎体后缘间形成线状透明间隙。

3 椎体后方垂直骨质间隔:在CT横断面上表现为一游离的致密骨影,有时略向外凸,但是致密骨影与椎体是垂直分离的,这是由于椎体后方静脉孔所形成的间隔。

椎管矢状径狭窄率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椎管矢状径狭窄率愈小,临床症状体征愈轻,反之,则愈重。

本组中颈椎管矢状径狭窄在30%以下的32例中,临床症状轻,仅有头晕,颈部不适等症状,经测量均无发育性椎管狭窄。

但矢状径率在36%以上的,均有明显症状. 参考文献
[1]张鹏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X线诊断.临床放射学杂志,1985, 3:149. [2]黄公怡,等.颈椎后纵韧带骨化X线诊断的临床意义.中华骨科杂志,1987,6:410. [3]张长江,等.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X线分析.中华放射学杂志,1986, 4:22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