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一等奖《涉江采芙蓉》教案

合集下载

优质课一等奖《涉江采芙蓉》教案

优质课一等奖《涉江采芙蓉》教案
其他相关诗词作品
《采莲曲》、《江南可采莲》等,这些诗词作品都以采莲为主题,通过不同的角度和手法描绘了采莲的美丽景象 和人们的愉悦心情。
民间传说和故事背景
荷花仙子的传说
相传荷花是天上仙女所化,她们在人间留下美丽的身影和清新的香气,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美好象征。
采莲女的故事
在古代传说中,有一位美丽的采莲女,她与心上人相约在荷塘见面。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两人未能 如期相会。最终,在荷塘边留下了“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的动人诗 篇。
诗歌还运用了“江”、“水”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宽广、深 邃的意境,增强了情感的表达力度。同时,“江”和“水” 也象征着游子的漂泊和孤独,进一步凸显了诗歌的主题。
艺术手法及特点
《涉江采芙蓉》采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艺术手法, 通过描绘江畔美景和采芙蓉的情景,将游子的思乡之情融 入其中,使情感表达更加含蓄、深刻。
2023
REPORTING
优质课一等奖《涉江 采芙蓉》教案
2023
目录
• 课程介绍与目标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知识拓展与延伸 • 互动环节与课堂实践 • 知识点总结与回顾 • 作业布置与要求
2023
PART 01
课程介绍与目标
REPORTING
《涉江采芙蓉》背景及作者简介
《涉江采芙蓉》是一首汉代乐府 民歌,属《古诗十九首》之一。
通过比较和分析不同诗词的风格、意 境和表现手法,拓宽视野,提高对古 代诗词的鉴赏能力。
2023
REPORTING
THANKS
感谢观看
关键知识点梳理
01
02
03
04
《涉江采芙蓉》的背景 、作者及时代特点
诗歌中的意象描绘和象 征手法

《涉江采芙蓉》教案优秀5篇

《涉江采芙蓉》教案优秀5篇

《涉江采芙蓉》教案优秀5篇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优秀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引导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3、引导学生体悟“悬想”(对写法)的手法,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二、教学重点难点1、体悟“悬想”,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四、教学方法吟诵赏析法探究与讨论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组织学生,了解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文人五言诗。

三、吟诵本诗,整体感知本诗,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诗歌鉴赏品味提示:诗歌鉴赏方法与步骤:(一)读顺畅,通大意。

(二)找意象,品意境。

(三)找诗眼,抓主旨。

(四)依景情,析手法。

1、听读诗歌,诵读指导。

五言诗的断句:二三字格式,二一二格式本诗歌采用二三字式断句,但在朗读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

2、学生齐读,感知大意。

3、学生齐读译文,再次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内涵。

4、思考:(1)诗中主要借助哪些意象来表达情感?(2)找出本诗的“诗眼”,并概括主旨。

五、问题探究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

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六、拓展与巩固对写法(悬想的写法)七、作业1、背诵诗歌。

2、类诗比较阅读:《课时作业》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

2、品味诗歌语言。

3、学习“对写法”这一修辞手法。

教学重难点品味诗歌语言及“对写法”修辞手法的学习。

涉江采芙蓉一等奖教学设计3篇

涉江采芙蓉一等奖教学设计3篇

第1篇《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识记有关诗歌内容,领会诗歌的思想内涵。

(2)培养学生通过意象来赏析诗歌的能力,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

(3)体会诗歌中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

4、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诗歌的赏析和诗歌的表现手法难点:通过抓住意象来赏析诗歌。

【教学方法】勾画法、朗读法、体悟阐释法、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有着五千年诗歌历史,约在魏末晋初,流传着一批魏晋以前文人所做的五言诗,既无题目,也不知作者,大多是抒情诗,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被称为“古诗”。

梁代萧统《文选》归为“杂诗”,共十九首。

东汉桓帝、灵帝时,宦官专权,官僚垄断仕途,上层士流结党标榜,中下层士子为谋求仕途,奔走交游,但往往一事无成,落得满腹牢骚和乡愁,古诗十九首主要写游子失志和思妇离别相思之情。

二、学生自学。

1、对照注释进行勾画,阅读《涉江采芙蓉》。

2、思考诗歌内容及艺术表现手法。

三、诗味品读。

1、个别朗读。

2、听朗诵录音默读。

3、集体感情朗读。

四、整体感知。

(教师引导从不同角度理解诗歌,学生思考问题探究。

)1、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其中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还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

你认为呢?明确:抒情主人公可以想象成异地他乡,吟哦着乡愁的游子,也可以想象成闺中怀人的思妇。

游人思乡怀人。

大家知道,在古代“芙蓉”,即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文人多借此喻志。

加之对仕宦与富贵的追求,使文人士子为了理想和仕途,远离故乡和亲人,踏上了漫长的的征程。

前途未卜和路途的劳顿使士子们像一只候鸟,对家的思念更增添了内心的煎熬,离家逾远,思念愈深,游子在旅途上采集了一束芙蓉花,想到自己形孤影单,欲赠无人,不禁触发思念故乡、亲人的心痛。

女子思夫。

采莲是江南的旧俗,在古诗中有好多内容就是表达这个的,像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采莲曲》。

《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课时的教材为人教版高中必修一《文学概论》中的《诗三首》之一《涉江采芙蓉》。

该诗是唐代诗人杨玉环所作,以山水间的自然景致和心情抒发为主题,形成了自然、感性和意境的完美结合。

本课时主要教学目标为:1. 学生能够理解唐诗艺术的特点和意蕴2. 学生能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各类修辞手法3. 学生能够运用适当的语言注释《涉江采芙蓉》的主题和意义二、教学设计1. 预习:在学生阅读之前,老师要求学生预习杨玉环的生平背景,了解她与唐玄宗的故事以及杨玉环的文学成就。

同时,引导学生阅读诗词中的几个重要句子,了解具体表现和意义。

2. 精读:老师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涉江采芙蓉》,注意把握韵律规则和修辞语言,特别注意由杨玉环自己对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和对自身情感的抒发。

学生在朗读时,既要体会意境也要品味诗词的韵味。

3. 解读:老师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的各种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词表达的深刻内涵。

如“采”、“摘”、“折”是反复使用的修辞,通过对花的简单动作描述传递了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追求自然之美,颂扬大自然。

4. 总结: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涉江采芙蓉》的主题,如抒发情感、颂扬景色、融汇自然、和谐相处等。

学生简述自己的理解,写出对学习的感悟以及对诗词的评论。

同时开放化地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观察进行探究,并且通过问题、答案展开讨论。

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采取课堂讲授和讨论相结合,教师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对样例的引导和分析启发孩子的思维,同时开放化的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验进行举一反三式的拓展,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理解诗词中的情感、意境。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创作小诗或者题词,表达自己的情感。

当然,也可以为学生展示其他经典诗歌,加深学生对于中国文学艺术的总体认识。

涉江采芙蓉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涉江采芙蓉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涉江采芙蓉优质课一等奖教案这是涉江采芙蓉优质课一等奖教案,是优秀的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涉江采芙蓉优质课一等奖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学情分析:学生基础较好,有独立分析能力。

3重点难点: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教学过程一、导入:从“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诗经》一路走来,我们读过屈原的《离骚》,汨罗江边的纵身一跳,并没有真正停止了屈原的生命,借着《离骚》中芬芳馥郁的诗句,仿佛还能触摸到他的那颗滚烫的跳动的心。

于是,现实主义诗歌和浪漫主义诗歌都有了丰沛而清洁的源头。

我们还需感谢汉武帝,他设置了一个大规模的音乐机构——乐府,也许他只为了娱乐,了解施政效果,但客观上却起了保存民歌的作用,为后世留存了一个宝库。

时间流驶,我们来到东汉末年,有一群文人,文化素养较高,他们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创造出大量的风格独特,艺术成就很高的五言诗,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

《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梁萧统《文选》,并非一人一时所作,因作者姓名失传,时代不能确定,故编者题为“古诗”。

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二、文本解读本篇课文的结构框架“五个一”:一个高洁优雅的意境,一串的真纯自然的举动,一声感人肺腑的叹息,来自一段深挚笃厚的爱情,一腔无以名状的忧愤。

这首诗很简单,写了一人一时一地一境。

首先我们就来欣赏诗人在诗首就为我们创设的意境,意境由多个意象组成,有哪些意象呢?一、一个高洁优雅的意境1、“芳草”的“兰泽”意象兰与芳草指的是江边的芬芳馥郁的水草。

同学们知道谁的作品中使用了大量的香花香草?(屈原)屈原对香花美草赋予善与美的高洁品性,又把穿着、佩戴、饮食香花美草比喻刻苦自修。

屈原《离骚》中出现的“芙蓉”就是这首诗中的重要意象,我们来了解一下。

《涉江采芙蓉》优秀教案精选3篇

《涉江采芙蓉》优秀教案精选3篇

《涉江采芙蓉》优秀教案精选3篇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古诗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涉江采芙蓉》优秀教案精选3篇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1《涉江采芙蓉》教案精选三维目标:1、了解《古诗十九首》;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的画面;3、通过诵读、理解,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感情。

教学重点:品读诗歌,把握诗歌的主旨。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诗中的“同心而离居”的悖论式表达。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钟嵘在《诗品》中这样评价《古诗十九首》:“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这是首《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涉江采芙蓉》,来体悟其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解题1、《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萧统的《文选》,它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为一人所作。

《古诗十九首》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刘勰《文心雕龙》),钟嵘则称之“一字千金”。

2、古诗:这是相对于近体诗而言。

又称为“古风”、“古体诗”。

不入乐,只可诵;可换韵,不需对仗;篇幅长短不限。

与乐府诗同为汉代文学的奇葩。

三、教师范读,学生正音,朗读诗歌。

还(huán):回头,调转。

遗(wèi):赠送。

四、研读诗歌1、诗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情感的方式是什幺?其目的是什幺?明确:表达感情的方式是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2、明确: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

《涉江采芙蓉》公开示范课教学设计 3篇

《涉江采芙蓉》公开示范课教学设计 3篇

《涉江采芙蓉》公开示范课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把握诗歌中的基本意象,能够正确理解诗歌的主题意义和诗歌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过这样一句诗吗?“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

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这首诗的最后一句有没有听过?“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不能说我想你,而是彼此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

”一般我们以为,生与死的距离,就足以隔开两个人了。

但是,最可怕的距离,是两个人的心明明贴的很近,却不能在一起。

这是怎样的一种伤痛?今天让我们走进《涉江采芙蓉》,共同感受诗中挥之不去的思念与忧伤。

二、介绍文学常识1《古诗十九首》东汉末年文人作品,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被誉为“五言之冠冕”,用平浅质朴的文字表现深厚的感情,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之情。

梁萧统将之合收在《文选》中。

2萧统,南朝梁代兰陵人,文学家,梁武帝(萧衍)的长子。

3《文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各类文学作品的选集,收集秦汉以来的文学作品,共三十卷,也称《昭明文选》。

三、朗读诗歌,初步感知1、学生自读一遍诗。

2、听范读一遍,跟读一遍,教师做朗读指导。

本文是一首五言诗,读的时候节奏是“二、三式”,但是在朗读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要注意读准语调,语速和断句。

3、下面来练习朗读,朗读时想象诗句的画面,感悟诗句的情感。

四、品读鉴赏逐句解读鉴赏诗歌,师生交流,讨论。

1、鉴赏第一、二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1)这两句诗有哪些意象?明确:“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

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全国优秀教案4篇

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全国优秀教案4篇

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1)识记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2)背诵全诗。

2、能力方面(1)领会诗歌的思想内涵。

(2)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3)培养学生通过意象来赏析诗歌的能力。

(4)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

3、情感方面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

4、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诗歌的朗读;(2)诗歌的赏析;(3)诗歌的表现手法难点:通过抓住意象来赏析诗歌。

【教学方法】导读法【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以有关芙蓉的名句引入课题。

二、通过导学案学习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了解写作背景《涉江采芙蓉》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一篇。

《古诗十九首》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

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

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语言浅近凝练,自然和谐,艺术成就很高。

是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

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

它是五言诗的发端,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三、引导赏析(一)初读,整体感知(听配乐朗诵,初步感知作品)1、试为这首诗划分节奏。

(学生划分,师生共同明确)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2、诗歌的感情基调如何?你认为全篇中哪个字浓缩了作者的情感?(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明确)明确:诗歌的感情基调忧伤。

是“思”字浓缩了作者的情感。

3、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思”的举动是什么?这种行为在古代诗歌中常见吗?可否举例?明确:是采摘芙蓉。

这种行为在古代诗歌中常见。

4、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什么?为全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明确:芙蓉,即荷花,为全诗营造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质课一等奖《涉江采芙蓉》教案优质课一等奖《涉江采芙蓉》教案2017年河南省高中语文优质课一等奖《涉江采芙蓉》教案商丘市一高赵娜一、导语设计师:屈原《九歌》里说,悲莫悲兮生别离。

对刻骨铭心的离愁别恨,古人感之,苦之,悲之,言之,别离的哀音在真纯的古典文学世界回响不绝。

山隔水阻,风雪塞途,游学仕宦,战争行役……一朝分别,音讯杳然。

漫漫时光使分别化成了一声声长叹,迢迢山水让别离酿成了一曲曲哀歌,思念之情往往显得格外真挚动人。

今天,就让我们重回两千年前的汉末,走近涉江采芙蓉的有情人。

书写题目《涉江采芙蓉》出示幻灯片师:请看学习目标:1.诵读诗歌,品味诗歌含蓄隽永的语言。

2.品析意象,体会诗歌深沉真挚的情感。

二、学习过程师:那这首诗歌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请一位同学来诵读一下这首诗歌,让我们初步感知这首诗歌。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生读。

师:这位同学对字音、断句的把握非常到位,但是对情感的把握稍显不足。

跟着这位同学的诵读,我们已经初步感知了这首诗歌,这首诗歌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生:一对男女恋人分离相互思念着对方的故事。

师:从诗中哪个地方看出来的呢?生:同心而离居。

师:我具体地问问,是谁在涉江采芙蓉呢?他的目的是什么?生:女子师:你为什么把他想象成一位女子而不是一位男子呢?生1:因为采芙蓉的应该还是女子,如果是一位男子采芙蓉,这个画面也显得有点不伦不类。

生2 朱自清《荷塘月色》里也说:采莲是江南的旧俗……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呢?生:男子。

师:那你说一说,你是从哪些诗句看出来的呢?(你为什么把他想象成一位男子呢?)生:诗歌的第三句和第四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我认为古代离开家乡,外出生活的应该是男子,而女子一般是不离开家的。

而且男子也可以采芙蓉,无论古代还是现代,一般给别人送花的都是男子。

师:你们谈了自己的看法,并且从诗歌中找到了自己的理由,老师觉得都不错,但是我发现无论你们的答案是什么样的,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认为是一对分离的恋人在彼此思念着对方。

正是由于你们多样化的思考,才使这首诗歌充满了无穷的魅力。

但是老师的想法是把它当作一位女子来看待。

在古代,男子离开家乡女子在家守候,是一种更常见的生存和生活方式。

师:对这首诗歌有了初步的认识,那我们能否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这首诗的情感的诗呢?(幻)这是一首的诗?生:忧伤相思思念痛苦师:同学们赋予了这首诗歌丰富的情感。

那在这首诗中,有没有哪个词能直接概括这种情感的?生:忧伤。

板书:忧伤那现在就让我们走进文本,品读诗歌。

我们先来看前四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谁来翻译一下这几句诗?语言要美一点。

生:渡江去采摘芙蓉花,兰泽上芳草萋萋。

采摘芙蓉花送给谁呢?我所思念的人在远方。

师:翻译得不错。

那我想问问,你刚才翻译的渡过江水采芙蓉,这个渡江和涉江意思一样吗?涉江采芙蓉的涉是什么意思?生:一样,涉的意思就是渡过(坐着船过江)。

师:一般都怎么渡过江呢生:不一样。

涉的意思是蹚水过河。

师:蹚水过江采芙蓉和坐船过江采芙蓉,主人公的感受会一样吗?生:不会。

(幻灯片)涉的本意:行走在溪水中。

我们设想一下:清清的江水缓缓流淌,兰花盛开的水泽里芳草萋萋,一位女子赤足走在浅浅的江水中,江水轻轻地划过她的肌肤,也牵动着她的心。

涉字让我们感受到江水在肌肤上流过的细腻的触感,这种触感和主人公的内心情感是浸润在一起的。

而如果说成了渡江或坐着船过江,的心可能还是那一颗思念的心,但就没有那么真挚动人了。

师:我们沉浸在女子涉江的美好画面中,在这画面中有哪些意象呢?生:芙蓉、芳草。

(板书:芙蓉、芳草)在这长满芳草的水泽,主人公为什么单就采集芙蓉呢?生:1:周敦颐《爱莲说》中有:予独爱莲之出淤泥,濯清涟而不妖,芙蓉也叫做莲花,这里有一种君子的品质。

生2:芙蓉和夫容谐音,在这里更能突出女子思念丈夫的心情。

师:这位同学旁征博引,能运用学过的知识来说明芙蓉的品质。

师:芙蓉,在《诗经》中叫作荷花,山有扶苏,隰有荷华,《楚辞》中叫芙蓉,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人们赋予了荷花很多美好的意蕴,如爱情、相思、忠贞、君子等等,它是一种纯洁与美好的象征。

师:老师很喜欢这首诗。

读了很多遍,但是有一点小小的疑问。

你看,比如去掉一句,同学们齐读涉江采芙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有没有影响文意呢?生:好像没有。

师:那这句话写在这儿不是多余了吗?生沉默师:谁说说?生:兰泽多芳草是环境描写,加上这一句更突出了意境的优美。

师:你对诗歌品读的很细致,我们来复活一下当时那个画面吧:一位女子想采一朵最美丽的芙蓉花送给她的心上人,当来到了这片长满芳草的水泽里,满目的鲜花,馥郁的芳香使她一下子沉浸在这美好的画面之中。

我们再读读这两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重读)芳草。

而在他内心深处最深沉的情感是什么呢?是思念。

于是,她突然想到了采之欲遗谁,却发现所思在远道,不禁悲从中来。

前两句是欢乐的采莲背景,后两句的情感却陡然一,悲伤了起来。

诗人写如此美景的目的原来是为了——生:以乐景衬哀情。

生读。

师:这么美好的景色,女子采了芙蓉花,却突然问道:采之欲遗谁?难道她不知道是谁吗?生:知道。

师:知道为什么还要问呢?如果不问,直接就说成采之遗远道怎么样?生1:她不想直接说出来送给谁。

那样显得很直白,一般女子不会有那么直白的话语。

生2:她想说出来,说出来以后会觉得心情好一些。

主人公这一问,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也使感情的抒发和诗意的表达更委婉含蓄,曲折有致。

师:理解了诗意,谁来读读这几句诗?第一句要轻松、愉悦,第二句要低沉、忧郁。

(重点引导学生好好读,使课堂推向一个高潮)生读。

师点评。

可以把所思在远道,重点教给学生读读。

师:芬芳的兰泽,美丽的芙蓉,却使人感到了深切的忧伤。

这种忧伤能否停止呢?请看下句。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师:我们常说:诗歌是浓缩的想象,散文将这种想象铺展开来,于是有了情节,有了人物,有了一颦一笑,有了一思一虑。

现在就请充分发挥联想与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改写这两句诗。

师:时间到,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生:……师:加入了环境描写更好地渲染了这种离别之愁。

加入心理描写,使人物形象会更加丰满。

加入动作描写,给人很强的画面感。

师:同学们丰富的想象与描写,仿佛使我们身临其境。

长相思,在旧乡,佳人不见,摧肝肠。

这个还在远道上前行的男子,离家越来越远。

他不时地回望着无穷无尽的走过的路,心中对爱人充满了思念。

他又远望着前方漫漫浩浩的长路,心想:何处才是我的归宿?这两句除了情感的绵长,语言的魅力又体现在哪里呢?(幻灯片)哪些词语最为传神?最能传达主人公的情感呢?生:运用了动作描写。

还顾和望师:回答非常好。

还顾和望这两个词的动作性和画面性很强,(板书:还顾望)让这种思念之情更加浓重。

多少思念多少爱,全在这一深情的还顾里;多少忧伤多少桶,都在这悲情的回望里。

让学生试着重音读读望(让学生把轻飘飘地读和重音,读读对比一下感觉)师:同学们看看这两句,还有哪个词语用的好?生:漫浩浩师:好在哪里?生:运用了叠词,更突出道路的漫长。

师:你对语言有非常敏锐的感知。

浩浩读起来有那种烟波渺渺,烟水茫茫的感觉。

李清照《声声慢》的第一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连用叠词,音韵和谐,更突出了愁绪的浓重。

浩浩语义,不仅指道路漫长无际,更让人感觉到忧伤的绵长。

诵读的时候要把浩浩二字的无奈与绵长读出来。

我请一位同学,读读这句话。

生读。

教师指导学生把浩浩两字拉长,引导学生逐渐读出情感。

师:涉江采芙蓉,目的已不是为了送到远方,因为早已知道无从可送。

还顾望旧乡,没有缓解思念的焦渴,只有更深沉的忧伤。

到此,郁积多年的苦痛喷薄而出: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师:我国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评价《古诗十九首》是(幻灯片)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乎一字千金。

《古诗十九首》是否真做到了一字千金呢?我们把而和以去掉,改成四言诗。

师:同学们来齐读一下:同心离居,忧伤终老(幻灯片)师:怎么样呢?能不能去掉?生:不能。

师:那我们先来翻译一下这句话。

生:同心同德但是却被迫分离,只能忧伤一直到终老。

这个而是什么意思?生:可是,但是,却。

表折。

如果去掉了,这是矛盾的。

同心同德却离居,然后还忧伤到老。

生:而在这里是一个表折的连词,形成了前后巨大的反差,更让人感觉到被迫无奈的离居。

表明了生活到老的一种持续的状态,就是忧伤。

师:这两句诗是全诗诗眼所在,也是全诗主题的升华。

有了这个而字,情感是这样表达的:我们两个人是心心相印,两情相悦的,可是啊,却要被迫分离,天各一方。

因此而字既表达了情感的折,又突出了从甜蜜相爱到痛苦分离的极大反差,把那种相爱不能相守,想念不能相见的黯然心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以连接忧伤和终老,就把忧伤所跨越的时间的绵长感体现了出来。

师:那在这两句中,用哪个词来表达这种忧伤的状态呢?生:离居。

师:这里的离居含义是什么呢?生:分开居住。

师:离居就是分开居住。

老师引言中说到了悲莫悲兮生别离,这里的离居就是一种生别离的状态。

人世间的别离有生别离也有死别离,二者哪一个更让人悲哀呢?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

各组派出代表来阐述这个问题。

学生讨论。

生1:死别。

苏轼说:十年生死两茫茫,对亡妻的思念让他非常痛苦。

因为生别还有希望再见,而死者再也不能复返了。

生2:生别。

明明知道那个人在哪里,却只能两地相忆,在煎熬中度过一生,这比死别更凄楚。

生3:生别离吧。

其实古人的生别就相当于现在的死别了。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就是一种体现。

生4:死别。

死去元知万事空,死了什么都没有了。

死了就永远不能相见了,而生别离可能还有见面的机会,也有可能不断听到对方的消息,于是心里有个念想,不至于太悲哀。

生5:生别。

生别离会让人的内心时刻承受着煎熬,无论相隔多远时间多久,都不能见面。

师:同学们深入的思考,也让老师感慨良多。

多情自古伤离别,无论是生别离还是死别离,都是让人心痛的。

但我想,死别,确实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但这痛苦是爆发性的,也是一次性的,我们需要的只是一个接受事实的过程。

而生别离,是明明知道对方还在那里却永远不能相见,需要时时刻刻承受着痛苦和煎熬,彼此的存在就是痛苦的根源,因此这种忧伤是绵延不绝的,是会一直到终老的。

师:叶嘉莹先生在赏析《古诗十九首》时,也曾经说过:(幻灯片)死别往往是一恸而绝,而生离则是在你的有生之年永远要悬念,要悲哀。

我想:这首诗歌告诉给我们的是:生离比死别更悲哀。

一边是痛苦的妻子,正手拈芙蓉、仰望远天;一边则是漫漫浩浩的长路上还顾回望的丈夫。

两人之间,是层叠的山峦和浩渺的江河,他们彼此都茫然地相望,这时天地间仿佛响起了一声凄伤的感叹: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板书:画两颗心,忧伤是两颗心重合的部分),这个声音仿佛万里相隔的天南地北,是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那痛苦叹息的交鸣!师:同学们,本该携子之手,与子偕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