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态翻译学视角探究西安遗址公园宣介英译策略——以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为例
未央区旅游宣传材料中的汉英翻译浅析

未央区旅游宣传材料中的汉英翻译浅析作者:王雪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3年第12期本文为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科技局研究项目《打造“五型城区”目标下未央区旅宣翻译中文化特质的凸显策略研究》(201303)【摘要】本文以未央区旅游宣传材料汉英翻译文本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实例描述及比较分析,从多因素视角对目前旅宣翻译的现状和问题进行述评,重点研究如何规范旅宣翻译,同时更好地凸显西安旅游资源特有的历史和文化特色,以期为古都西安语言文化环境建设提供参考信息。
【关键词】旅宣翻译;英文译文;文化特质一、引言2013年对于西安市未央区来说,既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又是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中心区的关键时期。
是汉长安城申报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的关键时期,要提升未央区旅游形象,就必须重视未央区旅游景点旅游宣传材料的翻译问题。
西安要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未央区也将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核心区域,今后往来于西安的外国人会越来越多,并且会经常举行国际性会议。
西安景点标牌上的英文翻译如果不准确一定会闹笑话。
在跨文化交流中,博物馆的地位十分重要,可以说是传递某种文化传统的主要渠道之一,而在任何一个博物馆展览中,文物的选择定位和解释对有效的文化传递都有重要的意义。
精当得体的考古词汇翻译对中国文化文明传播能够做出重要贡献,准确、规范的跨文化翻译对塑造国际化都市形象意义不可小觑。
“旅宣翻译”在本文中特指旅游宣传材料的翻译,旅宣材料基本包括景区公示语、景点宣传材料以及相关旅游职能部门的对外宣传材料。
“旅宣翻译”涉及面广,影响范围广泛,是旅游文化建设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随着旅游业的全球化、国际化进一步深化,针对旅宣翻译的探讨不能仅仅局限于语言及翻译层面,而有必要将其放在一个更大的背景下来考虑。
因此本文重点考察旅宣翻译中的文化特质及应对策略。
二、我国旅游景点公示语翻译研究现状首先,从总体上看,我国旅游景点公示语翻译研究的论文成果主要集中在2009-2012年这四年。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外宣汉英翻译研究》范文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外宣汉英翻译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全球化日益加剧的今天,外宣翻译已成为中国国际传播战略的重要一环。
这不仅关系到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影响力,也是对外文化交流与沟通的重要途径。
本文以生态翻译学为视角,对外宣汉英翻译进行研究,旨在探讨其翻译策略、方法和技巧,以期提高外宣翻译的准确性和质量。
二、生态翻译学概述生态翻译学是一种以生态整体观为指导的翻译理论,强调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下的动态、多元化和共生的翻译观。
这一理论主张将翻译视为一个包含源文本、译者和译入语环境等多重因素在内的生态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译者应关注文化、语言和社会等多个层面的相互影响,从而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质量。
三、外宣汉英翻译的特点与挑战外宣汉英翻译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挑战。
首先,外宣翻译往往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要求译者具备广泛的知识储备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其次,外宣翻译应注重信息的准确性和可读性,确保目标语读者能够准确理解原文的含义和意图。
此外,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存在,外宣翻译还需考虑如何实现文化的有效传递和融合。
四、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外宣汉英翻译策略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出发,外宣汉英翻译应遵循以下策略:1. 保持原文本与译文之间的生态平衡。
这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充分理解原文的语境和文化背景,确保译文在译入语环境中能够与原文本保持一致,实现文化信息的有效传递。
2. 关注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关注中西方文化差异,灵活运用归化与异化相结合的翻译方法,确保译文既符合目标语读者的语言习惯,又能体现原文的文化特色。
3. 强调整体性思维。
生态翻译学强调翻译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涉及多个因素和层面的相互作用。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具备整体性思维,从多个角度综合分析原文和译文的关系,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质量。
五、案例分析以某市政府的外宣材料为例,探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外宣汉英翻译实践。
首先,译者需充分理解原文的语境和文化背景,确保译文在英语中具有相似的表达方式和含义。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景区公示语英译问题及解决策略

ENGLISH ON CAMPUS2022年34期总第630期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景区公示语英译问题及解决策略摘 要:景区公示语具有“指示性、提示性、限制性、强制性”等功能。
本文经过收集整理,对景区现行英文公示语的译文错误进行分类;运用功能翻译理论分析公示语英译中的各种类型错误,主要表现为拼写不规范、不合语法、用词不当、生硬翻译等方面;要从根源上解决这些问题,应提高译者的语言修养和文化素质,对译者和译介机构进行统一管理。
进一步改善相关管理部门的管理与监督职能。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公示语;翻译;应对策略作者简介:秦晓梅(1972.01-),女,甘肃酒泉人,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高职英语教育教学。
景区公示语翻译是外国游客与旅游景区产生联系的最重要方式之一,其翻译品质的优劣直接关系到该地区国际性旅游经济、旅游业发展的健康发展和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
因而,应注重景区公示语翻译的标准化,使之变成经济发展和沟通交流服务项目的“个人名片”和“对话框”。
一、生态翻译学的含义生物学与翻译学相结合,根据生物学角度对翻译社会实践层面进行了综合性思考,具备学科交叉特性,思想体系比较健全,涵盖面广,为翻译界带来了新的研究视角。
胡庚申教授2001年在香港浸会大学的翻译学专题讲座上首次提出生态翻译学的概念。
生态翻译学里的翻译,既强调了“翻译生态环境”,也强调了“译者融入选择”,将翻译主题活动列入了更宽阔的世界。
简而言之,生态环境保护不仅仅是语言环境,并且涵盖了交际、社会发展等各个领域的原语世界和译语世界。
后面一种认为译者在翻译情况下,关心语言表达维度、文化维度、交际维度中间的多维度选择性融入和适应能力选择。
仅有在保证原语和译文翻译语言表达中间平衡的同时,关心译文翻译的情境效用和交际用意的完成,才可以造成高质量的翻译。
二、公示语的含义公示语是一种较为与众不同的文本,是社会发展术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十分普遍。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字幕翻译中的文化缺省和补偿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871/ki.kjwhc.2021.06.065
摘 要 随着跨文化交流日渐深入,我国电影业蓬勃发展, 字幕翻译在对外影视文化传播过程中日益重要。受字幕翻 译所限,文化缺省不可避免。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基础,探 讨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文化缺省现象,从“文化维” 视角,采用直译、释义、减译、套译等方法对字幕翻译的文化 缺省进行补偿,助力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 关键词 生态翻译学;字幕翻译;文化缺省;翻译方法 Cultural Default and Compensation Strategies in Subtitle Translation of the Documentary“Masters in the Forbid⁃ den C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translatology // WEN Huimin,WAN Tao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Chinese film industry, subtitle translation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in the process of film culture dissemination. Limited by subtitle translation, cul‐ tural default is inevitable. Taking eco-translatology as the the‐ oretical basi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ultural default phe‐ nomenon of the documentary“Masters in the Forbidden C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cultural dimension”, it uses literal translation, paraphrase, subtraction, and set translation to com‐ pensate the cultural default of subtitle translation, so as to pro‐ mote the overseas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Key words eco-translatology; subtitle translation; cultural de‐ fault;translation methods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公示语翻译初探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公示语翻译初探作者:薛雨张建芳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16期摘要:公示语翻译是景区的“脸孔”,是传播景区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
本文以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景区为例,总结其公示语翻译的现状,提出目的语读者接受性原则、避免中式英语及提高译者专业素养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公示语翻译翻译策略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以盛唐文化的繁荣昌盛和兼容开放著称,堪比世界文化的中心,对国内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大明宫更是中心的中心,是唐代长达200年的政令中枢所在地,大唐帝国统治中心和国家权威的象征,面积约3.2平方公里,主要殿宇包括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
唐僖宗时,大明宫屡遭兵火,于乾宁三年被烧毁。
大明宫遗址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宫殿遗址,也是丝绸之路跨国申遗的龙头项目和我国大遗址保护与展示的新探索[1]。
2005年,国家启动了“大遗址保护项目”,2010年10月初步建成并对外开放,成为古城西安新的旅游景区,吸引了不少国内与国际游客。
景区英文旅游公示语作为景区的“脸孔”,无疑影响国际游客对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了解及文化的渗透传播。
本文以景区公示语为研究对象,调查了园区内公示语的使用现状,并提出了相关翻译策略。
1.旅游公示语的翻译公示语是与生产、生活、生态紧密相关的文字及图形信息,具有告示、提示、显示、标识、警告等功能。
与标识语、标志语、标示语相比,公示语的应用更广泛,受众包括旅游者、海外游客、驻华外籍人士等,研究内容涉及旅游、食宿、娱乐、购物等领域的基本公示文字信息[2]。
皮德敏认为公示语是一种特殊的应用文体,有时附有图形符号,以书面形式向公众展示或播报的口头语言方式向公众传递信息。
在公示语的翻译活动中,文本类型是决定翻译策略的主要原则,语境也是辅助的一项制约原则[3]。
旅游翻译旨在吸引游客的注意力,迎合译文读者的审美观,使游客产生旅行的欲望,具有一定的功利性和商业意图。
陈刚认为旅游翻译是一种具有美感的实用文体翻译,包括一切对旅游语言文字资料的翻译[4]。
西安旅游景区公示语英译错误浅析

西安旅游景区公示语英译错误浅析
中国在社会、文化、经济和技术上不断变化并经历着脱胎换骨的变化,这也对语言交流带来了新的挑战,即在保持翻译完整性的同时达到准确、流畅和地道的要求。
然而,不少人在翻译某些复杂文本时仍然会出现诸如西安旅游景区公示语英译错误等现象,这可能会对读者的理解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西安旅游景区公示语英译错误的出现一般是由译者的资质不足、缺乏对改言语的熟悉以及其他相关原因所引起的。
如在一段熊猫乐园的宣传语中,原文“近,感受熊猫文化”可以直译为“Get close, feel the panda culture”,但由于文化含义全局会被忽略掉,所以应该采用“Cherish up-close encounters with pandas and explore the culture”以表达出熊猫文化当中的尊崇和好奇心。
此外,译者在进行公示翻译时也应对不同语种之间表达习俗和主观意见的方式有所区分;比如中文“限口令”可译为英文“strictly forbidden”,但更准确的译法应该是“strictly prohibited”,其含义更为严格。
此外,想要避免出现西安旅游景区公示语英译错误的情况,最好的方式是进行深度调研,以便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这类文本所体现出的思想感情,进而妥善呈现出原文中所包含的内涵。
总之,准确而高效的翻译是每名译者的必备资质,仅凭简单的学习和技术功能毫无疑问是完成不了这样难度很高的事情的。
因此,有效地改进语言翻译技能,充分了解不同的文化共性和文化差异,是每位译者所必须努力掌握的能力。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景区公示语翻译策略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景区公示语翻译策略作者:马山虎张玉莉来源:《文教资料》2021年第02期摘要:随着国家发布《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我国西部大开发将进入一个新阶段。
对于我国景区而言,更需要借着这个机遇,更好地吸引外国游客,如何规范景区的英语翻译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的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结合海龙屯景区翻译的一些译文作为例子,对景区公示语的翻译研究提出相应的策略,为类似的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公示语翻译策略2019年8月15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近期和远期规划,使我国西部大开发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也是西南地区融入“一带一路”的重大举措。
随着国家长征国家公园的建设和推进,红色旅游变得异常火爆,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选择红色旅游。
英语作为国际性通用语言,各个景区必有英汉双语的翻译。
当然,对于这些旅游景区的公示语而言,因翻译质量良莠不齐,往往出现一些文化传达错误,甚至引起一些不必要的笑话。
笔者在遵义市体育馆观看篮球比赛的时候,看到了遵义奥林匹克体育场翻译为Zhunyi Olympic Stadium,遵义作为贵州第二大经济体及红色革命圣地,把遵义拼写为Zhunyi,着实有失革命圣地的底蕴。
二十世纪伊始,生态翻译学开始出现并逐渐发展。
本文拟从生态翻译学视角,以贵州省首个世界文化遗产——海龙囤景区的翻译为例,从语言维、交际维和文化维三个维度对景区公示语翻译进行研究,并提出建议,以抛砖引玉。
一、生态翻译学的含义生态翻译学是结合生态主义理论和达尔文进化论,并把适者生存理论引入翻译学之中,将生态学和翻译学有机契合,逐步衍生出的翻译的新维度。
自1988年皮特·纽马克(P. Newmark)第一次提出翻译生态这个词汇以来,已经有三十余年了。
2001年10月,時任清华大学胡庚申在香港的一次讲座中提出了生态翻译学观点。
胡庚申运用生态理性,从生态学视角对翻译进行了整体的研究。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旅游景区公示语的英译研究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旅游景区公示语的英译研究作者:刘娟宋晓焕刘晓连来源:《科教导刊》2017年第28期摘要旅游景区公示语的翻译是城市对外宣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以西安市浐灞生态区三座公园景区的公示语英语翻译为研究对象,基于生态翻译学理论,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角度,分析公示语英语译文中存在的错误,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予以解决。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旅游景区公示语英译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7.10.014Abstract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in tourist attractions is an essential component of city propaganda. Based on the eco-translatology,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istakes of public signs’ translation in three Xi’an Chan-ba gardens in terms of the three-dimensional transformations, and the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are given.Keywords eco-translatology; tourist attractions;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公示语是指公开和面对公众,告示、指示、显示、警示、标志及其生活、生产、生态、生业休憩相关的文字及图形信息(吕和发2005)。
旅游景区公示语的翻译是城市外宣的重要窗口。
目前旅游景区公示语的翻译却存在诸多问题,这对城市外宣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鉴于此,本文首先就西安市公示语的英语翻译研究进行了调查综述,从西安市浐灞生态区三处公园景区拍照采集公示语英译照片,依托生态翻译学理论,分析这三处旅游景区公示语英语译文中存在的错误,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予以解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生态翻译学视角探究西安遗址公园宣介英译策略——以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为例摘要:本文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出发探究西安遗址公园的宣介英译策略。
基于官网搜索和实地考察收集到的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宣介中英文本实例,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分别提出了对应的英译策略,以期对西安遗址公园英译规范化研究及译文质量提升提供启示。
关键词:西安遗址公园;大明宫;生态翻译学;英译策略1 引言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西安迎来了新的旅游发展契机,吸引了大批来自国内外的游客前来游览。
这既为西安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又对各类旅游文本的外宣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因为高质量的旅游外宣文本不仅能让游客更好地游玩,领略西安深厚的文化,同时还能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良好形象。
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历史文化底蕴浓厚,历史名胜古迹众多,拥有多个国家级遗址公园,这是西安旅游的一大亮点。
虽然西安市现有关于遗址公园的文本翻译较为完整,但其还未形成规范体系,个别景点的文本翻译不够严谨和准确,有可能阻碍中外文化的沟通交流。
基于此,本文将以生态翻译学为研究视角,以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为研究对象,探讨西安遗址公园宣介英译策略,对旅游宣介文本英译质量的提升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2 生态翻译学生态翻译学(Eco-translatology)是2001年由清华大学的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翻译理论,它是一种生态学视角的翻译研究。
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胡庚申,2008)。
翻译生态环境和译者适应选择是生态翻译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其中,翻译生态环境是指“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胡庚申,2011)。
译者适应选择论以达尔文“适应与选择”学说为哲学基础,从生态翻译学角度来看,翻译是译者在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过程中做出的选择活动。
只有能够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译文才是成功的译文,反之,译文将会被翻译生态环境所淘汰。
生态翻译学的基础理论将翻译方法简要概括为“三维转换”,即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生态翻译学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只有真正地做到‘多维’(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选择转换,才有可能产生恰当的译文”(刘艳芳,2009)。
具体来说,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
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则是指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胡庚生,2011)。
3 西安遗址公园宣介英译策略探究笔者通过实地考察和官网搜索收集了大明宫遗址公园景点介绍的十份中英对照文本,包括:梨园、左银台门、大明宫遗址博物馆、飞龙厩、紫宸殿、太液池、麟德殿、考古探索中心、含元殿、丹凤门,分析后发现了诸多翻译不足和失误。
在生态翻译学理论的支持下,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和翻译策略。
3.1 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汉语和英语分属两种不同的语言系统,汉语注重意合,而英语注重形合。
如要提高宣介文本的英译质量,译者必须关注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实现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让译文在新的语言生态环境中“生存”。
这种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体现在多个方面,下面笔者将从专有名词译法统一、选词恰当和语言规范三个方面来探究西安遗址公园宣介英译的语言维适应性选择转换策略。
3.1.1 专有名词译法要统一根据词汇意义,英语名词可以分为普通名词和专有名词,其中专有名词是指人名、地名、事件、机构等专有名称,它们往往具有统一的英文译法。
在笔者考察的大明宫英文宣介文本中不乏大量专有名词译法前后不一致的问题。
例如,在大明宫遗址博物馆的介绍中,“大明宫遗址博物馆”前后出现了三种不同译版:The Daming Palace Ruins Museum、The Daming Palace Relics Museum和Daming Palace Heritage Museum。
鉴于博物馆门前石碑采用的译版为Daming Palace Heritage Museum,建议“大明宫遗址博物馆”统一采用此英译方法。
类似的实例还有“太液池”的三种不同译法:Taiye Pool、Taiye Pond和离谱的Too much liquid pool。
其中Too much liquid pool这一译法充分体现了译者翻译能力的欠缺和工作态度的欠严谨。
另外,pool和pond两个词的混用也容易给游客造成困惑。
根据英语用语习惯,较小面积的池为Pool,较大面积的池为Lake,潭为Pond(史茹雪,2019)。
太液池面积约为0.173平方公里,属于小面积的池,因此译为Taiye Pool更准确。
3.1.2 选词要恰当在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各处景点宣介英译中,笔者发现了大量用词不当的语言维失误。
这种翻译失误主要原因在于译者忽视了中英两种文字的内涵差异,从而仅机械地翻译出了原文的字面意思。
典型案例如左银台门对应的英文为Left silver portal,而后的具体介绍中则将其译为Zuo Yintai Gate和Left Yintai Gate。
除专有名词译法不统一这一问题外,此处还存在选词不恰当的缺陷。
首先,将左银台门译为Left silver portal会让人理解为银质的门,或是银色的门,这与原文意思相悖。
实际上左银台不过是一个名字,所以直接音译为Zuo Yintai更为合适。
其次,关于portal和gate两个单词的选择,因为左银台门是大明宫的东宫门,所以此处的“门”指宫门,根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七版),宫门应使用gate,而portal则可表示宫殿等大建筑物的正门,所以左银台门译为Zuo Yintai Gate更加合适。
另一个相似的实例则是紫宸殿的英译,译者在介绍文本中将其译为Zichen temple,实际上紫宸殿并不涉及宗教意义,它是皇帝日常主要办公的内朝正殿,所以应该译为Zichen Hall。
3.1.3 语言要规范笔者在大明宫各处景点的宣介英译中也发现了颇多语言不规范问题,如单词拼写错误、名词单复数错误、动词时态错误、句式语法错误、标点符号错误等。
例如,在左银台门的介绍中有一句“由此可见左银台门对大明宫安全保卫的重要作用”,其对应的英文为“Thus, Zuo Yintai Gat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ecurity of Daming Pala ce”。
此处左银台门对大明宫安全保卫的重要作用应是左银台门在古代所起的作用,如今这种保卫功能已不存在,所以此处使用一般现在时“plays”属时态有误,应改为“played”。
另一处语言不规范的实例则是在宣介文本中“穿梭其间,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盛唐皇家宫殿之中。
”一句对应的译文为“Shuttle in between, as if through time and space back to the Tang Dynasty royal palace.”这一句的语言错误之多让笔者不禁揣测其可能是工作人员利用机器翻译软件直接得出的译文。
因中文语言特点,原句省略了主语,而译者在翻译时并未补充主语,导致英语译文的句法错误。
笔者建议将译文修改为“Shuttling among these buildings, you will have the feeling that you have traveled back to the royal palace of the prosperous Tang Dynasty.”3.2 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音译加注汉语和英语产生于两个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其间必然存在文化差异,特别是对于遗址公园宣介这类具有较高文化内涵的文本翻译,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英汉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既要准确传达原文蕴含的深厚中国特色文化,又要尽可能考虑翻译的文化生态环境,不断选择与适应。
针对历史时间、人物、事件、机构名称等具有中国特色文化和关键信息表达的文化负载词,建议采用音译加注法,即在保留中文拼音的同时,使用英文加以解释说明(王卉,2012)。
如在梨园的介绍中,译者直接将杨玉环音译为Yang Yuhuan,未加任何解释。
虽然杨玉环作为唐玄宗的宠妃和中国四大美女之一,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但外国游客对其却知之甚少,简单音译很可能会造成杨玉环身份信息的缺失。
笔者建议采用音译加注的方法,将杨玉环译为“Yang Yuhuan (Emperor Xuanzong’s favorite concubine, one of the Four Beauties in ancient China”,如此便兼顾了杨玉环特殊身份信息的传达。
1.1.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适当删减与其他文本类型相比,旅游宣介翻译是一种更加关注目标受众和信息传达的翻译形式(胡兴文、张健,2013),译者既要传达中文旅游文本的信息,又要满足外籍游客的期待(张志祥,2017)。
这就要求译者除了关注语言维和文化维的适应性转换之外,还要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能够在译文中实现。
一般来说,中文善用典故以实现旁征博引、意会不言传的表达效果。
但对于缺乏中国历史文化背景的外国游客来说,过多的典故和名人轶事可能会显得突兀,甚至令其费解,此时可进行适当的改写或删减。
比如在梨园的介绍中,有一句“梨园造就了一大批具有较高水平的音乐家,如李龟年、雷海青、黄旛绰、永新(女)等皆为梨园艺人”,这句中出现了四个人名,但知名度均不高,即使中国游客也未必知晓,外国游客并不必了解这些细节信息,所以在英译中完全可以删去,保留前半句突出梨园的成就即可。
4 结语作为中华文化的一种载体,西安遗址公园的宣介英译是让外国游客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的桥梁。
分析发现,西安遗址公园宣介英译中存在不少翻译失误与不足,这与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形象不符。
要想提高宣介文本的英译质量,译者必须意识到翻译绝不仅仅是两种语言符号之间的转换,它还与译文所处的生态环境紧密相关。
译者既要保持高度的文化自信,又要不断选择与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努力让外国游客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在中国文化“走出去”中有所作为。
参考文献[1]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2008(6):11-15.[2]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中国翻译,2011(2):5-9.[3]胡兴文,张健.外宣翻译的名与实——张健教授访谈录[J].中国外语,2013(3):100-104.[4]刘艳芳.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看新闻报道中隐喻习语的翻译[J].上海翻译,2009(4):16-19.[5]史茹雪.名胜古迹牌示解说英译原则探究——以大明宫为例[J].海外英语,2019(6):33-35.[6]王卉.西安大唐芙蓉园公示语翻译的再思考[J].作家,2012(10):189-190.[7]张志祥.旅游翻译中的交际规范[J].上海翻译,2017(2):13-16.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西安市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课题“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西安遗址公园宣介英译研究”(WL22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