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美学的含义

合集下载

第二章 美的本质及特征

第二章 美的本质及特征

第一节 美的本质
美源于自由创造 1. 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最本质 特征之一; 2.自由创造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人在自由创造过程中还发展了人本身。
第二节 美和真善
真:合乎规律性。 善:合乎目的性(合乎功利性,人的目的性都体现 一定功利要求)。 美: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康德:无目的的 合目的性)。 狄德罗:“真善美是些十分近似的品质,在前面两 种品质至上加上一些难得而出色的情状,真就显得 美,善也显得美。”
传统美学思想的主流是在论述和研究美而不是在研究丑, 传统美学思想的主流是在论述和研究美而不是在研究丑,研究 丑远不及研究美所达到的深度和广度。也就是说, 丑远不及研究美所达到的深度和广度。也就是说,在某种意义 上丑只是作为美的对立面而附带提出的话题, 上丑只是作为美的对立面而附带提出的话题,丑还未成为一个 独立的审美形态,还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审美范畴。 独立的审美形态,还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审美范畴。
第二章 美的本质及特征
第一节 美的本质
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生活的本质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系
人的本质——实践 美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 生活的本质——实践
马克思批判两种倾向:
旧唯物主义:美是客观存在的,把美看作事物的纯自然属 性的感性形式(见物不见人)——亚里士多德、博克。 唯心主义:从根本上否认美的客观存在本身,认为美是主 观的——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丑的事物的确是一个历史的和中介的范畴。 阿多诺:“丑的事物的确是一个历史的和中介的范畴。该范畴或许是在
古风艺术向后古风艺术过渡时期出现的……原始崇拜对象的面具与画脸 原始崇拜对象的面具与画脸 古风艺术向后古风艺术过渡时期出现的 所体现出来的古代丑,是对恐怖的实体性模仿, 所体现出来的古代丑,是对恐怖的实体性模仿,一般散布在忏悔的形式 之中。随着神秘的恐怖性逐渐淡化与主观性的相应增强, 之中。随着神秘的恐怖性逐渐淡化与主观性的相应增强,古代艺术中丑 的特征变为禁忌的目标(尽管这些特征原本作为强化禁忌的载体)。 )。继 的特征变为禁忌的目标(尽管这些特征原本作为强化禁忌的载体)。继 主题及其自由感形成之后,和解的思想随之产生, 主题及其自由感形成之后,和解的思想随之产生,丑也随之展露出自 己。”

《美学与美育》教案

《美学与美育》教案

《美学与美育》课程讲义本课程是培养学员具备基本的美学与美育理论知识、较高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审美塑造能力、较高的实施美育的能力的课程。

本课程重视美学、美育理论向审美实践与审美教育实践能力的转化,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渗透性和复杂相关性。

第一章什么是美学第一节美学的历史一、美学在西方二、美学在中国三、中外美学研究方法四、美学在现代人文学科中的地位和意义第二节美学的含义一、美学的性质二、美学的对象三、美学的定义四、美学的基本问题第三节学习美学的方法一、美学的特点及其方法论要求二、理论思辨与文本批评的结合三、审美体验与理性阐释的交汇四、学科研究与跨学科研究汇通第二章美及其形态第一节美的含义和特征一、美学史上美的本质观念二、美的含义三、美的特征第二节美的形态一、自然美的特征与实质二、社会美的特征与实质三、艺术美的界定及其特点四、科技美的界定及其特点五、中西文化中美的范畴第三章美感第一节美感的含义和特征一、美感与快感二、审美心理与日常心理三、美感的含义四、美感的特征第二节美感的基本心理要素一、美感中的直觉二、美感中的情感三、美感中的想象四、美感中的理解第三节美感的深层形态——审美体验一、审美体验的含义和特征二、审美体验的过程三、审美体验与艺术四、美感的培养与美育第四章什么是美育第一节美育观的历史和美育的含义一、西方美育观的演变二、中国美育观的演普三、美育的含义四、美育的特征第二节美育的地位和功能一、现代中国的美育问题二、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的关系三、美育的功能第三节美育的层面和方法一、美育的层面二、美育的方法第五章形式美与美育第一节形式美及其形成和发展一、形式美与形式二、形式美的普遍基础三、形式美的社会历史根源第二节形式美的构成一、形式美的自然因素二、形式美的组合规律三、形式美的文化选择四、形式美的艺术形态第三节形式美教育的意义、特征和方法一、形式美教育在美育中的意义二、形式美教育的特征三、形式美教育的方法第六章艺术美与美育第一节艺术的门类一、艺术分类的历史二、艺术分类的标准与意义三、艺术分类的相对性四、艺术门类的符号形态与特性第二节造型艺术与美育一、造型艺术的含义和种类二、造型艺术的审美特征三、造型艺术的美育功能四、实施造型艺术美育的途径第三节表演艺术与美育一、表演艺术的含义和种类二、表演艺术的审美特征三、表演艺术的美育功能四、实施表演艺术美育的途径第四节语言艺术与美育一、语言艺术的含义和种类二、语言艺术的审美特征三、语言艺术的美育功能四、实施语言艺术美育的途径第五节综合艺术与美育一、综合艺术的含义和种类二、综合艺术的审美特征三、综合艺术的美育功能四、实施综合艺术美育的途径第七章审美文化形态与美育第一节审美文化及其形态一、审美文化的含义二、审美文化形态第二节古典性文化、现代性文化和外来文化与美育一、古典性文化与美育二、现代性文化与美育三、外来文化与美育第三节高雅文化、大众文化和民间文化与美育一、高雅文化与美育二、大众文化与美育三、民间文化与美育第八章青少年发展与美育第一节青少年发展与美育的特殊课题一、青少年发展在人的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二、青少年发展的共同特征三、青少年美育的原则第二节青少年审美活动的特征与美育原则一、青少年审美活动的特征二、青少年美育的原则第三节青少年美育的目标一、青春形象的塑造二、想象力的激发三、理性能力的培养四、价值取向的引导五、健康人格的生成第四节青少年美育途径一、体验自然二、欣赏艺术三、品味英雄四、师法英雄第九章教师角色与美育第一节教师角色、教学艺术与美育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与美育二、教师的教学艺术与美育三、教学活动的整体美学因素与美育第二节教师角色的美育功能与美育途径一、教师角色的美育功能二、教师自我美育的原则和途径。

美学第二章 美是什么

美学第二章 美是什么

(一)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西方美学史上的两条路线:主观论和客观 论 西方古典美学的主要观点: 美是比例 美是和谐或多样统一 美是效用或合适
1、从客观现实、物质属性上 探索美的本质:
(1)毕达哥拉斯学派:美在形 式,和谐即美 事物形式的均衡、对称、比例、 和谐、多样统一。
2、柏拉图关于‚美本身‛的构想 A、美的理念具有永恒性。这种美是永恒的,无始 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 B、美的理念具有绝对性。它不是在此点美,在另 一点丑;在此时美,在另一时不美;在此方面美, 在另一方面丑;它也不是随人而异,对某些人美, 对另一些人就丑。 C、美的理念具有先验性和单一性。先于具体事物 存在,存在于彼岸世界;不存在于个别事物之中, 如某一篇文章,某一种学问,或是任何一个别物体; 它只是永恒地自存自在,以形式的整一永与它自身 同一; D、具体事物‚分有‛美的理念。一切美的事物都 以它为泉源,有了它那一切美的事物才成其为美。
哲学之发展为科学,确切地说是从苏格拉底 的观点进展到科学的观点。哲学之作为科学 史从柏拉图开始而由亚里士多德完成的。他 们比起所有别的哲学加来,应该可以叫做人 类的导师。--黑格尔 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有,更要以 真理为友。--哈佛大学校训
(3)达•芬奇的‚美 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 之间的神圣的比例关 系上‛的观点。
结论:美是难的。
苏格拉底之死(达维德)
“什么是美‛和‚什么东西是美的‛
柏拉图区分了‚美本身‛和美的事物。 一般人在回答什么是美的问题时,只是 列举美的事物,如美的小姐、美的母马、 美的竖琴、美的汤罐之类,而没有涉及 到‚美本身‛。 ‚美本身‛是使这无数的美的事物成为 美的事物的根据,是无数美的事物共有 的本质。即美的理念。

美学原理完整版

美学原理完整版

美学原理完整版名词解释1、美学:美学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人文学科。

2、美学研究的对象: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3、Aesthetiea:是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的学术专著《美学》一书的书名译音,在德文中的意思是感性学,即美学。

4、审美意识:人类的审美活动并不是无意识的本能活动,而是由自觉的意识所支配的精神活动和实践活动。

即使在最原始的审美活动中,原始人类同样是受到某种特定的意识支配才进行这些活动的。

这种特定的意识就是审美意识。

审美意识是对于审美现象的感性直观的认识。

还没上升到理论形态。

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历史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与人类生产劳动分不开的。

当人类开始把自己与自然区别开来,并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物体,并在自己的创造物中直观自身,看到了自己的创造能力的时候,人类的审美意识也就形成了。

5、美学思想:美学思想是审美意识的不断发展的结果,是能够深刻地解释审美现象的内在本质的理性认识,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

美学思想是具有某种理论之后对审美现象的思考,是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之一,具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应当能够借助语言文字形式进行传播;二是美学思想具有理论的形态,美学思想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

6、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说: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

他认为人的本能欲望受到压抑,压抑到无意识中,喜剧性具有一种释放性的作用,让欣赏者发泄它们,使它们浮动在意识之中,得到满足。

满足方式有三上,一是巧智,专在技巧或字面上取巧,以求得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

二是想象。

三是幽默,是感情消耗的节省。

7、审美态度:是一种宁静的、适宜于接纳对象外观的心理状态,使主体关注于对象的形式与结构。

其核心是要求人们在审美活动中超越自我和实际功利而到达对审美对象的审美静观。

其存在于审美活动中的,不同于实践、理智、道德的一种态度。

《美学》课程复习大纲

《美学》课程复习大纲

《美学》课程复习纲要第一章什么是美学1、为什么称鲍姆嘉通为“美学之父”?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于1750年所著《美学》一书中提出,被称为“美学之父”2、怎样理解美学的学科性质?从理论上说,美学是以一定的哲学理论或某种社会科学理论为基础对审美关系和审美经验做出分析和阐释的理论。

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以及审美关系的价值表现——审美意识形态。

审美经验是指人在现实和艺术活动中的审美感受,是审美研究的基本内容。

广义的审美关系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

人与社会之间形成的一整套制度,习惯和情感表达模式。

狭义的审美关系是指个体和对象,人与环境之间因审美态度和具体语境而形成的感知——愉悦关系3、中国现当代美学有哪三次美学热?(填空,选择)第一次“美学热”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这次“美学热”中,王国维是始作俑者,他起了重要的开创作用。

王国维学习康德、叔本华的美学思想,并运用于中国传统艺术的研究。

继王国维之后,中国学术界出现了一位被誉为“学界泰斗”的大教育家,他就是蔡元培。

蔡元培在北大首次开设并主讲美学课程,提出了“美育代宗教”的口号。

第二次“美学热”发生在五六十年代,即以批判朱光潜美学为导火线引起的一场美学大讨论。

在这次讨论中,逐渐形成了四派观点,即人们常说的中国美学的四大流派:以蔡仪为代表的客观派,以吕荧、高尔泰为代表的主观派,以朱光潜为代表的主客观统一派,以李泽厚为代表的客观社会派。

这次美学热的特点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文艺美学思想的影响,形成了所谓“实践美学”。

第三次“美学热”发生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

这次“美学热”的一个特点是形形色色的西方美学思潮涌入中国,我们现在熟知的各种主义、各种学术,例如现象学、存在主义、分析哲学、结构主义,最初都是以美学的名义介绍到中国的。

这次“美学热”的另一个特点是,它是思想界从“文革”的禁锢中苏醒的标志,思想界通过美学这个窗口反思被扭曲、被异化的人性,颂扬人性的解放——从理性的解放到感性的解放。

自考美学名词解释

自考美学名词解释

美学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1.审美:人类对现实世界产生了美的意识的现象和活动。

2.美学学科: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3.人文学科:研究人的一些非物化的形态的社会现象,如精神、理想、价值等问题的一个科学门类。

4.审美意识: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的审美追求的意识。

5.美学:在人类审美意识发展到一定阶段,1750年,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嘉登出版的《美学》一书为标志的,专门研究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的一种学问。

6.人生实践:人的感性活动,人类自我创化并变革世界的现实活动,包括物质生产活动,精神生产活动以及日常生活活动。

7.审美活动:人由于有了审美需求,有目的而无功利地与客观世界发生审美关系的活动,是人生实践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

审美活动的一切特征和规律在艺术活动中得到最集中、最全面的体现。

8.人生境界:在个人人生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世界相互依存、双向建构、一体圆融的状态。

这种人与世界的统一关系着重体现在个体人对自身生存实践的觉解与对宇宙人生意义的体悟的不同程度、层次和水平上。

9.高级人生境界:人对宇宙人生觉解程度最高的等级,达到跟宇宙天地化为一体的关系。

处于这一境界中的人不仅能超个人,而且能超社会,因而他具有更加宽广的胸襟和眼界,“是觉解的进一步提升;自觉的理性已化为人的内在品格,因而遵循规范已无需勉强。

”而是把天地万物、自然社会的运行法则化为自己的一种内在需要,化为自己心理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化为自己的一种血肉,于是不知不觉中与天地万物已经融为一体了。

10.审美关系:是植跟于人与世界存在关系的、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

11.美(广义的美):广义的美包括审美意义上的丑,它是指审美活动建构起来的、能激发主体美感的审美对象(客体)及其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它是人与世界一体圆融、有限与无限和谐统一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和感性显现。

12.审美形态:可理解为人对不同样态的美(广义的美)即审美对象的归类和描述,它是审美活动中当下生成的自由人生境界对象化、感性表现形式和具体存在状态。

2-数字媒体艺术概论-第二章-数字媒体艺术起源及美学

2-数字媒体艺术概论-第二章-数字媒体艺术起源及美学

《亚威农少女》是20世纪初艺术 转型的代表作品,它被普遍视为立 体主义和现代主义的雏形之作。
从那时起,艺术的表达从二维的透
视转向平面化。作品描绘了巴塞 罗那妓院中五个裸体的妓女。毕 加索在工维平面内对艺术原有的 表达方式进行了改造。同时,放弃 了透视法,彻底告别了传统的欧洲 绘画模式。
《亚威农少女》 (布上油画) (西)巴勃罗・毕加索(1907)
Muybrigde的奔马摄影,拍摄于1870s,用12架电子控制快门的照相机拍摄 到了奔马的分解图。 并且用zoopraxiscope(魔术灯和Praxinoscope的组合 装置)进行了回放。
• “电影机”( Cinematographe),一种可移动的摄影机与放映机的组合体, 1895年
,卢米埃尔(Lois Lumiere 1862-1948)兄弟发明。一群人能在同一时间看到一组事先 拍好的活动影像。利用他们发明的,放映了著名的《火车进站》、《海水浴》等片, 将电影带入了新的纪元。
俄国摄影家Alexander Rodchenko利用照片拼贴方法创作的 的《蒙太奇》,1923年(左)和《CE Ceci》1923年
亚历山大 罗钦可( AIexander Rdchenko,1891-1956 )
“绘画已死,艺术家应同时具备画家、设计家和工程师的三重任务。” “相机 是社会主义之社会与人民的理想眼睛。只有摄影能回应所有未来艺术的标准。”
梅里爱1902年拍摄的世界首部科幻电影《月球旅行记》,它取材于 儒勒·凡尔纳的小说《从地球到月球》和H.G..威尔斯的小说《第一个 到达月球上的人》影片长达15分钟。
《月球旅行记》取材于儒勒·凡尔纳的小说《从地球到月球》和 H.G..威尔斯的小说《第一个到达月球上的人》。

第二章美是什么

第二章美是什么

第二章美是什么第三章美是什么?这个问题是美学中的一个最基本理论问题。

它通常被表达为“美的本质”。

第一节中西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一、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问题的不同探讨(一)“美是什么”问题的提出首先将“美是什么”作为一个问题明确提出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

在《大希庇阿斯》篇中,他借苏格拉底之口向诡辩派学者希庇阿斯提出了这个问题:“美是什么?”1、柏拉图:“美是理念”说柏拉图(Platon,前427—前347) 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西方美学思想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严格说,他才是第一个自觉地从哲学高度提出和思考美学问题,并把美学造成思想体系的人。

⏹从柏拉图之问开始,西方美学开始成为体系性的美学。

美的本质问题作为美学的终极之问,构成了不同美学体系得以产生和完成的基础,决定着西方美学不同体系的不同整体性面貌。

正是对美的本质问题的追问和重新追问,构成了两千余年经典的西方美学史。

⏹在柏拉图看来,之所以说“美是难的”,是因为“美本身”存在着诸多的悖论。

在《大希庇阿斯》中,柏拉图通过对关于“美”的流行观念的分析,深刻揭示了这些悖论:首先,既然“美”不就是“美的事物”,那么美是使事物显得美的质料或形式吗?其次,美是某种物质的及由此带来的精神上的满足吗?其三,美是“善”(恰当、有用或有益)吗?其四,美是否等同于由视觉与听觉引起的快感?⏹面对这个悖论,柏拉图采用了一种机巧的“假定”的方式:“假定有像美本身、善本身、大本身等等的这类东西存在。

”用美的普遍的、恒定的、诉诸理性的一面去否定特殊的、暂时的诉诸感性的一面,提出了“美是理念”的重要命题。

2、亚里士多德:“美是整一”(1)他认为美在事物本身之中,在于自然的与人工的事物本身,主要是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主要靠事物的“体积与安排”以形成事物的“整一性”。

(2) “整一”不是杂多,不是单一,而是既包含了统一性,又包容了多样性,是“秩序”、“匀称”与“明确”的有机统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 学习美学的方法
• 一、结合审美经验学习美学理论,将审美 经验上升为美学理论,达到审美体验与理 性阐释的交汇。
•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奥古斯丁《忏悔录》
• 人们到外边,欣赏高山、大海、汹涌 的河流和广阔的海洋,以及日月星辰 的运行,这时他们会忘掉自己 。
第二章 美学的含义
第一节 美学的性质
• 第一,把握形象。 • 第二,突出具体。 • 第三,强调体验。
第二节美学的对象源自• 第一,美学研究富于生命活力的形象。 • 第二,美学研究人的丰富与完整特性。 • 第三,美学研究人的整体形象。 • 第四,美学研究具体审美活动。
第三节 美学的定义
• 美学是一门突出地运用形象、具体和 体验方式,从具体审美活动(美、美 感和艺术)中研究人的感性的活生生 的整体形象的人文学科。
• 二、用美学理论指导审美活动、解释审美 现象,实现理论思辨与文本批评的结合。
东汉说唱俑
马踏飞燕
逆风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 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 暗风吹雨入寒窗。
• 第三,丰富学识,打破学科界限,实现美 学学科研究与跨学科研究的汇通。
• 第四,学习美学要学习审美文化,为审美 实践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