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名句赏析,全是待人的智慧

合集下载

儒家经典《礼记》10句精华赏析,中华礼仪尽在于此!

儒家经典《礼记》10句精华赏析,中华礼仪尽在于此!

儒家经典《礼记》10句精华赏析,中华礼仪尽在于此!《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主要是对礼制、礼仪的记载和论述,其中心思想源于实践、教学相长,内容言简意赅,意味隽永,多为优秀之作。

儒家经典《礼记》10句精华赏析,中华礼仪尽在于此。

1.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赏析:语出《礼记·学记》。

只懂得教学生死记硬背的老师,不足以担当老师的职位。

2. 独学则无友,无友则孤陋寡闻。

赏析:语出《礼记·学记》。

独自学习,就不会有学友,没有学友就会变得孤陋寡闻。

3.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赏析:语出《礼记·学记》。

虽然有美味佳肴,但是如果不去吃,就不能够知道他的美味。

虽然有最好的义理放在那里,如果不去学习,就不能够知道它的好处。

4. 教学相长,《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赏析:语出《礼记·学记》。

教育和学习是相辅相成的。

《尚书·兑命篇》中说:“教育别人,自己也从中收获相同的益处”教和学相互促进,就是这个意思吧。

5. 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

赏析:语出《礼记·曲礼》。

富贵而喜好礼节,这样便不会骄奢淫逸。

贫困而喜好礼节,则志气不会被环境所威慑击垮。

6.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

赏析:语出《礼记·学记》。

君子既清楚教育能够兴起的原因,也懂得教育之所以直白的原因,然后,就可以做别人的老师了。

7.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赏析:语出《礼记·学记》。

求学的方法,以遵从老师的指导最为重要。

尊敬老师,才能够遵从道理。

遵从道理后,人民才能够敬重学习。

8. 为人臣下者,有谏而无讪,有亡而无疾。

赏析:语出《礼记·少仪》。

做臣子的人,可当面劝谏而不可背后讥讽;可远离君王而不可心怀怨恨。

9.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礼记》名言及翻译

《礼记》名言及翻译

《礼记》名言及翻译1.礼记的名言《礼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礼记》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礼记》择师不可不慎也。

《礼记》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君学。

《礼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凡事豫——预则立,不豫——预则废。

《礼记》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礼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礼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礼记》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

望采纳2.老师,请问《礼记》名言有哪些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

——《礼记》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礼记》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

——《礼记》人生自强的格言警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人生自强的格言警句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

——《礼记》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

——《礼记》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礼记》3.礼记大学中的经典名句《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

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

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

在八个条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十章分别解释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明明德是指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新民是指让人们革旧图新。

止于至善是指要达到最好的境界。

本末是指做事要分清主次,抓住根本。

格物致知是指穷究事物的原理来获得知识。

诚意就是“勿自欺”,不要“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正心就是端正自己的心思。

修身就是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

齐家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族。

《礼记》中的名言名句

《礼记》中的名言名句

《礼记》中的名言名句
《礼记》是我国古代经典文化典籍之一,这部书以记载了儒家学派的礼制、仪式、习俗等内容。

其中不乏许多深刻的名言和名句,下面就为大家列举一些代表性的示例:
1. "君子之道,比而不竞,辩而不争“
这句话出自《礼记·大学》一书中,强调了君子应该在交往和辩论中保持平衡,避免过分竞争和争论。

君子应该在比较中提升自己,但不将胜利视为最终目标,而是通过辩论探求真理,以求达到和谐共存。

2. "礼,上事亲,下事君“
这句话出自《礼记·礼运》一书中,强调了在礼制中应该以尊重亲人和君主为最高原则。

上事亲即尊敬亲人,下事君即忠诚于君主,这是维持稳定和谐社会秩序的重要基石。

3. "人心齐,泰山移“
这句口号出自《礼记·大同》一书中,强调了人们心灵的团结和合作的力量。

只有心志齐一,人们齐心协力,才能够创造奇迹,克服困难,实现伟大目标。

4. "安危共之,天下亲之“
这句话出自《礼记·礼运》一书中,强调了在安定社会的过程中,每个人都要肩负起共同的责任。

只有人人参与、共同关心国家的安危问题,才能建立起天下共同的亲切感和归属感。

5. "舍己从人,安辞家“
这句名言出自《礼记·曲礼上》一书中,强调了以舍己为他人着想的精神。

在多种场合,我们都需要舍弃个人的利益,追求群体的利益,这才能实现家庭、社群甚至国家的和谐。

无论是谈及心灵的团结、家庭的和谐,还是社会的稳定,这些名言名句都承载了儒家文化传统中的智慧和哲理,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礼记》中的名言释义

《礼记》中的名言释义

《礼记》中的名言释义《礼记》中的名言释义《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东汉郑玄的《六艺论》、晋代陈邵的《周礼论叙》和《隋书·经籍志》都认为是西汉礼学家戴圣编定的。

下面是yjbys店铺为大家带来的《礼记》中的名言释义,欢迎阅读。

《礼记》中的名言释义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译文】玉不雕琢,不会成为好的器物;人不学习,不会懂得道理。

2、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

(《礼记·曲礼上》)【译文】遇见财物,不要随意占有;遇到危难,不要随意逃避。

3、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

(《礼记·曲礼上》)【译文】鹦鹉虽能说话,终归还是飞鸟;猩猩虽能说话,终归还是走兽。

4、礼尚往来。

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礼记·曲礼上》)【译文】礼所崇尚的是有往有来。

得到恩惠而不予报答,不合乎礼的要求;得到报答而不予恩惠,也不合乎礼的要求。

5、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礼记·曲礼上》)【译文】到一个地方时要问清当地的禁忌,到一个国家时要问清当地的习俗,到别人的家里要问清这家的避讳。

6、曾子曰:“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

” (《礼记·檀弓上》)【译文】曾子说:“君子爱人是使之有德行,小人爱人则是姑息迁就。

”7、生有益于人,死不害于人。

(《礼记·檀弓上》)【译文】生前要做有益于人的事,死了以后也不要危害别人。

(这是成子高说的话,接着他还说,我死后,找一块不能耕种的土地葬了我。

)8、夫子曰:“苛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下》)【译文】孔夫子说:“繁重的赋税和徭役比老虎还厉害啊!”9、苟无礼义、忠信、诚悫(què)之心以莅之,虽固结之,民其不解乎?(《礼记·檀弓下》)【译文】如果不用礼义、忠信及诚实之心对待百姓,即使百姓勉强结合,难道他们就不会离散了吗?10、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礼记学记》中的名言名句

《礼记学记》中的名言名句

《礼记学记》中的名言名句《礼记学记》是中国古代经典之一,是儒家经典《礼记》的注释和研究。

其中蕴含了许多卓越的名言名句,这些名言名句自古以来一直被人们所推崇和传颂,具有深刻的哲理和启迪意义。

下面将为大家选取其中的一些名言名句并进行解析,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和启发。

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勇者乐土,严者乐事。

这句名言强调了各种美德的人所追求的满足感。

仁者注重利他,以善待他人为乐;智者注重智慧,以开阔的思维和洞察力为乐;勇者注重勇气,以挑战和征服为乐;严者注重纪律,以严守规则为乐。

这些都是不同类型人士在各自领域追求的价值,同时也呼吁我们要积极发展自己的特长并且享受其中的乐趣。

二、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句名言强调了做人身心修养和经济节俭的重要性。

君子指的是有道德修养和高尚品质的人。

在这句名言中,静和俭是两个重要的关键词。

静意味着心静,要静下来,使自己内心的浮躁稳定下来,修身养性;俭指要节俭节约,自律的生活方式,节约财富资源培养德行。

这句名言告诉我们,只有心静身修,过节俭的生活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品质和远大的志向。

三、君子坦诚若渴,小人骄傲若溺。

这句名言强调了君子和小人之间的区别。

君子善于坦诚和虚心学习,像口渴者渴望水一样,追求真理和知识;而小人则自大和自以为是,如同溺水之人,沉迷于自己的狭隘思维中不能自拔。

这句名言告诉我们,只有保持虚心学习和坦诚待人,才能不断进步和提高自己,成为真正的君子。

四、信而好行,没有仁者也。

这句名言强调了信用和行为的重要性。

只有具备信任和诚信的品质,才能得到他人的认可和重视,只有承诺而后行动,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和价值。

没有信用和行动力,再高尚的仁人也无法称之为真正的仁人。

这句名言告诉我们,只有信守诺言并且付诸行动,才能成为真正的有道德的人。

五、以礼敬人,以礼自重,以礼待人,以礼自爱。

这句名言强调了以礼待人和以礼自身的重要性。

礼指的是对他人的敬意和尊重,也是对自己的自律和约束。

《礼记》10条传世金句-明白做人处世的智慧

《礼记》10条传世金句-明白做人处世的智慧

《礼记》10条传世金句,明白做人处世的智慧《礼记》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其中多数篇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

《礼记》10条传世金句,明白做人处世的智慧。

1. 德成而教尊,教尊则官正,官正而国治。

——《礼记·文王世子第八》。

德成:德行有成。

德行有成并以此教化国民,自己确立威望和尊严。

自己的威望出来了,下面的官员才会正派起来。

官吏的作风正派了,国家就会长治久安。

2. 凡官民材,必先论之;论辩,然后使之;任事,然后爵之;位定,然后禄之。

——《礼记·王制第五》。

那些凭借着才能入官,一定要先考核他们。

考核过他们的才情德行后,在去试用他们一段时间,能够胜任工作的,确定他们的官阶品级。

品阶确定之后,再给他们播发相应的俸禄。

3. 祭者,志意思慕之情也。

——战国·荀况《荀子·礼论》)人人皆有死,死亡就是生命的终结,但自己的言行并不因为死亡而消失。

人们对死者的缅怀和悼念,一方面是寄托哀思,表达悲痛的心情;一方面是对那些美好言行的深切怀念。

4. 知为人子,然后可以为人父;知为人臣,然后可以为人君;知事人,然后能使人。

——《礼记·文王世子》知道怎样做一个好儿子,然后才能做一个好父亲;知道怎样做一个好臣子,然后才能做一个好君主;明白如何为人做事,然后才能使唤他人。

5. 荀利国家,不求富贵。

——《礼记·儒行》。

只求有利于国家,不求个人富贵。

6.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礼记·礼运第九》。

行:通行。

大道通行于天下,天下是天下所有人共同拥有的天下。

7. 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

——《礼记·孔子闲居》。

覆:覆盖。

载:承载。

上天无私的笼罩着大地,大地也无私的承载着万物,日月无私的照耀着天地。

8. 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礼记·表记》君子在他人面前,行为不失庄重,神色不失端庄,言语不失慎重。

9.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礼记》名句赏析,全是待人的智慧

《礼记》名句赏析,全是待人的智慧

【导语】《礼记》顾名思义是记载礼制、礼意的。

其中涉及秦汉以前的社会组织、⽣活习俗、道德规范﹑⽂物制度等情况,反映了儒家的政治、哲学、*思想。

⼈与⼈交往的尺度 “贤者狎⽽敬之,畏⽽爱之。

爱⽽知其恶,憎⽽知其善。

” 【注释】 选⾃《礼记·曲礼上》。

狎:亲密的意思。

憎:嫌恶的意思。

【译⽂】 对有德才的⼈要亲近⽽且敬重,畏服⽽且爱慕他。

对于⾃⼰喜爱的⼈,要能知道他的缺点,对于⾃⼰不喜欢的⼈,要能看到他的好处。

【赏析】 反对只看到别⼈缺点,⽽不看重别⼈优点的⼩⼈。

强调对每⼀个⼈的态度要客观公正,全⾯认识,善于发现⾃⼰所亲近的⼈缺点,积极寻找不喜欢⼈的优点,这样就不⾄影响⾃⼰对⼈的判断,才能使⾃⼰正确把握与⼈交往尺度。

何谓君⼦? “博闻强识⽽让,敦善⾏⽽不怠,谓之君⼦。

” 【注释】 选⾃《礼记·曲礼上》。

让:歉让。

怠:懈怠。

【译⽂】 那些能博闻强识⽽且能礼让的,修⾝⾏善⽽且不懈怠的,可以称之为君⼦。

【赏析】 做⼀个⾼尚的⼈,不仅要学问⾼深,⽽要品德⾼尚,这样的⼈,才能受到⼈们的尊重。

如果⼀个缺乏学问道德修养的⼈,妄尊⾃⼤,没有礼貌,不懂礼仪,⾔⾏随⼼所欲,没有约束,他肯定⽆法在社会上⽴⾝处世。

所以君⼦只有博学识⼴,以礼制欲,循礼⽽⾏,才能称之为君⼦。

古⼈⽤⼈之道 “凡官民材,必先论之,论辨然使之,任事然后爵之,位定然后禄之。

” 【注释】 选⾃《礼记·王制》。

论之:考察他。

【译⽂】 凡是选⽤⼈材,须先考察他的德才,考察明⽩之后,才分派⼯作,胜任⼯作后才确定职位,然后给予相应的俸禄。

【赏析】 论述选拔⼈才的⽅法。

这种选⽤⼈材的⽅法和我们现在的聘⽤⼈才制度有相同点。

聘⽤⼈才,⾸先要求德才兼备,经过多⽅⾯调查考核,确定德能的⾼下之后,才决定是否录⽤,再根据能⼒的⼤⼩,岗位的重要与否,最后给予相应的待遇。

学会换位思考 “知为⼈⼦,然后可以为⼈⽗;知为⼈⾂,然后可以为⼈君;知事⼈,然后能使⼈。

《礼记》经典十句

《礼记》经典十句

《礼记》经典十句1. 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是故君子貌足畏也,色足惮也,言足信也。

——《礼记·表记》译文:君子的举止要不失体统,仪表要保持庄重,言语要谨慎,不要说错话和说不该说的话。

所以,君子的外貌足以使人敬畏,仪表足以使人感到威严,言语足以使人信服。

感悟:此句意在说明做人要谨言慎行,对人不要说不该说的活,也不要做不该做的事。

这既可以避免授人以柄,招致非议,也是君子的个人修养。

事情的成败得失,很多时候取决于说话之人能否在适当的场合说出适当的话。

2. 一出言而不敢忘父母,是故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不辱其身,不羞其亲,可谓孝矣。

——《礼记·祭义》译文:一开口说话而不敢忘记父母,因而不说恶毒伤人的话,也就没人用忿恨恼怒的话说你,然后才能做到不辱身体,不让父母蒙羞,这样做可以说是孝了。

感悟:曾子说“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反过来怎样对待你。

对别人恶言相向,别人也会如此对你,这不仅是对自己的不利影响,更是不“孝”的体现,古人认为轻“身”就是轻父母,轻人伦,辱“身”就是辱父母,辱祖先。

因此说话之前先想到父母,不要放肆言行,这不仅仅是个人修养的体现,更是“不羞其亲”的要求。

3. 言必先信,行必中正。

——《礼记·儒行》译文:说话必须首先要体现诚信,行为一定要持中端正。

感悟:开口说话,是一件最简单不过的事,但做到言而有信,言出必行,似乎就不那么容易了。

《论语·卫灵公》记载:“子张问行。

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

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只有言而有信,言行一致,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如果获得他人的信任,那么即使是在蛮荒陌生的地方也会行得通;如果说话不忠诚信实,行为不恭敬实在,就是在本乡本土,也处处受阻。

信用是一个人内心真诚的外在标志,也是成大事者必须坚守的重要品质。

4. 侍于君子,不顾望而对,非礼也。

——《礼记·曲礼下》译文:礼尚谦,若多人同侍长者,长者向众人发问,侍坐者当先看看周围,待他人来回答,不宜率然抢先回答,要察言观色来对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与人交往的尺度
“贤者狎而敬之,畏而爱之。

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注释】
选自《礼记·曲礼上》。

狎:亲密的意思。

憎:嫌恶的意思。

【译文】
对有德才的人要亲近而且敬重,畏服而且爱慕他。

对于自己喜爱的人,要能知道他的缺点,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人,要能看到他的好处。

【赏析】
反对只看到别人缺点,而不看重别人优点的小人。

强调对每一个人的态度要客观公正,全面认识,善于发现自己所亲近的人缺点,积极寻找不喜欢人的优点,这样就不至影响自己对人的判断,才能使自己正确把握与人交往尺度。

何谓君子?
“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注释】
选自《礼记·曲礼上》。

让:歉让。

怠:懈怠。

【译文】
那些能博闻强识而且能礼让的,修身行善而且不懈怠的,可以称之为君子。

【赏析】
做一个高尚的人,不仅要学问高深,而要品德高尚,这样的人,才能受到人们的尊重。

如果一个缺乏学问道德修养的人,妄尊自大,没有礼貌,不懂礼仪,言行随心所欲,没有约束,他肯定无法在社会上立身处世。

所以君子只有博学识广,以礼制欲,循礼而行,才能称之为君子。

古人用人之道
“凡官民材,必先论之,论辨然使之,任事然后爵之,位定然后禄之。


【注释】
选自《礼记·王制》。

论之:考察他。

【译文】
凡是选用人材,须先考察他的德才,考察明白之后,才分派工作,胜任工作后才确定职位,然后给予相应的俸禄。

【赏析】
论述选拔人才的方法。

这种选用人材的方法和我们现在的聘用人才制度有相同点。

聘用人才,首先要求德才兼备,经过多方面调查考核,确定德能的高下之后,才决定是否录用,再根据能力的大小,岗位的重要与否,最后给予相应的待遇。

学会换位思考
“知为人子,然后可以为人父;知为人臣,然后可以为人君;知事人,然后能使人。


【译文】
能知道作一个好儿子,然后才能做一个好父亲;知道作一个好臣下,然后才能做一个好的君主;明白如何侍奉别人,然后才能领导别人。

【赏析】
人的一生在不停的变换着自己的位置,由最初的为人子到为人父,兼有双重身份。

要做一个合格的儿子,以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父亲。

同时督促自己为子女做出表率,以实际行动尽到做父亲的责任,培养子女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以上的为人臣,知事人都是同样一个道理。

所以说,人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解不开的问题时,不妨换个角度去认识,去思考,可能得出满意的答案。

忠信是礼的根本
“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


【译文】
忠信是礼的根本,义理是礼的形式。

【赏析】
忠信是礼的根本,义理是礼的形式,没有忠信,礼就无法存在。

没有义理,礼就无法施行。

教育为风俗的首要重任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注释】
选自《礼记·学记》。

俗:风俗。

【译文】
君子如果想要教化人民养成良好的风俗,他一定要从教育入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