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基础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小学儿童心理学—复习提纲

小学儿童心理学—复习提纲

小学儿童心理学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心理学概述一、什么是心理学1 最早的定义:研究灵魂的学问(未对心理学作出科学的解释);2 最终的定义: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 研究对象: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2 人的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 个性心理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的动态过程分为:认识过程+ 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认识过程:又称认知过程,是指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是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反映客观事物特征与内在联系的心理活动情感过程:人们通过认识过程认识事物的时候,绝不是无动于衷的,更不是淡漠无情的,而常常是对于各种事物持有不同的态度,并对其产生一定的体验,心理学把这些主管的心理体验过程叫做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人不仅认识事物并对事物产生情感,还在情感的激励下,根据对事物的认识,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自觉地提出目标、制定计划,选择完成计划的方式、方法,还要克服困难达到预定目标,这一心理过程就是意志过程个性心理是指一个人在心理过程的发展和进程中,经常表现出来的那些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点分为:个性倾向+ 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是决定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动力系统个性心理特征:是指在一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三、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1 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2 西方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学派3 心理学的现状与未来四、心里的实质1 心理具有物质基础2 心理具有客观源泉3 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4 心理是在社会实践中发生发展的第二节小学儿童心理学概述一、小学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 童年期:6、7~11、12岁(一般为小学儿童)。

2 小学儿童心理学(童年期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学。

3 小学儿童心理学概念:是研究小学儿童心理活动规律和特点的学科,具体地说,研究小学儿童在教育影响下学习的特点、认知的发展、情感意志的变化、品德与个性(社会性)的形成,以及这个时期心理健康状况等心理规律与心理特点。

大学生心理健康复习资料

大学生心理健康复习资料

大学生心理健康复习提纲第一部分心理健康基础知识一、心理健康的含义1、什么是心理?人类的心理现象包括过程心理和个性心理两部分。

过程心理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性。

2、什么是健康?罗马医生盖论说:健康指没有疾病的状态。

世界卫生组织为健康下定义包括四个方面: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社会适应良好。

3、什么是心理健康?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指个人心理所具有的正常的积极的状态和同环境保持良好心理适应的能力。

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能够顺应社会并与社会保持同步。

保持心理健康是现代人必备的能力之一。

4、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探索和研究人的心理健康的形成、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及如何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学问。

心理素质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其中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等都属于智力因素,情绪、意志、信念、理想、价值观等都属于非智力因素。

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内容包括:智力的发展与教育、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环境适应教育、人格健康教育等。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的标准不像生理健康的标准那样具体、精确和绝对。

心理现象的度量没有一个固定而清晰的界限,心理健康与不健康不是泾渭分明的对立面,人的心理及行为是一个由正常逐渐走向异常,由量变到质变,并且相互依存和转化的连续谱。

一般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以下四个方面:良好的自我意识、良好的社会功能、良好的应付方式、良好的人生态度。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包括七个方面:(1)智力正常(2)情绪健康(3)意志健全(4)人格完整(5)人际关系和谐(6)适应能力强(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樊富珉提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7个标准:(1)能保持对学习较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2)能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接纳自我;(3)能协调与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4)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5)能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6)能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高等教育心理学学习提纲整理

高等教育心理学学习提纲整理

《高等教育心理学》学习要点第1部分:基本概念与知识1、自我意识也称自我,它指给对自己存在的一切的认识,包括认知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它是一种具有意识性的自我察觉活动,这种意识不仅表现为个体对自己本身有比较清晰的理解和自觉的态度,而且表现在个体对自己和客观世界的关系有比较清晰的理解和自觉的态度。

2、心理发展个体随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映活动不断得到改造,日趋完善化和复杂化的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连续而又稳定的变化。

3、挫折个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由于遇到障碍或受到干扰,需要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

4、成就动机个人认为对自己所认为重要的或者有价值的事情,去努力完成,追求成功并要求达到完美状态的原因。

5、归因寻找行为的原因。

6、问题解决由一定情景引起,按照一定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技能,经过一系列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具备三个特征:目标指引、操作序列和认知操作。

7、认知-发现说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的过程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提倡发现学习,通过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的认知结构。

8、人格障碍人格特征显著偏离正常,是一种人格发展的内在不协调,是在没有认知过程障碍和没有智力障碍的情况下出现的情绪反应、动机和行为活动的异常。

9、需要维持个体和社会生存的必要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10、从众在强大的群体压力面前,很多人采取了与群体内大多数成员一致的意见。

这种个人受群体压力影响,在知觉、判断、信仰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现象称为从众倾向或从众行为。

11、定势也称心向,是指重复先前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

12、案例教学一种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入角色,再现案例情景,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实际运作能力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重具体轻抽象,强调个人从经验中构建知识,重视从具体经验和个人理解中学习。

高中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复习提纲

高中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复习提纲

高中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一篇:学生心理与教育第一章高中生的心理特点第二章高中生的个别差异第三章高中生心理健康第二篇:学习心理第四章学习理论第五章知识、技能和策略的学习第六章品德形成第三篇:教学心理第七章学习动机第八章学习迁移第九章群体心理与管理第四篇:教师心理第十章教师的职业心理发展过程第十一章教师的素养与人格第十二章教师工作压力与心理调适第一章高中生的心理特点一、高中生的基本心理特征1、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2、心理发展的动荡性3、心理发展的自主性;4、心理发展的闭锁性二、高中生的认知发展特点1、高中生认知发展总体来说表现出以下基本特点:(1)高中生认知结构的完整体系基本形成。

(2)高中生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

(3)认知与情意、个性因素协同发展。

2、高中生的基本认知能力发展特点(1)高中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观察力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感知的能力。

高中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①目的更明确;②持久性明显发展③精确性提高④概括性更强。

(2)高中生观察能力的训练与培养①培养浓厚的观察兴趣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广泛的兴趣;另一方面,还要培养学生的中心兴趣,以提高其观察力的准确性。

②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第一,要培养有目的、有计划观察的习惯。

第二,要培养学生在观察随时做全面记录的习惯。

③训练科学的观察方法第一,顺序观察法;第二,典型观察法;第三,分解观察法;第四,比较观察法。

④加强多种分析器的协同参与(3)高中生记忆发展的特点★记忆是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脑中的反映。

整个记忆过程可分为“识记”、“保持”及“再认与回忆”三个环节。

高中生的记忆具有以下特点:①有意识记占主导地位②理解识记成为主要的识记方法③抽象记忆占优势。

(4)高中生记忆力的训练与培养①增强有目的的识记,提高记忆自觉性②在理解基础上识记,提高记忆效果③重视及时复习,提高记忆效率④调动多种感官参与记忆活动3、高中生的思维发展特点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它是认知的核心。

非师范公选课心理学复习提纲

非师范公选课心理学复习提纲

一、基本知识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的组成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心理的实质(本质)感知觉的概念、感觉的规律与知觉的特性记忆的分类、记忆的过程、记忆的品质思维的种类、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分散、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有意注意保持的条件情绪情感的种类意志、意志的品质能力的分类兴趣的品质动机、兴趣产生的基础气质类型及各类型的特点马斯诺的需要层次论罗森塔尔效应二、辨析类1、人的性格是天生的,没有好坏之分2、错觉是消极的。

3、优秀教师不一定都学过心理学,所以我们学不学都无所谓。

4、能力是天赋的。

三、应用分析类根据有关的心理学知识有效组织学生的复习运用注意规律组织课堂教学情绪的调控运用罗森塔尔效应、首因效应为教育教学服务影响性格、能力的形成因素1、用心理学原理分析“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室,久而不闻其臭”这种常见的现象2、某小学的语文老师在上课,学生正聚精会神地听,突然,教室里飞进一只麻雀,同学们纷纷把目光转向麻雀,再也无心听课了。

试用有关的心理学知识来分析此问题,并提出你的建议。

3、某位心理学家到一所学校做实验,让同学们做一份测试题,测完后,心理学家当着全班及班主任的面宣布,“测试结果显示,坐在第一排的同学是本班最有潜力的同学。

”期末考试,果不出所料,第一排同学的语英数三科期末考试成绩平均提高幅度高出全班10分。

(1)请用教学过程中的心理效应来分析该现象;(2)从该心理效应中你得到什么启示?(P207—208)4、在课堂提问或作业中,有些老师对能按自己思路或课本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予高分并表扬,对没有能按自己思路而提出独立见解的学生,则不给高分,并认为是与老师作对。

结果这些班级在学年统考中的成绩不理想。

试对此现象作分析。

5、在课堂上,有的学生看起来面向黑板,眼睛看着老师,似乎在听课。

事实上却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请问这是什么现象?如何避免?6、在《伤仲永》中,王安石一方面描述方仲永5岁时的“指物作诗立就”,而且“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仲永十二三岁时还能作诗,但已不如传闻中那样好;到了20岁就变成平庸无奇的人了。

普通心理学复习提纲

普通心理学复习提纲

普通⼼理学复习提纲普通⼼理学期末复习笔记第五章意识和注意1.意识的三个⽅⾯?觉知:意识是观察者与现象之间关系的⼀种属性。

感觉觉知指对⼤多数刺激的了解,通常与某个感觉通道相联系。

概括化觉知指对那些与任何感觉通道都不相连的内部状态的了解。

元认知觉知指对个⼈的认知活动如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的觉察。

⾼级的⼼理官能:意识是对个体⾝⼼系统起综合管理和调控作⽤。

能动性,对⼈类信息加⼯系统的正常运⾏和保持⼀定的功效起调节和控制作⽤。

注意,推理,⾃我控制。

⼀种⼼理状态:它可以分为不同层次和⽔平,如从⽆意识到意识到注意,是⼀个连续体。

2.⽆意识现象及⾏为什么是⽆意识(unconsciousness)将意识和⽆意识过程加以区别可以追溯到笛卡尔(Descarts,1596-1650)。

⽆意识是个体不曾觉察到的⼼理活动和过程。

常见的⽆意识现象有以下⼏种:1.⽆意识知觉2.⽆意识⾏为3.由脑损伤造成的⽆意识现象现象:⼈在催眠状态下能回忆⼉时经历,醒后却全不然不觉。

梦是⽆意识存在的有⼒证据。

.⽇常⽣活中的失⾔、笔误等。

灵感直觉等创造活动中的⼼理现象。

许多⾝⼼疾病以⽆意识的内⼼冲突为基础。

⾏为:⼈的⼀些本能和⾃动化⾏为,不受意识控制,如危险状态下的⾝体局部或全部发抖,⼤⼩便失禁等。

3.睡眠的四阶段第⼀阶段:睡眠开始脑电波开始变化,频率渐缓,振幅减⼩,浅睡状态,持续10分钟左右。

第⼆阶段:正式睡眠脑电波出现不规律频率和振幅忽⼤忽⼩,持续⼆⼗分钟,很难被叫醒。

第三阶段:脑电波的频率继续降低,出现Δ波,持续四⼗分钟左右。

第四阶段:⼤多数脑电波呈现为Δ波,个体进⼊深度睡眠。

三、四阶段为慢波睡眠前四阶段后进⼊快速眼动睡眠,Δ波消失,脑电波与清醒是相似。

P142 图5-44.什么是注意,注意的两个特性注意是和意识联系紧密的⼀种⼼理现象,是⼼理活动或意识在某⼀时刻所处的状态,表现为对⼀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特性:指向性在每⼀瞬间,⼈的⼼理活动或遗失总是悬着了某个对象,⽽忽略其他对象。

大学生心理健康复习提纲

大学生心理健康复习提纲

第一章心理健康绪论第一节心理的概念及影响因素心理是指生物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心理的表现形式叫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心理特性,人的心理活动都有一个发生,发展,消失的过程。

人们在活动的时候,通过各种感官认识外部世界事物,通过头脑的活动思考着事物的因果关系,并伴随着喜、怒、哀、惧等情感体验。

这折射着一系列心理现象的整个过程就是心理过程。

按其性质可分为三个方面,即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简称知、情、意。

影响因素遗传、先天因素 生物理化躯体因素 心理社会因素(一)遗传因素遗传因素人的心理主要是在后天环境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 然而 人的心理发展与遗传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根据统计调查及临床观察 许多精神疾病的发病原因确实具有血缘关系。

同时 遗传上的易感性在一些人身上也是存在的 以遗传素质为基础的神经类型及各个年龄阶段所表现的身体特征也影响着人的心理活动。

(二)环境因素生活环境因素生活中的物质条件恶劣 生活习惯不当如摄取烟、酒、食物的过量等 都会影响和损害身心健康。

其次不良的工作环境、劳动时间过长、工作不胜任、工作单调以及居住条件、经济收入差等都会使人产生焦虑、烦躁、愤怒、失望等紧张心理状态从而影响人的心理健康。

此外生活环境的巨大变迁也会使个体产生心理应激由此带来心理的不适。

(三)实践因素重大生活事件与突变因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变化尤其是一些突然变化的事件 常常是导致心理失常或精神疾病的原因 比如家人死亡、失恋、离婚、天灾、疾病等。

由于个体每经历一次生活事件 都会给其带来压力 都要付出精力去调整、适应 因此 如果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的不幸事件太多或事件较严重、突然 个体的身心健康就很容易受到影响。

(四)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因素教育因素包含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对个人心理发展而言 早期教育和家庭环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研究表明 个体早期环境如果单调、贫乏 其心理发展将会受到阻碍 并会抑制其潜能的发展 而受到良好照顾 接受丰富刺激的个体则可能在成年后成为佼佼者。

心理学复习提纲

心理学复习提纲

心理学第一章概论第一节心理学的概念是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第二节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流派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各种最基本的心理现象:感觉。

这一行动使心理学开始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的始祖。

第三节心理学的主要分支(一)心理学的理论领域:1)实验与认知心理学2)人格与社会心理学3)发展心理学(研究儿童年龄特征的心理学,其性质归属于心理学的理论领域。

)4)心理测量学----属于理论领域的心理学分支5)生理心理学(二)心理学的应用领域1)临床与咨询心理学2)教育与学校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属于应用领域的心理学分支。

对在学校中学习困难、适应困难或某种问题行为的学生进行诊断和辅导的心理学分支属于应用领域。

)3)工业与组织心理学4)广告与消费心理学5)法律与犯罪心理学第四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观察法:在自然情境下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所谓自然情境指的是被观察者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正在受到观察。

(研究婴儿期母婴依恋的特点和规律,比较适宜的研究方法是观察法。

)优点:能收集到第一手资料,且保持了资料的客观性和真实性缺点:观察者处在被动地位,观察结果难以重复,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容易受到观察者的预测和偏见的影响(二)测验法: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作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使用测验法时,必须注意测验的目的及其适用的目标群体,遵照规定的方法实施,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三)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称为实验法。

研究者可以积极的利用仪器设备干预被试者的心理活动,人为的创设出一些条件,使得被试者做出某些行为,并且这些行为是可以重复出现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心理的实质: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2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分为中枢神经系统(脑神经、脊神经、植物性神经)和周围神经系统(脊髓和脑)。

3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应就是通过反射活动实现的。

无条件反射是指那些与生俱来的本能反射。

无条件反射只能对少数特定的刺激发生反应,具有刻板、固定的性质,是维持生命和延续种族所必需的。

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一切学习的基础一切学习的基础,人和动物出生后所学习的一切行为从生理机制上说都是条件反射。

4高级神经系统的基本过程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兴奋是引发或加强机体活动的神经过程;抑制是制止或减弱机体活动的神经过程。

兴奋和抑制是两个对立统一的过程,二者性质相反,但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制约,以保证机体活动的完整和统一。

5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①兴奋与抑制的扩散与集中。

有了神经过程的扩散,就能在大脑皮层上形成各种暂时神经联系;有了神经过程的集中,才能形成对刺激物的精确反映。

②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在大脑皮层上,一种神经过程引起或加强另一种与之相反的神经过程的现象,即为诱导。

6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①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②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7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8个体心理包扩: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9心理过程指人的心理活动的过程,它揭示了人心理活动的共性。

心理过程就其性质与功能来说可以分为认识、情感和意志三个方面。

10个性心理个性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它是个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个性倾向性(指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它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以及对认识活动对象的趋向和选择。

是人从事活动的基本动力,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和世观等)个性心理特征(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

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是多种心理特征的独特组合,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的心理面貌的类型差异。

)1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有:个体心理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个体意识与无意识12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社会心理是在社会成员共同的生活条件和环境中产生的,是一定社会条件下个体心理特征的典型表现,而不是个体心理特征的简单总和。

社会心理离不开个体心理,但又直接影响着个体心理或个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12个体意识与无意识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特征人类意识的特点:①可以能动的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②人的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③不仅能够认识外部客观世界,而且能够认识自己的内部心理活动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如做梦。

13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14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派别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捏橡皮泥似的教育)、精神分析(欲望与道德的冲突)、人本主义心理学(无条件的积极关注)15心理教育的意义主要是:①帮助人们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②注重个体心理素质的培养③帮助人们正确理解生活的涵义,提高人们生活的质量。

16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心理测验法、问卷法、访谈法、产品分析法17需要的概念需要是由个体生理或心理上的缺失而引起的一种内部不平衡状态,他表现为个体对体内、外环境的一种稳定要求,是个体活动积极性的重要源泉。

需要的种类:1 自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2 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18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五个层次由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19动机的概念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行为的内部过程。

20动机的功能①激活功能(激发行动)、②指向功能(目标)、③维持和调整功能22动机的影响因素(5点)①兴趣、②价值观信念和理想③认知④情绪⑤意志21动机的种类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性质分类)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来源分类)有意识的动机与无意识的动机(意识水平)主导动机与非主导动机(行为的作用和地位)近景性动机与远景性动机(引起行为与目标)23兴趣的品质有兴趣的倾向性兴趣的广阔性兴趣的稳定性、兴趣的效能型24意志行动过程分为:采取决定阶段和执行可决定阶段动机冲突:按趋避方向分为①接近---接近型冲突(即双趋式冲突,同时存在两个目的,如选课时两个课程都感兴趣却在同一时间展开,只可选择一个)②回避---回避型冲突(即双避式冲突。

如做错事坚持不改怕受到舆论指责和批评,改正怕受到威胁与报复)③接近---回避型冲突(即趋避式冲突。

如想看电视又怕完不成作业)25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成倒U型曲线关系,(即动机强度处于中等水平,工作效率越高;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时都会是工作效率下降。

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26意志的品质的表现自觉性(相反表现是盲从性和独断性)、果断性坚持性自制性27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外部感觉是指接受外部刺激并反映他们的属性的感觉,如视听味觉等,又叫距离感觉。

内部感觉是指接受机体内部的刺激并反映它们属性的感觉。

如内脏感觉,运动觉等。

痛觉是特殊的感觉,没有独立特殊分析器官28记忆的表现形式:表象和语词表象是事物不再面前时,在头脑中出现的相关事物的形象,以感觉和知觉为基础,具有形象性和概括性。

分为视觉表象听觉表象等29思维的种类⑴根据思维任务的性质、内容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分:①直观动作思维(实践思维)②形象思维③抽象思维⑵根据思维的创造性程度分:①习惯性思维(常规性思维)②创造性思维⑶根据探索问题答案的方兴分:①辐合思维②发散思维(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精密性)30注意的种类根据注意的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的程度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31注意的基本品质①注意的范围,(注意广度)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所能清楚把握对象的数量多少的特性②注意的稳定性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相对稳定的保持在某一事物或活动上的特性。

注意动摇(注意的稳定性不等于注意长时间地固定在一个事物上,它包含着注意的一系列欺负现象,称为注意动摇;在某些要求对刺激做出迅速反映的日常活动和实验作业中,考虑到动摇性是必要的,如起跑的信号)③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霸主一枝香两种或以上不同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性。

④注意的转移是指有目的的霸注意从一种对象或活动转到另一个对象或活动上的特性32感受适应和对比P90当某种刺激持续时间较长时,感觉器官的敏感度就会下降,此时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也会随之变大,必须提高刺激强度,才能产生感觉经验。

这种感觉器官因接受刺激久暂而使敏感程度改变的现象就是感觉适应。

感觉对比指感受器不同部位就受不同刺激,对某个部位的强刺激会抑制其他邻近部位的反应,不同部位的反映差别被加强的现象。

33感受的相互作用指由于感觉的相互影响而产生的感受性变化的现象,包括同一类感觉间的相互作用(感觉融合、感觉后象、感觉对比)和不同感觉间的相互作用(联觉)。

34知觉的4个规律特征P93①知觉的选择性(方式:对象的不同和刺激不同的选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道理)②知觉的理解性(概括化的认知和分化认知)③知觉的整体性④知觉的恒常性35遗忘的主要规律和特点⑴不重要的和未经复习的内容容易遗忘⑵抽象的内容要比形象的内容容易遗忘⑶遗忘的进程不均衡,具有先快后慢的特点⑷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对遗忘有重要影响⑸遗忘受动机和情绪的影响36前摄抑制倒摄抑制前~~指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产生的干扰现象。

倒~~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前学习的材料产生的干扰现象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中间的材料容易受到前面和后面材料的干扰,应对中间材料多加识记。

37知之深爱之切表达了认识是人表达情感产生的基础前提40情感产生的原因身体内外刺激、主观认知活动、个人生理特点37分析与综合是最基本的思维过程p99思维是人类的高级心理活动,是复杂的信息加工过程。

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具体化和系统化的过程。

分析是把事物分解成若干属性、组成部分、方面、要素、发展阶段而分别加以思考的过程。

综合是把事物的若干属性、组成部分、方面、要素、发展阶段,按照一定的关系联系起来组成一个整体加以思考的过程。

38情绪和情感的的联系与区别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

是人对事物态度主观体验。

情绪是最基本的感情现象,着重体现感情的过程方面。

区别:⑴情绪是最基本的感情现象,具有情境性和短暂性,它往往由一时的情境引起的,并随着情境的改变而改变,甚至在短时间内消失;而情感则是较高级的感情现象,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⑵情绪具有明显的外部表象;而情感常常以内隐体验的形式存在,其外部表现不明显⑶情绪,特别是原始情绪,通常是有机体在维持生存的自然需要是否获得满足时产生的体验,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但人的情绪受社会性所制约;而情感是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产生的,并与社会性需要如交往需要尊重需要、成就需要等是否得到满足相联系,是人类所特有的。

联系⑴情绪是情感的外部表现,是稳定情感形成的基础,离开情绪的情感是不存在的。

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情感的深度决定着情绪表现的强度,情感的性质决定情绪表现的形式,情绪离不开情感。

39情感的分类按状态分:心境、应激激情(特点激动性和冲动性)、按社会内容分:道德感、美感、理智感40情感的外部表现:面部体态语言41自我认识自我认识是指对自己的认识。

它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的总体认识,是个体意识中关于自己的基本特征的一个总的观念,它是自我意识的核心)等。

42自我体验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的情感成分,他是自身的认知是否满足其需要的情绪体验,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情绪体验,主要表现为自我感受、自尊、自信、自豪、自卑、自傲、责任感、优越感等。

43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⑴青少年自我认识的发展:①自我同一性的发展、、②青少年自我评价的发展⑵自我体验发展的特点:①自我体验日益丰富、深刻②自尊心日益强烈而敏感⑶自我调控的发展特点:①中学生的行为控制能力要强去情绪控制能力②中学生的情绪控制能力发展平稳③初中生的行为控制能力呈明显的下降趋势44如何发展健康的自我意识⑴学会客观的认识自己:①正确对待他人的评价②要以发展、辩证的眼光开看待自己。

⑵形成积极的自我期望⑶完整的接受自我45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身及其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认识、体验和调控。

自我意识是人独有的、指向人自己身心的意识活动。

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增强了个体反映的自觉性、能动性。

46静态的人际交往静态的人际交往是指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建立起来的联系。

人际关系包含认知、情感和行为的成分,其中情感成分是形成稳定人际关系的纽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