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音乐之声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教案 16、音乐之声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教案  16、音乐之声
有人说《音乐之声》与《猫》和《歌剧魅影》并称为“三大必看音乐剧”,而《音乐之声》是其中当之无愧的“老大哥”。7月17日至23日,这部曾当选为“史上最伟大音乐剧”的“老大哥”、被称为“百老汇”代名词的经典音乐剧,将首次来到深圳,在深圳大剧院连演8场。
灵感来自普通一家人。
自1959年诞生至今,《音乐之声》在世界各地上演了2000多场,并获得6项托尼奖;1965年,电影版《音乐之声》在第38届奥斯卡颁奖礼上获得10项提名,最终囊括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5项大奖;1963年1月15日《音乐之声》风光下档,并被英国、澳大利亚等地重新改编,登台上演。原剧下档30多年后,1998年又登上百老汇舞台;2001年,美国国会图书馆认定《音乐之声》是“重要文化象征”,并选入美国国家级收藏;2007年,《音乐之声》在“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开展的调查中,以15%的得票率当选“史上最伟大音乐剧”;2008年,《音乐之声》展开中国巡演,第6站就是深圳。
谈谈自己的想法:从遵守规矩方面来看,她不算一个合格的修女;而她品质淳良友善,内心充满爱意,就这一点来说,她也可以说是一个好修女。院长留她,可以助她修身养性;不留她,是不勉强她的个性发展。
找出文中的矛盾冲突,分析这些冲突产生的原因。
分析景物描写语句
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深化对不同人物性格的体会和把握。理解人物感情倾向。
用歌声打动了所有人。
1958年,美国音乐剧泰斗理查德·罗杰斯和奥斯卡·汉姆斯坦把《冯·特拉普家的歌手们》改编成音乐剧。在此之前,他们已经合作写出了四部音乐剧,《音乐之声》则是两位巨匠合作的最后一部也是最出名的作品。经过一年的筹备,《音乐之声》于1959年11月16日正式上演,造成轰动,不但连续演出1443场,并获得6项托尼奖的殊荣,其中包含最佳女主角奖、最佳音乐剧奖等重要奖项。

第16课《音乐之声》课文简介

第16课《音乐之声》课文简介

第16课《音乐之声》课文简介巍峨峥嵘的阿尔卑斯山,挺拔的松树漫山遍野,云雀声声啼唱。

高高的山巅上尚未化尽的残雪斑斑点点,山风阵阵呼啸。

乐声在旷野中荡漾响。

钟声嘹亮。

…………山麓下。

峰环水抱的萨尔茨堡,高高低低的房屋鳞次栉比,庄严肃穆的修道院座落在绿树浓阴中。

…………山上。

流连忘返的玛丽亚在山坡草地上远眺群山,她轻盈地跳跃、旋转,一会儿穿过小树林,一会儿又奔到小溪旁,俯身拾起一块石子丢入溪水中,溪水激起了涟漪。

她又向前走去,一面放声歌唱《音乐之声》:群山洋溢着音乐之声,群山唱着古老的歌儿,群山把音乐之声充满我心房。

我的心要把听到的歌儿欢唱。

我的心想要像鸟儿从湖上飞回森林,它的翅膀不停地扑腾;我的心想要像小天使随风飘出教堂,深深地叹息;像在石头上翻滚的溪水一样欢笑;像初试歌喉的云雀通宵达旦地啼唱。

每当我的心感到寂寞,我要到山里去,我又会听到过去听到过的歌儿,我的心又会充满音乐之声,我又会放声歌唱。

玛丽亚伫立良久,隐隐听到修道院传来的钟声,她陷入遐思。

忽然,她猛省过来,用手一拍自己的额头,急忙拔腿就跑,没跑上几步,又转身奔回捡起地上的外衣,发出一声惊呼:“哦!”急速地跑下山来。

古老的修道院优雅、肃穆,从院里传来阵阵唱圣诗的和谐女声。

修道院内。

修女们从各处走来,端庄严肃的修道院院长、大嬷嬷贝尔塔和玛格丽塔三人正容款步走入经堂,一起虔诚地做日常功课。

钟声响起,院长顶礼膜拜,众修女齐声唱起《哈利路亚》。

院场上。

贝尔尼斯嬷嬷急匆匆走来,对院长说:“院长嬷嬷。

”院长:“贝尔尼斯嬷嬷。

”贝尔尼斯不无抱怨地说:“哪儿都找不着她。

”院长问:“玛丽亚?”贝尔尼斯:“她又跑到外头去了。

”大嬷嬷贝尔塔生气地:“也许……应该在她脖子上拴个铃铛。

”玛格丽塔大嬷嬷对贝尔尼斯说:“牲口棚去过吗?你知道她最喜欢牲口了。

”贝尔尼斯:“我到处找遍了,想得到的地方都去了。

”院长:“贝尔尼斯嬷嬷,别忘了这是玛丽亚,就应该到想不到的地方去找找。

人教版语文九下字词注音和解释(精华版)

人教版语文九下字词注音和解释(精华版)

九年级下册1、《诗两首》喉咙(hïu lïng) 汹涌(xiōng yǒng)黎明嘶哑(sīyǎ):嗓音沙哑不圆润,甚至发不出声来怅惘chàng wǎng:惆怅迷惘。

2、《我用残损的手掌》锦幛zhànɡ: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蓬蒿hāo:飞蓬和蒿子藻荇xìng:荇菜水藻,水生草木植物,多浮在水面或生于水中蝼lïu蚁:蝼蛄和蚂蚁。

比喻力量微小或地位低微的人。

3、《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隧洞:即隧道。

干瘪biě:干而收缩,不丰满纤qiàn绳淤yū滩:淤泥形成的滩地。

驳bó船簇cù新:极新全新。

胚pēi芽:比喻刚萌生的事物。

绯fēi红迷惘4、《外国诗两首》虔qián信:虔诚而笃信。

慰藉jiâ:安慰,抚慰。

晨曦xī:黎明后的微光。

瞰kàn望:从高的地方向下看,俯视。

镶嵌xiānɡqiàn 黝yǒu黑深邃suì5、《孔乙己》羼chàn:混合,掺杂。

蘸zhàn 绽zhàn出拭shì:擦。

阔绰chuò:阔气。

颓tuí唐:精神萎靡不振,情绪低落。

门槛kǎn模mú样不屑置辩:不容许别人进行辩解。

6、《蒲柳人家(节选)》擀ɡǎn嘬zuō隐匿nì拗ào:固执,不驯顺。

剜wān檎qín腌臜ā zā捯dáo气唿哨shào:“呼哨”,把手指放在嘴里用力吹,发出尖锐的像哨子一样的声音。

荣膺yīnɡ:光荣地获得。

一气呵成①比喻文章的气势首尾贯通②比喻整个工作过程不间断不松懈妙手回春:回春:使春天重返,比喻将快死的人救活。

指医生医术高明。

断壁残垣yuán:坍塌的墙壁,残毁的矮墙,指庭院丧失了主人或遭灾被劫后的凄凉景象。

贬义(褒贬误用)如坐针毡:像坐在插着针的毡子上。

形容心神不定,坐立不安。

九年级下册部编版语文电子课本

九年级下册部编版语文电子课本

九年级下册部编版语文电子课本第一单元
阅读
1、诗两首
2、我用残损的.手掌
3、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4、外国诗两首
文学创作、口语交际、综合性自学
脚踏一方土
第二单元
阅读
5、孔乙己
6、蒲柳人家(节选)
7、变色龙
8、热爱生命(节选)
文学创作、口语交际、综合性自学
走进小说天地
第三单元
阅读
9、谈论生命
10、那树
11、地下森林割断想要
12、人生
综合性自学、文学创作、口语交际
关注我们的社区
第四单元
阅读
13、威尼斯商人
14、变脸(节选)
15、枣儿
16、音乐之声(节选)
文学创作、口语交际、综合性自学
乘着音乐的翅膀
第五单元
阅读
17、公输《墨子》
18、《孟子》两章
19、鱼我所欲也《孟子》
20、《庄子》故事两则
文学创作、口语交际、综合性自学
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
第六单元
阅读
21、曹刿论战《左传》
22、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23、愚公移山《列子》
24、《诗经》两首
综合性自学、文学创作、口语交际
岁月如歌——我的初中生活
课外古诗词诵读
从军行
月下月夜
羌村三首(之三)
凭栏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左迁至绿关示侄孙湘
望月有感
雁门太守行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别云间
名著导读
《格列佛游记》:奇特的想象,辛辣的嘲讽《简·爱》:人生追求的二重奏
第三章
谈谈散文
谈谈戏剧文学。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音乐之声》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音乐之声》

学 科网
仔细品读第一个场景描写,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一画面,感受其诗尔卑斯山上,挺拔的松树漫山遍野。树林中不时传来云雀的歌声,婉转悠扬。高高的山巅上尚未化尽的点点残雪,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如温润的白玉般,摄人心魄。山风呼啸,松涛阵阵,和着乐声,回响在旷野上。 山脚下,群峰相拥,绿水环绕,萨尔茨堡坐落其中。极目远眺,高高低低的房屋鳞次栉比。一座庄严肃穆的修道院在绿树浓阴中静静矗立,山坡上绿草葳蕤,树林茂密,小溪潺潺,真乃人间仙境也。 场景描写的作用: 这一段环境描写,由远及近,层次清晰,动静结合,色彩和谐。作为主人公出现和活动的背景,与人物相映衬,有力地烘托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学 科网
感受形象美
(1)品读描写玛丽亚野外歌唱的情形的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玛丽亚的唱词和动作描写的语句。) 玛丽亚的歌唱具有很强的抒情性,不仅表现了她对音乐的热爱和天赋,而且展露了她丰富的情感、美好的心灵,揭示了她自由活泼的天性。 玛丽亚远眺群山,轻盈地跳跃、旋转,一会儿穿过小树林,一会儿又奔到小溪旁……拍额头、拔腿跑、捡外衣、惊呼等动作描写,从外在形象上层现了她纯真快乐、无拘无束的性格。
学 科网
剧中为什么没有对玛丽亚的心理描写?
画面感,是影视剧本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基本特点。影视作为视觉艺术,是由画面构成的。与之相应,影视剧本除了人物语言描写之外,主要运用环境描写和人物动作,表情描写,来刻画人物和表现事件,使之能转化为影视中实际的视觉形象或读者头脑中想象的视觉形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影视剧本的画面感。课文中对玛丽亚在野外放声歌唱时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玛丽亚和众嬷嬷的动作、神态描写,都具有生动的画面感。 心理描写难以转化为视觉形象,观众看不到。
学 科网
(2)课文第二个场景是众修女七嘴八舌评说玛丽亚,说说众人眼中的玛丽亚是个怎样的人。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音乐之声》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音乐之声》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音乐之声》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一)整体感知《音乐之声》是一部经典的音乐故事片,取材于1938年发生在奥地利的一个真实故事:萨尔茨堡有个冯·特拉普上校,他和他的七个孩子以及原先是家庭教师的妻子,在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之后,组成家庭合唱团,到处演唱奥地利民歌和爱国歌曲。

这部影片自1963年开始拍摄,先由威廉·惠勒执导,后改由制片人罗伯特·怀斯执导。

影片上映后,获奥斯卡金像奖的五项大奖,是美国电影史上票房最多的影片之一。

其中的歌曲《铃儿响丁当》尤其为人们所喜爱,在世界广泛流传。

课文节选的是剧本的开头部分,主要借众嬷嬷之口表现女主人公活泼可爱、热爱歌唱的天性,其中玛丽亚的纵情歌唱和众嬷嬷对白式的、带有夸张的歌唱,表现了音乐故事片的特色。

(二)学法引导1、阅读本文,首先是理解玛利亚的形象特点,以及课文是怎样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刻画这个形象的。

2、课外观看《音乐之声》的音像资料,了解影片的故事内容,结合揣摩课文的语言,感受人物唱词所体现的音乐故事片的特色,体会影视剧本的特点。

(三)审美鉴赏心灵的震颤。

问世于五十年前的《音乐之声》,是一部反映奥地利人民反抗纳粹德国统治的影片。

电影《音乐之声》由同名音乐剧改编,在1965年推出时,曾造成了万人空巷的鼎盛卖座场面,并一举荣获第3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音乐剧、最佳音响、最佳剪辑五项大奖,在好莱坞影坛的历史长河中写下了光辉夺目的一页。

而由音乐剧大师罗杰斯和汉默斯坦制作的《音乐之声》电影原声带,更是驻留在排行榜上长达233周之久!剧中的歌曲,如热情真挚的《音乐之声》、轻松诙谐的《孤独的牧羊人》、深情无限的《雪绒花》、欢乐有趣的《哆来咪》,以及可爱的孩子们在比赛和客厅里演唱的《晚安,再见!》等等,由于它们都是人们心灵深处渴望和平,反对战争的美好愿望,因而深深地打动着世界各地的人们,并被广为传唱。

音乐之声

音乐之声

《孤独的牧羊人》这首歌曲选自美国影片《音乐之 声》,以约德尔调风格写成,歌曲轻快活泼,描写了勤 劳可爱的牧羊人辛勤地劳动,他用自己嘹亮明快而动听 的歌声表达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歌中大量 运用了假声演唱的衬词,诙谐幽默而生动活泼,鲜明地 表现了歌曲的“约德尔”风格。(约德尔调:约德尔调 原来是一种流行于瑞士、奥地利等国家山区的民歌,曲 调一般都比较活泼、高昂。演唱时男声有时也使用假声 并交替使用真假声,当地山村居民常用这 种唱法,并称之为“约德尔调”(Yodel)。
22岁的玛丽亚是一个萨尔茨堡修道院里的志愿修女,但是,她 活泼好动和热爱自然的性格却总是让她在修道院里惹麻烦。修女院里 的女院长(Mother Abbess)觉得她这样的活泼的性格不适合僧侣生 活。于是,当她接到冯· 特拉普上校家寻求家庭教师的请求,她决定让 玛丽亚去,也借此让她探索出真正的生活目的。 (本段插曲:The Sound of Music(玛丽亚)、Maria(修女们)) 玛丽亚到达冯· 特拉普(Captain Georg Von Trapp)家,发现他 是一个有七个孩子的鳏夫,长期的海军生活和亡妻的悲伤使他对待孩 子像管教士兵一样严格。很快,玛丽亚就明白了以前那些家庭教师离 开的原因,原来是孩子们得不到父亲的关爱,总是用捉弄教师来吸引 父亲的注意。 (本段插曲:I Have Confidence(玛丽亚)) 上 校要求玛丽亚也像他一样严格,但是玛丽亚没有听从,而是用她天生 的温柔和善良赢得了孩子们的友好。趁上校不在的时候,她用窗帘给 每个孩子缝制了游戏服装,带领他们到市场游玩,在美丽的阿尔卑斯 山上野餐,还教会了他们唱歌。孩子们原有的拘禁和忧郁渐渐地被音 乐和笑声代替了。 (本段插曲:Sixteen Going on Seventeen(丽莎 和罗夫)、My Favourite Things(玛丽亚)、Do-Re-Mi(玛丽亚和孩 子们))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补充的词语: 囫囵(hú lún)蓦然(mò )翘首(qiáo) 咀嚼(jǔ jué)竹匾(biǎn)掸去(dǎn) 踌躇(chóu chú)搀(chān)钢盔(kuī) 喃喃自语(nán)
多音字:
xīng(兴许)
jiáo(嚼碎)
zhē(折腾)

xì ng(高兴)

jué(咀嚼) jiào(倒嚼)
多音字:
nǎ(哪里) xǐng(反省) mā(抹布)

né(哪吒)

shěng(省会)

mǒ(抹杀) mò (拐弯抹角)
形近字:
遐xiá(遐思)
暇xiá (应接不暇) 瑕xiá (瑕疵) 假jiǎ(假装) 霄xiāo(九霄云外) 宵xiāo(通宵达旦)
需要注音的词语: 糍粑(cíbā)打鼾(hān)阴霾(mái) 盘缠(pán chan)鹭鸶(lù sī) 打牙祭(jì ) 怡然自得(yí) 睡眼惺忪(xīngsōng)蹑手蹑脚(niè) 补充的词语: 携(xié)斟酒(zhēn)三盅(zhōng) 黯然(àn)呓语(yì )猝不及防(cù) 呜咽(yè)揩(kāi)吮毒(shǔn) 抠痒(kōu)嘀咕(dígu)蚂蟥(huáng)

zhé(折断)
shé(折本)
形近字:
蓦mò(蓦然) 摹mó(临摹) 募mù(募捐)
跨kuà(跨越) 挎kuà(挎包) 胯kuà(胯骨)
掸dǎn(掸灰) 弹dàn(弹药)
惮dàn(忌惮) 禅chán(禅师)
16.音乐之声(节选)
作者简介
勒曼(1888——1976),美国剧作家。她的著作有 《开始和发展》《不止歌唱》等。1952年发表了 《我的歌唱艺术》一书,对她的歌唱体会进行了详 尽的总结,在声乐界具有广泛种食品,黏而软。 (见119页课下注释①) 打鼾:睡觉时由于呼吸受阻而发出的粗重的声音。 阴霾: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烟尘而显得混浊。 (见123页课下注释①) 盘缠:路费。 鹭鸶:即白鹭,一种嘴尖而脚长的鸟。 (见126页课下注释①) 打牙祭:偶尔吃一顿丰盛的饭菜。 怡然自得:形容高兴愉悦而满足。 睡眼惺忪:因刚睡醒,眼神尚迟钝模糊。 蹑手蹑脚: 形容走路时脚步放得很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个故事曾被拍摄成德国影片《菩提树》,后来由“二十世纪福斯公司”改拍成电影《音乐之声》。
影片获得五项奥斯卡奖。两年内放映收入剧增至四千二百五十万美元,超过《飘》。许多观众,多半是妇女,连看十数次。到1971年《音乐之声》仍然脍炙人口,在美国历年来票房收入最多的影片中站第三位。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有人说《音乐之声》与《猫》和《歌剧魅影》并称为“三大必看音乐剧”,而《音乐之声》是其中当之无愧的“老大哥”。7月17日至23日,这部曾当选为“史上最伟大音乐剧”的“老大哥”、被称为“百老汇”代名词的经典音乐剧,将首次来到深圳,在深圳大剧院连演8场。
回顾本节课内容,欣赏课文的画面美、形象美,音乐美的,产生美的体验。
既让学生明确本节课所学,又让学生再一次进行情感体验。




画面美(景物描写,动作描写)
音乐之声 形象美(活泼自由的快乐天使玛丽亚)
音乐美(音乐故事片的特色)




1、修道院院长把玛丽亚比作“皎洁的月光”“天上的云彩”,你认为这样的比榆恰当吗?为什么?你也试着用一两个比喻去形容一下玛丽亚。
1.玛丽亚是一名见习修女,你认为她合格吗?如果你是院长嬷嬷,能执掌玛丽亚的去留大权,你会让她留下吗?
2.课文中存在哪些冲突?把它们找出来,说说作者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
品味课文中随处可见的冲突是一件饶有趣味的事。课文中体现得最为明显的是一班恪守修道院“清规戒律”的修女与无拘无束、无视“清规戒律”的玛丽亚的冲突。在冲突中我们对双方的原则、观点、性格都有了更深的了解。
此环节意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深入挖掘文章主旨。
剧本就是要在有限的空间里尽可能多地集中矛盾冲突和变化,将人物性格展示其中。所以分析戏剧冲突能更好的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让学生从景物描写、语言、神态、动作等方面进一步理解文章。
教 学 内 容 及 问 题 情 境堂小结
《音乐之声》是电影史上一部经典的音乐故事片,这一节课我们集中欣赏了其画面美、形象美,音乐美。眼前似乎是萨尔茨堡那壮田优美的景色、玛丽亚活泼轻快的身影,耳边似乎传来玛丽亚欢快的歌唱,那优美动人的旋律从心里流过,得到了至美的艺术享受。让我们诚挚地道一声:感谢玛丽亚,感谢勒曼。
学科
语文
课题
16、音乐之声
课型
新授




知识
能力
1.理解“鳞次栉比、顶礼膜拜”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认识影视剧本的特点,了解《音乐之声》的剧情。
过程
方法
1.把握主要人物形象玛丽亚的性格特点,感受其形象美。
2.结合影视剧本的特点,赏析其画面美,培养学生阅读影视剧本的兴趣。
情感
态度
引导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2.文中的各位修女是怎样评价玛丽亚的?她们喜欢她吗?你从何得知?
从文中找到修女们的评价是很容易的,而她们对玛丽亚的态度则分为两类:以院长嬷嬷为首的众多修女对玛丽亚是似“恨”实爱,而贝尔塔的态度则较为严厉。不过她们的观点是一致的:都认为玛丽亚不适合留在修道院。
四、探讨阅读,理解文章主旨
3.文章还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地方,找出来。
师补充:
①景色的比照:阿尔卑斯山山坡上比照修道院里,一是纯自然景观,一是被施加了更多人的意愿的人文景观,二者的不同恰恰暗示着玛丽亚和修女们之间必然产生的矛盾冲突。
②语言节奏的比照:群口杂唱《玛丽亚》一段节奏很快、很紧凑,把众修女七嘴八舌数落玛丽亚的情态描摹得惟妙惟肖;而之前的一段问答节奏很慢,似乎在我们眼前活画出几位修女在寻找措辞的样子。语言节奏富于变化,使人读来兴味盎然。
教学重点
感知主要人物形象玛丽亚,学习课文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刻画玛丽亚形象的写法。
教学难点
感受课文的画面感以及其中人物唱词所体现的音乐故事片的底色。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 学 内 容 及 问 题 情 境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一、导入: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萨尔茨堡地方有一个冯•特拉普上校,他和他的七个孩子以及原先是家庭教师的妻子,在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之后,组成了家庭合唱团,到处演唱奥地利民歌和爱国歌曲。
了解《音乐之声》所讲述的故事内容,认识其辉煌之处。
学生默读课文,感知文意,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分小组划分角色进行朗读,之后上台表演。
让学生了解有关作品的常识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此环节意在让学生初步把握课文大意,了解主要人物及相关故事。
通过角色朗读,准确把握人物形象
教 学 内 容 及 问 题 情 境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节选的部分讲述了怎样的情形。
2.课文中的情节发生在怎样的不同场景中?它们各自具有怎样的特征?你认为这样两相比照有什么意味?
三、朗读课文,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1.学生分角色上台表演朗读课文。
要求“演员们”模拟修女们和玛丽亚的动作、表情和说话语调,体会动与静、活泼与古板、率性天真和压抑收敛之间的对比,以及在对比中呈现出来的矛盾冲突与美感趣味。
③同类人物不同语言和态度及性格的比照:院长嬷嬷比照贝尔塔,身份同属修女而性格、修养迥异。作者描绘群像而绝不千人一面。
④同一人物前后神态、动作的比照:玛丽亚在山坡上自由自在的样子比照玛丽亚在修道院里发现众人严肃的目光之后小心翼翼的样子。
从课文中去找答案,说说修女对玛丽亚的评价,分析人们对玛丽亚的态度。
谈谈自己的想法:从遵守规矩方面来看,她不算一个合格的修女;而她品质淳良友善,内心充满爱意,就这一点来说,她也可以说是一个好修女。院长留她,可以助她修身养性;不留她,是不勉强她的个性发展。
找出文中的矛盾冲突,分析这些冲突产生的原因。
分析景物描写语句
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深化对不同人物性格的体会和把握。理解人物感情倾向。
2、你周围有像玛丽亚这种性格的人吗?注意观察,用一段话描写这个人。












百老汇经典《音乐之声》来深圳,让爱插上翅膀
美国百老汇经典音乐剧《音乐之声》要来深圳演出了。此剧自1959年开始公演,迄今已半个世纪。它获得过托尼奖、格莱美奖、奥斯卡奖,但比这更重要的是,它获得了全世界观众的喜爱,至今唱演不衰。这部剧为何如此成功?它的持久魅力何在?对要打造音乐剧基地的深圳,《音乐之声》作为一个案例,从创意、制作,到市场推广都值得研究和借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