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失败原因述评论文

合集下载

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引言:19世纪末,中国在西方列强的压力下开启了洋务运动,这是一场推动中国现代化的重要运动。

然而,尽管洋务运动在一开始积极地引进了西方的技术和思想,最终却以失败告终。

本文将探讨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一、缺乏整体规划与连贯性洋务运动在中国各地开展,但没有足够的统一计划和连贯性。

各地的洋务运动在发展过程中互相牵制,缺乏整体规划和统一指导。

此外,清朝政府在推行洋务运动时也没有制定明确的长远目标和发展计划,导致洋务运动的各项措施无法形成有效的整体。

二、高昂的经济负担与商业利益的干扰洋务运动需要大量资金来引进西方技术和设备,但清朝政府财政紧张,无法承担如此巨大的经济负担。

政府不得不依赖商人的支持,然而商人往往追求个人商业利益,很少愿意为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做出积极贡献。

商人们往往只关注短期经济利益,忽视了对洋务运动的长远投资。

三、科技创新的缺失虽然洋务运动引进了大量西方技术和设备,但可惜的是没有形成自主的科技创新能力。

在洋务运动中,中国并没有真正吸收和消化西方的先进技术,而只是机械地引进。

缺乏科技创新的推动力,使得中国在产业上无法实现真正的转型和发展。

四、政府官僚体系的腐败与阻碍清朝政府的官僚体系普遍腐败,庸官成风。

在洋务运动中,许多官员腐化堕落,只为自己谋取个人利益,对推动洋务运动缺乏真正的投入和支持。

这种腐败现象限制了洋务运动的有效展开,使得许多措施无法得到切实的执行。

五、与传统文化的冲突洋务运动的推行使中西文化产生了冲突。

尽管洋务运动试图引进西方的现代化思想和技术,但中国社会仍然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无法真正接受和适应西方的理念。

许多中国人对洋务运动持保守态度,担心现代化会破坏传统社会秩序和价值观。

六、外部势力的干扰与压力洋务运动发生在一个国际竞争激烈的时代,中国处于列强的包围之中,受到外部势力的干扰和压力。

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使得洋务运动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进一步削弱了中国在洋务运动中的自主权和控制力。

[总结范文]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总结范文]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总结范文]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试题: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答案: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第一,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洋务派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种手段和基础的矛盾,使洋务运动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

同时,洋务运动处处受到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从而加大了洋务运动开展的阻力。

第二,洋务派本身的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既是近代工业的创办者和经营者,也是其摧残者和破坏者,其封建衙门和官僚式的体制,必定导致洋务企业的失败。

第三,洋务运动的目的之一是抵御外侮,但洋务派在主持外交活动中,坚持“外须和戎”,对外妥协投降,他们所创办的近代企业有抵御外侮和“稍分洋人之利”作用,但却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

甲午战争,洋务派标榜的“自强”“求富”目标未能实现,洋务运动基本失败。

洋务派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期望利用先进的技术维护封建统治,改革不触动封建制度。

因为改革只吸收西方先进技术,但没有学习借鉴西方的先进技术,必定会走上失败。

【相关阅读】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和历史好处从其”自强”、“求富”目标并未实现上说洋务运动最终是失败的。

洋务运动虽然作出了不少成绩,但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其根本原因是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宗旨,即只改经济制度,不改政治制度。

根本败因:只新其貌、而不新其心。

洋务运动在当时的中国,其失败命运是不可避免的。

第一,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洋务派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种手段和基础的矛盾,使洋务运动注定是不可能成功。

同时,洋务运动处处受到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高唱“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主张“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抵御外侮。

洋务派反对守旧派,认为守旧派“陈甚高,持论甚正”,然而“以礼义为干橹,以忠信为甲胄,无益于自强实际。

二三十年来,中外臣僚正由于未得制敌之要,徒以空言塞责,以致酿成庚申之变”。

关于洋务运动的中国近代史论文5000字

关于洋务运动的中国近代史论文5000字

关于洋务运动的中国近代史论文5000字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持续了近35年。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洋务运动的中国近代史论文5000字,希望大家喜欢!关于洋务运动的中国近代史论文5000字篇一《浅析洋务运动的成与败》摘要:洋务运动,满清政府在19世纪60年代兴起,开始是以军事自强为目的,到了后来虽然增加了“求富”的内容,但军事自强的目标始终未变。

为实现军事自强,洋务派主要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近代军事工业;二是建立近代海防海军,同时改进陆军的武器装备和训练:三是建立控军事学堂,培养新式陆海军人才。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甲午战争中国失败和北洋海军的覆灭,宣告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从而完全否定洋务运动的军事自强。

这些看法是值得讨论的。

关键词:洋务运动改革影响洋务运动产生的性质一直以来,有人认为洋务运动是成功的,也有人认为洋务运动是失败的。

但是洋务运动是一场无奈下处于压迫后的运动。

1840年的鸦片战争,震撼了中华帝国,列强的坚船利炮,冲破了清政府闭关自守的大门,中国面临着数千年来最强大敌人的挑战。

而中国内部,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清政府面临太平天国的英法联军的双重威胁,在内外交困中,沉睡的中国里,有少数知识分子开始觉醒,在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的共识下聚集起来,不同出身、不同地位的人物,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洋务派,为了应付中国“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以消除“内忧外患”的严重危机。

他们从事研究了解西方情势,并提出模仿西法“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呼声。

英法联军的嚣张狂妄和大肆侵略,更激起朝野若干士大夫的觉醒,开始具体的推动“师夷长技”,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化军事企业和民用工业,并相应的改革军事、外交、文化教育和某些政府机构多方面的活动。

他们在中央已奕?、桂良、文祥等为代表,在地方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官吏,引发了一场长达三十年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1. 导致洋务运动兴起的外部压力洋务运动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值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侵略的高峰期。

中国在军事、经济、科技等各个方面都远远落后于西方列强,因此,为了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中国发起了洋务运动。

然而,洋务运动的失败也与这种外部压力有关。

中国在经济和技术层面上领先的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促使了中国政府推行洋务运动。

然而,由于洋务运动的推行是被动的,缺乏内外结合的综合国力,因此最终以失败告终。

2. 洋务运动的局限性洋务运动在推行过程中存在许多局限性,这也是导致其失败的原因之一。

首先,官僚体制的腐败和腐朽是洋务运动无法克服的障碍。

传统的官僚体制对于现代化改革的推行是保守和抵触的,无法适应新的时代要求。

另外,洋务运动在组织和管理方面也存在问题。

洋务机构和企业管理体制混乱,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机制,导致资源的浪费和效率的低下。

3. 洋务运动的内部矛盾洋务运动的内部矛盾也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洋务运动兴起后,中国政府引进了大量的西方资本和技术,但这些资本和技术对中国来说造成了一定的依赖。

同时,西方列强的利益也无法与中国的国家利益完全契合,导致了中国政府与西方资本和技术的矛盾。

此外,洋务运动涉及的领域众多,各项工作之间的协调和管理也存在问题,导致了内部的矛盾和冲突。

4. 洋务运动的社会矛盾洋务运动的推行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矛盾,这也是导致它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洋务运动引进的西方资本和技术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对于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农民来说,并没有带来实质性的改善。

这导致了农民对洋务运动的不满和反抗,并对社会稳定和政府统治造成了威胁。

此外,洋务运动也引发了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劳动条件的恶劣和剥削现象的存在使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产生了激烈的矛盾和对抗。

5. 洋务运动的经济问题洋务运动在经济方面也存在问题,这也是导致其失败的原因之一。

首先,洋务运动对中国经济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洋务运动失败原因剖析

洋务运动失败原因剖析

程 度 的 发 展 ,并 与 西 方 列 强 建 立 了 一 定 程 度 的 利 益
念 。对 于 西 方 社 会 的 文 明 生 活 状 态 ,洋 务 派 和 民 族
关 系 。在 同 治 时 期 ,奕 沂 、曾 国 藩 、李 鸿 章 、左 宗 棠 、 张之洞等各省督抚也积极支持洋务运动以维护自
资 产 阶 级 呈 现 出 整 体 的 批 判 性 姿 态 。从这 个 角 度
在 上 述 过 程 中 ,结 合 教 学 内 容 为 学 生 设 计 相 应 的 问 题 ,让 学 生 带 着 问 题 开 展 主 题 探 究 活 动 ,主 动 搜 集 相 关 资 料 ,实 现 学 生 从 “被 动 学 习 ”到 “主 动 学 习 ”的 转 变 ,强 化 其 对 历 史 学 习 的 自 主 性 和 积 极 性 。
城 ”作 为 着 手 点 ,以 此 进 行 主 题 活 动 情 境 的 构 建 : “汉 初 和 景 帝 末 年 的 经 济 局 势 发 展 有 什 么 不 同 的 地 方?董仲舒提出了什么建议?这些建议给我国文 化的发展带来了什么积极作用?汉武帝的政权存 在 隐 患 吗 ? 如 果 有 ,请 将 其 列 出 来 ,并 说 明 理 由 。” 通 过 问 题 引 发 学 生 的 思 考 ,让 学 生 围 绕 问 题 展 开 主 题 探 究 ,从 而 提 高 学 习 质 量 。
中 法 战 争 中 ,福 州 船 政 局 马 尾 船 厂 的 所 有 战 舰 均 被
派 ”也 掀 起 了 “救 亡 图 存 ”的 探 索 运 动 ,但 因 为 旧 中
击沉。标 志 着 洋 务 运 动 主 导 的 东 南 沿 海 防 务 工 作
国 半 殖 民 地 半 封 建 社 会 的 性 质 以 失 败 告 终 。在旧

洋务运动失败原因论述

洋务运动失败原因论述

洋务运动失败原因论述以慈禧为代表的顽固派无法坐视在洋务运动中权力旁落,对锐意进取的洋务派的打压实际上也极大的挫伤了洋务派的积极性,缺乏强有力的领导,在谨慎行事与设法进取中寻找平衡,难免只能迈出小步。

也是洋务运动收效甚微的一个原因。

江南制造厂中也蕴含了李鸿章的私心,带有十分明显的封建派系的烙卸,成为对抗其他洋务派集团的工具,洋务派内部的互相分裂和抑制的狭隘目的局限了自强以立足于世界的眼光,李鸿章对江南制造局的遥控,只重枪炮的生产,使制造厂难以获得长足的发展,更不必说比肩他国。

只是封建政府的一个附庸,一个生产部门,服务于政府依赖于政府庇护,更受制于政府,也受到封建官场恶习的影响,后期的经营混乱,管理无方,任人唯亲,人员冗杂,领取干薪,徇私舞弊,扯皮推诿等现象难以避免,工厂效益低下,无生机可言,走向衰落。

这样的工厂,缺乏竞争力,抵抗不了西方企业在华的强大竞争力,而其受官府支持垄断经营的模式,也限制了民族资本的发展。

仅仅停留在仿制的层面上,满足政府对新式武器的需求,但对技术追求的偏执,导致这家军工企业陷入了高成本的误区。

江南制造总局虽然掌握了一定的西方先进武器的制造技术,但其推出与西方先进国家存在一定的延迟,并且仿制品与真品之间也存在着性能的差距,可见其技术的落后。

而且以轮船为例,由于基础工业发展的落后,进口原料的成本相较于进口成品更甚。

在管理方面,洋务运动主要在地方展开,缺乏统一规划,大量的国家资源也消耗在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中封建官僚制度的另一个严重恶果,是经营管理腐败 , 生产效率低下, 生产成本高昂,大部分经费用于支付薪水和工食。

江南制造总局每年的支出中,薪水、工食、修建、办公等费约占全部经费的百分之四十左右。

以封建官僚主义的经营管理方法管理近代化企业,其后果是使这些企业被它窒息,受其腐蚀而相继失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期末考试论文《论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期末考试论文《论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分裂称为“洋务派”与“守旧派”,洋务派主张利用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对中国迈入现代化也奠定了一定基础。

首先我们简单论述一下洋务运动产生的原因及目的。

洋务运动的产生与当时的社会现状是分不开的。

1860年后,在中外反动派联合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过程中,清朝封建集团中逐渐形成了一批具有买办性的官僚军阀。

他们在与外国资本主义打交道的过程中,不但认为清政府与外国侵略者的矛盾可以调解和妥协,“借洋助剿”,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而且还可以采用一些资本主义生产技术,以达到维护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的目的。

还有洋务派的整个活动都包含着自强御辱的意图,比如曾国藩办洋务的目的有两个:“剿发逆”和“勤远略”,并且曾国藩不止一次表明“明清内奸,暗御外辱”[1]的思想。

同曾国藩一样,李鸿章办洋务是把自强御辱放在第一位的。

左宗棠在他最初涉及办洋务的书信里,也表明了和曾国藩、李鸿章相同的意图,例如1865年(同治四年)他在致总理衙门的“书”中说:“中国自强之策,除修明政事,精练兵勇外,必应仿造轮船,以夺彼族之所恃,此项人断不可不罗致,此项钱断不可不打算,转瞬换约,须预为绸缪也。

”[2]洋务运动在诸多方面都有发展,首先就是军事,这其中共创办了20多个军工厂,还建设了近代海军,并且还逐渐建设近代化的炮台,船坞和港口,并且还办了不少的学校来培养有关方面的人才;第二便是民用企业,在交通运输、矿业、冶炼业、和一般工业都有涉及;第三是电报和邮政,电报业是洋务运动中成效最显著的行业之一,洋务派创办电报之成功,使外国侵略者在中国设立电报的企图一直未能得逞,其保护中国主权之功,不可忽视,再一个就是中国邮政事业的发展;最后是教育,主要有兴办学校,派遣留学生和传播科技知识。

洋务运动为什么会失败

洋务运动为什么会失败

洋务运动为什么会失败洋务运动虽然没有让中国真正富强起来,但是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让中国出现首批近代企业,那为什么还是会失败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洋务运动为什么会失败,希望大家喜欢!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洋务运动本身的局限性。

洋务运动本身是一场以维护封建王权的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说到底也就是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虽然其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但是运动只改经济并不改政治,这就导致这场运动并不是一场彻底的改革运动,清政府的腐败根本不能调动政府职责去适应资本主义的发展,所以这场运动注定是要以失败而告终的。

其次洋务运动缺少必要的经济基础。

洋务运动一开始打着自强的口号发展军事和工业,创建新式的军队,后来缺少经费,洋务运动便打出求富的口号,开始大力发展工商业,寻求解决的办法,但是这种做法并没有给我国的经济带来多么明显的改善,因为当时我国广大农村依然是停留在小农经济阶段,生产力非常落后,这样的生产模式根本就承载不了那么多的新式工业。

加上广大老百姓对洋务运动缺乏了解,而朝廷内部也还有顽固派一直在给运动制造阻力,种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导致洋务运动最终走向失败。

洋务运动的影响介绍洋务运动的开展,涉及了军事、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所以在分析它对中国的影响时,也要从这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在军事方面的影响:洋务派在军事方面继承了魏源的思想,主张以“自强”和“求富”为目的的“师夷长技”,也就是学习西方来遏制西方。

为此洋务派做了三个方面的事情:首先是建立了近代的军事工业,其次是建立了以北洋舰队为首的三支水师,最后还建立了军事学堂。

当然对于陆军配备的武器装备和训练等,也制定了改进计划。

1885年,设立了统领海军、海防事宜的海军衙门。

这一系列的改进,促使了清政府军队的战斗实力的提高,在一定时期内有力的抵制了侵略势力,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化的进程。

其次是在近代经济方面的影响:洋务运动虽然以兴办军工企业为主,但是对于这一方面而言,最主要的方面还是资金,以及原料和原料的运送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洋务运动失败原因述评
摘要:晚清洋务时期,清政府为追求富强,花费巨额资本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备,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然而,由于种种的原因而惨遭失败,本文将对这场现代化尝试失败的原因再次进行论述,并客观的对其进行评价。

关键词:洋务运动;失败;中体西用;原因;评价
中图分类号:k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8-0069-02
晚清已降,西势渐强,经太平天国之乱,两次鸦片战争之败的清政府已然觉醒,在地主阶级改革派的领导下,以“自救”为目的,开展了自上而下的洋务运动,先后兴办了一批军用、民用工业,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被看作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起点,终因种种原因而未能崛起,最后在甲午战争的惨败下而宣告破产,究其个中原因,总结如下,以供商榷。

一、“中体西用”指导思想的落后性
改革的成败决定于其自身的指导思想。

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采用了不成熟的指导思想,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中体西用”。

追溯其来源,最早可在冯桂芬的《较邠庐抗议》中见到,他提到:“如果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富强之术,不更善之善者哉?”冯主张用西学为手段来维护封建统治的这个“体”的思想,是有着师夷长技以制夷和师夷长技以制民的双层任务。

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主张采用西方的先进科技,
对外战胜帝国主义列强,对内镇压人民的反抗,其本质是维护封建专制制度,是违背历史潮流的。

然而这一主张,又被洋务派所袭来,“中体西用”至此便成为洋务派的指导思想,洋务派的倡导者李鸿章又将其进行重新阐述,说道:“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是“郅治保邦固丕其”之“本”,应固守不变。

其后因“为病方亟,不得不治标,非谓培补修养之方即在是也。

”李鸿章认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之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此意旨在告诉世人,中国若要自强,就要学习西方的制器之法。

同时,他还认为中国的政治体制是胜于“夷邦”,学习时要以中国现有的政体为本,将西方制器之法嫁接到中国现有的政体之上,其为辅助作用。

再从其思想来看,仍以封建专制政体为社会发展的主流,李鸿章等洋务派人士并未领会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含义的本质,看问题只局限于表面,未曾实质的看到西方国家政体的本质,也是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二、封建衙门式的管理方式
近代洋务派所兴办的企业,无论是以官办还是官督商办的形式出现,其“官”性永远居于主导地位,企业的决策权牢牢把握在政府的手中,企业的生产不是以市场为导向,而是以政府的命令为指导。

管理人员由政府委派,企业按照政府主管官员的意志从事生产经营操作,完全可以视为政府部门下的一个分支机构。

在这样的工厂里,封建官场恶习严重,主管官员对洋务又一知半解,缺乏现代
企业管理机制,以总督、巡抚和总办的意志为导向不能以科学的管理来决策,忽视经济规律的作用,从而使得生产效率低下的现象普遍存在。

正如张之洞所办的汉阳铁厂一样,官府的主导作用十分明显。

关于建厂,张之洞曾致电驻英公使订购炼铁厂机炉。

“公使茫然,委之使馆洋员马参赞亦茫然,委之英国各机器厂名梯赛特者,令其承办。


梯主答曰:“欲办钢厂,必先将所用之铁石、煤焦寄厂化验,然后知煤铁之质地若何”,方可配相应之炉,张之洞对此不解,竟对梯厂的建议不以为然,断然答复:“以中国之大,何所不有,岂必先觅煤铁而后购机炉,但照英国所有者,购买一份可耳”。

梯厂无奈只得依此照办,最终因机炉型号与矿石等原料不相适宜而无法投入生产。

三、对外依附性强,缺乏独立发展的创新精神
国家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但这并不是封闭的发展。

如果对外依附过强,就会失去发展的生机,无法把握本国的经济命脉,事事受制于人,洋务初期所创办的企业,由于缺乏精通洋务的人才,企业的经营管理不得不依赖于列强进行管理,他们抓住了国人不懂洋务的弱点,购买机器时以次充好,管理经营上中饱私囊,给清廷带来了不小的损失。

李鸿章所办的金陵制造局,其发展可谓举步艰难,本源在于企业的经营管理事务为洋人所控制,该局名义上是清廷委派两江总督经营,实际上由英国人马格里掌握着全部大权。

他本人十分专横跋扈,因替李购买阿思本舰队的机器和
镇压中国人民的起义而深得其信任。

然而他在经营期间,中饱私囊并拿中国的钱大肆挥霍,管理不善造成经济秩序混乱,效率低下,产品质量低劣乃至所生产的大炮未曾使用便先炸伤国人,实属罕见,后李鸿章不得不改为国人经营,才使其状况有所好转。

四、缺乏必要的资金和法律基础
洋务运动的失败与经济建设的不科学有着必然的联系,虽然清政府曾大张旗鼓的兴办军用、民用企业,但由于种种的原因使得其发展缓慢,究其个中原因,资金的不足是其重点,晚清政府办洋务并不是为了发展经济,以至于在刚开始以军事工业来起家,而后在资金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才走上发展民用工业的道路,经济道路的畸形发展也是其失败的前期征兆。

洋务运动是在封建政权的法律制度的约束下进行的变革,相关的法律政策也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利益,未曾形成保护企业的相关法律,更没有形成企业内部合理的人事制度及激励机制。

各企业不以盈利为目标,在企业内部官僚风气盛行,裙带关系普遍存在,各个企业拉帮结派,打击异己,挪用公款,为个人谋利,中饱私囊甚为常见。

归根结底,皆是由于未曾形成合理的法律制度所致。

中国人研究历史、看待事物善于以对错而定论,非褒则贬、非对则错,洋务运动也终难逃脱其命运。

建国后至今已分为对立的两派,他们各持一词,据理力争且毫不退让。

其中,肯定者认为,洋务运动的兴起,主要是为了抵御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进一步发展,而当时的具体国情是要在帝国主义列强
的严密“关注”下去发展,明目张胆的去搞洋务终要有其说法,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而当时正值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之际,以镇压人民的目的为幌子就能转移列强的视线,还能得到列强的支持,更容易取得成功。

而否定论者对洋务运动进行了坚决的批判。

认为洋务运动虽有抵御外敌之意,但其主要目的是维护清王朝腐朽的统治,只不过在维护方法上采用了较现代化的技术,兴办了一些看似现代化的企业,其目的无实质变化,毫无进步可言。

再者,洋务运动对外妥协更为严重,所定屈辱条约出卖的权利也更多,洋务运动的发展过程,即是日益陷入半殖民的深渊的过程,无进步可言。

两方的激烈争辩,引起了我们的再度关注,在我看来,洋务运动的初衷固然是要维护清朝的统治,这是毫无疑问的。

因为他的倡导者是地主阶级的开明绅士,他们也是当时社会的统治阶级,由于时代的局限,他们不可能提出超阶级的理想纲领。

但是在整个洋务运动中,创办了近代的企业,形成了近代海军,建立了新式学堂,大批的留学生出国深造,这在当时的中国也是破天荒之举,是中国现代化的开端,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的进程,摆脱了成为列强殖民地的危机,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具有不可磨灭的功绩。

综上所述,历史事件、人物的定位,不能单以肯定或否定的过于绝对的论断来定性,这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全面的,我们应该客观的去看待。

洋务运动的评述也应如此,他是“数千年未有之奇变”,历史地位之高是不言而喻的。

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论者似乎都认识到了,不研究好洋务运动的历史,就不能准确的把握近代中国的政
治、经济和思想的脉络,即不能把握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规律,因此,必须客观的看待历史事件。

参考文献:
[1]冯桂芬.较邠庐抗议(第二卷)[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2](清)文庆.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3](清)李鸿章、吴汝纶.李文忠公全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7.
[4]中国史学会.洋务运动(第七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