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少年犯抢劫罪应该怎么办
少年犯罪:未成年人犯罪与法制教育案例

少年犯罪:未成年人犯罪与法制教育案例少年犯罪:未成年人犯罪与法制教育案例引言:未成年人犯罪是社会中一个令人担忧且复杂的问题。
在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同时,如何正确处理未成年人犯罪行为也是一个严肃的法律和教育问题。
本文将详细讲述一起发生在2010年之前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并通过律师的点评分析案件,强调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事件一:纵火案时间:2008年5月15日地点:某市某小区事件描述:2008年5月15日,两名未成年人张某(15岁)和李某(16岁)因对某小区居民颇有敌意,决定进行纵火报复。
晚上10点左右,他们先是在小区公园放火烧毁银杏树,随后他们进入小区,点燃20辆停放在停车场的汽车。
火势迅速蔓延,严重威胁到小区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警方立即接到报警,火势得到控制,并将案件定性为纵火造成公共安全严重威胁罪。
经过积极侦查,警方很快锁定了两名嫌疑人,并将他们抓获归案。
律师点评:本案中,张某和李某的犯罪行为极为严重,不仅给小区居民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更严重地危害了他人的生命安全。
鉴于两位犯罪嫌疑人的未成年身份,尽管他们的犯罪行为严重,但也应该给予法制教育和社会关怀的机会。
事件二:抢劫案时间:2009年2月8日地点:某市某商店事件描述:2009年2月8日,未成年人王某(17岁)闲逛于某市一家便利店附近时,突然想到一个抢劫的念头。
于是,他决定利用店内只有一名女性店员的时机实施抢劫。
王某进入店内后,他拿出一把菜刀威胁店员,并要求她交出现金。
受到威胁的店员被迫交出1000元现金。
王某拿到钱后逃离了现场。
警方经过调查,很快锁定了王某的身份,并成功将其抓获。
王某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律师点评:抢劫是一种严重侵犯他人财产乃至人身安全的犯罪行为。
在本案中,王某因为一时的贪念而犯下抢劫罪。
尽管他还未成年,但由于他的行为严重影响了社会秩序和他人安全,他应当依法受到相应的惩罚。
同时,针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也需要通过法制教育预防类似案件的再次发生。
未成年人犯罪未成年人犯罪如何进行法律处理

未成年人犯罪未成年人犯罪如何进行法律处理未成年人犯罪如何进行法律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是指未满18周岁的少年犯罪行为。
对于这类犯罪行为,法律一方面需要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另一方面也要对其犯罪行为进行适当的法律处理。
本文将从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法律责任的界定、刑事责任年龄的设定以及司法程序等方面,探讨未成年人犯罪如何进行法律处理。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未成年人犯罪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未成年人处于心智发展的阶段,对行为后果的认知能力较差;其次,未成年人常常受到社会环境、家庭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容易受到不良行为的诱导;第三,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多属于新兴犯罪类型,如网络犯罪、欺凌等。
二、法律责任的界定针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法律界定了未成年人的法律责任。
对于14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法律认定其无刑事责任能力,即无法承担刑事责任。
对于14至16周岁的未成年人,法律认定其具有部分刑事责任能力,视犯罪行为的性质轻重而采取教育、矫治措施。
而对于16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则根据其犯罪行为的性质轻重,可能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刑事责任年龄的设定刑事责任年龄是指法律界定的未成年人开始承担刑事责任的年龄。
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刑事责任年龄有不同规定。
在中国,刑事责任年龄为16周岁。
这意味着16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如果犯下犯罪行为,可能会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四、司法程序在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时,司法程序尤为重要。
一般而言,涉及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会由专门的未成年人法庭或未成年人审判庭进行审理。
在审理过程中,要充分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尽量采取非刑事处罚措施,如教育、矫正、康复等措施,以期使未成年人改正错误,重新回归社会。
此外,在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理中,也需与教育部门、社会工作人员等相关机构进行密切合作,共同为未成年人提供全方位的帮助和支持。
通过采取综合性的教育矫治措施,帮助未成年人认识到犯罪的错误性和危害性,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国家司法考试卷二刑事诉讼法(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犯罪嫌

国家司法考试卷二刑事诉讼法(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刑事赔偿程序)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多项选择题 3. 不定项选择题单项选择题每题所给的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本部分1-50题,每题1分,共50分。
1.被告人王某,15岁时犯有抢劫罪,17岁时因犯有盗窃罪被逮捕,审判时,王某已满18岁,法庭审理时,对本案应( )A.公开审理B.一般不公开审理C.可以公开审理D.一律不公开审理正确答案:A解析:《刑事诉讼法》第274条规定:“审判的时候被告人不满十八周岁的案件,不公开审理。
但是,经未成年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同意,未成年被告人所在学校和未成年人保护组织可以派代表到场。
”据此,本题应选A。
知识模块: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2.对于不满18岁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在讯问和审判时,( )通知被告的法定代理人到场。
A.可以B.应当C.不D.根据被告人的申请正确答案:B解析:《刑事诉讼法》第270条的规定,对于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在讯问和审判的时候,应当通知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到场。
因此,本题应选B。
知识模块: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3.小军(男,17周岁),因故意杀人被人民检察院依法提起公诉。
人民法院在审理时,对于是否公开审判有分歧,下述说法正确的是( )A.应当公开审理并应当公开宣判B.应当不公开审理但应当公开宣判C.可以不公开审理和不公开宣判D.可以公开审理并应当公开宣判正确答案:B解析:根据《刑事诉讼法》第274条的规定,审判的时候被告人不满十八周岁的案件,不公开审理。
本案犯罪嫌疑人小军(17周岁),因此,应当不公开审理。
根据第196条第1款的规定,宣告判决,一律公开进行。
因此,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宣告判决应当公开进行。
所以,本题应选B。
知识模块: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4.关于犯罪记录封存制度,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犯罪记录封存制度只适用于审判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B.犯罪记录封存制度适用于被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未成年人C.由于犯罪记录已被封存,除非司法机关办案需要,否则任何单位都不得查询D.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被封存的犯罪记录的情况都应当予以保密正确答案:D解析:《刑事诉讼法》第275条规定:“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应当对相关犯罪记录予以封存。
少年法律案例及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案件数量逐年上升,尤其是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以一起少年法律案例为切入点,分析少年犯罪的原因、特点及法律对策。
二、案例介绍案例一:小明(化名),男,15岁,某中学初中生。
因盗窃同学财物被学校开除,后因涉嫌抢劫罪被公安机关逮捕。
三、案例分析1. 犯罪原因(1)家庭原因:小明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父母离异,缺乏关爱。
他在家庭中得不到温暖,导致心理失衡,走上犯罪道路。
(2)学校原因:小明所在的学校教育方式较为严厉,缺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
在校园中,他感受到了压抑和歧视,导致心理扭曲。
(3)社会原因:当前社会风气较为复杂,一些不良信息对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网络游戏的普及使得部分青少年沉迷其中,荒废学业,导致价值观扭曲。
2. 犯罪特点(1)低龄化: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低龄化趋势,案例中的小明仅15岁。
(2)团伙化:部分青少年犯罪呈现出团伙化特点,相互勾结,共同作案。
(3)暴力化:部分青少年犯罪手段残忍,以暴力手段实施犯罪。
3. 法律对策(1)加强家庭教育: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给予关爱和支持。
同时,要教育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远离不良信息。
(2)完善学校教育:学校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实施人性化教育。
加强法制教育,让学生了解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
(3)净化社会风气:政府部门要加大对不良信息的打击力度,净化网络环境。
同时,加强青少年教育,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
(4)加强法律援助:对于涉案的未成年人,要充分考虑其成长环境,给予适当的法律援助。
同时,加强社区矫正,帮助他们回归社会。
四、结论青少年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法律的共同努力。
通过加强家庭教育、完善学校教育、净化社会风气和加强法律援助,有望降低青少年犯罪率,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注:本文案例为虚构,旨在分析少年犯罪的原因、特点及法律对策。
)第2篇一、案例背景2018年6月,某市发生了一起未成年人盗窃案。
未满十八岁打架斗殴怎么处理

未满十八岁打架斗殴怎么处理一、未成年打架法律怎么规定一、未成年打架法律怎么规定1、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较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对依照前三款规定追究刑事责任的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依法进行专门矫治教育第十七条之一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刑事责任年龄】】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二、未成年打架会留案底吗未成年打人是会留案底的。
如果公安机关对未成年已经下达过《公安行政处罚决定书》,那么公安机关就会把处罚的案卷材料进行长期的保存,这就是案底,案底是不能够进行消除的。
未成年犯罪是会有案底的,不过未成年人的犯罪资料非司法机关办案不得调阅。
成年人打架被带回派出所之后,警察是会以批评教育为主的,一般是没有涉及到刑事犯罪的话大多是不会留下案底影响未来的生活的。
依法受过刑事处罚的人,在入伍、就业的时候,应当如实向有关单位报告自己曾受过刑事处罚,不得隐瞒。
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人,免除前款规定的报告义务。
对于犯罪时不满十八周岁,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未成年人的犯罪记录,应当予以封存“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
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二、对于未成年打人怎样处理?一、对于未成年打人怎样处理?1.未成年人若不满14周岁,则是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的阶段,因而法律规定,对不满14周岁的人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概不追究刑事责任。
应对抢劫的主要措施

应对抢劫的主要措施嘿,朋友们!咱今儿来聊聊应对抢劫这档子事儿。
你说这抢劫犯就像那突然冒出来的恶鬼,吓人一跳!可咱不能怕呀,得有招儿对付他们。
你想想,要是走在路上,冷不丁冒出个人来,凶神恶煞地要抢你东西,你咋办?首先咱得保持冷静,别慌了神。
就好比那武松遇到老虎,心里得有底儿,不能一下子就懵了。
要是你慌里慌张的,那不正好让抢劫犯得逞了嘛!要是真碰上了,别傻乎乎地跟人硬刚啊!你又不是超人,能一下子把坏人打倒。
就像那鸡蛋碰石头,你不得碎一地呀!咱得学会周旋,跟他唠唠嗑,说不定能拖延时间呢。
你就说:“大哥,你看我这也没啥值钱的,要不你放我一马?”说不定人家心一软,就放过你了呢。
还有啊,一定要注意周围的环境。
看看有没有可以求助的人或者地方,比如附近的商店、警察局啥的。
就像那溺水的人看到了救生圈,赶紧抓住呀!要是周围有人,你就大声呼救,让大家都来帮你。
人多力量大,那抢劫犯还不得吓得屁滚尿流呀!要是抢劫犯非得抢你的东西,那咱也得衡量衡量。
钱财那都是身外之物,没了可以再挣,可命只有一条呀!就像那猴子掰玉米,别为了一个玉米丢了自己的小命。
该放手时就放手,把东西给他,让他快走。
等他走了,咱再赶紧报警,让警察去抓他。
平时呢,咱也得有点防范意识。
别大晚上一个人走那些黑漆漆的小路,那不是给自己找麻烦嘛!就好比那老鼠非要往猫窝里钻,能有好果子吃吗?出门的时候尽量和朋友一起,人多安全呀!咱再想想,要是你遇到抢劫犯,你是哭哭啼啼地求他放过你,还是冷静地想办法应对呢?当然是后者啦!哭有啥用呀,能把抢劫犯哭走吗?咱得勇敢面对,用咱的智慧和勇气把他吓跑。
总之呢,应对抢劫这事儿,咱得有勇有谋。
不能一味地害怕,也不能盲目地冲动。
就像那划船,得掌握好方向,才能顺利到达彼岸。
咱要保护好自己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让那些抢劫犯无机可乘。
大家说是不是这个理儿呀!。
法律案例分析范文青少年(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本案例选取了一起发生在我国某市的青少年抢劫案,旨在通过对该案的分析,探讨青少年犯罪的法律适用、教育改造以及预防措施。
二、案件概述(一)基本案情2022年5月,某市高中生李某与同学王某、赵某因一时冲动,预谋抢劫。
三人分工明确,李某负责寻找作案目标,王某负责实施抢劫,赵某负责望风。
在一次放学途中,李某发现了一名独自行走的中学生小张,三人遂决定对其实施抢劫。
当天下午,王某持刀将小张逼至一处偏僻角落,赵某在附近望风。
王某威胁小张交出钱财,小张无奈之下将身上的200元现金交给王某。
得手后,三人迅速逃离现场。
事后,小张报警,警方迅速将三人抓获。
(二)案件处理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的规定,抢劫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行劫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本案中,王某的行为符合抢劫罪的构成要件,应当以抢劫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的规定,抢劫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一)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二)抢劫财物数额巨大的;(三)抢劫致人死亡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四)多次抢劫或者抢劫多人;(五)抢劫手段恶劣,情节严重的。
本案中,王某抢劫的金额虽不大,但考虑到其系未成年人,具有自首情节,且认罪态度较好,故法院依法对其从轻处罚,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5000元。
三、案例分析(一)法律适用本案中,法院对王某的定罪量刑符合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
首先,法院认定王某的行为构成抢劫罪,符合抢劫罪的构成要件。
其次,法院根据王某的犯罪情节、认罪态度等因素,依法对其从轻处罚,体现了我国刑法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宽严相济原则。
(二)教育改造本案中,法院对王某的判决体现了对青少年犯罪的教育改造。
一方面,通过刑罚的制裁,让王某认识到犯罪的严重后果,从而悔过自新;另一方面,法院在判决中明确指出,王某应当接受社区矫正,通过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学习法律知识等方式,帮助其重新融入社会。
少年犯罪法律定责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现象日益严重,不仅对社会治安造成了严重影响,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为了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我国法律规定了相应的定责标准。
以下是一起典型的少年犯罪法律定责案例。
二、案例简介2019年,某市某中学一名15岁的学生小李(化名)因盗窃同学财物被学校发现。
经调查,小李曾多次在学校附近的小卖部、文具店等地盗窃,涉案金额共计人民币5000元。
小李的父母因家庭困难,无力赔偿受害者损失。
根据我国《刑法》相关规定,小李被追究刑事责任。
三、案例分析1. 法律依据根据我国《刑法》第十七条,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小李15岁,犯盗窃罪,未达到负刑事责任的年龄。
2. 法律定责标准根据我国《刑法》第十七条,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小李作案时不满十八周岁,属于未成年人,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3. 案件审理结果法院审理后认为,小李犯盗窃罪,鉴于其作案时不满十八周岁,且认罪态度较好,悔罪表现明显,决定对其从轻处罚。
最终,小李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并处罚金人民币1000元。
四、案例启示1. 加强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家长应关注孩子的成长环境,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 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
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3. 加强社会关爱社会各界应关注青少年成长,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对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要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避免其走上犯罪道路。
4. 完善法律体系我国《刑法》对未成年人犯罪的规定相对严格,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定程度的漏洞。
有关部门应不断完善法律体系,加大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打击力度。
五、总结本案充分体现了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宽容与关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介绍:
魏春峰,男,15岁。
魏春峰因伙同他人抢劫于某年3月被公安局收容审查。
同年4月,魏从看守所挖洞逃跑,同年11月被抓获并被逮捕。
法院判决:
对魏春峰的行为应以抢劫罪一罪依法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且不得适用死刑。
理由是:我国刑法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或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同时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对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
本案中,魏春峰实施了抢劫和脱逃两个行为,根据法律规定,他对脱逃行为不负刑事责任,法院应以抢劫罪一罪定罪。
在量刑时,不能对其适用死刑,并应依法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法条链接
此未成年人若不满14周岁,则是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的阶段,因而法律规定,对不满14周岁的人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概不追究刑事责任。
但应依法责令其家长或监护人加以管教,也可视需要对接近14周岁,如12至13周岁的人由政府收容教养。
若犯罪人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是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目前我国关于相对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是: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处理原则是1)从宽处理原则,《《刑法》》第17条3款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2)不适用死刑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