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风筝的资料

合集下载

风筝的结构、形状、特点

风筝的结构、形状、特点

风筝的结构、形状、特点按风筝的形象分类(一)、鸟形风筝:如鹰、燕、鸽、雁、鹦鹉、凤凰、海鸥、仙鹤.(二)、虫形风筝:如蜻蜓、知了、甲虫、蝴蝶.(三)、水族风筝:如金鱼、鲶鱼、双鱼、蛙、蟹.(四)、人物风筝:如孙悟空、飞天、胖娃娃、老寿星、天女散花等神话故事人物等.(五)、字形风筝:如双喜子风筝,福、寿字风筝等.(六)、器皿风筝:如花篮、扇子、钟、宫灯等.(七)、其它变形图案或几何图形的风筝:如瓦片、屁股帘、八卦、五角星以及江南的六角风筝等.按风筝的构造分类(一)、硬翅风筝:如沙燕等是用上下两根横竹条做成的翅膀构架.(二)、软翅风筝:如鹰、燕等是只用上面一根竹条做成的翅膀构架.(三)、板子风筝:一块类似板子的风筝.如脸谱风筝、双鱼风筝、青蛙风筝、钟、鼎、蝉风筝等.(四)、串风筝:如蜈蚣、串雁等.(五)、挑风筝:如双燕、双鸽等横向并行排列的风筝.(六)、软风筝:没有骨架或只有很少纵向骨架,靠风的压力而形成的风筝.如(七)、桶形风筝:由一个或多个圆筒或其它形状的筒组成的风筝.如宫灯.按风筝的功能分类(一)玩具风筝:作为一般玩具的风筝.它们往往没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没有特殊的性能,但是简单、便宜、易于普及,是数量最多、流传最广的风筝品种.(二)观赏风筝:这类风筝的艺术价值较高,有着诱人的图案、色彩和造型,不只放飞时十分优美,而且挂在屋子里也是很好的装饰品.如蝴蝶、蜈蚣、脸谱、凤凰、仙鹤等. (三)、特技风筝:这类风筝只注重特技性能,如能进行空战,能上下翻飞,能在空中变色等等,着是一种技巧性很高、竞技性很强的风筝.(四)、实用风筝:这类风筝能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如进行空中摄影、通讯、救生、科研、气象探测,或作为无线电天线牵引车、船等.按风筝的大小分类(一)、巨型风筝:是指风筝面积在10平方米以上,或者串式风筝在100节以上.(二)、大型风筝:指面积在2平方米以上,串式在50节以上的风筝.(三)、中型风筝:面积在1平方米左右的风筝.(四)、小型风筝:面积在0.5平方米左右的风筝.(五)、微型风筝:是最小的风筝,面积在0.01平方米以下.。

中国风筝

中国风筝

中国风筝风筝是由中国人发明的,在中国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

大约在十二世纪,中国风筝传到了西方,从此,这项古老的活动在以后的岁月里不断发展,形成各有特色的东西方风筝文化特色。

可以想象,人类在开始发明风筝的时候,一定是在追求一种神奇。

一种能由人类自已驾驭的飞起物,足以让人高兴至极。

因为那时毕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风筝开始寻找运用之路,具有传统历史的中国文化开始向风筝这一工艺中融入,主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将神话故事、花鸟瑞兽、吉祥寓意等表现在风筝之中,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中国大江南北的土地上,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风筝文化。

越是历史久远的东西,留给后人的悬念越多。

金庸的武侠小说中很多追宝寻艺的故事,也只是小说中的内容,很难考究其历史的真伪。

风筝,在中国的历史上,在过去的历史上,一直被视为是一种“雕虫小技”。

有历史记载的文史资料中,有关风筝的内容很少,人们仅能从为数不多的文字记载中,寻觅风筝的起始源头。

第一种说法认为风筝起源于先秦时代。

据《韩非子·外储说左》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

另据《鸿书》记载鲁班也曾制作过木鸢。

因墨子与鲁班同是鲁国人,据此说推断风筝鼻祖“木鸢”发源于齐鲁一带。

第二种说法认为韩信是风筝的发明者。

依据是宋人高承在《事物纪原·卷八纸鸢》中说:“俗谓之风筝,古今相传,云是韩信所作。

高祖之征陈郗也,信谋从中起,故作纸鸢放之,以量未央宫远近,欲以穿地隧入宫中也。

盖昔传如此,理或然矣。

”第三种说法认为风筝的发明年代在南北朝时期,即羊车儿之说。

《资治通鉴》是这样描述的:“高州刺史李迁仁、天门太守樊文皎,将援兵万余人至城一。

"台城与援军信命已绝。

有羊车儿献策,作纸鸱系以长绳,写敕于内,放以从风,冀达众军,题云:…得鸱送援军,赏银百两。

‟太子自出太极殿前乘西北风纵之。

贼怪之,以为厌胜,射而下之。

”第四种说法认为风筝由五代时期的李邺发明的。

风筝的起源

风筝的起源

风筝的起源大三班我国的风筝历史古老悠久,已有两千多年。

在历史记载的文史资料中,相关风筝的内容很少,人们仅能从为数不多的文字记载中寻觅风筝的起源。

风筝起源于中国的结论是当前世界风筝界一致公认的。

关于风筝的起源,大体有三种传说:一是斗笠、树叶说,二是帆船、帐篷说,三是飞鸟说。

斗笠是一种古老的防雨、防暑器具,人类由渔猎转为耕作时就开始使用,特别在热带、亚热带是必不可少的。

那时的斗笠制作很简单,系绳也是就地取材,多用柔软的树皮纤维。

据说有一农夫正在耕作时,忽然狂风大作,卷起了他的斗笠,农夫赶紧去追,一下抓住系绳。

恰巧这系绳很长,斗笠便在空中飞起来。

农夫觉得非常有趣,以后便经常放斗笠,后来演变成放风筝。

树叶说来自于中国南方一带。

据说古时候人们对风卷树叶满天飞的现象十分崇拜,便用麻丝等拴树叶放着玩,逐渐演变成放风筝活动。

高山族、黎族的居民早些时候就是用面包树的叶子做风筝。

帆船、帐篷说人类使用木舟的历史已久,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就被用于生产。

后来又有了帆船。

传说禹时船上已有了风帆。

帆是借助风力的机械,人们便仿照帆的原理,扎起风筝放飞。

还有人说,风筝起源于北方的帐篷,最早的风筝是人们模仿大风刮起帐篷在空中飘扬的现象制造出来的,之后逐步演变成了一种游乐活动。

飞鸟说从当前的历史记载和发现的古代风筝看,其结构、形状、扎绘技术等,一个突出的标志就是多用鸟的形状,因而有人得出结论:最初的风筝问世,是受飞鸟的启发,模仿飞鸟而制造并以飞鸟命名。

人们崇尚飞鸟、热爱飞鸟、模拟飞鸟而制作风筝,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风筝所以而生,是天经地义的。

风筝又名纸鸢、纸鹞等,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中国最早的风筝是由古代的科学家墨翟制造的。

据史料载,墨翟居鲁山,“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

墨子研究了三年,终于用木头制成了一只木鸟,但只飞了一天就坏了。

墨子制造的“木鹞”是中国最早的风筝。

11 风筝

11  风筝

整体感悟
课文围绕风筝写了哪些事儿?
这篇课文主要围绕风筝 写了作者小时候和伙伴们 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 的事儿。
童年的时候,我们这 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 是做风筝,放风筝。
品读感悟
做 风

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 了憧憬和希望。风筝做好了, 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 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 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猜谜语: 天上一只鸟, 用线拴得牢。 喜爱微风吹, 害怕大雨浇。
风筝
资料袋:在中国,风筝有两千多年的
பைடு நூலகம்
历史。最初的风筝是用木头做 的,叫木鸢,后来改用纸做, 叫纸鸢。在纸鸢上装上竹哨, 风吹竹哨,便发出像古筝一样 的声音,因此有了风筝的称呼。
山东潍坊是著名的风筝之 都,从1984年开始,那里每年 都要举办一次国际风筝节。世 界最大的风筝博物馆也在潍坊。
课后作业
1、把课文中你喜欢的句子抄 在词语积累本上。
2、收集一些描写心情的词 语,下节课交流。
多音字
坊 fáng (磨坊)

(磨刀) mó
(磨坊) mò
fāng (潍坊)
我会读 Chōng jǐng
lí ng
piān bēng
憧 憬 凌空飞起 翩翩飞舞
依然
shū

gěng
歇不下来
chuí sàng
xiē
嘣地断了 大惊失色
半沉半浮
田埂
垂头丧气
mò fáng
倏 地 水磨 坊
精心 希望 依然 飞舞 拼命 奔跑 抖动 寻找 丧气 磨坊 继续 大惊失色 垂头丧气 千呼万唤
憧憬:向往。
依然:仍然。
品读感悟

风筝知识大全

风筝知识大全

风筝知识大全基本简介风筝源于春秋时代,至今已2000余年。

相传“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

”到南北朝,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

从隋唐开始,由于造纸业的发达,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

到了宋代,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

宋人周密的《武林旧事》写道:“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

”“鸢”就指风筝。

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宋苏汉臣的《百子图》里都有放风筝的生动景象。

当今,我国放风筝活动,在对外文化交流,加强与世界各国人民友谊,发展经济和旅游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关历史十三世纪时,意大利马可〃波罗自中国返回欧洲后,始传到世界各地。

据古书记载:“五代李郑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故名风筝。

”故而不能发出声音的叫“纸鸢”,能发出声音的叫“风筝”。

古代风筝,曾被用于军事上之侦察工具外,更进行测距、越险、载人的历史记载。

南北朝——风筝曾是被作为通讯求救的工具。

梁武帝时,侯景围台城,简文尝作纸鸢,飞空告急于外,结果被射落而败,台城沦陷,梁武帝饿死留下这一风筝求救的故事。

北齐——文宣帝高洋,将人绑上翅膀,令人从高塔跳下摔死,名为“生”。

汉代——楚汉相争,韩信曾令人制作大型风筝,并装臵竹哨弓弦,于夜间漂浮楚营,使其发出奇怪声音,以瓦解楚军士气。

唐代——将被用于军事上的风筝,已渐转化为娱乐用途,并于宫庭中出放风筝.宋代——把放风筝做为锻炼身体的功能,百姓在清明节时,将风筝放的高而远,然后将线割断,让风筝带走一年所积之霉气。

明代——以风筝载炸药,依“风筝碰”的原理,引爆风筝上的引火线,以达成杀伤敌人之目的。

清乾隆——即有双纸控制风筝详图尺寸与解说。

日据时代——因军事的理由禁止放风筝,因为鲜艳的风筝可传递给敌方讯息,并提供飞机轰炸的目标。

二次世界大战美军曾用特技风筝做活动靶,训练打靶。

1980年,风筝开始广受喜爱,除原来双线外,并演变成三线,四线的技术风筝或特技风筝。

清明节风筝

清明节风筝

清明节风筝
《清明节风筝》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一个祭祀祖先和扫墓的节日。

在这个特殊的节日中,人们会采取许多不同的方式来纪念祖先,其中风筝飞红满天的风筝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活动。

清明节风筝源于我国古老传统,始于宋代,盛行于元明清,流传至今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

风筝的历史渊源悠久,可以追溯至3000多年前的中国西周时期。

风筝代表着人们对美好未来
的希望,也代表了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和祝福。

在清明节这一天,人们会在墓地或空旷的地方放飞许多不同造型的风筝。

这些风筝有的是鸟、鱼、昆虫等,也有些是古代传说中的神话人物和花鸟虫鱼。

一些地方还会特意在风筝上写上祭文或祝福的话语,带着祈福的心情放飞风筝。

人们相信,随风飞舞的风筝能够将祖先的祝福带到天空中,让他们在天堂也感受到亲人的思念和祝福。

放风筝是一种轻松愉快的活动,不仅可以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得到放松,也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

在清明节的风筝上空,人们拉着线、飘着席,一边欢呼雀跃,一边忆起往事,对逝去的亲人默默地思念。

清明节风筝的飞扬,见证了族续料峦的温情。

在这个传统节日里,风筝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是一种对祖先的怀念和祈福。

愿飞扬的风筝,承载着人们的思念和祝福,飞向天空,在空中留下美丽的线影,成为人们怀念亲人的一种仪式。

风筝材料有哪些

风筝材料有哪些

风筝材料有哪些
风筝是一种用于在空中飞行的装饰性玩具,主要由框架、杆材、纸或布材料以及线组成。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创新,现代风筝的材料也在不断更新,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风筝材料。

1. 框架材料:传统的风筝框架通常使用竹材或木材制作。

竹材轻便且柔韧,适合制作风筝的骨架;木材则较为坚固,能够承受较大的风力。

现代风筝的框架材料也可以使用塑料、碳纤维等轻质且坚韧的材料制作。

2. 杆材:风筝的杆材通常用于支撑框架,使风筝保持稳定飞行。

常见的杆材有竹杆、玻璃纤维杆等。

竹杆轻便易得,适合制作小型风筝;而玻璃纤维杆轻、柔韧且耐用,适用于大型风筝。

3. 材料:风筝的外部材料可以选择纸或布料。

纸资料的质地轻薄,能够轻松承受空气的推动,是传统风筝的较为常见的选择。

布料则相对更加坚固和耐用,适合风筝在高风速条件下飞行。

4. 线:线是风筝的关键组成部分,用于控制和操纵风筝的飞行。

常见的线材包括尼龙线和棉线。

尼龙线强度高、耐磨损,适用于大型或重型风筝;棉线更柔软,适用于小型或儿童风筝。

除了以上材料之外,现代科技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创新材料的应用,例如:
- 航空尼龙布:具有较高的抗拉强度和耐磨性,可以用于制作
大型风筝;
- 聚酯纤维材料:轻便、透气的材料,可用于制作速度和敏捷
性较高的风筝;
- 高分子聚合物材料:具有优异的韧性和耐久性,能够承受更大的风力和外部压力。

综上所述,风筝材料的选择取决于风筝的大小、用途以及飞行环境等因素。

不同的材料和组合可以使得风筝展现出不同的飞行特性和表现。

风筝在中国的意义(范文4篇)

风筝在中国的意义(范文4篇)

风筝在中国的意义(范文4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风筝在中国的意义的资料4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风筝在中国的意义范文一》中国风筝的代表意义风筝起源于中国,最早的风筝是由古代哲学家墨翟制造的。

中国风筝问世后,很快被用于传递信息,风筝和纸鸢还是有分别的。

所谓「风筝」,是指它在空中能发生像筝弦的声音;至於「纸鸢」,则为哑鸟,只飞不鸣。

风筝是在纸鸢背上系上一条弓弦,或在纸鸢头部按一个风笛,当纸升空以后,强风通过笛,或者引起弓弦的颤动,就会奏出鸣鸣声音。

普通纸鸢是不会发出声音的。

风筝飞跃险阻等军事需要。

唐宋时期,由于造纸业的出现,风筝改由纸糊,很快传入民间,成为人们的休闲娱乐的玩具。

中国的风筝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从传统的中国风筝上到处可见吉祥寓意和吉祥图案的影子。

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的祖先不仅创造出优美的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的文字和绘画,还创造了许多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寓意吉祥的图案。

它通过图案形象,给人以喜庆、吉祥如意和祝福之意;它融合了群众的欣赏习惯,反映人们善良健康的思想感情,渗透着中国民族传统和民间习俗,因而在民间广泛流传,为人们喜闻乐见。

有着二千多年历史的风筝,一直融入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受其熏陶,在传统的中国风筝中,随处可见这种吉祥寓意之处:―福寿双全‖、―龙凤呈祥‖、―百蝶闹春‖、―鲤鱼跳龙门‖、―麻姑献寿‖、―百鸟朝凤‖、―连年有鱼‖、―四巨型风筝季平安‖等这些风筝无一不表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吉祥图案运用人物、走兽、花鸟、器物等形象和一些吉祥文字,以民间谚语、吉语及神话故事为题材,通过借喻、比拟、双关、象征及谐音等表现手法,构成―一句吉语一图案‖的美术形式,赋予求吉呈祥、消灾免难之意,寄托人们对幸福、长寿、喜庆等愿望。

它因物喻义、物吉图案,将情景物融为一体,因而主题鲜明突出,构思巧妙,趣味盎然,富有独特的格调和浓烈的民族色彩。

例如一对凤鸟迎着太阳比翼飞翔的图案,称为―双凤朝阳‖,它以丰富的寓意、变化多姿的图案,体现了人们健康向上的进取精神和对美好幸福的追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风筝的资料
风筝,古时称为「鹞」,北方谓「鸢」。

风筝起源于中国,而后广传于全世界,是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

实际上,中国最早出现的风筝是用木材作的。

春秋战国时,东周哲人墨翟(公元前478-392年),曾费时三年,以木制木鸢,飞升天空……。

墨子在鲁山(今山东潍坊境内),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

这是说墨子研究试制了三年,终于用木板制成了一只木鸟,但只飞了一天就坏了。

墨子制造的这只木鹞是最早的风筝,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风筝。

(约纪元前300年左右),距今已有二千四百年。

古代风筝,曾被用于军事上之侦察工具外,更进行测距、越险、载人的历史记载。

汉代——楚汉相争,韩信曾令人制作大型风筝,并装置竹哨弓弦,于夜间漂浮楚营,使其发出奇怪声音,以瓦解楚军士气。

北齐——文宣帝高洋,将人绑上翅膀,令人从高塔跳下摔死,名为“生”。

南北朝——风筝曾是被作为通讯求救的工具。

梁武帝时,侯景围台城,简文尝作纸鸢,飞空告急于外,结果被射落而败,台城沦陷,梁武帝饿死留下这一风筝求救的故事。

唐代——将被用于军事上的风筝,已渐转化为娱乐用途,并于宫庭中出放风筝.
从唐朝开始,风筝逐渐变成玩具。

到了晚唐,风筝上已有用丝条或竹笛作成的响器,风吹声鸣,因而有了“风筝”的名字。

也有人说“风筝”这名字起源于五代,从李邺用纸糊风筝,并在它上面装竹笛开始。

宋代——把放风筝做为锻炼身体的功能,百姓在清明节时,将风筝放的高而远,然后将线割断,让风筝带走一年所积之霉气。

明代——以风筝载炸药,依“风筝碰”的原理,引爆风筝上的引火线,以达成杀伤敌人之目的。

清乾隆——即有双纸控制风筝详图尺寸与解说。

日伪时期——因军事的理由禁止放风筝,因为鲜艳的风筝可传递给敌方讯息,并提供飞机轰炸的目标。

二次世界大战美军曾用特技风筝做活动靶,训练打靶。

1980年,风筝开始广受喜爱,除原来双线外,并演变成三线,四线的技术风筝或特技风筝。

从传统的中国风筝上到处可见吉祥寓意和吉祥图案的影子。

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的祖先不仅创造出优美的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的文字和绘画,还创造了许多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寓意吉祥的图案。

它通过图案形象,给人以喜庆、吉祥如意和祝福之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