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有关风筝的资料
初一上册语文第五单元风筝课件

风筝与艺术
80%
风筝的造型之美
风筝的造型千姿百态,有蝴蝶、 燕子、龙、鱼等各种形状,体现 了人类丰富的想象力和艺术创造 力。
100%
风筝的色彩运用
风筝的色彩鲜艳明快,具有强烈 的视觉冲击力,给人以美的享受 。
80%
风筝与绘画艺术的结合
在绘画艺术中,风筝常常作为主 题或元素出现,丰富了绘画的表 现形式和内涵。
初一上册语文第五单元风筝课 件
目
CONTENCT
录
• 风筝的起源与历史 • 风筝的文化内涵 • 风筝的制作与放飞技巧 • 风筝的寓意与象征意义 • 风筝的未来发展与展望
01
风筝的起源与历史
风筝的起源
风筝起源于中国,据传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风筝主要用于军事通讯和观测气象。
风筝的发明者有不同的说法,其中最为流传的是鲁 班兄弟发明风筝的故事。
风筝与民俗
放风筝的传统习俗
在中国,放风筝是一项历史悠久的传 统民俗活动,人们通过放风筝来祈求 幸福、健康和好运。
风筝比赛的文化内涵
风筝在民俗活动中的作用
在许多民俗活动中,风筝被用作道具 或表演元素,为活动增添了欢乐和喜 庆的氛围。
风筝比赛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是一种文 化交流和传承的方式,通过比赛弘扬了民间 文化,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功能创新
开发具备GPS定位、拍照、录像等 功能的智能风筝,满足消费者更多 的娱乐和实用需求。
风筝的普及与推广
教育普及
将风筝作为体育课程的一部分, 引入学校教育体系,提高学生对
风筝的认识和兴趣。
社区推广
组织风筝比赛、展览等活动,吸 引更多人参与风筝运动,促进风
筝文化的传播。
219331949_风筝的由来

王宝琪(江苏省射阳县新洋农场中心小学)清朝诗人高鼎在《村居》诗里说:“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纸鸢”就是风筝。
为什么风筝会有这个名称呢?风筝源于我国的春秋时代,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了。
最早由东周人墨翟用木头制作的,称为“木鸢”。
鸢就是老鹰。
“木鸢”在天上飞,“翅膀”不动,还真像翱翔的老鹰。
后来鲁班改用竹子做“木鸢”材质,质量减轻了,造型更合理了,又讲究放飞的方法,放飞就比较容易了,从此风筝成了一种娱乐工具。
到了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人们又用竹篾做架,再用纸来糊“木鸢”,就开始叫“纸鸢”了。
五代时,人们在做纸鸢时,又在上面拴上竹哨,风吹竹哨,声如筝鸣,筝是一种古代乐器,“风筝”这个词便由此而来。
现在风筝广传于全世界,是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
小朋友,下面我们一起来动手制作一个风筝吧!风筝的由来38奇的数神学准备工作:纸、竹子或者木条、尼龙绳、线。
制作步骤:1.准备好两根木条,一根30厘米长,另一根50厘米长,把它们叠成十字形状并且用绳子将其绑牢,十字的上部分长15厘米,而下部分长35厘米(如图1)。
如果用竹子来做更好,因为竹子更轻更薄。
2.把十字木条放到纸上,在纸上画出木条的四个点的位置,用线把四个点连起来(如图2)。
沿线把纸裁好。
3.把已经剪好的纸的四个角各剪两个小洞,这样就可以用绳把木条固定在纸上(如图3)。
也有人是用胶水将十字架固定住的,但这会增加风筝的质量,而且还不牢固。
用此法主要是为了减轻风筝的质量。
15厘米35厘米图1图2图3394.再准备好两根绳子,将第一根稍短的绳子绑在短木条的两端,然后用第二根稍长的绳子的一端绑在第一根绳子的中央(如图4)。
图4 5.为了美观,用一些自己喜欢的飘带绑在风筝的两端和尾部(如图5)。
这样一个小风筝就做好了,快去放飞你做的小风筝吧!图5 40。
风筝的起源

风筝的起源大三班我国的风筝历史古老悠久,已有两千多年。
在历史记载的文史资料中,相关风筝的内容很少,人们仅能从为数不多的文字记载中寻觅风筝的起源。
风筝起源于中国的结论是当前世界风筝界一致公认的。
关于风筝的起源,大体有三种传说:一是斗笠、树叶说,二是帆船、帐篷说,三是飞鸟说。
斗笠是一种古老的防雨、防暑器具,人类由渔猎转为耕作时就开始使用,特别在热带、亚热带是必不可少的。
那时的斗笠制作很简单,系绳也是就地取材,多用柔软的树皮纤维。
据说有一农夫正在耕作时,忽然狂风大作,卷起了他的斗笠,农夫赶紧去追,一下抓住系绳。
恰巧这系绳很长,斗笠便在空中飞起来。
农夫觉得非常有趣,以后便经常放斗笠,后来演变成放风筝。
树叶说来自于中国南方一带。
据说古时候人们对风卷树叶满天飞的现象十分崇拜,便用麻丝等拴树叶放着玩,逐渐演变成放风筝活动。
高山族、黎族的居民早些时候就是用面包树的叶子做风筝。
帆船、帐篷说人类使用木舟的历史已久,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就被用于生产。
后来又有了帆船。
传说禹时船上已有了风帆。
帆是借助风力的机械,人们便仿照帆的原理,扎起风筝放飞。
还有人说,风筝起源于北方的帐篷,最早的风筝是人们模仿大风刮起帐篷在空中飘扬的现象制造出来的,之后逐步演变成了一种游乐活动。
飞鸟说从当前的历史记载和发现的古代风筝看,其结构、形状、扎绘技术等,一个突出的标志就是多用鸟的形状,因而有人得出结论:最初的风筝问世,是受飞鸟的启发,模仿飞鸟而制造并以飞鸟命名。
人们崇尚飞鸟、热爱飞鸟、模拟飞鸟而制作风筝,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风筝所以而生,是天经地义的。
风筝又名纸鸢、纸鹞等,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中国最早的风筝是由古代的科学家墨翟制造的。
据史料载,墨翟居鲁山,“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
墨子研究了三年,终于用木头制成了一只木鸟,但只飞了一天就坏了。
墨子制造的“木鹞”是中国最早的风筝。
风筝知识大全

风筝知识大全基本简介风筝源于春秋时代,至今已2000余年。
相传“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
”到南北朝,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
从隋唐开始,由于造纸业的发达,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
到了宋代,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
宋人周密的《武林旧事》写道:“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
”“鸢”就指风筝。
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宋苏汉臣的《百子图》里都有放风筝的生动景象。
当今,我国放风筝活动,在对外文化交流,加强与世界各国人民友谊,发展经济和旅游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关历史十三世纪时,意大利马可〃波罗自中国返回欧洲后,始传到世界各地。
据古书记载:“五代李郑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故名风筝。
”故而不能发出声音的叫“纸鸢”,能发出声音的叫“风筝”。
古代风筝,曾被用于军事上之侦察工具外,更进行测距、越险、载人的历史记载。
南北朝——风筝曾是被作为通讯求救的工具。
梁武帝时,侯景围台城,简文尝作纸鸢,飞空告急于外,结果被射落而败,台城沦陷,梁武帝饿死留下这一风筝求救的故事。
北齐——文宣帝高洋,将人绑上翅膀,令人从高塔跳下摔死,名为“生”。
汉代——楚汉相争,韩信曾令人制作大型风筝,并装臵竹哨弓弦,于夜间漂浮楚营,使其发出奇怪声音,以瓦解楚军士气。
唐代——将被用于军事上的风筝,已渐转化为娱乐用途,并于宫庭中出放风筝.宋代——把放风筝做为锻炼身体的功能,百姓在清明节时,将风筝放的高而远,然后将线割断,让风筝带走一年所积之霉气。
明代——以风筝载炸药,依“风筝碰”的原理,引爆风筝上的引火线,以达成杀伤敌人之目的。
清乾隆——即有双纸控制风筝详图尺寸与解说。
日据时代——因军事的理由禁止放风筝,因为鲜艳的风筝可传递给敌方讯息,并提供飞机轰炸的目标。
二次世界大战美军曾用特技风筝做活动靶,训练打靶。
1980年,风筝开始广受喜爱,除原来双线外,并演变成三线,四线的技术风筝或特技风筝。
风筝的起源知识点总结

风筝的起源知识点总结风筝的起源还有多种说法。
在中国,有一种关于风筝起源的传说,称为“白蛇传”。
相传,在汉代时期,有一位名叫酒干倘卖的人,他在东吴的庙堂前放飞了一只风筝,用风筝向她所爱的人传达了自己的心意。
而在印度尼西亚,也有一种传说认为风筝是一种与上帝沟通的方式。
无论哪种说法,风筝都是一种存在了数千年的文化现象,它们不仅是一种飞行器,更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在中国,风筝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五世纪的《诗经》中,其中有一首诗写道“鹿鸣于飞,哑哑嘒嘒”。
这首诗描绘了一只鸟在天空飞翔的场景,也可以解释为风筝在空中飞行的画面。
《诗经》的记载为风筝的起源提供了历史的证据。
另外,在中国古代的《礼记》中也有关于风筝的记载。
据说在春秋时期,风筝就已经成为了一种儿童游戏,人们用风筝来放飞自己的希望和梦想。
风筝在中国古代的使用也是多种多样的。
在农历五月五日的端午节,人们常常会放飞风筝来祈求飞行。
在明清时期,风筝的种类和风筝的设计也开始多种多样起来,成为了一种令人赏心悦目的艺术品。
同时,在中国古代,人们还用风筝来发送信号,并且使用风筝进行天文观测,因此风筝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科学工具。
另一方面,风筝也在其他地区广泛流传开来。
在日本,风筝被称为“凉翔”,并且与武士阶层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欧洲,风筝最早是由意大利人引入的,成为了一种宫廷游戏。
在印度尼西亚,风筝甚至成为了一种传统的体育运动,在每年的雨季都会举行风筝比赛。
风筝作为一种文化传统,不仅仅是一种飞行器,更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
现在的世界中,风筝仍然是一种受人喜爱的飞行器。
在风筝节、庆典活动、游园会上,人们常常可以看到五彩斑斓的风筝在天空中翱翔。
现代的风筝也不再局限于纸和竹子的制作材料,而是采用了更加轻便和坚固的材料,便于操控和飞行。
同时,一些工程师和科学家也在研究新型风筝,希望能够利用风能来发电或进行卫星通讯。
可以说,风筝作为一种古老的飞行器,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传统,更是一种现代科技的应用。
清明节风筝

清明节风筝
《清明节风筝》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一个祭祀祖先和扫墓的节日。
在这个特殊的节日中,人们会采取许多不同的方式来纪念祖先,其中风筝飞红满天的风筝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活动。
清明节风筝源于我国古老传统,始于宋代,盛行于元明清,流传至今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
风筝的历史渊源悠久,可以追溯至3000多年前的中国西周时期。
风筝代表着人们对美好未来
的希望,也代表了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和祝福。
在清明节这一天,人们会在墓地或空旷的地方放飞许多不同造型的风筝。
这些风筝有的是鸟、鱼、昆虫等,也有些是古代传说中的神话人物和花鸟虫鱼。
一些地方还会特意在风筝上写上祭文或祝福的话语,带着祈福的心情放飞风筝。
人们相信,随风飞舞的风筝能够将祖先的祝福带到天空中,让他们在天堂也感受到亲人的思念和祝福。
放风筝是一种轻松愉快的活动,不仅可以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得到放松,也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
在清明节的风筝上空,人们拉着线、飘着席,一边欢呼雀跃,一边忆起往事,对逝去的亲人默默地思念。
清明节风筝的飞扬,见证了族续料峦的温情。
在这个传统节日里,风筝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是一种对祖先的怀念和祈福。
愿飞扬的风筝,承载着人们的思念和祝福,飞向天空,在空中留下美丽的线影,成为人们怀念亲人的一种仪式。
风筝在中国的意义(范文4篇)

风筝在中国的意义(范文4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风筝在中国的意义的资料4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风筝在中国的意义范文一》中国风筝的代表意义风筝起源于中国,最早的风筝是由古代哲学家墨翟制造的。
中国风筝问世后,很快被用于传递信息,风筝和纸鸢还是有分别的。
所谓「风筝」,是指它在空中能发生像筝弦的声音;至於「纸鸢」,则为哑鸟,只飞不鸣。
风筝是在纸鸢背上系上一条弓弦,或在纸鸢头部按一个风笛,当纸升空以后,强风通过笛,或者引起弓弦的颤动,就会奏出鸣鸣声音。
普通纸鸢是不会发出声音的。
风筝飞跃险阻等军事需要。
唐宋时期,由于造纸业的出现,风筝改由纸糊,很快传入民间,成为人们的休闲娱乐的玩具。
中国的风筝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从传统的中国风筝上到处可见吉祥寓意和吉祥图案的影子。
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的祖先不仅创造出优美的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的文字和绘画,还创造了许多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寓意吉祥的图案。
它通过图案形象,给人以喜庆、吉祥如意和祝福之意;它融合了群众的欣赏习惯,反映人们善良健康的思想感情,渗透着中国民族传统和民间习俗,因而在民间广泛流传,为人们喜闻乐见。
有着二千多年历史的风筝,一直融入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受其熏陶,在传统的中国风筝中,随处可见这种吉祥寓意之处:―福寿双全‖、―龙凤呈祥‖、―百蝶闹春‖、―鲤鱼跳龙门‖、―麻姑献寿‖、―百鸟朝凤‖、―连年有鱼‖、―四巨型风筝季平安‖等这些风筝无一不表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吉祥图案运用人物、走兽、花鸟、器物等形象和一些吉祥文字,以民间谚语、吉语及神话故事为题材,通过借喻、比拟、双关、象征及谐音等表现手法,构成―一句吉语一图案‖的美术形式,赋予求吉呈祥、消灾免难之意,寄托人们对幸福、长寿、喜庆等愿望。
它因物喻义、物吉图案,将情景物融为一体,因而主题鲜明突出,构思巧妙,趣味盎然,富有独特的格调和浓烈的民族色彩。
例如一对凤鸟迎着太阳比翼飞翔的图案,称为―双凤朝阳‖,它以丰富的寓意、变化多姿的图案,体现了人们健康向上的进取精神和对美好幸福的追求。
美丽的风筝课件ppt

04
放飞风筝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选择合适的场地和天气条件
总结词
安全第一,选择合适的场地和天气条件是放飞风筝的前提。
详细描述
在选择放飞场地时,应选择宽敞、平坦、空旷且没有障碍物的场地,避免风筝线被树枝等障碍物缠绕。同时,要 选择没有大风、雷雨等恶劣天气的情况下放飞,确保安全。
检查风筝和装备的安全性
总结词
。
飞行时间长
一些专业设计的风筝可以飞行 数小时,甚至长达数天。
锻炼身心
放风筝可以同时锻炼身体和心 理,如增强体质、提高视觉和
手眼协调能力。
文化传承
风筝作为一种传统工艺品和文 化符号,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
文化内涵。
03
风筝的制作过程
准备材料
01
02
03
04
竹子:用于制作风筝的框架和 翅膀。
尼龙布:用于制作风筝的蒙皮 。
现代风筝的种类
充气风筝
采用充气材料制作,具有 体积小、重量轻、飞行时 间长等优点。
碳纤维风筝
以碳纤维为骨架,强度高 ,适合竞技比赛和专业飞 行员。
LED风筝
在风筝上安装LED灯,可 在夜间飞行时发出漂亮的 灯光效果。
风筝的特点和优势
01
02
03
04轻Leabharlann 易携带风筝一般体积较小,易于折叠 和携带,方便在户外进行飞行
安装控制装置和尾巴
控制装置
安装一个合适的控制系统,包括线和把手,以便于控制风筝的飞行方向和高度 。
尾巴
为了增加风筝的稳定性,需要安装一个尾巴,可以使用布料或彩带制成。
风筝的绘画和装饰
绘画
使用颜料和画笔在风筝的蒙皮上绘制精美的图案和色彩,增 加风筝的美观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有关风筝的资料(1)
风筝起源于战国时期。
据<<墨子.鲁问>>篇记载,“公输般竹木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又说“公输般作木鸢,以窥宋城”。
公输般就是后人所说的七巧匠鲁班或“鲁班爷”。
他制作的“鹊”或“鸢”,其原材料是极薄的木片或竹片。
汉朝以后,由于纸的发明和应用,在制作风筝时,逐渐以纸代木。
称为“纸鸢”。
五代时,又在纸鸢上系竹哨,风吹竹哨,声如筝鸣故以后称“风筝。
唐宋时期,现属潍坊各地扎放风筝已很普遍。
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今潍坊诸城人)的<<清明上河图>>就有六名儿童在放风筝,足以佐证。
明清时期,潍坊的风筝达到极盛。
每年清明节前后,风和日丽,家家户户扶老携幼,踏青登场,竟相把自己的得意之作送上蓝天。
清朝诗人郑板桥在<<怀潍县>> 诗中说:“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
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
”生动地描写了清明佳节潍坊风筝的情景。
这种春意盎然的民间活动,既是相互观摩、评比的机会,又是呼吸早春空气、享受大自然的恩赐、锻炼身体的好时光。
潍坊风筝扎工精美,画工别致,造型新颖,构图合理。
它还吸收了木版年画的某些特点,博采京津画技之长,线条优美,色彩鲜明,善以夸张的手法,突出主题。
风格独特,栩栩如生。
最有代表性的大型龙头蜈蚣风筝,长达百余尺。
放飞时先将尾闻和身闻渐次放起,靠几十节“腰子”所产生的提升力将首部往高空。
腰子的连缀是按力学原理系结,系绳
之间必须有严格的角度和距离。
“龙头蜈蚣”扶摇蓝天,气势千里,蔚为壮观。
嬴得国内外的普遍赞誉。
自1984年第一届潍坊国际风筝会以后。
每年的四月中旬都被要举办一年一届的国际风筝盛会,1988年,第五届国际风筝会将潍坊定为“世界风筝都。
每年都要吸引来自世界的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也为潍坊的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有有关风筝的资料(2)
风筝,亦称风琴、纸鹞、鹞子、纸鸢,闽南语称风吹。
风筝是一种比空气重的,能够借助风力在空中漂浮的制品。
晚唐,人们在纸鸢上加哨子,其鸣如筝如琴,故称“风筝”或“风琴”。
现代以风筝作为统称,包括没有哨子的纸鸢。
起源与分类
风筝起源于中国,中国风筝有悠久的历史,据说汉朝大将韩信曾利用风筝进行测量。
梁武帝时曾利用风筝传信,但未成功。
南北朝有人背着风筝从高处跳下而没有跌死。
唐朝的张丕被围困时曾利用风筝传信求救兵,书有“三日不解,临名士且为悦食”之言,取得了成功。
这些说明,中国风筝的历史至少有2000多年了。
从唐朝开始,风筝逐渐变成玩具。
到了晚唐,风筝上已有用丝条或竹笛作成的响器,风吹声鸣,因而有了“风筝”的名字[1]。
也有人说“风筝”这名字起源于五代,从李邺用纸糊风筝,并在它上面装竹笛开始[来源请求]。
中国传统的风筝一般分为硬翅、软翅、板子、串子、立体(筒形)等几类,按地域和风格又分为潍坊、天津、南通、北京等地方特色的风筝。
全国最大的风筝制造地在山东的潍坊,被称为世界风筝之都,每年举办风筝会,2005年还有举办风筝锦标赛。
制作风筝材料
风筝骨的材料一般是竹片。
现在也有用其他化合材料的。
风筝面的材料一般有纸、绢、尼龙布、塑料膜等。
纸和绢的更为传统,着色鲜艳亮丽,充分体现了中国风筝的魅力;但是纸容易破,绢太贵。
尼龙布和塑料膜是科学发展的产物,属于制造风筝的新材料,价格便宜又坚固耐用,可以大批生产。
操作原理
众所周知,风筝上天有两个必要的条件:
1. 风筝要在有风的天气下,风筝才能放飞
2. 风筝都得有提线的牵引,“断线的风筝”在短暂的飘远之后必定会掉下来
扬力作用
扬力的产生:
风筝在空中受风,空气会分成上下流层。
通过风筝下层的空气受风筝面的阻塞,空气的流速减低,气压升高;上层的空气流通舒畅,流速增强,致使气压减低;扬力即是由这种气压之差而产生的,这正是风筝能够上升的原因。
以上可知,扬力的产生有2个要素:1. 风力;2. 牵引力;这就解释了开头提出的问题。
在风力、牵引力和由此产生的扬力三个力的作用下,风筝在空中基本上是达到受力平衡的。
风力的方向基本上是水平方向,而风筝受风的角度和上扬力的大小,可以由提线方便地控制。
几次练习后放风筝者会很快掌握控制风筝的技巧:放风筝的时候,一般是一抽一放。
抽的时候,因为风筝提线一般放在风筝面靠上的位置,加大牵引力可以控制风筝角度变小,上扬力增加,风筝稳步上升;
放的时候,即平衡的风筝牵引力变小,在风力和扬力的合力作用下,风筝会飞高飞远,但是必须很快又抽,以再次保持风筝的角度稳定。
风力正盛的时候可以多放线,当风力稍有下降,就收一些线。
感受风筝文化(三)
春风拂面的阳春三月,正是踏青赏花的好时节,这时候放风筝正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一项户外活动。
风筝,是一种比空气重,能够借助风力在空中漂浮的制品。
据传在我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发明于古代的战争中,从唐朝开始娱乐化,到了清朝以后逐渐成了传统的民俗玩具。
现在,孩子们多么希望能亲自动手制作一个风筝,并能成功地放飞到天空中。
上周星期五的下午,我校五年级的所有同学集中在报告厅,由南通风筝博物馆的阿姨讲解制作风筝的程序和注意点。
然后再回到教室,由每个班级的正副班主任负责指导同学们学习制作“福娃”风筝,并到操场上放飞风筝。
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按照“涂色--贴骨架—穿引线—贴尾巴”这几个程序紧张有序地制作风筝,不一会儿,一个个漂亮“福娃”风筝就制作成功了。
到操场上,同学们用手索引着线,双臂用力,迎风前后奔跑。
风筝在空中受到气流影响,会上下翻飞,左右摇曳,为保持风筝稳定,同学们要反应灵敏,判断正确,及时对手中的引线作出调整。
通过这次综合实践活动,同学们既学会了风筝的制作程序、科技知识及放飞要领,又锻炼了同学们的身体,也愉悦了同学们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