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绿江景观特色及存在问题

鸭绿江景观特色及存在问题
鸭绿江景观特色及存在问题

鸭绿江风景区景观特色及存在问题

鸭绿江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位于鸭绿江中下游段丹东市境内, 全长210 km, 规划面积400km2,是1988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鸭绿江是中朝共管的界河,两国议定以水为界,只要不登岸可在水面上随意游览,这是世界上唯一的一种情况。鸭绿江经历了50 年前那场战争的洗礼,是凝聚中朝友谊的见证。鸭绿江经历了不同时期战火的考验,充满着许多神秘感。随着丹东市与朝鲜新义州特别行政区的对外开放,这条界河成为世界上最繁忙的河流之一,也将成为世界关注的地区之一。

1景观特色

鸭绿江景区内中朝两国景观交相辉映,景区主要有两种类型旅游资源,即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鸭绿江江水蜿蜒舒缓,沿岸青山层峦叠嶂,峡谷幽深奇奥,江中大小岛屿星罗棋布景区内岩石奇特的江岸,苍秀繁茂的植被,珍稀奇异的鸟兽,构成了以水景为重点、山景相呼应、山水景观层次分明的自然景观;明代万里长城东端起点虎山长城、近代战争遗迹、现代桥梁和水利工程、园林工程等组成了丰富的人文景观。景区内形成了以观赏自然景观为主的浑江景区、以水上活动为主的水丰景区、以度假消暑为主的太平湾景区、以访古为主的虎山景区、以游览城市风光为主的大桥景区(包括商贸旅游区)和观赏江海风光为主的江口景区。

1.1绿江景区

绿江景区位于宽甸县振江乡,范围是从振江乡的南天门至碾子沟口,陆上延伸至沿江公路,这里层峦叠嶂,风景秀丽,野趣横生,是胜景荟萃之地,主要由下列景点组成:

1.南夭门:位于大青村与绿江村交界处,山势磅礴,危峰突起,蔚然天成,山下碧波万顷山水相连。

2.小青沟:位于南天门与绿江村之间,是青山蟠结,碧水环绕的峡谷,植被极近原始状态。岸险峰异,林繁花盛,侗幽石奇,溪泉常流,这里的矿泉水远近闻名。身临其境,有回归自然之感。

3.绿江村:全村有三百多户人家分布在江畔的沟沟岔岔,水面开阔、平稳,是天然的渔场。每逢渔汛,白夭渔舟汇集,夜里渔火点点,构成绮丽景观。这里盛产鱼虾、板栗、山植及各种山货野果,令人流连忘返。

4.浑江口:浑江是鸭绿江的最大支流,浑江与鸭绿江汇合处气势非凡,与吉林、朝鲜隔江相望。另外,浑江口还有瓦窑古文化遗址。

1.2.水丰景区

水丰景区范围陆向延伸至水丰副坝坝前200米,上游截止鳍背,下游延伸至新水电站,水丰水库是鸭绿江上最大的水库,也是东北地区最大的水库, 库区植被近似原始状态,水库两侧竣岭叠翠,与浩瀚的江水融为绿色变幻的壮美空间,本景区主要由下列景点组成:

1.拉古哨村:江岸设游览码头和休息廊。西山坡平坦地方逐步建成本景区接待中心。

2.水丰湖:以观赏湖光山色为主要游览项目,在副坝上建设有游船码头,备

有各式游览船只。

1.3太平湾景区

太平清景区主要是由距丹东市区49km的太平湾水库构成,范围是太平湾水库水面陆上至沿江公路及宽甸县长甸镇河口村行政区划范围,太平湾镇作为该景区的接待中心,主要由以下景点组成:

1.太平湾坝区:电站大坝和泄洪闸为主要观赏点,使游人领略一坝连两邦,一脚踏两国的意境,允许游人登坝不登岸。

2.太平湾水库:大坝以上水域,两岸青山绿水,是以游江、垂钓为主的旅游点。

3.古渡新村:这是一个由于水库蓄水而形成的几面环水的江岛,被建成一个风光秀丽的渡假村,其中心在鹭鸣湖畔。

1.4虎山景区

虎山景区在丹东市东北15km处,范围是毅河口至毅河新桥上1公里河坝以外,虎山及义洲电站旧址以下沿江地域,最高峰仅146.3m。由于虎山一带是我国鸭绿江畔早年的政治、军事、经济活动中心, 是我国万里长城的东端起点,所以人文旅游景观十分丰富,主要由下列景点组成:

1.虎山长城:位于虎山脚下,由虎耳双峰、长城遗址、烽火台、邦山台组成,是以考查古迹、游览为主的旅游景区。

2.虎山湖:位于虎山东南坡下,系鸭绿江一小支流,与毅河相通,河水清澈,虎山的悬崖峭壁与湖水融为一体,景色秀丽.

3.毅河浴场:位于毅河大桥一带,河面宽阔,河水清撤,河岸树木郁郁葱葱,是鸭绿江风景名胜三大浴场之一。

1.5大桥景区

大桥景区在丹东市城区内,范围从浪头新港至设河东口沿江防洪坝以外地域和青年湖公园,是鸭绿江风景名胜区的接待中心和中央景区,核心景点是鸭绿江大桥和两岸城市风光。这一景区的著名景点很多:

1.鸭绿江公园:位于市中心东南侧的鸭绿江畔,是座沿江而建的带状公园。园内花团锦簇树木葱郁,亭台楼榭相映成趣。

2.青年湖公园:位于市青少年宫西侧,占地8.5公顷,湖水与鸭绿江水相通。夏可划船、钓鱼,冬可开展冰上旅游项目。

3.滨江游园:位于市中心东侧鸭绿江畔,是一条沿江布置的带状游园,已建有水榭、亭廊、茶室、雕塑等基础设施。

4.月亮岛:位于闹市区西南的江面上,岛长1000m,面积12公顷,岛上柳丛成荫,水鸟栖居,是一座能开展多功能文化娱乐活动的江中乐园。

5.珍珠岛:位于市区东北部,岛上柳丛茂密,沿岸江水清澈,柔沙洁净,沙底可见,是鸭绿江风景名胜区三大浴场之一。

6.燕窝岛:位于珍珠岛以北,面积12公顷。林木茂盛,鸟类众多。是以开展野炊、渡假、避暑为主的旅游点。

1.6江口景区

江口景区在鸭绿江风景名胜的最南端,范围包括规划中的江海分界线称绿地和江海东园,以江海分界线的界碑和港口为核心景点。游人在这里不仅能领略到大东港现代化港口的风姿和万里海疆始干足下(中国海岸线的北端起点)的心境,还能考察、观赏鸭绿江河口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万亩苇田)的自然风光。江口景区的景点可划为三处:

1.海角公园:在江海界碑处,以万里海岸线的北部起点为主题,建有公用绿

地、海角公园,占地面积达2公顷。

2.新港公园:在大东镇的西侧,占地面积39公顷,是一座市级综合文化休息公园。

3.滨江游览步道:从江海分界线至日龙山的沿江地区,有一条30km长的游览路线,可以游览中朝两国田园风光和考察河口湿地自然景观。

2景区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鸭绿江风景区的旅游体系现已初具规模,旅游的六大要素基本具备。但是,在景区的规划建设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2.1城市规划建设与景区不协调

丹东市区段是鸭绿江风景区的核心部分,景区规划建设应该和城市的规划建设同步进行,而且也应该形成一个旅游体系。目前,鸭绿江旅游观光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即岸上观赏不连贯;水上游览也不连贯。鸭绿江沿岸建筑密集,建筑高度、建筑体量、建筑风格缺乏边境城市的特色,这与中国最大的边境城市身份不相称。

2.2景区文化挖掘与载体建设脱节

文化挖掘是景区开发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文化是旅游资源中一种更深层次的资源。由于缺少较为恰当的文化载体,鸭绿江整个景区的开发没有系统地展现地域文化,而是呈现一种较为混乱的局面: 沿江一带建筑密集,远远超过城市的天际线轮廓;欧式风格建筑与现代的中式风格建筑混杂在一起;景区内建起许多杂乱无章的舶来品等。

2.3鸭绿江风景区内的视觉污染

一些建筑物不仅中断了滨江游览观光路的连贯性,也造成了风景区的视觉污染。由于前几年缺乏规划上的超前性,致使风景区内的一些地段被人为侵占现象较多。如江边的欧洲花园小区,成为鸭绿江风景区建设的一大败笔。类似还有抗美援朝纪念馆的纪念塔前就被一高大的建筑阻挡,本来从江边的某个位置可以看到这个纪念碑的,结果被一座高大的银行大楼所挡,成为景区中的一大缺憾。

3建议

3.1建立风景视觉管理系统

在风景资源调查、分析和评估的基础上,对风景区进行视觉保护区划,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对违背视觉管理的情况,严格按照《风景区管理条例》及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处理。

3.2建立和严格执行视觉影响评估程序

风景区重大建设项目,包括虽在风景区范围以外,但仍在视觉外围保护区内的境外建设项目,应该向主管部门提交规范的视觉影响报告,经由主管部门组织专家严格评审同意后方可施工建设。

3.3强调公众的参与性

重大建设项目应向社会做广泛的调查,组建一支由专家和普通市民组成的视觉影响评估队伍,直接归属规划建设部门管理,了解公众对建设内容的反应态度。如果有普遍的强烈反对意见,主管部门责成有关部门取消建设立项。

3.4风景资源应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与利用

风景区管理与经营单位应树立正确的经营思想,对风景资源应负有道义上的职责。风景区的建设不同于一般的生产经营,风景区开发也绝不同于一般的城市用地开发,其建设项目的影响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

3.5依法治理旅游开发视觉污染

限定时间拆除视觉影响较大的建筑物;保护好未开发的地段,建设立项时必须进行视觉影响评估。风景区视觉评估小组,对涉及到风景区的重大建设项目应进行全方位评估。该小组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开展正常工作,具有独立规划建设部门之外的相应权利。依据《风景区管理条例》及省市出台的一些地方性法规,制定风景区规划建设项目审核联席会制度,商讨重大旅游建设或城市建设项目,预防重大视觉污染发生。

鸭绿江风景名胜区的建设、管理,必须以保护好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前提,有计划稳步进行,为国内外游人提供舒适、方便、幽静的条件,使鸭绿江风景名胜区成为一个旅游观光、避暑度假、科学考察的胜地。

河流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河流专题复习 一、河流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二、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析河流特征的成因 1.河流的流向:受地势的影响; 2.河流的流域面积、水系形状和海陆轮廓、地形有关; 3.河流支流多少与地形和降水有关; 4.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流量受降水量(河流补给)、流域面积(集水区域)影响;汛期出现的时间、长短受雨季的早晚和雨季长短影响; 5.水位流量变化与气候,补给类型,流域水库、湖泊的调蓄有关; 6.含沙量受下垫面(土质和植被状况)和流水强度的影响; 7.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及治理措施 (1)洪涝灾害的原因 ①自然原因: a.水系特征(支流的多少、干支流构成的形状、河道的弯曲度、河流落差的大小) b.水文特征(汛期长短、流量大小及水位变化、含沙量大小及河床泥沙淤积情况、有无凌汛现象) c.气候特征(降水量的大小及变率)d.地形(地势平坦,水流不畅) ②人为原因:植被破坏、围湖造田等。 (2)河流的治理措施 上游:治理原则是调洪,做法是修水库、植树造林; 中游:治理原则是分洪、蓄洪,做法是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下游:治理原则是泄洪、束水,做法是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 【举例】长江洪灾的原因

(1)自然原因: ①水系特征:流域广,支流多;中上游植被破坏重,含沙量增大;中下游多为平原,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水流不畅。 ②水文特征:流经湿润地区,降水丰沛,干流汛期长,水量大。 ③气候特征:有些年份,气候异常,流域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滥。 (2)人为原因: ①过度砍伐,植被破坏重,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 ②围湖造田,泥沙淤积,从而导致湖泊萎缩,调蓄洪峰能力下降。 8.河流水能丰富的原因 主要从两个面分析: 一是流速(如位于阶梯过渡地带,河流落差大); 二是径流量大小(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积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 10.河流地貌的形成(高一地理新教材) (1)侵蚀地貌:不同形态的河谷地貌 (2)堆积地貌: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 三、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外流区、流区分界线:北段大致沿着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祁连山(东端)一线;南段沿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与季风区非季风区的界线大体相近) 1、河流水文特征分析:①水位(决定于河流补给类型,以雨水补给的河流,水位变化由降水特点决定;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水位变化由气温特点决定),②流量(以雨水补给的河流,看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积大,一般流量大),③含沙量(决定于流域地面植被状况),④结冰期有无或长短(最冷月月均温),⑤水能蕴藏量(由流域的地形、气候特征决定) (1)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和成因:

丹东市房地产市场调查报告

关于丹东市房地产市场的初步调查资料 一、丹东市土地资源概况 丹东市地处辽东山区,地势北高南低,自然概貌是“七山一水分半田,半分道路和庄园”。全市土地总面积1522197.29公顷。其中:农用地1308238.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5.9%;建设用地81786.5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4%;未利用地132171.8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7%。农用地中耕地208011.98公顷,园地42170.08公顷,林地978822.89公顷,牧草地10121.61公顷,水面69112.79公顷;建设用地中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52771.47公顷,交通用地12695.07公顷,水利设施用地16319.98公顷;未利用地中有荒草地46096公顷, 滩涂71301.78公顷,苇地7147.94公顷,其它用地7626.14公顷。 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是: 土地开发利用率较高,耕地数量较少。全市已利用土地面积1390025.4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91.3%,土地区地势平坦,耕地相对集中连片,土层厚,土壤肥力好,作物产量相对较高,是丹东粮食生产基地。北部山区耕地大都分散分布在山间沟谷、河流两侧的阶地上,地块零碎,土层薄,养分差,作物产量相对较低;林地面积比重较大,森林覆盖率较高。全市林地面积978822.8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4.3%。主要分布在北部山区,全区森林覆盖率为61.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35%,在生态上为本区及全省涵养大量水源;水域资源丰富。境内海岸线长93.3公里,鸭绿江流域长235.6公里,淡水和浅海水域及沿海滩涂资源较为丰富,水产品种类较为齐全。目前,港养对虾、贝类和淡水鱼养殖十分发达,已成为丹东出口创汇的支柱产业;湿地资源条件优越。鸭绿江口滨海湿地自然保护区拥有浅海海域108057公顷,水文条件优越,水质良好,为各种各样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有国家级鸭绿江、凤凰山风景名胜区,省级青山沟、大孤山风景名胜区;有国家级白石砬子、凤凰山自然保护区,国家级天桥沟、孤山森林公园;省级五龙山、黄椅山森林公园等1000平方公里旅游观光资源。

园林景观常用植物_灌木

园林景观常用植物灌木 常绿灌木 名称: 铺地柏类别: 灌木别名: 地柏、爬地柏科名: 柏科拉丁名: Sabina procumbens 生态习性阳性树。耐寒耐瘠薄在砂地及石灰质壤土上生长良好忌低温。形态特征铺地松又称地柏、爬地柏柏科常绿匍匐灌木。枝干贴近地面伸展小枝密生。叶均为刺形叶先端尖锐叶交互轮生表面有2条白粉带。匍匐枝悬垂倒挂 古雅别致是制作悬崖式盆景的良好材料。铺地柏原产日本。我国黄河流域至长江流域广泛栽培。喜光稍耐阴适生于滨海湿润气候 对土质要求不严耐寒力、萌生力均较强。 名称: 南天竹类别: 竹类别名: 天竺、兰竹科名: 小檗科拉丁名: Nandina domestica 生态习性喜半荫较耐寒喜石灰性土壤形态特征常绿灌木。干直立。叶互生。叶互生回-3回羽状复叶小叶椭圆状披针形全缘。圆锥花序顶生花小白色。花期5月-7月。浆果球形鲜红色。果期10月-11月。园林用途南天竹树干丛生枝叶扶疏清秀挺拔秋冬时叶色变红且红果累累经久不落为赏叶观果的优良树种。可植于山石旁、庭屋前或墙角阴处 也可丛植于林缘阴处与树 名称: 海桐类别: 灌木别名: 七里香、千里香、山矾科名: 海桐科拉丁名: Pittosporum tobira 生态习性为中性树种在阳光下及半阴处均能良好生长。适应性强有一定的抗旱、抗寒力喜温暖、湿润气候。耐盐碱对土壤的要求不严喜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

耐修剪萌芽力强。形态特征树冠球形。干灰褐色枝条近轮生 嫩枝绿色。单叶互生有时在枝顶簇生倒卵形或卵状椭圆形先端圆钝基部楔形全缘边缘反卷厚革质表面浓绿而有光泽。5月开花花白色或淡黄色有芳香成顶生伞形花序。10月果熟蒴果卵球形有棱角成熟时3瓣裂露出鲜红色种子。园林用途海桐四季碧绿叶色光亮自然生长呈圆球形可孤植或丛植于草坪边缘或路旁、河边也可群植组成色块。 名称: 夹竹桃类别: 灌木别名: 柳叶桃、红花夹竹桃科名: 夹竹桃科拉丁名: Nerrium indicum Mill. 生态习性喜光耐半阴。喜温暖湿润畏严寒。能耐一定的大气干旱忌水涝。生命力强对土壤的要求不严。对二氧化硫、氯气等有害气体的抵抗力强。形态特征属於夹竹桃科夹竹桃属。常绿性灌木叶3片轮生革质狭披针形或线状倒披针形先端锐尖长12公分宽1公分聚繖花序顶生花桃红、粉红或白色。花冠圆筒状钟形径约5一7公分有单瓣与复瓣之别单瓣者有雄蕊5枚心皮2枚但相互离生蓇葖果圆柱形长20公分左右。种子上端密生淡褐色长毛。别称哑巴花、桃竹等。园林用途夹竹桃绿影凝翠终年常绿并自春末至秋初百花俱畏的赤日酷暑之下花簇若锦长放不败因而被称为“春至芳香能共远秋来花叶不同浅”。是林缘、墙边、河旁及工厂绿化的良好观赏树种。植物姿态潇洒花色艳丽兼有桃竹之胜自初夏 开花经秋乃止有特殊香气其又适应城市自然条件是城市绿化的极好树种常植于公园、庭院、街头、绿地等处枝叶繁茂、四季

城市景观赏析

一、名词解释 1、和玺彩画:清式彩画的一种,以龙为母题,只用于帝王系统主群中的主体建筑,等级 最高。 2、地标是指每个城市的标志性区域或地点,或者能够充分体现该城市风貌及发展建设的 区域。 3、城市景观:城市中由街道、广场、建筑物、园林绿化等形成的外观及气氛,可使城市 具有自然景观艺术,使人们在城市生活中具有舒适感和愉快感。 4、城市化: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化、 产业结构的转化、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5、景点:由若干相关联的景物所构成、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并具有审美特征的基 本境域单元。 6、有机建筑:赖特把自己的建筑称做有机的建筑,有机建筑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建筑,它 的目标是整体性,强调局部与整体的统一,在布局、材料、造型上与环境有机结合,在结构与材料上要表现自然本色充分利用质感。 7、热岛效应:城市气候的主要特征之一。由于城市中辐射状况的改变,工业余热和生活 余热的存在,蒸发耗热的减少,而形成的城市市区温度高于郊区温度的一种小气候现象。 8、Loft是指那些“由旧工厂或旧仓库改造而成的,少有内墙隔断的高挑开敞空间”。 9、景点:由若干相关联的景物所构成、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并具有审美特征的基 本境域单元。 二、填空、判断、选择 1、2010年《中小城市绿皮书》提出: 小城市:市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下; 中等城市:市区常住人口50万—100万; 大城市:市区常住人口100万—300万; 特大城市:市区常住人口300万—1000万; 巨型城市:市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 2、798艺术区位于北京朝阳区酒仙桥街道大山子地区,故又称大山子艺术区。 3、时态空间是一个新兴、前卫、时尚可容纳千人的文化、艺术及商业综合空间,它拥有1200m2高架构活动空间,300m2休闲、餐饮空间,当代文化艺术书屋和影像展映空间。 4、国家图书馆的主楼为双塔形高楼,通体以蓝色为基调,取其用水慎火之意。 5、国家图书馆的四种类型:公共性的中央图书馆、国会图书馆,大学图书馆,科学图书馆。 6、城市景观要素 自然景观要素:主要是指自然风景,如大小山丘、古树名木、石头、河流、湖泊、海洋等人工景观要素:主要有文物古迹、文化遗址、园林绿化、艺术小品、商贸集市、建构筑物、广场等。 7、文化一词多义,大致有三:一是把它视为一种教育状况或知识程度;二是作为一种考古

大连城市文脉特色分析

大连城市文脉特色分析 4.1.1结构布局 在大连的早期城市规划中,结构布局采用巴洛克的手法,强化形式构图,用城市规划的物质形式来表达殖民者的统治意志和政治理想。巴洛克规划设计的重要手法是布置放射形道路系统,连接城市的广场及其它重要节点。 1899年沙俄进行的大连规划中将大连分为三个区:行政区、欧罗巴区和中国人区。行政区在今胜利桥以北,是沙俄的行政机构所在地;欧罗巴区在今劳动公园以东,铁路以南,包括居住区和商业区两个部分;中国人区在今劳动公园以东。 1899年大连规划对巴黎进行了借鉴,或者说是对巴黎规划进行片段式地模仿。这种借鉴并不仅限于对明星广场本身的模仿。城市空间的整体结构布局,也与巴黎改造有诸多类似之处。大连以莫斯科大街(今人民路)为城市主轴线,以尼古拉耶夫广场为核心,在从欧洲市场(今胜利广场附近)到大连港前的半圆形广场(今港湾桥广场)这一主轴线上串联四个主要广场,共同构成轴线上的空间序列。在主轴线以北,从大连站前广场放射出四条道路分别与主轴线上的四个广场相连。此外,以尼古拉耶夫广场为起点,隔海以大和尚山为对景,向东北方向规划出一条景观林荫道。 4.1.2路网组织 1899年沙俄时代大连市的总体规划,主要指的是行政区和欧罗巴区的总体规划。这个规划的道路骨架形如蛛网,在交通枢纽和重要的中心地点形成圆形或半圆形广场之间,以直线干道相联系。每个中心向外辐射若干干道,有多层环形道路将辐射路相连。 1904年日俄战争中,日军战胜占领大连,日本殖民者除了坚持完成1899年沙俄大连规划以外,还对大连进行大规模的新区规划建设。日本殖民者曾分别在1910年、1911年、1913年多次追加市区面积。为了加快城市建设步伐,满足城市人口“急速膨胀”的实际需求,1919年开始了市区规划和地域规划的编制,与沙俄规划注重城市空间美学秩序有所不同,日踞时期的大连规划采用了方格网规划。这种规划更易于城市土地快速开发,可以更好地帮助殖民者建立有条理的聚居区,同时也可以促进近代资本主义商业的现代化发展。在此基础上,仅加入少量放射线和相对独立的广场,以部分延续东部沙俄规划区的空间特征,保持适当的呼应关系。 不同网格交界处的变化—即是城市形态上发生在突变的、可见的网格方向变化,或是城市设计中网格图形的斜向扭转。大连主城区形态独特,东西两个部分先后由俄日规划者设计,东侧为沙俄规划,采用放射同心圆的路网结构,西侧为日本规划,采用方格网结构,两部分并置,形成双心双结构,规模都较

河流水系特征和水文特征

我国不同地区的河流特征 一、河流流量过程曲线的判读 河流流量过程曲线反映的主要内容是:的大小,从曲线变化幅度了解,从曲线高峰期了解的时间和长短,从曲线低谷区了解的时间和长短。 河流径流量过程线图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1)河流流量大小取决于(或)及。如雨水补给的水量一般较大,冰雪融水补给河流径流量一般较小;但同样是雨水补给,我国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河流的径流量大小差别很大。 (2)河流的径流量的季节变化。以补给为主的河流季节变化大,以补给为主的河流季节变化小。 (3)汛期出现的时间。如冰川补给汛期在季;季节性冰雪融水补给的河流汛期大多在季;同样是降水补给,夏雨型气候区的河流汛期在季,年雨型的热带雨林、温带海洋性气候则。 (4)有无断流。一般降水补给、地下水补给的河流不会出现断流的情况。内流河往往由于气温低,冰雪不融化,没有冰川融水补给所致。 (5)曲线变化和缓,多是补给,也可能是气候区或气候区,还可能是的调节功能。 二、河流流量过程线图读图方法和解题思路如下 (1)横坐标—时间变化—分析水文特征: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汛期、冰期、断流等情况。 (2)纵坐标—数值特征—分析径流量特征:数值高低(峰值、谷值)、径流量变化幅度、极值出现时间。 (3)解题思路分析:结合地理位置与海陆位置——分析气候特征——确定径流量随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径流量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 三、判断下列河流是我国哪个地区的。 注意 1、一条河流的流量的大小除了与降水补给量和冰雪融水补给量的多少有关,还与该河流的支流多少和流域面积的大小有关。 2、汛期出现的时间和长短可以很好的判断河流所处的地区。 【本节练习】

城市景观视觉分析评估与旧城区景观环境更新

城市景观视觉分析评估与旧城区景观环境更新 简介:厦门市旧城区绿地系统绿线控制规划运用专家法分析旧 城景观更新与周边区域的关联发展,以经验模式探讨旧城景观与旅游开发的关系,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为研究规划的公众视觉认知提供基础资料,通过比较,进行方案优选。 关键字:视觉分析;旧城区;绿地系统规划 1、城市景观视觉分析评估原理 1.1 城市景观视觉分析 1.1.1 研究内容 在有关人们对环境的知觉的记录与分析中,“自然的城市” 被认为是最复杂的。在“自然的城市”中,建筑组成(如整体规划、 基础结构、建筑物或街道空间)与自然(如地理位置、地形、水体、植物)之间的界面及相互作用充满了复杂性,它们为环境规划与设计者 在执行工作时提供了丰富、多样、多层次的研究内容。 (1)对从大尺度到小尺度的城市活动进行讨论。在最大的尺度中,城市环境活动由区域城市化或增加发展密度的适合性来决定。也就是说,视觉分析可以帮助环境规划与设计者决定哪些地理区域适合作为城市发展区。 (2)在城市新交通干线的配置与设计中,或是在对现有交通干线的分析中进行城市景观分析。因为人们是在高速公路及交通干线上对

城市环境产生知觉的,所以大部分城市景观分析都是在交通规划和研究中进行。 (3)提升地区及邻里的视觉品质,保存历史街区,或是对已经失去景观品质的市镇或河岸进行复兴。此类分析的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在作业过程中考虑群众的价值与态度。 (4)控制使用会产生环境视觉问题的土地。最典型的土地混合使用的例子就是产生交通安全问题及使视觉杂乱无秩序的商业区。 (5)针对城市中某些特殊结构的配置与设计,减少不同建筑物在尺度与材质上的不同,以避免设计主题的对比过于鲜明,并避免如视觉障碍、阴影、炫光、风洞等实质影响的产生。 1.1.2 分析方法 (1)专家法。专家法是一种以绘图方式对城市景观进行记录与分析的方法,由此可以发现城市景观的连续关系、排列位置及顺序。专家法的视觉调查与分析的主要步骤是:决定工作人员在城市景观环境调查中的观察位置、描述视觉景观、展示城市视觉环境及评估视觉品质。 (2)社会科学法。社会科学法力求在环境的实质属性与群众反应间找到联系。可用此法研究城市环境中的一些特殊状况,如高层建筑与住户的关系、绿色植物在城市环境中所扮演的角色等问题。在社会科学法中,更为直接、有用的研究方法就是要对用于展示的媒体、观察者、环境的展示、问卷格式4项因素进行详细考虑。 (3)专家法与社会科学法的结合。这种方法是将对专家与对群众

对城市景观风貌特色的再认识

对城市景观风貌特色规划的再认识 王巍付才江薛伟 [摘要]:本文对城市景观风貌特色的概念做了说明,并阐述了城市景观风貌特色重要性,提出城市景观风貌特色目标、分区、结构、要素规划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旨在对城市景观风貌特色的塑造上有所帮助,在探索城市景观风貌特色规划理论上与同行共勉,同时也是对编写〈〈黑龙江省城市景观风貌特色规划编制规范〉〉工作的总结。 [关键词]:城市景观、风貌特色、景观要素 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国已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也使城市景观发生巨大的变化,一方面为城市景观风貌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另一方面也使城市景观风貌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机遇与挑战并存,优势与困难同在。目前在城市规划领域注重土地使用性质、布局结构、开发强度等功能性要求,对城市景观风貌特色问题虽有所涉及,但缺乏系统的研究,迫切需要对城市景观风貌特色的正确认识及理论的指导,因此,探索城市景

观风貌特色规划的思路与方法,建构理论框架是十分重要的任务。 从2004年起,受省建设厅委托我院完成了《黑龙江省城市景观风貌特色规划编制规范》的编制,并于2005年4月通过审核,2005年6月1日在全省颁布实施。这个规范添补了国内空白,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此论文也是编者对编写工作的体会与总结。 1对城市景观风貌特色的诠释 景观,指在一定时空条件下,由自然或人文诸要素共同构成的可引起人们体验和视觉感受的综合景象。城市景观,指在城市范围内由各种符合生态、实用和审美要求的环境因素所构成的城市物质文化环境的综合景象。风貌,指城市社会、经济、历史、文化、自然生态等内涵所显现的外在形象。特色,指事物所表现的个性特征,一般与事物的真、善、美同义。城市风貌特色,指城市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生态、民俗等内涵综合显现的外在形象的个性特征。城市景观风貌特色规划是在对现状城市景观风貌特色资源分析、评价的基础上,运用城市设计的理论和方法,确定城市基本特色,划定景观风貌特色控制区,对影响城市景观风貌特色的要素进行统筹与安排,按照不同时期规划目标确定实施措施,为城市景观风貌特色规划管理提供据。 2研究城市景观风貌特色的重要性 2.1塑造城市景观风貌特色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黄河流域水文计算

1 设计洪水计算 1.1 流域特征值量算 流域特征值量算与流域产流、汇流等的确定是设计洪水计算得基础,流域特征值包括流域面积、河长、河道纵比降等。 1、流域特征值量算 根据1:10000地形图,勾绘流域分水线,并量算流域面积、河长及河道纵比降,量算结果见表1。 表1 流域特征值量算成果表 2.设计洪水计算 吴堡水文站1935年6月国民政府黄河水利委员会设立,抗战爆发,于1937年10月停测,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9月下迁3.3km恢复观测至今,测站位置为陕西省吴堡县柏树坪树村,东径111°43′北纬37°27′,流域面积433514km2,距河口距离1544km,属于黄河中游水文水资源局管辖。为一类精度流量、泥沙站、国家基本水文站、黄河重要控制站、国家重点水情报汛站。主要的观测任务有:水位、流量、泥沙、输沙率、颗分、降水、冰凌、水温、气温、比降、水文调查、水质监测、水情报汛、洪水预报等。本站的洪水主要来源于黄河干流和支流窟野河、孤山川、皇甫川,洪水时主流稳定,呈涨冲落淤型。本站调查最大洪水Q=32000m3/s,设站以来最大洪水Q=240000m3/s,实测最

大含沙量888kg/m 3(1970.8.2)。断面布设浮标测流断面间距320m ,比降断面间距300m ,基线长度为160m 。 从吴堡水文站收集1952~2008年的洪峰流量资料中计算统计参数成果见下 表2,设计流量见表3: 经实地考察,吴堡水文站控制流域面积433514km 2,吴堡水文站距离该工程 一级泵站约15.87km ,积水面积405084.8km 2。考虑距离较近,控制流域面积较相近,下垫面条件相近,于是选用了陕西吴堡水文站作为参证站,借助吴堡水文站实测资料希望寻找到满意的设计洪峰流量。 该工程所在断面的洪峰流量采用山西省水利厅2011年3月新编制的《山西 省水文计算手册》水文比拟法来估算。计算公式如下: 参设,s ,p p A Q K K Q = 其中:ββ-1-1参设参设A N A N A A A K = , 参设p s S S K p = 设,p Q —— 设计流域的设计洪峰流量,m 3/s ; 参,p Q ——参证流域的设计洪峰流量,m 3/s ; A K ——面积比拟系数; s K ——雨力比拟系数; 参p S , 设p S ——分别为参证流域和设计流域的定点设计雨力的面平均值,mm/h ;

中国传统造园思想在厦门城市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造园思想在厦门城市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内容摘要 本文在研究厦门城市规划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资源的基础上,探索通过前人造园的的思想而建造一座具有城市特色的自然开放空间系统的园林式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关键字:造园思想碧翠镶金自然开放空间系统可持续发展一.学习中国古典园林创作的思维方式 师法自然一直是中国古典园林创作的思维方式。“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古代造园以自然山水为创作的摹本,造园者通过对自然的感受,取自然美之精华于园林中,成就了无数美景名园。因此,深入大自然、观察大自然、熟悉大自然应是园林创作设计的基本源泉。我们现在能在比过去优越得多的条件下去感知和认识自然,也能利用声、光、电等更多的科技手段来展现自然之美;大干世界又是景象万千,日月光影,山形水貌,花草树木都是园林景观的重要元素,它们在自然界中千姿百态地存在着,可以让我们尽情展现。园林设计师应当广游天下美景,多接触真自然大山水,多搜集积累景观素材,进而更好地总结它们美的本质,才能把它们最打动人心的地方放到我们的设计作品中。到那时必定百花齐放,精品不断。 师法自然的过程就是设计者将自己对自然美的亲身体验加以浓缩概括、提纯典型化后再用自然元素表达出来分享给大家的过程。师法自然的方法各有高招,我认为从设计思路上主要有两点:第一就是利用科技手段去夸大突出和概括自然美最有生命力的景观,比如说许多喷泉、叠泉水景的设计。你在自然界找不到它们,但却能体会到它们源于自然的神韵。第二点就是在现代高科技,新材料的支撑下去扩展和延伸观赏者的感知能力,使人类更能感到自然的神秘与美丽。二.碧翠镶金——发展开放的自然空间系统。 在区域化,城市化的今天,人们对生态环境和绿色空间的重视可以说已达成了一定的共识,因此,作为自然的再现引入到人为环境中的城市园林,已不仅仅是传统上的园林的概念,它应走向宏观尺度,从“咫尺园林”走向“大地园林”、“生态园林”的发展,从“虽由人作,宛似天开”的“秒造自然”到“返回自然”,

试论城市景观特色定位_以武汉滨江景观为例

试论城市景观特色定位3余柏椿 作者为华中科技大学城市规划与建筑系教授(武汉,430074) *武汉市科委和建委资助项目(965005205) 修订,形成面向市场的滚动规划体系[2]。 3从“人居”观念出发的人文特色空间结构 20世纪50年代,希腊学者道萨迪亚斯提出“人居环境科学”(ekistics)概念,现已成为建筑、规划、地理等学科关注之热点问题。对城市而言,人居环境包含两方面内容: (1)人居硬环境,即人居物质环境,指一切服务于城市居民并为居民所利用、以居民行为活动为载体的各种物质设施之总和,是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和空间要素的统一体。它包括居住条件、生态环境质量、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三个主要部分。 (2)人居软环境,即人居社会环境,指居民在利用和发挥硬环境系统功能时形成的一切非物质形态事物的总和。它虽是一种无形的环境,但居民随时随地身处其中并感受其效果。如生活情趣、生活舒适度、信息交流与沟通、社会秩序、安全和归属感等,因此,它更多涉及社会学、心理学以及行为科学等内容。 从人居硬环境和软环境两方面的建设需要出发,我们认为,武汉市人文特色空间结构的塑造应着重处理好以下问题: (1)武汉市城市特色主要不在其人工建筑环境方面,而主要体现在其自然山水环境方面,因此要采取切实措施保护城市中具有强烈地域特色的自然山水空 间,特别是“龟蛇相峙,两江交汇”的城市典型空间和“百湖之市”的水网空间。 (2)要逐步建立一定的城市空间秩序,使城市社会生活逐步有序化和规范化。综观世界各国著名城市,其城市布局均有一定的轴线和空间体系,使人们易于认别并独具个性,也易于城市各种功能的组织。因此,武汉市城市空间应逐步从无序走向有序,形成比较明确的城市空间体系。 (3)应结合城市中自然历史文化要素,建立由众多城市广场、公园、街道和园林绿地所组成的城市开放空间体系,为城市居民提供愉悦互助的社区公共生活和多样化的公共活动,为人们的社会交往提供良好条件,并保持丰富的地域文化传统和城市历史的延续性。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武汉市政府倡导的“创建山水园林城市”活动和全市环境创新工程的启动,从人居环境建设出发推动了武汉市人文特色空间结构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良镛.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建筑环境的保护与发展.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2]胡俊.中国城市:模式与演进.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5. 收稿日期2000-03-30 责任编辑张甘 摘要通过城市景观特色的再认识,提出了有关城市景观特色保护和创造的一个全新概念———城市景观特色定位,并以武汉滨江景观为例,论述了城市景观特色结构、城市景观特色定位的依据、方法及意境表达。 关键词城市景观特色定位滨江景观 ABSTRACT This p a p er discusses how to define t he characteristic of cit y landsca p e b y g oin g dee p to understand t he characteristic of cit y landsca p e,which is a new conce p t of creation and p rotection of characteristic of cit y landsca p e.B y anal y sin g t he characteristic of Wuhan river2side landsca p e,t he p a p er discusses t he characteristic st ruct ure of cit y land2 sca p e,t he foundation and met hod of definin g t he characteristic of cit y landsca p e and how to ex p lain t he characteristic. KEY WORDS Cit y landsca p e,Definin g characteristic,River2side landsca p e 中图分类号TU98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3959(2000)04-0014-04 当今,城市景观意识正随着城市环境意识的提高而逐日提高,欣慰之同时,我们不难发现个体审美意识下所产生的景观后果———争芳斗艳而成的非芳非艳现象,城市设计学科的复兴正呼唤个体意识者填补其审美意识网格中的空格———群体审美意识:虽然城市景观美离不开个体景观美,但不等于个体景观美的简单叠加,城市景观美是个体景观优化组合的结果。强化群体景观审美意识,探讨个体景观优化组合法则是探讨城市景观特色的必然要求。 一城市景观特色的再认识城市景观特色并非新概念,但也并未在业内达成完全的共识,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有必要进一步明确其内涵和实质。 城市景观特色是一定时空领域内某城市景观(城市地段景观)作为人们的审美对象相对于其他城市所体现出的不同审美特征,我们需进一步明确几个问题: 1城市景观特色是一个时空对比效应的概念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城市景观没有比较也就无所谓特色,当然,比较也是相对的,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畴内进行比较。 ———以武汉滨江景观为例

长江黄河的水文水系特征

长江黄河的水文水系特征 黄河水文特点(1)水少沙多、水沙异源 黄河流域多年平均雨量仅约400mm,水量极小,仅占全国河川径流量的2%;但黄河泥沙之多,为世界大河所罕见,其多年平均输沙量达16×108t(入黄总沙量),多年平均含沙量高达m3,水少沙多。此外,在空间分布上是水沙异源。黄河水量主要来自兰州以上的上游地区,其控制面积为花园口以上控制面积的30%,水量占58%,沙量仅占9%,黄河的90%以上泥沙来自中游黄土高原。如头道拐(河口镇)至龙门区间的黄土高原面积为11×104km2,区间径流仅73×108m8,占花园口以上的13%,但该区间的输沙量高达×108t,占全河总输沙量的57%。显然,黄河水文是上述两个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的水沙不同组合的过程,使下游和河口的水沙过程更加复杂多变。 (2)高含沙量输沙 黄河流域半干旱气候,雨量既小,变率又大,沙源集中在黄土高原地区,使黄河输沙主要集中在几个主要的大沙年,甚至集中在几场大洪水过程内。据统计,黄河干支流各站最大年输沙量,可占25年总输沙量的10—20%,最大6年的输沙量约占25年输沙量的5%,在一年之中,输沙较径流更为集中,干流站7—9月输沙可占全年的80%,支流站接近100%。陕县站1933年输沙量高达×108t,7—9月输沙量占了全年的90%,其中8月输沙量为×108t,占全年输沙量的71%。黄河干流主要测站的多年平均的水沙相关曲线表明,其时序方向均为顺时针方向,反映了黄河上中下游洪峰和沙峰在时间上出现的同步性。这种同步性反映了全河输沙在年内分配上的不均匀性。 (3)径流和输沙量年际变率大 黄河流域雨量小,雨区分布的影响有所不同,如是中水大沙年或小水大沙年,则下游河道输能力减弱而淤积,尾阎河道淤积,延伸加快。 长江水文特征 1.汛期降雨和洪水

营口房地产调研分析

营口市房地产市场分析 第一部分、营口宏观情况 一、城市基本情况 1、自然地理 营口市距离辽宁省省会城市沈阳市179公里;南同“北方明珠”大连市接壤,距离220公里;东北与中国“钢都”鞍山市相依;东与中国最大的边境城市丹东市毗邻;北与辽河油田属地盘锦市隔河相望,区域位置十分优越。营口市地势自东南向西北倾斜,自然形成低山、丘陵、平原三种地貌类型。东西宽50.7公里,南北长111.8公里,市域总面积5365平方公里,占辽宁省总面积的4.88%,海岸线长96公里。长大铁路、沈大高速公路、哈大公路(202国道)、庄林公路(305国道)纵贯南北;大营铁路、营大公路、盖岫公路连接东西,交通十分方便。营口港(包括鲅鱼圈港区和老港区)为全国19个主枢纽港之一。市域内有两条跨市输油管道通向营口港(鲅鱼圈区),有一条跨省输油管道经过境内。 2、行政区划 截至2005年12月31日,营口市辖四区(站前 区、西市区、老边区、鲅鱼圈区),两市(大石桥市、 盖州市),41个建制镇(其中老边区4个、大石桥市 15个、盖州市22个),14个乡(盖州市),27个街 道办事处(站前区7个、西市区7个、老边区2个、 鲅鱼圈区4个、盖州市2个、大石桥市5个),14 个国有农场,929个行政村。 3、交通情况 营口一市两港,辽河老港于1864年对外开埠,成为中国东北第一个对外开埠的口岸。1984年兴建的鲅鱼圈新港是全天候深水海港,不淤不冻,四季通航。营口港已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40多个港口建立海运业务,年吞吐量突破

2500万吨,集装箱运输逐年递增,成为中国东北第二大港、中国第十大港。营口陆路运输四通八达,东北铁路、电气化高速铁路,公路、高速公路交通网络纵贯营口全境。营口海运畅通,成为东北腹地最近的出海口。 营口立交桥成为东北最大的交互式公路立交桥。营大公路、辽河大街、盼盼路、渤海大街、金牛山大街宽敞明亮。营口是中国首批投资硬环境建设40优城市之一。 4、人口结构 市域总人口2229139人,其中站前区260071人,西市区159904人,老边区123418人,鲅鱼圈区103525人,大石桥市705285人,盖州市876936人,城市化水平为38.58%。 二、宏观经济环境 营口是中国最早兴办近代工业的城市之一,是中国轻纺工业基地。全市拥有40多个行业,3000多家企业,主要产品700多种,省优、部优产品达300多种,轻工、纺织、机械、冶金、家电、电子、建材、乐器、绢纺、石化、印染、医药等门类齐全,成为营口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百家企业获得国际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针织、棉纺、锦纶、66#长丝生产居全国首位,营口名牌产品,驰名中外。 2010年上半年,营口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380亿元,同比增长18.5%,增幅居全省第一位;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32.1亿元,同比增长36.1%,增幅居全省第二位;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同比增长均超过10%。展“项目建设年”活动,全力实施“5227”工程。把投资作为非常时期拉动经济增长最有效、最直接的手段,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激发更多消费,确保全年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上半年,开工建设投资超千万元项目638项,完成投资290.6亿元,乐购超市、新东北电器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华能营口热电厂、辽河特大桥等重大项目正按计划推进。尤为瞩目的是,民生项目投入加大,投资3亿元的营北公路进展顺利,“民兴河整治工程”正在顺利推进,25条新建及改造城区道路已开工建设,“改造旧小区和住宅楼”、“改造农村厕所”工作也已开始施工;营口港、开发区、沿海产业基地、高新区、仙人岛能源化工区和中小企业创业园发展不断加快。上半年,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

园林绿化庭院常用植物

各位高手麻烦帮忙看一下,多提点意见,使内容更加准确、完整。 中式庭院常用植物 中式园林植物应用讲究运用中国传统植物,外来植物引用较少;植物形态上追求自然,很少修剪整形;植物应用中注重乔灌草的合理搭配体现出植物立体空间层次感,体现出一种自然生长环境。 落叶乔木:垂柳、刺槐、国槐、银杏、水杉、黄葛树、白蜡、二球悬铃木、杜英、合欢、枫香、榆树、栾树、喜树、重阳木、红枫 常绿乔木:香樟、天竺桂、小叶榕、橡皮树、女贞、广玉兰、桂花、水晶蒲桃、雪松、乐昌含笑、楠木、深山含笑、羊蹄甲、黑壳楠、银桦、白兰花、 落叶小乔木:白玉兰、二乔玉兰、紫玉兰、青波玉兰、垂丝海棠、西府海棠、樱花、桃花、五角枫、乌桕、紫薇、紫叶李、石榴、木芙蓉、紫荆、红叶梅、紫叶桃 常绿小乔木:罗汉松、夹竹桃、龙柏、白千层、红千层、柑橘、枇杷、日本珊瑚树、台湾相思、黄花决明 落叶灌木:贴梗海棠、棣棠、茉莉、蜡梅、木槿、扶桑、紫叶小檗、夜来香、月季、火棘、牡丹 常绿灌木:海桐、含笑、春鹃、夏鹃、西洋鹃、红继木、黄金叶、金边六月雪、小叶女贞、毛叶丁香、山茶花、茶梅、栀子、构骨、十大功劳、蚊母、四季桂、苏铁、大叶黄杨、雀舌黄杨、瓜子黄杨、双色茉莉、洒金珊瑚、南天竹、凤尾兰、鹅掌柴、八角金盘、棕竹 观花植物: 春季:迎春(2-4月),中国水仙(1-3月),梅(2-3月),白玉兰/紫玉兰/二乔玉兰(3-4月),紫荆(3-4月),贴梗海棠(3-4月),蒲桃(3-4月),桃(3-4月),春鹃(3-4月),樱花(3-4月),火棘(春),含笑(4-5月),垂丝海棠(4-5月),西府海棠(4-5月),红花继木(4-5月),紫叶小檗(4-5月),紫藤(4-5月),海桐(5月),石竹(花期4月-10月,集中于4月-5月)等 夏季:金银花(5-7月),石榴(5-6月),白兰花(5-9月),四季桂(5-9月),茉莉(5-11月),南天竹(5-7月),萱草(5-8月),夏鹃(5-6月),合欢(6-7月),广玉兰(6-7月),夹竹桃(夏),木槿(6-9月),紫薇(6-9月),沿阶草(麦冬、书带草)(6-7月),美人蕉(夏、秋),睡莲(6-8月),荷花(6-9月),苏铁(7-8月),国槐(7-8月),十大功劳(7-10月),夜来香(晚香玉)(7-11月),唐菖蒲(剑兰)(夏秋)等 秋季:十大功劳(7-10月),夜来香(晚香玉)(7-11月),桂花(9月),木芙蓉(9-10月),凤尾兰(9-11月),羊蹄甲(10月),唐菖蒲(剑兰)(夏秋),黄花槐(全年均能开花,但以9~10月为盛期)等 冬季:山茶(冬至次年春),茶梅(11至次年4月),叶子花(九重葛、三角花)(冬至春),蜡梅(12至3月)等 竹类:孝顺竹、佛肚竹、罗汉竹、琴丝竹(黄金间碧绿竹)、凤尾竹、紫竹、楠竹、慈竹、斑竹 藤本植物:九重葛、紫藤、蔷薇、爬山虎、常春藤、金银花、油麻藤、葡萄 湿地、水生植物:唐菖蒲、荷花、睡莲、旱伞草 地被植物:葱兰、花叶良姜、金边兰、金心兰、红花酢浆草、肾蕨、沿阶草、玉簪、一叶兰、吉祥草、 草坪:黑麦草、马蹄金、早熟禾、狗牙根、结缕草 日式庭院常用植物

近10年来厦门市湿地动态变化分析

近10年来厦门市湿地动态变化分析 林巧莺,林广发,杨陈照,游丽平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福州35007) 摘要:通过对厦门市1993年TM遥感影像和2003年ETM+遥感影像的解译分析统计,有效地提取了1993年、2003年厦门市各湿地类型的面积统计数据、以及1993年~2003年各湿地类型的转移矩阵,并进行了主要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1993年~2003年近10年来,由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以及农业生产比较利益的驱动和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的影响,厦门市养殖区面积变化最大,增加了3990.17公顷,主要通过占用非湿地地类、滩涂、盐田和水库水塘来增加的;红树林的大幅度减少,则主要是由于非湿地地类、养殖区的侵占、以及遭受破坏变为滩涂;养殖区、水库水塘、滩涂、盐田等许多湿地类型也大量被非湿地地类侵占。 关键词:湿地;转移矩阵;厦门市 1 引言 湿地作为“地球之肾”,是由水陆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自然综合体,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1][2],具有保持水源、蓄洪防旱、调节气候、保护海岸和保持生物多样性等功能。对于拥有丰富湿地资源的沿海花园式城市的厦门市来说,保护和合理利用湿地资源不仅是厦门市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也是厦门市可持续发展、建设海湾型园林城市的需要。因此,及时准确地掌握厦门市湿地的时空动态变化,对于厦门市湿地的合理开发和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LUCC)研究是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区域土地利用/覆盖的变化及其驱动因子的研究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3]-[12]。本研究综合运用“3S”技术对厦门市1993年的TM影像和2003年的ETM+影像进行分析,从而得到近10年来厦门市湿地的动态变化信息,并对此进行主要驱动力分析。 2 研究区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厦门市位于117o53′~118o25′E,24o23′~24o55′N之间,地处我国东南沿海——福建省东南部,濒临台湾海峡,属南亚热带季风型海洋性气候,是一座环境优良的滨海城市,享有全国首批“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与“国际花园城市”等盛誉,也是中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全市辖思明、湖里、集美、海沧、同安和翔安6个区,土地面积1569.3km2(不含滩涂面积),海域面积约300多km2(图1)。 作者简介:林巧莺(1980—),女,福建福州市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GIS与遥感应用 E-mail:mylqy_2000@https://www.360docs.net/doc/1c5329582.html,

城市的空间形态与景观特色

城市的空间形态与景观特色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在新课程理念下,对与本节课的设计是围绕构建生活化的知识结构为主。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发展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所以在设计的时候,以活动探究促进知识与技能的情景化设计为主,给学生带来感官刺激,同时通过较好的情景从内心深处激起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索的欲望。 【教材分析】: 本课选取内容为湘教版选修Ⅳ第二章第二节《城市空间形态和分布特征》中的第一课时。 教材首先介绍了城市空间形态的概念和类型。这个概念是在必修Ⅱ中城市空间结构基础上提出来的,体现了教材内容的递进关系。在介绍完城市空间形态的概念之后,指出城市空间形态主要有平面形态(包括集中形态与分散形态)和立体形态两类,通过图文结合的方法,对平面形态进行主要介绍。先是集中形态,以图2-16为主,帮助学生形成这种布局的感性认识。通过图2-17、2-18在对简单集中与复杂集中进行直观的展示,以便学生能对两种布局进行对比分析。第二部分,教材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介绍城市分散形态的概念,分为一城一区形态、分散成组形态、城镇组群形态、串珠状形态四种,并配以图2-19 2-20 2-21 2-22四种形态的布局模式图,同时还设计了四个思考题,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基本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土温转换能力、举一反三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多途径获取知识的学习方法。 关于城市的景观特色,教材通过对图2-23“欧洲古老城市景观”和图2-24“美国现代城市景观”,从城市建筑、风格、历史以及交通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直观的展示,引导学生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领会城市景观特色的内涵。接着,教材站在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城市的现代理念高度,进一步指出,城市的发展应因地制宜,与周围的自然景物协调发展,形成良好的城市氛围。 【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已基本掌握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在高一必修Ⅰ第四章、必修Ⅱ第二章中对城市形态有一定了解。但由于学生知识面的狭隘性,对这类知识的认识比较抽象,缺乏系统的知识梳理,特别是对案例的分析与对问题的解决有待进一步发展。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1、结合具体事例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含义和类型,学会云哟感省事布局形态图,分析城市空间形态的特点和形成原因,提高图象信息的获取、分析和应用能力。 2、能够抓住关键要素对比与描述城市的景观特色,透过景观特色了解城市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运用收集到的学生熟悉的有关城市资料和教材提供的“阅读”和“活

(完整版)黄河流域的水文特征

精心整理1.黄河流域的水文特征 黄河流域东临海洋,西居内陆,气候、降水、蒸发、光热资源及无霜期等差异明显。流域水文特征明显,上游降水历时长、强度小,形成的洪水径流峰小量大;中游降水历时短、强度大,形成的洪水径流峰高量小、陡涨陡落,为暴雨洪水,危害较大。 黄河地处中纬度,处于大气环流西风带。影响气候的大气团主要是极地冷高压、青藏高压、副高,它们相互交绥,形成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流域内各区气候有明显差异,兰州以上属西藏高原季风区,其余地区为温带和副热带季风区。上中游的大部和下游全部为半湿润带,上中游偏北的 带。 等 ); 54.1%, 12 (强 雨一般 生在840天 11.04万km2,降雨中心九治站总雨量313.2mm,仅有1天雨量达43.2mm,其余各天雨量均<25mm。黄河中游降雨特点:强度大,历时短而频繁,雨区面积较上游小,但大于50mm的暴雨面积则较上游大。河口镇~三门峡区间次暴雨历时一般<24小时,日暴雨(>50mm)面积一般在1~2万km2,大的可达6~7万km2,1977.8.1木多才当(陕蒙交界)9小时雨量达1400mm(调查)创世界记录,其50mm雨区范围达2.4万km2;渭泾北洛河中下游常出现一些连阴雨天气,降雨历时5~10天或更长,日降雨强度较小(100mm左右);三花区间暴雨频繁、强度大,点暴雨300~500mm/日以

上,降雨历时一般2~3天,最大可达5~10天,暴雨区面积一般为2~3万km2,最大4万km2,如1982年7月底8月初的一场暴雨,历时5天,暴雨中心石蜗站7月29日最大24小时降雨量734.3mm,5日总雨量(7.29~8.2)在200mm以上的面积超过4.4万km2。由于黄河面积大,各地暴雨天气条件不同,上中下游大暴雨和特大暴雨多不同时发生,同属中游的河口镇~三门峡区间和三花区间的大暴雨也不同时发生。 2.四川九寨沟的美景与水文的关系 九寨沟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漳扎镇,是白水沟上游白河的支沟,以有九个 108个 年5月8 丛景观? 相反? ?厚 持续进行;流域内植被发育?土壤中富含CO2及腐殖酸?岩石中还含有可产生酸类物资的有机质和含硫矿物?这给地下水提供了较丰富CO2来源?使地下水具有了较强侵蚀能力。 九寨沟喀斯特溶蚀主要表现是发育有规模客观地下的岩溶通道。例如:长海无地表出水口?日则沟、丹祖沟的下段呈于谷?均证明有地下的河存在。 通过水均衡观测和同位素示踪研究已证明?长海的水有相当一部分通过长海至原始森林、长海至'鹰爪的洞一带地下暗河补给到日则沟?使得日则沟成为九寨沟内水量充沛、海子最为集中风景的地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