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国家与革命》读后感

大学生《国家与革命》读后感
大学生《国家与革命》读后感

大学生《国家与革命》读后感

大学生《国家与革命》读后感【一】

《国家与革命》是列宁系统阐述和发挥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重要著作。

《国家与革命》写于1917年8-9月,1918年5月出版。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加深和激化了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各种矛盾。帝国主义时代迅速发展起来的社会生产力和高度集中地垄断经济形势,为社会主义的到来创造了物质前提。正如列宁所说,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

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进一步加速和加剧了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日益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加重了对劳动群众的压迫和剥削。战争给各国经济造成严重破坏,更给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带来深重灾难,迫使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奋起进行反抗对垄断资本主义统治和帝国主义战争的斗争,欧洲许多国家出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形势。革命高潮的到来,把革命的问题国家政权问题提上了日程。

恩格斯在总结他所作的历史的分析时说:“国家绝不是从外部强加于社会的一种力量。国家也不像黑格尔所断言的是伦理观念的现实,理性的形象和现实。列宁说,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吧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一种表面上站在社会之上的力量来抑制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这一段话十分清楚的地表达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历史作用和意义这一问题的基本思想。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在阶级矛盾客观上不能调和的地方、时候和条件下,便产生国家。反过来说,国家的存在证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为了捍卫和恢复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正确指导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从1916年

秋开始,列宁就着手系统的研究国家问题,《国家与革命》就应运而生了。

大学生《国家与革命》读后感【二】

在第一章中,列宁依据马克思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国家学说,从国家的产生、特征及其作用等方面论述了国家的本质和消亡等重要问题,批判了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修正主义在国家问题上的谬论。

第二章,列宁论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8至1851年革命前后,关于无产阶级必须用暴力革命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物产阶级专政的思想,批判了机会主义对这一光辉思想的歪曲。

第三章,列宁论述了马克思对1871年巴黎公社经验的分析和总结,批判了机会主义分子对公社经验的歪曲,发挥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巴黎公社式的无产阶级国家代替旧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思想。

第四章,列宁依据恩格斯在几篇著作中对巴黎公社的革命经验的补充说明,进一步阐明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第五章,列宁论述了共产主义发展和国家消亡的关系。论证了“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度”、“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三个时期的国家的存在,正在消亡和最后消亡的必然性。

第六章,列宁主要揭露和批判了考茨基和普列汉诺夫之流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背叛,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同修正主义在国家问题上的根本分歧。

关于国家自行消亡这一论断的感想:国家“自行消亡”是恩格斯提出的一个著名论断。这一原理同样遭到机会主义者最粗暴的歪曲。在他们看来,既然国家是“自行消亡”的。列宁完整的引述了恩格斯的著名论述并做了详细的分析。列宁指出,恩格斯说的“自行消亡”是指社会主义革命以后无产阶级国家制度残余,资产阶级国家是不会自行消亡的,而是由无产阶级在革命中消亡的。这个革命以后自行消亡的是无产阶级国家。因为资产阶级国家是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实行正压的特殊力量,要使它转变由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实行镇压的特殊力量,这样一种更替是绝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的。列宁着重阐述了国家自行消亡与暴力革命之间的关系,强调指出,恩格斯对暴力革命的作用的论述同国家自行消亡的理论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是构成一个严密的整体的。

《中国震撼1》读后感

《中国震撼》---读后感 一向对于国家政治不感兴趣,所以拿到此书我也懒的翻看,偶然的情况下,我看了几页,却欲罢不能,甚至一口气读完了此书。读完真的感觉相当震撼,以前总觉得中国有很多不好,总觉得比欧美国家差很多,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我们的国家,让我知道虽然我们国家有很多不足,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国家的发展和成长。今天的中国已经很强大了,并不比其它欧美国家差。虽然此书是解读中国,但我总觉得里面蕴涵了很多的管理之道。 此书第一章是不再误读自己:总结了中国崛起这个不争的事实。告诉国人,中国发展时至今日,我们已没有理由缺乏信心。对于腐败、环境污染、贫富差距这些目前中国存在的问题,作者也没有回避,而是通过不同国家的对比分析,告诉我们这既是发展中的矛盾,也是许多发达国家还没有解决的普遍矛盾。这个说的又何尝不是我们公司那?我们公司的发展也是不争的事实,公司在医疗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10年终于成为上市公司。虽然有很多员工,甚至是高层不相信,不敢承认,但公司的成长是有目共睹的。虽然也有很多其他公司相同的问题,如不善用人,急功近利等问题,但我们却也在正逐步解决这些问题,当然这花的时间和代价也是很大的。 第二章说中国的1+1大于2:此章阐述了把中国分为“发达板块”与“新兴板块”,认为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使中国的发展产生了

1+1>2可喜的二八效应。今天的中国20%的地区创造了80%的财富。一个公司20%的客户可以创造80%的收益,一个企业20%的骨干可以带动80%的员工。当然中国的这种机制体现在很多方面,如税收政策、如不同地区之间的对口支持辐射等。这背后是中华文明同文同种,血脉相连的文化传承,同时还有一个比较中性和高效的中央政府进行全面规划和推动。而公司的机制也体现在很多方面,如我们公司对于能够产生80%利润的产品重点支持,对于20%的骨干员工的重视和培养,(像先进班的培训等)使公司产生了良好的竞争压力,能够健康的成长。书中还说了对于一国两制的问题,由于国家,地域,经济之间的不同,当时国家领导人大胆的采用了一国两制的方法,取得了成功。面对我们公司有许多分公司而言,我个人认为也应该要一国两制,分别对待,不能用同一种模式去固定它。 第三章说的是用新的视角重新认识中国是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阐述“文明型国家”的八个特征。作者简称为“四超”和“四特”,就是超大型的人口规模、超广阔的疆域国土、超悠久的历史传统、超深厚的文化积淀,并由此衍生而来独特的语言、独特的政治、独特的社会、独特的经济。“文明型国家”的最大的智慧就是“求同”,因此我们有能力汲取其他文明的一切长处而不失去自我,未来也会沿着自己特有的轨迹和逻辑继续演变和发展,并对世界文明作出原创性的贡献。这正是小平同志所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要义所在。我们公司也有自己独特的成功文化,我们应该把它保持下去。

读《国家与革命—1871年巴黎公社的经验。马克思的分析》结合中国实情有感

读《第三章国家与革命—1871年巴黎公社的经验。马克思的分析》 结合中国实情有感 1、公社战士这次尝试的英雄主义何在? 读完这一小节的内容,深切感受到马克思理论在这次革命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尽管当时有种种恶兆,马克思还是以极其欢欣鼓舞的心情来迎接无产阶级的革命,还从这次群众性的革命运动仲看到了有极重大意义的历史经验,理性的重新审查自己的理论,对《共产党宣言》作出修改。 列宁正确地解析马克思的观点,然而机会主义者歪曲了马克思修改的所包含的意思。他们认为马克思在这里是强调缓慢发展的思想,不主张夺取政权,而马克思的意思是说工人阶级应当打碎、摧毁“现成的国家机器”,而不只是简单地夺取这个机器。 列宁还提到“一次‘真正的人民’革命,因为人民群众,人民的大多数,惨遭压迫的剥削的社会最“底层”,曾经独立奋起,给整个革命进程打上了自己的烙印:提出了自己的要求,自己尝试着按照自己的方式建立新社会来代替正被破坏的旧社会”这个观点正表现这当年辛亥革命到时的底层人民的反抗,当年中华民族的底层人民正受着封建社会的压迫、剥削,人民群众想按照自己的方式建立新社会。 然而辛亥革命之后,为什么又会出现袁世凯可以在民国概念深入民心的情况下称帝呢?后面会马克思的观点可以解析。 本小节还提到“打碎这个机器,摧毁这个机器,──这就是“人民”,人民的大多数,即工人和大多数农民的真正利益,这就是贫苦农民同无产者自由联盟的“先决条件”,而没有这个联盟,民主就不稳固,社会主义改造就没有可能。”人民起到关键作用,现在中国情况也不是很稳定,表面现象民主,深入还是官僚主义作主,官员权利与义务实际实践中不平衡。导致官僚压迫人民,再长期下去没有改善,个人观点觉得中国社会主义会有一次大变革,人民要打碎这个机器,关键要有这个联盟,现在情况民主不稳固,社会主义自然不稳固。 2、用什么东西来代替被打碎的国家机器呢? 本小节以《共产党宣言》的回答,回答了标题,以“无产阶级组织成为统治阶级”来代替,以“争取民主”来代替。 这节详细介绍了公社是什么,公社的好处,公社用来代替被打碎的国家机器。公社的第一个法令就是废除常备军而用武装的人民来代替它,马克思还着重之处公社一个措施:取消支付给官吏的一切办公费和一切金钱上的特权,把国家所有公职人员的薪金减到“工人工资”的水平。这里恰巧最明显地表现出一种转变:从资产阶级的民主转变为无产阶级的民主,从压迫者的民主转变为被压迫阶级的民主,从国家这个对一定阶级实行镇压的“特殊力量”转变为由大多数人──工人和农民用共同的力量来镇压压迫者。这促使社会实行民主,令这个社会成为多数人的社会,再不是少数人统治多数人。 使政府变成廉价政府,节省开支。大多数农民是受政府压迫而渴望推翻这个政府、渴望有一个“廉价”的政府的。能够实现这一要求的只有无产阶级,而无产阶级实现了这一要求,也就是向国家的社会主义改造迈进了一步。 结合中国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官僚主义还是很明显的存在,公职人员

读《中国震撼》有感

读《中国震撼》有感 看完了张维为的《中国震撼》,感觉我们生在中国是非常幸福的。以下是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读《中国震撼》有感,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一口气看完了张维为的《中国震撼》,感觉我们生在中国是非常幸福的。作者认为中国经济的成果是无可质疑的,尽管还存在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在一些发达国家历史上也存在,有的甚至比中国还严重,比如意大利的腐败。但如果中国意识到了,就会集中高效处理这些问题,比如环保技术。作者认为只比较GDP是不恰当的,因为它掩盖了许多背后的差异。GDP不能说明我们生活是否幸福。我们通常会用GDP 总量来说明中国实力如何强大,或用人均GDP说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GDP应该按购买力平价来计算,而且没有算上房产。一些发展中国家人均GDP比中国高但作者看到其首都比北京落后三十年。 作者以自己在许多国家的亲身经历,说明中国比其它发展中国家发展得还要好,比如农村有楼房,有自来水,通电,有电器。中国的发达城市(如上海,北京)比发达国家的大城市还好,一样有高楼,高铁,机场。一些西方人来到上海的感受可以用“震惊”来形容。这得益于小平的远见,让部分城市富裕起来,这是田忌赛马的道理,发挥自己的优势。而城市发展起来了,可以通过税收来支援贫困地区。

作者认为任何一个非西方国家在学习西方那套制度,没有不失败的。不能简单地以民主,专制来说明一个政治制度的好坏,认为民主是好的,专制是坏的。而是要以人民的生活是否幸福来判断。一些发展中国家实行了西方民主,结果人民生活一团糟。他认为西方之所以民主成功,是因为他们足够发达,政治上的折腾不会对经济有很大影响。况且西方国家的建立和初期发展不是民主产生的,而是通过暴力,战争,掠夺来积累财富。那些推崇西方民主的人怎能忘记这段历史?而发展中国家实行了民主后,本来脆弱的经济被各种选举,政党斗争搅乱了。国家内的几个政党,利益集团在斗争,互相扯皮。人们教育水平不高。一些贫民窟的人被黑帮利用作为票仓。 一个国家文化不同,其政治制度也不同。东方文化强调集体,秩序,家人。而西方文化强调个人权利。如果引进西方制度,把本来团结的群体拆散,让其斗争,那不是比原来更坏?有人打个比方,中国的领导制度,就像是公司的CEO 制,能一人一票选CEO吗,那么公司一定破产。如果军队一人一票选指挥官,一定打不好仗。民主选出来的不一定是有才能的人,可能是多数人的暴政。一些民主国家就是例子,如菲律宾,海地,泰国,它们政治动荡。民主国家决策低效率,各方吵架。比如印度要改造贫民窟,计划改造90万户,5年才改造6000户。民主无所谓好坏,没有适合所有国家的

《中国震撼》读后感2000字

《中国震撼》读后感2000字 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四十年前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结束了革命与狂飙的年代,走上了理性与和平的全新道路,四十年过去了,我们的改革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国际地位空前提高,在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日子里,我们回顾历史,不胜唏嘘,历史的道路是曲折的,也是在不断摸索中前进的,前人的努力与局限,经验与教训,如今都已经成为一笔历史的财富,让人深深的回味。 最近读了张维为写的《中国震撼》这本书,写的是我们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如何运用大国的韬略和智慧、如何利用好自身的优势和丰富的传统、如何在前行的道路上具有自己的特色、如何给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带来巨大的改变,以独特的观察力和理性的分析,丰富和诠释了“中国模式”的深刻涵义。通过本书对中国改革开发40年的风雨历程的理解就更加深入人心了。 一种发展模式的崛起。中国崛起的背后是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其有八大特点:实践理性、强势政府、稳定优先、民生为大、渐进改革、顺序差异、混合经济、对外开放。这

些都是作者对30多年中国改革开放经验的总结,也是对中国崛起的基本特征与发展经验的基本概括。其中高铁的出现可谓是体现了中国发展模式背后的基本思路,书中也专门提到了高铁奇迹与中国标准的种种联系。高铁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已在中国逐步推广并且发展,也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及热烈讨论。“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是建设高铁的指导方针,具体来说,就是先利用中国巨大的国内市场优势、通过谈判让世界四大公司转让部分高铁技术,然后组织自己十多万的科研人员对引进的技术进行消化、整合、创新,最终形成中国自己的高铁技术,这也是中国模式的战略思路:既学习别人之长,也发挥自己优势;在对别人之长进行学习、消化与整合的过程中,大胆创新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东西,实现对西方标准的超越,并最终影响世界。沿着这种思路,推进各种改革和创新的成功率就相对变大了。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底子薄、基础差、资源缺、人口多、发展不平衡,各种不良现象如城乡差距、腐败问题、房价问题等也一直存在,如果没有一个合理的发展模式,没有一个坚强有力的政府领导和组织,那么想要为人民做实事、做好事、多做事都是不可想象的,想要保稳定、促发展也就无从说起了。因此,中国震撼了全世界! 回顾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这些年,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 《国家与革命》是列宁系统阐述和发挥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重要著作。 《国家与革命》写于1917年8-9月,1918年5月出版。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加深和激化了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各种矛盾。帝国主义时代迅速发展起来的社会生产力和高度集中的垄断经济形势,为社会主义的到来创造了物质前提。正如列宁所说,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进一步加速和加剧了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日益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加重了对劳动群众的压迫和剥削。战争给各国经济造成严重破坏,更给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带来深重灾难,迫使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奋起进行反抗对垄断资本主义统治和帝国主义战争的斗争,欧洲许多国家出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形势。革命高潮的到来,把革命的问题——国家政权问题提上了日程。 1917年2月,俄国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取得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胜利。但是,由于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的叛变,由于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缺乏政治经验,使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里。七月事变后,资产阶级联合政府悍然下令逮捕列宁,用革命暴力镇压革命运动。因此,用革命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府,武装夺取政权,成为布尔什维克党当时最迫切的任务。在这种形势下,无产阶级对待国家的态度问题,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都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然而,自19世纪末以来,正是在国家与革命这个重要问题上,被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思想家以及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者搞得混乱不堪。特别是第二国际的机会主义者伯恩施坦,考茨基等人,严重的歪曲和篡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阉割这个学说的革命灵魂,反对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和无产阶级的专政,在社会主义运动中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为了捍卫和恢复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正确指导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从1916年秋天开始,列宁就着手系统的研究国家问题,《国家与革命》就应运而生了。 在这部著作中,列宁详细阐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国家学说,特别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深刻地论述了无产阶级必须通过暴力革命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关于国家消亡条件等重要问题。恢复了被第二国际修正主义歪曲阉割和埋没了的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本来面貌,集中批判了第二国际修正主义头目伯恩施坦、考茨基和俄国机会主义分子在国家问题上的修正主义观点,揭露了他们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背板行径,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全书包括两篇序言、一篇跋及六章正文,共有25节。 在第一章中,列宁依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国家学说,从国家的产生、特征及其作用等方面论述了年国家的本质和消亡等重要问题,批判了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修正主义在国家问题上的谬论。 第二章,列宁论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8指1851年革命前后,关于无产阶级必须用暴力革命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批判了机会主义对这一光辉思想的歪曲。 第三章,列宁论述了马克思对1871年巴黎公社经验的分析和总结,批判了机会主义分子对公社经验的歪曲,发挥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巴黎公社式的无产阶级国家代替旧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思想。

大学生《国家与革命》读后感

大学生《国家与革命》读后感 大学生《国家与革命》读后感【一】 《国家与革命》是列宁系统阐述和发挥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重要著作。 《国家与革命》写于1917年8-9月,1918年5月出版。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加深和激化了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各种矛盾。帝国主义时代迅速发展起来的社会生产力和高度集中地垄断经济形势,为社会主义的到来创造了物质前提。正如列宁所说,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 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进一步加速和加剧了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日益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加重了对劳动群众的压迫和剥削。战争给各国经济造成严重破坏,更给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带来深重灾难,迫使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奋起进行反抗对垄断资本主义统治和帝国主义战争的斗争,欧洲许多国家出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形势。革命高潮的到来,把革命的问题国家政权问题提上了日程。 恩格斯在总结他所作的历史的分析时说:“国家绝不是从外部强加于社会的一种力量。国家也不像黑格尔所断言的是伦理观念的现实,理性的形象和现实。列宁说,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吧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一种表面上站在社会之上的力量来抑制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这一段话十分清楚的地表达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历史作用和意义这一问题的基本思想。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在阶级矛盾客观上不能调和的地方、时候和条件下,便产生国家。反过来说,国家的存在证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为了捍卫和恢复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正确指导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从1916年

中国震撼-读书笔记

《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 崛起》读书笔记 专业:应用统计2015级 姓名:庞博宇 学号:215025200036

《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 作者:张维为著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7月1日阅读时间:2015年10月--12月 近日读了一本好书,是张维为教授写的《中国震撼》。初读书名,便有感慨,中国这些年的变化的确巨大。张教授以客观和全面的视角,以世界眼光,分析了中国在特有发展模式下的迅速崛起的原因,并以朴实易懂的文风表达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让我对祖国的发展大势以及曾经对此的疑问有了全新的认知与释然。 《中国震撼》涵盖了诸多方面的概念、数据和资料,脉络清晰,语言生动,全书共有八章内容,在我看来,可划分为五部分。 (一)不要再误读自己 时间:2015年10月10日 “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崛起的最大特点就是和平,对外没有发动战争,对内保持了安定团结,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非同寻常的奇迹.回顾世界历史,西方崛起的过程几乎就是一部动荡与战争的历史。…… 中国崛起不是一般国家的崛起,而是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人民的崛起,是一个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的“文明型国家”的崛起。我们今天遇到的问题,西方历史上也都曾遇到过。……而中国今天则要在自己的国土上,化解所有工业化、现代化进程所带来的各种矛盾和难题。英国18世纪工业革命时,其本土人口只有1 000多万人,少于今天中国任何一个大城市。而中国现在已经是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在这样的不利条件下,进行这样一场大规模的工业革命和社会革命,在自己境内消化所有的问题,没有发动战争,没有对外进行掠夺,而是给大部分国人和全球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并使中国成了带动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正是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的成功及其模式的意义非同寻常。中国人硬是靠自己的智慧、苦干乃至牺牲,闯出了自己的发展道路和模式,开辟了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广阔前景。有了这样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积累,我们可以从容自信地应对当今世界的各种挑战。” ——摘自第一章世界变化真快&这个崛起不寻常毋庸置疑,近30余年中国取得了震撼世人的发展成就:从1979年以来,中国的GDP增加了18倍,2009年超越德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出口国,当年对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的贡献率达50%左右,2010年中国的GDP总量超越日本,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外界特别是西方世界对中国的发展成就众说纷纭,认为这是全球经济和政治权利的转移,甚至一些西方主流

国家与革命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 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班级:B140601 学号:B14060132 姓名:宁梓凯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 原文摘录: 可以担保,在1万个读过或听过国家“自行消亡”论的人中,有9990人完全不知道或不记得恩格斯从这个原理中得出的结论不仅是反对无政府主义者的。其余的10个人中可能有9个人不知道什么是“自由的人民国家”,不知道为什么反对这个口号就是反对机会主义者。历史竟然被写成这样!伟大的革命学说竟然这样被人不知不觉地篡改成了流行的庸俗观念。反对无政府主义者的结论被千百次地重复,庸俗化,极其简单地灌到头脑中去,变成固执的偏见。而反对机会主义者的结论,却被抹杀和“忘记了”! 关键词:自由,革命,观念 列宁是无产阶级伟大领导者,其思想著作要后人细细体味便可得到人类发展的金钥匙。下面是我对读书过程中的一点想法。 本书的研究主体是社会革命。作者认为,长期以来,人们对社会革命的认识存在着一种“过分的分析性简化”,没有严格区分开社会革命和政治 作者认为无论是聚合-心理学派、系统-价值学派、政治-冲突学派,甚至马克思主义学派他们对社会革命的解释都采用的是一种唯意志论的方法。即坚持一种有目的的革命图景,从而认为革命的发展是一种劝诱的过程,。这种认识未免过于简单化。原因在于,“在历史上的革命中,有着不同处境并存在着各种动机的群体,是在错综复杂的展开的多元冲突中成为参与者的。”同时,一个国家内部的冲突还要受到国际环境的影响,即要受到“现存的社会经济和国家条件的强有力的塑造和限制。社会革命不可能严格按照任何单个的阶级和集团的控制所发展,”即使这些集团和阶级在革命进程中居于中心地位。即,“革命冲突所造成的结果总是既不能充分预测到,也不是卷入其中的任何一个群众所期望的,当然也不会完全符合他们的利益。”所以,要理解一个国家的波澜壮阔的社会革命,必须采取结构主义的分析方法。一方面,要关注革命进程中一个国家内部各个集团的相互互动模式和力量对比;另一方面,必须关注一个国家所处的国际环境,这种国际环境对一个国家是否产生了影响,并且对国内的各个集团的结构性的力量对比和互动模式如何产生影响、以及其影响的大小。 具体来说,纳入作者分析视野的结构性关系包括:阶级与阶级间的关系、阶级与国家间的关系、国家与国家间的关系。结合作者对三个国家的考察,其关注的三种关系主要是: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地主与农民之间的关系、旧制度下的国家政权与支配阶级之间的关系、旧制度下的国家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及其在竞争性的国际体系中的地位。 作者主要研究了两个问题,即三个国家发生社会革命的原因是什么?三个国家的特定的结构性因素是如何决定了这三个国家独具特点社会革命的路径选择?在此,以中国革命为例,分析作者如何运用结构主义方法来解析中国革命发生的原因和过程。 关于中国革命发生的原因,作者认为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存在这一个独特的支配阶级——士绅。这个阶级一方面受制于皇权,即帝制国家;但另一方面,又和农业基层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帝制中国从来没有试图永久的将官员们割裂与家庭之外,即官员和家庭始终保持着联系。具体来说,由于帝国的行政从来没有深入到每个村落和标准集镇,所以连接帝国国家和农业社会的纽带就落到了士绅的身上,即士绅是建立在帝制中国和农业社会的接合部。但是到了 19 世纪中叶,中国遭遇了前所未有并且日益强大的外来压力,感受到这种压力的首要主体是国家。但是,由于中国人口的增长道道农业经济所能承受的极限,帝国当局的财政由于自 1712 年来各省的土地税额被永久的固定下来,以及随着经济

《中国震撼》精彩读后感

《中国震撼》精彩读后感 一个强大的国家必定有着自己的模式,而我国是发展中的国家,也有自己一套发展的体系。中国在飞速的向前发展着,《中国震撼》是一本有励志意义的书籍,下面为大家推荐《中国震撼》精彩读后感,希望可以对朋友们有所帮助。 中国的发展有属于自己的模式,这种模式并非完美,但其总体的成功还是令那些采用西方模式的非西方国家望尘莫及,而西方国家本身也因此而受到了震撼。 但在国内,由于种种原因,不少人对自己国家的崛起仍心存疑虑,他们对这种特殊的中国模式产生怀疑,甚至认为中国走这条道路,是死路一条。但事实上,《中国震撼》这本书告诉我们中国此刻的崛起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在这本书中,作者首创了“文明型国家”的概念。所谓“文明型国家”,就是摆脱了西方学者把“民族国家”与“文明国家”对立起来的思维方法,能够把这两类国家的长处结合在一起的国家,这是他的创见。他认为,今日中国的崛起不是一个普通国家的崛起,而是代表了一种不同性质国家的崛

起,是一个五千年文明与现代国家重叠的“文明型国家”的崛起,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的崛起。 与此相对应的,作者通过大量的事实说明陈述了一个道理:“没有一个非西方国家取得过模仿西方模式的成功”。对于这种说法,我深以为然。这不仅仅是一种振奋人心的说法,更是一种充分认识自我、是一种建立在在中国这个具有5000年文明历史和960万平方公里广阔疆域的与众不同的华夏大国的国情分析和当前历史阶段分析的基础上的必然结论。“文明型国家”的最大的智慧就是“求同”,因此我们有能力汲取其他文明的一切长处而不失去自我,未来也会沿着自己特有的轨迹和逻辑继续演变和发展,并对世界文明作出原创性的贡献。这正是小平同志所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要义所在。 可以这样说,我们现在进行的改革不是转型,而是一种创新——汲取别人之长但不放弃自己的优势。中国既是一个“文明型国家”,同时又是“百国之合”。历史上中国也是成百上千的国家慢慢整合起来的。这种国家的特点,四个超级因素,人口、地域、历史、文化,是我们最大的优势。我们有世界上最充沛的人力资源,有最大的市场,有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地缘优势,有自己悠久的历史传统,有独立的思想体系,有世界上最丰富的文化资源。 如果我们放弃“中国模式”,转而照搬西方模式,我们的

《国家与革命》读书心得

评定成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读书心得体会题目:《国家与革命》读书心得 学校: 姓名: 学号: 学院: 专业: 班级:

《国家与革命》读书心得 在《国家与革命》这一本书中写到,国家是不可调和的产物,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关。同时,国家是剥削被压迫阶级的工具。社会在分裂为阶级之前,国家并不必要,只有在出现阶级剥削和压迫 之后,国家才是必要的。在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并将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后,也就消灭了阶级差别和无产阶级自身,国家也就会“自行消亡”。只有共产主义才能完全不需要国家。 恩格斯在总结他所作的历史的分析时说:“国家不是从外部加强与社会的一种力量”。只有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形成、产生国家。当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站在社会之上的力量来抑制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产生国家。这说明了,在阶级客观上不能调和的地方、时候和条件下,便产生国家。同时也证明了国家的阶级矛盾是不可调和的。他要依靠强制性或暴力手段以及征收赋税来维系。国家的产生是曲折的,冗长的,繁琐的。当国家一经产生,通过努力,国家一定会延续,通过时间的沉淀,一定会创造各种文明,带来新的效益。 从女娲造人,人类的产生;盘古的开天辟地,使文明开始出现;各个朝代的演变,留下宝贵的精神经验,都经历了时间的淘汰、历史的洗礼。在历史的进程中,侵略者展开他们的魔爪,对中华民族的一草一 木开始掠夺时,将完整的中华民族伤得体无完肤。而圆明园的毁灭,就是侵略者掠夺的有力证据;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侵略者犯下的不可饶恕的罪行。由于政府的腐败,使我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使人民的生活陷入了水生火热之中。由于各种矛盾的激发,终于爆发了革命。当毛泽东一代伟人的出现,为革命带来了新的曙光,为人民的幸福生活拉开了帷幕。经过革命者的艰苦奋战,无数次的探索,在实践中寻找经验,汲取教训,终于迎来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使人们远离了那不堪回首的岁月。 在毛泽东新民族主义革命理论、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策略和策略的理论、实事求是的思想政治工作下,创立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创立和发展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带来了人民的安居乐业,国家的稳定、发展、地位。在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时代的主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 新境界;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的分析,做出了新的科学判断;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的产生,围绕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创造性的应用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紧密结合新的思想、新观点、新理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思想战略,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巩固党的阶级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它的提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在以前,侵略竞争是各个大国对外政策的重要特征之一,他们用“保卫祖国”、“保卫共和国和革命”等词来掩盖他们维护“自己”资产阶级抢到利益的行为。 在当代,我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外国进行经济上的交易。从我国进入世界贸易组织时起,我国的经济就在一直稳固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实质是人们的物质利益关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保护,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了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

中国震撼读后感

中国震撼读后感 近日读了一本好书,是张维为教授写的《中国震撼》。初读书名,便有感慨。中国这些年的变化的确巨大,但仅从我资浅质薄的视角还难以深刻理解其翻天覆地的变化程度。 张教授做过伟人邓小平的翻译,走过100多个国家。他以客观和全面的视角,以世界眼光,分析了中国在特有发展模式下的迅速崛起的原因,并以朴实易懂的文风表达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让我对祖国的发展大势以及曾经对此的疑问有了全新的认知与释然。 中国,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经过三十年改革开放,发展之迅猛,令西方国家诧异和恐惧。因此,在我们的周围,时常出现编造中国威胁论调、想扼制中国发展的声音。中国的腐败、贫富差距、环境污染、等等问题的存在也令部分国人对祖国的建设成就产生质疑。但这并不能成为否认中国三十年辉煌成就的理由。正视自己的成就,正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才是我们对中国发展大势的应有态度。 中国现在强大了,西方在骚动。“中国模式”、“中国崛起”的各种言论在传播。中国似乎对“模式”、“崛起”这类的说法抱着谨慎谦虚的态度,提倡“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思想。但事实的确是中国靠自己的发展模式迅速地壮大起来,崛起在世界的东方。 书中用大量篇幅提及中国发展与西方国家发展过程和做法的本质差异。历览西方发达国家的崛起,几乎是由血泪与尸骨筑起的,而中国崛起的最大特点就是和平。恰恰这个“和”是很多中国人鲜有提起的成功之处。五千年的文明史表明,中国的疆域国土、民族文化自古就是“百国之和”。小家庭的“和”带来了生活的动力,单位的“和”促进了工作的效率,国家的“和”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一个简单的“和”创造了不简单的财富:面对汶川特大地震、舟曲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少了“和”,就不会这么迅速地实现灾区重建;举办北京奥运、上海世博、广州亚运,少了“和”,就不能取得如此无与伦比的完美表现;发展载人航天科技,少了“和”,就不会有这么骄人的成果;即便经济快速发展,GDP世界第二,少了“和”,缺少了一种人文基础的支撑,就很难有百姓日新月异的美好生活。就拿我自己说说吧,作为一位二十多岁的青年,不长的人生

读《国家与革命》有感

《国家与革命》读书心得 在还没有阅读《国家与革命》这本书之前,我对国家、革命仅仅是一种片面的认识,认为国家就仅仅是人民的集合体,而革命不过是国家产生之前亦或者是发展之后的衍生物。但是阅读了马克思经典原著之列宁的著作《国家与革命》之后,我深刻的认识了无产阶级斗争和政权建设的普遍规律,更让我对国家与革命的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国家与革命》是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夕撰写的一部关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经典著作,全书共六章,系统地阐释了国家与革命之间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最卓越的著作之一。在这部著作中,列宁历史的考察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形成及发展过程,全面总结了1848年至1917年这70多年来马克思关于国家的理论和实践,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与法的学说发展,它不仅系统的考察了马克思、恩格斯在国家问题上的基本理论,还批判了机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种种谬论,而求依据帝国主义时代新的革命经验,明确的回答了当时无产阶级革命中提出的一系列问题,成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创建和巩固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理论和行动指南。 在《国家与革命》这一书中写到,国家是不可调和的产物,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关。同时,国家是剥削被压迫阶级的工具。社会在分裂为阶级之前,国家并不必要,只有在出现阶级剥削与压迫之后,国家才是必要的。在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并将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后,也就消灭了阶级差别和无产阶级自身,国家也就会“自行消亡”。只有共产主义才能完全不需要国家。 《国家与革命》中。列宁详细的阐述了阶级社会和国家的具体问题,精辟的总结了国家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论述了国家的起源、本质、特征和消亡的基本原理,更批判了形形色色的超阶级的国家观,文中指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各种阶级矛盾和思想的交织,产生了许多超阶级国家观的思想。超阶级国家观的出现,表现了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身处生活环境和现状的不满、以及对当时社会福利待遇希望改革的一种强烈的情愫,更表明了人们切实希望统治者带领他们走出生活困境的希望。这本身并没有错,但是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人们关于改革而获得新生活的理想无法得到满足,而泡沫式的国家理想模式就成了他们遥寄感情的媒介。但是,泡沫有其光彩绚丽的瞬间,也有应声而破的悲惨结局,超阶级国家的美梦同样也会破裂终结,这就要求我们要看清国家的真正起点在何方,国家到底该如何设想与建立。 阅读了列宁的《国家与革命》后,我清楚的认识到国家的建立需要有正确的设想和构思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客观的、科学的历史观和国家观,借鉴历史长河的丰富经验,结合自身的国情,在实际生活中做出最积极的、最适合的国家道路的选择与开辟。同时,我们要克服内心感情天平向个体一方的倚重,减轻我们自身方向的负重,以自己的国家和民族为重,增加国家与民族的砝码。并且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设身处地得站在国家的大局观角度上看问题、解决问题。不仅如此,我们还要有客观的、正确的塑造国家的理想,在当家主人的身份下,我们要始终跟着党走,身怀马克思主义的坚实理想,始终学习和履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和科学理论的基础上,注重联系实际,注重知行统一,为科学的国家理想而不断奋斗。 从低级的原始社会,在到高级的共产主义社会,国家的脚步也从不停歇的向着自身的最终目标前进着,它的发展同样也和生物的进化一样,是一个万分艰辛和复杂的过程,它需要时间的累积和文明程度的增值,尽管经历的时间长度不尽相同,但进化是国家最原始的本质和内容。书中指出,国家的起源和消亡的具体问题,那么,国家会在发展中走向消亡么?在学习了马克思基本原理后,我认为这个答案是肯定的。国家会在进化中找到新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道路,在人类作为国家主人调解国家事务的过程中,总有这样那样的纷争无法调解,总有这样那样的矛盾无法愈合,人类发挥的作用再大,也无法把日益出现的国家内部矛盾全权治愈。因此,社会阶级的进化就成了调解矛盾的必用良方。纵观中国和世

中国震撼读后感

读《中国震撼》有感 近日,拜读了张维为教授写的《中国震撼》一书,初读书名,便有感慨。中国这些年的变化的确巨大,中国之崛起,势不可挡,就如老虎猛兽般迅猛而疯狂。 张教授以他客观和全面的视角,以世界眼光,分析了中国在特有发展模式下的迅速崛起的原因,并以朴实易懂的文风表达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让我们对祖国的发展大势以及曾经对此的疑问有了全新的认知与释然。 中国,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经过三十年改革开放,发展之迅猛,令西方国家诧异和恐惧。因此,在我们的周围,时常出现编造中国威胁论调、想扼制中国发展的声音。中国的腐败、贫富差距、环境污染、等等问题的存在也令部分国人对祖国的建设成就产生质疑。但这并不能成为否认中国三十年辉煌成就的理由。正视自己的成就,正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才是我们对中国发展大势的应有态度。 中国现在强大了,西方在骚动。“中国模式”、“中国崛起”的各种言论在传播。中国似乎对“模式”、“崛起”这类的说法抱着谨慎谦虚的态度,提倡“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思想。但事实的确是中国靠自己的发展模式迅速地壮大起来,崛起在世界的东方。 书中用大量篇幅提及中国发展与西方国家发展过程和做法的本质差异。历览西方发达国家的崛起,几乎是由血泪与尸骨筑起的,而

中国崛起的最大特点就是和平。恰恰这个“和”是很多中国人鲜有提起的成功之处。五千年的文明史表明,中国的疆域国土、民族文化自古就是“百国之和”。小家庭的“和”带来了生活的动力,单位的“和”促进了工作的效率,国家的“和”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一个简单的“和”创造了不简单的财富:面对汶川特大地震、舟曲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少了“和”,就不会这么迅速地实现灾区重建;举办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少了“和”,就不能取得如此无与伦比的完美表现;发展载人航天科技,少了“和”,就不会有这么骄人的成果;即便经济快速发展,GDP世界第二,少了“和”,缺少了一种人文基础的支撑,就很难有百姓日新月异的美好生活。 自然,发展中的问题不容忽视,但也不能一味夸大这些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书中把中西方在发展道路上带来的问题也做过多次对比。中国存在的问题在西方发展的同阶段也同样出现过,甚至更严重。我们切不可因为问题的存在而妄自菲薄。《廉政准则》的出台表示了党在反腐方面的决心;贫富差距虽然存在,但贫困人口的群体正在加速度的萎缩;工业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在逐步得到治理,环保能源的研发也在进行……要彻底地解决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可一蹴而就,一定需要相当的过程。但现在一时达不到的理想状态,在未来总会得以实现。事实上,中国在发展的同时已经十分重视对发展不利的因素,科学发展观的践行正在不断缓解与消化着存在的矛盾与问题,发展环境正日趋改善。 中国的发展有属于自己的模式,这种模式并非完美,但其总体的

《中国震撼》的读后感

《中国震撼》的读后感 《中国震撼》的读后感提要:《中国震撼》这部想著作告诉我们的最重要的道理就是“走中国自己的路”,这条路我们走对了,要继续坚持走下去 更多内容源自绿化 《中国震撼》的读后感 在光电研究院读书月活动中,读了张维为先生著作《中国震撼》一书。本书的作者亲身走访过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在书中将“中国模式”的与国外的情况作了比较。全书字里行间展现出一种对“文明型”中国崛起的无比自信。《中国震撼》一书有广阔的国际视野、丰富的事实论据、精辟的理论总结,对拓宽读者视野,促使读者进一步认识中国现状和启发对“中国模式”的思考有很大作用。 《中国震撼》的基本立论是,中国今天的崛起不是一个普通国家的崛起,而是一个五千年连绵不断的伟大文明的复兴,是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这种“文明型国家”崛起的深度、广度和力度都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见的。作者将中国这样的文明型国家的特征总结为有“四超”和“四特”。“四超”就是超大型的人口规模、超广阔的疆域国土、超悠久的历史传统、超深厚的文化积淀。在此四超基础上,衍生出独特的语言、独特的政治、独特的社会、独特的经济。 这其中的每一点都包含了传统“文明”和现代“国家”的融合。在此基础上,书中客观地指出,虽然今天中国还有人认为只有建立与西方同样的政体才算建立了现代国家,还有人仍然怀有所谓的“现代

国家焦虑”,继续激烈地谴责中国自己的文化和政体,但这些人的观点在中国已被边缘化;绝大多数的中国人对自己文化和国家的认同从来也没有像今天这么强烈,中国现代国家的体制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大。确实如此,在五千年传统文明的基石上,中国共产党执政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基本形成了传统性与现代性结合较好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而且是一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型文明,总体上优于任何一种类型的资本主义文明。 全书用大量篇幅分析了中国模式的八个特征,即:实践理性、强势政府、稳定优先、民生为大、渐进改革、顺序差异、混合经济、对外开放。认为这些特点是对过去30多年中国改革开放经验的总结,而这些特点的基础是中华文明,特别是人口、地域、传统、文化这四个“超级因素”。这些因素大致规范了中国发展道路的独特性,规范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路径依赖,规范了中国模式的所有特点。据作者的深一步探究,过去30多年中,中国也有人尝试着跳出这八个特点,但最后在实践中又总是被拉回来,追究其原因,大概就是“文明型国家”的超强基因带来了某种规范:一旦我们不照这个基因图谱生长和发展,中国的发展就容易遭遇挫折和失败。作者的分析是深刻的。目前,中外知识界关于中国模式的概括存在不少歧见,书中观点属于有见地的一家之言,其所言特征的内容均能成立。但倘若要完全廓清和科学诠释中国模式的特征和内涵,可能还要作多层面和多视角的界定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怎么写?以下是XX整理的相关范文,欢迎阅读。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一在第一章中,列宁依据马克思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国家学说,从国家的产生、特征及其作用等方面论述了国家的本质和消亡等重要问题,批判了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修正主义在国家问题上的谬论。 第二章,列宁论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8至1851年革命前后,关于无产阶级必须用暴力革命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物产阶级专政的思想,批判了机会主义对这一光辉思想的歪曲。 第三章,列宁论述了马克思对1871年巴黎公社经验的分析和总结,批判了机会主义分子对公社经验的歪曲,发挥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巴黎公社式的无产阶级国家代替旧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思想。 第四章,列宁依据恩格斯在几篇著作中对巴黎公社的革命经验的补充说明,进一步阐明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第五章,列宁论述了共产主义发展和国家消亡的关系。论证了“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度”、“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三个时期的国家的存在,正在消亡和最后消亡的必然性。

第六章,列宁主要揭露和批判了考茨基和普列汉诺夫之流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背叛,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同修正主义在国家问题上的根本分歧。 关于国家自行消亡这一论断的感想:国家“自行消亡”是恩格斯提出的一个著名论断。这一原理同样遭到机会主义者最粗暴的歪曲。在他们看来,既然国家是“自行消亡”的。列宁完整的引述了恩格斯的著名论述并做了详细的分析。列宁指出,恩格斯说的“自行消亡”是指社会主义革命以后无产阶级国家制度残余,资产阶级国家是不会自行消亡的,而是由无产阶级在革命中消亡的。这个革命以后自行消亡的是无产阶级国家。因为资产阶级国家是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实行正压的特殊力量,要使它转变由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实行镇压的特殊力量,这样一种更替是绝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的。列宁着重阐述了国家自行消亡与暴力革命之间的关系,强调指出,恩格斯对暴力革命的作用的论述同国家自行消亡的理论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是构成一个严密的整体的。 最后,在列宁写作这本著作以后的这90余年里,资本主义的这些新的发展、新的变化是列宁没有估计到的也是列宁不可估计到的,我们要客观的、历史的看待这一论断,我们不能因为现在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调整就否认20世纪初资本主义曾经出现过的垂死状态。所以,列宁的这一论断在当

国家与革命读书笔记

国家与革命读书笔记 书作者:列宁 在阅读本书过程中,我采取综合读书笔记的方法,把我觉得有用的知识点记下、分析。 《国家与革命》是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夕撰写的一部关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经典著作,全书共六章,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特别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批判了第二国际机会主义的反动国家观,对全世界无产阶级建立和巩固自己的政权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序言部分: 机会主义造成了在世界各个正式的社会党内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沙文主义流派,其特点是打着社会主义的口号,对于资产阶级的利益采取卑躬屈膝的迎合态度。 第二国际(1889--1914年)领袖,卡尔考茨基。 第一章阶级社会和国家 1.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这一部分首先介绍了在当时的情况下马克思主义被歪曲空前的流行,所以首要任务就是要恢复真正的马克思的国家学说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在阶级矛盾客观上不能调和的地方、时候和条件下,便产生国家。 小资产阶级把国家说成是阶级调和的机关,在马克思看来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机关,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关,这个阶级不可能与同他对立的一方调和。 这部分明确了马克思的国家概念,并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在机会主义的影响下被歪曲的现状,其意义还是着重在强调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必须要通过摧毁久的国际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领导。 2.特殊的武装队伍,监狱等等 按地区来划分国民;公共权力的设立。 国家“力量”概念,即从社会中产生但又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的概念。这种力量主要是拥有监狱,警察,军队等等的特殊的武装队伍。 居民的自动的武装组织 这个部分主要是说明国家“力量”作为维护统治阶级的工具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他维护着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另一方面,它也成为推翻统治阶级的潜在力量。 3.国家是剥削被压迫阶级的工具 为了确保公共权力,税收和国债就成为了必须。 4.国家“自行消亡”和暴力革命 国家的“自行消亡”指的是,无产阶级将取得国家政权,这样一来就消灭了作为国家的国家,即以无产阶级革命来“消灭”资产阶级的国家,而“自行消亡”是指社会主义革命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