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国家与革命》读后感

合集下载

国家与革命 读后感

国家与革命 读后感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国家与革命》是由俄国革命导师列宁所著的一本政治理论著作,被誉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经典之作。

阅读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下是我对其的读后感。

首先,我被书中对革命的分析和理论深深吸引。

列宁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入研究和总结,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并对这一理论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书中分析了国家的本质,指出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一种暴力机构,无产阶级必须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自己的无产阶级国家。

这种观点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革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当今社会,阶级矛盾依然存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次,书中对无产阶级专政进行了具体规划和组织结构的探讨,让我对无产阶级革命的实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列宁认为,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必须建立起工人、农民和贫民的联盟,实现人民的民主和自由。

他还提出了建立无产阶级代表组织(即工人、农民和士兵代表苏维埃)的重要性,这为革命胜利后的组织与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通过深入理解书中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我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有了更加充分的认识。

此外,我还被书中关于国际无产阶级团结的呼吁所打动。

列宁强调国际革命的重要性,认为各国无产阶级必须团结起来,共同推翻资本主义的统治。

他强调各国人民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只有通过国际团结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

这种国际主义精神深深震撼了我,让我意识到无产阶级的斗争是全球性的,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团结与支持。

总的来说,阅读《国家与革命》给我带来了对革命和社会主义理论的更深入的理解。

书中对于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组织、国际无产阶级团结等问题的探讨,让我认识到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这本书不仅对革命者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对每个关心社会进步的人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阅读本书,让我对社会主义理论、无产阶级革命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在当今社会,虽然历史已经向前推进,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汲取不朽的智慧,为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而不懈努力。

大学生学习列宁《国家与革命》的心得体会

大学生学习列宁《国家与革命》的心得体会

大学生学习列宁《国家与革命》的心得体会在大学学习过程中,我们经常要阅读一些重要的经典著作,以增加自己的知识深度和广度。

而列宁的《国家与革命》无疑是一部不可忽视的重要著作之一。

通过学习该书,我深刻体会到了列宁对于国家和革命的深刻思考,理解到了他所提出的一些重要观点。

下面,我将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对于国家的理解是我们学习中的重点。

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认为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工具,是剥削阶级控制被压迫阶级的工具。

这一观点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启发。

在我之前的理解中,国家是政府的代名词,是一个独立的存在体。

而通过学习这本书,我明白了国家实际上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而产生的。

这种认识使我对于国家的认识产生了巨大的转变。

其次,革命对于国家的重要作用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列宁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认为无产阶级只能通过革命来打破资产阶级的统治,从而建立自己的国家。

这启示了我对于革命的认识。

在我以前的理解中,革命是暴力的象征,是对社会秩序的冲击。

然而,通过学习《国家与革命》,我明白了革命的本质是推翻旧的统治秩序,建立新的社会秩序,是为了消除阶级压迫,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这个重要观点让我重新审视了革命的意义。

最后,列宁对于民主的思考也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他认为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民主的最高形式。

在我之前的理解中,民主是一种机制,是为了保障人民的权利和利益。

而无产阶级专政的概念则让我明白了,真正的民主应该是无产阶级的民主,是为了打破资产阶级的统治,实现最广泛人民的利益。

这个思考方式让我对于民主的理解产生了较大的改变。

总结而言,学习列宁的《国家与革命》给我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启发。

通过这本书,我对于国家、革命和民主的理解有了更广阔的视角,也加深了对于无产阶级的认识。

这本书对于我来说不仅是一本学术作品,更是一本重要的人生教材。

通过这本书的学习,我更加明白了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使命,也更加坚定了自己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_《国家与革命》读书笔记五篇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_《国家与革命》读书笔记五篇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_《国家与革命》读书笔记五篇----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大学生《国家与革命》读后感【一】《国家与革命》是列宁系统阐述和发挥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重要著作。

《国家与革命》写于1917年8-9月,1918年5月出版。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加深和激化了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各种矛盾。

帝国主义时代迅速发展起来的社会生产力和高度集中地垄断经济形势,为社会主义的到来创造了物质前提。

正如列宁所说,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

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进一步加速和加剧了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日益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加重了对劳动群众的压迫和剥削。

战争给各国经济造成严重破坏,更给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带来深重灾难,迫使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奋起进行反抗对垄断资本主义统治和帝国主义战争的斗争,欧洲许多国家出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形势。

革命高潮的到来,把革命的问题----国家政权问题提上了日程。

恩格斯在总结他所作的历史的分析时说:“国家绝不是从外部强加于社会的一种力量。

国家也不像黑格尔所断言的是伦理观念的现实,理性的形象和现实。

列宁说,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

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吧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一种表面上站在社会之上的力量来抑制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

这一段话十分清楚的地表达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历史作用和意义这一问题的基本思想。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在阶级矛盾客观上不能调和的地方、时候和条件下,便产生国家。

反过来说,国家的存在证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_《国家与革命》读书笔记五篇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_《国家与革命》读书笔记五篇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_《国家与革命》读书笔记五篇----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大学生《国家与革命》读后感【一】《国家与革命》是列宁系统阐述和发挥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重要著作。

《国家与革命》写于1917年8-9月,1918年5月出版。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加深和激化了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各种矛盾。

帝国主义时代迅速发展起来的社会生产力和高度集中地垄断经济形势,为社会主义的到来创造了物质前提。

正如列宁所说,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

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进一步加速和加剧了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日益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加重了对劳动群众的压迫和剥削。

战争给各国经济造成严重破坏,更给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带来深重灾难,迫使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奋起进行反抗对垄断资本主义统治和帝国主义战争的斗争,欧洲许多国家出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形势。

革命高潮的到来,把革命的问题----国家政权问题提上了日程。

恩格斯在总结他所作的历史的分析时说:“国家绝不是从外部强加于社会的一种力量。

国家也不像黑格尔所断言的是伦理观念的现实,理性的形象和现实。

列宁说,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

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吧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一种表面上站在社会之上的力量来抑制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

这一段话十分清楚的地表达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历史作用和意义这一问题的基本思想。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在阶级矛盾客观上不能调和的地方、时候和条件下,便产生国家。

反过来说,国家的存在证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

学习列宁《国家与革命》的心得体会

学习列宁《国家与革命》的心得体会

学习列宁《国家与革命》的心得体会学习列宁《国家与革命》,我深感受益匪浅。

本书围绕国家和革命的关系,深刻揭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质和目标。

通过阅读,我意识到革命不仅仅是推翻旧制度,更是建立新的国家形式,实现阶级斗争的最终胜利。

以下是我对学习《国家与革命》的心得体会。

第一部分:国家的消亡和无产阶级专政《国家与革命》第一部分主要探讨国家的本质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形式。

列宁在书中指出,“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揭示了国家的阶级性质。

他认为,国家是剥削阶级统治被剥削阶级的工具,是统治阶级对被压迫阶级进行镇压和控制的机构。

而无产阶级的最终目标是消灭阶级社会和国家本身。

我深受这一观点的启发。

在现实社会中,各国政府的统治都是基于一定的阶级利益,并以此为导向进行决策和施政。

只有通过无产阶级专政,才能真正摆脱阶级剥削和压迫。

无产阶级专政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必要条件,只有彻底改变国家的性质,才能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奠定基础。

第二部分:国家与革命的策略问题《国家与革命》第二部分着重讨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策略问题。

列宁提出了“革命的两阶段论”和无产阶级在政治斗争中的领导地位等观点。

他认为,无产阶级在革命初期必须联合其他被剥削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

而在第二个阶段,通过无产阶级专政来彻底消灭资产阶级,最终实现无阶级社会。

这一观点给我很大启发。

无产阶级革命是一个长期的斗争过程,需要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策略。

在资产阶级统治尚未被推翻的初期,无产阶级需要联合其他被压迫阶级,通过群众运动来实现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在这个过程中,无产阶级要发挥自己的先锋作用,成为革命的领导力量。

第三部分:对国家的临时利用《国家与革命》第三部分谈到了无产阶级在革命过程中对国家的临时利用。

列宁指出,在资产阶级统治被推翻后,无产阶级必须建立自己的国家机器,用以保卫革命成果。

他强调国家机器的变革,压缩军队、警察等机构的规模,并将其与广大劳动人民相结合。

这一部分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国家与革命心得体会.doc

国家与革命心得体会.doc

国家与革命心得体会篇一:《国家与革命》读书心得《国家与革命》读书心得在《国家与革命》这一本书中写到,国家是不可调和的产物,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关。

同时,国家是剥削被压迫阶级的工具。

社会在分裂为阶级之前,国家并不必要,只有在出现阶级剥削和压迫之后,国家才是必要的。

在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并将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后,也就消灭了阶级差别和无产阶级自身,国家也就会“自行消亡”。

只有共产主义才能完全不需要国家。

恩格斯在总结他所作的历史的分析时说:“国家不是从外部加强与社会的一种力量”。

只有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形成、产生国家。

当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

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站在社会之上的力量来抑制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产生国家。

这说明了,在阶级客观上不能调和的地方、时候和条件下,便产生国家。

同时也证明了国家的阶级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他要依靠强制性或暴力手段以及征收赋税来维系。

国家的产生是曲折的,冗长的,繁琐的。

当国家一经产生,通过努力,国家一定会延续,通过时间的沉淀,一定会创造各种文明,带来新的效益。

从女娲造人,人类的产生;盘古的开天辟地,使文明开始出现;各个朝代的演变,留下宝贵的精神经验,都经历了时间的淘汰、历史的洗礼。

在历史的进程中,侵略者展开他们的魔爪,对中华民族的一草一木开始掠夺时,将完整的中华民族伤得体无完肤。

而圆明园的毁灭,就是侵略者掠夺的有力证据;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侵略者犯下的不可饶恕的罪行。

由于政府的腐败,使我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使人民的生活陷入了水生火热之中。

由于各种矛盾的激发,终于爆发了革命。

当毛泽东一代伟人的出现,为革命带来了新的曙光,为人民的幸福生活拉开了帷幕。

经过革命者的艰苦奋战,无数次的探索,在实践中寻找经验,汲取教训,终于迎来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使人们远离了那不堪回首的岁月。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国家与革命》读后感篇1《国家与革命》读后感篇1《国家与革命》是列宁系统阐述和发挥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重要著作。

《国家与革命》写于1917年8-9月,1918年5月出版。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加深和激化了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各种矛盾。

帝国主义时代迅速发展起来的社会生产力和高度集中地垄断经济形势,为社会主义的到来创造了物质前提。

正如列宁所说,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

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进一步加速和加剧了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日益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加重了对劳动群众的压迫和剥削。

战争给各国经济造成严重破坏,更给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带来深重灾难,迫使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奋起进行反抗对垄断资本主义统治和帝国主义战争的斗争,欧洲许多国家出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形势。

革命高潮的到来,把革命的问题——国家政权问题提上了日程。

恩格斯在总结他所作的历史的分析时说:“国家绝不是从外部强加于社会的一种力量。

国家也不像黑格尔所断言的是伦理观念的现实,理性的形象和现实。

列宁说,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

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吧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一种表面上站在社会之上的力量来抑制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

这一段话十分清楚的地表达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历史作用和意义这一问题的基本思想。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在阶级矛盾客观上不能调和的地方、时候和条件下,便产生国家。

反过来说,国家的存在证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

为了捍卫和恢复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正确指导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从1916年秋开始,列宁就着手系统的研究国家问题,《国家与革命》就应运而生了。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引言概述:《国家与革命》是俄国革命导师列宁的一部重要著作,探讨了国家的本质和革命的必然性。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体味到了国家与革命的关系,以及对社会变革的启示。

一、国家的本质1.1 国家是阶级压迫的工具列宁在书中指出,国家是一种阶级压迫的工具,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实施暴力和压迫的机构。

国家的存在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对被压迫阶级进行控制和剥削。

1.2 国家的消亡列宁认为,随着阶级斗争的加剧,国家将逐渐消亡。

在社会主义革命的过程中,无产阶级将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最终实现国家的消亡。

惟独在泯灭了阶级和剥削的基础上,国家才会逐渐消失。

1.3 国家的过渡阶段在国家消亡之前,必须经历一个过渡阶段。

列宁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概念,即通过无产阶级政权对资产阶级进行专政,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建设。

这个阶段是国家消亡的必经之路。

二、革命的必然性2.1 阶级矛盾的激化列宁认为,阶级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贫富差距日益扩大,阶级矛盾不可避免地会导致革命的爆发。

惟独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才干实现社会的彻底变革。

2.2 无产阶级的觉醒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越来越意识到自己的阶级地位和利益。

无产阶级的觉醒是革命的前提,惟独无产阶级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才干发动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

2.3 革命的必然性列宁强调革命的必然性,认为惟独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才干实现社会主义的胜利。

革命是历史的必然趋势,是无产阶级解放的惟一途径。

三、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3.1 社会主义的本质列宁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进行了深刻的阐述,认为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反抗,是对剥削和压迫的彻底否定。

惟独通过社会主义建设,才干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3.2 社会主义的特点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加强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社会主义的特点是集体所有制和计划经济,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国家与革命》读后感
大学生《国家与革命》读后感【一】
《国家与革命》是列宁系统阐述和发挥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重要著作。

《国家与革命》写于1917年8-9月,1918年5月出版。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加深和激化了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各种矛盾。

帝国主义时代迅速发展起来的社会生产力和高度集中地垄断经济形势,为社会主义的到来创造了物质前提。

正如列宁所说,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

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进一步加速和加剧了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日益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加重了对劳动群众的压迫和剥削。

战争给各国经济造成严重破坏,更给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带来深重灾难,迫使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奋起进行反抗对垄断资本主义统治和帝国主义战争的斗争,欧洲许多国家出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形势。

革命高潮的到来,把革命的问题国家政权问题提上了日程。

恩格斯在总结他所作的历史的分析时说:“国家绝不是从外部强加于社会的一种力量。

国家也不像黑格尔所断言的是伦理观念的现实,理性的形象和现实。

列宁说,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

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吧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一种表面上站在社会之上的力量来抑制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

这一段话十分清楚的地表达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历史作用和意义这一问题的基本思想。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在阶级矛盾客观上不能调和的地方、时候和条件下,便产生国家。

反过来说,国家的存在证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

为了捍卫和恢复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正确指导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从1916年
秋开始,列宁就着手系统的研究国家问题,《国家与革命》就应运而生了。

大学生《国家与革命》读后感【二】
在第一章中,列宁依据马克思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国家学说,从国家的产生、特征及其作用等方面论述了国家的本质和消亡等重要问题,批判了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修正主义在国家问题上的谬论。

第二章,列宁论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8至1851年革命前后,关于无产阶级必须用暴力革命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物产阶级专政的思想,批判了机会主义对这一光辉思想的歪曲。

第三章,列宁论述了马克思对1871年巴黎公社经验的分析和总结,批判了机会主义分子对公社经验的歪曲,发挥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巴黎公社式的无产阶级国家代替旧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思想。

第四章,列宁依据恩格斯在几篇著作中对巴黎公社的革命经验的补充说明,进一步阐明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第五章,列宁论述了共产主义发展和国家消亡的关系。

论证了“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度”、“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三个时期的国家的存在,正在消亡和最后消亡的必然性。

第六章,列宁主要揭露和批判了考茨基和普列汉诺夫之流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背叛,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同修正主义在国家问题上的根本分歧。

关于国家自行消亡这一论断的感想:国家“自行消亡”是恩格斯提出的一个著名论断。

这一原理同样遭到机会主义者最粗暴的歪曲。

在他们看来,既然国家是“自行消亡”的。

列宁完整的引述了恩格斯的著名论述并做了详细的分析。

列宁指出,恩格斯说的“自行消亡”是指社会主义革命以后无产阶级国家制度残余,资产阶级国家是不会自行消亡的,而是由无产阶级在革命中消亡的。

这个革命以后自行消亡的是无产阶级国家。

因为资产阶级国家是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实行正压的特殊力量,要使它转变由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实行镇压的特殊力量,这样一种更替是绝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的。

列宁着重阐述了国家自行消亡与暴力革命之间的关系,强调指出,恩格斯对暴力革命的作用的论述同国家自行消亡的理论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是构成一个严密的整体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