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与革命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国家与革命读书笔记范文3篇

国家与革命读书笔记范文3篇

国家与革命读书笔记范文3篇《国家与革命》主要整理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以及无产阶级在推翻资产阶级暴力革命中的任务和作用。

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国家与革命,欢迎阅读,希望对你能够提供帮助。

更多资讯尽在读书笔记栏目!国家与革命读书笔记一一、写作背景列宁在192019年十月革命前夕写这篇文章是有一定原因和背景的。

1.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被庸俗化巴黎公社失败后的几十年时间里,第二国际把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进行庸俗化和歪曲,致使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失去了其革命的锋芒。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资本主义已经由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为了重新争夺利益、瓜分世界,掀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在此情况下,面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无产阶级应该做的是利用战争,爆发社会主义革命,一举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

但是,当时,第二国际的社会民主党,基本上都资本主义化了,也就是说变成了机会主义,他们不能正确地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喊出“保卫祖国”的,实际上是支持资产阶级掠夺世界的战争,保卫的是资产阶级的国家政权,保卫的是资本家的利益,而让工人、农民当炮灰,在前线打仗,这是修正主义、机会主义。

这是从国际背景来看的。

2.俄国社会主义革命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指导就俄国当时的情况来说,192019年,俄国的二月革命,几个阶级、几种力量联合起来推翻了沙皇的统治。

推翻之后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一个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另一个是彼得格勒苏维埃政权。

俄国二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应该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但是,当时的苏维埃政权主要由孟什维克或小资产阶级民主派掌握,他们寄希望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解决面包、和平和自由的问题,步步向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让步。

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却磨刀霍霍,妄图消灭苏维埃。

这个时候,列宁认为情势万分危急,为了澄清人们在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方面的一些模糊的认识和观点,迫切需要恢复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本来面目,发动社会主义革命。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国家与革命>读后感》列宁的《国家与革命》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社会和政治更深层次理解的大门。

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说实话,有些吃力。

书中那些关于国家本质、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论述,感觉有些抽象和遥远。

但随着深入阅读,我逐渐被列宁深刻的洞察和犀利的分析所吸引。

列宁在书中对国家的起源和本质进行了深入剖析。

他指出,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在原始社会,没有国家,人们共同劳动,平等相处。

但随着私有制的出现,社会产生了阶级分化,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建立了国家这个暴力机器。

这让我想到了曾经在历史课上学到的古代王朝,那些高高在上的统治者,他们凭借着国家的权力,过着奢华的生活,而广大的劳动人民却在辛苦劳作中苦苦挣扎。

书中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论述,也让我深受触动。

列宁强调,无产阶级革命的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这可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需要无数无产阶级革命者为之奋斗的伟大事业。

我想起了曾经看过的一些纪录片,里面展现了工人们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中辛勤劳作,却只能获得微薄的收入,无法养活自己和家人。

他们开始觉醒,团结起来,为了自己的权益而斗争。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还想到了我们如今的社会。

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稳定的国家,享受着各种权利和自由。

但这一切并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我们不能忘记那段历史,不能忘记那些为了国家和人民的解放事业而英勇献身的英雄们。

同时,这本书也让我思考了国家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如今,国家承担着保障人民福祉、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等重要责任。

我们看到,国家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

但这并不意味着国家的工作就已经完美无缺了,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很多挑战需要面对。

比如,在一些贫困地区,教育资源依然匮乏,孩子们无法享受到优质的教育;在医疗领域,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依然存在,让很多人因病致贫。

国家与革命读书笔记_作文3000字_读书笔记_

国家与革命读书笔记_作文3000字_读书笔记_

国家与革命读书笔记《国家与革命》是列宁于192019年8月至9月写成的,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国家与革命,欢迎阅读,希望对你能够提供帮助。

更多资讯尽在读书笔记栏目!国家与革命读书笔记一列宁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理论家,布尔什维克党创立者、缔造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任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

他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列宁主义理论。

被全世界共产主义者广泛认同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革命导师和领袖”。

《国家与革命》是一篇系统阐述国家与革命问题的重要文献,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最卓越的经典著作之一。

在这部著作中,列宁历史地考察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全面地总结了1848年至192019年这70多年来马克思关于国家的理论和实践;在总结工人运动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较完整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基本观点,阐明了国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还针对当时的革命形势,重点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在国家方面的历史任务,阐明了将要诞生的新国家的实质和特征。

《国家与革命》是列宁于192019年8月至9月写成的,192019年5月出版。

列宁在《初版序言》中概述了写作本书的历史背景及其意义:“国家问题,现在无论在理论方面或在政治实践方面,都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问题的基本观点在本书中.列宁坚持和发挥了马克思主义在国家问题上的基本观点,阐述了国家的起源、本质、特征和职能。

首先, 列宁引用恩格斯的话指出“国家决不是从外部强加于社会的一种力量。

国家也不像黑格尔所断言的是‘伦理观念的现实’,‘理性的形象和现实’。

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

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站在社会之上的力量来抑制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_《国家与革命》读书笔记五篇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_《国家与革命》读书笔记五篇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_《国家与革命》读书笔记五篇----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大学生《国家与革命》读后感【一】《国家与革命》是列宁系统阐述和发挥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重要著作。

《国家与革命》写于1917年8-9月,1918年5月出版。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加深和激化了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各种矛盾。

帝国主义时代迅速发展起来的社会生产力和高度集中地垄断经济形势,为社会主义的到来创造了物质前提。

正如列宁所说,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

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进一步加速和加剧了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日益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加重了对劳动群众的压迫和剥削。

战争给各国经济造成严重破坏,更给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带来深重灾难,迫使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奋起进行反抗对垄断资本主义统治和帝国主义战争的斗争,欧洲许多国家出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形势。

革命高潮的到来,把革命的问题----国家政权问题提上了日程。

恩格斯在总结他所作的历史的分析时说:“国家绝不是从外部强加于社会的一种力量。

国家也不像黑格尔所断言的是伦理观念的现实,理性的形象和现实。

列宁说,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

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吧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一种表面上站在社会之上的力量来抑制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

这一段话十分清楚的地表达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历史作用和意义这一问题的基本思想。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在阶级矛盾客观上不能调和的地方、时候和条件下,便产生国家。

反过来说,国家的存在证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

国家与革命读书笔记

国家与革命读书笔记

《国家与革命》读书笔记列宁——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把自己的毕生精力都奉献给革命事业的无产阶级的领袖,他写过很多著作被人们所熟读。

笔者拜读了《国家与革命》这本书,深刻感受到列宁的革命精神,为无产阶级夺得政权以及人类的解放所作出的努力。

这本书的写作背景是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夕(1917年8-9月)写的系统的阐述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著作。

十月革命也称布尔什维克革命,俄国工人阶级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联合贫困农民所共同完成的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

随着资本主义的日益发展,对农民和工人越来越严重的剥削和压迫,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不公平,资产阶级内部的黑暗与勾结…..各种矛盾激增,推动了阶级斗争的爆发,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促使无产阶级革命条件变得越发成熟。

我们都知道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因此必须要以正确的态度看待国家问题,事实上有很多流派在不同程度上扭曲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对社会主义运动带来了很不利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列宁的《国家与革命》随之诞生,比较系统的描述了马克思主义对待国家问题的著作。

掌握了该著作的写作背景才能够置身当时的社会环境去感知作者的写作情怀,通过理解他的写作语言,方式与结构,才可以真正的体会作者的思想。

下面笔者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阐述自己的理解和认知。

一、对各部分的内容作出介绍,并探析各部分之间展开的逻辑跟据。

这部著作除去初版序言和第二版序言,共有六章,每个章节都紧密关联,在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时,批判了沙文主义者、“考茨基主义”以及机会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忽视与抹杀,特别突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这是革命的目的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

第一章是阶级社会和国家。

这部分内容考察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的基本概念,谈到这个学说被人忽略忘记或者遭到机会主义者的歪曲误解的各方面。

书中引用了恩格斯在总结他所做的历史的分析时的一段话,很清晰明了的表明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历史作用及其意义的基本思想。

国 家与革命 读后感

国 家与革命 读后感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国家与革命》读后感《国家与革命》是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夕撰写的一部重要著作,它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对于我们理解国家的本质、作用以及无产阶级革命的目标和策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也有了许多深刻的思考。

在书中,列宁首先批判了机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歪曲。

他指出,机会主义者故意忽略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国家问题的重要论述,试图将无产阶级革命的目标模糊化,使工人阶级陷入改良主义的幻想之中。

列宁强调,必须恢复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本来面目,才能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

列宁深入分析了国家的起源和本质。

他认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在资本主义社会,国家是资产阶级维护其统治的机器。

资产阶级通过国家机器来镇压无产阶级的反抗,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和政治权力。

而无产阶级要想获得解放,就必须推翻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无产阶级专政是列宁国家学说的核心内容。

他指出,无产阶级专政不是简单地对资产阶级进行镇压,而是要在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后,逐步消灭阶级,实现共产主义。

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包括镇压剥削者的反抗、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进行文化教育等方面。

只有通过无产阶级专政,才能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

同时,列宁还探讨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策略问题。

他认为,无产阶级革命不能简单地照搬以往的经验,而要根据具体的历史条件和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策略。

在革命的过程中,要善于利用各种形式的斗争,包括合法斗争和非法斗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终实现革命的胜利。

读完这本书,我深刻认识到国家的本质不是抽象的,而是与阶级关系紧密相连的。

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国家的性质和作用是不同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国家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而在社会主义社会,国家则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

这让我更加清楚地看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和局限性,也更加坚定了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引言概述:《国家与革命》是俄国革命领袖列宁的重要著作,全面阐述了他对国家和革命的理论观点。

通过深入研究这本书,我深刻认识到国家的本质和革命的重要性。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详细阐述我对这本书的理解和感悟。

正文内容:1. 国家的本质1.1 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指出,国家是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实施暴力的机构。

国家的存在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通过法律和暴力手段来巩固统治地位。

1.2 国家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列宁认为,国家的出现是阶级斗争的结果。

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不可避免,国家的存在是为了解决这些矛盾,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2. 革命的必要性2.1 革命是推翻旧制度的唯一途径列宁强调,革命是被压迫阶级推翻旧制度、建立新社会的唯一途径。

通过革命,被压迫的阶级能够推翻统治阶级的统治,实现社会的彻底变革。

2.2 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通过革命,被压迫阶级能够以暴力手段夺取政权,实现自己的利益诉求。

3. 革命的策略和组织3.1 党的领导列宁认为,革命的成功离不开一个有组织、有纪律的政党的领导。

党是阶级斗争的先锋队,必须具备强大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引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

3.2 武装斗争革命需要武装斗争来推翻统治阶级的统治。

列宁强调,武装斗争是革命的重要手段,只有通过武装斗争,被压迫阶级才能夺取政权。

3.3 无产阶级专政革命胜利后,必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通过国家机器来保护无产阶级的利益,并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的目标。

4. 国家与社会主义4.1 国家在社会主义阶段的作用列宁认为,在社会主义阶段,国家仍然存在,但它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国家不再是阶级统治的工具,而是代表整个人民利益的工具,通过国家来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

4.2 国家逐渐消亡在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国家将逐渐消亡。

随着阶级矛盾的逐渐消除,国家的职能将越来越少,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目标。

国家与革命读书笔记

国家与革命读书笔记

国家与革命读书笔记书作者:列宁在阅读本书过程中,我采取综合读书笔记的方法,把我觉得有用的知识点记下、分析。

《国家与革命》是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夕撰写的一部关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经典著作,全书共六章,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特别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批判了第二国际机会主义的反动国家观,对全世界无产阶级建立和巩固自己的政权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序言部分:机会主义造成了在世界各个正式的社会党内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沙文主义流派,其特点是打着社会主义的口号,对于资产阶级的利益采取卑躬屈膝的迎合态度。

第二国际(1889--1914年)领袖,卡尔考茨基。

第一章阶级社会和国家1.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这一部分首先介绍了在当时的情况下马克思主义被歪曲空前的流行,所以首要任务就是要恢复真正的马克思的国家学说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在阶级矛盾客观上不能调和的地方、时候和条件下,便产生国家。

小资产阶级把国家说成是阶级调和的机关,在马克思看来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机关,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关,这个阶级不可能与同他对立的一方调和。

这部分明确了马克思的国家概念,并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在机会主义的影响下被歪曲的现状,其意义还是着重在强调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必须要通过摧毁久的国际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领导。

2.特殊的武装队伍,监狱等等按地区来划分国民;公共权力的设立。

国家“力量”概念,即从社会中产生但又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的概念。

这种力量主要是拥有监狱,警察,军队等等的特殊的武装队伍。

居民的自动的武装组织这个部分主要是说明国家“力量”作为维护统治阶级的工具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他维护着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另一方面,它也成为推翻统治阶级的潜在力量。

3.国家是剥削被压迫阶级的工具为了确保公共权力,税收和国债就成为了必须。

4.国家“自行消亡”和暴力革命国家的“自行消亡”指的是,无产阶级将取得国家政权,这样一来就消灭了作为国家的国家,即以无产阶级革命来“消灭”资产阶级的国家,而“自行消亡”是指社会主义革命以后无产阶级国家制度残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与革命读书笔记
书作者:列宁
在阅读本书过程中,我采取综合读书笔记的方法,把我觉得有用的知识点记下、分析。

《国家与革命》是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夕撰写的一部关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经典著作,全书共六章,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特别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批判了第二国际机会主义的反动国家观,对全世界无产阶级建立和巩固自己的政权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序言部分:
机会主义造成了在世界各个正式的社会党内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沙文主义流派,其特点是打着社会主义的口号,对于资产阶级的利益采取卑躬屈膝的迎合态度。

第二国际(1889--1914年)领袖,卡尔考茨基。

第一章阶级社会和国家
1.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这一部分首先介绍了在当时的情况下马克思主义被歪曲空前的流行,所以首要任务就是要恢复真正的马克思的国家学说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在阶级矛盾客观上不能调和的地方、时候和条件下,便产生国家。

小资产阶级把国家说成是阶级调和的机关,在马克思看来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机关,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关,这个阶级不可能与同他对立的一方调和。

这部分明确了马克思的国家概念,并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在机会主义的影响下被歪曲的现状,其意义还是着重在强调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必须要通过摧毁久的国际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领导。

2.特殊的武装队伍,监狱等等
按地区来划分国民;公共权力的设立。

国家“力量”概念,即从社会中产生但又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的概念。

这种力量主要是拥有监狱,警察,军队等等的特殊的武装队伍。

居民的自动的武装组织
这个部分主要是说明国家“力量”作为维护统治阶级的工具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他维护着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另一方面,它也成为推翻统治阶级的潜在力量。

3.国家是剥削被压迫阶级的工具
为了确保公共权力,税收和国债就成为了必须。

4.国家“自行消亡”和暴力革命
国家的“自行消亡”指的是,无产阶级将取得国家政权,这样一来就消灭了作为国家的国家,即以无产阶级革命来“消灭”资产阶级的国家,而“自行消亡”是指社会主义革命以
后无产阶级国家制度残余。

第二章国家与革命。

1848--1851年的经验
1.革命的前夜
无产阶级所需要的只是逐渐消亡的国家;劳动者所需要的“国家”。

2.革命的总结
过去一切的革命都是使国家机器更加完备,而这个机器是必须打碎,必须摧毁的。

无产阶级国家在它取得胜利以后就会立刻开始消亡,因为在没有阶级矛盾的社会里,国家是不需要的,也是不可能存在的。

3.1852年马克思对问题的提法
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的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相联系;
2)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3)这个专政本身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达到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这揭示了马克思国家学说的实质。

第三章国家与革命。

1871年巴黎公社的经验。

马克思的分析
1.公社战士这次尝试的英雄主义何在?
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实际是恰恰相反。

工人阶级应当打碎、摧毁“现成的国家机器”,而不是夺取这个机器那么简单。

2.用什么东西来代替被打碎的国家机器呢?
由资产阶级民主转化为无产阶级民主,即由国家转化为一种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国家的东西。

3.取消议会制
普选制不是为了每三年或六年决定以此,究竟由统治阶级中的什么人在议会里代表和镇压人民。

这正揭示了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普选表面上的民主,其实是实质上的绝对不民主!
4.组织起名族的统一
民族的统一不是应该破坏,相反地应该借助于公社制度组织起来。

联邦制在原则上是从无政府主义的小资产阶级观点产生出来的。

5.消灭寄生物---国家
公社的实质是工人阶级的政府,是生产者阶级同占有者阶级斗争的结果。

国家消失的过渡形式,将是“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

第四章续前。

恩格斯的补充说明
1.《住宅问题》
通过这个具体问题,一方面说明了无产阶级同现今的国家相似的地方,即把两者都称之为国家;另一方面有明显的说明了两者不同的地方,即向消灭国家过渡。

2.同无政府主义者的论战
反权威主义者要求在那些产生政治国家的社会关系废除以前,一举把政治国家废除。

3.给倍倍尔的信
当无产阶级还需要国家的时候,它需要国家不是为了自由,而是为了镇压自己的敌人,一到有可能谈自由的时候,国家本身就不存在了。

4.对爱尔福特纲领草案的批判
最普遍的一种错误就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断言的什么垄断资本主义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已经不是资本主义,已经可以称之为“国家社会主义”。

这种接近其实只是证明社会主义革
命已经接近,已经不难实现,而绝不是证明可以容忍一切改良主义者否认社会主义革命和粉饰资本主义。

5.1891年为马克思的《内战》所写的导言
6.恩格斯论民主的消除
忘记国家的消灭也就是民主的消灭,国家的消亡也就是民主的消亡。

第五章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
1.马克思如何提出问题
马克思全部的理论就是来考察现代资本主义。

自然,也就要运用这个理论去考察资本主义的即将到来的崩溃和未来共产主义的未来发展。

2.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
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

同这个时期相适宜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过渡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革命专政。

考量中国初级阶段理论。

3.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
这个社会阶段不是在他自身基础上已经发展了的,恰好相反,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各方面都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

4.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
形式上的平等到实质上的平等,按劳分配到按需分配。

第六章马克思主义被机会主义者庸俗化
1.普列汉诺夫与无政府主义者的论战
对于是否需要打碎旧的国家机器以及用什么东西来代替这两个具体政治问题,无政府主义者连一个比较接近的真理的答案都没有提出过。

2.考茨基与机会主义者的论战
考茨基在国家问题上一贯倾向于机会主义。

3.考茨基与潘涅库克的论战
革命就是无产阶级破坏“管理机构”和整个国家机构,用武装工人组成的新机构来代替它。

总结主要观点:
1.列宁针对资产阶级和机会主义者极力掩盖国家阶级性的谬论,概括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思想,鲜明地揭示了国家的阶级本质。

2.列宁独创地发挥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实质,充分论证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

3.列宁揭示了无产阶级专政与社会主义新型民主的一致性。

4.列宁还从理论上探讨了社会主义新型民主的发展规律,注意到无产阶级专政职能的多样性,集中说明了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