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与革命》读后感_《国家与革命》读书笔记五篇

合集下载

国家与革命 读后感

国家与革命 读后感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在阅读《国家与革命》一书后,我深深被其内容所震撼。

这本书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独特的分析角度,对国家与革命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让我对这个话题有了全新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本书强调了国家的阶级本质。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书中指出,国家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压迫工具。

国家的存在和发展是为了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利益,通过国家机器来实现对被压迫阶级的控制。

这种对国家本质的深入剖析,让我认识到了国家不仅仅是一个超然于社会之上的中立机构,更是一个阶级统治的工具。

其次,本书探讨了革命的必要性和方式。

马克思主义认为,被压迫阶级必须进行革命,推翻统治阶级的统治,建立自己的政权。

通过暴力革命,被压迫阶级可以摆脱经济、政治和思想上的束缚,实现自己的利益和解放。

在这一点上,我对革命的认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明白了革命不仅仅是一种手段,更是被压迫阶级争取权益、追求自由的必由之路。

此外,本书还分析了国家在社会主义时期的角色和作用。

在社会主义阶段,国家不再是一个阶级的工具,而成为整个社会的管理者和协调者。

国家的权力受限于人民的意志,代表人民的利益。

这一理念让我明白了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着根本的区别,社会主义国家的目标是为了全体人民的幸福和利益。

最后,本书对于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追求给予了深入的思考。

马克思认为,在人类历史条件具备一定程度的共产主义生产力之后,国家将逐渐消亡,实现全面的个人自由和共产主义的社会秩序。

这个理想的追求,在我内心深处激发起了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奋斗的动力。

通过阅读《国家与革命》,我对国家和革命这一话题的认识有了极大的拓展。

书中深邃的思想和独到的观点,让我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实现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同时,书中关于国家与阶级斗争的分析,也使我对社会的现状和社会问题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对国家与革命的现实意义和历史进程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国家与革命 读后感

国家与革命 读后感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国家与革命》是由俄国革命导师列宁所著的一本政治理论著作,被誉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经典之作。

阅读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下是我对其的读后感。

首先,我被书中对革命的分析和理论深深吸引。

列宁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入研究和总结,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并对这一理论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书中分析了国家的本质,指出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一种暴力机构,无产阶级必须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自己的无产阶级国家。

这种观点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革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当今社会,阶级矛盾依然存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次,书中对无产阶级专政进行了具体规划和组织结构的探讨,让我对无产阶级革命的实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列宁认为,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必须建立起工人、农民和贫民的联盟,实现人民的民主和自由。

他还提出了建立无产阶级代表组织(即工人、农民和士兵代表苏维埃)的重要性,这为革命胜利后的组织与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通过深入理解书中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我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有了更加充分的认识。

此外,我还被书中关于国际无产阶级团结的呼吁所打动。

列宁强调国际革命的重要性,认为各国无产阶级必须团结起来,共同推翻资本主义的统治。

他强调各国人民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只有通过国际团结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

这种国际主义精神深深震撼了我,让我意识到无产阶级的斗争是全球性的,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团结与支持。

总的来说,阅读《国家与革命》给我带来了对革命和社会主义理论的更深入的理解。

书中对于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组织、国际无产阶级团结等问题的探讨,让我认识到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这本书不仅对革命者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对每个关心社会进步的人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阅读本书,让我对社会主义理论、无产阶级革命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在当今社会,虽然历史已经向前推进,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汲取不朽的智慧,为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而不懈努力。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国家与革命>读后感》列宁的《国家与革命》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社会和政治更深层次理解的大门。

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说实话,有些吃力。

书中那些关于国家本质、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论述,感觉有些抽象和遥远。

但随着深入阅读,我逐渐被列宁深刻的洞察和犀利的分析所吸引。

列宁在书中对国家的起源和本质进行了深入剖析。

他指出,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在原始社会,没有国家,人们共同劳动,平等相处。

但随着私有制的出现,社会产生了阶级分化,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建立了国家这个暴力机器。

这让我想到了曾经在历史课上学到的古代王朝,那些高高在上的统治者,他们凭借着国家的权力,过着奢华的生活,而广大的劳动人民却在辛苦劳作中苦苦挣扎。

书中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论述,也让我深受触动。

列宁强调,无产阶级革命的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这可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需要无数无产阶级革命者为之奋斗的伟大事业。

我想起了曾经看过的一些纪录片,里面展现了工人们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中辛勤劳作,却只能获得微薄的收入,无法养活自己和家人。

他们开始觉醒,团结起来,为了自己的权益而斗争。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还想到了我们如今的社会。

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稳定的国家,享受着各种权利和自由。

但这一切并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我们不能忘记那段历史,不能忘记那些为了国家和人民的解放事业而英勇献身的英雄们。

同时,这本书也让我思考了国家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如今,国家承担着保障人民福祉、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等重要责任。

我们看到,国家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

但这并不意味着国家的工作就已经完美无缺了,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很多挑战需要面对。

比如,在一些贫困地区,教育资源依然匮乏,孩子们无法享受到优质的教育;在医疗领域,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依然存在,让很多人因病致贫。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国家与革命》读后感《国家与革命》是俄国革命家列宁所著的一本政治著作,该书激发了无数人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追求。

通过深入研读这本著作,我对国家与革命的本质、革命的目标以及它们对未来社会的影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国家与革命揭示了国家在阶级社会中的实质。

列宁在书中指出,国家本质上是一个阶级统治工具,是实现阶级剥削和压迫的工具。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国家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并对被压迫阶级实施剥削。

这一观点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启示,让我认识到国家是如何被少数人所操控和滥用的。

其次,国家与革命阐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目标。

列宁提出,无产阶级革命的目标是彻底推翻资产阶级国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一目标意味着彻底消灭阶级剥削和压迫,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加深入地理解到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也更加坚定了我对社会主义的信念。

此外,国家与革命对未来社会的影响也被深入探讨。

列宁认为,只有在消灭了阶级和国家之后,人们才能真正实现自由、平等和幸福。

社会主义的实现将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解放被剥削和受压迫的人民,创造一个更加公正和繁荣的社会。

通过读这本书,我对社会主义的美好前景有了更加清晰和明确的认识。

在读完《国家与革命》后,我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对如何实现这些理念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

这本书不仅为我打开了新的思维之门,还激发了我对社会公正和人类解放的追求。

通过深入研究和了解国家与革命的理论,我将不断努力为实现社会主义的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

综上所述,《国家与革命》这本书给予了我很多思考和启示,让我对国家与革命、革命的目标以及对未来社会的影响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这本书不仅是政治思想的经典之作,更是激励每个追求正义和平等的人的指南。

我相信,在不断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必将迈向一个更加公正、幸福和美好的社会。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_《国家与革命》读书笔记五篇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_《国家与革命》读书笔记五篇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_《国家与革命》读书笔记五篇----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大学生《国家与革命》读后感【一】《国家与革命》是列宁系统阐述和发挥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重要著作。

《国家与革命》写于1917年8-9月,1918年5月出版。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加深和激化了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各种矛盾。

帝国主义时代迅速发展起来的社会生产力和高度集中地垄断经济形势,为社会主义的到来创造了物质前提。

正如列宁所说,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

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进一步加速和加剧了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日益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加重了对劳动群众的压迫和剥削。

战争给各国经济造成严重破坏,更给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带来深重灾难,迫使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奋起进行反抗对垄断资本主义统治和帝国主义战争的斗争,欧洲许多国家出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形势。

革命高潮的到来,把革命的问题----国家政权问题提上了日程。

恩格斯在总结他所作的历史的分析时说:“国家绝不是从外部强加于社会的一种力量。

国家也不像黑格尔所断言的是伦理观念的现实,理性的形象和现实。

列宁说,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

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吧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一种表面上站在社会之上的力量来抑制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

这一段话十分清楚的地表达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历史作用和意义这一问题的基本思想。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在阶级矛盾客观上不能调和的地方、时候和条件下,便产生国家。

反过来说,国家的存在证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

国 家与革命 读后感

国 家与革命 读后感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国家与革命》读后感《国家与革命》是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夕撰写的一部重要著作,它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对于我们理解国家的本质、作用以及无产阶级革命的目标和策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也有了许多深刻的思考。

在书中,列宁首先批判了机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歪曲。

他指出,机会主义者故意忽略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国家问题的重要论述,试图将无产阶级革命的目标模糊化,使工人阶级陷入改良主义的幻想之中。

列宁强调,必须恢复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本来面目,才能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

列宁深入分析了国家的起源和本质。

他认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在资本主义社会,国家是资产阶级维护其统治的机器。

资产阶级通过国家机器来镇压无产阶级的反抗,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和政治权力。

而无产阶级要想获得解放,就必须推翻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无产阶级专政是列宁国家学说的核心内容。

他指出,无产阶级专政不是简单地对资产阶级进行镇压,而是要在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后,逐步消灭阶级,实现共产主义。

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包括镇压剥削者的反抗、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进行文化教育等方面。

只有通过无产阶级专政,才能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

同时,列宁还探讨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策略问题。

他认为,无产阶级革命不能简单地照搬以往的经验,而要根据具体的历史条件和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策略。

在革命的过程中,要善于利用各种形式的斗争,包括合法斗争和非法斗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终实现革命的胜利。

读完这本书,我深刻认识到国家的本质不是抽象的,而是与阶级关系紧密相连的。

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国家的性质和作用是不同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国家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而在社会主义社会,国家则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

这让我更加清楚地看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和局限性,也更加坚定了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

学习列宁《国家与革命》的心得体会

学习列宁《国家与革命》的心得体会

学习列宁《国家与革命》的心得体会学习列宁《国家与革命》,我深感受益匪浅。

本书围绕国家和革命的关系,深刻揭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质和目标。

通过阅读,我意识到革命不仅仅是推翻旧制度,更是建立新的国家形式,实现阶级斗争的最终胜利。

以下是我对学习《国家与革命》的心得体会。

第一部分:国家的消亡和无产阶级专政《国家与革命》第一部分主要探讨国家的本质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形式。

列宁在书中指出,“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揭示了国家的阶级性质。

他认为,国家是剥削阶级统治被剥削阶级的工具,是统治阶级对被压迫阶级进行镇压和控制的机构。

而无产阶级的最终目标是消灭阶级社会和国家本身。

我深受这一观点的启发。

在现实社会中,各国政府的统治都是基于一定的阶级利益,并以此为导向进行决策和施政。

只有通过无产阶级专政,才能真正摆脱阶级剥削和压迫。

无产阶级专政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必要条件,只有彻底改变国家的性质,才能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奠定基础。

第二部分:国家与革命的策略问题《国家与革命》第二部分着重讨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策略问题。

列宁提出了“革命的两阶段论”和无产阶级在政治斗争中的领导地位等观点。

他认为,无产阶级在革命初期必须联合其他被剥削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

而在第二个阶段,通过无产阶级专政来彻底消灭资产阶级,最终实现无阶级社会。

这一观点给我很大启发。

无产阶级革命是一个长期的斗争过程,需要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策略。

在资产阶级统治尚未被推翻的初期,无产阶级需要联合其他被压迫阶级,通过群众运动来实现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在这个过程中,无产阶级要发挥自己的先锋作用,成为革命的领导力量。

第三部分:对国家的临时利用《国家与革命》第三部分谈到了无产阶级在革命过程中对国家的临时利用。

列宁指出,在资产阶级统治被推翻后,无产阶级必须建立自己的国家机器,用以保卫革命成果。

他强调国家机器的变革,压缩军队、警察等机构的规模,并将其与广大劳动人民相结合。

这一部分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在马恩相继离世之后,社会主义阵营中有许多机会主义分子和修正主义者对马恩思想歪曲误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造成了不良影响,为了捍卫马恩学说,还原马恩思想,列宁在系统阅读马恩原著的基础上,于1917年8月至9月间,隐居在俄芬边界的芬兰拉兹里夫车站附近的茅草棚中,完成了《国家与革命》这本重要著作。

准确的说列宁并未全部完成,因为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中断了写作。

但列宁也并未遗憾,因为做出革命的经验比论述革命的经验更愉快,更有益[1]。

《国家与革命》主要整理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以及无产阶级在推翻资产阶级暴力革命中的任务和作用。

半国家理论也是列宁在该书中明确提出来的,它是指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所建立的国家,之所以是半国家,是因为它已经打碎了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居民已经自己上台来代替实行镇压的特殊力量,所有一切都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国家了[2][2] 。

半国家理论不仅是对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建设的理论概括,也是对其的一种现实指导。

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急剧变化的转型时期,原有的政治经济体制也在不同程度上有了转变,在这种转变之中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和隐患,我们有必要重新认真思考,对于其中的一些问题的解答,我们也许能从半国家理论中获得启示。

一、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国家作为一个在文明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在人们生活和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于国家的核心内容,不同的思想家有着不同的认识,霍布斯认为国家就是进行暴力统治的利维坦,卢梭、洛克认为国家是建立在社会契约上的一个代理机构,黑格尔认为国家是与市民社会相关联的理念的实在化形式,而马克思对国家的理解是建立在阶级斗争之上的一个统治工具。

1、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统治阶级压迫被统治阶级的工具。

《共产党宣言》开篇就讲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遍布着整个人类的发展史,尤其是进入了资本主义时代之后,随着劳动分工不断细化以及私有制的不断完善,资产阶级对劳动阶级的剥削也日益加重,因此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也不断恶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_《国家与革命》读书笔记五篇----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大学生《国家与革命》读后感【一】《国家与革命》是列宁系统阐述和发挥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重要著作。

《国家与革命》写于1917年8-9月,1918年5月出版。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加深和激化了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各种矛盾。

帝国主义时代迅速发展起来的社会生产力和高度集中地垄断经济形势,为社会主义的到来创造了物质前提。

正如列宁所说,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

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进一步加速和加剧了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日益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加重了对劳动群众的压迫和剥削。

战争给各国经济造成严重破坏,更给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带来深重灾难,迫使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奋起进行反抗对垄断资本主义统治和帝国主义战争的斗争,欧洲许多国家出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形势。

革命高潮的到来,把革命的问题----国家政权问题提上了日程。

恩格斯在总结他所作的历史的分析时说:“国家绝不是从外部强加于社会的一种力量。

国家也不像黑格尔所断言的是伦理观念的现实,理性的形象和现实。

列宁说,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

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吧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一种表面上站在社会之上的力量来抑制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

这一段话十分清楚的地表达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历史作用和意义这一问题的基本思想。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在阶级矛盾客观上不能调和的地方、时候和条件下,便产生国家。

反过来说,国家的存在证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

为了捍卫和恢复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正确指导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从1916年秋开始,列宁就着手系统的研究国家问题,《国家与革命》就应运而生了。

大学生《国家与革命》读后感【二】在第一章中,列宁依据马克思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国家学说,从国家的产生、特征及其作用等方面论述了国家的本质和消亡等重要问题,批判了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修正主义在国家问题上的谬论。

第二章,列宁论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8至1851年革命前后,关于无产阶级必须用暴力革命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物产阶级专政的思想,批判了机会主义对这一光辉思想的歪曲。

第三章,列宁论述了马克思对1871年巴黎公社经验的分析和总结,批判了机会主义分子对公社经验的歪曲,发挥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巴黎公社式的无产阶级国家代替旧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思想。

第四章,列宁依据恩格斯在几篇著作中对巴黎公社的革命经验的补充说明,进一步阐明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第五章,列宁论述了共产主义发展和国家消亡的关系。

论证了“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度”、“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三个时期的国家的存在,正在消亡和最后消亡的必然性。

第六章,列宁主要揭露和批判了考茨基和普列汉诺夫之流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背叛,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同修正主义在国家问题上的根本分歧。

关于国家自行消亡这一论断的感想:国家“自行消亡”是恩格斯提出的一个著名论断。

这一原理同样遭到机会主义者最粗暴的歪曲。

在他们看来,既然国家是“自行消亡”的。

列宁完整的引述了恩格斯的著名论述并做了详细的分析。

列宁指出,恩格斯说的“自行消亡”是指社会主义革命以后无产阶级国家制度残余,资产阶级国家是不会自行消亡的,而是由无产阶级在革命中消亡的。

这个革命以后自行消亡的是无产阶级国家。

因为资产阶级国家是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实行正压的特殊力量,要使它转变由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实行镇压的特殊力量,这样一种更替是绝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的。

列宁着重阐述了国家自行消亡与暴力革命之间的关系,强调指出,恩格斯对暴力革命的作用的论述同国家自行消亡的理论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是构成一个严密的整体的。

最后,在列宁写作这本著作以后的这90余年里,资本主义的这些新的发展、新的变化是列宁没有估计到的也是列宁不可估计到的,我们要客观的、历史的看待这一论断,我们不能因为现在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调整就否认20世纪初资本主义曾经出现过的垂死状态。

所以,列宁的这一论断在当时是正确的,在现在同样具有伟大的意义。

大学生《国家与革命》读后感【三】列宁在他的文章中所谈到的关于国家的功能,主要是指国家在解决国内的阶级矛盾时所发挥的作用。

例如资本主义国家对本国无产阶级的压迫和俄国苏维埃政权对反革命集团的镇压等。

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家的对外功能则充分地表现出来了。

无论是当时的法西斯联盟还是反法西斯联盟,都是以国家为“单位”形成的,并不是以某个阶级的国际联合对付另一个阶级的国际联合。

换句话说,是国家利益之间的对抗,而不是阶级利益的对抗主导了这场世界大战。

可见,国家不仅具有阶级压迫的功能,而且也具有抵御外来干涉的对外功能。

无论是马克思还是列宁,他们都没能经历这场人类历史上最惨烈、影响最广泛的战争,因而不可能就国家的对外功能有深刻的研究和认识。

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我们必须充分注意研究和发挥国家的对外功能和作用。

新中国成立初期和改革开放之前,由于帝国主义的封锁和我们对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缺乏认识,因此对国家功能的认识存在片面性。

例如在国际交往中,过分强调了以意识形态和阶级斗争划线,忽视了国家的对外功能与对内功能的差异性。

比如说我们过去就没有认识到,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也可能会对外扩张;社会主义国家之间也会发生摩擦甚至战争。

又比如,我们过去总对与资本主义世界打交道百倍警惕,迟迟不敢对外敞开国门。

事实证明,国家间的矛盾与国内的阶级矛盾可能具有不同的性质,并决定了国家的对外和对内功能的不同。

因此,仅仅重视研究国家的某一方面功能是不够的,这将导致我们的对内和对外政策出现偏差。

“二战”之后,联合国诞生了。

半个多世纪以来,联合国逐步成为了调节和解决国际间冲突(包括贸易冲突)、维护世界正常秩序的国际机构。

联合国是以国家为成员构成的,并通过国际法规协调成员国之间的关系。

一个国家要想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和善待,必须成为这个国际大家庭的一员,我国加入TWO,也是这个道理。

在我国申请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时,由于我们的认识不够,没有积极要求同时恢复我国在GATT(关税总协定)中的成员国地位,结果使我国在今后的国际贸易中长期处于被动的地位。

经过了十几年的艰苦谈判,我们才得以进入WTO。

可见,不重视发挥国家在调节国际关系方面的作用,就会付出代价。

在历史上,犹太民族曾遭受过多次“灭顶之灾”,仅在“二战”中就有600万犹太人在纳粹的大屠杀中丧生,占当时全球犹太人口的三分之一。

由于犹太人自身的努力和国际社会的同情,联合国表决通过了巴勒斯坦分治方案,为建立以色列国扫清了道路,然而也为巴以之间的“拉锯战”埋下了祸根(目前巴以之间的问题最终也要用分立两个独立国家的办法解决)。

以色列国的建立,使犹太人有了自己的祖国,从而结束了犹太民族无家可归的历史,并为永久保持犹太民族的特性和利益提供了保障。

可见,国家也是解决民族矛盾的产物和工具,它具有包涵和延续人类不同民族特性和宗教信仰的社会功能。

又比如,国家为捍卫民族利益所发挥的作用也生动地体现在我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时期。

当时蒋介石面对日本人的侵略,却打出了“攘外必先安内”的口号。

张、杨两位爱国将领出于民族与国家的利益发动了“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同意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从而掀起了全国人民共同抗日的高潮。

为了民族利益,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与过去“围剿”过自己的国民党军队一起,携手抗日。

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功能与民族利益之间的超乎意识形态的紧密关系。

现在少数“台独”份子还在试图把台湾从中国的版图中分割出去,全然不顾中华民族的利益自古以来就是以中国的统一为保障的这一历史事实。

对于这些分裂祖国的小丑,中国人民是不会允许他们走得太远的。

大学生《国家与革命》读后感【四】国家还具有特殊的管理功能。

国家通常具备比较完整的国家机器,如边界、海关、军队、警察、监狱等“硬件”;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国家还具备了卫星、雷达、电子屏障、检疫、网络安全等“软件”。

现在人类越来越多地面临着艾滋病、疯牛病、、难民流、网络病毒、生化武器的威胁,如果没有国家机器的保护,任何地方产生的“瘟疫”都将会畅通无阻、很快蔓延到全世界。

可见,保持合理的国家格局和边界,对遏制人为的、或自然界的灾难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

综上所述,国家的功能和作用是多方面的。

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证明,国家已经成为了人类社会的细胞,它不仅具有解决阶级矛盾的功能,而且对于调解世界各地区和民族的纷争、维持人类社会的正常秩序发挥着重要作用。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阶级的划分和阶级斗争已不像一百年前那样分明和尖锐,而民族与宗教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和激化,贫富之间的差距又进一步加深了民族与地区间矛盾的程度。

因此,仅仅把是否存在阶级和阶级压迫作为“国家消亡”的唯一条件,显然已不符合今天的情况。

我甚至认为,即使是到达了完全消除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无阶级社会,民族与宗教的差异和矛盾也可能仍然存在。

民族和宗教是先于阶级的出现而出现的,生产资料的国有化可能导致阶级的消灭,但并不会导致民族与宗教的消灭。

因此,国家对于调解民族与宗教矛盾的社会功能将会长期存在。

新中国已经成立了半个多世纪,我们都认为我国已经不存在阶级和阶级压迫,是否因此就可以削弱国家机器的作用呢?恰恰相反,随着改革开放和与国际社会的“接轨”,我国现在的社会秩序不是在好转,而是在恶化。

腐败问题、造假问题、问题、黄睹毒问题、失业问题、青少年犯罪问题、邪教问题、环境问题、等等,都比“文化革命”以前严重。

所以,国家机器只能加强。

当然,在处理不同矛盾时要采取不同的方式。

对于必须镇压的要坚决镇压,而对于民族矛盾、宗教问题,要采取适当的方式解决。

否则将可能激化矛盾,把事情搞糟,甚至会导致国家的分裂。

我并不是说列宁的文章写的不对,就俄国当时的情况看,阶级矛盾是俄国的主要矛盾,所以列宁自然要强调国家是阶级斗争工具的观点。

然而,对于国家随着阶级的消灭而会“自行消亡”的论述,现在看来,无论是俄国的革命还是中国的革命都没有能为我们提供旁证和依据,需要我们今后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大学生《国家与革命》读后感【五】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不能没有对社会的管理。

即使进入了共产主义社会,也需要有管理。

马克思说的“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社会,同样需要有一个管理机构根据可能取得的社会财富,按照人们的需求进行财富的分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