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十分钟试讲教案

合集下载

《雨巷》课堂教案设计

《雨巷》课堂教案设计

《雨巷》课堂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雨巷》,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现代诗歌的基本知识,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雨巷》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欣赏诗歌、创作诗歌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戴望舒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情感,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1. 《雨巷》诗歌内容的理解。

2. 《雨巷》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意象的把握。

2. 诗歌情感的体会。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内容、艺术特色等。

2. 讨论法: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情感等。

3. 创作实践:学生创作诗歌,分享并评价。

五、教学准备:1. 教材:《雨巷》诗歌文本。

2. 参考资料:关于《雨巷》的背景资料、评论文章等。

3. 投影仪、音响等教学设备。

教案内容: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戴望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雨巷》,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诗歌内容讲解(10分钟)1. 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情感等。

2. 解释诗歌中的一些难点词汇和表达。

三、诗歌艺术特色分析(10分钟)1. 分析诗歌的语言美、形式美等。

2.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四、分组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角度分析诗歌。

2. 讨论诗歌的意象、情感、艺术特色等。

五、创作实践(10分钟)1. 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创作一首以“雨巷”为主题的诗歌。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互相评价、交流。

六、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2. 推荐学生阅读戴望舒的其他诗歌,拓展文学视野。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雨巷》这首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得到了提高。

在创作实践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展现了自己的创作才华。

但在讨论环节,部分学生表现出较强的依赖性,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培养。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六、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雨巷十分钟试讲教案范本

雨巷十分钟试讲教案范本

雨巷十分钟试讲教案范本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感受《雨巷》的朦胧美。

2、让学生掌握象征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3、培养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分析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营造的意境。

(2)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把握诗歌的主题。

2、教学难点(1)领悟“雨巷”“丁香姑娘”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2)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复杂情感。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分钟)播放一段江南雨巷的视频,展示悠长、寂寥的雨巷画面,同时播放轻柔的背景音乐,营造出一种朦胧、忧伤的氛围。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2 分钟)1、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情感。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初步感受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三)分析意象,体会意境(4 分钟)1、提问:诗中描绘了哪些意象?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雨巷、油纸伞、丁香姑娘等。

2、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些意象的特点和给人的感受。

3、教师点拨:雨巷——悠长、寂寥;油纸伞——复古、神秘;丁香姑娘——美丽、哀怨、彷徨。

4、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意象共同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四)探究象征,把握主题(2 分钟)1、提问:“雨巷”和“丁香姑娘”象征着什么?2、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雨巷”象征着黑暗的社会现实,“丁香姑娘”象征着美好的理想和希望。

(五)诵读诗歌,深入体会(1 分钟)学生再次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进一步体会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六)课堂小结(30 秒)总结诗歌的意象、象征手法和主题,强调诗歌的朦胧美。

(七)布置作业(30 秒)1、背诵全诗。

2、写一篇关于《雨巷》的读后感。

五、板书设计雨巷意象:雨巷、油纸伞、丁香姑娘象征:黑暗的社会现实、美好的理想和希望意境:朦胧、忧伤六、教学反思在这十分钟的试讲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引导学生对《雨巷》的意象、意境和主题有了初步的理解。

但由于时间有限,对于诗歌的语言特色和深层内涵的挖掘还不够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改进。

雨巷试讲教案

雨巷试讲教案

雨巷试讲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理解并背诵《雨巷》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2. 理解并解释诗中的重要词汇和意象。

3. 运用适当的朗读技巧表达诗的情感。

4. 发展学生对于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意识。

二、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理解并解释诗中的重要词汇和意象。

2. 学生能够适当运用朗读技巧表达诗的情感。

三、教学准备1. 多媒体投影仪和音响设备。

2. 《雨巷》的诗歌教材。

3. 黑板和粉笔。

四、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5分钟)首先,教师向学生复习上一节课所学的诗歌欣赏技巧,并就学生对于诗歌的印象展开讨论。

2. 新知讲授(25分钟)引导学生一起阅读《雨巷》,并分成小组讨论诗中的重要词汇和意象。

教师在黑板上列出学生讨论出的关键词和意象,并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

同时,教师向学生传授适当的朗读技巧,如调整语速、音调、节奏等,以表达诗中的情感。

3. 学生实践(15分钟)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分组朗读《雨巷》,并尝试运用适当的朗读技巧表达诗的情感。

其他组的学生则观察并给予评价和建议。

4. 拓展练习(15分钟)教师为学生准备了一些与《雨巷》相关的拓展练习,包括填空、问答和创作等。

学生在小组内完成练习,并交流分享答案和创作成果。

5. 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整理学生的讨论和实践成果,并对课堂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

教师总结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鼓励学生多读诗歌,培养自己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意识。

五、板书设计雨巷关键词:雨、巷子、春泥、黄昏、春愁意象:阴暗、凄凉、寂寥、孤寂六、课后作业1. 背诵《雨巷》。

2. 写一篇作文,描述自己心目中的雨巷。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并欣赏《雨巷》这首诗,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同时,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在理解难词和意象方面遇到了困难,需要进一步的课后辅导。

针对这一问题,我会在以后的课堂上加强相关知识点的讲解和拓展练习,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诗歌欣赏的技巧。

《雨巷》教案范文

《雨巷》教案范文

《雨巷》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学习颜婧瑶诗歌《雨巷》,了解其内涵和文化价值。

2、欣赏《雨巷》所表达的情感,感受诗歌的美和力量。

3、提高学生的朗诵和初步的韵律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课文理解,欣赏诗歌所表达的情感难点:对诗歌中的韵律的理解三、教学策略:本课采取“先阅读,后欣赏”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诗歌意义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让学生听到外面雨打窗户的声音,鼓励他们“听雨”一分钟,让雨声缓缓退去,介绍今天要学的诗歌《雨巷》。

2、自读课文、理解课文(10分钟)学生自读《雨巷》,并简单了解一下颜婧瑶的背景。

请学生思考:诗歌中雨是什么?雨巷是什么?雨声是什么?在“玻璃上/灰蒙蒙/一根小小的雨柱/悄悄向下溜”中,这一小节想要表达什么?诗歌中表达了什么意义?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思考如实地交流给他人。

3、欣赏诗歌(10分钟)老师每句话朗诵一下,并询问学生,他们觉得哪一句话最令人感动。

将学生对诗歌的赏析和感受记录在笔记本上。

4、审美体验(5分钟)请学生欣赏胡杨的照片,诗歌《荒城》的唱片和歌曲《荒城之月》,感受西北小城的淳朴与荒凉。

通过图片和歌曲,加强学生对西北荒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身边人身边事情的感悟,注重审美体验的教育。

5、韵律感的初步培养(10分钟)让学生朗诵《雨巷》,并教授如何区分和运用句式和韵律。

让学生自己画出每个句子的韵律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口吻解读其中的韵律。

6、巩固篇目理解(10分钟)请学生仿写这首诗歌,仿照它的句式和韵律编写自己的诗歌,或者用自己的语言重新尝试在《雨巷》以上下功夫。

五、课堂练习请学生带笔记本在家里自己写一篇心得体会。

六、课后反思学生的反思和老师的总结笔记。

七、总结通过学习《雨巷》,学生除了对诗歌的意义和内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自主感知韵律,欣赏诗歌的能力。

这些都使他们对文学艺术产生了更大的兴趣和热爱。

雨巷》教案

雨巷》教案
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分组讨论和成果展示环节,大家都能积极参与,展示自己的观点。但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过于依赖同伴,缺乏独立思考。为此,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此外,我还发现学生们在总结回顾环节,对于本节课的知识点掌握得较为牢固。但也有一些学生提出了疑问,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注重课堂互动,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透彻。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现代诗歌的基本概念。《雨巷》是一首现代抒情诗,它以自由诗的形式表达了诗人戴望舒的情感。现代诗歌在情感表达和形式上具有很大的自由度,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抒发内心情感。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通过分析《雨巷》这首诗,来看现代诗歌在实际中的情感表达。诗中的“雨巷”、“丁香一样的姑娘”等意象,都是诗人情感的具体体现。
-在意象与情感的深层解读方面,难点在于引导学生从“丁香一样的姑娘”这一意象中,体会诗人对爱情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无奈。
-在修辞手法的运用方面,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运用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可以通过创作练习来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
四、教学流程பைடு நூலகம்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雨巷》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是否曾在某个下雨的日子,独自漫步在悠长的巷子里,有过特别的情感体验?”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雨巷》中的情感奥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寂寥”、“象征”等,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雨巷十分钟试讲教案

雨巷十分钟试讲教案

雨巷十分钟试讲教案雨巷十分钟试讲教案戴望舒的《雨巷》试讲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雨巷十分钟试讲教案,欢迎参考阅读!雨巷十分钟试讲教案1一、导入有人说爱情是心与心的碰撞,有人说爱情是黑暗中闪闪发光的宝石,也有人说爱情使人欢乐有人说爱情使人痛苦,是啊,因为爱情,孟姜女哭倒长城,卓文君奔向司马相如;因为爱情,林黛玉含恨焚诗稿,祝英台忍悲赴黄泉。

泰戈尔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的面前,而你不知道我爱你。

有那么一个地方,有那么两个人,有那么两把油纸伞,发生了一个那样的故事。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雨巷》,走进那个故事。

《雨巷》板书二、知识积累好,现在请同学们翻开书,作者是谁?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州人,中国现代有名诗人。

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想朦胧,含蓄。

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

三、信息筛选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今天,就让我们做一回古人,一起来朗读《雨巷》,现在咱们集体朗读一下这首诗,请大家在读得过程中注意体会作者字里行间的感情。

1.读完这首诗,你体会到作者的一种基本的感情是什么?明确:低沉幽怨。

可以是忧伤、凄清、彷徨、痛苦。

2.怎样才能读出这些忧伤的感情呢?明确:语速应该缓慢,语调应该低沉。

3.教师范读四、创设情境多么美的一首诗啊,难怪当时《小说月报》叶圣陶先生说此诗“开创了中国新诗的新纪元”呢。

1.那么是个事通过什么来营造了伤感愁绪呢?明确:意象2.诗歌中出现哪几个意象,应该怎样理解和欣赏呢?明确:(一)雨巷。

梅雨季节,江南的小巷因沉潮湿,两边是寂寞的人家,间或有人匆匆走过,这一意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

怀着渺茫希望的“我”在雨巷里徘徊不前,让人不禁发问“我”期待什么?(二)丁香。

丁香是古典诗词里常见的意象,丁香常见的有白色,紫色两种,外形单薄细弱,往往用来代表孤高,漂亮和忧愁。

雨巷十分钟试讲教案模板

雨巷十分钟试讲教案模板

课时:1课时年级:初中教材:《雨巷》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背诵《雨巷》这首诗,了解戴望舒及其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在雨巷中的孤独与迷茫,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思考人生价值。

教学重点:1. 理解并背诵《雨巷》这首诗。

2. 分析诗中意象的含义及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1. 理解诗人情感的表达。

2. 探讨诗歌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戴望舒及其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提问:你们对“雨巷”这个词有什么印象?为什么?二、朗读课文1. 学生自由朗读《雨巷》,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教师范读,强调重音、停顿等。

三、分析诗歌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如“雨巷”、“雨”、“愁”等。

2. 学生讨论:这些意象在诗中有什么作用?如何表现诗人的情感?四、探讨诗歌的象征意义1. 教师提问:诗歌中的“雨巷”象征着什么?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

3. 教师总结:诗歌中的“雨巷”象征着人生的困境和迷茫。

五、诗歌赏析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人的情感表达,如“我”在雨巷中的孤独、迷茫等。

2. 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六、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象、象征意义和情感表达。

2. 提问:你们从《雨巷》这首诗中学到了什么?七、课后作业1. 背诵《雨巷》这首诗。

2. 查阅资料,了解戴望舒的其他作品,尝试分析其创作风格。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并背诵《雨巷》这首诗,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和象征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 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2. 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得到充分展开。

3.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 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思考人生价值。

《雨巷》课文教案

《雨巷》课文教案

《雨巷》课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雨巷》。

(2)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

(2)培养学生珍惜时光、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的理解和运用。

3. 诗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和欣赏。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意象的理解和把握。

2. 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运用。

四、教学准备:1. 课文:《雨巷》。

2. 相关资料:诗人丁香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a. 引导学生回顾previous knowledge about modern Chinese poetry.b. 介绍诗人戴望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c. 激发学生对《雨巷》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学习。

2. 自主学习(10分钟)a. 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b. 学生通过查阅字典,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 课堂讨论(10分钟)a.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b.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诗歌解析(10分钟)a. 教师对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详细解析。

b.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和主题。

5. 课堂练习(10分钟)a. 学生进行课堂练习,运用所学的生词和短语。

b. 教师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6. 总结与拓展(5分钟)a.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b.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c. 推荐相关诗歌作品,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7. 作业布置a. 要求学生背诵课文。

b. 完成课后练习,包括对诗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巷十分钟试讲教案戴望舒的《雨巷》试讲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的雨巷十分钟试讲教案,欢迎参考阅读!一、导入有人说爱情是心与心的碰撞,有人说爱情是黑暗中闪闪发光的宝石,也有人说爱情使人欢乐有人说爱情使人痛苦,是啊,因为爱情,孟姜女哭倒长城,卓文君奔向司马相如;因为爱情,林黛玉含恨焚诗稿,祝英台忍悲赴黄泉。

泰戈尔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的面前,而你不知道我爱你。

有那么一个地方,有那么两个人,有那么两把油纸伞,发生了一个那样的故事。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雨巷》,走进那个故事。

《雨巷》板书二、知识积累好,现在请同学们翻开书,作者是谁?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州人,中国现代有名诗人。

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想朦胧,含蓄。

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

三、信息筛选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今天,就让我们做一回古人,一起来朗读《雨巷》,现在咱们集体朗读一下这首诗,请大家在读得过程中注意体会作者字里行间的感情。

1.读完这首诗,你体会到作者的一种基本的感情是什么?明确:低沉幽怨。

可以是忧伤、凄清、彷徨、痛苦。

2.怎样才能读出这些忧伤的感情呢?明确:语速应该缓慢,语调应该低沉。

3.教师范读四、创设情境多么美的一首诗啊,难怪当时《小说月报》叶圣陶先生说此诗“开创了中国新诗的新纪元”呢。

1.那么是个事通过什么来营造了伤感愁绪呢?明确:意象2.诗歌中出现哪几个意象,应该怎样理解和欣赏呢?明确:(一)雨巷。

梅雨季节,江南的小巷因沉潮湿,两边是寂寞的人家,间或有人匆匆走过,这一意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

怀着渺茫希望的“我”在雨巷里徘徊不前,让人不禁发问“我”期待什么?(二)丁香。

丁香是古典诗词里常见的意象,丁香常见的有白色,紫色两种,外形单薄细弱,往往用来代表孤高,漂亮和忧愁。

诗人将这种美赋予“丁香一样的姑娘”,姑娘即丁香,丁香即姑娘。

丁香可以象征诗人心中的理想,这种理想是高洁,漂亮的。

但这种理想即如丁香花姑娘,一样即逝,不可把握,给人暂时的安慰,留下的却是永久的怀念和无限的惆怅。

3.“我”为什么会这样哀怨?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低调的情感呢?明确:《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1927年3月,他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派当局逮捕拘留过,“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忍受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

4.能否将第四节“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中的“飘”字改成“走”字?为什么?明确:不能。

因为这个姑娘不是真实存在的,是作者想象出来的,想象的人物是没有“重量”的;且“飘”字与后面的“梦”构成了最佳组合,“飘”字生动地描写出了诗人幻想中的“丁香姑娘”飘忽朦胧的特点。

5.诗人期待的“丁香姑娘”什么这么快就消失了?明确:1.因为诗人只是与她邂逅在雨巷,她自然没有理由留下来,离开诗人是理所当然的。

2.因为这个“丁香姑娘”本来就诗人幻想中的形象,她根本就没有存在过。

6.第六节中这位姑娘逐渐消失时用了3个状语“在雨的哀曲里”,可否将这个短语去掉?明确:不可去掉。

“在雨的哀曲里”,是这个悲剧的背景音乐,有力地烘托了凄迷清凉的气氛。

这个悲剧是漂亮的“丁香姑娘”从颜色到芬芳,从眼光到惆怅样样地在诗人眼前无情地消失,这个音乐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诗人此刻内心无以言表的悲哀。

总之,这个“雨的哀曲”烘托了气氛,渲染了诗人的心情,不可去掉。

7.诗中写这位姑娘的眼光时,两次用到了“太息”这个定语,这有什么好处呢?明确:也许是为诗人的忧郁叹息,也许是因为她最佳的惆怅叹息,也许是为雨巷颓墙叹息,也许是为这个时代叹息,甚至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姑娘的眼光为国家而发出叹息。

四、小结对于美好的事物,我们都想得到,当得不到时,都难免失落痛苦,《雨巷》的魅力在于不仅揭示了一个时代,而且还写了一个人类共有的心情,那就是“失落的忧伤”,在文艺上叫做“共鸣”。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诗人远矣,诗情犹在,每当细雨迷蒙的时候,请想起戴望舒,去寻找我们心中的丁香姑娘。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现代诗歌的语言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讨,掌握学习现代诗歌的方法,锻炼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起对作家的尊重、对作品喜爱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感受现代诗歌的语言特点。

【难点】体会文章深邃的寓意。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设置情境法。

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激发兴趣播放《丁香花》,并顺势导入新课《雨巷》。

(二)知人论世,整体感知1.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2.教师配乐范读全文,同学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要求学生理解生字词,体会语气。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指导学生如何断句。

4.感知本文的情感基调以及主要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学生按语文兴趣小组分组讨论PPT展示的问题串,10分钟时间后,指名学生具体分析问题的答案。

1.本文描写了哪些意象?创造了怎样的意境?选取这些意象有怎样的表达效果?2.姑娘象征着什么?3.本首诗歌的情感主题是什么?4.赏析本诗的艺术特色。

(四)拓展延伸,发散思维再一次一起聆听《雨巷》。

(五)小结作业,巩固提高1.师生共同总结。

2.举办诗朗诵比赛。

五、板书设计六、教学反思《雨巷》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组第2课《诗两首》的第一篇,本首诗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全诗没有直白的“情语”,只有委婉的“景语”,是一篇象征意味很浓、抒情色彩浓烈的现代诗歌,这给学生感知、体验、认识带来了困难。

学生之前也有学习过一些现代诗歌,对于鉴赏现代诗歌有一定的基础,但是仍需要老师进一步的指导和引领,所以,在深入研读的环节我会设置一系列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旨在引领学生解决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并且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进行小组讨论,锻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并且引导他们掌握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

2.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知诗歌的意象及特征,由此来把握意境的营造。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鉴赏与领悟能力。

一、引入新课同学们:我们今天又要学诗了,这使我想起总书记说过的一句话:“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

”今天我们来读戴望舒的诗《雨巷》,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诗人的情,诗人的志,诗人的人。

请大家合上书本,闭上眼睛,我们先一起来聆听这首诗。

《雨巷》)(教师板书)二、精读品味(一)听了这首诗,你感受和体验到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我们该用怎样的语速去朗读呢?明确:孤独,寂寞,忧郁,哀怨,忧伤,彷徨等(感情基调)。

一般来说,激烈奔放的感情可用快读,而忧郁凄苦的感情适合用缓读。

(二)品味意象。

1、大家找找看,这首诗里边,总共描写了几位人物?(两位)分别是谁呢?(“我”和“姑娘”)在前边我讲了一个专门术语,我们说这个术语是用来形容诗词中所描写的具体事物,这个术语是什么呢?(意象)(板书),所以,这首诗歌中出现的意象,从人物方面来讲,就有“我”和“姑娘”(板书),那在诗歌中,“我”和“姑娘”有着怎样的联系呢?“我”独自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在悠长又寂寥(静寂、空旷)的雨巷中,是为了什么呢?是希望逢着姑娘。

请大家找找看,诗歌中用了哪些语句来描写这个姑娘?待会我请同学来回答。

一节一节地找。

2.诗人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写姑娘,描写姑娘的动作,描写姑娘的情绪,他还用了许多别的意象来衬托这个姑娘,首先他写到,姑娘是出现在一个什么地方?(雨巷)好,请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细雨朦胧中,你走在这条悠长悠长又寂寥的巷子里,这里远离尘嚣,冷清不热闹,她的脚下,踩着幽暗的、湿漉漉的青石板,透着寒气,透着冷清。

在这样的一条雨巷中,你感觉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怎么样?(朦胧的、阴沉的)所以,雨巷这个意象,首先给我们规定了这个姑娘出现时候的大环境,是朦胧的、阴沉的。

说明“我”是想要追寻这个姑娘,这个姑娘也象征着诗人要追求的美好理想。

3.在大量描写姑娘的篇幅中,我们是否看清了姑娘的样子?(看不清)。

为什么呢?因为她撑着一把油纸伞,我也撑着一把油纸伞,似乎我看不清他,她也看不清我。

请同学们注意这把油纸伞。

你在哪里见到过油纸伞。

(电视中),而且是一些以古人生活为题材的电视剧中,因此油纸伞具有复古、怀旧的特点,给人今不如昔的感觉,这样一把伞出现在姑娘的肩上,更给这个姑娘增添了神秘、朦胧的色彩,给人更多的想象和怀念。

4.在这首诗里边,诗人还多次用了同样一个比喻来形容姑娘,他将姑娘形容成什么呢?丁香,她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丁香姑娘的神情反映的是那个时代青年的共同特征,是那个令人窒息的时代造成的,使一代青年有理想无法实现,有可心的姑娘无法得到)她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所以丁香也是我们这首诗歌中的一个重要意象(板书:丁香)。

丁香一般是开在暮春时节,也就是春天快要结束的时候,再加上它虽然娇美,却非常容易凋谢,所以古人对着丁香,容易伤春,因此,丁香常用来象征愁怨。

在我国古典诗词中,有不少诗句涉及到丁香,比如李商隐的《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还有南唐李璟的《浣溪纱》中的“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这些诗句啊,都是将丁香和愁怨联系在一起。

这种花的颜色主要有两种,淡紫色和白色,开花的时候有一种淡淡的芬芳,它给人一种柔弱、纯洁、素净的感觉。

所以,在古典诗词中,丁香一般象征着美丽、高洁。

这也说明美好的人美好的事物总是不容易得到的,但又是那样的令人神往,引无数英雄竞折腰!5.“我”在寂寥的雨巷中独自彷徨,希望能够逢着一个丁香般的姑娘,终于,姑娘出现了,她也跟我一样,撑着油纸伞。

姑娘慢慢地走过来,越走越近,我感觉到她投来太息般的眼光,可是,正当我想说句什么话的时候,她跟我擦肩而过,而且,慢慢地远离我,越走越远,到了颓圮的篱墙,消失在雨巷的尽头。

只剩下我,仍然独自撑着油纸伞,彷徨在雨巷中,继续等待,继续追寻。

在这首诗歌中,我是以一个等待者,一个追寻者的姿态出现的。

但由于某些原因使他彷徨,使他……,使他的理想难以实现。

雨巷中的“颓圮的篱墙”是爱情失败或理想破灭的一个微观层面的象征。

三、探寻诗歌主旨1.有人认为,这首诗是一首爱情诗,是一首表现男子追寻、等待姑娘不得而苦闷的诗,但是另外一方面,又有人认为,这是一首政治诗,诗歌中的这些意象,雨巷、丁香姑娘,都有它们独特的政治象征。

下面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讨论,请各个小组选出发言的代表,你们小组赞同的是哪种看法,为什么?2.代表发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