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公共基础知识地理常识:自然地理学

合集下载

公务员中的常见地理知识点解析

公务员中的常见地理知识点解析

公务员中的常见地理知识点解析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广泛涉及自然、人文、经济等方面的知识,在公务员考试中常常成为一个重要的考察内容。

本文将针对公务员考试中常见的地理知识点进行解析,以帮助考生们更好地备考。

以下将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自然地理知识1. 地球的板块构造:地球的外部被分为若干块状的板块,通过地壳运动形成了地震、火山和地震带等地质现象。

地球板块的运动对我们生活的地理环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 自然灾害:包括地震、火山、洪水、干旱等各种自然灾害。

考生需要了解不同地理环境中容易发生的灾害类型以及其防范措施,以应对各类应急情况。

3. 气候与气象:了解不同气候带的气候特点及其对该区域的影响。

此外,对于常见的气候现象,如台风、龙卷风、旱涝等,考生还需掌握其形成原因及预警预防措施。

二、人文地理知识1. 人口与城市: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分布、人口增长率、人口迁移等情况,并了解城市化进程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2. 经济地理:了解各地区的经济特点,包括经济结构、产业布局、资源禀赋等。

同时,需要掌握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趋势与主要影响因素。

3. 自然资源:了解各国的自然资源分布与开发利用情况,包括能源、矿产、水资源等。

对于重要的自然资源,考生还需要了解其获取方式、使用方式以及环境保护措施等。

4. 城市规划与交通:了解城市规划的原则与方法,理解城市交通规划与优化措施,以及相关的交通建设进展情况。

总结:地理作为公务员考试的一部分,对考生在备考中的要求较高。

通过运用以上解析的地理知识,考生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地球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为公务员工作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

在备考过程中,考生应掌握地理基础知识,了解各地区的地理特点,关注国内外重大地理事件的发展与政策变化。

同时,有针对性地刷题、整理笔记,加强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才能在公务员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公务员中的常见地理常识知识点解析

公务员中的常见地理常识知识点解析

公务员中的常见地理常识知识点解析地理常识作为公务员考试的重要一部分,涉及到国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了解和掌握地理常识能够帮助公务员更好地履行职责,为国家和公众提供准确的信息和服务。

本文将就公务员考试中常见的地理知识点进行解析。

1. 国土面积和边界我国国土总面积约9.6亿平方千米,是世界第三大国家。

其陆地边界长度约达2.8万千米,与14个国家接壤,包括俄罗斯、蒙古、印度等。

此外,我国还拥有海岸线16,000多千米,拥有世界最长的海岸线。

2. 主要山脉和高原我国地势复杂,山地、高原和丘陵广泛分布。

主要山脉有喜马拉雅山脉、祁连山脉、昆仑山脉、秦岭山脉、太行山脉等。

喜马拉雅山脉位于西南边陲,包括珠穆朗玛峰等世界知名的高山峰。

高原有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川西高原等,这些高原在国家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中具有重要作用。

3. 主要河流和湖泊我国拥有众多重要河流和湖泊资源。

长江是我国最长的河流,也是世界第三长河流,流经重要城市如上海、武汉等。

黄河是我国母亲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陕西、河南等地,对我国农业和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还有淮河、珠江等重要河流。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它们都是珍贵的生态资源。

4. 主要气候类型我国地域广阔,气候类型多样。

主要气候类型有寒温带、温带、副热带和热带。

其中,我国的北方和东北地区属于寒温带气候,以严寒干燥为特点。

华北、华中等地属于温带气候,四季分明。

华南和台湾属于副热带气候,湿润多雨。

云南、广西、海南等地属于热带气候,气温较高,雨量充沛。

5. 重要自然资源我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其中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矿产资源。

煤炭储量居世界第一,石油和天然气产量也居世界前列。

此外,还有水力资源、可再生能源等,资源分布广泛。

6. 人口和城市分布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超过14亿。

人口分布不均衡,东部沿海地区和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人口密度较高。

公务员考试行测地理常识

公务员考试行测地理常识

公务员考试行测地理常识常识判定是一类非常特别的题型,它没有专门的知识体系,触及的考点多且杂,想要掌控常识判定这类题型,就需要大家在平时有效利用零碎时间,做好积存工作,尽可能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下面作者给大家带来关于公务员考试行测地理常识。

公务员考试行测地理常识一、地球自转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转动,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2、地方时与区时:随地球自转,一天中太阳东升西落,太阳经过某地天空的最高点时为此地的地方时12点,因此,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

3、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产生偏向:北半球偏右,南北半球偏左。

赤道上经线是相互平行的,无偏向。

4、自转对地球形状的影响:地球在自转进程中,球上各质点都在绕着地轴作圆周运动。

因此,就会产生惯性离心力,且从赤道向两极,惯性离心力逐渐减小,所以地球成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形状。

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

由于地球绕太阳椭圆轨道运行,在近端与远端时,太阳直射在南北回来线,造成昼夜长短现象。

2、黄赤交角。

地球公转与自转的轨道所在的平面有夹角(黄赤交角)导致地球在转动的时候是斜着转动的产生四季更替的现象。

3、五带划分:以地表获得太阳热量的多少来划分热带、温带、寒带。

三、二十四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对于二十四节气,大家只要熟记这个顺口溜即可。

四、地质作用及地表形状1、地质作用: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发地壳及其表面形状不断产生变化的作用,就是地质作用。

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有地震、火山、地壳运动等。

外力作用有泥石流、滑坡、风化、腐蚀等。

2、地表形状:如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盆地。

拓展:公务员行测考试数量关系题屡次相遇问题看似进程复杂繁琐,但是只要掌控结论并且熟练运用,运算简单完全能够通过口算解决。

从两地同时动身的直线异地屡次相遇的问题中,有以下两个结论:(1)每个人行走的路程都等于第一次相遇的2倍;(2)从动身开始到第n次相遇,路程和等于第一次的2n-1倍。

公务员地理常识备考要点

公务员地理常识备考要点

公务员地理常识备考要点地理是公务员考试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涉及到国土面积、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是一些备考地理常识的要点,供考生参考。

一、国土面积与地理位置1. 中国国土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第三大国家。

2. 中国东西跨度较大,东经73°33′E至135°05′E,北纬18°03′N至53°33′N。

3. 中国东临太平洋,西濒欧亚大陆,南毗印度洋。

二、自然地理1. 中国地貌复杂多样,包括高山、平原、丘陵、盆地、河流、湖泊等。

如长江、黄河、珠江等著名河流,青藏高原、华山、东北平原等地貌。

2. 中国地处亚洲东部,属亚洲大陆,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介于亚欧非三大洲之间的大陆。

3. 纬度分布广,气候多样。

如中国南方气候温暖湿润,北方气候寒冷干燥。

4. 自然资源丰富,包括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等。

三、人文地理1. 中国人口众多,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2. 中国的行政区划分为省级、地级和县级三个层次,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

3.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汉族是主要的民族。

4.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包括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

5. 中国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长城、故宫、兵马俑等。

四、地理问题与保护1. 中国面临着诸多地理问题,如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自然灾害等。

2.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在节能减排、推动清洁能源等方面采取积极措施。

总结:以上是公务员地理常识备考的要点,涵盖了国土面积与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以及地理问题与保护等方面的内容。

在备考过程中,考生可以通过系统学习和练习,提高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为公务员考试取得好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

(字数:513字)。

公共基础知识地理常识

公共基础知识地理常识

公共基础知识地理常识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及其内部构造、形成过程和演变规律的学科,它涵盖了丰富的内容和知识。

地理常识是指对地理学中基本概念、原理和地球上各个地域的基本情况了解的知识。

以下将对地理常识进行阐述。

一、地理分支学科地理学涵盖了多个分支学科,主要包括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和地理信息科学。

人文地理学研究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人口、城市、经济、交通等方面的内容。

自然地理学则着重于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现象,如地形、气候、水文等。

地理信息科学则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研究地理空间数据的获取、处理和分析。

二、地球的构造地球的构造主要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部分。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态岩石层,其厚度在陆地和海洋上有所不同。

地幔位于地壳之下,是由可塑岩石组成的,厚度约2900公里。

地核则是地球的中心部分,分为外核和内核,构成主要为铁和镍。

三、世界地理地球上的陆地被划分为七大洲,分别是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大洋洲和南极洲。

最大的洲是亚洲,而最小的洲是澳大利亚所在的大洋洲。

此外,地球上还有很多海洋和海湾,如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地中海、波斯湾等。

四、地理气候地理气候是指各地区和地理带的气候特征。

根据地球自转轨道的不同,地球表面分为寒带、温带和热带。

北纬23.5度的区域是北回归线,南纬23.5度的区域是南回归线,这两条线之间的地区被称作热带地区,气候炎热而潮湿。

赤道附近的地区是气候最热的地带,称作赤道地区。

北纬66.5度和南纬66.5度之间的地区是北极圈和南极圈,气候寒冷。

五、地形地貌地球表面和地下的形状和特征称为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包括山脉、高原、盆地、平原、峡谷、丘陵、河流、湖泊等。

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珠穆朗玛峰,位于喜马拉雅山脉,海拔8844.43米。

六、自然资源地理学研究地球各地的自然资源分布和利用情况。

自然资源包括土地、水资源、能源、矿物资源、森林资源等。

不同的地理区域具有不同的自然资源特征,例如,沿海地区具有丰富的渔业资源,而草原地区适合畜牧业发展。

公务员地理考试知识点总结

公务员地理考试知识点总结

公务员地理考试知识点总结地理是公务员考试中比较重要的一门科目,涉及的知识点广泛,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多个方面。

在地理知识的掌握上,考生要做到全面、深入地了解,并且要掌握好地理知识的复习方法。

下面将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方面进行总结,希望对考生有所帮助。

一、自然地理知识点总结1、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近球体,只能作为近似球体处理。

地球的赤道周长约为4万公里,南北两极之间的距离是地球面积的长度的14%。

2、地球的运动:地球有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

自转是指地球绕自己的轴线旋转,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的一个椭圆轨道运动。

3、地球的纬度:地球的纬度是指地球表面以赤道为基准,北半球的纬度采用北纬,南半球的纬度采用南纬。

其中,北纬0°就是赤道,南纬0°就是南极圈。

4、地球的经度:地球的经度是指地球表面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东经0°和西经0°一样,都通过英国的格林威治天文台。

5、地球的气候带:地球的气候带按照划分方式可以分为寒带、温带、亚热带、热带四个带区。

6、地球的自然灾害:地震、火山喷发、台风、洪水等都是地球的自然灾害,公务员在了解这些自然灾害的时候,需要掌握相应的预防措施和救援知识。

7、地球的自然资源:地球的自然资源包括水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土地资源等,公务员需要了解自然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情况,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8、地球的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公务员需要了解全球的环境问题,关注环境保护政策,促进环保工作的开展。

二、人文地理知识点总结1、人口与城市:人口数据是公务员考试中重要的考查内容,包括人口数量、人口结构、人口分布等信息。

城市规划、城市建设也是考试中的热点话题。

2、经济与农业:经济发展、产业布局、农业现状等都是人文地理的重要内容。

公务员需要了解国家的经济产业结构、农业政策等信息。

3、文化与教育:文化传承、教育发展、文化产业等都是考试中的考点。

公务员自然地理知识点总结

公务员自然地理知识点总结

公务员自然地理知识点总结一、自然地理概念自然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环境,包括地表形态、水文地貌、气候、气象、生物、土壤、地貌、地震、火山等自然现象。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面的自然环境,包括陆地和海洋等不同自然环境。

自然地理学是以空间为基础的,它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环境,并通过地图、卫星遥感和地球物理等手段来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现象。

自然地理学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地理学、地质学、气象学、生物学、地球物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自然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环境,以地理学的方法来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现象,包括地表形态、水文地貌、气候、气象、生物、土壤、地貌、地震、火山等自然现象。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面的自然环境,包括陆地和海洋等不同自然环境。

自然地理学是以空间为基础的,它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环境,并通过地图、卫星遥感和地球物理等手段来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现象。

自然地理学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地理学、地质学、气象学、生物学、地球物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是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环境的重要学科。

二、自然地理的基本概念1.地表形态地表形态主要包括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两大部分。

陆地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陆地地势高低、山地和平原等地形特征,海底地形是指海洋底部的地势高低、海底山脉、洋底平原等地形特征。

地表形态是地球表面的地势和地形特征,包括海洋、陆地地势高低、山地和平原等地形特征,主要是地球表面的几何形态特征。

2.水文地貌水文地貌是指由水体形成的地表地貌,包括河流、湖泊、水库、冰川、滩涂等地形特征。

水文地貌是地形、水文水体等地貌的总称,主要包括河流、湖泊、水库、冰川、滩涂等地形特征,主要是由水体形成的地表地貌。

3.气候气候是指地球表面一个区域长期的天气状况,包括气温、降水、湿度、风向、风速等气象要素。

气候是指地球表面一个区域长期的天气状况,主要包括气温、降水、湿度、风向、风速等气象要素。

公务员考试地理

公务员考试地理

公务员考试地理公务员考试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机会,地理是其中一个科目。

本文将从人文地理、自然地理和地理常识三个方面来介绍公务员考试地理内容。

一、人文地理人文地理是指研究人类活动在地球表面上的分布、规律、影响及其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地理学科。

在公务员考试地理中,人文地理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以下是人文地理的几个重要内容:1. 城市规划与发展城市规划与发展是人文地理的一个关键领域。

考生需要了解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和重要概念,如土地使用、交通规划、环境保护等,并了解不同地区城市化进程的差异以及相关政策。

2. 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是人文地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考生需要了解中国不同地区的经济特点和发展模式,如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等,并了解各地区的主要产业、经济政策等。

3. 人口迁移与城乡差距人口迁移与城乡差距是人文地理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考生需要了解中国的人口迁移现象,如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原因和影响,以及城乡差距的表现和解决办法等。

二、自然地理自然地理是指研究自然环境在地球表面上的分布、演变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地理学科。

以下是自然地理的几个重要内容:1. 地球的结构与地壳运动地球的结构与地壳运动是自然地理的基础。

考生需要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如地壳、地幔、地核等,并了解地壳运动的基本原理和造成的地理现象,如地震、火山喷发等。

2. 气候与天气气候与天气是自然地理的重要研究内容。

考生需要了解气候的形成原因、影响因素和分布规律,并了解中国不同地区的主要气候类型和气候特点。

3. 水资源与地表水循环水资源与地表水循环是自然地理的一个重要领域。

考生需要了解中国的水资源状况和地表水循环的基本过程,并了解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策略。

三、地理常识除了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地理常识也是公务员考试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以下是地理常识的几个重要内容:1. 中国地理概况考生需要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国土面积、边界线、主要山脉、河流和湖泊,以及中国的地理特点和区域划分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务员公共基础知识地理常识:自然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空间分异规律的学科,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狭义的自然地理学仅指综合自然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简史
人类的地理知识起源于远古时代。

但自然地理这一术语始用于17 世纪,至18 世纪后半期已广为流行。

自然地理学作为地理学中的一门学科,出现在近代地理学形成时期。

自然地理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知识积累时期、近代时期、现代时期三个阶段。

19 世纪中期以前,地理学以地理知识的描述性记载为主,自然地理知识作为地理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是了解地球表面的自然现象、记录山川形势、游历探索四方奇胜,进行探险、发现活动等。

早在公元前3000 多年,古埃及人就开始观测尼罗河水位的变化。

公元前5 世纪,古希腊希罗多德在《历史》(又称《希腊波斯战争史》)一书中叙述了尼罗河夏季洪水的动态规律,并且指出河口三角洲是由河流带来的泥沙堆积而成。

以后,亚里士多德把地球表面各种自然现象作为土、水、火和气四种基本原质的统一体。

埃拉托色尼计算了地球的周长,用数学方法研究、确立地球表面经纬度和事物位置的方法,奠定了数理地理的基础,并且将地球划分出五个气候带。

在欧洲,整个中世纪是封建闭塞和宗教观念统治时期,地理学几乎没有取得什么进步。

15~17 世纪是地理大发现时期,人类的地理视野大大地扩展,不但最终证实了大地球形说的正确性和地球存在着一个统一的世界大洋,还发现了洋流,确定了南北半球的信风带和对季风形成作出科学解释。

这一时期收集的大量地表自然现象资料,为17 世纪下半叶探讨海陆起源、植物和动物的分类等理论问题,以及综合地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建立了基础。

德国瓦伦纽斯总结了地理大发现时期的大量资料,发表了叙述和解释地球表面自然现象一般规律的著作《普通地理学》。

18 世纪法国布丰研究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认为人在改造自然界中有着巨大的力量,整个地球表面都有人类作用的烙印。

这些都为自然地理学的建立提供了思想准备。

在中国,公元前13 世纪殷代甲骨文中已有关于天气情况的记载。

公元前11~前6 世纪作于周代的的《诗经》记述了数十种地貌形态。

战国时期成书的《尚书·禹贡》依据名山大川的自然分界将当时的疆域分为九州,并就山川、湖泽、土壤、植被等对各州进行区域对比。

《管子·地员》篇是首创土地分类的著作,综合当时关于地貌、土壤和植被的知识,较为系统和详细地把土地分为5 大类20 多个小类,并记述了山地植被的垂直分布。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以前成书的《山经》对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自然条件以山为纲作了综合性记述。

公元六世纪初,郦道元完成《水经注》,对中国1252 条河流水道的源流、脉络和流经地区的地理情况作了详细的注释。

11 世纪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叙述了海陆变迁的事实,从河流沉积作用解释华北平原的成因,从流水侵蚀作用论述了雁荡诸峰的形成,还详细记载了物候现象。

17 世纪上半叶,徐霞客对喀斯特地貌、火山地貌、河谷纵横剖面发育、植物与环境的关系等作了详尽的记载和科学的分析,特别是对中国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的描述非常详细,其中关于溶蚀洼地分类、钟乳石和溶洞形成,以及峰林的类型、分布与地质构造之间关系等的论述是当时的研究水平。

公务员考试频道为大家推出【2017年公务员考试考试课程!】考生可点击以下入口进入免费试听页面!足不出户就可以边听课边学习,为大家的梦想助力!
★成功/失败的案例告诉我们,方法不对是导致失败的关键原因!在这里,我们将提供:6大优势课程+线上线下集训教学+协议签约!你准备好了吗?现在我们将给你一次成“公”上岸的机会↓
【手机用户】→点击进入免费试听>>
【电脑用户】→点击进入免费试听>>
19 世纪初期德国洪堡德和李特尔创建近代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

从这时起,自然地理学由单一的、表象的、静态的自然地理成分和现象的研究走向把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的、内在的和动态的研究。

随着自然地理学研究的深入,许多分支学科,如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冰川学、冻土学等迅速发展起来。

洪堡德把自然地理环境看成一个整体,应用经验的和归纳的比较法,对不同区域、不同地理环境进行比较研究,认为地球表面各种自然现象之间存在着因果上和区域上的相互联系。

他根据大量实地考察资料,论证了植物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与气候的关系,创立植物地理学;还首创世界等温线图,研究了气候的形成和分布,成为近代气候学研究的开端。

洪堡德的贡献为自然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奠定了基础。

19 世纪60 年代开始,德国佩舍尔提倡用发生学观点来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特征,为自然地理学确立了地理学中分支学科的地位。

李希霍芬创立了关于自然现象世界分布的一般概念,把自然地理学的研究论题引向地志学,即阐明特定地区内务种事物相互因果关系。

地志学的概念受到赫特纳支持并加以详细论述,他的思想对德国自然地理学进展有深远影响,其重要结果是将注意力转向研究人类及其周围自然界与生物环境之间的关系。

19 世纪后期到20 世纪初期,彭克探讨了地形的成因和形成过程,创用“地表形态学” 一词。

他还将阿尔卑斯山的第四纪冰期划分为3 个间冰期和4 个冰期,对冰川学和第四纪地质学作出重要贡献。

20世纪初,施吕特尔提出景观研究是地理学的中心目的,用历史地理学方法探索文化景观从原始(或自然)景观演化的现象和过程。

他把自然地理学研究的注意力引向研究人类活动所创造的人类居住
地。

20 世纪30 年代末期,特罗尔创建景观生态学,对德国自然地理学的发展同样有着深刻影响。

19 世纪后半期,美国正处在西部大勘测时代,戴维斯在进化论思想影响下提出了侵蚀轮回学说,并提倡用“地形的解释性描述”来阐述地貌发育过程,对地貌学的建立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以后,德国彭克又提出地貌演化学说。

19 世纪后期,在德国地理学思想影响下,俄国沃耶伊科夫从事地球热量与水分子衡研究,主张重视人类对环境的影响。

俄国自然地理学创始人道库恰耶夫在论述土壤形成时提出自然综合体概念,并建立了自然地带学说。

以后,他还提出地理景观概念,认识到人是地球表面的一个主要变动力量。

20 世纪前半期。

贝尔格、格里戈里耶夫等发展了自然地带学说和景观学说,为发展自然地理学基本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与欧美不同,苏联地理学家非常重视自然地理学研究,通常把研究注意力放在自然环境各个要素方面,自然地理学内部分化明显,在自然区划、景观制图、地球化学景观、生物地理群落和古地理学等方面研究取得显著进展。

中国近代地理学是在引进欧美近代地理学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1908 年,张相文编著了中国最早的自然地理学教科书《地文学》,开创了中国近代地理教育。

从20 年代起,竺可桢对气候学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

中国地理学者对中国的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和植被等进行广泛的考察研究,从50 年代起对青藏高原、黄土高原、新疆、黄淮海平原和海岸带,以及冰川、冻土、沙漠等进行了系统考察,自然区域研究迅速发展。

从60 年代开始,地理学出现了重大变革,建立了地理系统学说,从学科分化走向新的综合。

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又发展了新的分支学科。

在研究方法上,引进了电子计算机和遥感技术,加强了定量分析研究。

这时期的自然地理学注重定量分析,并把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紧密结合。


要是通过建立综合性实验站和使用遥感技术,观测自然地理系统内的能量和物质的转换形式、动态过程,获取范围广和连续的各种自然地理信息,应用数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机处理和分析各种信息,通过模拟实验建立系统结构模式和动态变化的数学模式等,深入研究自然地理系统的结构特征,预测变化趋向。

注意运用生态学的观点对自然地理系统进行研究,注重人类对环境作用的后果,并由此而发展了生态地理学、景观生态学等。

加强了应用研究。

运用自然地理学的研究成果,参与解决农业生产、工程建设、资源开发利用、地理环境污染和治理等问题,由此而发展了应用气候学、应用地貌学、资源地理学、环境地理学、医学地理学等应用性分支学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