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感官评价
食品感官评价

1.食品感官评价:利用人的内外感觉器官和一定的方法在一定条件下,对食品的感官质量特性进行检验与评价。
2.食品感官评价的主要任务:①调查实际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对食品感官质量的要求。
【(1)调查消费者喜爱某种食品的程度(2)偏好实验:调查两种以上同类食品中哪一种更受欢迎。
(3)敏感性试验:调查消费者对某食品的感官质量要达到什么阈限才能感受到。
】②分析操作人员、设备、原辅料、工艺、环境及时间等对食品感官质量影响程度。
③为制定原辅料、半成品、成品的感官质量标准、相应的工艺标准和操作规程等提供依据。
④检验原辅料、半成品、成品的感官质量,判断工序是否处于稳定受控状态。
⑤评选优质产品3.根据食品质量特性不同:①食品固有质量特性—分析型检验②食品感觉质量特性—嗜好型检验4.食品感官评价结果的表达和误差:①感官评价结果分为:绝对判断结果;顺序判断结果;比较判断结果②结果表达为定性与定量:定量表达—“0,1”表达;定等定级、评分③存在的误差:操作人员、环境、原辅料、方法、时间、其他5.食品颜色的基本特性:①色调:不同波长的可见光在视觉上的表现②明度:颜色的敏感程度③饱和度:颜色的深浅、浓淡程度6.食品色泽:①天然色素:食品中的天然色素分为植物色素,动物色素,微生物色素②人工合成色素:胭脂红,苋菜红,柠檬黄,日落黄等7.食品的香气、臭气、异味是通俗分类。
食品香气中的香味物质:①共同特征:挥发性和可溶解性;②香气值=香味物质浓度/绝对阈值;③只有香气值大于1时,才能感受到8.食品香气的形成途径:①生物合成:直接由生物合成形成香味成分②直接酶作用:酶对香味前体物质作用形成③间接酶作用:酶促生成氧化剂对香味前体物质氧化生成香味成分④高温分解作用:加热或烧烤处理使前体物质成为香味成分9.食品的滋味:食品中呈味物质:小分子糖类多呈甜味;解离度较大的羧酸多呈酸味;中性盐多呈咸苦味;生物碱多呈苦味共同特征:溶于唾液。
呈味物质越易溶于唾液,持续时间越长。
食品感官评价方法

大于或等于上述临界值。
实例:
30位评定员判定某种食品经过冷藏(A) 和室温储藏(非A)后两者的差异关系,每位 评定员评价两个“A”和三个“非A” ,结果如 下表:
“A” 40 “非A” 40 50
90
判为“A”的回答数
累计 80 70
150
判为“非A”的回答数 20
累计 60
三、“A”-“非A”检验法
简单排序检验
尺度评定方法
对照差异检验
一、3点检验法
3点检验法,是差别检验中最常用的的一种方法,是 由美国的Bengtson及同事一起发明的。在检验中, 将三个样品同时呈送给评价人员,并告知参评人员其 中两个样品是一样的,另外一个样品与其他两个样品 不同,请品评人员品尝后挑出不同的那一个。 概率:1/3
由于
n=150,因此
将数据带入公式,得结果X2=7.1429
由于 7.1429 > 6.63,因此在1%水平显著。
四、成对比较检验法
成对比较检验有两种形式: (1)差别成对比较 (简称差别实验和异同实验)
(2)定向成对比较法 如果感官评价员已经知道两种产品在某一特定感 官属性上存在差别,那么就应采用定向成对比较试验 。 如果感官评价员不知道样品间何种感官属性不同 ,那么就应采用差别成对比较试验。
主要方法:成对比较检验法、3点检验法、 2-3点检验法、5中取2检验法、“A”-“非A” 检验法、选择检验法、配偶检验法。
三点检验法
二—三点检验 法
成对比较差异 检验
逐步排序检验
五中选二检验
“A”—“非A” 检验 简单差别检验 相似检验
食品感官评定

15:58:46
第一部分 感官评定基本知识
食品的质量指标有哪些? 人们日常采购食物的接收标准是什么?
15:58:46
第一章 概 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食品感官评定概念 是根据人的感觉器官来检查或测定食品 的特性(外形、色泽、味道、质感、 稠度等),并对食品质量做出评价。
注:食品感官评定、食品感官分析、食品感 官鉴定、食品感官检验、食品感官评价
在评定两种食物时,应先品尝味道低的 食物,然后品尝高浓度的食物,因为两 种不同味觉的食物会相互影响。
例如:
15:58:46
味觉
检查糖与苹果,如果先检查糖,再检查 苹果,那么就感到苹果的甜味清淡无味 。这是因为糖吸附了苹果中挥发性的芳 香物质,同时糖的甜度也掩盖了苹果的 味道,所以在评价食品味道时,应先检 查低浓度后检查高浓度的食品。
良质大豆油:呈黄色至橙黄色。 次质大豆油:呈棕色至褐色。
15:58:46
纯净油脂是无色、透明、略带粘性的液 体。但因油料本身带有各种色素,在加 工过程中这些色素溶解在油脂中而使油 脂具有颜色。油脂色泽的深浅,主要决 定于油料的含脂溶性色素的种类及含量 ,油料籽品质的好坏,加工方法,精炼 程度及油脂贮藏过程中的变化等。
15:58:46
蛋壳有裂纹,格窝现象;蛋壳破损,蛋 清外溢或壳外有轻度霉斑等。手摸有光 滑感。蛋与蛋碰击发出哑声(裂纹蛋),摇 动时内容物有流动感。有轻微的生石灰 味或轻度霉味。二类次质鲜蛋,蛋壳发 暗,壳表破碎且破口较大,蛋清大部分 流出。手掂重量轻;蛋拿在手掌上翻转 时总是一面向下(贴壳蛋),属次质鲜蛋 。
玻璃管中透过光线观察有没有异常现象。
15:58:46
食品感官评定中的主要感觉 2、听觉
食品感官评价教案

食品感官评价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食品感官评价的定义、重要性及其在食品行业中的应用。
2. 掌握食品感官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 学会运用感官评价方法对食品进行品质分析与评价。
4.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食品感官评价概述食品感官评价的定义食品感官评价的重要性食品感官评价在食品行业中的应用2. 食品感官评价的基本原理感官评价的生物学基础感官评价的心理生理学基础感官评价的计量学基础3. 食品感官评价的方法感官描述性评价感官定量评价感官排序评价感官偏好评价4. 食品感官评价的操作步骤样品准备与处理评价员的筛选与培训评价条件的控制数据收集与分析5. 食品感官评价实例分析食品品质评价实例食品包装设计评价实例食品广告宣传评价实例三、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食品感官评价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演示:通过实物或视频演示食品感官评价的操作过程。
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食品感官评价实验,锻炼实际操作能力。
4. 讨论: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析食品感官评价的方法与技巧。
四、教学资源1. 教材:食品感官评价相关教材或讲义。
2. 实验材料:各类食品样品、评价员手册、数据记录表格等。
3. 设备:实验室、感官评价室、多媒体教学设备等。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及互动情况。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能力、数据记录与分析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团队协作等。
4. 期末考试:设置有关食品感官评价的选择题、简答题和案例分析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活动安排1. 第1-2课时:介绍食品感官评价的定义、重要性和应用。
2. 第3-4课时:讲解食品感官评价的基本原理。
3. 第5-6课时:介绍食品感官评价的方法。
4. 第7-8课时:讲解食品感官评价的操作步骤。
5. 第9-10课时:进行食品感官评价实例分析。
6. 第11-12课时:进行实验实践,学生分组进行食品感官评价。
食品感官评价

1.食品感官评定利用人体自身感觉的刺激反应即感受,如味觉,嗅觉,听觉和触觉用符号或文字做实验记录的数据,对食品的各项感官指标,如色香味形等做出评判已获得客观真实地数据,并利用数理统计手段,分析得到的数据对食品的感官质量进行综合评定的方法2.食品感官评定的意义1.是人类,动物择食的最基本方法2.是食品市场调查,产品研发,品质控制,品质评价的重要手段3.可及时,准确的鉴别出异常食品,便于及时处理4.由于灵敏度高,方法简便实用,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5.是理化检验,微生物检验的补充手段3.食品感官评定作用4.食品感官评定特点1.技术特点:通过人的主观感觉,精确测量人对食品各种感官特性的反应,并把可能存在的各种偏见降低到最低2.活动特点组织:评价员的组成,评价程序的简历,评价方法的设计,评价是环境条件的控制,目的是使评定在一定的控制条件下制备和处理样品,在规定的程序下进行试验,使各种偏见和外界因素对结果的影响降到最低测定:根据感觉采集数据,在产品的性质和人的感知之间建立联系分析:对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分析结论:在分析基础上进行合理判断,得出结论5.感觉概念感觉就是客观事物的各种特征和属性,通过刺激人的不同感觉器官引起兴奋经神经传导反映到大脑皮层的神经中枢,从而产生的印象和反应6.感觉阈概念感官对所能接受刺激变化范围的上下限和对该范围内最微小变化产生感觉的灵敏程度7.感觉疲劳概念是经常发生在感官上的一种现象,各种感官在同一种刺激施加一段时间后均会发生程度不同的疲劳,疲劳现象发生在器官的末端神经,感受中心的神经和大脑的中枢神经上,疲劳的结果,是感官对刺激感受的灵敏度急剧下降8.影响感觉的因素1.感觉疲劳2.心理现象对比现象:对比增强现象:当两个刺激同时或相继存在时,把一个刺激的存在造成另一个刺激增强的现象在感觉这两个刺激的过程中,两个刺激量都未发生变化,而感觉上的变化,只能归于这两种刺激同时或先后存在对人心理上产生的影响,对比增强现象分同时对比和先后对比两种对比减弱现象:与对比增强现象相反,若一种刺激的存在减弱了另一种刺激,则将这种现象称为对比减弱现象相乘作用: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同时施加时,感觉水平超出每种刺激单独作用效果叠加的现象变调现象:当两个刺激先后施加时,一个刺激造成另一个刺激的感觉发生本质变化的现象阻碍作用:当某种刺激的存在阻碍了对另一种刺激的感觉时,称为阻碍作用3.年龄因素4.生理因素5.温度因素、6.心理因素9.范式实验概念:一种气体物质不送入口中而在舌上被感觉出的技术方法:首先,用手捏住鼻孔,通过张口呼吸,然后把一个盛有气味物质的小瓶放在张开口旁,迅速地吸入一口气并立即拿走小瓶,闭口,放开鼻孔,使气流通过鼻孔流出,从而在舌上感觉到该物质10.四种基本味11.我国味的分类12.影响味觉的因素13.样品制备区的要求、1.环境条件良好的通风性能,防止制备过程中样品的气味传入试验区样品制备区应与试验区相邻感官,鉴评人员入试验区时不能,通过样品制备区样品制备区内所使用的器皿,用具和设施都应无气味适合的上,下水2.常用设施和用具样品制备区应配备必要的加热保温设施以保证样品能适当处理和按要求维持在规定温度下,样品制备区还应配备贮藏设施,能存放样品,试验器皿和用具,根据需要还可以配备一定的厨房用具和办公用具14. 样品制备的要求1.均一性:就是指制备的样品除所要评价的特性外,其他特性应完全相同2.样品量:感官鉴评人员,实际能够鉴评的样品数取决于下列几个因素1.感官鉴评人员的预期值:这主要指参加感官鉴评人员,事先对试验了解的程度和面的信息对所进行试验难易程度的预估2.感官评定人员的主观因素:对试验重要性的认识,对实验的兴趣,理解,分辨未知样品特性和特性差别的能力3.样品特性:样品特性强度越高,能够正常鉴评的样品数越少,强烈的气味或味道会明显减少可鉴评的样品数3.精确定量:样品总量,分量都要精确定量4.严格操作:制备的时间,温度,搅拌速率等制备条件要严格控制15. 感官评价员分类专家型,消费者型,无经验型,有经验型,训练型16. 筛选中应注意的问题1.最好使用与正式试验相类似的实验材料2.要根据各次的实验结果随时调整实验的难度3.参加筛选的人数应多些4.多次筛选强烈的气味或味道会明显减少可鉴评的样品数17. 标度种类名义标度:对事件的赋值仅作标记,不反应序列特征。
第四章 食品感官评价

4.2 食品感官评价的组织形式
依照不同的试验目的有多种组织形式,其中组织
者所起的作用最为关键: 组织者除了必备的感官识别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 外,还要熟悉多种试验方式; 根据实际问题正确地选择试验法、设计试验方案、
统计试验结果并给出正确的结论;
还需要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如适时召集会议,培 训和筛选评价员等。
理想的载体应没有强的风味,不影响样品性质。 载体风味与样品具有一定适宜程度。样品载体应是容 易得到的,这可以保证试验结果的重现性。在选择样 品和载体混合比例时,应避免二者之间的拮抗效应或 协同效应。将样品定量混人选用的载体中或置于载体 表面。 常用载体有牛奶、油、面条、大米饭、馒头、菜 泥、面包、乳化剂和奶油等。
4.4.1.2 样品制备区
感官试验的准备场所,在此进行选择试验器具、 制备样品、样品与器具编码等工作。 制备区应具备的条件: 1.制备区与试验区相邻。 2。制备区不是评价员进入试验区的必经之路。 3,通风性能好,并有合适的上下水装置。 4.试验器具、设备、室内设施必须用无味材料制成。 5.样品制备时,其风味不应流人试验区。 6. 制备区常备的设备:加热器、冰箱、恒温箱、烤 箱、干燥箱、贮藏柜、微波炉等。
第四章 食品感官评价
食品感官评价是在相对稳定的环境条件下,以感 官评价员的感觉器官(味觉、嗅觉、视觉、听觉和触 觉)为基础,对食品的各项指标如色、香、味、硬度 等理化特性做出评价,然后采用数理统计方法评判食 物优劣的一种试验方法。 试验结果注重集体的结论,而不是个体的感觉。 广泛应用于食品的生产、加工、贮运、贸易、消 费等方面,在食品市场调研、新产品开发、生产质量 控制等工作环节中起重要作用。
4. 4 感官评价试验的客观条件
4.4.1环境条件
食品感官评价名词解释

食品感官评价名词解释
食品感官评价是指通过感官感知物质属性、特征和品质的过程。
它是通过观察、嗅闻、触摸、品尝等感官来评价食品的外观、气味、口感和味道等方面的质量。
1. 外观:指食品的外在形态、色泽、透明度等特征。
外观评价可以包括大小、形状、表面质地、颜色等因素,并通过观察物体的形状、颜色等特点来评价食品的美感和卫生状况。
2. 气味:指食品具有的特定香气。
气味评价可以考察食品的香气是否浓郁、清新、特殊,以及是否有异味或腐败的气味等。
3. 口感:指食品在嘴里产生的感觉和口腔的反应。
口感评价包括食品的质地、口感、咬碎后的变化以及在口腔中的滋味感受等。
- 质地:指食品的软硬程度、松脆程度、粘性等特征。
通过
咀嚼、咳嗽等动作来评价食品在口腔中的物理感受。
- 口感:指食品在嘴里的感觉,如滑腻、爽口、清新、润滑等。
- 味道:指食品含有的各种味觉感受,如甜、酸、苦、咸、
鲜等,以及其余味等。
4. 味觉:指舌头上的味蕾对食物化学成分所产生的味道感受。
味觉评价包括对食物中各种化学味道的感官体验,如甘、酸、苦、咸等。
食品感官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评价食品的质量和满意度,并为食品的改进提供依据。
通过对食品的感官评价,可以从感知的角度来研究食品的质量控制、适口性和口味改良等问题,提高消费者对食品的认同感和满意度。
同时,食品感官评价也可以用来指导食品的生产和研发,以便得到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
食品感官评价食品感官评定

3.6、影响味觉的因素
呈味物质的结构; 温度:甜、酸最佳感觉温度35~50℃、咸18~35℃、苦10℃; 介质:介质的粘度; 身体状态:疾病和营养状况、饥饿和睡眠、年龄和性别。
3.7、味感的识别与衡量技术
是指味的定性与定量鉴别,如识别各种味道的标准液,一般要求室温,漱口水要用制作标准 液的水溶液,小口吸吮样品(15ml左右),接触到舌各部位,停留3 秒左右,吐入废液桶,清水 淑口,等待15~60秒,再品尝下一样品。
食品感官评价食品感官评定
一、外 观 (appearance) 物质或物体的所有外部可见特性。
1. 颜色 Munsell颜色系统的基本属性:色调、明度、饱和度。
可见光范围:380nm~780nm 红橙黄绿青 蓝 紫
700 620 580 510 490 470 400(nm)
2. 大小和形状 食品的长度、厚度、宽度、颗粒大小、几何形状等。
2、触觉
触觉分两种感受:触感和动感 触感:触摸的感觉和皮肤上的感觉,感受冷、
热、光滑、粗糙、弹性等; 动感:深层压力的感觉,感受重量、硬度、
黏性等。
3、味觉
3.1、味觉的产生 可溶性呈味物质 →味蕾(味细胞) →感觉神经→大脑味觉中枢→味觉
味蕾:味觉的感受器,是由大约30~50个 细胞聚集成簇形成的分层小球;主 要分布在舌头表面、上颚的粘液中 和喉咙周围。
香气:由口腔中的食品逸出的挥发性成分所引起的通过鼻腔获得的嗅觉感受; 味道:由口腔中溶解的物质所引起的通过咀嚼获得的味觉感受; 三叉神经感:也叫化学感觉,是口腔和鼻腔黏膜内的神经末端所感知到的刺激感或侵入感.
五、声音 (voice) 听觉系统感受到的食品发出的声响。 声音特性包括:
音调—声音的频率,单位赫兹 HZ; 音量—声音的强度,单位分贝dB; 持续性—声音随时间的持续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着我国消费水平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 人们对食品的需求不再单单只是为了生存, 而是对食品质量的需求越来越高[ 1] 。
食品质量的优劣最直接地表现在它的感官性状上, 通过感官指标来鉴别食品的良莠和真伪, 不仅简便易行, 而且灵敏度高, 直观而实用, 它可以及时准确地判定出食品有无异常现象的发生, 还能够检验出其他检验手段无法判断的特殊性污染或食品感官性状的微量变化, 某些项目的检测灵敏度甚至超过仪器分析方法。
如鉴别进口白兰地、葡萄酒等酒类的真伪。
感官分析方法直观、手段简便、实用性强, 目前已被各国检验机构普遍承认和采用[ 2] 。
1 感官分析的定义感官分析是利用科学客观的方法, 借助人类的感觉器官( 听觉、嗅觉、味觉、视觉) 对食品的感官性质进行评定、换起、测定、分析、解释, 并结合心理、生理、物理、化学及统计学等学科, 对食品进行定性、定量的测量与分析, 了解人们对这些产品的感受或喜欢程度, 并测知产品本身质量的特性[ 3] 。
2 食品的感官特性食品作为客观存在的事物, 通过人们的感觉器官对它进行综合性的分析评定, 再把各类食品特有的各自性状分别综合归纳后, 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固定印象, 即是所谓的食品感官特性。
食品感官特性主要指食品的外观、质地、基本味、气味、化学性感官因素、口感、后味等特性。
21 1 基本味甜、酸、苦、咸为四种基本味觉, 其它还有鲜、涩、碱、凉、辣、金属味等。
物质必须呈溶解形式才有可能产生味觉。
舌头上的味蕾是味觉的感受器, 一般味觉在舌尖部, 两边敏感, 中间和舌根部较为迟钝。
21 2 气味气味是指能够引起嗅觉反应的物质。
由于气味没有确切定义, 而且很难定量测定, 所以气味分类比较混乱。
两种典型的气味分类法。
二种典型的气味分类法,索额底梅克氏分析法舒茨氏分类法气味类别实例气味类别实例芳香味樟脑、柠檬芳香味水扬酸甲酯香脂味香草羊脂味乙硫醇刺激辣味洋葱醚味1-丙醇羊脂味奶酪甜味香草恶臭味粪便油腻味丁酸腐臭味某些茄属植物气味、焦糊味、愈疮木酚、庚醇、醚味水果味、醋酸金属味已醇、焦糊味苯酚辛辣味苯甲醛21 3 化学性感官因素化学性感官因素口腔内之触觉神经所察觉到的感觉, 种类有温度( 热、冻) 和化学( 辣、凉、刺、涩) 。
21 4 口感口感是指产品在唇上磨擦、咬第一口产品及咀嚼产品时的一种化学感觉。
包括痛感、冷感、热感和触感四种口感感觉。
21 5 余味余味是指吃、喝后评价口腔中的风味性质及质地的综合印象, 评定协调性, 总体风味平衡和丰富性。
3 食品感官分析的方法31 1 按应用目的可分的类型目前常用于食品领域中的感官分析方法有数十种之多, 按应用目的可分为两种类型, 即分析型和偏爱型。
其基本特征见表2。
分析型的目标是产品。
评员作为仪器使用, 希望知道产品具有哪些性质、强度、感官差异。
评员要进行筛选和训练, 评员中还可能包括专家评员。
分析型包括描述分析、差异测定( 总体差异测定和性质差异测定) 、时间强度评定及阈限值测定。
31 2 按性质可分的类型按方法的性质可分为差异识别试验, 差异标度和分类试验, 以及描述性试验。
31 21 1 差异识别试验差异识别试验是分辨样品之间的差别, 只要求评员评定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样品中是否存在感官差异。
其结果分析是以每一类别的评员数量为基础, 一般规定不允许/ 无差异0的回答, 即评员未能察觉出两种样品之间的差异[ 6] 。
差异识别试验中常用的方法有: 两点试验法;一、二点试验法; 三点试验法; / A0、非/ A0试验法; 五中取二试验法; 选择试验法和配偶试验法。
31 21 2 差异标度和分类试验[ 7]差异标度和分类试验要求评员对两个以上的样品进行评价, 并判定出哪个样品好, 哪个样品差, 以及它们之间的差异大小和差异方向等, 通过试验可得到样品间差异的训序和大小, 或者样品应归属的类别或等级, 选择何种手段解释数据, 取决于试验的目的及样品数量。
常用的方法有: 训位试验法、分类试验法、评分法、成对比较试验法和评估试验法。
31 21 3 描述分析试验描述分析试验中, 要求评员判定出一个或多个样品的某些特征或对某特定特征进行描述和分析。
通过试验可得出样品各个特征的强度或样品全部感官特征[ 8] 。
常用的方法有: 风味剖面法、质地描述法、定量描述分析、稀释风味描述和光谱分析法。
4 感官分析试验设计的条件41 1 食品感官分析人员的筛选与训练在感官鉴评过程中, 评价的结果不但要受客观条件的影响, 也要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而主观条件涉及到评员的基本条件和素质。
因此, 评员的选择和训练是使感官评价结果可靠的重要条件之一。
4. 1. 1 感官鉴评人员的类型感官鉴评人员有专家型、消费者型、无经验型、有经验型和训练型五种类型。
通常建立在感官试验室基础上的感官试验鉴评员组织都不包括专家型和消费者型, 只考虑其他三类人员[ 9] 。
4. 1. 2 感官鉴评人员的筛选在选择评员时, 应注意他们的评判能力, 身体健康状况, 对试样的态度等方面的情况。
要求评员对食品感官鉴定工作有兴趣, 无食品偏爱的习惯以及具有较好的分辨能力。
4. 1. 3 感官鉴评人员的训练[ 10]经过筛选试验挑选出来的人员常常还要参加特定的训练才能真正适合感官鉴评的要求。
对感官鉴评人员训练可以提高和稳定感官鉴评人员的灵敏度, 降低感官鉴评人员之间及评价结果之间的偏差, 降低外界因素对鉴评结果的影响。
41 2 食品感官分析的环境条件环境条件对食品感官鉴评有很大的影响, 环境条件的控制对评价结果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
4. 2. 1 食品感官鉴评室的设置感官鉴评室应远离其它实验室, 要求安静, 隔音和整洁, 不受外界的干扰, 无异味, 给试验人员以舒适感。
试验区是感官鉴评人员进行感官试验的场所, 通常是有多个隔开的鉴评小间组成。
一般的感官鉴定实验室为6 至7 个小间, 每个鉴评小室面积很小( 0. 9 m @ 0. 9 m) , 只能容纳一名感官鉴评人员在内独自进行感官鉴评试验[ 11] 。
样品制备区是准备试验样品的场所。
实验区域必须与准备区域相邻, 以方便操作, 但要注意隔离。
审评员在进出实验区的时候不得经过准备区域, 否则会引起实验结果的偏差。
4. 2. 2 试验区的环境条件试验区的环境条件是指温度与相对湿度, 光线和照明, 外界干扰。
实验区的温度和湿度必须恒定、可控, 以审评员感觉舒适为佳。
在试验区内最好有空气调节装置, 使试验区内温度恒定在21 e 左右, 相对湿度保持在65% 左右[ 12] 。
在感官审评实验中, 尤其是在对颜色进行审评时, 光线十分重要。
实验区的环境光线必须均匀、无投影并且可以控制。
通常, 推荐使用6500 K 的相关色温。
在消费品实验中, 家用照明灯光也可以考虑。
感官鉴评试验要求在安静、舒适的气氛下进行, 任何干扰因素都会影响感官鉴评人员的注意力, 影响正确鉴评的结果。
分散评员注意力的干扰因素主要是外界噪音, 为避免这类干扰可将感官鉴评室远离噪声源, 如马路等。
此外, 为了在实验过程中保持静音, 实验室必须能够隔音。
41 3 样品的制备和呈送样品制备要求样品具有均一性。
所谓的均一性是指制备的样品除所要评价的特性外, 其他特性应完全相同[ 13] 。
此外, 样品制备过程中还应当注意样品量。
样品量是感官鉴评试验样品制备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样品的数量主要取决于感官鉴评人员的预期值, 感官鉴评人员的主观因素和样品的特征。
除此以外, 一些次要的因素对样品量有影响, 如噪音, 光线等。
呈送给每个鉴评人员的样品份量应随试验方法和样品种类的不同而分别进行控制。
有些试验要严格控制样品份量, 而另一些试验则不须控制份量。
5 食品感官分析的影响因素51 1 感官分析的环境评价室内应保持良好的通风和换气设备, 保证评价室内无味。
在感官评价室, 排水沟、排水管以及试验用水的气味影响应降到最小化, 最好使用蒸馏水或经过过滤装置去掉杂味的去离子水, 应避免水的气味影响到食品产品的评价[ 14] 。
感官评价区域尽可能的无噪声、无干扰, 包括周围区域保持安静或者将噪音降至最低是很有必要的。
51 2 感官分析的工作状态在进行感官评价期间, 感官评价员不应处在饥饿状态, 并且评价员精神疲惫也会影响评价结果。
评价员在评价时身上不应带有气味, 评价员均换上无味的感官评价试验服。
评价员之间不能进行沟通包括可见的或口头的交流, 避免其他评员受到影响。
51 3 感官分析的时间在吃饭后一个小时内不能进行感官评价。
以距离三餐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为佳, 也就是上午十点与下午三点。
6 食品感官分析在食品中的应用我国的感官分析起步比国外晚, 20 世纪90 年代后, / 感官评价0被大量地应用在食品科学的研究中, 它是在食品理化分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
食品感官分析不仅实用性强、灵敏度高、结果可靠, 而且解决了一般理化分析所不能解决的复杂问题[ 15] 。
食品感官分析在新产品的开发, 食品质量评价, 市场调查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目前主要应用的领域有: 生鲜产品, 如肉品、水产品、蛋品、乳品等; 中药药材; 香水材料; 嗜好性产品, 如酒、茶叶; 食品加工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