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月光曲教案3篇

合集下载

月光曲教案月光曲教案(13篇)

月光曲教案月光曲教案(13篇)

月光曲教案月光曲教案(13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作者小编小月月帮大家整理的月光曲教案(13篇)。

《月光曲》教案篇一【教材理解】《月光曲》一文是关于德国有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故事。

文章生动地记述了贝多芬谱曲的经过。

全文以生动、优美的语言开始叙述。

贝多芬来到小镇演出,夜晚“在清幽的小路散步”。

当贝多芬被盲姑娘懂音乐、爱音乐而感动,即兴为她演奏时,一阵风吹灭了蜡烛,屋里洒满了清幽的月光,“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使我们仿佛身临其境。

对于《月光曲》的内容、意境、情感,作者以生动的文字,借皮鞋匠的联想表达出来。

天高云淡、月朗星稀,平静的海面上“洒遍了银光”,这时月下的一切是那么幽静。

月亮“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着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设计理念】今天我所执教的是一课时,本设计将“探究《月光曲》的创作灵感,认识贝多芬”作为研读目标,教学中努力体现“学科间融合,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语文教学思想,力求“重文本”又“超文本”将语文课堂变为生活的课堂,主要尝试有:1、将音乐融入语文课堂,借助音乐形象解读语言文字,抓重点词句感受课文描绘的美好意境,触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行美读训练。

2、尝试探究性,创造性的阅读,激发学生自读,自悟,自主学习的兴趣。

3、引导学生查找,收集,拓展相关阅读材料,通过“探究《月光曲》的创作灵感,认识贝多芬”这一研究性的学习,分析处理信息,积累语言,积淀情感,进行再创作。

【过程剖析】1、导入时,从本学期学校的德育主题入手,也就是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入手,感觉比较自然,容易与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

揭题之后,老师马上询问道:读了课题之后,你较想知道什么?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月光曲》优秀教案(通用11篇)

《月光曲》优秀教案(通用11篇)

《月光曲》优秀教案《月光曲》优秀教案(通用11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月光曲》优秀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月光曲》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券”,理解部分词语及课文第二段第一部分,回答课后第1题D小题。

2、初步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感受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1、回答课后1题的第1小题。

2、感受《朋光曲》美的意境,感受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关于描写月光的词语你知道几个?生1:月光融融生2:月光皎洁生3:月光如水生4:《静夜思》这首诗中也写到了月光,“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师板书课题。

师:知道的真不少,今天咱们要学的这篇文章也和月光有关。

请同学们读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贝多芬曾经这样说:“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

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这篇文章写的就是他与一对穷兄妺之间的故事,描述了他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要着重思考什么问题?生1:文章写了他与穷兄妺俩的一件什么事?生2:是什么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生3:贝多芬在这首曲子里要表达自己的什么感受?生4:他的这种感受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产生的?生5:作者是怎样描写的?二、整体感知,畅谈所得师:同学们很善于动脑筋,下面请大家读一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心体会,看看自己能体会到什么,有什么疑问?生自由读。

师:读了文章之后你有什么感受,谁来谈一谈?生1:姑娘很喜欢贝多芬的曲子,很崇拜他。

生2:盲姑娘家很穷,她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

生3:贝多芬是一位很善良的人,他对穷人有同情心。

生4:贝多芬演奏的曲子太好了,兄妺俩都陶醉了。

生5:我有个问题:“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姑娘的话,而却要再为她弹一曲呀?师:问得好,真会动脑筋!生6:我也有个问题,贝多芬为什么连招呼也不打,就飞奔回客店连夜把刚才弹的曲子记录下来?[在学生整体感知的前提下,关注学生的自我感受和体验,这体现了对学生生命的尊重。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学设计(精选3篇)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学设计(精选3篇)

《月光曲》教学设计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学设计(精选3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学设计(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月光曲》教学设计1《月光曲》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的讲读课文,写的是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事。

贝多芬是在特定环境的感染下,随着思想感情的变化发展,激起创作灵感,以眼前的事物为依托,展开联想,即兴写成的。

教学本篇课文,引导学生领悟《月光曲》的内容是教学重点,而理解贝多芬即兴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发展的变化则是教学难点。

教学本文,进一步落实分辨事物和联想,并引导学生自觉运用以前学到的语文基本功,诸如“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理清课文条理”、“分清课文的主次”、“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等,使学生在熟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及内容的过程中,领悟感情,使重点训练项目化为技能迁移运用。

【教学目标】1、学习第9、10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9自然段(重点)。

2、感受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意境、内容,体会贝多芬同情穷苦人民的思想。

3、在情境中展开想象、练习说话。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以贝多芬的一句名言引入。

二、创设情境,整件感知1、初步感知:看画面,感受情境,谈体会。

2、合作学习:用两分钟时间读第9自然段,组内交流讨论:哪些画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或说你知道了什么?教师指名反馈。

板书: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月光照耀波涛汹涌3、品读体会:根据月亮、海水的变化,把三种层次的感觉读出来。

4、深入研读:个体朗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层来读一读。

⑴ 第一层:自由读→谈体会→重点指导“微波粼粼”“霎时间”→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⑵ 第二层:自由读→谈体会→重点指导“忽然”“刮”“卷”“涌”→自由读→指名读→站起来读。

小学语文课文《月光曲》教学设计3篇

小学语文课文《月光曲》教学设计3篇

4、小学语文课文《月光曲》教学设计一等奖一、素质教育目的(一)知识教学点1.生字:芬、券、盲、纯、汹。

2.新词:幽静、熟练、沉醉、断断续续、水天相接、记载、微波粼粼。

3.重点段:第8、9自然段。

(二)才能训练点1.理清头绪,概括段意。

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学会分辨事物和联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领会贝多芬的思想感情。

(三)德育浸透点教育先生不只要学习贝多芬的杰出才气,更要学习他的仁慈和爱心。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一)分辨课文中哪些是真实的事物?哪些是由真实事物惹起的联想?次要经过抓重点段落,有感情地重复朗诵来处理。

(二)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进程当中思想感情的变化既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次要经过了解重点词句包括的意思来处理。

三、课时布置三课时四、教学活动设计(一)答复课后设计的思考题,勾勒重点词句。

(二)自学重点段,讨论、交流分辨事物和联想。

(三)察看幻灯片,发扬想象,说说贝多芬创作《月光曲》时穷兄妹俩沉醉的情形。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配乐朗诵)。

五、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明白目的1.反省预习,质疑问难。

2.通读全文,理清头绪,概括段意。

(二)全体感知《月光曲》是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曲。

本文写的是一个传说,生动地记叙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三)目的完成进程1.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放录音《月光曲》。

同窗们,方才我们听了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曲,谁晓得这首钢琴曲的名字叫什么?(对,《月光曲》。

)《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呢?明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传说《月光曲》。

板书课题。

什么叫传说呢?“传说”,官方传播的说法,意思是能够是这样,也能够不是这样。

2.反省预习,质疑问难。

(1)指名朗读课文(分节朗诵),正音。

(2)生字(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形、了解字义、会组词):(3)新词:幽静:偏远、喧嚣。

熟练:指功夫深,技艺纯熟。

沉醉:很称心地沉溺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人教版六年级上《月光曲》优秀教案3篇

人教版六年级上《月光曲》优秀教案3篇

人教版六年级上《月光曲》优秀教案3篇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月光曲》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气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师配乐故事。

(同学初步感知课文。

)2、教师导入新课,出示课题:月光曲同学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1、师引导同学根据课文提出问题。

2、同学提出不同的问题。

3、教师梳理问题,总结出问题。

4、师让同学带着问题初读课文,并提出读书要求:⑴请同学们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考虑问题。

⑵课文中遇到不认识的生字自身解决。

⑶在老师规定的时间把课文读能读熟。

5、同学读课文并考虑问题6、同学课堂汇报交流,并自身解决问题。

7、教师适当引导、点拨,并加入正确引导。

三、重点段落分析1、教师置疑:贝多芬用音符给我们展示了怎样的画面?2、同学快速浏览全文,从课文中找出一段并读一读。

3、同学找出展现月光曲音乐内容的段落。

4、同学小声读文,边读边想,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5、和同桌先说说,哪些画面展现在你面前。

6、同学点击网页,欣赏美景。

7、用恰当的词语形容画面。

8、同学配乐朗读,体会月光照下大海不同变化。

(教师指导。

)9、同学点击网页,欣赏月光曲。

述说心情。

10、教师总结,四、音乐欣赏1、同学点击网页,搜寻钢琴曲欣赏。

2、生说感受,并把感受发布在网站的交流平台里。

3、师小结。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月光曲教案(8篇)

月光曲教案(8篇)

月光曲教案(8篇)月光曲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8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能用“格外”、“仿佛”造句;2、进一步学会借助课题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9自然段;4、体会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美好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谈话揭题,简介贝多芬你知道哪些描写月光的词语或句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也和月光有关!《月光曲》是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它的作曲者贝多芬是100多年前德国著名的音乐家,谱写出许多著名的乐曲。

贝多芬曾经这样说――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

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写的就是他与一对穷兄妺之间的故事,描述了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你最想要知道什么?二、整体感知,畅谈所得快读读课文吧,相信你一定会有很多收获!来交流你读课文之后的感受吧!三、研读课文任何伟大作品的诞生,都有它不平凡的经历,贝多芬的《月光曲》也不例外,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这首钢琴曲的创作历程。

请同学们边默读课文边思考:“我想,假如……贝多芬就不会创作出《月光曲》。

”默读课文,提出假设,并在书上圈圈点点来印证你的假设。

1、盲姑娘热爱音乐:哪些词句印证了你的假设?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忽然停了……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是呀,这首曲子很难弹奏,能听一听贝多芬是怎样弹的,这是盲姑娘一个美好的愿望。

能读出她对音乐的这种向往吗?她的愿望能够实现吗?是这样的吗?联系上下文,他们家真的那么穷吗?是呀,对于这样的家庭来说,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于是,她只能对她的哥哥说……真的`是随便说说的吗?听到这儿,贝多芬被深深地触动了,他想……贝多芬说“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

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姑娘善良的品质和她对音乐的热爱,让贝多芬为之激动,他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 这是为什么?是呀,贝多芬是著名的音乐家,他的演奏不只是凭技巧,更是倾注了自己的深情。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教案【三篇】.doc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教案【三篇】.doc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教案【三篇】《月光曲》教案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

熟读直至背诵第九自然段,感受音乐的美妙。

2、理解“幽静、驻足、倾听、纯熟、激动、安详、陶醉”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3、继续练习标画重点词句,练习品词品句。

4、认字8个,写字7个,继续练习摘录笔记独立识字。

教学重点:1、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

2、熟读直至背诵第九自然段,感受音乐的美妙。

教学难点:1、理解“幽静、驻足、倾听、纯熟、激动、安详、陶醉”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2、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

教学准备:1、贝多芬的资料。

2、奏鸣曲《月光曲》。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瞧,你们一个个坐得多有精神呀!老师相信,今天的你们,一定是最棒的!对自己有信心吗?非常好!俗话说:水是故乡甜,月是故乡明。

每年的八月十五中秋节,那皎洁的月光总能引起人们无限的情思。

唐代诗人李白就曾写下一首和月光有关的古诗--《静夜思》,你们能把它朗诵出来吗?听了你们的诵读,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这样的画面:月光如水,轻轻地洒在床前;诗人站在窗前思念着远方的亲人。

今天,我们也要来学习一篇和月光有关的课文--《月光曲》(教师板书,学生回答)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二、初步感知,学习新课在二百多年前,德国有位音乐家叫贝多芬。

他谱写过许多的乐曲,《月光曲》就是其中的一首。

那么,这首《月光曲》是如何创作出来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91页,齐读第一自然段,并说说从第一自然段当中你知道了什么讯息。

学生交流有关贝多芬的资料,教师相机补充,并进行小结。

贝多芬资料: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莱茵河畔距法国不远的小城-波恩。

是伟大的德国作曲家、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被世人尊称为“乐圣”。

十岁举行首次公开演奏会,十二岁开始作曲,毕生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月光曲》教案三篇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月光曲》教案三篇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月光曲》教案三篇导读:本文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月光曲》教案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一、教材分析这篇课文记叙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它告诉我们,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劳动人民的伟大音乐家。

课文可以分两段第一段(第1自然段)简单地介绍的钢琴曲——《月光曲》是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

这段的最后一句“传说是这样谱成的”起到了引出下文的作用。

第二段(2——10自然段)详细地介绍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整个过程。

这段是教学的重点段,训练重点就体现在这一段;抓住环境特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本段可分为三层,其中第二层(3——9段),写贝多芬走进茅屋里,为盲姑娘弹了两首曲子,这部分内容是文章的重点,同时也有一些使学生难理解的句子。

首先介绍了当时的环境。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突出了月光的明亮。

“月光照进窗子来”,驱走了茅屋里昏暗陈旧的景象。

“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寄予深深的同情。

周围的环境是那么静,那么美;穷兄妹俩又是多么纯朴,多么可爱。

贝多芬触景生情,激发了创作的*。

“借着清幽的月光”,贝多芬“按起琴键”,创作了《月光曲》。

关于《月光曲》的内容是借皮鞋匠的联系表达出来的。

最初是月亮升起,平静的海面上洒遍了银光。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海面上的景象发生了变化。

“浪花一个连一个朝岸边涌过来,”“浪涛汹涌的大海”,说明了音乐的节奏有了明显的转换,贝多芬此时想到的是穷兄妹俩的处境,心里十分不满,他要用自己的音乐表达出这种心情。

二、教学目标1.感受贝多芬同情热爱贫苦人民的思想情怀。

2.抓住贝多芬的言行举动及感情变化,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及内容。

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三、教学过程:(-)、复习导入师:昨天,我们了解课文讲述的是贝多芬先生创作《月光曲》的传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人教版月光曲教案3篇贝多芬深为兄妹俩的情而感动,又为找到了这样一位知音而感到兴奋.这又是一个和谐、幽静的夜晚,茅屋的一切是那样的打动人,月光是那样的轻柔,这一切的一切,怎能不激起贝多芬的创作灵感呢?贝多芬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即兴创作了《月光曲》.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月光曲教案,希望你们能喜欢,月光曲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清幽、陌生、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4、准确分辨课文中那些是实在的事物,那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两者结合的作用.学习重点、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中的感情变化.难点是贝多芬的感情变化的原因.学法提示:本文语言生动,意境优美.建议同学们置身于文中,入情入境地读,边读边想象.注重感受描写《月光曲》的句子和贝多芬思想感情变化的句子,用不同的线分别勾画描写的实在景物和想象的景物,驻足品读,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品味艺术的美.学习准备:学生搜集关于贝多芬的故事,教师可以准备《月光曲》选择时机在课上播放,让学生聆听,感受音乐旋律.课时安排:建议2课时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温馨提示: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生字读正确,理解难懂的词语.1、我能给下列字注音并组词:券()粼()霎()键()卷()鳞()刹()健()3、选词填空幽静清幽恬静清秀干净()的脸()的月光()的小路()的教室她的脸很()4、课文读熟后,我知道文章讲了这样一件事5、我还知道贝多芬是一个的人.盲姑娘是一个的人.6、我有几点疑问想与老师和同学交流: .(二)合作探究学法提示:在充分阅读对文章有了整体印象的前提下,抓住重点句子或重点段落反复阅读,边读边想象,品味课文中的语言,结合自己搜集的知识和经验,在理解内容的同时思考是怎样来的,就会有所收获.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一想贝多芬为什么会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 ?为什么给穷兄妹俩弹了一首曲子?而且弹完一曲,又弹一曲?.2、默读课文第八、九自然段,说一说,听着贝多芬再一次弹着的琴声,皮鞋匠兄妹好像看见了什么?哪些句子是描写实实在在的景物?再谈一谈读后的感受..3、我能有感情的背诵第九自然段,并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三)拓展阅读我爱乡村的夜晚6月里的一天,我回到阔别已久的山村故乡,上午,一场大雨把乡村里的山川原野冲洗的(yīch nb rǎn).傍晚,我独自沿着田间小路,来到小时候常跟大姐一起去放牛的小山岗.我美美地吸着田野里清新的空气,尽情地欣赏着乡村恬静美丽的夜景!眺望远处,啊,视线尽头多像一幅画,一家家房顶上升起的袅袅的炊烟奶奶在世时说过:一层山水一层人.我望着群山遐想:大山背后又是一层怎样的山水?怎样的人?这里看不到城市的车水马龙,听不到城市的各种音响喧闹,但却充满神秘.近处,是一片金色的稻田.一阵晚风吹来,稻田一起一伏的,使我仿佛置身于一个金色的海洋中.稻田的边缘是一排排的丝瓜架,瓜蔓儿上开满了一朵朵金黄的花.辛勤的小蜜蜂正嗡嗡地一边唱歌,一边采蜜.丝瓜棚旁边那块碧绿的西瓜地上,虽然没有蜜蜂的歌,却有着丰收的喜悦.瞧!一个个大西瓜像一个个胖娃娃似的,躺在瓜蔓母亲的臂膀里,夕阳的余晖轻轻地爱抚着它们,催它们入睡.在我身边的山坡,则是另一番景象:三五头水牛正在草地上悠闲地啃着草,不时地还抬起头来,面对充满(shīq nɡhu y )的乡村晚景, 哞哞地长叫几声,抒发自己快乐的情怀.那低沉浑厚的余音在宽阔的田野回旋,使人听了兴奋.1、按拼音写成语.y ch nb rǎnshīq nghu y()()2、读短文填空.(1)作者是按的顺序记述所见情景的,请摘录最能体现这种顺序的三个词语填入下面方框内.(2)短文记写的主要内容是.表达了作者的情感.3、读第三自然段.按要求摘录句子.写实在事物的:写联想的:(四)相关链接贝多芬的小故事1787年,贝多芬动身去当时的音乐之都维也纳,并拜见了莫扎克.当时17岁的贝多芬默默无闻,而莫扎特早已名满欧洲.可能贝多芬的相貌太一般了,连莫扎特也看走了眼,对这个年轻人并没有太大的兴趣.他拿了一段音乐让贝多芬用钢琴即兴发挥,自己却到隔壁屋子和别人聊天.然而邻屋充满灵感和气氛的音乐使得莫扎特不由自主地又跑回钢琴旁作为伟大的音乐家,莫扎特对于音乐的感悟力是非凡的.他从这个年轻人的琴声中听到了无穷的创造力和灵感,因此贝多芬演奏刚完毕,莫扎特便大声对屋内的人说: 注意这个年轻人! 有朝一日,他会震惊世界!月光曲教案二课型:新授课知识与技能:正确读写并理解蜡烛、茅屋、清幽、盲姑娘、琴键等词语.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过程与方法: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在质疑理解、感情朗读、想像写话的语言实践过程中体会贝多芬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及了解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教学重点: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进一步了解贝多芬,联系上文,想像写话,体会贝多芬内心情感.教学方法:朗读法谈话法教学用具:课件教学方法:朗读法谈话法教学用具:课件一、听写词语,自由说话,引出问题.1.学生听写词语:蜡烛、茅屋等.2.学生自由说话:选用刚才听写的词语根据课文内容说一段话,教师随机点评.3.教师引出问题:究竟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不朽名曲《月光曲》?二、进入问题,自主感悟,感情诵读.语段一: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突然停了姑娘说∶ 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1.贝多芬听到哪一句话起就心动了?(感情朗读)2.贝多芬从这一句话中听出了什么?(1)盲姑娘家境贫穷.(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盲姑娘家境贫穷?)(2)盲姑娘热爱音乐.(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盲姑娘热爱音乐?)(3)师:姑娘虽然双目失明,但她依然热爱着生活,姑娘虽然家境贫困,但是她并不放弃对艺术的向往与追求.贝多芬的心被触动了.3.贝多芬从兄妹俩的整段对话中还听出了什么?(1)妹妹的懂事、兄妹俩之间的相互关怀与体谅等.(感情朗读)(2)师:盲姑娘这么贫穷,但是这么热爱音乐,又这么懂事,他的心被深深感动了,所以走进茅屋.语段二: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 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1.学生质疑.预设问题一:盲姑娘什么也看不见,为什么知道她是贝多芬?预设问题二: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预设问题三:弹一首曲子已满足了盲姑娘的心愿,他为什么还要再弹一首曲子?预设问题四:贝多芬为什么称盲姑娘为您 ?2.梳理问题.3.解决问题.(感情朗读)三、入情入景,想象写话,欣赏音乐.1.师生共读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段落,感悟交流.语段: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了琴键.2.重新回到问题:贝多芬此时此刻会想些什么?3.进一步了解贝多芬,联系上文,想像写话,体会贝多芬内心情感. 课外资源:我为什么要作曲,因为我有很多想法要释放出来. 贝多芬4.欣赏《月光曲》片段.《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课型:新授课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段落.过程与方法:学习课文8、9、10自然段,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意境,体会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了解《月光曲》所表现的意境与贝多芬的情感变化的关系.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教学重点: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在背景音乐《月光曲》的旋律中进入本课的学习.一、复习字词导语: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词语,我相信大家已经储存在记忆的仓库中,请同学们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词语,看谁把字写得规范、端正、正确.学生写后同位互判,投影反馈,自我评价.(画月亮.)二、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叙述顺序.1、上节课,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谁来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贝多芬为盲姑娘演奏了第一支曲子,又激情创作了《月光曲》.)2、上节课,我们还研读了贝多芬为盲姑娘演奏第一支曲子的段落,请同学们快速默读2 7自然段,想想这部分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板书:听看弹)三、学习课文8-10自然段师:贝多芬饱含深情的为盲姑娘弹奏了第一支曲子,出于对穷苦人的同情和爱,对盲姑娘这位特殊知音的感慨万千,贝多芬又即兴演奏、激情创作了月光曲,这正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段落8-10自然段.1、默读8-10自然段.a、由学生说一说默读的要求:不指读、不动唇、不动喉b、默读思考:这一部分作者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2、指读课文第8自然段a、思考:在课文中找出一个词,来概括贝多芬弹奏月光曲时的情景.b、理解词语:清幽(幽雅、宁静、光亮)c、练习朗读教师创设情境:多美的月夜啊!谁能把我们带入那个月光如水,轻轻泻入茅屋的情景之中,把我们带到钢琴边,带到贝多芬的身边.3、学习第9自然段a、自读课文,想想可以运用平时的哪些方法来学习这一段?b、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提示:每个小组的学习都要先读懂课文再合作完成.l设计板书组提示:这一段是写兄妹俩听到贝多芬的乐曲所联想到的情景.写了哪些景物的变化?你试着用四字词语来概括景物的变化?l质疑解答组提示:帮助学生筛选有价值的问题进行讨论.如:什么样的旋律才能让兄妹俩想到大海和月光?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月光照耀下的大海的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l品评语言组提示:你认为哪些词语用的好?(用笔画出来)想想为什么用得好?c、指导交流汇报l板书设计你认为这样的板书设计可以吗?(全体学生共同参与评价)l读读画画他们画得怎么样?l质疑解答引导学生将第一层中贝多芬的感情变化与月光曲的旋律联系起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月光曲旋律的变化就是贝多芬与兄妹接触中内心感受的变化.这是一首有感于知音,借情于月光的优美的钢琴曲.l品评语言在学生汇报过程中指导朗读,使学生进一步感悟语言美、意境美.重点品读的语言:微波粼粼:水清,联系月光理解撒遍:每一个角落一缕一缕:天空的清晰、明朗,云朵的形状. 轻纱似的微云:轻柔、透明、轻薄l配乐朗读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l背诵积累指导学生掌握背诵的方法:看板书、板画、插图、想像4、教学第10自然段四、总结通过学习这一课,我们知道了,在那月轮初生、银光遍撒的环境中,贝多芬为遇到知音而激情满腔,他借着清幽的月光弹琴抒怀,一首有感于知音,寄情于月光的优美的钢琴曲就这样诞生了,它的所想所作表现了他卓越的才华,也说明了他是一位关心同情劳动人民的伟大的音乐家.五、作业向同学们推荐一首诗《月光曲》,这是一位母亲听女儿弹奏贝多芬的月光曲时的内心感受.读后与同学们相互交流一下感受.月光曲教案三教学目的1、将音乐融入语文课堂,借助音乐形象解决语言文字.抓重点词句,感受课文描绘的美好意境,触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行美读训练.2、尝试探究性、创造性阅读,激发学生自读自悟、自主学习的兴趣.3、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引起的联想. 难点:引导学生体会《月光曲》的情境.教学工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引入课堂1、同学们,大家好!我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共渡这短暂的四十分钟.今天,老师带来一件礼物送给你们,请同学们静静地欣赏.(播放:月光曲)2、听了这首曲子之后,你有什么样的感受?这首曲子叫作《月光曲》.点击课件传说它是贝多芬先生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即兴创作的.3、今天,我们一起继续学习第26课《月光曲》.请同学们找出描写《月光曲》情景的段落.二、直视课题,重点研读第9自然段. (读中悟,读中体会)1、学生自读,体会其中的意境.2、指名学生读.现在,老师请一名同学来读这一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听.3、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悟.(1)现在,请听老师朗读,大家一边听一边体味其中情景的变化.(2)学生汇报:先是月亮升起,海面呈现一片微波粼粼的景象,再是月亮升高,穿过了微云,最后是月亮照耀在海面上,海面上风起浪涌.(3)这些变化情景源于什么?(源于贝多芬所弹奏的曲子的曲调的变化.)(4)你能通过自己的理解谈谈曲调的变化吗?出示课件请同学们看屏幕,自己领悟曲调的变化.3、教师指导朗读根据曲调的变化,在朗读的时候,前面的部分可以读得徐缓、抒情些,随着音乐逐渐增强,曲调出现了波折,节奏越来越快,这时语调就应该慢慢高昂起来.4、学生朗读(1)请同学们根据你理解自由地练习朗读.(教师巡视并指导)(2)请同学们齐读该段.要求:读出情景的变化,意境的美.5、你们读得真棒,听着你们的朗读我已经陶醉了.看来贝多芬先生弹的这首曲子真的很美妙.难怪,皮鞋匠在听着贝多芬先生的琴声时,眼前会出现这样的画面(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刹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皮鞋匠的妹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光汹涌的大海.)6、请同学们再听第9自然的朗读,思考.三、回读全文,探究贝多芬的创作情感.1.过渡:这么美妙的曲子,让人陶醉,学到这儿,我不禁产生了疑问:贝多芬为什么会弹出这么美妙的曲子,是什么原因促使他创作出这么美妙的乐曲呢?请大家再次把课文读读,从文中的重点语句中找出来.2.创造性地阅读.(要求:先自读自悟,再前后桌4人一小组进行讨论.)3.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随机调整,随机点拨.)四、作业布置1、背诵第9自然段,抄写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2、收集并欣赏贝多芬的音乐作品.3、有条件的,听一听《月光奏鸣曲》.五、结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