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的地缘政治环境与选择

合集下载

乌克兰的地理位置特征

乌克兰的地理位置特征

乌克兰的地理位置特征乌克兰是欧洲大陆东部的一个国家,位于东欧平原的西部边缘,毗邻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和摩尔多瓦。

它的地理位置特征对于该国的自然资源、经济发展和政治关系都有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对乌克兰的地理位置特征进行详细的描述。

1. 地理位置与疆界乌克兰位于欧洲大陆的东部,东经22°8′至41°15′,北纬44°20′至52°20′之间。

乌克兰的疆界线长达6,992公里,其中包括与俄罗斯的疆界共2,295公里,与白俄罗斯的疆界共1,084公里。

此外,乌克兰还与波兰、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和摩尔多瓦等国家相邻。

2. 地形与地势乌克兰地形多样,包括高原、平原、山脉和河流。

乌克兰的地势大致由北向南逐渐升高,其中最显著的地形特征是位于克里米亚半岛的乌克兰山脉(乌克兰加尔帕特山脉)和喀尔巴阡山脉。

此外,乌克兰还拥有众多的河流,包括著名的多聚利河、第聂伯河和顿涅茨河等,这些河流为国家的灌溉、农业和水运提供了重要的资源。

3. 气候特征乌克兰的气候呈现地大气候大的特征,从北部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到南部的地中海式气候,气候差异明显。

北部地区冬季寒冷,夏季相对凉爽,降水量适中;而南部地区的冬季温暖,夏季炎热,降水相对少。

这种气候差异对农业、旅游业等经济活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4. 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乌克兰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煤炭、铁矿石、天然气、石油和农产品等。

这些资源的丰富性对乌克兰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煤炭和铁矿石的开采促进了乌克兰的工业化进程,而天然气和石油的出口则为国家的外汇收入提供了重要的来源。

此外,乌克兰的农业产品如小麦、玉米和蔬菜等也对国家的经济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5. 地缘政治关系乌克兰的地理位置特征对其地缘政治关系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作为欧洲大陆的东部边缘国家,乌克兰地缘政治的复杂性体现在了其与俄罗斯的深厚联系和西方国家的吸引力之间的矛盾。

形势与政策乌克兰局势分析

形势与政策乌克兰局势分析

形势与政策乌克兰局势分析乌克兰局势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自2024年爆发克里米亚危机以来,乌克兰政治与地缘政治的形势一直在持续变化。

本文将从乌克兰政治形势、经济形势、地缘政治形势以及国际社会对乌克兰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乌克兰政治形势复杂多变。

乌克兰政治经历了多次政府更迭,冲突激化等问题。

2024年,在总统选举中,弗拉基米尔·泽连斯基当选为新总统,取代了前任总统彼得·波罗申科。

泽连斯基上台后,乌克兰政治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如腐败问题、内部分裂等。

与此同时,乌克兰东部地区的亲俄势力依然存在,并与乌克兰政府产生摩擦与冲突。

因此,乌克兰政治稳定仍然面临很大压力。

其次,乌克兰经济形势疲弱。

乌克兰是一个农业国家,但经济结构并不健康。

乌克兰在冲突爆发前的经济增速已经较低,冲突爆发后更是雪上加霜。

乌克兰的经济受到了战争、腐败和政治不稳定等因素的严重影响。

乌克兰政府在努力经济体制,促进经济发展,但进展缓慢。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欧盟等机构向乌克兰提供了财政援助,但这远远不足以解决乌克兰的经济问题。

因此,乌克兰经济形势依然严峻。

第三,乌克兰的地缘政治形势复杂。

乌克兰位于俄罗斯和欧洲之间,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乌克兰与俄罗斯的关系一直紧张,特别是在克里米亚危机后,乌克兰与俄罗斯的争端不断升级。

乌克兰希望加入欧洲联盟和北约,但遭到了俄罗斯的反对。

乌克兰与俄罗斯在克里米亚、顿巴斯等地区的冲突与对峙,进一步加剧了乌克兰的地缘政治形势,并导致国内分裂。

乌克兰政府试图寻求西方的支持,以在地缘政治竞争中保持平衡,但目前并未取得明显的进展。

最后,国际社会对乌克兰局势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乌克兰与俄罗斯的冲突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

西方国家对乌克兰表示支持,并对俄罗斯实施了一系列制裁。

然而,由于国际社会的立场分歧,对乌克兰冲突的处理方式也存在不同意见,导致政治解决乌克兰冲突的进展缓慢。

此外,乌克兰冲突还引发了难民危机,导致了人道危机。

乌克兰_世界四大权力中心地缘政治的角力场_岳西宽

乌克兰_世界四大权力中心地缘政治的角力场_岳西宽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政治理论与政治建设·2014年第5期乌克兰———世界四大权力中心地缘政治的角力场岳西宽(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公共管理系,北京100089)【摘要】2014年5月25日乌克兰大选落下帷幕,但乌克兰社会的政治危机并未消除,乌克兰分裂的因素反而增多。

自2013年底乌克兰再次爆发颜色革命以来,大国之间的地缘政治大洗牌重复上演。

乌克兰危机使得俄罗斯兵不血刃地得到了克里米亚,成为最大的地缘政治赢家。

与此同时,中国则凭借自己的政治经济优势,在外交上获得了丰厚的利益。

【关键词】乌克兰四大权力中心地缘政治政治角力克里米亚乌克兰注定是一个分裂的国家。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早在20世纪末就分析说,一条伟大的历史界限将西方基督教各民族同穆斯林和东正教民族分开,这条分界线从欧洲北部的芬兰与俄罗斯的边界向南,在中部穿过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第聂伯河),再向南穿过前南斯拉夫的巴尔干半岛地区,这条界限以西是欧洲和西方政治经济的边界,以东则是伊斯兰教和东正教范围开始的地方[1]。

现实不幸被亨氏言中,当下的乌克兰正好成为这条分界线上的焦点,西方和俄罗斯正在此地为各自的地缘政治利益角力、厮杀,乌克兰正成为东西方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战争的前沿。

从2004年乌克兰的颜色革命开始,到2013年底和2014年初的又一轮颜色革命,乌克兰发生的一切,只不过是这个国家政治发展的又一个轮回,国家的发展轨迹又回到十年前的原点,这就使国家发展目标迷茫,政局动荡不休。

民选总统下台,街头抗议者执政,国家分裂,而且这种状态看来只有间歇,没有结局。

美国、欧洲与俄罗斯在乌克兰的军事和外交的角力才刚刚开始,俄罗斯明显占上风,借此机会“收复了”克里米亚;西方在中东、北非和东欧屡屡得手的“颜色革命”,在乌克兰却遭到“滑铁卢”。

本文试图从乌克兰的地缘政治角度对此做一探析。

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使乌克兰没有形成国家认同与文化认同乌克兰是欧洲除俄罗斯外陆地面积最大的国家,地理环境优越,然而正是这一优势却使乌克兰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乌克兰背景缘起反思

乌克兰背景缘起反思

乌克兰背景缘起反思从较长期的角度来看,以下三方面的基本变化是乌克兰危机的深层背景。

首先,二十多年来,乌克兰国家政治发展方向不定,国内宪政体制多变,国家治理功能衰弱,社会经济长期波动,腐败盛行,民生艰难,这是造成本次动荡的一个长期的内部原因。

西方以所谓的“民主与威权”划分世界,企图将乌克兰纳入欧美势力范围的图谋,乃是导致乌克兰危机的重要背景。

其次,乌克兰地处欧亚大陆东西方文明结合部最西端的特定历史地理位置是危机的又一深层原因。

西欧的宗教与政治历史对乌克兰西部地区影响深厚,但基辅本身又是俄罗斯文明发祥地。

后冷战地缘政治的特殊背景下,北约与欧盟等西方势力的拓展、俄罗斯的传统影响以及当地传统犬牙交错,在乌克兰突出表现为东西方之间不可遏制的东拉西扯、相互冲撞,使该国成为大国纷争的漩涡。

乌克兰难以复制同处欧洲文明结合部地带的其他国家(如瑞士、奥地利等)的民族与区域建构路径。

难以规避的既定文明历史背景、西方基于意识形态对国际转型的总体战略设计,都为这场危机作了伏脉千里的铺垫。

反思:乌克兰就是过分相信美国等这些“善意”的国家能真心帮自己,但结果是这些国家不怀好意地害了自己。

不仅乌克兰被玩残了,国际社会的例子比比皆是,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亚等,哪一个国家享受到西方价值观带来的实惠?民不聊生、社会动荡是这些国家的真实写照。

实际上,美国只想在全球范围内制造混乱,在对手国家周边制造更多麻烦,如中国、俄罗斯等,让美国这个置身事外的国家能有强烈的被需要感,这就是夯实美国全球霸权的主观需求,至于这些帮助过美国的国家是死是活并不在美国人的考虑范畴。

如今,就连欧盟这个美国盟友都被美国忽悠得快四分五裂,更何况一个小小的乌克兰乎!合则用,不合则弃,这就是没什么历史积淀的美国人的处事哲学。

一句话,不靠谱,靠不住。

初中地理乌克兰知识点总结

初中地理乌克兰知识点总结

初中地理乌克兰知识点总结乌克兰是位于东欧的一个国家,面积辽阔,拥有着丰富多样的地理环境和资源。

下面我们就来系统地了解一下乌克兰的地理知识点。

一、地理位置乌克兰位于欧洲大陆东部,北临白俄罗斯,东临俄罗斯,南与摩尔多瓦和罗马尼亚接壤,西隔黑海与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土耳其相望。

乌克兰地势低平,东西向略微倾斜,布列兹河、德涅斯特河和多涅茨河等河流纵贯全境。

约四分之三的土地被广袤的农田、森林和草地所覆盖。

乌克兰的地理位置使得它具有重要的地缘政治地位。

二、地形地势乌克兰地形地势多样,北部为丘陵和高原地带,南部为低洼平原。

高原主要集中在西部和中部,最高点为哈萨克斯山。

乌克兰地势平坦,没有高海拔地区。

多河滨,河流纵横交错,是水网密布,其中最大的河流为德涅斯特河、德聂伯河和多涅茨河,并注入黑海。

乌克兰还拥有着许多湖泊,其中最大的为舍切恩湖和波克罗夫湖,它们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地区。

三、气候乌克兰气候较为温和,四季分明。

北部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严寒,夏季炎热。

而南部地区则属于温带地中海气候,冬季温暖,夏季炎热。

全年有充足的降水,春夏季节雨水较多,特别是南部地区的降水量较为充沛。

乌克兰的气候条件对于农业生产有着重要影响。

四、土地利用乌克兰的土地利用以农业用地为主,耕地占土地面积的较大比例。

乌克兰的农业主要集中在中部和西部地区,拥有广阔的黑土地,因此该地区也被誉为“欧洲的谷仓”。

森林覆盖率也比较高,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地区。

乌克兰还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主要有铁矿石、煤炭、天然气等。

五、自然环境乌克兰境内的自然环境保护较好,具有多样的生物资源。

乌克兰境内有大量的野生动植物,尤其是湖泊和河流地区拥有着丰富的水生植物资源。

此外,乌克兰还拥有多个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保护了众多珍稀野生动物和植物,为乌克兰的生态环境保护作出了积极贡献。

综上所述,乌克兰地理环境多样,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这些都为乌克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乌俄形势分析演讲稿范文

乌俄形势分析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站在这里,为大家分析当前乌克兰局势,探讨我国在这一问题上的立场和应对策略。

乌克兰局势错综复杂,涉及国家利益、地缘政治、民族矛盾等多方面因素。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对乌克兰局势进行深入剖析。

一、乌克兰局势的背景1. 历史渊源乌克兰位于欧洲东部,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自公元前以来,乌克兰地区一直是东斯拉夫民族的重要居住地。

乌克兰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多个历史阶段,包括基辅罗斯、立陶宛大公国、波兰立陶宛联邦、俄罗斯帝国、苏联等。

2. 独立后的乌克兰1991年苏联解体后,乌克兰宣布独立。

此后,乌克兰国内政治动荡,民族矛盾突出,经济困境不断。

乌克兰试图在东西方之间寻求平衡,但始终未能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二、乌克兰局势的现状1. 政治局势乌克兰政治局势动荡不安,政权更迭频繁。

2014年,乌克兰发生“广场革命”,亲西方的波罗申科政府上台。

然而,乌克兰政治体制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如权力过于集中、腐败现象严重等。

2. 地缘政治乌克兰地处欧洲东部,是俄罗斯与欧洲国家之间的战略缓冲地带。

乌克兰局势的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俄罗斯与欧洲国家的关系。

近年来,乌克兰在东乌克兰地区爆发冲突,导致局势进一步恶化。

3. 民族矛盾乌克兰国内存在乌克兰族和俄罗斯族两大民族。

两国族在历史、文化、宗教等方面存在差异,民族矛盾长期存在。

在乌克兰独立后,民族矛盾进一步加剧,成为乌克兰局势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三、我国在乌克兰问题上的立场1. 尊重乌克兰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我国一贯尊重乌克兰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反对任何形式的领土争端和分裂活动。

在乌克兰局势中,我国主张通过对话和谈判解决争端,维护地区和平稳定。

2. 维护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我国坚决维护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反对任何国家以武力干涉乌克兰内政。

在乌克兰问题上,我国主张尊重各国合理关切,通过平等协商解决分歧。

3. 促进乌克兰局势稳定我国支持乌克兰在尊重各国合理关切的前提下,实现国内政治稳定,推动经济恢复和发展。

多视角下乌克兰危机的地缘政治解读

多视角下乌克兰危机的地缘政治解读

多视角下乌克兰危机的地缘政治解读1. 引言1.1 背景介绍乌克兰危机是当前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涉及到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利益和影响。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复杂的局势,首先需要对乌克兰危机的背景进行介绍。

乌克兰是欧洲的一个国家,曾经是苏联的一部分。

1991年苏联解体后,乌克兰独立并成为独立国家。

乌克兰面临着诸多问题,包括政治腐败、经济困难和民族分裂等。

这些问题导致了乌克兰内部的混乱和不稳定局势。

2014年乌克兰爆发了乌克兰危机,导致了乌克兰政府的更迭和乌克兰东部地区的分裂。

俄罗斯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支持乌克兰东部的亲俄派势力,引发了乌克兰政府和亲欧盟势力的对抗。

西方国家对乌克兰危机的立场也是影响乌克兰局势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对乌克兰危机的背景介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乌克兰危机的起因和发展过程,为后续对乌克兰危机的地缘政治解读提供基础。

2. 正文2.1 俄乌关系的历史背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是2014年乌克兰爆发的“欧洲广场”抗议运动。

这场抗议活动最终导致了乌克兰总统亚努科维奇的下台,并引发了克里米亚危机。

俄罗斯随后对克里米亚实施了“顿巴斯”模式,支持了亲俄派武装分子,并最终吞并了克里米亚。

这一系列事件加剧了俄乌关系的紧张。

除了克里米亚危机,乌克兰在内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走向也成为了俄罗斯的关注焦点。

俄罗斯认为,乌克兰的向西方靠拢会影响到俄罗斯的国家利益,因此采取了一系列强硬的行动来维护自己在乌克兰的影响力。

俄罗斯的干预引发了国际社会的批评和制裁,加剧了俄乌关系的紧张局势。

2.2 西方国家对乌克兰危机的立场西方国家对乌克兰危机的立场表现为对俄罗斯的支持和对乌克兰的援助。

西方国家认为俄罗斯侵犯了乌克兰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违反了国际法,因此强烈谴责俄罗斯的行为。

美国、欧盟等西方国家纷纷对俄罗斯实施制裁措施,限制俄罗斯进入国际金融市场,并提供军事援助和经济援助给乌克兰。

西方国家也通过外交途径,参与调解乌克兰危机,支持乌克兰的政治改革和和平解决危机的努力。

乌克兰 在政治和经济缝夹中求生存

乌克兰   在政治和经济缝夹中求生存

乌克兰:在政治和经济缝夹中求生存本报驻乌克兰记者朱冬传近日,内阁向议会提交审议的有关重组乌克兰石油天然气国家股份公司的第2937号法律修正案成为社会舆论焦点。

当地分析指出,这一法律修正案的实质折射出乌外交方向的选择——通过欧盟联系国资格进入欧盟,还是通过俄罗斯主导的关税同盟向俄罗斯靠近。

欧盟对乌克兰提出的是政治方面条件,要求政治民主化,建立公民社会,言论多元自由,特别是要求释放乌克兰最有影响的反对派领袖、前总理季莫申科。

4月底德国驻乌克兰大使克·瓦依列亚向基辅明确表示,关押季莫申科是乌克兰融入欧洲的一大障碍,是乌成为欧盟联系国进程中的一大绊脚石。

他认为,欧盟是将释放季莫申与同乌克兰签署联系国协议“挂钩的”。

今年11月维尔纽斯举行欧盟与东方伙伴峰会上将会讨论这一问题。

俄罗斯提出经济条件。

乌克兰要想得到廉价的石油天然气,就是加入关税同盟,只有在这一框架内,俄才有可能向一体化的伙伴提供优惠的能源,或是扩大双边能源合作形式,即建立乌克兰天然气过境运输管道体系的联合财团。

乌克兰向何处去,成为当局的一个不太容易作出的选择。

修正案的基本内容2013年4月26日乌克兰政府正式向议会提交审议第2937号法律修正案——《乌克兰石油天然气国家股份公司重组相关法律修正案》。

政府根据宪法第93条提出立法倡议,委托能源、煤炭部拟定,并经由政府会议通过。

为了重组,政府提出要修改的法律有10多个,如2003年的《经济法》、1996年《运输管道法》、2001年《石油天然气法》、1997年《国有财产私有化法》、2006年《国有资产管理法》、1995年《国家及公有资产出租法》、《天然气市场运作基本原则法》、《股份制法》、《批准乌加入建立能源共同体条约备忘录法》、《禁止私有化的国有财产目录清单》等。

政府在提交的立法说明中指出,通过修改《经济法》第145条,允许依法对国有、公有财产私有化;修改《运输管道法》第7条,删除了对政府的“禁止”行为,改为由政府自行决定; 修改《石油天然气法》第44条,删除“国家的”三个字;修改《国家及公有资产出租法》,修改为可以“出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夹缝与支轴──乌克兰的地缘政治环境与选择姜长斌,孙景民2011-2-24 20:54:30 来源:《东欧中亚研究》 2000年第2期一乌克兰的地缘政治意义20世纪初,英国牛津大学地理教授、现代地缘政治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麦金德(H.Mackinder)警示世人:“政治的进程是驱动和导航两种力量的产物。

这种驱动的动量源于过去,它植根于一个民族的特质和传统的历史之中。

而今天则是通过经济的欲求和地理的机遇引导政治的动向。

政治家与外交家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在于他们是否认识到了这些不可抗拒的力量”1。

他以自信的口吻推出了一个著名的三段式警句,这个警句在20世纪初几乎掀起一阵狂潮,直到现在其余音还响在许多政治家的耳畔:“谁统治东欧谁便能主宰心脏地带;谁统治心脏地带谁就能主宰世界岛;谁统治了世界岛谁就能主宰全世界”2。

这里所说的“世界岛”,是指欧洲、亚洲和非洲,这片大陆拥有最大的土地面积和人口,是世界历史主要舞台之所在。

所谓“心脏地带”,麦金德的界定有点捉摸不定,但大致是指从西伯利亚冰冻的平坦海岸,一直伸展到俾路支斯坦和波斯的酷热的陡立海岸,到海上不能到达的地带3。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纳粹德国的地缘政治学家豪斯浩弗把“心脏地带”描绘成“破碎地带”,他声称位于这个“破碎地带”的林立的小国往往妨碍大国的成长,因此生机盎然的大国应该“吸收”周围那些尚无能力发展成熟的政治结构的小国4。

豪斯浩弗的观点为希特勒入侵东欧、苏联所处的这片“心脏地带”提供了理论依据。

乌克兰恰好处在“心脏地带”的中心位置,因此,历史上欧亚大陆强大的民族或力量几乎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盯向乌克兰。

大约从14-15世纪起,当乌克兰人开始作为一个具有独特语言、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独立的民族共同体而出现的时候,乌克兰就遭到了蒙古鞑靼人、日尔曼人和土耳其人的入侵。

从14世纪开始,乌克兰处于立陶宛大公国和波兰等国的统治之下。

1654年东乌克兰归并俄罗斯。

18世纪90年代,西乌克兰再次归并俄罗斯。

1922年乌克兰加入苏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乌克兰被德国军队占领。

1944年重新解放。

直到1991年,乌克兰宣布独立,持续几百年的被控制状态才宣告结束,并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民族解放。

20世纪90年代、苏联的解体把“心脏地带”撕成多个战略碎片,但是这些战略碎片的作用并不是微不足道的。

由于乌克兰的地理位置,使得乌克兰在新的形势下有可能甚至有机会成为欧亚大陆举足轻重的地缘政治支轴国家。

美俄等大国的政治家用复杂的眼光盯着乌克兰,心里焦虑地估测着乌克兰的地缘战略前景及意义,并悄悄而强劲地开始了在乌克兰的争夺。

冷战结束以后,由于在军事、经济、技术和文化四个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方面居于首屈一指的地位,美国便成为一个惟一的全球性超级大国。

经济的持续发展使美国自信地制定着全球体系的蓝图。

对美国来说,欧亚大陆是最重要的地缘政治目标。

乌克兰正处于中东欧“中心地带”,因此被美国认为是取得欧亚大陆主宰地位的重要跳板。

美国的战略部署是,在巩固了西欧这个“民主桥头堡”之后,接着便可以向东挺进。

待美国势力在中亚地区立稳脚根之后,以中亚为中心,向南可控制印度和印度洋,向东可到达中国,向北可牵制俄罗斯。

而要达到控制中亚和俄罗斯的目标,乌克兰是不可逾越的战略地带5。

乌克兰在欧洲版图的出现与德国的统一比较起来更具地缘战略上的意义。

德国的统一使之在欧洲的西部取得支配地位,而乌克兰的出现则在欧洲东部产生巨大影响,这样改变了整个欧洲的地缘政治结构。

这种战略的重组直接影响了周边国家的未来。

第一是波兰。

波兰是一个前线国家,它面对着来自东方和西方大国势力的威胁,乌克兰的出现增加了波兰的安全感,减轻了传统势力对波兰的压力。

其次是罗马尼亚和土耳其,这两个国家由于有了乌克兰的依托而自信起来,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安全感。

四个国家的连体能切断俄罗斯面向地中海的通道。

乌克兰作为一个独立国家的存在,影响最为广泛而且深远的当数俄罗斯。

没有乌克兰,俄罗斯就不再是一个欧亚大国。

少了乌克兰,俄罗斯的战略前沿向后萎缩了上千公里。

同等重要的是,乌克兰拥有潜在富裕的工农业经济和在种族与宗教上同俄国人极为接近的5200万人口,还拥有极具战略价值的黑海出海口,这些天然资源都是俄罗斯崛起和对抗任何大国势力的资本。

然而,一个独立的乌克兰国家的出现不仅迫使俄罗斯领导人要重新考虑他们自己的政治和民族特性的性质,而且也使俄国在地缘政治上遭受重大挫折,因为丧失乌克兰使俄国的地缘战略选择受到极大限制。

即使失去了波罗的海三国,一个仍然控制着乌克兰的俄罗斯仍是欧亚大陆不可抗拒的大国,但是失去了乌克兰,俄罗斯再想崛起成为原苏联一样的超级大国,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下面的情景:遭受西方势力的强大阻挡,陷入与非斯拉夫民族的持久冲突之中。

目前的车臣战争就是例证。

另外,俄国人出生率日益下降,而中亚地区人口激增,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口在亚洲分布的增加,俄罗斯的欧洲化色彩将会日趋减弱。

1991年以前,黑海是俄罗斯海军力量进入地中海的出发点,到了90年代中期,俄国在黑海仅剩一条狭长的沿岸地带。

俄罗斯曾就黑海舰队在克里米亚的基地问题与乌克兰发生过激烈争论。

但是,北约--乌克兰的联合军事演习和土耳其在该地区影响的不断扩大,说明俄罗斯在黑海地区的主导地位已经因为失去了乌克兰而基本丧失。

二美国在乌克兰的战略渗透当乌克兰宣布脱离俄罗斯而独立的时候,美国人并没有觉得异样。

但是,当美国的外交政策的制定者凝视欧亚大陆的地图时,他们感到十分吃惊。

这是一个地缘政治十分重要的国家,而这一点恰恰被忽视。

美国要在黑海地区占据优势,乌克兰是最重要的据点及合作伙伴。

从1993年春季以后,美国政府一改此前的漠视态度,把“参与”和“卷入”政策推到了美对乌克兰政策的首位。

这个政策推行的直接后果便是1994年1月14日美、俄、乌三国在莫斯科签订的关于乌克兰解除核武器问题、经济及安全的三边协议。

美国签署该协议有三个方面的考虑。

其一,该协议从原则或实践上奠定了三国未来关系的构架。

如果该地区仅存在俄乌关系而没有美国和西方的加入,那么,俄乌双边关系的发展必定会脱离美国的战略轨道。

美国力量的存在则会保持该地区的战略平衡。

其二,一俟乌克兰政府宣布为无核国家,美国、俄罗斯、英国则应向乌克兰提供安全保证。

同时最迟至1997年俄乌两国应缔结边界条约。

各大国许诺不对乌克兰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不对乌进行经济制裁,不对乌使用核武器等。

美国认为,所有这些都是美国为发展双边关系送给乌克兰的高价礼物。

其三,美国借机可以向乌克兰提供财政和技术援助。

克林顿总统答应扩大援助。

1994年3月乌克兰总统克拉夫丘克访问华盛顿,美国政府把许诺给乌克兰的1.75亿美元的经济援助再增加相同的数目,总数达到3.5亿美元。

美国在发展与乌克兰的关系时跨越了两个主要障碍:一个是俄乌关系的现状,二是欧洲其它国家的认识误区6。

实际上,莫斯科与基辅之间的关系远比分析家预料的牢固。

在两国政府的高层存在着一种意愿,那就是化解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要么签订协议,要么推迟某些行动来维持两国间的关系。

1997年5月,两国元首最终签署了搁置许久的黑海舰队协议,并就两国友谊达成谅解。

两国还许诺就贸易问题共同提供方便条件。

对于欧洲,乌克兰的独立在最初的几个月也同样没有引起足够注意。

乌克兰仍被认为是俄罗斯的势力范围,而它对欧洲稳定与前景所起的作用以及地缘政治意义也同样受到忽视。

只有德国在发展对乌关系上表现得积极而且主动。

可以说,几乎从各个方面,德国称得上是乌克兰的挚友。

1996年12月两国在基辅举行高峰会议,这次会议留给乌克兰12份贸易协定。

德国还答应帮助乌克兰实现首都机场的现代化。

在欧盟组织内,德国积极促成乌欧之间自由贸易协定的达成,收效不十分明显,但德国的苦心却使乌克兰政府感激不尽。

美国人看得更远些。

在对乌关系上,美国政府并没有开空头支票。

首先,美支持乌的国内改革,即私有化过程,这是美国最为关注的。

背离美国意图的国家,地理位置越重要,只能是美国的负担。

其次,敦促欧洲其它国家及日本加强与乌克兰的联系。

欧洲可就丰富的钢铁、化工及农产品与乌克兰合作。

在乌克兰消除武器的费用上,日本要承担部分资金。

此外,由美国搭桥,IMF、世界银行、政府银行甚至个人向乌克兰提供“改革”所必需的资金。

乌克兰已经在新的东欧、中欧开始发挥作用。

对于美国来说,问题是如何在下列方面来界定自身的安全利益:核武器、削弱和转移俄罗斯的力量、乌克兰的独立以及地区稳定。

美国对乌克兰的“卷入”政策既不能把乌克兰推进俄罗斯的地缘战略轨道,又不能使自己在俄乌关系中间陷得太深。

美国的如意算盘是,乌克兰是西方的一部分,它不是俄罗斯的敌人,又不是俄罗斯的挚友,它的存在是地区稳定的因素,又是对俄罗斯的牵制,同时,美国及西方的利益还要能够得到充分的保护。

三俄罗斯对乌克兰的争夺乌克兰的独立在俄罗斯人看来是“天大的悲剧”7。

要俄罗斯接受这个事实极为艰难。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说:“我遇见过众多俄罗斯人,但是没有一个人认为乌克兰能够独立”8。

乌总统库奇马也承认,在俄罗斯人的意识中,俄可以给乌主权,但不给乌“独立”。

乌现在及今后仍将是俄的势力范围9。

成千上万的俄罗斯人坚信,假如没有乌克兰,不但不会有所谓的大俄罗斯,就连任何形式的俄罗斯也不可能存在10。

乌克兰的地位问题,不仅涉及到俄罗斯,简直就是俄罗斯的问题。

直到今天,大部分俄罗斯人,包括政界和文化界,仍然把乌克兰人视为完整的俄罗斯民族的一部分。

1997年秋,一家调查机构在俄搞了一个全国性的民意测验,其结果是,被调查的人中56%认为乌与俄是“一个民族”11。

叶利钦总统在1997年11月发表的一次演说中再次强调:“要想把我们的心脏乌克兰分离出去是不可能的,这是我们的尊严--我们共同的尊严”12。

由此,可以看出俄罗斯人至上而下的乌克兰情节。

这样,俄罗斯与乌克兰在几个问题上的争夺就可以理解了。

首先是克里米亚的归属问题,这是个核心问题,其它两个问题即塞瓦斯托波尔主权归属、黑海舰队分割问题都是从属问题,因为这两个问题是核心问题的组成部分。

俄罗斯为什么就克里米亚问题与乌克兰争夺如此激烈呢?首先,除了俄罗斯认为克里米亚是俄罗斯的组成部分和固有领土以外,黑海舰队就位于克里米亚港口塞瓦斯托波尔,该地区对于俄罗斯有着军事和地缘政治的双重意义。

其次,克里米亚是原苏联领土的一部分,1954年2月,最高苏维埃通过协议,克里米亚的行政权由乌克兰共和国负责管理。

苏联解体不久,俄罗斯相当一部分人借口该决议是由共产党作出而对该决议的合法性提出质疑。

再次,虽然克里米亚是乌克兰的行政区,而绝大多数居民则是俄罗斯人。

据1989年统计,俄罗斯族人占居民人数的67%,乌克兰人仅占25.8%,况且绝大多数人把俄语视为自己的母语,其中包括47.4%的乌克兰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