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力学实验常见考点
2023年中考物理“力学”相关考点总结

2023年中考物理“力学”相关考点总结____年中考物理中的力学部分可能会涉及以下考点:1. 力和质量-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有大小和方向。
- 力的单位:牛顿 (N)。
- 弹簧测力计:用于测量力的大小。
- 质量的概念:物体所固有的一种性质,与物体的惯性有关。
- 质量的单位:千克 (kg)。
2. 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下,当没有外力作用时,物体将保持原状。
- 惯性:物体保持原状的性质,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3. 牛顿第二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物体受到的合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的加速度成正比。
- 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F = ma,其中 F 是合力,m 是物体的质量,a 是物体的加速度。
- 牛顿第二定律的单位:力的单位为牛顿 (N),质量单位为千克 (kg),加速度单位为米/秒^2。
4. 牛顿第三定律- 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物体之间的两个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之上。
-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一对力,常被称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5. 平衡条件- 力的平衡:物体所受的合力为零时,物体处于力的平衡状态。
- 平衡条件:物体受到的合力为零,合力矢量的合成为零。
6. 动能和动能定理- 动能的定义:物体具有的能够使其进行物质运动的能量。
- 动能的计算:动能 = 1/2mv^2,其中 m 是物体的质量,v 是物体的速度。
- 动能定理:物体由静止或某一速度变为另一速度时,动能的增量等于合外力所做的功。
7. 功和功率- 功的定义:力沿着物体运动方向所做的功等于力与位移的乘积。
- 功的计算:功 = Fd,其中 F 是运动物体所受的力,d 是物体的位移。
- 功的单位:焦耳 (J)。
- 功率的定义: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 功率的计算:功率 = 功/时间。
功率也可以表示为力乘以速度:功率 = Fv。
8. 机械能守恒- 机械能的定义:由物体的动能和势能组成的能量。
中考物理基础力学实验基础知识点清单

中考物理基础力学实验基础知识点清单力学实验是中考物理考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考察学生对物理基本概念和实验操作能力的考核。
以下是中考物理力学实验的基础知识点清单,帮助同学们理解力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要点。
一、测量基础1. 长度的测量:使用游标卡尺、卷尺等工具测量长度,并熟悉长度单位换算;2. 时间的测量:使用秒表、时钟等工具测量时间,并熟悉时间单位换算;3. 质量的测量:使用天平、电子秤等工具测量质量,并熟悉质量单位换算。
二、直线运动实验1.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和测量物体在直线运动过程中的位置、速度、加速度等变化规律,验证力学定律;2. 实验内容可包括:自由落体实验、匀速运动实验、加速运动实验等;3. 实验仪器:秒表、标准器材如直尺、直线轨道等;4. 实验步骤:制作实验记录表格,记录实验数据,绘制运动曲线,分析实验结果。
三、斜面运动实验1.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研究物体在斜面上滑动的加速度与斜面角度、物体质量、斜面摩擦系数等因素之间的关系;2. 实验仪器:倾斜度可调的斜面、物块、测力计等;3. 实验步骤:调整斜面角度,放置物块,测量力的变化,绘制实验数据曲线,得出结论。
四、弹簧振子实验1.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弹簧振子在不同条件下的振动规律,研究弹簧振子的周期、频率与弹簧劲度系数、质量等因素之间的关系;2. 实验仪器:弹簧振子、计时器等;3. 实验步骤:调整弹簧振子的初始位置,记录振子的周期、频率等数据,并绘制实验数据曲线,分析得出结论。
五、牛顿第二定律实验1.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和测量不同物体受力情况下的加速度、质量、力的关系,验证牛顿第二定律;2. 实验仪器:运动学装置、滑轮、测力计等;3. 实验步骤:调整实验装置,通过测力计测量力的变化,记录加速度和质量的对应数据,绘制实验数据曲线,得出结论。
六、能量守恒实验1.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和测量物体在不同条件下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情况,验证能量守恒定律;2. 实验仪器:实验台、弹珠、水平桌等;3. 实验步骤:调整实验装置,测量弹珠的高度、速度、反弹高度等参数,记录实验数据,绘制能量转化示意图,分析实验结果。
中考物理备考力学篇必备知识点

中考物理备考力学篇必备知识点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物体的运动和相互作用。
在中考物理考试中,力学占据了很大的比重。
为了帮助同学们备考力学,下面列举了中考物理力学篇的几个必备知识点。
一、运动学1. 位移和速度位移是指物体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位移大小和方向。
速度则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改变的位移大小和方向。
它们的计算公式分别为:位移:Δx = x2 - x1速度:v = Δx / Δt其中,Δx表示位移的变化量,Δt表示时间的变化量。
2. 加速度和运动图象加速度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改变的大小和方向。
物体的运动可以用速度-时间图象来描述,根据图象的斜率可以计算出物体的加速度。
加速度的计算公式为:加速度:a = Δv / Δt其中,Δv表示速度的变化量,Δt表示时间的变化量。
二、动力学1.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也被称为惯性定律,它陈述了物体在无外力作用下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直到有外力作用才会改变运动状态。
2. 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描述了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力之间的关系。
它的数学表达式为:F = m * a其中,F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m表示物体的质量,a表示物体的加速度。
3. 牛顿第三定律牛顿第三定律也被称为作用-反作用定律,它陈述了任何两个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必然相互作用,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三、静力学1. 平衡条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下时,合力和合力矩都必须为零。
合力的平衡条件是分量合力的合成为零,合力矩的平衡条件是物体对某个转轴的合外力矩为零。
2. 支点的作用在支撑物体时,支点的作用是保持物体平衡,并且产生与物体受力相反的反力。
四、动能和势能1. 动能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动能的计算公式为:动能:E = 1/2 * m * v^2其中,m表示物体的质量,v表示物体的速度。
2. 势能势能是物体由于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
常见的势能有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和化学能等。
初中力学实验题知识点总结

初中力学实验题知识点总结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物体的运动和受力情况。
在初中力学实验中,通过实验设计和数据采集,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力学的基本知识。
本文将结合常见的初中力学实验题,总结相关知识点,包括力的性质、牛顿定律、摩擦力、力的合成、弹簧力和滑轮组合等内容。
一、力的性质1.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会使物体产生运动或形变,这个力称为作用力。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物体对作用力的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这一知识点可以通过拉力计实验来说明。
2. 分解力分解力是指使物体产生运动或平衡的力能够被分解为多个力的合力。
通过倾斜平面实验可以说明力的合成和分解。
3. 力的平衡如果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为零,则它处于力的平衡状态。
在静力学平衡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吊三角瓶实验来理解力的平衡原理。
二、牛顿定律1.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又称惯性定律,它说明了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
可以通过滑块实验来说明牛顿第一定律。
2. 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说明了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与其加速度成正比。
摆锤实验可以用来说明牛顿第二定律。
3. 牛顿第三定律牛顿第三定律说明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拉力计实验可以用来说明牛顿第三定律。
三、摩擦力1. 静摩擦力静摩擦力是指物体表面在相互接触的情况下,当相对运动趋近于零时的摩擦力。
通过木块实验可以说明静摩擦力。
2. 滑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是指物体表面在相互接触的情况下,当相对运动存在时的摩擦力。
通过倾斜面实验可以说明滑动摩擦力。
3. 滑动摩擦系数滑动摩擦系数是指某两种材料或表面之间的滑动摩擦力与法向压力之比。
可以通过斜坡实验来研究滑动摩擦系数。
四、力的合成1. 力的合成当物体受到多个力的作用时,可以将这些力合成为一个合力。
倾斜面实验可以用来说明力的合成。
2. 力的分解通过力的合成,也可以将合力分解为多个分力。
通过斜坡实验可以用来说明力的分解。
中考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与题型解析

一、力学基础知识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包括推、拉、提、压等。
2.牛顿三定律:(1)第一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不受外力或受平衡力作用。
(2)第二定律: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加速度与外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外力方向相同。
(3)第三定律:物体间的力是相互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3.重力: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4.摩擦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做摩擦力。
摩擦力包括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
二、力学题型解析1.概念题:考查力学基本概念,如力、加速度、重力等。
例如:下列哪个选项中,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A.一个人推车B.车拉一个人C.一个人拉车D.车推一个人2.计算题:考查力学计算,如速度、加速度、力等。
例如:一辆车以60km/h的速度行驶,受到50N的阻力,求车的加速度。
3.应用题:考查力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例如:一个书包重2kg,挂在电线上,书包受到的重力和电线对书包的拉力之间的关系是什么?4.实验题:考查学生对力学实验原理、方法和数据处理的理解。
例如:某学生在实验中测量了弹簧测力计在不同拉力下的示数,请根据实验数据判断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1.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2.牛顿三定律3.重力及其应用4.摩擦力及其应用5.力学单位制和常见物理量力学,这个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物理分支,对于我们理解世界的运动规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简单的推拉,到复杂的机械运作,都离不开力学的基本原理。
今天,我们就一起再来梳理一下力学这部分的知识点,并探讨一下在中考中如何应对力学题型。
力的概念,可能听起来有些抽象,但实则非常贴近我们的生活。
我们每天都在力和被力作用中度过,只是我们可能没有意识到而已。
中考物理二轮复习----力学实验(三)

(3)如图乙、丙所示,图乙中小球B到达竖直位置时
的速度__小__于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图丙中小球B到达竖直位置时的速度,图丙中木块C滑
行得更远些,由此可以得出结论:_质__量___相__同__时__,___物__体 _的__速__度__越__大___,__它__的__动___能__越__大__。
5.为了直观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小明改进了实验装置, 如图所示,把弹簧测力计上端固定在铁架台上,用粗铁 丝做一个框,挂在弹簧测力计挂钩上,在粗铁丝框上端 悬吊一个金属块,下面放一小杯。铁架台的支架上放置 一只溢水杯,溢水杯跟金属块、粗铁丝框、小杯都不接 触(水的蒸发可忽略)。 (1)从图丙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__3__.2__N。
(3)分析实验数据可知,F中液体密度 小于 (选填“大于”“小于”或 “等于”)水的密度。
2.小王为了探究物体在水中不同深度所受浮力变化情 况,如图所示,将一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的圆柱体金属块 缓慢浸入水中(水足够深),在圆柱体接触容器底之前,
分别记下圆柱体下表面所处的不同深度h和弹簧测力计 相应的示数F,实验数据如下表:
表面
毛巾
棉布
木板
摩擦力
最大
较大
最小
小车运动距离
最近
较远
最远
2.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物体的动能大小与哪些因
素有关”。将小球A 、B分别拉到与竖直方向成一定角 度θ的位置,然后都由静止释放,当小球摆动到竖直位 置时,将与静止在水平面上的木块C发生碰撞,木块都 会在水平面上滑行一定距离后停止。图中的摆长L都相 同,且θ1<θ2,球A、B的质量分别为mA、mB , (mA <mB)。
(2)首先平稳缓慢地抬高放有溢水杯的支架,使金属 块完全浸没入水中,但不与溢水杯底部接触(如图甲→
()中考物理高频重难点考点专题解读与训练专题12力学实验(含解析)

专题12力学实验力学是初中物理重要的组成部分,力学实验是中考中各省市中考的必考实验。
力学实验包含的较多,常考的主要实验有: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特点及影响因素、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探究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探究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同时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探究影响重力大小的因素等也偶尔会考查。
一、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1、实验装置图:2、实验原理:二力平衡。
3、实验方法:(1)控制变量法:①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关系时,控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改变压力的大小(如甲、乙两次实验);②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时,控制压力的大小不变,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如甲、丙两次实验)。
(2)转换法:通过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大小来反映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4、实验注意事项:①实验中要缓慢匀速拉动木块,因为只有匀速拉动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才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5、实验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当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时,接触面上的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就越大;当接触面上的压力不变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就越大。
6、交流与反思:(1)实验中,实验中,很难保持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将装置做如下改进:如图,将弹簧测力计固定,拉动物体下面的长木板,这样不需要匀速拉动长木板,便于准确地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更为准确地测出摩擦力的大小。
(2)将长方体木块平放、侧放或立放可以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大小的关系,得出的结论是: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大小无关。
在甲图实验的基础上,将木块沿竖直方向切下一半,不能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于接触面面积的关系,因为切去一半,接触面积减小一半,同时压力也减小一半,即没有控制压力不变。
(3)改变拉动测力计的速度大小,可以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运动速度的关系,得出的结论是: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运动速度大小无关。
浙教版科学中考复习:实验专题

浙教版科学中考复习:实验专题科学实验是浙教版科学中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的培养具有关键作用。
在中考复习阶段,系统地梳理和强化实验知识,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应考能力。
一、物理实验1、力学实验测量物质的密度:这是中考常见的考点。
学生需要掌握用天平测量质量,用量筒测量体积,通过公式计算物质的密度。
在实验中,要注意天平的使用规范,如调平、读数等,以及量筒的读数方法,视线要与液面凹液面底部相平。
探究牛顿第一定律:通过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进而推理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此实验要注意控制变量,保证每次实验时小车在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滑下,以获得相同的初速度。
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明确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概念,掌握机械效率的计算公式。
实验中要准确测量拉力和移动的距离,同时注意绳子的绕法和测力计的读数。
2、电学实验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规律:学会正确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通过多次测量数据,总结出串并联电路中电流和电压的规律。
在连接电路时,要注意开关断开,滑动变阻器滑片移到最大阻值处。
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了解电功率的概念,学会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小灯泡的实际电功率和额定电功率。
要注意选择合适的电压表和电流表量程,以及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调节小灯泡两端的电压。
二、化学实验1、氧气的制取和性质实验制取氧气:掌握用高锰酸钾、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包括实验装置的选择、收集方法和检验氧气的方法。
氧气的性质:通过铁丝、木炭等在氧气中的燃烧实验,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理解氧气的助燃性。
2、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实验制取二氧化碳:明确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掌握实验装置的特点和操作要点。
二氧化碳的性质:通过将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紫色石蕊试液等实验,认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3、金属的性质实验金属与酸的反应:比较不同金属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的剧烈程度,判断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力学实验常见考点
力学实验主要包括:测量物质的密度、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探究牛顿第一定律、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液体的压强、探究浮力的大小、测滑轮组或斜面的机械效率等。
下面对常考实验及常考点作个汇总,以备同学们复习使用。
一.测量物质的的密度
物质密度的测量是一种间接测量,其实验原理是ρ=m/v。
主要
包括固体密度的测量和液体密度的测量,而固体密度的测量又分为密度小于水的物体密度的测量和密度大于水的物体密度的测量。
常考知识点:
(1)量筒的使用及读数;
(2)天平的使用;
(3)用公式法、排水法、坠沉(或压沉)法测体积;
(4)无量筒时测液体的密度或不规则固体的密度应用到“转换法”;
(5)密度的计算;
(6)密度测量过程中的科学方法——转化法、累积法。
规律小结:在测量固体的密度时,应先测量固体的质量,后测固体的体积,这样可以减小误差,并且符合天平的正确使用规则。
如果先测体积就会因固体上沾有水而导致所测固体的质量偏大,且固体上带的水会弄湿天平的托盘。
测液体密度时,要先测出烧杯与液体的总质量m1,将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一部分并测出体积后,再测出剩余液体与烧杯的总质量m2,则被测液体的质量为m=m1 - m2,按照这样的测量步骤进行测量,可减小误差。
二.运动和力
物体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的作用,要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物体受到非平衡力,则物体的运动状态要发生改变。
在研究运动与力的关系中,主要的实验是: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2)探究牛顿第一定律。
常考知识点:
(1)实验装置的设计;
(2)探究过程中控制变量与转换法的运用;
(3)对平衡力的理解;
(4)科学推理思想与理想实验法的综合运用。
方法指导:科学推理思想与理想实验法相结合,在研究物理规律
时,以实验为基础进行合理的推测或推理得出物理规律,这是常用的一种方法。
再如,研究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也是利用了这一方法。
三.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命题时常常涉及对其他因素的探究,通过对探究过程中的现象及数据的分析,得出结论。
由于影响摩擦力的因素有多个,所以在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其中一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时,要注意控制变量法的运用。
常考知识点:
(1)对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猜想;
(2)运用控制变量法来设计实验;
(3)二力平衡的知识;
(4)实验现象或实验数据的分析及结论的得出;
(5)实验的评估。
规律总结本实验有两点很重要:一是要保证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这是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关键;二是要注意控制变量法的运用,这是能否得出正确结论的关键。
四.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中,要注意实验的设计及数据的处理、分析以及结论的得出。
常考知识点:
(1)实验时要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
(2)实验前杠杆平衡的调节;
(3)实验过程中水平位置平衡的操作;
(4)实验结论的得出。
方法技巧在测量性实验中,多次测量的目的是取平均值以减小误差,而在探究实验中,多次测量的目的是避免偶然性,以便得出普遍性的结论。
五.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积有关,在进行实验时,要注意控制变量法的运用。
解答此类题目时,要仔细观察图形所表示的意义或表格中的数据,通过分析、概括,最后得出结论。
常考知识点:
(1)实验器材的选择;
(2)控制变量法的运用;
(3)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实验结论的得出。
六.探究液体的压强
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在中考中也常常出现,有时用微小压强计来进行研究,有时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品为器材进行探究。
常考知识点:
(1)微小压强计的使用;
(2)对实验现象或实验数据的分析;
(3)实验结论的得出;
(4)实验过程及得出结论时控制变量法的运用。
方法点拔U形管压强计的U形管两边的液面出现高度差,表明被测处有压强;液面的高度差越大,被测处的压强就越大。
七.探究浮力的大小
探究浮力的大小是中考命题的重点,即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用称量法进行探究。
在探究过程中,要注意分析“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受到的浮力”与“物体排开水的重力”之间的数量关系来得出结论。
常考知识点:
(1)称量法测浮力的方法与操作;
(2)阿基米德原理;
(3)实验过程中的具体操作要求,如溢水杯中水面高度的要求、测量的先后顺序的要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