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梁实秋译本

合集下载

细评莎剧《哈姆莱特》中一段独白的四种权威汉译

细评莎剧《哈姆莱特》中一段独白的四种权威汉译

细评莎剧《哈姆莱特》中一段独白的四种权威汉译蒋坚霞内容提要:本文针对莎士比亚悲剧《哈姆莱特》中“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这段著名独白的朱生豪、梁实秋、卞之琳和方平的四种权威汉译提出批评。

四位译者对原文某些词义和语法结构未能正确理解而产生了误译;同时他们对本国语言的掌握也存在欠缺,译文啰唆繁赘而不符合汉语习惯,以致无法传达出原文的真实意蕴和优美简洁的语言艺术风格。

本文作者提出一种新的翻译莎翁诗剧的方法,即以一个汉字译一个英语音节,并极力做到在语句结构上和深层意义上贴近原文,以确保莎翁独有的神韵和风采。

关键词:莎士比亚 哈姆雷特 独白 翻译 简洁作者简介:蒋坚霞,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为莎士比亚与英语诗歌翻译。

Title: A Comment on Four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One of Hamlet's SoliloquiesAbstract: This paper makes some comments on the four authoritative Chinese translated texts of a soliloquy of Hamlet by W. Shakespeare. The translators do not understand the original language very well and they make many mistakes in their translations. They are even unable to use their own native language correctly so that they lose themselves in verbiage which does not tally with the Chinese usage. In a word, they fail to convey the actual inner meaning of the soliloquy and to reflect the grace and brevity of the original as well. Here the author proposes a new translation method of Shakespeare's drama in verse, that is, one English syllable is changed into one Chinese character with only one syllable. And at the same time, he does his best to keep up correspondence between the Chinese and the English both in the structure of sentences and in the meaning of words so as to ensure the reappearance of Shakespeare's unique charm and graceful bearing.Key words: Shakespeare Hamlet soliloquy translation brevityAuthor: Jiang Jianxia, is from Th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is research interests are W. Shakespeare and English poetry translation.《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十部悲剧中居于首位的不朽经典名篇,约写于1601年,是莎士比亚迈向创作高峰的重要标杆。

哈姆雷特四译本比较

哈姆雷特四译本比较

《哈姆雷特》节选四种译本的介绍一选自梁实秋译本,梁实秋是中国独自一人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第一人。

他从1930年开始着手翻译,至1936年商务印书馆首次出版戏剧8种,至1967年最终完成全集的翻译并由台湾远东图书公司出版,历时37年。

后由台湾远东图书公司授权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7月出版《莎士比亚全集》。

二选自朱生豪译本,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翻译,可惜32岁去逝,未能译完全集。

1947年秋,上海世界书局分三辑(喜剧、悲剧、杂剧)出版朱译莎士比亚,计27部剧本。

1954年作家出版社出版朱译《莎士比亚戏剧集》。

197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莎士比亚全集》,内收朱译31部剧本。

三选自孙大雨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于2010年8月出版《莎士比亚四大悲剧》。

早在1931年,孙大雨就翻译了莎士比亚的《罕秣莱德》(第三幕第四景),发表在徐志摩主编的《诗刊》第三期上。

最早的《罕秣莱德》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1991年5月第一版。

该出版社将孙大雨翻译的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合在一起出版,删去了注释,将人名改为了通行名字。

1999年又由台北市联经出版社出版,名为《哈姆雷特》。

四选自卞之琳译本,《哈姆雷特》由作家出版社1956年初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88年3月首次出版《莎士比亚悲剧四种》。

Enter HAMLET, ROSENCRANTZ, GUILDENSTERN, and others. HAMLET Good sir, whose powers are these?Captain They are of Norway, sir.HAMLET How purpos'd, sir, I pray you?Captain Against some part of Poland.HAMLET Who commands them, sir?Captain The nephews to old Norway, Fortinbras.HAMLET Goes it against the main of Poland, sir,Or for some frontier?Captain Truly to speak, and with no addition,We go to gain a little patch of groundThat hath in it no profit but the name.To pay five ducats, five, I would not farm it;Nor will it yield to Norway or the PoleA ranker rate, should it be sold in fee.HAMLET Why, then the Polack never will defend it.Captain Yes, it is already garrison'd.HAMLET Two thousand souls and twenty thousand ducatswill not debate the question of this straw:this is th' imposthume of much wealth and peace,that inward breaks, and shows no cause withoutwhy the man dies. I humbly thank you, sir.41。

《哈姆雷特》独白To be ,or not to be译文对比分析

《哈姆雷特》独白To be ,or not to be译文对比分析

品位·经典4文学评论Wen Xue Ping Lun[作者简介] 尹青,昭通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与文化。

魏德蛟,昭通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汉翻译和莎士比亚作品。

《哈姆雷特》独白To be,or not to be译文对比分析○魏徳蛟 尹 青(昭通学院 外国语学院,云南 昭通 657000)[摘 要] 通过对《哈姆雷特》中,To…be,or…not…to…be这段经典独白的几个译本分析,在对各个译本的译文分析之后,给出笔者认为相对较好的译文,并给出翻译英文诗歌的方法——以原文意义为准绳,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和先译意,再成诗的译诗步骤。

[关键词] 哈姆雷特;……独白;……意译;……直译对于《哈姆雷特》To be,or not to be这段独白的翻译,现已有不少版本,这篇文章将挑选其中经典的四个译本进行分析,在评析各个译本的得失后,将给出笔者认为比较恰当的译本,以供大家品评和分析。

在翻译之前,我们需要首先了解独白的前后背景知识,这样有利于我们翻好这段节选,《哈姆雷特》这部剧作讲述的是哈姆雷特的叔父克劳蒂斯毒死了哈姆雷特的父亲,篡夺了王位,并娶了哈姆雷特的母亲。

哈姆雷特回国以后,父亲的鬼魂告诉他自己死去的原因,哈姆雷特一开始还在怀疑鬼魂的话是不是真的,他利用一个剧团到宫廷演戏的机会,让戏团上演杀兄娶嫂的剧目,克劳蒂斯在看了此剧目之后,以为自己的阴谋败露,独自去忏悔,哈姆雷特看到此景象,证实了父亲鬼魂所说的话,于是决定为父亲报仇。

同时,国王也开始怀疑哈姆雷特,在大臣博洛涅斯的建议下,利用大臣自己的女儿——哈姆雷特的爱人奥菲利亚去试探他,又指使哈姆雷特的两个同学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去试探他,都被哈姆雷特识破。

哈姆雷特说服了母亲疏远国王,并把偷听他与他母亲说话的博洛涅斯错当国王杀死。

国王派哈姆雷特和两个同学赍诏书去英国索讨贡赋,想借英王之手除掉哈姆雷特,哈姆雷特发现是阴谋,中途折回丹麦。

基于语义和交际翻译理论对比《哈姆雷特》两中译本

基于语义和交际翻译理论对比《哈姆雷特》两中译本

基于语义和交际翻译理论对比《哈姆雷特》两中译本作者:张若晨来源:《青年时代》2017年第21期摘要: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由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提出。

语义翻译强调忠实于原作者的语言特点及表达方式,倾向于以源语言为中心,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

交际翻译则重视译文读者的反应,服从目的语文化,力求用目的语的表达方式传递信息。

作为莎士比亚经典著作之一,《哈姆雷特》深具文学价值。

本文选取了《哈姆雷特》的两个中译本,基于语义和交际翻译理论,从词汇、句式结构以及修辞三个方面,对梁实秋和朱生豪两位大师的翻译进行比较,以展示这一经典名著的风采,让中国读者更好地理解原著及其译文的特色。

关键词:语义翻译;交际翻译;《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剧中人物个性鲜明,语言精美,情节丰富,作品具有深刻的文学意义。

在中国,迄今为止已有数十种《哈姆雷特》汉译本,其中,公认质量较佳、成就较高的有梁实秋和朱生豪的两种译本。

彼得·纽马克提出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为现代翻译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语义翻译忠实于原作者意图,尊重原文词句,注重原文形式。

而交际翻译强调让目的语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重视信息的传递,力求译文流畅易懂。

本文以语义和交际翻译理论为基础,从词汇、句式结构以及修辞三个方面,选取梁实秋和朱生豪的中译本进行比较分析,从而使读者对莎士比亚作品的汉译有进一步的认识。

一、语义和交际翻译理论(一)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基本概念语义翻译是指在不违背目的语语义的前提下,同时在目的语句法结构可接受的范围内,最大程度地尊重原文,表达原著的思想意义。

交际翻译则是指译者应努力使译文对目的语读者产生的效果接近于源语读者阅读原文时的反应(Newmark, P;2001)。

语义和交际翻译理论在现代翻译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二)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比较语义翻译以原文作者为中心,服从于作者的思维方式和原文的文体风格,强调全面地表达出原文含义。

哈姆雷特四译本比较

哈姆雷特四译本比较

《哈姆雷特》节选四种译本的介绍
一选自梁实秋译本,梁实秋是中国独自一人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第一人。

他从1930年开始着手翻译,至1936年商务印书馆首次出版戏剧8种,至1967年最终完成全集的翻译并由台湾远东图书公司出版,历时37年。

后由台湾远东图书公司授权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7月出版《莎士比亚全集》。

二选自朱生豪译本,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翻译,可惜32岁去逝,未能译完全集。

1947年秋,上海世界书局分三辑(喜剧、悲剧、杂剧)出版朱译莎士比亚,计27部剧本。

1954年作家出版社出版朱译《莎士比亚戏剧集》。

197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莎士比亚全集》,内收朱译31部剧本。

三选自孙大雨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于2010年8月出版《莎士比亚四大悲剧》。

早在1931年,孙大雨就翻译了莎士比亚的《罕秣莱德》(第三幕第四景),发表在徐志摩主编的《诗刊》第三期上。

最早的《罕秣莱德》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1991年5月第一版。

该出版社将孙大雨翻译的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合在一起出版,删去了注释,将人名改为了通行名字。

1999年又由台北市联经出版社出版,名为《哈姆雷特》。

四选自卞之琳译本,《哈姆雷特》由作家出版社1956年初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88年3月首次出版《莎士比亚悲剧四种》。

1。

从译者翻译思想到《哈姆雷特》多个中译本鉴赏

从译者翻译思想到《哈姆雷特》多个中译本鉴赏
Wh y,w h a t a na s s a m I ! Thi si sm o s t b r a v e Th a t I ,t h e s o n o fade a rf a he t rmu r d e r ’ d, P r o mp t e d t o my r e ve ng e b y he a v e n nd a he l l , M us t ,l i k e a wh o r e,u n pa c k my he a r t wi t h wo r ds , An d f a l l a - c u r s i n g,l i k e a v e r y d r a b, A s c ul l i o n! Fi eu p o n’ t ! f o h! Ab o u t ,my b r a i n!…
s c u l l i o n这个 词 被 梁 处理 为 “ 村 妇 贱 奴 ”还 可 以接 受 ,并 将 原文 省 略 的地 方进 行补 充 ,但 是 卞译 为 “ 简直 像婊 子 ” 语 言就未 免过激 ,而 且 意义上也 有偏 差 。然 而 ,朱 的译 文 直接 省略 了对 该词 的翻译 , 同上 一行进 行合译 。 参考 文 献 :
【 卞译 本 】
咦 ,我好蠢 啊 !我这样 真算 得英勇 啊 , 明知 道亲爱 的父 亲被人 家谋 杀 了, 天堂地 狱都 在唤 儿子 去报仇 ,
特 》拥有 四十 多种译 本也 不足为 奇 ,这 也正 是为什 么一 千 个读 者就 有一 千个哈 姆雷特 。 除 了 译者 对 原 作 品 的理 解 会 产 生译 文 的差 异 ,译 者 的 翻 译思 想 也 会 直接 影 响 译 文 的风 格 和 形式 。梁 实 秋 在 翻 译 莎 士 比 亚 时在 “ 信 ”的 基 础 上努 力做 到 “ 顺” 。( 李 伟 民 ,2 0 0 4 : 4 7 )在 译 莎实 践 中,梁 的译 本更 倾 向于 “ 直 译” ,他 尽量遵 循原 文 ,忠实可 靠 。梁 实秋 曾经 说过 :“ 我 翻 译莎 士 比亚 , 旨在 引起 读者 对原 文 的兴 趣 , ”并 且莎 士 比亚 所 采 用 的无 韵 诗 已经 很 接近 于散 文 , 因此 ,梁 选 择

哈姆雷特四译本比较汇编

哈姆雷特四译本比较汇编

《哈姆雷特》节选四种译本的介绍一选自梁实秋译本,梁实秋是中国独自一人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第一人。

他从1930年开始着手翻译,至1936年商务印书馆首次出版戏剧8种,至1967年最终完成全集的翻译并由台湾远东图书公司出版,历时37年。

后由台湾远东图书公司授权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7月出版《莎士比亚全集》。

二选自朱生豪译本,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翻译,可惜32岁去逝,未能译完全集。

1947年秋,上海世界书局分三辑(喜剧、悲剧、杂剧)出版朱译莎士比亚,计27部剧本。

1954年作家出版社出版朱译《莎士比亚戏剧集》。

197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莎士比亚全集》,内收朱译31部剧本。

三选自孙大雨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于2010年8月出版《莎士比亚四大悲剧》。

早在1931年,孙大雨就翻译了莎士比亚的《罕秣莱德》(第三幕第四景),发表在徐志摩主编的《诗刊》第三期上。

最早的《罕秣莱德》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1991年5月第一版。

该出版社将孙大雨翻译的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合在一起出版,删去了注释,将人名改为了通行名字。

1999年又由台北市联经出版社出版,名为《哈姆雷特》。

四选自卞之琳译本,《哈姆雷特》由作家出版社1956年初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88年3月首次出版《莎士比亚悲剧四种》。

ACT IV SCENE IV--A plain in Denmark.Enter FORTINBRAS, a Captain, and Soldiers, marching. FORTINBRAS Go, captain, from me greet the Danish king;Tell him that, by his licence, FortinbrasClaims the conveyance of a promis'd marchOver his kingdom. You know the rendezvous.If that his majesty would aught with us,We shall express our duty in his eye;And let him know so.Captain I will do't, my lord.FORTINBRAS Go softly on.[Exeunt FORTINBRAS and Soldiers.] Enter HAMLET, ROSENCRANTZ, GUILDENSTERN, and others. HAMLET Good sir, whose powers are these?Captain They are of Norway, sir.HAMLET How purpos'd, sir, I pray you?Captain Against some part of Poland.HAMLET Who commands them, sir?Captain The nephews to old Norway, Fortinbras.HAMLET Goes it against the main of Poland, sir,Or for some frontier?。

浅析莎剧_哈姆雷特_中的语言变异及其翻译_以梁实秋的译本为例

浅析莎剧_哈姆雷特_中的语言变异及其翻译_以梁实秋的译本为例

大 众 文 艺大140莎剧作品的部分语言特征不符合常规英语语言习惯。

这正是文学语言陌生化的体现,其中最突出的文学手段就是“变异”。

莎士比亚通过使用这种变异语言,形象地反映了剧中人物的独特个性。

这一点在莎剧《哈姆雷特》(以下简称《哈》)中体现尤为明显。

一、语言变异与翻译1.变异的内涵。

所谓变异,就是不符合语言的常规(王佐良、丁往道,2005:412)。

不论何种形式的语言变异都会在视觉或听觉上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因为经过变异的语言已经实现“前景化”,形成了不同作者的独特风格。

在分析作品的时候,就要分析其语言变异,变异的总和就是作品的独特风格(刘世生、朱瑞青,2007:27-35)。

因此,语言变异的文体功能是适应语篇的特殊要求从而形成独特的文体风格。

语言变异在实现其文体功能的同时也在追求着变异本身的美学价值和美学潜力。

2. 用变异分析翻译的意义。

变异是现代文学文体学一个重要概念。

文学文体学是指以阐释文学文本的主题意义和美学价值为目的的文体学派(申丹,1998),由此可知,通过分析变异即可分析文本的主题意义及美学价值。

当文学文体学被运用到文学翻译时,其中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分析原文和译文中语言变异的对等程度。

原因有二:一,变异的特点揭示了文学语言文学性的特质,决定文学作品存在价值的文学性很大程度上体现于语言的前景化;二,在文学翻译者的手中,文学作品中的变异形式容易被“再创造”,而这种“再创造”很难实现“信”的翻译标准。

或许内容上可实现这个标准,但形式上不可避免会造成美学损失。

本文所分析《哈》的变异语言及梁实秋的译文就将说明这一点。

二、文本分析首先谈变异的分类。

利奇将诗歌语言变异分为八种:词汇变异、语音变异、语法变异、书写变异、语义变异、方言变异、语域变异及历史时代的变异。

这些类型的变异其实在其他文学语篇中也可以看到(刘世生、朱瑞青,2007:27)。

因此,可用这种分类法分析戏剧语言《哈》的变异。

刘世生指出,利奇的分类方法存在标准不统一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姆雷特梁实秋译本 《哈姆雷特》的中文译本中,比较受推崇的有卞之琳译本、梁实秋 译本、 朱生豪译本。

那么梁实秋作家的大家了解? 《哈姆雷特》梁实秋的散文 体翻译 用散文体译莎剧的代表人物就是梁实秋先生。

梁实秋先生以近四十年的漫漫 人生完成煌煌四十卷《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不朽盛事,海 内外能独自把莎剧全部译成汉语的, 迄今只有梁实秋先生一人。

并且他对待翻译 的态度与他的人生观一样,传统,十分严谨,一丝不苟。

在翻译莎士比亚时,他 经过大量的“爬梳剖析”, 最终选定未经任何增删的牛津版本作为原 文材料,还广泛阅读了许多莎剧专家的大量注释,作细致的比较鉴别,尽量使译 作与原作保持一致。

梁实秋的译文:死后还是存在,还是不存在,——这是问题;究 竟要忍受这强暴的命运的矢石, 还是要拔剑和这滔天恨事拼命相斗, 才是英雄气 概呢?死, ——长眠, ——如此而已;梁实秋采用了散文体, 把原文中的“无韵体”一律译成散文,而“原文中押韵之处则 悉数译为韵语。

”用散文体翻译莎剧,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白话文运动 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关于译为散文的原因, 他在 30 年代出版的莎剧译本的 《例 言》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他这样谈到,“莎翁的原文大部分是‘ 无韵诗’,凡原文为‘无韵诗’,则亦译为散文。

因为‘ 无韵诗’中文根本无此体裁,莎翁之运用‘无韵诗’体亦甚自 由,实已接近散文,不过节奏稍微齐整;莎士比亚戏剧在舞台上演员并不咿呀吟 诵,亦读若散文一般。

所以译文以散文为主。

”“不过,所谓无韵诗 并不是等于把散文拿来分开排印,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他的译文不是单纯的直译, 逐字直译会成为令人无法卒读的文字, 也不是完 全意译,因为意译能产生流畅的文字,但与原文的语气和节奏相差太远了。

梁实 秋的散文译本通俗易懂,读起来不会那么枯燥,索然无味。

“死后还是存 在, 还是不存在, ——这是问题;”一个踌躇满志又迷茫敏感的 王子形象跃然纸上。

三.卞之琳的诗体翻译用诗体翻译莎士比亚戏剧的有孙大雨, 方平,林同济等人,但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卞之琳先生。

卞之琳先生认为莎剧本
1/6


身是一种诗体,而他本人也是诗人,所以卞之琳是诗人译诗,以诗译诗的典 型代表。

他认为,莎剧既然是诗剧,译文也要还其诗剧的本来面目,唯有如此, 才能充分保持原作的面貌,以复制出同样或相似的效果。

周珏良在《卞译莎士比 亚悲剧与素体诗的移植》一文中说:“卞译莎士比亚悲剧试用‘顿 ’的方法把英语素体诗移植到汉语中来是成功的,译文中诗的部分是能让 读者感到一种节奏感的。

” 卞之琳的译文:活下去还是不活:这是问题。

要做到高贵,究竟该忍气吞声 来容受狂暴的命运矢石交攻呢,还是该挺身反抗无边的苦恼,扫它个干净?死, 就是睡眠——因为汉语中没有音步, 所以卞译采用了模拟办法, 以一 个两个单音汉字作为一个节拍单位,合成一个“音组”为一“ 顿”,以顿代步。

再来看看行数的对应。

原文是 12 行半, 译文也是 12 行半, 做到了行数相等。

不仅行数相等,而且尽可能“对行翻译”,也就是说,译文的诗行顺 序与原文尽量取得一致。

在他看来,形似,而后神似,得形方可传神。

“ 形似”和“神似”,原本是文学 翻译,特别是诗歌 翻译力求兼备的品质。

真正的诗是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的艺术。

这样强调形 式,卞之琳先生是这样说的,“莎士比亚原著的面目是这样,要让读者看 到莎士比亚的原来面目。

”总之言之,卞先生的译文相当严格地保存了原 文的结构,形成了吞吐起伏的节奏,忠实地传达了哈姆雷特王子沉思的内容。

《哈姆雷特》哪个中文译本最好? 近百年来,中国已有多达近二十个不同译本的《哈姆雷特》,诸如邵挺、梁 实秋、田汉、曹未风、朱生豪、孙大雨、卞之琳、方平、林同济,以及姜维枫、 北塔等翻译家的汉译本。

在《哈姆雷特》几个有代表性的重要译本中,卞之琳的译本几乎是出现得最 迟的,却是最被称道的“精品译作”。

卞译《哈姆雷特》初版于 1956 年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在他晚年编校定稿的三卷本《卞之琳译文集》(2000 年安 徽教育出版社)中,他把译名最后确定为《丹麦王子哈姆雷特悲剧》。

作为著名 的诗人与文学翻译家,卞译《哈姆雷特》的优长,主要是吸取了此前各家译本的 长处, 用他自己的话说: “曾参考曹未风、 朱生豪译本(及其吴兴华校本), 加工中发现个别不谋而合处,未加更动,个别受启发处,已另行改进,即使晚近 才出版的林同济译本, 也在新近校订中用以鉴照。

”可谓集思广益。

此外, 卞译还按照莎剧的原样, 剧词有诗体与散文体的区别, 而不像别的一些译本几乎 全是散文化的。

梁实秋翻译的莎剧,每个剧本的前面都有《序言》,分别概述该剧的故事
2/6


来源、著作年代、版本历史与舞台历史,以及译本所根据的版本等等,而且 梁实秋还是唯一以一人之力完成了翻译《莎士比亚全集》全部作品的中国作家。

莎剧中原文多有猥亵语,梁译做到“悉照译,以存其真” 。

朱生豪 1936 年春着手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全集》。

为便于中国读者阅读, 打破了英国牛津版按写作年代编排的次序,而分为喜剧、悲剧、史剧、杂剧 4 类编排,自成体系。

1941 年日军进攻上海,辗转流徙,贫病交加,仍坚持翻译, 先后译有莎剧 31 种,新中国成立前出版 27 种,部分散失,后因劳累过度患肺病 早逝。

他是中国翻译莎士比亚作品较早和最多的一人, 译文质量和风格卓具特色, 为国内外莎士比亚研究者所公认。


3/6


4/6


5/6


6/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