锥体外系反应

合集下载

-胃复安等药物引起的椎体外系反应表现及处理

-胃复安等药物引起的椎体外系反应表现及处理

胃复安等药物引起的椎体外系反应表现及处理胃复安主要作用是抑制延髓催吐化学感受区,有较强的止吐作用,并促进胃及十二指肠蠕动,加速胃排空。

大剂量应用可阻断黑质纹状体中多巴胺受体,破坏了多巴胺、乙酰胆碱的平衡,导致锥体外系症状,多发生于婴幼儿和老年人。

主要表现有:肌震颤、肌肉抽搐、头向后倾、斜颈、阵发性双眼向上注视、语言障碍、共济失调、静坐不能、流涎、鸭步、面具脸等。

一旦发生上述症状,应立即停用胃复安,给予以抗惊厥、镇静药,抗胆碱能药物及抗组胺剂治疗。

很多药物都可在一定程度上产生锥体外系兴奋作用,并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对锥体外系的控制失调,使得锥体外系兴奋性增强,结果由锥体外系控制的肌力和肌紧张度失控,从而引起一系列与肌力和肌紧张相关的症状和体征。

药源性锥体外系反应是完全可以有效预防的,关键在于要遵医嘱用药,不要轻易加大用药剂量,更不要随意买药来服用。

如果出现异常就要与医生及时取得联系。

胃复安小儿剂量和不良反应的处理胃复安小儿剂量和不良反应的处理胃复安小儿剂量是0.2-0.3mg/kg*次胃复安所致锥体外系症状临床表现:两眼凝视,头强直性后仰,头颈僵硬性扭向一侧,四肢强直性痉挛,呈角弓反张,面部肌肉抽搐.呈持续性发作.治疗措施:1停用胃复安药物;2促进排泄;3用安坦,眠尔通;4小量镇静剂;5积极治疗原发病。

【注意】胃复安致急性肌张力障碍引起急性肌张力障碍最多见的为抗精神病药物,如吩噻嗪类,其导致急性肌张力障碍发生率占2%~3%。

胃复安引起急性肌张力障碍发生率为1%,大多在用药后1~2天发病,且剂量不需太大,多为10~30mg/d,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

胃复安选择性作用于D2受体而起止吐作用,D2受体被抑制后,由D1受体执行的功能占优势,出现颈部、口部的异常运动,表现为急性肌张力障碍。

大剂量或长期应用胃复安可能因阻断多巴胺受体而使胆碱能受体相对亢进,导致锥体外系反应,主要表现为帕金森综合征、急性肌张力障碍、迟发性肌张力障碍、静坐不能等神经系统副作用。

锥体外系反应

锥体外系反应

锥体外系反应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锥体外系反应(Effects of extrapyramidal system,EPS):锥体外系指在中枢锥体系以外的连接大脑皮层、基底神经节、丘脑、小脑网状结构及神经元的神经束和传导系统椎体外系的主要生理功能:1 为椎体系的随意运动做准备 2 调节肌张力 3 维持躯体的运动姿势 4 与随意运动相伴随的不自主运动有关 5 对下运动神经元的发射起控制作用。

所以当其发生病变时直接间接影响到随意运动,产生各种临床症状。

●急性肌张力障碍:一般于用药后48小时左右出现颈后仰、斜颈,肢体姿势异常,两眼不自主向上凝视,牙关紧闭或强制性张口、伸舌、说话不清等。

一般停药后1~2日症状消失。

●迟发性运动异常:一般用药后1~19个月出现症状,平均10个月。

表现不自主反复发作的伸舌,过度紧张和闭口,下颌偏斜,鬼脸,肢体舞蹈样运动,重者角弓反张,肢体扭转痉挛等。

停药后2~3个月症状逐步消失。

●帕金森综合征:一般用药后2~10日出现表情呆滞,舌头发硬,少语,颈部固定,手足震颤,肢体发硬不灵活等。

停药后2~4日症状消失。

●不安腿综合征:一般用药后30分钟至24小时,也有5~6个月出现下肢,较对称性深部肌肉酸胀、刺麻、极度不安,坐卧不宜,夜间加重,下床活动、改变体位或局部按摩,症状可缓解。

停药后症状消失,严重者可致药源性抑郁,甚至出现自杀。

除此以外,还可出现困倦和乏力,多见于药后30分钟至1小时,出现四肢软弱无力;顽固性呃逆;呼吸衰竭及胰淀粉酶升高等不良反应。

引起锥体外系反应的药物一般有1、抗精神病药:氯丙嗪、三氟拉嗪、氟奋乃静、氟哌啶醇、奋乃静、碳酸锂、三环类抗抑郁药等。

本类药物所致的锥体外系反应发生率最高,并且与药物的剂量、疗程和个体有关。

2、甲氧氯普胺(胃复安):胃复安又名灭吐灵,是临床各科常用的一种止吐剂,因其止吐作用较强,能促进食管和胃的蠕动,增加贲门括约肌的张力,松弛幽门,加速了胃内容物的排出,对各科原因引起的呕吐有较好的疗效,所以目前临床应用较广,其副作用有疲乏无力、嗜睡和锥体外系症状等。

住院精神病患者锥体外系副反应的观察及舒适护理效果评价

住院精神病患者锥体外系副反应的观察及舒适护理效果评价

住院精神病患者锥体外系副反应的观察及舒适护理效果评价【摘要】本研究旨在观察住院精神病患者锥体外系副反应的症状表现及舒适护理效果评价。

病患的锥体外系副反应常导致运动障碍和不适感,对患者护理工作提出了挑战。

通过对患者症状的观察和舒适护理的实施,有效减轻了患者的症状,提高了其生活质量。

效果评价显示,舒适护理对患者锥体外系副反应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且能够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护理效果。

护理措施包括药物治疗、物理理疗和心理支持等,有效缓解了患者的症状和不适感。

研究结果表明,正确的护理方法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有望为精神病患者的康复提供重要参考。

结论为加强对精神病患者锥体外系副反应的观察和舒适护理十分重要,有望为提高精神病患者的护理质量和生活质量提供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精神病患者、锥体外系副反应、观察、舒适护理、效果评价、护理措施、效果分析、研究结论、临床意义、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医学领域,精神疾病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精神病患者常常需要长期住院治疗,而在治疗过程中,药物的副作用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锥体外系副反应就是一个常见而严重的药物副作用。

锥体外系副反应是指由于抗精神病药物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导致的一系列运动障碍症状,包括震颤、僵直、不自主运动等。

这些副反应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对住院精神病患者锥体外系副反应的观察和护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患者副反应的及时观察和护理,可以减轻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缓解症状。

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住院精神病患者锥体外系副反应的发生情况,评估舒适护理对副反应的影响,并对护理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价。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可以为提高精神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1.2 研究目的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探讨住院精神病患者锥体外系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评估舒适护理对患者的效果,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以期最大程度地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提高治疗效果。

锥体外系反应(EPS)

锥体外系反应(EPS)

锥体外系反应(EPS)全网发布:2011-06-23 21:10 发表者:张晓军(访问人次:2114)锥体系以外与躯体运动有关的传导通路统称为锥体外系,在种系发生上比较古老,主要功能是调节肌张力、协调肌的运动、维持体态姿势等。

锥体外系反应(EPS)是传统抗精神病药最常见的神经系统不良反应,主要包括4种:1、急性肌张力障碍:最早出现。

局部肌群的持续性强直性收缩,呈现不自主的奇特表现,如,眼上翻,斜颈,颈后倾,面部扭曲等等。

2、静坐不能:治疗1~2周出现。

来回走动,情绪焦虑或不愉快,无法控制的激越不安,不能静坐,反复走动,原地踏步等。

3、帕金森病:治疗的1~2月出现。

运动不能,肌张力高,震颤,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最初是运动过缓,写字越来越小。

严重者有协调运动丧失,僵硬,佝偻姿势,慌张步态,面具养脸,粗大震颤,流涎,皮脂溢出。

4、迟发性运动障碍:多见于持续应用几年后。

以不自主的、有节律的刻板运动为特征。

严重程度波动不定,睡眠时消失,情绪激动时增加。

最早为舌或口唇周围的轻微震颤。

药源性锥体外系反应在临床上尤常见。

有多种常用药具有引起锥体外系反应副作用的药物,如非那根、咳必清、阿托品、胃复安、甲硝唑、西米替丁、氯丙嗪、奋乃静、盐酸氟桂利嗪(西比灵)等。

这些药物都可在一定程度上产生锥体外系兴奋作用,并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对锥体外系的控制失调,使得锥体外系兴奋性增强,结果由锥体外系控制的肌力和肌紧张度失控,从而引起一系列与肌力和肌紧张相关的症状和体征。

先后出现嗜睡、乏力、表情呆滞、肌肉震颤、斜颈、吞咽障碍、静坐不能等锥体外系症状。

药源性锥体外系反应是完全可以有效预防的,关键在于要遵医嘱用药,不要轻易加大用药剂量,更不要随意买药来服用。

如果出现异常就要与医生及时取得联系。

锥体系锥体系是大脑皮层下行控制躯体运动的最直接路径。

主要是管理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锥体系主要由中央前回的锥体细胞的轴突所组成。

这些纤维下行经内囊、大脑脚底、脑桥基底、延髓锥体等结构,其中中途终于脑干者称为皮层延髓束,继续下降进入脊髓者称为皮层脊髓束。

抗精神病药所致的锥体外系反应及其防治ppt课件

抗精神病药所致的锥体外系反应及其防治ppt课件
12
.
经典抗精神病药致EPS比较表
吩噻嗪类
不良反应
硫杂蒽类 丁酰苯类
二甲胺类 哌嗪类 哌啶类
急性运动 异常
静坐不能
﹢﹢ ﹢﹢
﹢﹢﹢ ﹢﹢﹢
﹢﹢ ﹢﹢

﹢﹢﹢

﹢﹢﹢
注:+:轻厦;++:中度;+++:重度
13
.
非经典抗精神病药(一)
氯氮平 给药剂量需个体化,由小剂量开始逐渐调整用量,且 每日量应采取分次服用的原则,其主要不良反应为植物神经 紊乱,几乎不产生 EPS,但也有大剂量服用氯氮平引起EPS的 个案报道,长疗程使用氯氮平的少数患者出现迟发性运动障 碍,但是症状较轻,甚至不为患者察觉。因此,在使用氯氮 平过程中,出现EPS时,也要注意鉴别究竟是氯氮平的不良反 应还是疾病本身的表现。
16
.
非经典抗精神病药(四)
其他 帕潘立酮 治疗精神分裂症和双向情感障碍的疗效与奥氮平
相当,但是EPS发生率高于后者。 齐拉西酮 需要使用双环哌丙醇(Biperidone)来控制EPS的频
率更高。 喹硫平 EPS发生率较利培酮低。
17
.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EPS比较见表
不良反应
氯氮平
利培酮
奥氮平
给药初期,常见为肌张力增高、不安和震颤,偶见动眼危象 和急性活动障碍。通常减量或给予抗震颤麻痹药处理,临床 上一般不预防性地并用抗震颤麻痹药。 甲硫达嗪为吩噻嗪类的哌啶衍生物,作用与氯丙嗪相似,其 抗精神病尤其是治疗幻觉妄想方面不如氯丙嗪,但E二)
硫杂蒽类(噻吨类) 包括氯普噻吨、替沃噻吨和氟哌噻吨。其 中,氯普噻吨抗肾上腺素和抗胆碱作用较弱,锥体外系反应 较少,而氟哌噻吨在大剂量使用时,其EPS发生率显著增加, 而疗效并无相应增高,甚至有导致猝死的报道。

抗精神病药导致的锥体外系反应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抗精神病药导致的锥体外系反应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抗精神病药导致的锥体外系反应药物治疗研究进展抗精神病药导致的锥体外系反应(Extrapyramidal Symptoms,EPS)是一种由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对于EPS的治疗主要侧重于使用药物进行症状控制。

下面将介绍近年来关于抗精神病药导致的锥体外系反应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

有研究表明抗病毒药物阿达帕林(Amantadine)在治疗抗精神病药导致的EPS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

研究发现,阿达帕林能够减轻EPS的症状并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

阿达帕林还可以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并减少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

针对抗精神病药导致的锥体外系反应,目前也有研究针对特定症状进行药物治疗的探索。

一项研究发现,针对药物引起的舌肌运动障碍,使用一种复杂脂质体制剂口服给药,能够显著减少舌头的运动障碍,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还有一些研究致力于寻找新的治疗方法,例如使用植物药物或中草药进行治疗。

一项研究发现,火麻仁提取物能够显著减轻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EPS症状,并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

这为开发抗EPS的新型药物提供了潜在的方向。

还有研究关注抗EPS药物的个体化治疗策略。

一项研究通过基因分型和药物代谢酶水平监测,将患者分为不同的亚型,并根据亚型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案。

这种个体化的治疗策略能够更好地控制EPS的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近年来关于抗精神病药导致的锥体外系反应药物治疗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阿达帕林等药物显示出一定的疗效,并有望成为EPS治疗的重要选择。

针对特定症状的治疗方法以及寻找新的治疗药物的研究也在进行中。

个体化治疗策略的研究则为更好地控制EPS 症状提供了新的思路。

仍需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这些治疗方法的疗效和安全性。

锥体外系副反应量表

锥体外系副反应量表

锥体外系副反应量表(RESES)姓名_________ 性别____ 年龄____(1、无2、可疑3、轻度4、中度5、重度)1、步态(1)正常;(2)病人步行时,臂的摆动减少;(3)双臂摆动明显减少,伴有明显的手臂僵直;(4)僵直的步态,伴有双臂直放在腹部前面;(5)弯腰驼背拖足而行的步态,伴有前冲或后倾。

2、落臂;(1)正常,双臂自由落下时具有粗重的拍击声,有轻微的回跳;(2)落下稍缓慢,可听到较轻的拍击声,有轻微的回跳;(3)落下缓慢,没有回跳;(4)明显缓慢,全没有拍击声;(5)双臂落下好像有抵抗一样,好像胶粘着一样。

3、摇肩(1)正常;(2)轻度发挺和抵抗;(3)中度发挺和抵抗;(4)明显的僵直,伴被动运动困难;(5)极端的发挺和强直,肩膀几乎象冻僵了一样。

4、肘强直(1)正常;(2)轻度发挺和抵抗;(3)中度发挺和抵抗;(4)明显的僵直,伴被动运动困难;(5)极端的发挺和强直,肩膀几乎象冻僵了一样。

5、固定姿势或腕强直(1)正常;(2)轻度发挺和抵抗;(3)中度发挺和抵抗;(4)明显的僵直,伴被动运动困难;(5)极端的发挺和强直,肩膀几乎象冻僵了一样。

6、腿的摆动(1)双腿自由摆动;(2)双腿摆动轻度减少;(3)摆动中度减少;(4)明显的抵抗和摆动的减幅;(5)摆动完全消失。

7、头颈部运动(1)头自然落在诊查床上;(2)头落下稍缓慢,主要注意头部碰在诊查床上时没有扑冬声;(3)用眼睛可以观察到头落下时中度缓慢;(4)头落下时非常缓慢和僵硬;(5)头达不到诊查床上。

8、眉间轻敲(1)0—5次眨眼;(2)6—10次眨眼;(3)11—15次眨眼;(4)16—20次眨眼;(5)21次以上眨眼。

9、震颤(1)正常;(2)轻度的手指震颤,看起来或触起来是明显的;(3)间断地发生的手或臂的震颤;(4)一个肢体或一个以上肢体持续性的震颤;(5)全身震颤。

10、流涎(1)正常;(2)病人张口抬舌,有口涎积聚;(3)有口涎过多,偶有可能造成说话困难;(4)因为口涎过多而说话困难;(5)口涎迳直外流。

锥体外系反应概述

锥体外系反应概述
3、心血管药物
据报道硝苯地平、桂利嗪、氟桂利嗪、左旋多巴、利血平(大剂量)均可引起锥体外系反应。
4、其他
多潘立酮、西咪替丁、卡马西平、喷托维林(咳必清)、乙胺丁醇等也偶见引起锥体外系反应。
编辑本段引起椎体外系反应的药物
1、抗精神病药
氯丙嗪、三氟拉嗪、氟奋乃静、氟哌啶醇、奋乃静、碳酸锂、三环类抗抑郁药等。一般而言,本类药物所致的锥体外系反应发生率最高,并且与药物的剂量、疗程和个体有关。
2、甲氧氯普胺
与用药剂量和时间有关,如将剂量控制在每日30mg以下,短期使用,发生率可显著减少。
小脑的主要功能是维持躯体平衡、调节肌张力及协调运动。小脑半球与大脑皮层有双向性的联系,即小脑一方面接受大脑皮层下行的控制,同时也发出纤维返回到大脑皮层。小脑的传出纤维主要发自齿状核,它们一部分止于红核,经红核脊髓束到达脊髓前角;而大部分纤维止于丘脑,由此发出纤维返回大脑皮层,对大脑皮层发动的随意运动起调节作用。这个大、小脑皮层间的环路在人类最为发达。小脑损伤后的病人,随意动作的力量、方向、速度和范围均不能很好地控制,表现为乏力、乏平衡、乏协调的症状。即四肢乏力,行走摇晃不稳;当病人闭双目、两脚并扰站立时,就无法维持自身的平衡;协调动作也发生障碍,拮抗肌作轮替动作时,协调障碍明显,这称为意向性协调障碍,也称为小脑性共济失调。
纹状体其功能尚不完全清楚。临床上该系统病理损伤的主要表现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具有运动过多而肌紧张的综合征,如舞蹈病和手足搐动症;另一类为具有运动过少而肌紧张过强的综合征,如震颤麻痹(巴金森氏症)。
编辑本段药源性锥体外系反应
药源性锥体外系反应在临床上尤常见。有多种常用药具有引起锥体外系反应副作用的药物,如非那根、咳必清、阿托品、胃复安、甲硝唑、西米替丁、氯丙嗪、奋乃静等。这些药物都可在一定程度上产生锥体外系兴奋作用,并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对锥体外系的控制失调,使得椎体外系兴奋性增强,结果由锥体外系控制的肌力和肌紧张度失控,从而引起一系列与肌力和肌紧张相关的症状和体征。药源性锥体外系反应是完全可以有效预防的,关键在于要遵医嘱用药,不要轻易加大用药剂量,更不要随意买药来服用。如果出现异常就要与医生及时取得联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锥体外系反应(Effectsofextrapyramidalsystem,EPS):锥体外系指在中枢锥体系以外的连接大脑皮层、基底神经节、丘脑、小脑网状结构及神经元的神经束和传导系统
椎体外系的主要生理功能:1为椎体系的随意运动做准备2调节肌张力3维持躯体的运动姿势4与随意运动相伴随的不自主运动有关5对下运动神经元的发射起控制作用。

所以当其发生病变时直接间接影响到随意运动,产生各种临床症状。

●急性肌张力障碍:一般于用药后48小时左右出现颈后仰、斜颈,肢体姿势异常,两眼不自主向上凝视,牙关紧闭或强制性张口、伸舌、说话不清等。

一般停药后1~2日症状消失。

●迟发性运动异常:一般用药后1~19
●帕金森综合征:一般用药后2~10
等。

停药后2~4日症状消失。

30分钟至1小时,出现四肢软弱无力;顽固性呃逆;呼吸衰
引起锥体外系反应的药物一般有
1、抗精神病药:氯丙嗪、三氟拉嗪、氟奋乃静、氟哌啶醇、奋乃静、碳酸锂、三环类抗抑郁药等。

本类药物所致的锥体外系反应发生率最高,并且与药物的剂量、疗程和个体有关。

2、甲氧氯普胺(胃复安):
胃复安又名灭吐灵,是临床各科常用的一种止吐剂,因其止吐作用较强,能促进食管和胃的蠕动,增加贲门括约肌的张力,松弛幽门,加速了胃内容物的排出,对各科原因引起的呕吐有较好的疗效,所以目前临床应用较广,其副作用有疲乏无力、嗜睡和锥体外系症状等。

胃复安引起锥体外系症状是因为它易通过血脑屏障,干扰纹状体内神经介质的正常代谢,其所引起的锥体外系反应与吩噻嗪类药物相似,
(故不能与分噻嗪类药物合用,以免加重椎体外系反应)当胃复安中毒时多巴胺受体被阻断,胆碱能占优势,常用量为每次0.2~0.3mg/kg,每日不应超过0.5mg/kg,超过此量,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反应,长时间使用可导致体内蓄积。

、据有关文献报道,约有20%患者可发生锥体外系反应。

甲氧氯普胺所致椎体外系反应表现形式多样,应与癫痫、癔症、帕金森综合征、破伤风、风湿性舞蹈症等相鉴别,且常规剂量亦可引起,很多文献均报道,与特异体质有关
静催眠作用。

由于副作用明显,不宜长期应用。

但在缓解急性
肌张力障碍和减轻严重静坐不能方面疗效快,大部分病人可收
到立竿见影之效。

用法为0.3mg肌注。

?(3)盐酸右苄替米特:一种抗巴金森氏病新药,临床该药能
有效地缓解和减轻抗精神病药物所致的锥体外系不良反应,且
具有长效、剂量小、不良反应少和安全等优点。

用法:1mg,每日
1次。

?(4)苯甲托品:1mg每日1~3次。

也可用2mg肌注,对急性
肌张力障碍效果较快。

开马君5~10mg,每日1~3次。

?3.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剂的应用:近年报道心得安可有
效地治疗静坐不能,且疗效明显优于抗震颤麻痹药和抗焦虑药
物。

推测其治疗作用可能与阻滞中枢的β受体有关。

用法为
10~20mg,每日2~3次。

用此药时应注意心率低于每分钟50
次应停药。

对房室传导阻滞、哮喘或慢性支气管炎的病人应慎
用或禁用。

?4.抗组织胺类药物:苯海拉明25~50mg,
注每次20mg。

异丙嗪(非那根)25~50mg,
每次25~50mg。

?5.其他
同时可用利尿剂加速胃复安排泄,大剂量维生素及保肝对症治疗
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严格掌握甲氧氯普胺的适应证:甲氧氯普胺通过阻滞多巴胺受体而作用于延髓化学感受器,具有强大的中枢镇吐作用,仅对手术后、药物、尿毒症及放射治疗引起的呕吐有效,对前庭功能紊乱引起的呕吐无效;因其系多巴胺受体拮抗剂,较易透过血脑屏障,当其阻断了中枢的多巴胺受体后,常致锥体外系症状。

婴幼儿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更易出现锥体外系反应。

因此,婴幼儿、孕妇应慎用;急性胰腺炎和恢复期不宜应用,因其可使胰淀粉酶升高;乳癌病人禁用,因其可促使催乳素释放。

2、关注配伍禁忌:与氯丙嗪等吩噻嗪类合用,增加锥体外系副作用;与阿托品、普鲁本辛、癫茄合剂合用,
止吐作用减弱。

3、因其对胃和上部肠段运动增长,可促使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乙醇、吡氨青霉素、左旋多巴等药的吸收增加,谨防中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