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翻译中冗余信息处理

合集下载

冗余信息及其英汉互译初探

冗余信息及其英汉互译初探

冗余信息及其英汉互译初探作者:顾芸来源:《科技视界》2014年第33期【摘要】冗余信息广泛存在于英汉两种语言之间,是翻译过程中非常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

在系统阐述冗余信息的定义和分类的基础上,以同义性冗余为例,详细分析了英汉互译中对冗余信息可采取的不同处理方法,力求达到不同语言系统之间的有效交流。

【关键词】冗余信息;英汉互译;同义性冗余;复现0 引言冗余(redundancy)曾一度被认为是影响语言质量的消极因素而受到语言学家的排斥。

然而近年来,许多学者的研究纷纷证明,冗余并不等于多余,它在语言学和大众传播等多个领域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语言学家将信息分为熵(detropy)和冗余两个部分。

熵是指信息中具有不确定性或很难预测的部分,冗余是指信息中惯例性的或可预测的部分。

冗余并不就是多余的,它只是相对于我们对于事物的不确定性来说是多余的。

Beaugrande和Dressler(1981)把语篇的信息性分为三级,如果一个语篇只包含已知信息,即冗余信息,其信息性属一级,这样的语篇会令人觉得乏味,没有价值;如果一个语篇具有部分未知信息,即熵,其信息性属于二级,为正常程度;如果一个语篇包含的未知信息太多,又没有加以解释,其信息性属于三级,这类语篇通常需要读者付出巨大努力才能理解。

“冗余与经济原则反映了语言的同一性和矛盾性,两者相互制约、调节、补充,从而推动语言交际活动的发展。

”要想实现有效的交流,必须把信息性控制在正常的程度,即保持熵和冗余之间的平衡。

此外,越来越多的语言学专家已认识到,任何自然语言为提高其自身的清晰度,都含有大量的冗余。

有些学者还从美学、语义学等不同角度,论述了冗余在语义学领域中的积极作用,比如消除歧义、修辞强调等。

本文主要阐述了冗余的定义、分类、表现形式,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在英汉互译中,为力求达到不同语言系统之间的有效交流,对冗余信息可采取的处理方法。

1 冗余信息的分类有关冗余信息的分类,说法很多。

论英汉翻译中与冗余对等

论英汉翻译中与冗余对等

论英汉翻译中的冗余对等摘要本文试图在信息理论的框架内探讨英汉翻译的冗余对等问题,以期为英汉翻译理论研究和实践提供新的科学视角。

由美国数学家兼通讯工程师申农创立的信息论是应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信息处理和信息传递的科学。

该理论最初只应用于通讯领域,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其运用范围已扩展到其他许多学科,这其中便包括了翻译研究。

本文着眼于冗余这一信息论中的重要概念,提出为什么和如何在英汉翻译中实现冗余对等的问题进行研究。

翻译理论研究中的交际观首先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尤其是美国翻译家尤金·奈达博士提出的“翻译即交际”的观点指出了翻译作为信息传输的一种特殊形式——语际交际的本质特征。

以此为依托,本文进一步以信息论的相关原理来描述翻译的过程,说明实现冗余对等是确保译文的传输负载适合译语读者的信道容量,从而保证信息有效传输的根本途径。

然而,英汉两种语言无论在语言特点还是文化背景上都有着诸多差异,这便造成了两者之间的冗余失衡。

作者在本文中选定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为依据,结合实例说明在英汉翻译中,译者可以通过采用保留原文冗余度或调整译文冗余度的策略,并灵活运用转换结构、重复、增译和省译等技巧来实现冗余对等;同时通过指出冗余对等不能很好地解释如何在译文中有效地保留原文风格的不足,说明信息论在指导英汉翻译研究中的缺{陷所在。

关键词:冗余对等/英汉翻译/交际/信息论ONREDUNDANCYEQUIVALENCEINE.CTRANSLATIONABSTRACTThepresentthesis,withanattempttoprovideascientificbasisforthestudyofE—Ctranslation,triestoapplyinformationtheorytotheanalysisofredundancyequivalenceinE·Ctranslation.Informationtheory,developedbytheAmericanmathematicianandcommunicationinformationbymeansofengineerC.E.Shannon,mainlydealswiththetransmissionofmathematicalapproach.Thetheorywasinitiallydesignedtomeetthedemandofcommunicationengineeringstudies.Wimthedevelopmentofscienceandtechnology,ithasacquiredbroaderapplicationtomanyotherfields,includingtranslationstudy.Focusingontheconceptofredundancythatisfoundimportantintherealmofinformationtheory,thethesishopestoshedlightonwhyandhowweachieveredundancyequivalenceinE-Ctranslation.Thediscussionisimmediatelygroundedtheoreticallyonthecommunicativeapproachtotranslation.AstheAmericantranslationtheoristE.A.Nidaholdsthat“Translatingisessentiallyaprocessofcommunication'’(Nida&Taber,2004:VII),translationisbynatureallimerlingualcommunicationevent.Onthebasisofsuchanunderstanding.somebasicprinciplesininformationtheoryareborrowedtodescribethetranslationprocess,andtherealizationofredundancyequivalenceistherebyprovedtobethekeytomakethecommunicationloadofthetranslatedtextfitinthechannelcapacityofthetargetreceptorandthustoraisetheefficiencyofinformationtransmission.InE-Ctranslation,redundancyequivalenceisimpairedbythedifferencesinlinguisticfeaturesandculturalbackgroundsbetweenEnglishandChinese,However,itisofverypossibilitytoovercomeredundancyunbalancethroughsomestrategiesandtechniquesthataresupposedtoderivefromNida’s“dynamicequivalence”,i.e.thetranslatormaychoosefromtwostrategiesofkeepingandad:iustingredundancyandaccordinglyadoptssuchtechniquesasrestructuring,repetition,informationtheoryfallstoamplification,andomission.Nevertheless,theapplicationofanall—roundsolutiontoproblemsinE·Ctranslationforredundancyequivalenceisprovideinadequatetoaddressthetransferenceofstyleintranslation.KEYWORDS:redundancyequivalence;E—Ctranslation;communication;informationtheory广西大掌硕士掌位论文论英汉翻译中的冗象对苓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ChapterIIntroductionStudiesofE—CtranslationhavebeenSOextensiveinChina,whichisaneedtomeetthedemandofprovidingguidelinesforthepracticesandteachingoftranslation.Traditionally,manystudieshavebeencarriedoutonthebasisofcontrastivelinguistics.BycomparingboththesimilaritiesanddissimilaritiesbetweenEnglishandChinese,peoplehaveworkedoutan帆berofprinciplesandtechniquesofE-Ctranslation·Wimvariouspioneeringeffortsinview,thepresentstudyaimstogetdownonthesameissuebutinascientificmanner,Hopefully,thisthesiswillcontributetothetheoreticalstudyoftranslationinChinabyincorporatingtheachievementsofinformationtheory.Wnthecommunicativeapproachtotranslationasthetheoreticalbasis.translationinthisthesisisunderstoodasaninterlingualcommunicationinessence.Translationismorethanastaticproduct.Itis,bynature,adynamiccommunicationeventthatinvolvesdecodingtheandencodingitintoadifferentlanguage,whichinevitablymeaningofatextinonelanguageinvolvesmorethanmerelymatchingwords.Asmuchofthesignificanceofthecommunicationtheoryoftranslationcomesfrominformationtheory,somebasicprinciplesofthistheoryoffercertainimportantinsightstoE-Ctranslation.InformationtheorystemsfromShannon’Smathematicalmethodsformeasuringthedegreeoforderinasignal,whichdrewandledtotechniquesfordeterminingasource’srateoflargelyonprobabilitytheoryinformationproduction,achannel’ScapaciVtOhandleinformation,andtheaverageamountofinformationinagiventypeofmessage.Crucialtothedesignofcommunicationsystems,thesetechniqueshaveimportantapplicationsintranslation,inwhichtheeffectivenessofinformationtransmissionishighlyvalued.Redundancy,oneofthekeynoteconceptsinthedomainofinformationtheorythatisacentralbaseforcommunicationtheory,playsasignificantroletoensuretheefficiencyofamountofredundancyisofgreathelptoadjustthetranslation.Ontheonehand,certainversion’ScommunicationloadSOthatitCanpassthroughtheintendedreceptor’Schannelwithease;ontheotherhand,redundancyisconsideredvitaltocombatnoisethatwillcometodistortthetransmittedmessage.Althoughredundancyisauniversalcharacteristicsharedbyalllanguages,therealizationofredundancy,say,redundancypatterns,variesfromlanguagetolanguage.Redundancyequivalencethusbecomesthemajorconcernintranslation.InE_Ctranslation,redundancyequivalencemeetsgreatdifficuitiesgiventhedifferencesofandculturalbackgroundsbetweenEnglishandChinese.However,itlinguisticscharacteristicsisstillpossibletoachieveredundancyequivalenceinE-Ctranslationiftheprincipleof】广西大掣I|蕊士掌位论文论掌}锅.囊|译中的冗萄}对等“dynamicequivalence”isfollowed.Developeddeductively,thepresentthesisconsistsofsevenchaptersincludingthe“Introduction'’.ChapterIIpresentsareviewofthecommunicativeapproachtotranslationbasedOilthemajortheoreticalframeworkofthepresentstudyconcernswithsomefocuson也einadequaciesofthepreviousresearches.ChapterlIIdealswiththerelationshipthatholdsbetweeninformationtheoryandtranslation,andappliesthetheorytotheanalysisofthetranslatingprocess.ChapterlVisdevotedtothediscussionofthenatureandclassificationofredundancyinlanguage.Cha讲erVpointsoutthosefactorsthatmayleadtoredundancyunbalancebetweenEnglishandChinese.Basedonthatrealization,theprincipleandthetranslationwillproceedinChapterVI,techniquestoachieveredundancyequivalenceinE-Cwi恤aviewofsheddingsomelightontheroleofredundancyequivalenceintranslationtesting.FinallyinChapterVl],aconclusionisprovidedinwhichthekeypointsandmajorwillbepointedout,andfindingswillbereviewed,limitationsofthepresentresearchsuggestionsforflirt,herstudywillbegiven.2£坠兰竺主兰兰竺苎兰苎圣竺兰!垫墨!竺!-。

汉英翻译中冗余信息的处理策略

汉英翻译中冗余信息的处理策略

汉英翻译中冗余信息的处理策略作者:王俊英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05期河北省教育厅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研究型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编号:GH134029摘要: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信息传递,而冗余成分是保障语际交际的重要因素,因此,翻译过程中需要调整和改变冗余成分,保持冗余平衡。

本文在分析汉英语言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汉英翻译中如何保持适度的冗余成分,实现等值翻译。

关键词:汉英翻译;冗余信息;处理策略作者简介:王俊英(1982.12-),女,河北省保定市定兴县人,河北大学硕士研究生,唐山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5--01一、引言翻译的产生源于不同语言的国家,民族,地区之间交流的需要。

它是一种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为方便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和传播文化而进行的一种语言活。

翻译学是一门开放灵活,复杂多样,动态发展的学科,其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对其他学科具有较大的依赖性。

英语是国际通用语言,在世界经济文化交流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世界第二大语言,因此英汉翻译的发展空间是极为广阔的。

然而,文化背景、思维方式、语言逻辑、表达方式等的不同,常常会给翻译带来阻碍。

致使在翻译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信息丢失和多余。

二、翻译中冗余成分存在的客观性翻译具有双重語言交际特点,是两级信息传输系统。

要求译者必须对原语和译语都充分理解,掌握其内容,形式和表达方式。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是直观简单的逐个编码,而是对信息进行筛选,重组和加减的复杂过程,使信息的接受者不仅仅理解文字表层意思,更让其明白和理解文章的思想观点和内涵意义,保证信息传递的准确性。

信息论告诉我们,由于信息传递过程中干扰的无法避免,信息发送者为了保证信息的顺利准确传递,总是在编码时对信息进行重复和叠加,超过接受者的实际需要,这些多出来的信息被称之为冗余信息。

从信息论的角度看汉英翻译的冗余现象

从信息论的角度看汉英翻译的冗余现象

从信息论的角度看汉英翻译的冗余现象一、本文概述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一直是语言学、文学、翻译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

在翻译过程中,由于源语言与目标语言之间存在固有的差异,译者在传达原文信息时,常常会遇到信息冗余或信息缺失的问题。

本文旨在从信息论的角度出发,探讨汉英翻译中的冗余现象,分析其原因,并寻求相应的处理策略。

本文将简要介绍信息论的基本理论,为后续分析提供理论基础。

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汉语和英语的语言特点,揭示汉英翻译中冗余现象的存在及其表现形式。

接着,本文将深入探讨冗余现象产生的原因,包括语言习惯、文化背景、翻译策略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提出处理汉英翻译中冗余现象的策略和建议,以期提高翻译质量和效率。

二、信息论视角下的翻译冗余现象在信息论中,冗余等值被视为一种确保信息完整性和可靠性的重要概念。

在翻译过程中,冗余等值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确保了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准确的。

同时,冗余等值在翻译中有助于弥补因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造成的沟通障碍。

信息的重复和强调:为了确保信息的完整性,翻译过程中可能会使用重复或强调的手段来增加冗余。

对于某些文化或语言中可能存在的特殊表达方式或含义,在目标语言中寻找等效的表述可能会有困难。

通过增加冗余信息,可以确保信息的完整性。

语境的考虑:语言中的某些词汇或表达方式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中才有意义。

在翻译过程中,为了确保目标语言读者能够准确理解原文的含义,译者需要考虑原文的语境,并适当地增加冗余信息。

文化差异的弥补:由于每种语言都承载了其特定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有时需要增加冗余信息来弥补因文化差异造成的沟通障碍。

提高信息的可靠性:冗余等值确保了原文的信息在翻译过程中得到了完整的传递。

通过重复或强调某些信息,可以降低因语言或文化差异造成的信息损失。

增强可读性:适当的冗余可以使译文更加流畅和易懂。

对于目标语言的读者来说,额外的冗余信息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接受陌生的概念和表达方式。

汉英翻译技巧(2)冗余成分的处理

汉英翻译技巧(2)冗余成分的处理
汉语中有些修饰词表示强调、增强语气或保 持结构工整,本身无实际意义。例如,“胜利召 开”、“彻底粉碎”、“毫无根据的诽谤”、“不 切 实际的幻想”中的修饰词在汉语里都说得通,意 义重复却不显得累赘,属于适度的冗余成分,符 合汉语行文习惯,读起来颇有气势。但是在直译 成英语,就显得不合逻辑。这是需要仔细斟酌 反复推敲,略去不译或改变译法。
• 我们强烈要求美国政府就此事件向中国郑 重道歉。
• We demand that US government apologize to China for this incident.
• 如果在译文中加入strongly和solemnly反 而会弱化语气,略去不译,语气不卑不亢, 恰到好处。
3、显性重复(explicit repetition)
• 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 政管理体系。
• To set up a high efficient, well-coordinated and standardized administrative system.
• 原文中的“办事”、“运转”和“行为” 都被省略了)
4、隐性重复(implicit repetition)
• 汉语表达讲究平衡对称,用词倾向于 重复这样汉语中有相当多的用同义词 或近义词从结构上是有冗余成分,形 成明显重复。这种重复从汉语角度来 看自然得体,读起来和谐上口,富有 感染力。可是照搬到英语中会显得冗 余过度,妨碍英语读者理解原文的意 义。故汉译英时取意忘形合译或只需 要译出其中一对。
• 贪官污吏 • Corrupt officials • 土崩瓦解 • Fall apart • 半生不熟 • Half-cooked • 赤手空拳 • Bare handed

汉英翻译中冗余信息的处理方法探讨

汉英翻译中冗余信息的处理方法探讨

汉英翻译中冗余信息的处理方法探讨汉英翻译中冗余信息的处理方法探讨来源:《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04期作者:罗小华摘要: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在保持内容方面,也就是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的过程。

冗余成分是语言交际能够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使言外之意显性化、明确化,保证信息接受者的信息量,使译者顺利实现翻译的目的,完成翻译的任务。

但是,在汉英翻译实践中,如果把汉语的冗余成分照搬到英语往往就使英语读者的信息接受与所要传递的信息容量不符,从而影响交际的成功进行。

全文通过实例探讨了如何在汉英翻译中求得“冗余平衡”,实现翻译中冗余信息的动态等值等问题。

关键词:汉英翻译;动态等值;信息冗余Abstract:Translation is a process of changing the words from the source language to the target language without altering their mean. The redundant informa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e success of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It makes the connotative meaning into the surface level to guarantee the smooth transformation of meanings which helps translators achieve the translation aims. In translation practice, if we put the redundant information in Chinese into English without any shift, we will have extra information or information loss which will make a bad communication. In the article, we put some ways into discussion to achieve dynamic equivalence in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through some examples.Keywords: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dynamic equivalence, redundant information翻译学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它充分注意了在信息传递过程中有影响作用的其它诸多因素,如传播方式、传播渠道、传播目的、传播的不同对象等,它可以更广泛地借鉴其它学科的研究成果或对其它学科的研究起到影响和指导的作用。

文学作品英译冗余平衡的处理

文学作品英译冗余平衡的处理

文学作品英译冗余平衡的处理文学作品翻译中常出现冗余。

本文以信息论为理论依据,通过对汉英两种语言的冗余成分进行分析,结合实例,探讨如何在文学作品英译过程中增补必要的成分和信息,调整增删原语中适度的冗余成分,使译文能在不同语言转化过程中保持冗余的平衡,更好的被目的语读者所理解,保证信息传递成功。

标签:信息论冗余平衡增补省略1、引言冗余(redundancy)这一概念最早源于信息论,由美国信息工程师C.E.香农博士于1948年创立。

后由语言学家尤金·奈达将该理论运用于翻译理论之中,对翻译理论和实践均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冗余是指信息传递中超过最低需要量的那部分信息,是语言的一种内在属性。

其存在有合理性和必然性。

由信息论得知,信息在信道传递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噪声干扰,为了保证信息的准确无误,信息发送者在编码时需要对信息进行重复或累加,以帮助破解信息发送者所要传递的真正信息,从而顺利完成信息传递。

这部分重复或累加的信息就是冗余。

冗余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信息传递的准确性。

2、文学作品英译与冗余中英两种语言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源自于东方人和西方人思维方式的不同。

傅雷曾指出:“我们重综合、重归纳、重暗示、重含蓄;西方人则重分析,细微曲折,挖掘唯恐不尽,描写唯恐不周。

”这使得汉译英过程不仅仅是字对字的翻译过程。

若是原封不动的将中文意义逐字搬到英语当中,必然使信息不能准确的传递。

而文学作品的形象思维创作过程决定了其与其他题材的文本翻译有着很大的不同。

文学作品的描写手法,遣词造句及其塑造的艺术形象等都含有大量本民族所特有的文化特征,成为影响信息传递的巨大噪音,因而在语言转换和信息传递过程中会出现大量的冗余。

翻译中冗余必不可少,然而冗余过多则会使行文反复累赘而真正有用的信息减少。

冗余过少则会造成文章晦涩难懂或枯燥无味,使目英语读者难以理解,从而妨碍交际的顺利完成。

因此,译者的任务之一便是在冗余和有效信息量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生成符合英语读者习惯的文本。

(2)汉译英:冗余成分的处理

(2)汉译英:冗余成分的处理

• (8)直到中国实现工业现代化 • A: until China realizes industrial modernizaion. • B: until China modernizes its industry • 以上两例中 ,译文A不够简洁 ,可将其 中的动词略去 ,把相应的名词转化为 动词 ,从而使译文更加符合英语表达 习惯。
(1)经济领域的改革 A: reforms in the sphere of the economy B: reforms in the economy (2)我们必须反对铺张浪费的做法。 A: We must oppose the practice of extravagance. • B: We must oppose extravagance. • 以上两例中的范畴词 ,如将其直接译成英语 (如 译文 A) ,不仅行文啰嗦 ,也不符合英语的表达习 惯。汉语中其它的范畴词还有:任务、现象、情况、 因素、局面、状况、态度等 ,在英译时可适当省 译 ,再如:
.
• 1、范畴词 (category word)
• 汉语里有些“范畴词”,其本身没有什么具体 含义,只是重复地概括已表达的意思,但它们 在语法上却是不可缺少的词,如“环境”、 “工作”、“状态”、“时期”、“历史”、 “情况”、“因素”等。这类词语表明事物的 范畴或属性,大多没有实质内容。若把他们搬 到英语中势必冗余过多,因此应该把他们省略 不译。
Hale Waihona Puke (3)我们要重视沿海与内地贫富差距问题。 • A: We must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 of the gap between coastal and inland areas. • B: We must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gap between coastal and inland area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汉翻译中冗余信息处理
信息论是用来研究信息的处理和传递的科学。

该理论一开始运用在通讯领域,后来奈达将其扩展应用到翻译领域的研究。

本文以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为依据,阐述在翻译过程中,冗余信息处理对译文准确性和审美水平提高的重要性。

译者在小说《西德妮之歌》的翻译评注中,根据英汉两种语言之间语言表达的区别和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分析冗余信息的处理,在语言层面上,分别从句式和词汇两个角度出发,而在文化层面上,分别从谚语、文化习俗、交通地理和计量单位等角度出发,有针对性地分析如何处理由两种语言和两种文化带来的冗余信息不对等现象。

译者根据小说翻译实例,分析小说翻译过程中对于冗余信息的增加或减少,可以针对性地采取增译、减译、加注和改变句式结构等方法来达到冗余信息量的对等,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译文的可接受性和审美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