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2课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巩固测试(含解析) 北师大版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1.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最后完成是在()A.唐朝后期 B.五代十国时期C.北宋时期 D.南宋时期【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知识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江南经济的开发,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宋时最终完成了南移,故选D。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2.宋代引进的优良品种占城稻来自于()A.朝鲜B.日本C.越南D.印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知识。
北宋时,为了提高粮食产量,从越南引进了优良品种占城稻,很快在江南得到推广。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3.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在()A.北宋的四川地区B.南宋的四川地区C.北宋的汴梁地区D.南宋的临安地区【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纸币的出现。
交子,最早出现于北宋前期的四川成都地区,是世界最早使用的纸币。
北宋初年,四川成都出现了为不便携带巨款的商人经营现金保管业务的“交子铺户”。
存款人把现金交付给铺户,铺户把存款数额填写在用纸卷上,再交还存款人,并收取一定保管费。
这种临时填写存款金额的纸券便谓之交子,后来慢慢发展,交子真正成为了纸币。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4.以下关于经济重心南移的史实表述正确的是①宋初,北方人口仅100多万户,而南方人口有230多万户,是北方的两倍多②南宋时,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可见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重要粮仓③宋朝时,发明了新农具曲辕犁和筒车④北宋时,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A.①②③B.②③C.①②④D.③④【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南方经济逐步赶上北方,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到两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①②④都是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发明了新农具曲辕犁和筒车的时间是唐朝,故③表述错误。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名师教案 新人教版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一、教材分析: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共有六篇课文,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第13、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
课文概述了民族政权并立时代的情况,反映了民族之间的矛盾;分析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列举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然后再剖析宋代的社会风貌,介绍元朝大一统的出现及民族大融合的发展情况;最后介绍了宋元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
但教材没有说明宋代的积贫积弱,没有把解决这一问题的改革活动呈现出来,也没有把宋代的积贫积弱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高度发展有机地融合。
如果直接从唐朝跳到宋朝,会惊觉这两个时代的气质是如此不同。
从唐到宋,中国转了个180度的大弯。
唐人粗豪,宋人细腻;唐人热烈,宋人内敛;唐诗热烈,宋诗沉思。
到底发生了什么,使得两代面貌迥然不同?这一切,源于宋代统治者对武器的深深恐惧。
也难怪,从开元盛世到宋朝建立的220年间,中国都是在打打杀杀中度过的:先是生灵涂炭的安史之乱,然后是动荡不安的藩镇割据,后来又是乱成一团的五代十国。
以兵变从孤儿寡母手中夺了江山的赵匡胤不想再继续这无望的恶性循环,结束它的办法只有一个:建立新的游戏规则,让人们不再凭枪杆子,而是凭笔杆子进行竞争。
因此,宋代政治设计的第一个特点是对武力的全方位防范。
开国不久,赵匡胤就“杯酒释兵权”,戏剧性地解除了几位最有实力的将军的军权。
接着,他又在制度设计上费尽了脑筋,从方方面面限制武将的权力,降低武官的地位。
除了对武将大力防范,赵匡胤也没忘了给文臣套上笼头。
精明的宋太祖运用分权和制衡之术,消除了文臣在制度上对皇权形成威胁的可能:他把宰相大权分割成几块,将军权交给枢密院,部分行政权交给新设立的“参知政事”,即副宰相。
又设“三司”专门管理财政,分掉了宰相的财权……虽然代价是形成难以根治的“冗官”格局,但是赵匡胤终于排除了一切使贵族阶层死灰复燃的可能,独揽军、政、财一切大权,达到“百年之忧,一朝之患,皆上所独当,而群臣不与”的乾纲独断境界。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教案北师大版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
授课时间
繁荣的史实,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识图能力。
经济重心是指经济和技术较为发达,对整个国家产生较强影响的地区。
区域内有许多不同种类的经济中心。
导学生回忆这一过程可分为几个时期?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
经济开始得到发展;南朝时,南方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推广牛耕,江南北方战乱、南方较为安定;南来的北方避难人口不但补充了南
通过比较中外矿冶业的发展情况,了解中国两宋时期在此方面的先进性,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单介绍。
学生应知道官、哥、定、汝、钧五
阅读“每课一得”,了解纸币产生的基本情况。
《鹤林集》中的材料)
比较古今纸币的异同。
经济重心的南移。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2课教案

全国中小学第四届“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生2、学科: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3、课时:1课时4、课题:《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5、版本:人教版【教学课题】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蒙古族的兴起、统一和元朝的建立过程,以及元朝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发展情况。
掌握蒙古族的兴起,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文天祥的抗元斗争、行省制度的建立等基本史实。
2、通过思考和归纳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使学生了解元朝的历史地位,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3、通过对元朝民族融合的讲述,启发学生认识元朝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是建立在全国统一、前代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实现的,由此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4、提高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学情分析】初一学生经过半年的学习已掌握一定历史知识,但历史学习的方法和能力还不具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实践探究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和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技能去主动获取知识。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七年级下册中国古代史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中的第12课,本课主要讲述蒙古的兴起和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涉及元朝的政治史、经济史、民族关系史和对外关系史内容。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占有重要地位的朝代。
本课承上启下,结束了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为大统一的明清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学方法】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合作探究法方法,多媒体教学辅助教学,以及史料分析法。
基础知识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解决,探究知识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同时配合小组评价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百度音乐】/?__m=mboxCtrl.playSong&__a=17722784_1996712_2092855_827669_1516448 _397516_1516484_837639_902168_428130_637027_27050312_14599143_1996698_2092871_2092875_6 36408_1996728_27045930_1409931_427672_974363_14598109_636947_27081514_1516557_942719_14 87235_5442776_17752037_353532_1516442_427495_14598990_1479506_2092888_2092866_17724496_ 18829820_14597966_14599932_1487192_588217_5442772_427438_20676845_427202_27047094&__o=/ artist/1316_playhot&fr=ps||#loaded刚刚同学们听到的歌曲叫《蒙古人》,在我国古代,这个美丽的草原曾是哪个少数民族的家呢?(蒙古族)观看一组美丽的草原风情画,【百度图片】/i?ct=201326592&cl=2&nc=1&lm=-1&st=-1&tn=baiduimage&istype=2&fm=i ndex&pv=&z=0&ie=utf-8&word=%E8%92%99%E5%8F%A4%E8%8D%89%E5%8E%9F%E7%9A%84 %E5%9B%BE%E7%89%87&f=3&oq=%E8%92%99%E5%8F%A4%E8%8D%89%E5%8E%9F&rsp=1你们会想到什么民族?这个民族过着什么样的生活?辽阔的草原、雄健的骏马、成群的牛羊、雪白的帐篷,这就是蒙古族。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陈飞帆)

通过对石炭的 了解,我对宋 代手工业的发 展很感兴趣, 你愿帮助我, 介绍一下这方 面的情况吗?
定窑制瓷Biblioteka 汝窑 钧窑 官窑景德镇
哥窑
宋
定
窑
白
瓷
童
子
诵
经
壶
官窑
汝窑
钧 窑
定窑
哥窑
定窑 钧 窑
哥窑
官 窑 汝窑
手工业
石炭(煤)开采量世界第一 金属冶炼达到世界最高水平
瓷器畅销世界 china “瓷之国” 已有了商标、广告意识 制瓷业中心:五大名窑、景德镇
战 国 经 济 分 布
唐 代 经 济 分 布 图
宋代经济分布
经济重心:
是经济和技术较为发达,对整 个国家产生较强影响的地区。
宋代全国的经济重心从 黄河流域南移,转移到 长江流域。
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为躲避战乱,北人南迁,为南方带来劳 动力、技术、工具和劳动资金 *南方政治相对安定
*优越的自然条件
知道了宋代这么多有趣 的事,真想走进汴京城 去逛逛。哪位同学愿作 我的小向导,让我们共 同携手,领略宋代商业
的繁荣。
想一想,人们 为什么要发明纸币? 纸币与金属货币相 比有哪些优点?今 天的货币又有了什 么新的发展呢?
交 子
会 子
商业
集市
城镇
交子(北宋四川)---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会子、关子(南宋) 中心:汴京
说说看,闯闯吃的主食 会是什么?关于这方面 你还了解哪些情况?
粮食主要产区
农业
水稻:引进占城稻
改进耕作技术和生产工具:秧马 农田水利大发展 劳动力大量增加 中心:苏湖地区
本想主动帮这户人家拾些柴火,
但主人却告诉我:“都城汴京, 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 燃薪者。”(庄绰:《鸡肋篇》)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2课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PPT课件 (12)

课堂总结 拓展提升
时间5分钟
12、 、古这代节经 课注方济 你重法重 学对的心 会学总习 结南了移哪对些今方天法经和济技建巧设?有何启链体务史示接现于鉴现历现功?实史实能,服的
3、动手设计板书。要求:形式不限,体现知识间的
联系。
构建知识体系
设计意图:三个具体问题引 导学生谈感受,实现高效课 堂中的有效总结。
设计意图:有针对性的 设计问题,抓住重难点, 培养探究能力。
合作探究 交流展示
难点突破 小组合作 探究交流 教师点拨 “(西汉时)江南
地广,人们刀耕火
1、七年级上
册第21课,南 方经济发展的 原因是什么? 2、对中国经
自然方面(天时) 地理方面(地利) 政治方面(人和)
为经济重心南 奠定了基础
结合材料, 了解经济 重心南移
融多 经元 济文 高化 度碰 发撞 展交
1 说教材-教材内容
教学目标
手工业的 发展
商业的繁荣
12、 、列理解举宋宋农代代业展的南中发方国农经业济南发、重方展手心经表工南济现业移和的商过业程海的外繁和兴贸盛荣原易 的因史。实。
经济重心
经济重心
教学重南点移:过通程过学习宋代南方经济发展南的移史原因实,理解经
济重心的南主移要。内容
比较抽象,学 生难理解,是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经济第重心南移的原因。难点
十 二 课
说设计 说模式
说说学学情情
说教材
流程
重经 心济 南发 移展
说板书 说评价 说开发
2 说学情
知识
能力
思维
七年级上册第 21课,对南方 经济发展的原 因、表现有了 初步的认识。 对经济重心的 南移有了一定 的知识储备。
七年历史下学案:第12课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 导学案

东山中学 一
“337 高效课堂” “双向五环四维学案” 主备人: 邹平 审核人: 二次备课人: 学与教随笔
我自主
我合作
我展示 学生:
我探究Leabharlann 我快乐 小组: 班级: 七年 班
年级 历史 科 新知理解案
使用时间: 2014.3.31
学习内容:第 12 课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 导学案
☆归纳复学【总结反思,新知串联成树图】 北方——黄河流域
学习目标: 1.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 2.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自主预学【细心研读,静心思考有收获】 (一)经济重心南移 1、 2、“ 济重心从 (二)农业和手工业 3、越南优良水稻品种 相当于 18 世纪欧洲各国产量的 (三)商业繁荣和海外贸易兴盛 5、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的_________,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时, 纸币发展成 为与 铜钱并行的 货币 ,叫 东到 、 ,西至 。 半岛和 东海岸 。 6 、宋朝时,先后在_______、______等地设置市舶机构管理海外贸易。宋朝的海外贸易, ☆ 展示探学【合作交流,对学组学出火花】 1、南方手工业的兴旺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这些方面都有什么杰出的表现。 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水稻跃居粮食产量首位。 。 南北朝以来,全国经济重心出现 , 转移到 。 的趋势。 ”的谚语,表明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全国的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⑤ D. ①④⑤ 7.“苏湖熟,天下足”反映的实质性问题是( ) 。 A.苏湖地区粮食获得了大丰收 B.全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C.苏湖地区是我国的经济重心 D.宋朝时粮食产量非常大 8.南宋时期,全国第一大港是( ) 。 A.广州 B.扬州 C.泉州 D.刘家港
中考历史复习之七年级上册默写过关训练

中考历史复习之七年级上册默写过关训练第3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1.(神农氏),改进农具、教人农耕、发明医药、发明陶器、开辟集市。
(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
2.(轩辕氏),造出宫室、车船、兵器、衣裳、让下属官员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他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抽丝技术。
是距今约4000多年前的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
炎黄战蚩尤,阪泉之战,走向联合。
形成华夏族的主体。
3.被共同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第5课夏商西周的更迭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我国古代社会进入了文明时代。
禹死后传位给儿子启,从此禅让制(“公天下”)被“家天下”的王位世袭制所代替。
2、约公元前1600年,汤打败桀建立商朝,定都亳。
约公元前1300年,盘庚迁殷(商朝又称殷,今河南安阳)。
3、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11世纪),牧野之战,击败商纣王,建立周朝,都镐京。
史称西周。
公元前771年(公元前8世纪),犬戎杀死周幽王。
4、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东周分为(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和(公元前475-公元前221)两个时期)第6课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1、西周为了巩固对周边的统治实行: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内容:授民授疆土,受封者的义务:诸侯必须接受周王的领导,定期到周室朝觐、纳贡和服役,保卫周王。
这一制度的作用及影响:加强了周王室与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
密切了西周与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
巩固了国家的统治。
第7课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春秋战国时期(处在社会大变革时期。
春秋时期,奴隶制衰亡。
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确立。
)1.任用管仲进行改革;提出“尊王攘夷”,最先称霸的是2.战国七雄:(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齐、楚、、燕、赵、魏、韩第8课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1、春秋战国时期的使用和推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使个体生产成为可能。
个体小农逐渐成为社会的基本生产单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择题:
1.在宋代跃居粮食产量首位的作物的是()。
A.小麦B.水Biblioteka C.粟D.棉花2.“苏湖熟,天下足”反映的实质性问题是()。
A.苏湖地区粮食获得了大丰收B.全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C.苏湖地区是我国的经济重心D.宋朝时粮食产量非常大
课
题
第12课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
授课
时间
授课
教师
学习目标
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学习重点:
列举宋代南方农业、手工业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
学习难点:
理解宋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自学提纲:
1、理解宋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2、列举宋代南方农业、手工业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提高综合概括问题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本课包括三个子目:一是经济重心南移,二是农业和手工业,三是商业繁荣和海外贸易兴盛。第一子目简单介绍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表现,教师应补充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和我国劳动人民的三次南迁。重点必须让学生识记我国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是在宋朝时
第二第三子目可以合并为一个部分,都属于经济发展的表现。农业的发展包括人口的增加、农业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农田水利的发展、水稻种植面积的扩大等。手工业的发展包括煤的开采,铁、铜等金属冶炼业的发展,陶瓷制造业的发展。商业繁荣表现为城镇的兴起、“交子”的出现和海外贸易的兴盛。
3.南宋时期,全国第一大港是()。
A.广州B.扬州C.泉州D.刘家港
简答题:
1、和唐代经济发展情况比较一下,看看宋代社会经济出现了哪些新的变化。
2、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原因是什么?
3、指导阅读《宋代经济分布图》,提高识图能力。
学法指导:
1、通过阅读、思考、总结、归纳的方法,使学生理解宋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2、通过小组讨论、选派代表发言的方法,使学生了解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
教材梳理:
两宋时期,我国古代经济继续发展,并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我国经济重心移到了南方。这一变化对以后各朝代的历史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