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教材分析
第12课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

选择题:
1.在宋代跃居粮食产量首位的作物的是()。
A.小麦B.水Biblioteka C.粟D.棉花2.“苏湖熟,天下足”反映的实质性问题是()。
A.苏湖地区粮食获得了大丰收B.全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C.苏湖地区是我国的经济重心D.宋朝时粮食产量非常大
课
题
第12课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
授课
时间
授课
教师
学习目标
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学习重点:
列举宋代南方农业、手工业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
学习难点:
理解宋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自学提纲:
1、理解宋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2、列举宋代南方农业、手工业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提高综合概括问题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本课包括三个子目:一是经济重心南移,二是农业和手工业,三是商业繁荣和海外贸易兴盛。第一子目简单介绍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表现,教师应补充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和我国劳动人民的三次南迁。重点必须让学生识记我国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是在宋朝时
第二第三子目可以合并为一个部分,都属于经济发展的表现。农业的发展包括人口的增加、农业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农田水利的发展、水稻种植面积的扩大等。手工业的发展包括煤的开采,铁、铜等金属冶炼业的发展,陶瓷制造业的发展。商业繁荣表现为城镇的兴起、“交子”的出现和海外贸易的兴盛。
3.南宋时期,全国第一大港是()。
A.广州B.扬州C.泉州D.刘家港
简答题:
1、和唐代经济发展情况比较一下,看看宋代社会经济出现了哪些新的变化。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2课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教案 北师大版

第12课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教材分析两宋时期,是继隋唐我国封建经济繁荣后出现的又一个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
这一时期政治上国家没有出现统一强大的局面,特别是南宋时更只是偏安东南一隅,民族政权并立,边境上一度弥漫过硝烟,但这种民族间的炮火与征战未能阻止住中国封建经济继续向前发展的进程。
宋代经济却前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并出现一些新的特点:我国经济重心移到了南方。
而这一变化对以后各朝代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课程标准规定本节课让学生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本课有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叙述了宋代时,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第二部分两目介绍了宋代农业、手工业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情况。
因此,让学生明确宋代江南经济发展的史实,了解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概况是本节课的重点,但是经济史的内容,学生会感觉枯燥无味,教材头绪多,学生兴趣不足。
由于距学生生活的世界太远,学生也只满足于了解些基本的知识点,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拓展。
教师如何克服这系列的问题是能否上好本节课的关键所在。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理解宋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奇奇的旅行”一目,让学生准确列举宋代南方农业、手工业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提高学生整体感知能力,综合概括问题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指导学生赏析图片资料,提高识图能力、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和组织学生阅读、思考、总结、归纳的方法,使学生理解宋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通过小组讨论、选派代表发言、操作多媒体、学生提问的方法,使学生了解和深刻认识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并让学生养成动口、动手、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通过开展瓷器拍卖会,让学生撰写广告词活动,让学生在探究与感悟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小组讨论学习,培养同学间相互协作的学习品质;通过让学生为家乡经济发展提建议,引导学生尊重科学、重视人才、注重环保等方面的意识,同时提高学生爱国爱家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教案北师大版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
授课时间
繁荣的史实,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识图能力。
经济重心是指经济和技术较为发达,对整个国家产生较强影响的地区。
区域内有许多不同种类的经济中心。
导学生回忆这一过程可分为几个时期?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
经济开始得到发展;南朝时,南方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推广牛耕,江南北方战乱、南方较为安定;南来的北方避难人口不但补充了南
通过比较中外矿冶业的发展情况,了解中国两宋时期在此方面的先进性,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单介绍。
学生应知道官、哥、定、汝、钧五
阅读“每课一得”,了解纸币产生的基本情况。
《鹤林集》中的材料)
比较古今纸币的异同。
经济重心的南移。
教案《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教案《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教案: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区域经济和重心的概念,掌握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的原因和影响。
2.能力目标: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对未来的展望。
二、教学内容1.概念解释:区域经济、重心、南移。
2.原因分析:经济发展不均衡、地理因素、政策调整等。
3.影响分析:经济市场布局、人口流动、资源利用等。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导入新课,如:“你们有没有听过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这个词?”“你们知道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吗?”引出新课的话题。
2.概念解释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对区域经济、重心、南移等概念的定义和解释。
3.原因分析分组讨论或小组合作完成对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的原因进行分析。
教师可以提供相关的案例和资料,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整理出原因列表。
4.影响分析分组讨论或小组合作完成对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的影响进行分析。
教师可以提供相关的案例和资料,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整理出影响列表。
5.案例分析教师选取一个典型的案例,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分析该案例在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上的具体表现,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6.总结课堂内容教师总结本堂课的内容,并与学生一起回顾本堂课所学的知识点和方法。
同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观点,以促进思维的发展。
四、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案例分析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评价主要从学生的表现、思维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进行考察。
北师大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2课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word教案 (7)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说课稿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12课《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
从教材、学情、模式、设计、板书、评价、开发七个环节说课。
一、说教材1、单元结构本单元包括共分七课,四个专题其中政权并立2课时,经济发展1课时,政权统一1课时,科技文化2课时,宋代社会风貌1课时。
政权并立是南方相对安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经济发展和元的统一促进了宋元科技文化的发展。
宋朝政治上虽未出现统一强大的局面,但经济却在前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并出现一些新的特点。
这一变化对以后各朝代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在单元中以专题形式出现。
2、课程标准与2001版实验版课标相比,2011版课标有细微的变化,对本节内容要求更高。
3、地位作用本课是第二单元的重点,南方经济的发展是宋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对整个中国历史的学习来说,经济重心的南移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大事件,也是迄今为止经济地理格局唯一的一次巨大变迁,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也是中国古代史中非常重要的知识点。
4、教材内容本节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和原因。
其中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在教材编排中篇幅较多,是学习的重点。
综合以上的分析,制定教学目标(1)列举宋代南方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繁荣的史实。
(2)理解宋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和原因。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史实,理解经济重心的南移。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二、说学情知识方面:七年级上册第21课,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表现有了初步的认识。
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
能力方面: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分析、归纳和表述的能力,也掌握了一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法,历史交流的能力大大增强。
思维方面: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强,思维比较灵活、敏捷,但思维仅仅局限于文本表面的知识,缺乏历史的思维能力。
三、说模式我校推行的是3·2·1教学模式。
经济重心南移教案设计要点解析

经济重心南移教案设计要点解析一、选题背景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全国各地的经济发展态势各异。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国经济的重心不断南移,并出现了广东、浙江、江苏等经济强省的崛起。
本教案旨在探讨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趋势,分析南方经济区域发展的特点和优势,引导学生全面了解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形势,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教材分析1.本教案适用于中学高一年级,可以作为政治、地理等课程的拓展教材。
2.教材内容主要涉及以下方面:我国重心南移的背景和意义、南方经济区域的发展现状、南方经济区域的特点和潜力、南方经济区域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等。
三、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趋势,认识南方经济区域发展的特点和优势。
2.掌握南方经济区域发展的基本情况,了解南方各个省市的特色产业和经济增长点。
3.理解南方经济区域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探讨南方经济区域未来的发展方向。
4.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四、教学策略1.知识导入:通过图片、视频、地图等多种教学媒介,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
2.走进实地:组织探访南方经济区域的重点地区和企业,让学生亲身感受南方经济区域发展的魅力和巨大潜力。
3.观察比较:通过对比南方经济区域和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南方经济区域的特点和优势。
4.讲解解读:通过课堂讲解,结合学生已有的地理、经济等相关知识,深入分析南方经济区域发展中的面临的问题和机遇,并指导学生寻找解决的途径和方法。
5.研讨讨论:组织学生自主组队研究南方某一省份的产业发展特点和经济增长点,让学生在研讨中锻炼团队合作、沟通表达和创新思维能力。
6.总结归纳:以小组为单位,总结南方经济区域发展的特点和优势,并探究南方经济区域未来的发展方向。
五、教学方法1.图像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直观呈现南方经济区域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和现代经济建设等方面的内容。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2课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PPT课件 (12)

课堂总结 拓展提升
时间5分钟
12、 、古这代节经 课注方济 你重法重 学对的心 会学总习 结南了移哪对些今方天法经和济技建巧设?有何启链体务史示接现于鉴现历现功?实史实能,服的
3、动手设计板书。要求:形式不限,体现知识间的
联系。
构建知识体系
设计意图:三个具体问题引 导学生谈感受,实现高效课 堂中的有效总结。
设计意图:有针对性的 设计问题,抓住重难点, 培养探究能力。
合作探究 交流展示
难点突破 小组合作 探究交流 教师点拨 “(西汉时)江南
地广,人们刀耕火
1、七年级上
册第21课,南 方经济发展的 原因是什么? 2、对中国经
自然方面(天时) 地理方面(地利) 政治方面(人和)
为经济重心南 奠定了基础
结合材料, 了解经济 重心南移
融多 经元 济文 高化 度碰 发撞 展交
1 说教材-教材内容
教学目标
手工业的 发展
商业的繁荣
12、 、列理解举宋宋农代代业展的南中发方国农经业济南发、重方展手心经表工南济现业移和的商过业程海的外繁和兴贸盛荣原易 的因史。实。
经济重心
经济重心
教学重南点移:过通程过学习宋代南方经济发展南的移史原因实,理解经
济重心的南主移要。内容
比较抽象,学 生难理解,是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经济第重心南移的原因。难点
十 二 课
说设计 说模式
说说学学情情
说教材
流程
重经 心济 南发 移展
说板书 说评价 说开发
2 说学情
知识
能力
思维
七年级上册第 21课,对南方 经济发展的原 因、表现有了 初步的认识。 对经济重心的 南移有了一定 的知识储备。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2课教案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个人介绍】省份:山东学校:潍坊市奎文区德润国际双语学校姓名:李静从事初中历史教学工作,工作态度认真、积极。
踊跃参与省市区各级的教育教学改革活动,并多次承担观摩课、公开课的展示,曾获得潍坊市区课堂大赛一等奖,市区优质课一等奖,奎文区历史教学能手称号。
【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七年级2、学科:历史3、课时:14、学生课前准备:查阅资料,收集关于成吉思汗、忽必烈的事迹或故事。
【教学课题】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记住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元朝的建立及巩固统治的措施;民族融合的表现。
分析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培养概括、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问题,锻炼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元朝作为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国的少数民族政权,疆域辽阔,民族融合加强,对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贡献。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七年级下册中国古代史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中的第12课,在中国古代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辽宋夏金,政权由统一走向分裂,少数民族纷纷建立政权与汉族政权并立,而蒙古族建立元朝,统一全国,使政权分立走向统一,顺应了历史的趋势,成为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一全国的政权,同时开启了元明清的统一政权时代的到来。
所以,本节课内容多,知识点碎,但又承上启下,因而十分重要。
【学情分析】初中阶段的学生求知欲强,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和规范,他们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历史的方法,对古代史的知识也很感兴趣。
但是他们对历史朝代的更迭并不清楚,所以,需要给学生构建一个清晰的朝代更迭脉络。
【教学方法】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基础知识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解决,探究知识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同时配合小组评价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刚刚同学们听到的歌曲叫《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在我国古代,这个美丽的草原曾是哪个少数民族的家呢?对,蒙古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课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
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两宋时期,是继隋唐我国封建经济繁荣后出现的又一个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
尽管两宋政权没有在政治上达到如隋唐那样统一强大的局面,特别是南宋偏安东南一隅,但经济却在前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并出现一些新的特点。
本课共有三个子目,第一个子目“经济重心南移”介绍了宋代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的原因,后两个子目分别从农业、手工业、商业和海外贸易方面叙述了宋代经济发展的高度成就。
经济重心南移有一个过程,开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而到宋代已成定局。
这一变化还影响着今天中国经济的状况,是了解中国国情的重要内容。
经济重心继续南移:
(1)这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
(2)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以秦岭—淮河这一自然分水岭为界,分成东西南北四方。
(3)自远古至西晋,由于政治中心、经济中心都在北方,因此,北方超过南方。
(4)南移开始于三国时期。
(5)发展于唐代中后期。
(6)稳定于宋朝(南宋时南方超过北方);从走向看,是一条不平衡的对称线:北不如南,西不如东,离对称轴线越远,经济则越落后,靠轴线越近,则经济越发展。
这是历史运动的结果。
(7)清朝前期,经济重心不可逆转地移至南方。
(8)原因:
①人口南移。
②政治中心南移。
③北方战乱,南方安定。
④注意兴修水利(太湖、江淮)。
⑤有了先进生产力。
(9)主要表现:
①形成长江流域的经济已超越黄河流域的经济格局。
②水利、农作物、经济作物产量、品种都有发展(占城稻)。
③手工业发展表现在煤的产量与使用均在世界首位;钢铁居世界水平。
丝织业、棉织业、制瓷业,尤其在造船业上发展较快。
④商业已成为南方政权的主要财政来源,纸币出现是世界第一位。
⑤南方人口超过北方,占全国的62.9%,北方占37.1%。
⑥海外贸易发展,中国商人与97个亚非国家地区往来。
(10)延续到现今。
关于对宋代经济和社会文明方面的评价,课后“材料阅读”给予了很高评价,此外“每课一得”中关于纸币的产生、发展也可以引起同学们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