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物改性原理

合集下载

混凝土中添加聚合物改性剂的原理

混凝土中添加聚合物改性剂的原理

混凝土中添加聚合物改性剂的原理一、前言混凝土是建筑工程中常用的一种材料,其具有强度高、耐久性好、施工方便等特点。

然而,随着建筑工程的不断发展,对混凝土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例如抗裂性、抗渗性、耐久性等方面。

为了满足这些要求,混凝土中添加聚合物改性剂已经成为一种常用的方法。

那么,混凝土中添加聚合物改性剂的原理是什么呢?二、聚合物改性剂的概述聚合物改性剂是指将聚合物作为混凝土中的添加剂,用于改善混凝土的性能。

聚合物改性剂可以分为两大类:水溶性聚合物和乳液型聚合物。

水溶性聚合物是将聚合物溶解于水中,直接加入混凝土中;乳液型聚合物则是将聚合物乳化后加入混凝土中。

聚合物改性剂的主要作用是提高混凝土的强度、改善混凝土的抗裂性和抗渗性。

另外,聚合物改性剂还可以增加混凝土的柔性和延展性,使混凝土更加耐久。

三、聚合物改性剂的分类1. 聚丙烯酰胺类聚丙烯酰胺类聚合物改性剂是最常用的一种改性剂。

该类改性剂可以有效地提高混凝土的早期强度和抗裂性,同时还可以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和抗冻性。

2. 聚苯乙烯类聚苯乙烯类聚合物改性剂具有良好的抗裂性和耐久性,可以有效地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和抗渗性。

3. 聚乙烯醇类聚乙烯醇类聚合物改性剂可以提高混凝土的柔性和延展性,同时还可以提高混凝土的抗冻性和耐久性。

4. 聚合物乳液聚合物乳液可以提高混凝土的柔性和延展性,同时还可以提高混凝土的抗冻性和耐久性。

四、混凝土中添加聚合物改性剂的原理1. 提高混凝土的强度聚合物改性剂可以提高混凝土的早期强度和长期强度。

聚合物改性剂中的聚合物分子可以与混凝土中的水泥颗粒反应,形成一种牢固的结构。

这种结构可以增加混凝土的强度,同时还可以提高混凝土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2. 改善混凝土的抗裂性混凝土在受力时容易出现裂纹,这种裂纹会严重影响混凝土的性能。

聚合物改性剂可以改善混凝土的抗裂性。

聚合物改性剂中的聚合物分子可以填充混凝土中的微小孔隙,从而减少混凝土中的裂纹,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

2第二章聚合物共混改性基本原理

2第二章聚合物共混改性基本原理

2第二章聚合物共混改性基本原理聚合物共混改性是指将不同种类的聚合物混合在一起,通过相互作用、相互渗透以及相互分散,来改善聚合物材料的性能。

聚合物共混改性的基本原理涉及到相互作用、相容性、相互渗透、相互分散等多个方面。

首先是相互作用。

不同种类的聚合物在混合过程中,由于存在不同的结构和功能团,会产生各种相互作用力,如范德华力、静电作用力、水力作用力等。

这些相互作用力可以在分子层面上改变聚合物链的结构,从而改变聚合物材料的性能。

其次是相容性。

在聚合物共混改性中,相容性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如果两种聚合物具有相似的结构和化学性质,则有可能发生物理和化学上的相容作用,使得共混体系更为稳定。

相反,如果两种聚合物的结构差异较大,则相互之间会出现相容性问题,容易导致相互分相和相互分离。

因此,相容性是影响聚合物共混改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其次是相互渗透。

相互渗透是指在共混体系中,两种聚合物在分子层面上相互渗透的现象。

当两种聚合物具有适当的相互作用力和相容性时,可以实现相互渗透,从而改善材料的性能。

相互渗透可以改变聚合物的链结构和比例,提高聚合物的拉伸、弯曲和抗冲击性能等。

最后是相互分散。

相互分散是指在共混体系中,两种或多种聚合物能够均匀分布在整个材料中。

相互分散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材料的性能。

当聚合物分子链之间有较好的相容性和相互作用力时,可以实现较好的相互分散,从而提高材料的强度、硬度和耐热性等。

除了上述基本原理外,还有其他一些影响共混改性的因素,如共混体系的配比、共混过程的温度和压力等。

通过合理的配比和控制共混条件,可以进一步改善共混体系的性能。

总之,聚合物共混改性是通过相互作用、相容性、相互渗透和相互分散等多种机制来改善材料性能的一种方法。

通过合理选择和操控不同种类聚合物的相互作用,可以实现在材料中形成一种新的有机整体,从而提高材料的性能和应用范围。

聚合物共混改性原理与应用5

聚合物共混改性原理与应用5

聚合物共混改性原理与应用5聚合物共混改性原理与应用51.化学相容性:聚合物共混改性的成功关键在于所选择的聚合物之间的化学相容性。

如果两种聚合物能够形成相互溶解的体系,即聚合物链能够相互扩散并与对方形成强的相互作用力,就可以达到物理共混,从而改变聚合物材料的性能。

2.相互作用力:共混聚合物中,不同聚合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起到了关键作用。

常见的相互作用力包括范德华力、氢键、弱键、离子相互作用等。

通过选择合适的相互作用力和控制共混聚合物中的相互作用力强度,可以实现聚合物材料的性能的调控和优化。

3.共混机理:共混聚合物的形成遵循着一定的共混机理。

常见的共混机理包括相互扩散和混合、溶解组成物实现物理相互作用、交联反应实现化学相互作用等。

在共混改性中,了解和理解聚合物共混机理对于实现想要的改性效果至关重要。

1.提高材料性能:通过将不同的聚合物共混在一起,可以使材料具备更多的优点和特性。

例如,将具有较高强度和刚性的聚合物与具有耐磨性和耐氧化性的聚合物共混,可以使材料具备优良的机械性能和耐用性。

2.改善加工性能:将具有较低熔点的聚合物和具有较高熔点的聚合物共混,可以降低材料的熔点和粘度,提高材料的流动性,从而改善材料的加工性能。

这种方法在塑料加工和合成纤维等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3.调控界面性能:聚合物共混改性可以调控界面效应,从而改善材料的界面性能。

例如,在聚合物共混体系中添加亲水性或疏水性添加剂,可以改变材料的表面性质,使其具备阻燃性、防水性或亲油性等特性。

4.实现多功能化:通过将具有不同功能的聚合物共混在一起,可以实现材料的多功能化。

例如,将具有导电性的聚合物与具有光学性能的聚合物共混,可以制备出具有导光、导电和防静电等功能的材料,广泛应用于电子和光电器件中。

总之,聚合物共混改性是一种重要的材料改性方法,通过调控聚合物之间的化学和物理相互作用,可以实现材料性能的调控和优化。

在不同领域和应用中,聚合物共混改性具有广泛的研究和应用价值。

聚合物改性原理(复习)

聚合物改性原理(复习)

含结晶聚合物共混物的形态结构;共混物中一种为晶态, 含结晶聚合物共混物的形态结构;共混物中一种为晶态,另一种 为非晶态时;结晶/结晶聚合物共混物 附生结晶或外延结晶。 结晶聚合物共混物, 为非晶态时;结晶 结晶聚合物共混物,附生结晶或外延结晶。 聚合物共混物的界面层, 聚合物共混物的界面层,相界面以及相界面间具有明显浓度梯度 的区域构成了界面层。 的区域构成了界面层。 界面层厚度的决定因数,主要取决于两聚合物间的相容性、 界面层厚度的决定因数,主要取决于两聚合物间的相容性、大分 子链段尺寸、组成以及相分离的条件。 子链段尺寸、组成以及相分离的条件。 两相之间的粘合,粘合力有两种类型:化学键,次价力。 两相之间的粘合,粘合力有两种类型:化学键,次价力。 界面张力越小,粘合强度越大。混溶性越大,粘合强度越高。 界面张力越小,粘合强度越大。混溶性越大,粘合强度越高。 界面层的性质,界面层可视为介于两聚合物组分之间的第三相, 界面层的性质,界面层可视为介于两聚合物组分之间的第三相, 其力学松弛性能、密度、大分子形态、 其力学松弛性能、密度、大分子形态、超分子结构等都有不同的 改变。 改变。 相容性对形态结构的影响,两种极端情况: 相容性对形态结构的影响,两种极端情况: (1)完全不相容(2) )完全不相容( ) 完全相容或相容性极好。 完全相容或相容性极好。 需要的是适中的相容性,以制得相畴大小适宜、 需要的是适中的相容性,以制得相畴大小适宜、相间结合力较强 的复相结构共混材料。 的复相结构共混材料。
聚合物聚合物-聚合物二元体系相图
具有最高临界相容温度( 具有最高临界相容温度(UCST)的部分相容二元聚合物体系的 ) 组成关系及相图。 ∆Gm-组成关系及相图。 组成关系及相图 增容作用及增容方法 聚合物-聚合物相容性理论 聚合物 聚合物相容性理论 聚合物共混体系相分离机理, 聚合物共混体系相分离机理, (1)从均相直接冷却至亚稳态; )从均相直接冷却至亚稳态; 成核和增长机理( ), 成核和增长机理(NG), (2)从均相直接冷却至旋节区;旋节 )从均相直接冷却至旋节区; 分离机理( )。 分离机理(SD)。 研究聚合物相容性的方法,玻璃化转变法(动态力学法, 研究聚合物相容性的方法,玻璃化转变法(动态力学法,示差扫 描量热法)。 描量热法)。 聚合物共混物的增容方法,( 加入法(非反应型和反应型), ,(1) 聚合物共混物的增容方法,( )加入法(非反应型和反应型), ,(3) ,(4) (2)原位增容,( )引入相互作用基团,( )共溶剂法 )原位增容,( 引入相互作用基团,( 共溶剂法IPN法。 法 第三章 聚合物共混物的形态结构 影响聚合物共混物形态结构的因素, 影响聚合物共混物形态结构的因素,热力学因素 ,动力学因素 , 在混合或成型过程中, 在混合或成型过程中,流动场诱发的形态结构 。 聚合物共混物形态结构的基本类型:单相连续结构, 聚合物共混物形态结构的基本类型:单相连续结构,分散相为胞 状或香肠状结构,分散相为片层状结构,两相互锁或交错结构, 状或香肠状结构,分散相为片层状结构,两相互锁或交错结构, 相互贯穿的两相连续形态结构。 相互贯穿的两相连续形态结构。

聚合物改性绪论

聚合物改性绪论

36
第一章 绪论
狭义与广义的共混定义
BUCT
❖ 狭义定义: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聚合物经混合制成宏观均
匀的材料的过程。 ❖ 广义的共混包括了
物理共混 化学共混 物理化学共混
37
第一章 绪论
共混改性的方便之处
BUCT
1.可用密炼机、挤出机等聚合物加工 设备实施共混,工艺过程易于控制。
2.可供配对共混的聚合物品种多。
BUCT
2.1.1 聚合物共混与高分子合金的概念
❖ 共混改性的产生与发展,受到了冶金行业的启 示 ,但是。。。。。
金属合金→聚合物合金
第二章 共混改性基本原理
BUCT
2.1.1 聚合物共混与高分子合金的概念
高分子合金的概念
❖聚合物共混改性的研究是受到冶金行业中合金制造 的启示而发展起来的,但是,高分子合金的概念并 不等同于聚合物共混物。
43
第一章 绪论
BUCT
1.2.4表面改性
材料的表面特性是材料的重要性能之一。某些应 用领域,对表面性能有特殊要求。
❖ 印刷、涂装、粘合、染色 ❖ 防雾、防静电、防尘 ❖ 接触——生物相容性、血液相容性
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44
第一章 绪论
BUCT
1.3聚合物改性发展概况
几个重要的里程碑事件:
BUCT
2.1.1 聚合物共混与高分子合金的概念
聚合物共混概念的扩展
❖对这一聚合物共混的概念可以加以延伸,使聚合 物共混的概念扩展到附属于物理共混的物理/化 学共混的范畴。
❖更广义的共混还包括以聚合物为基体的无机填充 共混物。此外,聚合物共混的涵盖范围还可以进 一步扩展到短纤维填充聚合物体系。
60

聚合物共混改性原理要点整理

聚合物共混改性原理要点整理

聚合物共混改性原理要点整理1.相容性与互溶性:共混改性的关键在于混合体系中组分的相容性和互溶性。

当两种聚合物具有相似的化学结构和相互相容的功能团时,它们往往具有较好的互溶性。

相反,如果两种聚合物具有不同的化学结构和互不相容的功能团,则会导致相分离和互不溶性。

因此,相容性和互溶性对于聚合物共混改性是非常重要的。

2.功能团的互相作用:在聚合物共混体系中,不同聚合物的功能团之间可以进行相互作用。

比如,酸酐可以与氢键形成聚合物链的交联点,改善聚合物的力学性能;硬度大的聚合物可以增加聚合物的刚性和强度;柔软的聚合物可以改善聚合物的柔韧性等。

因此,通过不同聚合物之间的功能团的互相作用,可以实现特定性能的调控和改善。

3.聚合物相互作用:当不同聚合物混合在一起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会影响聚合物的性能。

例如,通过静电作用、范德华力、亲疏水性等,聚合物可以在分子水平上形成相互作用,进而影响聚合物体系的相行为、阻碍相分离、提高相容性。

通过调控聚合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改善混合聚合物的性能。

4.分散剂和助剂:在共混改性中,分散剂和助剂的使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分散剂可以帮助将两种或多种聚合物均匀地分散在一起,避免相分离和互不溶性。

助剂可以改变聚合物的流动性、黏度、硬度等特性,进一步调节聚合物的性能。

通过合理选择和使用分散剂和助剂,可以实现更好的共混改性效果。

5.共混相的结构和形态:共混改性的聚合物体系中,聚合物相互作用和相互溶解会导致不同的结构和形态形成。

这些结构和形态对聚合物的性能有重要影响。

例如,共混相的尺寸、分散度、分布等可以影响材料的力学性能、热性能、导电性等。

通过控制共混相的结构和形态,可以调节聚合物的性能和特征。

综上所述,聚合物共混改性是一种提高聚合物性能和改变其性质的重要方法。

混合聚合物的相容性和互溶性、功能团的互相作用、聚合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分散剂和助剂的使用以及共混相的结构和形态等都是影响共混效果的重要因素。

请列举一种改性方法

请列举一种改性方法

请列举一种改性方法改性是指通过对物质进行化学、物理和生物性质的改变,从而改变其原有性质和用途的技术过程。

改性方法在现代科技中广泛应用于材料、化工、生物等领域,以满足不同的性能和应用需求。

下面将列举一种改性方法——聚合物改性,并详细介绍其原理、应用和影响。

聚合物改性是指通过对聚合物进行改变,以改善其性能、调整其特性或增加新功能的方法。

聚合物是由重复单体基元组成的大分子化合物,其特点是具有高分子量、可塑性、可加工性、化学稳定性等。

在实际应用中,常常需要对聚合物进行改性以满足特定性能的要求。

聚合物改性的方法多种多样,主要包括物理改性、化学改性和生物改性等。

物理改性是将一些物理方法应用于聚合物材料中,从而改变聚合物的性能。

物理改性的方法有增塑、填料增强、纤维增强、自由基辐照、电子束辐照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改变聚合物的硬度、韧性、刚度、耐热性、耐腐蚀性等。

化学改性是通过引入一些化学改性剂或在聚合物中引入新的官能团,从而改变聚合物的化学性质和结构。

常用的化学改性方法包括接枝共聚、交联改性、接枝共混、对接枝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改变聚合物的熔点、玻璃化转变温度、抗氧化性能、降解性能、电子输运性能等。

生物改性是利用生物材料对聚合物进行改性,从而改变聚合物的特性和用途。

常见的生物改性方法包括生物降解性改性、生物医用改性、抗菌改性等。

生物改性能够赋予聚合物生物相容性、药物缓释性、组织工程性和抗菌性等新功能,扩展了聚合物的应用领域和用途。

聚合物改性的应用范围广泛,涉及到材料、化工、生物、医药、电子等领域。

在材料领域中,通过对聚合物的改性,可以制备出具有特定性能和用途的材料,如聚酰胺纤维、聚醚酮薄膜、聚二甲基硅氧烷弹性体等。

在化工领域中,聚合物改性可以用于生产高效的催化剂、吸附剂、离子交换树脂等。

在生物和医药领域中,聚合物改性可以制备出生物可降解的骨科材料、缓释药物载体、人工器官等。

在电子领域中,聚合物改性可以制备出具有导电性、光学性、磁性等特殊功能的聚合物材料。

聚合物共混改性原理及应用

聚合物共混改性原理及应用

聚合物共混改性原理及应用相容性是指不同聚合物在分子水平上能够形成均匀溶解的混合物。

相容性的实现是通过聚合物链间的相互作用力来实现的,例如氢键、范德华力、亲疏水性等。

当两种聚合物的化学结构相似,或者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亲和性时,容易形成相容的聚合物体系。

协同效应是指两种或多种聚合物在配比合适的情况下,相互作用使性能超出预期的效果。

例如,在共混聚合物中,一种聚合物的强度和另一种聚合物的韧性相结合,能够获得既强又韧的材料。

协同效应的实现主要通过共混聚合物在分子水平上的相互作用实现,例如链间的缠绕、交联和阻碍等。

1.塑料制品:将不同聚合物进行共混改性,可以获得具有良好韧性、耐热性、耐寒性和耐化学腐蚀性的塑料制品。

共混改性还可以改善塑料的可加工性和成型性。

2.纤维材料:共混改性可以改善纤维材料的抗拉强度、弹性模量、耐磨性和耐腐蚀性。

共混纤维还可以通过添加不同种类的聚合物来调节纤维的吸湿性、抗静电性和阻燃性。

3.涂料和胶粘剂:共混改性可以增加涂料和胶粘剂的附着力、硬度、耐磨性和耐候性。

共混涂料还可以通过添加不同聚合物改变颜色和光泽。

4.医疗器械和药物包装:共混改性可以提高医疗器械的生物相容性、耐溶剂性和耐腐蚀性。

共混材料还可以改善药物包装的密封性、阻光性和防潮性。

5.塑料添加剂和填料:共混改性可以通过添加不同种类的添加剂和填料,来改善塑料的性能和性质。

例如,添加抗氧剂可以提高塑料的抗老化性能,添加阻燃剂可以提高塑料的防火性能。

总之,聚合物共混改性是一种通过混合不同聚合物来改善其性能和性质的方法。

通过相容性和协同效应的作用,可以得到具有新的、优良性能的聚合物复合材料。

聚合物共混改性在塑料制品、纤维材料、涂料和胶粘剂、医疗器械和药物包装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章 制备方法和工艺条件对共混物形态结构的影响 4.1 共混改性聚合物的制备方法 4.1.1 物理共混法(机械共混法)
干粉共混法 熔体共混法 溶液共混法 乳液共混法
4.1.2 化学方法(共聚—共混法)
接枝共聚—共混法 嵌段共聚—共混法
4.1.3 互穿网络聚合物(IPN)法
The R & D Group of Polymer Science 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The R & D Group of Polymer Science
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IPN PEA/PS存在两个相互靠近的玻璃化转变温度 ,而组分间相容性 很好的IPN PEA/PMMA就只存在一个温度范围很宽的玻璃化转变区,但 仅表现一个宽广的玻璃化转变并不意味着均相结构。因为与均相聚合物 相比,此玻璃化转变的温度范围要宽得多,这意味着是一系列温度相近 的玻璃化转变的叠合。
在IPN中,网络之间的相互贯穿仅发生于超分子水 平,并非真正分子水平的相互贯穿。
The R & D Group of Polymer Science
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④ 影响形态结构的主要因素 (a) 相容性的影响 相畴尺寸与两相界面张力成正比,而界面张力决 定于两组分之间的相容性。相容性越大,则界面张力 越小,相畴就越小。 例:IPN PEA/PMMA中, PEA与PMMA的溶解度 参数相近,相容性好,相畴很小,约为10nm; IPNPEA/PS中,由于PEA与PS的相容性差,相 畴在100nm以上。
The R & D Group of Polymer Science
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The R & D Group of Polymer Science
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The R & D Group of Polymer Science 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增加聚合时的压力可使相畴尺寸减小,这是由 于压力增大时,组分之间互溶性提高的缘故。 聚合方法和反应条件的影响主要是指动力学因 素的影响。凡是阻碍相分离,使相分离程度减小的 因素都会使IPN的两个玻璃化温度靠近。
The R & D Group of Polymer Science
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C) 组成比的影响
组成比对形态结构的影响与IPN的类型有关。 半-IPN,一般随第二组分含量的增加,相畴尺寸增大。 SIN,当组成比改变时会发生相的逆转。 例如 SIN PU/PMMA,当PMMA含量由20% 增加至 40%时,会发生相的逆转。但是,相的逆转常需在强 烈搅拌下才能实现。
The R & D Group of Polymer Science
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d)聚合方法及反应条件的影响 对于分步IPN,形态结构主要受聚合物1支配。聚合物1 具有较大的连续性。当聚合次序改变时,两相的连续性及 相畴尺寸亦随之改变。例如:lPN PB/PS中,由PB构成胞 壁;而在IPN PS/PB中,由PS构成胞壁。 对于SIN,当两种单体的聚合速率基本相同时,含量较 大的组分一般具有较大的连续性。一般情况下,当两种聚合 物网络同时达到凝胶点时,产生的相畴最小。这是由于两种 网络同时形成限制了分子运动,使每一组分都不能聚集成大 的相畴。相分离被抑制的缘故。
The R & D Group of Polymer Science
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The R & D Group of Polymer Science
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The R & D Group of Polymer Science
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相畴尺寸与两种网络之间的互穿情况有密切关系。 一般而言,两种网络之间的相互贯穿主要是相畴级的 相互贯穿,相畴减小时,分子级的相互贯穿增加。
在IPN中,网络1处于溶胀状态,网络2处于自然 状态,所以即便两个聚合物组分是相同的,例如均聚IPN,两种网络之间仍存在差别,仍有分相结构存在。
The R & D Group of Polymer Science
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The R & D Group of Polymer Science
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③ 胶乳IPN(LIPN)
以乳液聚合的方法制得有聚合物1组成的“种子”乳胶粒,再加入 单体2、交联剂和引发剂,形成“芯--壳”状结构的LIPN。
The R & D Group of Polymer Science
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2) 相分离及形态结构 ① 相分离
The R & D Group of Polymer Science
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当两种聚合物组分间发生接枝反应或形成氢键之类的 强次价键时,相容性提高,相畴减小。相应于两组分的两 个玻璃化温度相互靠近的程度增加,甚至只存在一个玻璃 化温度。
4.2.2 工艺条件的影响 影响破碎过程的因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外界 作用于共混体系的剪切能,对于简单的剪切流变场而言, 单位体积的剪切能可由下式表示: E=τγ= ηγ2
E——单位体积的剪切能 τ——剪切应力 γ——剪切速率 η——共混体系的粘度
The R & D Group of Polymer Science
The R & D Group of Polymer Science
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② 形态结构的基本特点 绝大多数IPN 是复相结构,其相分离结构主要取决于 组分间的相容性、制备方法及反应条件。“强迫相容性” 使组分间混合均匀,界面粘结力较强。
大多数IPN具有胞状结构,胞壁是两种聚合物贯穿的 主要场所。 具有明显的界面层——与一般的聚合物共混物相比, IPN 的界面层更为明显,对性能的影响更为突出。
The R & D Group of Polymer Science
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对SIN PU/PMMA,K=NCO/OH是PU网络交联密度的控制因素。 当K=l.07时,PU网络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向高温移动的程度最大,因 为这时PU网络的交联度和完善程度最大。同时,相应于PMMA网络 的玻璃化温度向低温方向移动的程度也最大。
(1) IPN的类型及合成
由两种以上聚合物通过物理和化学的交联形成网络, 网络链段间相互贯穿缠结,形成具有不同相容性的微区 结构的多相体系。 IPN的结构应建立于聚合物的不同相容性、聚合物 共混物的多相性以及聚合物大分子的交联能力的基础上。
① 分步IPN——IPN SBR/PS、 IPN PB/PS、 IPN PU/PS
(b) 交联密度的影响
随着两种聚合物网络交联密度的增加,相畴尺寸减小。 但是两种网络的影响是不同的,网络1交联密度的影响要 比网络2交联密度的影响大10倍以上。 一般而言,Semi-l总是比Semi-2的相畴小。图3-24是 由SBR和PS所构成的Semi-l及-Semi-2以及IPN形态结构的 电镜照片,由图可明显地看出交联密度及反应顺序的影 响。
逆--IPN(Inverse-IPN)——塑料为聚合物1, 弹性体为聚合物2; 完全IPN——两种聚合物组分都是交联的;
The R & D Group of Polymer Science 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半IPN(Semi-IPN) ——仅有一种聚合物是交联的;
4.2 制备方法和工艺条件对形态结构的影响 4.2.1 制备方法的影响 用本体法和本体-悬浮法制备HIPS和ABS时,丁腈胶颗粒 中包含有80%~90%体积的树脂(PS); 乳液聚合法制备的ABS,橡胶颗粒中约包含50%体 积的树脂,橡胶颗粒的直径亦较小 ; 机械共混法制备的ABS,橡胶颗粒中不包含基体树脂。
网络交联密度的增加对IPN松弛性能和玻璃化转变的 影响与相容性增加的影响相似。 例如,以蓖麻油聚氨酯和PS为基的IPN,随着两种网 络交联密度的增加,两个玻璃化温度相互靠近的程度提 高。这是由于随着交联密度的提高,阻止相分离的倾向 增大,强迫相容性加强。
The R & D Group of Polymer Science
聚氨酯和聚丙烯酸酯基的半-SIN,加入不同量的聚丁 二醇以调节接枝程度,随着接枝程度的增加,与PU组分相 应的玻璃化温度向高温移动的程度迅速增加,可达3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