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爱玛与苔丝的悲剧命运比较
浅析苔丝与简爱的悲剧命运

浅析苔丝与简爱的悲剧命运
苔丝与简爱都是英国文学中著名的女性形象。
条件相近,但命运却迥异,一个沦落为
卖淫娼妓,另一个最终得到了幸福。
苔丝与简爱的命运让人深省,反思着作家们对于女性
社会地位、婚姻制度、道德规范等社会问题的揭示和探讨。
相比之下,简爱的命运要好得多。
夏洛蒂·勃朗特的同名小说中,简爱也是一个女性,同样的条件下,简爱拼搏奋斗,最终获得了幸福。
尽管她曾经遭受了家庭暴力、体弱多病、严格束缚等种种不幸,但是她并没有屈服于命运,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独立和自
主权。
苔丝和简爱两个人的命运是否不公平?存在的根本问题在于社会对于女性的地位和权
利的不平等,这种性别歧视使得苔丝和简爱在同样糟糕的情况下走向了不同的方向。
随着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的观念正在转变,对于女性权利的认识逐渐得到提高,女性的自
主权和地位正在得到提高。
总之,苔丝与简爱的悲剧命运既令人痛心又值得反思。
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公正和
歧视,并提醒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女性权利的平等和公正,推动社会更好的发展和进步。
浅析爱玛与苔丝的悲剧命运比较

目录一、引言 (1)二、苔丝和爱玛相似的悲剧结局和比较分析 (1)(一)受困于爱情,为情自杀 (1)(二)自始至终都有罪恶感 (3)三、爱玛和苔丝悲剧命运同中有异的成因和比较 (4)(一)社会根源导致的命运悲剧 (4)(二)家庭环境导致的迥异性格 (5)(三)遇人不淑的恶劣后果 (6)总结 (1)参考文献 (2)致谢辞 (3)爱玛与苔丝的悲剧命运比较摘要: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和哈代《德伯家的苔丝》都是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伟大文学作品。
作为主角,爱玛和苔丝的悲剧命运具有相似之处,又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本文从作者生活的时代和创作的时代,以及小说中所描述的主人翁的生活环境及性格特征等几个方面,来比较论述苔丝和爱玛两位女性的悲剧人生的异同以及对应的原因。
关键字:爱玛;苔丝;悲剧命运;比较Comparison of Emma and Tess's tragic fate Abstract:Gustave Flaubert's "Mrs. Bovary" and Hardy "Tess" is a great literary works have a certain social influence. The tragedy of Emma and Tess image have similarities,but also hav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This paper mainly from the life and creation,and described in the novel master living environment,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to compare the Tess and Emma two as the cause of the tragic fate of women and their tragic life.Keywords:Emma,Tess,tragedy,comparison一、引言福楼拜的作品《包法利夫人》与哈代的作品《苔丝》塑造了两位著名的悲剧女性人物,苔丝和爱玛.一直以来,这两位女性都处于备受争议的状态[1]:他们悲惨的遭遇让人同情,然而导致悲剧发生的原因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浅析苔丝与简爱的悲剧命运

浅析苔丝与简爱的悲剧命运《苔丝与简爱》是英国文学史上两部备受赞誉的作品,作者是托马斯·哈代和夏洛蒂·勃朗特。
虽然这两部小说风格迥异,情节各异,但它们都讲述了女主角的悲剧命运。
接下来,我们将对苔丝与简爱的悲剧命运进行浅析。
我们来看看苔丝在《苔丝》中遭遇的悲剧命运。
苔丝是一个家境贫寒,却心地善良、聪慧的女孩。
她一心想要改变贫困的生活,最终成为了农场主丹西的情人。
但命运却对她不公,她的清白遭到了丹西的侵犯,最终被抛弃,不得不为自己的孩子独自撑起一片天。
在当时的社会,这样的遭遇对于一个女性来说是无法想象的痛苦,苔丝最终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
她的悲剧命运凸显了当时英国社会对于贫苦女性的不公,也反映了当时女性地位的脆弱和无助。
相比之下,简爱在《简爱》中的命运同样充满了悲剧色彩。
简爱是一个坚强独立、机智聪慧的女性,她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太多的磨难。
从小失去父母,被亲戚家当成了家奴,遭受了各种诋毁和歧视。
在洛彻斯特先生的爱情中,简爱经历了悲惨的婚姻,最终被他的负心丈夫抛弃,不得不独自一人在广阔的世界上漂泊。
即便在无助困境中,简爱始终坚强地面对自己的命运,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在苦难中寻求解脱,最终获得了自己的幸福。
从这两部小说中可以看出,苔丝和简爱的命运都是悲剧的,她们在不公正的社会和残酷的命运中遭受了无尽的磨难,但她们对于命运的不屈不挠和追求幸福的精神却让人敬佩。
两位女主角的悲剧命运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对于女性的不公正和压迫,她们的悲惨遭遇呼吁着社会的关注和改变。
而她们的坚强与不屈也启示着人们要勇敢地面对生活,坚持自己的信仰,追求自己的幸福,永不放弃。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遭遇了命运的摧残,苔丝与简爱最终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苔丝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走上了一条更加悲惨的道路;而简爱却选择了坚持并寻求自己的幸福,最终获得了自己的幸福。
这种选择的背后,反映了作者对于女性命运的不同理解和对于人生态度的不同看法。
浅析苔丝与简爱的悲剧命运

浅析苔丝与简爱的悲剧命运在文学作品中,悲剧命运往往是一个深受关注的主题。
许多小说中的女性角色都承受着悲惨的命运,这其中就包括了托马斯・哈代的《苔丝·达比维尔》和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中的两位主人公——苔丝和简爱。
她们都是被命运所困扰,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下面我们将对这两位主人公的命运进行浅析。
接下来,让我们转而来看看简爱。
简爱作为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之一,也承受着悲剧的命运。
简爱从小就是个孤儿,生活在亲戚家中备受虐待。
即便在洛沃德庄园作为女教师得到了一份价值不菲的工作,但她依然受到了社会地位和阶级观念的束缚,甚至因为不被接受的婚姻而离开洛沃德庄园。
最终在与罗切斯特先生相爱后,她也必须面对罗切斯特先生的前妻贝尔的出现,以及罗切斯特先生失明后的残疾。
简爱在与自己的爱情和婚姻作斗争之后,最终选择重新出发,然后重归幸福。
简爱的命运同样受到了社会的压迫和束缚,她不得不承受着种种磨难,最终得到了自己的幸福。
通过对苔丝和简爱的悲剧命运进行浅析,我们可以发现,她们的命运都受到了社会和时代的影响。
在19世纪的英国,女性的地位和处境都受到了深刻的限制,她们往往被定义和束缚在自己的社会地位中。
无论是贫穷的女佣还是孤儿女教师,她们都不得不在这样的环境中挣扎和生存。
作为女性,她们的命运常常受到男性的操纵和控制,她们很难获得自己的幸福。
她们往往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承受着悲剧的命运。
除了社会和时代的影响,苔丝和简爱的个人性格和命运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苔丝是一个纯真善良的女孩,她对爱情和婚姻有着无比的热爱,但却最终选择了死亡。
她的个人性格和命运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她的命运。
简爱则是一个坚强独立的女性,她不愿意受制于任何人,追求自己的独立和幸福。
尽管她也遭受着很多磨难,但她最终选择了重新出发,寻找自己的幸福。
她的个人性格和命运也为她赢得了自己的幸福。
对于苔丝和简爱的悲剧命运,我们也不能忽视作家的创作意图。
托马斯・哈代和夏洛蒂・勃朗特都是19世纪英国文学中著名的女性作家,她们的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也表达了对于女性命运的思考和探索。
浅析苔丝与简爱的悲剧命运

浅析苔丝与简爱的悲剧命运在文学作品中,悲剧命运常常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两位经典文学中的女性形象苔丝·勒苏与简·爱,都是被命运所囚禁的人物。
她们的经历和命运,无疑是两个巨大的悲剧。
通过对两位女性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现实社会中的种种不公平和对女性的定位,对她们的命运有着深刻的影响。
让我们聚焦于苔丝·勒苏。
托马斯·哈代的小说《苔丝·达·米尔维尔》中的主人公苔丝·勒苏,是一个典型的受害者形象,她在世俗道德和宗教规范的限制下,最终走向了悲惨的命运。
苔丝本是一个单纯善良的女孩,但因为上层社会的道德观念和意识形态的束缚,导致了她的悲惨命运。
她的初次失身被看成了世俗规范和封建道德的玷污,因此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
她的深爱之人安吉尔也因为她的身世而无法接受她,最终导致了她的悲惨命运。
苔丝的命运是一个典型的受害者形象,她不是因为自己的错而走上了悲惨的道路,而是受到了社会规范和伦理道德的束缚,最终被迫走向了毁灭之路。
另一位被命运所囚禁的女性是夏洛特·勃朗特的小说《简爱》中的主人公简·爱。
简·爱是一个有着坚强意志的女性,但她的命运同样充满了悲剧。
简·爱从小就备受家庭的抚养,没有得到父母的爱护,遭受着姨妈以及堂哥的虐待。
在接连经历了贾勒德斯先生的背叛和罗彻斯特先生的欺骗之后,她最终在转变与自我认知的过程中,走向了自己的幸福。
由于胜利欧的出现,罗彻斯特先生又成了她的阻碍,最终导致了她的痛苦命运。
简·爱是一个典型的受害者形象,她在儿时便因为家庭环境的不公正对待而备受煎熬,青年时期又因为恋爱问题而历经坎坷,最终达到了人生的巅峰,却依旧因为现实环境的阻碍而最终失去了幸福。
从苔丝和简的命运可以看到,女性在古代社会中承受着沉重的命运。
社会对女性的道德规范和性别歧视,是她们悲惨命运的主要原因。
古代妇女的地位较低,缺少独立意识和权益意识,因此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只能顺从命运,使得她们的生活陷入了困境。
三位女性之悲歌_苔丝_爱玛_安娜_自杀_原由探析

三位女性之悲歌)))苔丝、爱玛、安娜/自杀0原由探析李朋(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400715)摘要:笔者认为苔丝、爱玛、安娜/自杀0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对爱情的绝望是她们自杀的最直接原因;其次,她们自身带着沉重的罪恶感,一方面想从现实环境中逃脱出来,一方面又无法摆脱既定的社会法则;最后,她们都生活在转型时期比较混乱的社会环境中,各种社会因素交织成一张巨网,使她们围困其中而无法动弹。
关键词:苔丝;爱玛;安娜;爱情;罪恶感;社会环境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5379(2008)0620146205Three Women.s Elegies)))the Causes for the/Suicide0of Tess,Emma and AnnaLI P eng(School of Liter ature,Southwest U niversit y,Chongqing400715,China)Abstr act:This ar ticle explor es t he under lying causes for the suicide commit ted by Tess,Emma and Anna.T he author ar gues that ther e are three main causes.Fir st,love is the most direct cause;secondly,they are heavily burdened with guilt:they want to escape fr om reality but are unable to shake off the existing social nor ms;and f ina lly,they all live in a chaotic social environ2 ment dur ing the restr uctur ing of the society,and various social factor s a re interwoven into a giant network,by which they ar e trapped and ar e unable to move.Key words:T ess;Emma;Anna;love;guilt;social environment英国作家哈代笔下的苔丝、法国作家福楼拜笔下的爱玛、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都是现实主义文学中非常著名的女性形象。
浅析苔丝与简爱的悲剧命运

浅析苔丝与简爱的悲剧命运【摘要】苔丝与简爱是两位具有不同背景和性格的女性,她们在命运中有着相似的悲剧遭遇。
苔丝是一个天真无邪、单纯善良的乡村女孩,简爱则是一个坚强独立、充满正义感的内心强大女性。
两人在各自的环境中经历了爱情的起伏和命运的挑战,最终都遭受到了严酷的命运打击。
苔丝和简爱的命运对比反映出了社会对于女性的不公和现实的残酷。
她们的故事唤起人们对于社会不公的警醒,呼吁对于女性权益的关注和呵护。
苔丝与简爱的悲剧命运最终成为了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反思,引发了对于社会道德和伦理的探讨。
她们在风雨中坚守自己的信念,最终为我们揭示了人性的脆弱和社会的黑暗面。
【关键词】。
1. 引言1.1 苔丝与简爱的背景介绍苔丝与简爱都是英国文学中著名的女性角色,分别出现在小说《苔丝》和《简爱》中。
苔丝·德贝维尔是托马斯·哈代的小说《苔丝》中的主人公,是一个贫穷的农家女孩。
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孤儿女教师。
苔丝出生在一个小农村,家境贫困,生活艰难。
她渴望摆脱贫困,追求自己的幸福。
简爱从小失去父母,被送到寄养家庭,经历了孤儿的痛苦。
她独立坚强,渴望获得自由和尊重。
苔丝和简爱都有坚强的意志和追求幸福的渴望,但由于社会的限制和不公,她们的人生遭遇了许多磨难和挫折。
她们的命运都充满了悲剧性,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剥削和束缚。
在接下来的正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苔丝与简爱的初遇、爱情经历、人生境遇以及命运对比,来揭示她们悲剧命运背后的深层原因。
1.2 苔丝与简爱的性格差异苔丝与简爱的性格差异在她们的命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苔丝是一个极端天真和单纯的女孩,她对世界充满了幻想和美好的向往。
相比之下,简爱则是一个坚强、独立和现实的女性,她对生活有着清晰的认识和理智的判断力。
苔丝的性格使她容易被外界的诱惑和欺骗所困扰,她对自己的遭遇和经历常常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
在与亲密爱人接触时,苔丝往往表现得过于天真和易受伤害,她缺乏足够的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因此在爱情中更容易受到伤害。
浅析苔丝与简爱的悲剧命运

浅析苔丝与简爱的悲剧命运【摘要】本文将从浅析苔丝与简爱的悲剧命运入手。
在将介绍苔丝与简爱的背景和阐述悲剧命运的主题。
接着,在正文部分将分别探讨苔丝和简爱的命运及其悲剧性,分析二者在小说中所经历的磨难和不幸。
结论部分将对苔丝与简爱的命运进行比较,探讨二者在行动和命运上的异同,并归纳悲剧命运所带来的教训。
通过对这两位女主角命运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悲剧命运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以及对读者的启示与警示。
【关键词】苔丝、简爱、悲剧命运、命运、比较、教训、背景、主题、正文、结论1. 引言1.1 介绍苔丝与简爱的背景苔丝与简爱是两位备受读者喜爱的文学经典中的女主角。
苔丝·达比维尔是托马斯·哈代的小说《苔丝》中的女主角,她是一个纯洁善良的乡村女子,在残酷的社会现实中遭遇了命运的不公。
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中的女主角,她是一个坚强独立的女性,经历了人生的磨难却依然保持着内心的善良和坚毅。
苔丝的背景是一个普通的乡村家庭,她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拥有美丽的外表和纯洁的心灵。
由于社会地位和权力的制约,她始终无法摆脱贫困和压迫,在追求爱情和幸福的过程中遭遇了种种不公和折磨。
简爱的背景则是一个充满苦难和挫折的家庭,她从小就经历了孤独和痛苦,却依然保持着乐观和坚强。
在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时,她用自己的努力和勇气战胜了种种困难,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幸福和尊严。
苔丝和简爱的背景各有不同,但她们在命运的洪流中都展现出了坚强和执着的品质。
她们的故事也反映了社会的不公和残酷,让人们深思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苔丝和简爱的故事仍然感动着无数读者,启发着人们对生活的思考和追求。
1.2 阐述悲剧命运的主题悲剧命运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主题之一,它揭示了人生中不幸遭遇和无法逃避的命运。
在《苔丝》和《简爱》这两部经典作品中,主人公苔丝和简爱的命运都充满了悲剧性。
他们不仅受到了外部环境的限制和压迫,还因为内在的困境和苦难而倍受折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一、引言 (1)二、苔丝和爱玛相似的悲剧结局和比较分析 (1)(一)受困于爱情,为情自杀 (1)(二)自始至终都有罪恶感 (3)三、爱玛和苔丝悲剧命运同中有异的成因和比较 (4)(一)社会根源导致的命运悲剧 (4)(二)家庭环境导致的迥异性格 (5)(三)遇人不淑的恶劣后果 (6)总结 (1)参考文献 (2)致谢辞 (3)爱玛与苔丝的悲剧命运比较摘要: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和哈代《德伯家的苔丝》都是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伟大文学作品。
作为主角,爱玛和苔丝的悲剧命运具有相似之处,又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本文从作者生活的时代和创作的时代,以及小说中所描述的主人翁的生活环境及性格特征等几个方面,来比较论述苔丝和爱玛两位女性的悲剧人生的异同以及对应的原因。
关键字:爱玛;苔丝;悲剧命运;比较Comparison of Emma and Tess's tragic fate Abstract:Gustave Flaubert's "Mrs. Bovary" and Hardy "Tess" is a great literary works have a certain social influence. The tragedy of Emma and Tess image have similarities,but also hav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This paper mainly from the life and creation,and described in the novel master living environment,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to compare the Tess and Emma two as the cause of the tragic fate of women and their tragic life.Keywords:Emma,Tess,tragedy,comparison一、引言福楼拜的作品《包法利夫人》与哈代的作品《苔丝》塑造了两位著名的悲剧女性人物,苔丝和爱玛.一直以来,这两位女性都处于备受争议的状态[1]:他们悲惨的遭遇让人同情,然而导致悲剧发生的原因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包法利夫人》中的主人公是爱玛,她在修道院度过青年时代,深受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
成年后嫁给平庸的市镇医生包法利,对丈夫失望之余为纨绔子弟罗尔多夫所惑,成了他的情妇。
但罗尔多夫只是逢场作戏,不久便心生厌倦,离她而去。
不知悔改的爱玛遂又成了莱昂的情妇。
为了满足私欲,爱玛借高利贷,导致破产,最后服毒自尽[2]。
托马斯·哈代在其代表作《德伯家的苔丝》中成功塑造了苔丝这样一个美丽纯洁的维多利亚时期的新女性形象。
这位美丽纯朴的农家姑娘的父母为了摆脱贫困叫她去亲戚家认亲,结果她被这家的恶少亚雷奸污,两年后,苔丝在一家牛奶茶做工时与牧师的儿子安琪相爱,新婚之夜安琪了解到苔丝的过去,无法接受妻子失身的事实,遂遗弃了苔丝独自去了南美。
苔丝顶着生活的压力不得已与亚雷同居,不久安琪归来,苔丝悔恨交加,激愤中杀死亚雷,与安琪在荒原上过了几天幸福日子后,被捕处以绞刑[3]。
命运的悲剧始于古希腊,古希腊人不能科学的理解人的遭际,转而用原始的宗教观念来解释人的命运,他们认为神规定了人的命运,而人是无法超越和摆脱它的。
在神谕镇南关预示着这种命运的模糊端倪,而以由命运的发展与实践来应验这种神谕,这就是所谓的命运悲剧。
而福楼拜笔下的爱玛与哈代笔下的苔丝的命运悲剧则来自于作者自身的悲剧和社会背景下所产生的人物悲剧[4]。
二、苔丝和爱玛相似的悲剧命运和比较分析(一)受困于爱情,为情自杀她们的死,即“自杀”的最直接原因都与“爱情”紧密联系在一起。
当然,这或许带有普遍性,纵观整个文学史,几乎所有的女性悲剧或多或少都与其相关。
爱玛是为了追求理想爱情而不幸误入歧途,最终走投无路之下选择了自杀。
需要说明的是,她并非欣然而死,相反还带着无限的凄然。
在死亡将至之时,她终于意识到一直以来她都未能清楚地认识自己的内心及自己的处境,在大叫一声“瞎子”之后,悲凉离去。
这一声“瞎子”可以说既是对自己的否定,也是对她爱情追求的全盘否定。
无论是修道院,还是道特、永镇和卢昂,均构成了爱玛生存环境中平庸卑污的现实因素。
而外省这种闭塞的环境中产生的一系列平庸卑劣的人物,正是七月王朝和第二帝国时期享乐生活盛行的恶浊风气孕育而成的。
爱玛一经从修道院进入社会。
她把爱情想象为“一只玫瑰色羽毛的巨鸟,可望而不可及,在诗的灿烂的天空翱翔”,认为“爱情应当骤然来临,电光闪闪,雷声隆隆,仿佛九霄云外的狂飙,吹过人世,颠覆生命,席卷意志,如同席卷落叶一般,把心整个带往深渊”。
这种不切实际、想入非非的品行与爱玛这个形象结成一体,成为爱玛最重要的精神特质。
而这种不切实际的爱情观最终也让她走上了不归路[5]。
与爱玛不同,苔丝的“死”表面上看来并非“自杀”,但实质上她是以一种极端的“杀他”的形式来完成了实质上的“自杀”。
为了证明自己所爱的人是安玑·安琪,她毅然拿起了尖刀刺向糟蹋过她的亚雷·德伯,并在与安琪一起度过几天的幸福时光后欣然死去。
苔丝的整个悲剧过程主要是通过她与亚雷·德伯、安玑·安琪的三次冲突展现出来的。
第一次发生在她与亚雷之间。
美丽淳朴的苔丝为了挑起家庭的重负,不得已到冒牌本家做工,却不幸被亚雷夺去了贞操。
这一事件使苔丝终生蒙上了耻辱的印记,给她的悲剧命运拉开了序幕,这一冲突最终以苔丝的善良受到摧残而结束。
第二次则发生在苔丝与安琪之间。
为了逃避人们的非议,苔丝来到无人知晓她的塔布篱,干着挤奶女工的活儿。
这时候的她就只希望过一种平静的生活,可是牧师的儿子安琪以其不凡的举止深深吸引了她。
安琪温文尔雅,彬彬有礼,蔑视社会习俗,厌恶轻松的享乐生活,俨然是个人道主义的化身。
但恰恰是这位具有先进思想的青年,在得知苔丝的不幸遭遇时,非但没有同情,反而铁石心肠,无情地抛弃了苔丝。
第三次冲突使苔丝的悲剧命运达到了高潮。
丈夫遗弃她之后音讯全无,父母一家贫病交加,苔丝极其艰难地煎熬之后被迫与她所厌恶的亚雷生活在一起。
假如命运的安排是让苔丝过一种无爱的平庸生活,那么她的遭遇也只是以让人叹息,而作者却为主人公安排了毁灭性的结局: 安琪突然归来,他的忏悔复燃了苔丝心中的爱,悲愤之中她用餐刀刺死亚雷,自己被送上绞刑架。
而这一冲突是前两次的必然结果[6]。
两位女性的悲剧首先是她们的爱情悲剧。
爱玛为了实现自己的爱情幻想,一次又一次义无返顾地跳下深渊,最终自我毁灭。
而苔丝为了追求自己的真爱不惜以生命为代价,都说明女人是为爱而存在的。
(二)自始至终都有罪恶感爱玛与苔丝身上都带有一种深沉的罪恶感,这种罪恶感也是她们最终选择自杀的另一原因。
从内心深处,爱玛一直都认为自己不应该这样堕落。
她曾努力扮演贤妻良母的角色,发狠地逃避赖昂的追求,甚至还求救于宗教,后来也试图斩断私情,努力去爱自己的丈夫和孩子,也热心支持丈夫的事业,而只是在这些都违背她的爱情理想时,她又暂时把它遗忘了。
其实,从她弥留之际很虔诚地吻十字架就可以看出她心中的罪恶感非常强烈,她希望她的罪过能以她的死来抵消。
临死前的那一声“瞎子”也正好说明爱玛到后来确实在反省之前一系列的作为,从“瞎子”意象联想到爱玛的遭遇,爱玛本身就是一个“瞎子”,也是精神上的瞎子。
为了虚幻的梦想,她一直痛苦地挣扎着,拼着自己的全部能事去争取,可到头来命运还不是和“瞎子”一样。
每一个人在生活潮流中都不能始终保持冷静清醒,尽管总睁着眼睛,但还是像瞎子一样,在茫茫大雾中追寻心灵深处那若隐若现的影子[7]。
(上标序号统一加括号)那“影子”就仿佛是“斯芬克斯谜”一样,让人类永远困惑不已却又依然执著向前。
这在爱玛弥留之际吻十字架时大概已经体悟到了吧! 李健吾在《福楼拜评论》一书中这样评价爱玛: “她的悲剧和全书的美丽,就在她的反抗意识,她有一个强烈的个性,天生骄傲,是一个纯粹的自私主义者,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把自己当成一个贵族妇人,切盼有奇遇,她相信将来总会是好的,她的一生只是一部谎言。
”[8]相对于爱玛而言,苔丝的负罪感更为严重。
她被亚雷玷污之后,自始至终都没能摆脱“有罪”的思想。
她无法原谅自己的不贞洁,即使自己一点错也没有。
她认为自己“失身”是无辜的,但同时又觉得她在“命运”面前是有罪的,她应该受到惩罚。
因此,对于安琪,她始终有愧,所以她认为安琪无论怎样对她都是可以原谅的。
再就是苔丝对于宗教的态度也很矛盾,一方面她不相信宗教的无所不能,当她给小孩做完洗礼之后,她反而很平静,因为她已经想好了:要是上帝不承认这种行动,以为还不合正式的规定,就不准小孩进入天堂,那这种天堂,无论为自己,无论为小孩,就都不稀罕了。
当为非作歹的亚雷改头换面信奉宗教做起劝人向善的传道工作时,这可以看作是哈代对宗教的一个莫大的讽刺。
当他再次碰到苔丝,旧病复发的时候,苔丝对他的痛斥可谓是一针见血: “我不信会有这种突如其来的改变,你心里分明知道,你把我毁到了哪步田地了,这阵儿可腆着脸儿跟我说这种话,真叫我听着压不住火儿!像你这种人,还有和你一样的人,本来都是拿我这样的人开心作乐,只顾自己乐不够,至于我怎么受罪,你就管不着啦;你作完了乐,就又说你悟道了,预备死后再到天堂去享乐。
天下的便宜都叫你占了去”。
但另一方面她又没办法完全摆脱宗教信仰,从她给小孩受洗礼就可见一斑。
苔丝对于自己,完全一副默然忍受的态度: 她觉得要是自己犯的罪应该下地狱、让火烧,那么下地狱、让火烧就完了,没有什么别的可说的。
但同样的问题发生到她的小婴孩身上,她的看法可就不同了。
她的小宝贝儿要死了,还没免罪就要死了,这可怎么好呢? 这种矛盾一步一步地在苔丝体内升级加温,直至她拿起刀刺向亚雷那一刻为止[9]。
三、爱玛和苔丝悲剧命运同中有异的成因和比较(一)社会根源导致的命运悲剧对爱玛和苔丝而言,社会大转型时期所导致的社会混乱局面是造成她们悲剧的内在原因。
她们两人都生活在社会的大转型时期,传统与现代之间有着激烈冲突,社会的道德观、价值观、生活观无不发生着剧烈的变化,从而导致整个社会处于一种混乱状态。
在这一状态下,各种社会有形无形的邪恶势力就会凸显出来,他们的集合体往往给人们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甚至足以摧毁人的灵魂。
《包法利夫人》以法国七月王朝时期为背景。
这个时期法国资产阶级引以为荣的英雄时代过去了,1848年的革命风暴也已平息,随之而来的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平庸的时代。
什么思想家、革命领袖人物以及战场的斗士都已一去不复返了,而今占据生活舞台的只剩下资产阶级庸夫俗子,浪漫主义式的激情已经过去,现存的只是鄙陋可厌的实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