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大自然的语言》练习题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练习题(含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分层练习◆基础题一、基础知识运用与积累。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融化(róng)孕育(yùn)翩然(biān)农谚(yán)B.簌簌(shù)萌发(méng)芳菲(fěi)销声匿迹(nì)C.衰草(shuāi)草长莺飞(yīng)窥见(kuī)纬度(wěi)D.风雪载途(zhài)侵害(qīn)逆温(yì)数据(shù)2.选出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草木萌发周而复始销声匿迹风雪载途B.天空晴朗大地苏醒冰雪溶化草长莺飞C.采积种子花香鸟语次第开放物候观测D.不毛之地川流不息丢三落四衰草连天3.选词填空:(1)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动物的养育往来。

A.发荣B.荣枯C.枯落(2)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得多。

A.灵活B.灵敏C.机灵D.生动4.对下面的病句提出合理的修改意见。

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

修改意见:5.“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这段文字运用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是()。

A.说明拟人比喻B.叙述拟人比喻C.描写对偶拟人D.抒情比喻拟人6.下列各句中说明纬度差异的一项是()。

A.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B.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年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C.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D.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应。

7.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大自然的语言”中“语言”是指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

B.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学。

《大自然的语言》课后练习题

《大自然的语言》课后练习题

《大自然的语言》课后习题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生字注音标调:
萌发()翩然()归来孕()育
簌簌()呈现()销声匿迹()
农谚()海棠()纬度()
刺槐()悬殊()连翘()
2、解释下列词语:
A 苏醒:B次第:
C 翩然:
D 孕育:
E 簌簌:
F 销声匿迹:
G 衰草连天:H 载途:
I 年年如是:J周而复始:
K 草木荣枯:L 花香鸟语:
3、文学常识:
A、说明文的结构有
B、说明顺序有
C、说明方法有
D、说明文的三要素
E、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本文研究的对象是
F、本文的作者是(),选自《》是根据《》改编的
二、结合课文回答问题:
1、大自然的语言指什么?课文为何以此为题?
2、课文第一自然段可以是对题目的解释和具体化,本段语言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哪些语言用的好?
3、本文多数情况下都举一个例子,而在说明经度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出两个例子,这样有必要吗?为什么?
4、文中第二自然段从“杏花开了……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三个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的?能否将“赶快种谷子”后面的句号改为分号?为什么?
5、第十自然段中的“前者”和“后者”各指什么?
6、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侯学?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意义?
7、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8、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是什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跟踪练习(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跟踪练习(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跟踪练习(含答案)《大自然的语言》跟踪练给下列各组多音字注音。

1.和平( ) 落叶( )____________ 差劲( )____________和面( ) 落枕( )____________ 出差( )____________和了( ) 丢三落四( ) 参差( )二、选择题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A.孕育(yùn)连翘(qiáo)萌发(méng)销声匿迹(nì)B.繁衍(yǎn)差异(chā)两栖(qī)风雪载途(zài)C.遗骸(hái)追溯(shuò)翩然(piān)五彩斑斓(lán)D.褶皱(zhě)归咎(jiù)纬度(wěi)天衣无缝(fèng)3.选出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A.草木萌发周而复始消声匿迹风雪载途B.天空晴朗大地苏醒冰雪溶化草长莺飞C.采积种子花香鸟语次第开放物候观测D.不毛之地川流不息丢三落四衰草连天4.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A.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

B.据专家估计,我国约需85%的人口接种新冠疫苗才能实现免疫屏障。

C.电视剧《人世间》的热播,成为优秀文学作品被改编为精品好剧的又一成功作品。

D.北京冬奥会最大程度使用了2008年夏季奥运会场馆,体现了“绿色办奥”的理念。

5.下列对《大自然的语言》这篇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的所有物候现象,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B.草木枯荣、候鸟去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其为物候。

C.文中通过把物候观测仪器与气象仪器作比较,从而突出了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生生的生物作为物候观测仪器的特性。

D.物候观测引用在农事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对于农业有十分重大的作用。

三、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匍.匐(pú)繁衍.(yǎn)蟾.蜍(chán)茎.(jìng)忌讳.(huì)B.胚.胎(pěi)鲫.鱼(jì)雌.性(cí)癌.(ái)蓑.衣(suō)C.草莓.(méi)两栖.(qī)哺.乳(pǔ)肾.(shèn)销.声匿迹(xiāo)D.濒.临(bīn)低估.(gū)潜.能(qián)腺.(xiàn)悄.然无声(qiǎo)2.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A.割麦插禾消声匿迹内陆孕育B.北雁南飞冰雪融化抽青物侯C.花香鸟语籁籁落下山脚海棠D.衰草连天草长鹰飞农彦灵敏3.下列加下划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历代的国画创作者更是不惜笔墨描绘花开的胜景,让人在艺术品中感受花香鸟语的氛围。

B.寒冬腊月,屋外衰草连天,大兴西甜瓜种植基地的温室大棚却是绿意融融。

C.在百年风雨回眸,风雪载途的历史记忆里,只有建筑始终用最直白的语言诉说着城市的源远流长。

D.每年暑假,有关部门都会加大对游泳池卫生的管理力度,变化一年比一年大,年年如是。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B.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C.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D.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都包涵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

B.通过创建文明城活动,使海拉尔区的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度部编委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度部编委语文八年级下册

5.《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后附答案)一、基础积累1.根据语境和拼音,请用楷体字写出下面横线处的词语。

由于人类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动物的生存环境显得更加恶劣,大量的珍稀物种都已xiāo shēng ni jj ,幸存下来的动物,也只能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很难见到大雁piān rán归来的场景了。

2.下列句中划线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A.从燕子呢喃到荷花盛开,从鸣蝉噤声到大地沉寂,大自然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B.雪后天晴,阳光明媚,风雪载途,我们一家人徜徉其中,尽享美景。

C.听了著名建筑师的报告,肖敏萌发了当建筑师的远大理想。

D.奔腾不息的黄河孕育了古老的华夏文明。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由于母亲对我的悉心培养,使我从小就养成了勇敢的性格。

B.切实提高贵阳市广大市民的综合素质,是创建文明城市的关键。

C.我们在作文中,应尽量避免不写错别字。

D.夏天的六盘水,林木葱茏,凉风习习,真是我们纳凉的好季节。

4.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竺可桢是中国卓越的气象学家。

B.立春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其含义是开始进入春天。

C.农谚是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是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里总结出来的经验。

D.导致“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一物候现象的因素是纬度的差异。

二、课内精读6.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概括不当的一项是()A.课文第九段是按照总分的结构说的,分说的时候又是由普遍到特殊的顺序。

B.课文第九段的中心句是本段第一句。

C.课文第九段中“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中“这个因素”是指“高下的差异”。

D.课文第九段说明方法有举例子、作诠释、列数字。

7.为什么“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一句中的“许多”不能删去?8.指出下面两个句子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1)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 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 年迟五六天。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5.大自然的语言》同步检测卷及答案解析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5.大自然的语言》同步检测卷及答案解析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5.大自然的语言》同步检测卷一、基础演练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竺.可桢(zhú) 翩.然(piān)孕.育(yùn) 重峦叠嶂.(zhàng)B.萌.发(méng) 农谚.(yàn)延.迟(yán) 销声匿.迹(nuò)C.簌.簌(sù) 丘陵.(líng)物候.(hòu) 风雪载.途(zǎi)D.经.度(jìng) 差.别(chā)海棠.(táng) 草长莺.飞(yīng)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次第 起源 榆叶梅 北燕南飞B.纬度 侯鸟 桃花开 周而复始C.刺槐 连翘 逆温层 冰雪融化D.采集 悬殊 生态学 哀草连天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历代的国画创作者更是不惜笔墨描绘草长莺飞....的美妙春景。

B.寒冬腊月,屋外一片衰草连天....,大兴西瓜种植基地的温室大棚却是绿意融融。

C.在风雪载途的历史记忆里,只有建筑始终用最直白的语言诉说着城市文明的源远流长....。

D.每年暑假,有关部门都会加大对游泳池卫生的监管力度,变化一年比一年大,周而复始....。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继美国、法国和芬兰之后,我国成为第四个拥有“生物航油”自主研发技术的国家。

B.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我校团委今年积极开展了“读经典作品,建书香校园”。

C.最近,阿尔法狗与围棋世界冠军柯洁的对战,连胜三局,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D.相关专家呼吁尽快建立防控校园欺凌的有效机制,及早干预、发现和制止欺凌行为。

5.依次填在横线上的语句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寒来暑往是气候,鸟语花香是物候。

____________小满是最“接地气”的节气。

①古书称“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

②这时,北方冬小麦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还没有完全成熟,所以叫“小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知识点训练(有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知识点训练(有答案)

第二单元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一、知识点汇总:(1)事理说明文知识(2)字词积累(3)竺可桢生平及主要贡献(4)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的说明顺序(5)多种说明方法并用的写法(6)准确、生动、典雅的语言特点二、知识点解读与训练:1.事理说明文知识说明文就是对事物的状貌、性质、特征、成因等加以说明和解释的一种文体,目的是给人以科学的知识和科学地认识事物的方法。

通常有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是以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介绍科学道理为主的说明文称作事理说明文。

(1)事理说明文常用的说明顺序有哪些?(2)事理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2.字词积累字音、字形:熟练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字形,能准确拼读和书写。

词义:理解文中重点词义,能准确解释并灵活运用。

(1)下列书写或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 冰雪融化,草木萌(méng)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piān)然归来。

B.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消声匿迹。

到处呈现一片衰(shuāi)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zài)途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C. 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qiáo)和榆(yú)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D.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yīng)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2)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销声匿迹:本义是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

这里指昆虫无声无息、无影响无踪。

)B.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载途:沿途;周而复始:转了一圈又一圈,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C.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大自然的语言》试题(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大自然的语言》试题(含答案)

试题一、基础达标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立春过后,冰雪融化,草木萌.()发,燕子(piān)()然归来。

秋天,植物叶子簌.()簌地落下,各种昆虫销声逆迹了,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栽途的寒冬。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萌()②piān()③簌()(2)文中有两个错别字,找出来并改正。

①______________改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改______________2.解释下列短语中加点的字。

(1)草木荣枯.______________(2)年年如是.______________(3)周而复.始______________3.下列句序被打乱了,按正确的语序排列应为______________①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②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③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④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⑤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

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4.说明下列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2)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5.下列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我家院子里的第一朵桃花次第..开放,给小院带来了春天的消息。

B.春天,小燕子从南方翩然..归来,忙着寻找它们的旧居。

C.没有春天的播种,没有夏天的孕育..,哪里会有秋天的收获。

D.他萌发..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一定要在这个山村办一所学校,让所有孩子都能实现上学的愿望——这将是他一生的追求。

6.指出下列句子采用的说明方法。

(1)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 )(2)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基础测试1.选择恰当的词语,将其字母序号填在括号内。

(1)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

()得多。

A.灵验B.灵敏C.灵活D.灵便(2)为了便于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是必要的。

A.观察 B.观测 C.预测 D.观望(3)于是转入夏季,这是植物________(A.发育 B.培育 C.酝酿 D.孕育)果实的季节。

(4)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________(A.灵验 B.灵敏 C.灵活 D.灵便)得多。

2.对《大自然的语言》一文说法正确的两项是()A.“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这句话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B.“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10年平均同1921年到1930年10年平均的春初7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9天。

”这段文字中“后者”是指:开花日期,“前者”是指:抽青日期。

C.题目“大自然的语言”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

D.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二、阅读理解3.《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的原因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

B.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C.本文是改写,不能改掉文题。

D.语言是人们交际交流的工具,自然界一些物候现象也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这种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4.“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这段文字运用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是()A.说明拟人比喻B.叙述拟人比喻C.描写对偶拟人D.抒情比喻拟人5、下列各句中说明纬度差异的一项是()A.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B.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年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C.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D.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应。

6、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大自然的语言”中“语言”是指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

B.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学。

C.本文以平实的语言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介绍了物候学。

D.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是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答:1、(1) B (2) B (3) D (4) B 2、A、D 3、C 4.C 5、C 6、D二、重点语段阅读(一)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经度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经度之所以发生影响,是离海洋远近的关系。

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

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1)这段文字说明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第______句,这段文字是按__________顺序解说事理的。

(3)用大连和北京、济南和烟台相比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说明方法。

(5)“凡是”“都”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经度的差异”这一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了什么?答:(1)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经度的差异(2)第一句话按概括到具体的顺序解说事理。

(3)说明经度的差异影响物候的来临。

(4)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5)表示没有例外,这样就准确地表达了经度对物候的影响。

(6)举了连翘和榆叶梅、苹果开花两个例子,说明了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解释“据以安排农事”这句话的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找出两组反义词语写在下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将这段文字分为三层。

(4)这段文字中有三处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

将表示拟人的三个词语写在下面横线上。

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5)是否能将“赶快种谷子”后边的句号改为分号?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A.能,因为这三句都是拟人句式,内容上没有什么区别。

()B.不能。

因为杏花、桃花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

()C.不能。

因为前者说的是春天的物候现象,后者说的是夏季的物候现象。

()D.能。

因为三句都是在说明物候现象与农事的关系,杏花、桃花和布谷鸟又是同一类事物。

()(6)本段说明的对象是()A.大自然的语言是指杏花开了,桃花开了,布谷鸟唱歌了这类自然现象。

B.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C.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决定农事的安排。

D.要注意观察气候与自然现象的关系。

(7)本段扣住“草木荣枯、候鸟去来”举了哪三个例子说明自然现象与气候的关系?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本段的说明顺序是()A.时间顺序B.空间顺序C.逻辑顺序(9)本段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扣住了什么来举例子?(10)“阿公阿婆,割麦插禾”的“禾”指的是什么?(11)本段说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画出关键的词语。

(12)本段语言有什么特色?(13)本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14)本段举的三个例子按照什么顺序?答:(1)根据这些来安排农事。

(2)荣枯去来(3)……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割麦插禾。

||这样看来……(4)①传语②暗示③唱歌(5)A.× B.√ C.√ D.×(6)B(7)①杏花开了……②桃花开了……③布谷鸟开始唱歌……(8)A(9)扣住了第①句话。

(10)指稻秧(1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

(12)生动(13)举了三个例子。

(14)按时间先后顺序(三)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_______(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_________(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_________(A.纷纷;B.刷刷;C.簌簌)的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去播禾。

”这#者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在语段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2.解释词语:销声匿迹翩然3.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A、物候现象;B.气候变化;C.物候规律;D.四季景色变化。

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的说明方法是: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6、选段1描写自然现象的顺序是。

7.将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所表示的意义写在句后的括号里。

①各种花次第开放()学生不要乱花钱()花言巧语迷惑人()爷爷的眼早花了()②到了秋天,果实成熟()这条路,小王最熟了()俗话说:熟能生巧()他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③年年如是,周而复始()是毒草就必须进行批判()要学会明辨是非()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候()8.本段描写的各种自然现象的变化是为了说明什么?9.课文中说,“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想一想,本段中有没有“大自然的语言”?试举例说明。

10.文中“年年如是”的“是”为指示代词,请说明它指代的内容。

答:1.B A C2.销声匿迹:这里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3.A 4.时间顺序;举例子5.不行。

以上情况只限于“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

6.时间顺序7.①种子植物的有性繁殖器官花费用来迷惑人的模糊迷乱②长成知道得清楚熟练程度深③这样是(判断词)正确正是 8.说明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

9.有;例如燕子归来。

10.本段前面的内容。

(四)语段点将首先是纬度。

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

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A)的日数因季节的(B)而不同。

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

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

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如要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

(①)到晚春5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②)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1.给文中A、B两处分别选择恰当词语。

(1)差别(2)差异 A() B()2.给文中①②两处选择恰当的连词()A.虽然但是 B.由于因此C.可是因而 D.但是所以3.指出句中加粗词的作用。

(1)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语段说明的中心是()A.纬度B.物候现象C.纬度对物候来临的决定作用D.我国大陆气候显著5.语段所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