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时备课卡
课时备课卡一

课题地形图的判读课型新授第1课时教学内容等高线判断地形重点等咼线定义及特点难点利用等高线判断地形特点教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具准备课件教学目标1. 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并能熟练应用。
2. 了解等咼线疋义,理解其特点并能灵活应用。
3. 能利用等高线判读五种基本地形的特点。
主要步骤教师教学过程学生活动导入新课[复习提问]1. 地图的基本要素?2. 比例尺的三种形式?[导入]同学们已经对地图的基本要素有了了解,实际上地球表面不是平的,而是咼低起伏的。
例如有咼山、平原、海洋等等,这些地形是如何在地图上表示一目了然的呢?这就需要我们今天来学习《地图》的第二部分《地形图的判读》。
[授新]师:投影(图1.27)并提出问题。
(见课件或内容如下)1•甲地咼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是多少米?2. 乙地咼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是多少米?3. 甲地比乙地高多少米?师:什么叫海拔?什么叫相对高度?讨论回答师:海拔和相对高度这两个概念有何异同?师:小结(见课件或内容如下)不同点相同点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垂直距离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师:接下来让我们做一个练习题吧!(见课件或内容如下)1.珠穆朗玛峰的海拔8844米,马里亚纳海沟水深11034米,二者的相对高度是(B)A.2186 米B.19880 米C.9882 米D.1988.2 米师:投影(图1.28)提问:谁能说出等高线(等深线)的定义及特点?师:小结(见课件或内容如下)。
1•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都相等。
2.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缓。
师:我们再做一个练习题!(见课件或内容如下)仔细读右图判断:从B点爬到山顶A容易,还是从C 点爬到山顶A容易,为什么?讨论回答讨论回答。
七年级上册 地理 人教版 第二章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地理学科集体备课活页纸学科地理主备人总课时10 课题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阅读图文资料,了解海陆变迁的事实、大陆漂移学说的观点。
2.通过阅读图文资料,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有关地理现象的成因。
3.通过阅读地图,说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的分布规律,说明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重点 1.大陆漂移学说。
2.板块构造学说。
教学难点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板块构造理论。
课堂教学设计教学环节教学过程二次备课第一步互助探究【环节1:教师导入】师友互查:1.写出图中数字代表的大洲名称和字母代表的大洋名称。
大洲①②③④⑤⑥⑦大洋A B C D2.北美洲的岛是世界面积最大的岛屿。
3.大洲分界线(引入新课)教师点评师友复习情况,设问:世界上的这些大洲和大洋是一直这样分布的吗?它们曾以怎样的面貌存在过呢?引出课题。
第一步互助探究【环节2:师友探究】阅读课本37-44页,师友共同完成下列互助提纲:1.读P37-38图,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及例子。
2.阅读P39图文,找出大陆漂移说的基本观点和证据。
3.阅读P41.42图文,学习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4.读P42图2.22,把握六大板块的名称及分布。
第二步互助释疑【环节1:师友释疑】一、海陆变迁原因及例子1.“沧海桑田”原意是指,现代科学研究表明, . 和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此外,人类的活动,例如等,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2.师友举例:(1)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了古河流等一些遗迹(3)荷兰的围海大坝二、大陆漂移说阅读课本图文资料,师友完成以下问题:1. 大陆漂移说学说是国的科学家提出来的。
2.基本观点:2亿年前各大洲连成,它的周围是广阔的。
后来,原始大陆,缓慢地;现在形成的分布状况。
3.读图2.19和2.20,师友依据大陆漂移说,对图中的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三、板块的运动阅读课本图文资料,师友自主学习完成以下问题:背景:20世纪60年代,在学说的基础上,科学家提出学说。
05初中地理集体备课卡 - 地球的运动02

2.思考并能解释第1、2、3题中的关键词语,思考第4题,理解“极昼极夜、五带”等关键词语,弄懂“为什么”,准备口答。
④完成P19学习行动2、3、5,理解关键词“太阳高度角”。
7分钟之后,比谁能正确回答思考题,做对检测题,注意如有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请小声问同学,或举手问老师。
(3)假设地球的周期变短为12小时一天,我们的起居和作息时间又将会发生什么变化?
讨论结束,学生回答各自讨论结果,老师总结:地球自转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着深刻地影响,人们一直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这部分内容打印出来,根据自己需求手写)
课后反思
(这部分内容打印出来后,根据自己实际上课情况,填写反思)
答案要点:
北半球
太阳高度角
昼夜长短
地面获得的热量
夏至日
大
昼长夜短
多学习行动第3题答案要点:过渡语:能够正确回答第3题的同学请举手!在举手的学生中找后进生来回答,答错了,请尖子生进行更正。(指导学生从自然现象去讨论,学生讨论后教师出示参考答案)
答案要点: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太阳光线与当地地面的夹角称为太阳高度,地方时12时的太阳高度称为正午太阳高度,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冬季最小,夏季最大。
自学指导
请认真默读课本P18--19,结合看图,要求如下:
用横线在课文中画出下列1、2、3题答案,理解并准确记忆,力争自学后书面检测全对。
①你所在的区域,夏季白天时间长还是夜晚长?冬季呢?赤道上的各个地点,全年昼夜长短如何?
②赤道以外地区,不同季节,昼夜长短如何变化?北半球,南半球的昼夜长短各是如何变化?
XX中心学校六年级地理集体备课卡
七年级上册 地理 人教版 第二章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地理学科集体备课活页纸四大洋的面积顺序:太、大、印、北全部在东半球的大洋?全部在北半球的大洋?纬度最高的大洋?跨经度最广的大洋?第二步互助释疑【环节2:教师点拨】利用大洲和大洋的练习图,指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反复练习认图,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
第三步互助巩固【环节1:教师梳理】第三步互助巩固【环节2:师友巩固】1.快速说出字母代表的大洲名称及主要大洲分界线。
2.快速说出数字代表的大洋名称及大小和其特征。
第四步互助提高【环节1:师友检测】1.某月神秘火光照亮了临沂的夜空,陨石飞向地球,落入陆地可能性是()A.30%B.50%C.60%D.70%2.下列大洲中,被三大洋包围的大洲是( )A.大洋州B.南美洲C.非洲D.南极洲3.世界上最大的大洲是( )A.亚洲B.非洲C.大洋州D.南极洲4.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 )A.麦哲伦海峡B.巴拿马运河C.白令海峡D.苏伊士运河5.右图表示岛屿的是( )A.B.C.D.第四步 互助提高 【环节2:教师指导】 读世界海洋和陆地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大洲和大洋名称:C . E . H . I . K .(2)填出字母数字所代表的运河和海峡名称:① ③ ;(3)赤道穿过的大洲中除中国所在 外,还有 , , 。
(填代号)(4)世界最大的岛屿是北美洲的 。
四大洋中面积最大是 ,全位于东半球的是 。
第五步 总结提升 【环节1:师友总结】这节课,我收获了......我想对我的师傅(学友)说......第五步 总结提升 【环节2:教师提升】地表十分陆占三,亚欧非洋两美南。
亚欧两洲本一体,乌拉高加分两边;亚非原本喜相连,苏伊运河来割断;亚洲北美隔海望,白令海峡在中间;南北美洲要牵手,巴拿运河却阻拦;大洋洲,面积小,似断不断亚下边。
亚欧非洋东半球,南北美洲西半边,唯有南极搞独立,冰层覆盖称高原。
板书设计陆地 AB C D。
七年级下册地理 人教版 地理学科集体备课活页纸 第九章第一节美国第1课时

地理学科集体备课活页纸学科地理主备人总课时15课题第九章第一节美国课时第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读图说出美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组成。
2.根据资料说出美国的种族和人口的特点及其原因。
3.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分析美国的地形、气候、河湖特点。
4.了解美国工业的分布及其特点。
过程与方法1.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分析美国农业地区专业化与自然条件的关系,理解美国因制宜的农业发展。
2.运用资料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华人对美国繁荣作出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
2.通过认识美国人种存在的问题,培养种族平等的观念。
教学重点 1.美国农业带(区)的分布及其与自然条件的关系,理解美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实例。
2.美国发达的工业现状,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教学难点 1.根据资料说出美国的种族构成和人口特点及其原因。
2.运用地图和资料,理解美国因地制宜的农业发展。
课堂教学设计教学环节教学过程二次备课第一步互助探究【环节1:教师导入】以冬奥会美国入场现场引入本课。
第一步互助探究【环节2:师友探究】1、课本74页图9.1和77页图9.6说出美国在世界的位置、领土组成和地理位置(半球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2.结合课本76页图9.4说出美国的人种情况和人口特点及其成因。
3.结合课本77页图9.6和文字资料,分析美国的地形、气候、河湖特点。
4.结合课本77页图9.6及79页图9.10,说出美国农业地区专业化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并分析美国是如何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的?第二步 互助释疑 【环节1:师友释疑】过渡:我们在视频中看到美国的国旗是星条旗,它有什么寓意吗?1. 学生阅读民族大熔炉部分,说出美国在世界的位置、领土组成和地理位置。
过渡:我们从视频中发现美国运动员有白色和黑色人种,那么美国人种构成是怎样的?2. 说出美国的人种情况和人口特点及其成因。
第二步 互助释疑 【环节2:教师点拨】指导学生读图9.1,美国在世界的位置,分析美国的半球、纬度和海陆位置。
八年级上册地理人教版 地理备课 第一节 地形和地势

第二步 互助释疑
【环节 1:师友释疑】
1. 知识回顾:展示某一区域景观图,师友找一找陆地地形有几种。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地形是地表高低起伏的具体形态,有山地、丘陵、平原、 高原、盆地五种主要类型。通过看地形剖面图来复习每一种地形的海拔范围 和特点。 2.师友读教材图 2.1 和图 2.2,归纳我国地形类型多样这一特点。
3.师友合作:读教材图 2.6,找出我国不同走向的主要山脉,学友指图展示,
师傅给予补充和点评。
东西走向的山脉主要有:北部的天山山脉、阴山山脉; 中部的昆仑山脉、 秦岭; 南部的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主要有: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长白 山脉、 武夷山脉;台湾山脉。
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主要有:阿尔泰山脉、祁连山脉、小兴安岭。 南北走向的山脉主要有: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脉。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4.画一画:完成 25 页活动题 2,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分别将近似东西走向和 南北走向的山脉连接起来。师友展示自己画的图,教师明确山脉构成我国地 形的“骨架”。在山脉构成的“网格”当中,镶嵌着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 5.读教材图 2.2,找出空白图中序号所代表的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 和东南丘陵,并在教材图中圈画出来。学友指图展示,师傅给予补充和点评。 在师友展示时,教师利用课件图文资料适时补充地形区的景观图,强调每个 地形区的特点及不同地形的人们生产生活的差异。
第二步 互助释疑
【环节 2:教师点拨】
1.学生通过读教材 24 页地形与民俗材料,教师引导学生明确:人类在适应地 理环境,而地理环境又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2.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地形特征产生的影响。
第三步 互助巩固
【环节 1:教师梳理】
八年级上册地理人教版 地理备课 第一节地形和地势

地理学科集体备课活页纸第一级阶梯主要地形区有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
第二级阶梯的主要地形区有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
第三级阶梯的主要地形区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
5.读图交流讨论:我国的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水能资源的影响。
师友合作,逐项归纳展示地势对气候、对交通的影响,教师引导点评。
气候: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有利于暖湿气流深入内陆,形成较多的降水。
交通:顺着地势,我国众多大河滚滚东流,便利东西交通。
第二步互助释疑【环节2:教师点拨】读课本图2.11观察思考:(1)说说我国大型水电站的分布特点。
(2)从地势、水能资源的角度,说明这些地方为什么能建大型水电站?师友交流展示:(1)我国大型水电站主要分布在阶梯与阶梯的交界处。
(2)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水流急,水能资源丰富。
地势对水能资源的影响: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入低一级阶梯时,落差很大,水能资源极为丰富。
第三步互助巩固【环节1:教师梳理】第三步互助巩固【环节2:师友巩固】出示本节课需要掌握的内容,师友先共同检查掌握情况,教师再明确答案。
1.我国的地形和地势有什么特点?2.我国一、二级阶梯,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分别是什么?3.我国的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及交通、水能资源产生了什么影响?第四步互助提高【环节1:师友检测】1.下列四幅地形剖面示意图,能正确表示我国地势变化的是()A. B. C. D.2.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既沟通了东西交通,又产生巨大的水能,其原因是()A.地形复杂多样 B.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C.山区面积广大 D.山脉纵横交错,大致呈见网状分布3.下列山脉中,为我国陆地地势第一、二级阶梯分界线的是( )A.太行山 B.祁连山 C.贺兰山D.雪峰山4.下列关于我国地形对环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①西高东低的地势,便于海洋水汽进入,季风区广②地势阶梯分界线附近的河段落差大,水能丰富③地形类型多样,平原面积广大④山区面积广,有利于多种农作物的生长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第四步互助提高【环节2:教师指导】读下图,完成以下问题。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卡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课时

(六)年级(地理)教学设计
长度:从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
指示方向:东西方向指示方向:东西方向
数量:无数条
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
1. 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
个球体,这次航行 4 次跨越赤道
2.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
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3.地球仪的作用:借助地球仪认识地球的面
貌,了解地理事物的特征及其分布。
4.地轴不是真实存在的,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点叫两极。
对着北极星方向的点叫北极。
5.在地球仪上,与南极、北极距离相等的大圆圈叫赤道。
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
6.纬度越高,纬线长度越短;
7.度数相同的纬线,长度相等
(二)纬度互助学习 1任务:阅读书本第 6页,并观察地球仪,完成下列表
纬度
起始线
度数
划分代号
纬度
地区划分
大展身手 1
纬度的起始线:赤道(0°纬线)
纬度的划分:赤道向北和向南,各分90°,称为北纬和南纬,分别用“N” 和“S”表示。
大展身手 2
观察下列两组纬度,你能判断出它们是南纬还是北纬吗?请说明判断方法
绘制简单的示意图
大展身手 3纬度地区的划分:低纬度地区(0-30)中纬度地区(30-60)高纬度地区(60-90)
课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活动
二、增长速度较快
合作探究:合作完成P12活动1并讨论完成:
1、通过做题,可知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口增长特点是:
,原因是:由于提高和发展,人口死亡率,出生率。
2、我国的人口特点是
。(应用:现在,我国每年净增人口约1200—1300万,主要原因是)
三、分布疏密不均
1、计算我国人口密度
2、读图1—9合作完成P13活动题1—4
中国人口的地理分布是大致以至为界线:界线以东人口,原因是
;界线以西部地区人口,原因是
。
3、阅读教材了解我国人口分布情况,并分析归结我国人口分布特点:
。
4、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约为亿,占全国总人口的。今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城镇人口将继续。
四、我国的人口政策
阅读教材并完成:
1、自20世纪70年代初期我国大力推行政策,人口增过快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
地理课时备课卡《中国的人口》
设计:王光军审核:聂军之日期:9、3序号:3
课题
中国的人口
课型
新授
第1课时
备课时间
9、3
预习作业
一、数量世界第一
阅读教材第一框题及P10图,完成下列问题:
1、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我国总人口为亿,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以上,数量居世界第位。
2、读图1.8完成P11活动1、2
2、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人口基数,增长。
3、我国计划生育的基本内容是,。人口政策的具体要求是、、
、。
4、正确的人口观:人口的增长,必须同相适应,与相协调。
思考:我国为什么把计划生育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课堂小结
1、数量:亿,增长特点:快原因
2、中国的人口分布特点:不均匀,东西,人口地理界线:黑河—腾冲一线
我国人口最多的省级行政单位是,最少的是,学校所在省的人口数居全国第位。
学习目标
1.学会绘制我国人口增长曲线图,掌握我国人口特点,并分析我国建国前后人口增长特点,简单分析形成原因。
2.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分析归结我国人口分布特点。
3、结合实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我国人口政策。
课中学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学习内容
A、四川、西藏B、广东、海南C、山东、香港D、河南、澳门
4、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口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
A、商业贸易活动频繁B、人口居住地的自然条件有很大的改善
C社会劳动力需求量大幅度提高D、经济文化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
5、我国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的原因是()
A、东部人口密度大,西部人口密度小B、农村人口多,城市人口少
C、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D、人口增长快,同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6、我国人口数量居前两位的省级单位是()A、河南、山东B、广东、四川C、湖南、江西D、黑龙江、河北
7、我国人口地理界线是
人口特点是
人口分布特点是
3、人口突出特点:基数,增长。人口政策———基本内容:控制,提高。具体要求:,
基本国策:
达标检测
1、我国人口密度最小的省级行政单位简称:()
A、藏B、港C、台D、澳
2、实行计划生育以来,我国每年仍新增1200多万人,主要原因是()
A人口出生率高B人口基数大C人口死亡率小D自然条件好,经济发展快
3、我国人口最多和最少的省级行政区分别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