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用反比例解决问题

合集下载

部编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用反比例解决问题》学霸作业及答案

部编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用反比例解决问题》学霸作业及答案

用反比例解决问题第1关练速度1.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成什么比例?(1)装配一批电池,每天的装配数量与所需天数。

()(2)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

()(3)水池的容积一定,水管每小时的注水量与所用的时间。

()(4)在一定的时间内,加工每个零件所用的时间与加工的零件数。

()(5)体积一定,圆柱的底面积和高。

()(6)书的总页数一定,看过的页数与未看过的页数。

()(7)每天修路200m,修路的天数与修完路的长度。

()2.填表。

一种圆锥,它的体积(V)一定。

(1)根据表中数据判断,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成什么比例?为什么?(2)如果小红画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是7.2cm,那么高是多少厘米?4.同学们排队做广播操,如果每行站24人,正好站15行;如果每行站20人,可以站几行?(1)我会分析:本题中,每行人数和行数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是一定的。

每行人数和行数成()比例。

(2)我会解答:第2关练准确率5.下面是铺一间房屋的地面所用地砖的规格和块数的关系示意图。

(1)从图中可以看出,所需地砖的块数是随着()的变化而变化的,这两种量成()比例。

(2)当用每块面积为0.6m²的地砖铺地时,需要这种地砖()块。

(3)当用每块面积为()m²的地砖铺地时,需要这种地砖120块。

6.某工厂生产一种零件,现在生产每个零件所用的时间由技术革新前的8分钟减少到了5分钟,原来生产60个零件的时间现在能生产多少个?7.有一个班的同学到公园去划船,他们已提前租好了若干条船,现在如果增加一条船,正好每条船坐6人;如果减少一条船,正好每条船坐9人。

这个班共有多少人?8.甲、乙两人骑自行车从A、B两地同时相向而行,甲行完全程要6小时,甲、乙相遇时所行的路程比是3∶2,乙行完全程要多少时间?9.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的周长为75cm,以BC为底时,高是14cm;以CD为底时,高是16cm。

那么平行四边形ABCD的面积是多少?10.制作一批零件,甲单独完成要8小时,已知甲、乙的工作效率比是4∶3,那么乙单独完成要多长时间?第3关练思维11.一架飞机所带的燃料最多可以用6小时,飞机去时顺风每小时可以飞行1500km,返回时逆风每小时可以飞行1200km。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4 用反比例解决问题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4  用反比例解决问题

用反比例解决问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以前学过的用归总方法解答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能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反比例的量,加深对反比例概念的理解,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2.提高学生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能力和对反比例的判断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解答应用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归总应用题。

教学难点:正确分析题中的比例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一、设疑自探:1.一辆汽车行驶的速度不变,行驶的时间和路程。

2.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行驶的时间和速度。

看上面的题,回答下面的问题:(1)各有哪三种量?(2)其中哪一种量是固定不变的?(3)哪两种量是变化的?这两种量是按怎样的规律变化的?他们成是什么关系?3.这节课,我们就应用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解疑合探:1.教学例6(1)出示例6:书店运来一批书,如果每包20本,要18包。

如果每包30本,要捆多少包?(2)学生读题后,思考和讨论下面的问题:①问题中有哪两种量?②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③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2.做一做:课本P59“做一做”1、2题,让学生先判断两个量的关系,再进行解答。

三、质疑再探: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又掌握了什么新的本领?有哪些收获?2.你还有什么问题,提出来与大家一起讨论解决?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解决。

四、运用拓展:1.课本P61练习九第4题。

学生读题后,先说说题中哪个量是一定的,再独立进行解答。

2.完成练习九第5、6、7题。

3.总结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步骤是什么?。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用比例解决问题》一等奖创新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用比例解决问题》一等奖创新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用比例解决问题》一等奖创新教案《用比例解决问题》教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能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

2.掌握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1.经历思考量与量之间关系的过程,体会函数思想。

2.经历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动脑的习惯。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用正、反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难点:能依据正、反比例的关系解决问题。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学生准备练习本教学过程板块一复习铺垫,引入新课1.复习铺垫。

课件出示:(1)一辆汽车行驶的速度不变,行驶的时间和路程。

(2)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行驶的速度和时间。

提出问题:①每道题中各有哪三种量?②其中哪种量是不变的?③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相关联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学生讨论后解答)预设生1:(1)题中有速度、时间和路程三种量,速度不变,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

生2:(2)题中有速度、时间和路程三种量,甲地到乙地的路程不变,汽车行驶的速度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

2.引入新课。

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也可以运用比例知识来解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正、反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用比例解决问题)操作指导通过复习巩固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板块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活动1 用正比例知识解决问题1.课件出示教材59页例5。

张阿姨家上个月用了8 t水,水费是40元。

李奶奶家上个月用了10 t水,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2.读题,并汇报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预设生1:已知条件是张阿姨家上个月用了8 t水,水费是40元;李奶奶家用了10 t水。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正反比例》解答题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正反比例》解答题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正反比例》解
答题
正反比例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通过研究正反比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数与数之间的关系。

下面是对《正反比例》一课中解答题的解析。

1. 解答题一
题目:小明用20块钱买了5本书,如果每本书的价钱一样,那么每本书的价钱是多少?
解析:由题可知,小明用20块钱买了5本书,且每本书的价钱一样。

我们可以用反比例关系来解答这个问题。

设每本书的价钱为x元,则有正反比例关系:
20 / 5 = 5 / x
通过求解上述比例关系,可以得出每本书的价钱x为4元。

2. 解答题二
题目:运动会上,小红用1小时跑了8圈操场,那么3小时能跑几圈?
解析:根据题目,我们可以列出正比例关系式:小时数与圈数之间存在正比关系。

设3小时能跑的圈数为y圈,则有正比例关系:
1 / 8 = 3 / y
通过求解上述比例关系,可以得出3小时能跑的圈数y为24圈。

3. 解答题三
题目:一辆汽车以每小时60公里的速度行驶,行驶10小时能行驶多少公里?
解析:根据题目,我们可以列出正比例关系式:小时数与行驶的公里数之间存在正比关系。

设行驶10小时的公里数为z公里,则有正比例关系:
1 / 60 = 10 / z
通过求解上述比例关系,可以得出行驶10小时的公里数z为600公里。

以上是对《正反比例》解答题的解析。

通过解答这些题目,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正反比例的概念,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希望这些解析对你的研究有所帮助!。

2023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比例解决问题优秀教案(精选3篇)

2023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比例解决问题优秀教案(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比例解决问题优秀教案(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比例解决问题优秀教案第【1】篇〗《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用比例解决问题”(教科书P59—60的例5、例6,以及P60页做一做的内容,练习九3—7题。

)【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过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包括正、反比例的应用题,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

教材通过例5和例6两个例题,讲解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解法,使学生掌握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特点以及解题的步骤。

正、反比例应用题,首先要根据题意分析数量关系,能从题中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或积)是一定,从而判断这两种量是否成正(或反)比例,然后设未知数X,用比例解答。

判断过程也是正反比例意义实际应用的过程。

为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教学用比例的知识解答。

正、反比例应用题中所涉及到的基本问题的数量关系是学生以前学过的,并能运用算术法解答,本节课学习内容是在原有解法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参与,合作交流、发现归纳出一种用正、反比例关系解决一些基本问题的思路和计算方法。

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之前,已经认识了正比例意义和反比例意义,会判断生活中含有正、反比例意义的数量关系,也会解决生活中有关归一、归总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主要学习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含有归一和归总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

教学应用正比例解决问题,教材由张大妈与李奶奶的对话引出求水费的实际问题,为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解决,然后学习用比例的知识解决。

在学习用反比例的意义解决问题时,与学习正比例的方法相似,也是先让学生用已有的方法解决问题,然后学习用反比例的意义判断实际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也为中学数学、物理、化学学科应用比例知识解决一些问题作较好的准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教学⽬标:1.使学⽣进⼀步理解正⽐例和反⽐例的意义,学会⽤⽐例知识解答⽣活中的简单问题。

2.引导学⽣利⽤已学知识,⾃主探索,培养学⽣问题解决的能⼒。

3.感受⽐例知识在现实⽣活中的⼴泛应⽤,体会数学与⽣活的联系,渗透环保教育。

教学重点:⽤⽐例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的⽐例关系,并能根据相等关系列等式。

教学过程:⼀、激情导⼊1.⼀辆汽车⾏驶的速度不变,⾏驶的时间和路程。

2.⼀辆汽车从甲地开往⼄地,⾏驶的时间和速度。

看上⾯的题,回答下⾯的问题:(1)各有哪三种量?(2)其中哪⼀种量是⼀定的?(3)哪两种量是变化的?这两种量是按怎样的规律变化的?他们成是什么关系?⼆、民主导学任务⼀:⽤正⽐例知识解决问题1、出⽰例题:王叔叔开车从甲地到⼄地,前2⼩时⾏100千⽶。

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已地⼀共要⽤5⼩时,甲地到⼄地相距多少千⽶?(1)、学⽣⽤学过的⽅法尝试解决,教师巡视,请⽤不同⽅法解答的同学板演。

(让他们说说是怎样计算的?)师:⼤家从多⽅⾯思考,想出了许多合理的解答⽅法。

我们已经学过了⽐例的意义、解⽐例的知识,能不能利⽤⽐例的这些知识来解答这道题呢?(⽤正⽐例知识解决)2、出⽰思考题:(1)题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2)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例关系?(3)根据你判断的⽐例关系列出⼀个含有未知数的⽐例式吗?师:请围绕以上问题独⽴思考⽤⽐例知识解决这个问题的⽅法,再和同桌说⼀说。

师:结果会和上⾯的计算相同吗?同学们⾃⼰算⼀算吧!3、练习。

P60 1任务⼆:⽤反⽐例知识解决问题1、出⽰例题:3⽉12⽇植树节,学校组织同学们参加植树活动。

如果每班种30棵,需要12个班级。

如果每班种20棵树,需要多少个班级参加植树活动?2、尝试⽤⽐例知识解答师:同学们,你们能⽤⽐例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吗?请⼤家先独⽴思考解答,完成后再与同桌交流。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第1篇】【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熟练掌握简单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是让学生画线段图来分析题意,这部分内容是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也就是不同的解题思路来分析。

从而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种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为下一步学习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熟练掌握简单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例2分析一个数量的两个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确定把什么看作单位1学生不难理解,教学时,要画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学生就不会感到有太大的困难了。

例3分析的是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教学方法与例1相同。

【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解答稍复杂的`求一个数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思路,并能正确解答。

2、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培养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分析和掌握把什么量看作单位1及谁是谁的几分之几。

【教学难点】分析和理解两个数量的比校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难些。

【教学过程】备注活动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题意。

1、教师出示例2的情境图。

2、让学生结合图叙述题意。

活动二:动手画图,分析题意。

1、你能不能用上节课我们讲过的学习方法,借助于其它的方法来分析一下这道的意思呢?学生动手画线段图,分析。

小组交流。

与教师共同再一次感受如何画线段图。

(教师板书)重点让学生明确谁是单位1。

2、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确定解题的思路。

3、可能会有两种不同的思路。

教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

4、全班交流,订正。

5、问:这两种解法有什么区别?有什么联系?活动三:教学例3.教师出示例3。

1、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根据这句话应当把什么看单位1?3、学生试画出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4、学生自己解答。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分析的?与全班交流。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正反比例、比例尺的应用题及答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正反比例、比例尺的应用题及答案

正反比例的应用题1、用同样的方砖铺地;铺20平方米要320块;如果铺42平方米;要用多少块方砖?2、一间教室;用面积是0.16平方米的方砖铺地;需要275块;如果用面积是0. 25平方米的方砖铺地;需要方砖多少块?3、建筑工地原来用4辆汽车;每天运土60立方米;如果用6辆同样的汽车来运;每天可以运土多少立方米?4我国发射的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运行3周约3.6小时;运行20周约需多少小时?5、一种铁丝;7.5米长重3千克;现在有19.5米长的这种铁丝;重多少千克?6、汽车在高速公路上3小时行240千米;照这样计算;5小时行多少千米?7、修一条公路;4天修了200米;照这样计算;又修了6天;又修了多少米?8、小明读一本书;每天读12页;8天可以读完。

如果每天多读4页;几天可以读完?9、今春分配给学校一些植树任务;每天栽200棵6天可以完成任务;现在需要4天完成任务;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栽多少棵?10、农场用3辆拖拉机耕地;每天共耕225公顷;照这样速度;用5辆同样拖拉机;每天共耕地多少公顷?11、一艘轮船;从甲地从开往乙地;每小时航行20千米;12小时到达;从乙地返回甲地时;每小时多航行4千米;几小时可以到达?12、100千克黄豆可以榨油13千克;照这样计算;要榨豆油6.5吨;需黄豆多少吨?13、学校计划买54张桌子;每张30元;如果这笔钱买椅子;可以买90张;每张椅子多少钱?14、一对互相咬合的齿轮;主动轮有20个齿;每分钟转60转;如果要使从动轮每分钟转40转;从动轮的齿数应是多少?15、把3米长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测得影长1.2米;同时测得一根旗杆的影长为4.8米;求旗杆的高是多少米?16、一个机器零件长5毫米;画在图纸上是4厘米;求这幅图纸的比例尺。

(5分)17、地图上的26厘米;在比例尺为1∶1300000的地图上约是多少千米?(5分)18、李师傅计划生产450个零件;工作8小时后还差330个零件没有完成;照这样速度;共要几小时完成任务?19、用一批纸装订同样的练习本;如果每本30页;可以装订80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反比例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以前学过的用归总方法解答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能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反比例的量,加深对反比例概念的理解,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2.提高学生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能力和对反比例的判断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解答应用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归总应用题。

教学难点:正确分析题中的比例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1.一辆汽车行驶的速度不变,行驶的时间和路程。

2.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行驶的时间和速度。

看上面的题,回答下面的问题:
(1)各有哪三种量?
(2)其中哪一种量是固定不变的?
(3)哪两种量是变化的?这两种量是按怎样的规律变化的?他们成是什么关系?
3.这节课,我们就应用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解疑合探:
1.教学例6
(1)出示例6:书店运来一批书,如果每包20本,要18包。

如果每包30
本,要捆多少包?
(2)学生读题后,思考和讨论下面的问题:
①问题中有哪两种量?
②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③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2.做一做:课本P59“做一做”1、2题,让学生先判断两个量的关系,再进行解答。

三、质疑再探: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又掌握了什么新的本领?有哪些收获?
2.你还有什么问题,提出来与大家一起讨论解决?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解决。

四、运用拓展:
1.课本P61练习九第4题。

学生读题后,先说说题中哪个量是一定的,再独立进行解答。

2.完成练习九第5、6、7题。

3.总结
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步骤是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