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先词浅析
透过张词看婉约——浅析张先词的风格

浅析 张 先 词 的风 格
王 忠 杰
( 北 省 自动 化 工 程 学 校 , 湖 湖北 襄 阳
摘 要 :张 先 的 词 音 律 委 婉 , 构 缜 密 , 调 高雅 . 情 结 格 以 动人 , 北 宋 时期 婉 约 派 的 代 表 人 物 之 一 。 文 通 过 对 张 先 部 是 本 分诗词 的解读, 究婉约风格的清新、 探 圆润 、 柔之 美 。 阴 关 键 词 :张先 词 词 句分 析 婉 约 风 格
4 12 ) 4 0 1
柳 , 苏 、 , 美成 、 石 , 扬蹈厉 , 局一新 , 为 辛 为 白 发 气 而古 意渐 失 。 子野适得其 中 , 含 蓄处 , 有 发越处 , 含 蓄不似温 、 , 有 亦 但 韦 发 越 不 似豪 苏 、 柳 。规 模 虽 隘 , 格 却 近 古 。自子 野后 . 千 年 腻 气 一 来 , 、 之风 不 作 矣 , 令 我 思 子 野 不 置 。” 《 调 集 》 一 温 韦 益 在 别 卷 中 , 氏 也 有 类 似 评 论 :子 野 词 最 为 近 古 , 卿 而 后 , 色 大 陈 “ 耆 声
张先是 北宋时期 的著名词人 , 柳永齐 名 , 长小令 . 与 擅 偶 尔也作慢词 。 因写 过 “ 中 事 , 中泪 , 中人 ” 心 眼 意 的名 句 , 人 称 被 为 张 三 中 。又 因 常 常 列 举 自己平 生 得 意 之 句 : 云 破 月 来 花 弄 “ 影 ” 《 仙 子 》 ,娇 柔 懒 起 ,帘 幕 卷 花 影 ”《 朝 欢 》 ,柳 径 (天 )“ (归 )“ 无 人 ,堕 絮 飞 无 影 ” 《 牡 丹 》 ( 将 最 后 一 句 改 为 “ 柳 摇 (剪 )后 柔 摇 , 轻 絮 无 影 ” , 三句 皆有 “ ” , 称 “ 三 影 ” 张 先 一 坠 )此 影 字 世 张 。 生 仕途顺达 , 情 横溢 , 朋结友 , 流 时世 ; 词意韵 恬淡 , 才 好 风 其 意 象繁复 , 内在 凝 练 , 两 宋 婉 约 史 上 影 响 巨 大 , 是 使 词 由 于 他 小 令 向 慢 词 过 渡 过 程 中 的 一 个 不 可 忽 视 的功 臣 , 能 诗 及 乐 “ 府 , 老 不 衰 ” 《 林 诗话 》 下 ) 下 面 我 们 通 过 作 品分 析 解 至 (石 卷 。 读 张 先 词 的婉 约 风 格 。 结构深细缜密 , 视音律 。 重 情韵 高雅 婉 约 词 是 一 种 配 乐 歌 唱 的新 体 诗 , 其 诞 生 之 日起 。 跟 从 就 音 乐 结 下 了不 解 之 缘 。 中唐 以来 , 人 士 大夫 阶层 流行 歌 妓 舞 文 馆 和 文 人 填 词 的 宴 乐 之 风 。到 了北 宋 , 由于 商 业 发 达 , 市 繁 都 荣 , 风更 为盛 行 。 张 先 处 在 这一 时期 , 此 而 自然 不 免 沉 醉 其 中 。 柳 永 一 生 就 流 连 于歌 坊 青 楼 之 间 , 歌 妓 们 写 词 . 谓 “ 有 给 所 凡 井水饮处 , 有柳词 ” 必 。张 先 歌 词 创 作 , 转 典 丽 , 想 内容 虽 宛 思 未 曾突 破 “ 间 ” 围 , 他 创 制 了若 干慢 词 , 艺 术 形 式 上 , 花 范 但 在 为词体的变革做了准备。 在历 代 词 学 家 中 , 人 陈廷 焯 可 谓 张 先 的 知 音 . 张 词 捧 清 对 扬最 力。《 白雨 斋 词 话 》 一 云 :张 子 野 词 , 今 一 大 转 移 也 。 卷 “ 古 此前则 为晏、 , 温 、 , 段虽具 , 色未开。后此则为秦 、 欧 为 韦 体 声
浅谈张先词作特点与赏析

浅谈张先词作特点与赏析张先是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字子野。
词与柳永齐名,但在现代却没有像柳永那般受人欢迎。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张先中过进士,也当过官,故而其词大多反映的是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男女之情,对都市社会也有所反映。
张先的生平与苏轼、梅尧臣等人相交,喜爱吟咏诗词。
也是老当益壮,一生安享富贵,据传他八十岁时迎娶了一名十八岁的少女。
抛开他的个人生活,我们来解读一下张先词作。
张先擅长于小令,亦作慢词。
所以他在词由小令向慢词的过渡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我比较喜欢的是他所作的词,清新深婉,颇有情韵。
而张先所作之词,第一大特点便是擅长于表现歌舞音乐艺术的精妙。
这一特点在他的词中多处可循,以他这首《减字木兰花》为例。
全词“垂螺近额,走上红裀初趁拍。
只恐轻飞。
拟倩游丝惹住伊。
文鸳绣履。
去似杨花尘不起。
舞彻伊州。
头上宫花颤未休。
”这首词读完,一个少年舞女的形象跃然纸上。
在张先看来,舞女从起舞到急舞、缓舞再到舞罢,都不容他在词中有所删减,他用了三句话便将这一段完整的舞蹈记录了下来。
而作为观众,他也写出了自己的感受,就好像如今的我们看杂技一般,他也为舞女捏着一把汗,于是想用空中的游丝将她拉住。
直到一曲终了,舞女停下来舞蹈,她头上的宫花仍在颤抖。
在古典诗词中专门描写舞蹈的作品并不多见,而张先在这一方面是个行家,只用了四十四个字,将舞女的整段舞蹈和观众的内心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
而他第二大特点则是更为显而易见。
张先有一外号,称为“张三影”。
原因便是他善于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尤其是对物影的描写,以此突出景物的美感。
据考证,张先词中写影的地方多达29处,其中三句最为有名的,也是他外号中的三影。
一是“云破月来花弄影”《天仙子》、二是“娇柔懒起,帘押残花影”《归朝欢》、三是“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翦牡丹》。
此三句可谓是张先写影的巅峰,也是张先第二大特点的具体表现。
第三点则是此前说到的,张先改变了词的发展方向。
这一点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待,第一点是张先大量用词来赠别酬唱,扩大了词的实用功能。
木兰花般涉调张先翻译赏析

木兰花般涉调张先翻译赏析木兰花般涉调,乃是宋代文豪张先的一件杰作,他在《文苑英华》中的集萃之作。
这首词的创作兴起于宋代,旨在发挥词的想象力,表现出传统文化中“女性气质”的特性,也表达了社会上女性的生活状态。
木兰花般涉调,乃是张先笔下的极其出色之作,他以婉约优美之语,配上涩调,高调地表现了几个主要的主题:“女意”、“古风”、“芳华”、“清音”等。
他把语言中的节奏、押韵、意象、讲话等元素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彰显出词的完美和美学特质。
《木兰花般涉调》的开头,采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较为形象地描述了木兰花的芳香、花瓣的绽放以及繁花似锦的场景,突出了女性青春及其灿烂的气质。
张先把木兰花的美妙芳香比作“香风”,令人神往;把木兰花的花瓣比作“细雨”,令人心醉;把木兰花的繁花似锦比喻成“画图”,令人屏气凝神。
这些比喻词语彰显了木兰花雅致优雅的气质,宛如一股清新的天籁,使人心旷神怡。
在《木兰花般涉调》中,张先运用古风,赋予文章浓郁的古风气息,并借此传达出深厚的情怀。
他利用“仲夏之夜”、“离恨天”词语,传达出古今恋情的永恒,以及情人之间的深深相恋;运用“青衫泪”、“玉笛声”等词语,传达出男女之间的温柔情感;运用“月照山阴”、“夜夜霜飞”等词语,传达出传统文化中女性家庭及乡土之情。
虽然《木兰花般涉调》中把女性的心境描绘的淋漓尽致,但同时也展现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困境。
张先用“满楼都是无情的思”、“未觉世间已知音”等词语,勾勒出女性在社会中压抑的情绪。
由此可见,张先用流畅的语言抒发出自己对女性的关怀和惋惜之情,表达对传统文化的推崇。
总之,《木兰花般涉调》是宋代文豪张先的鉴赏文艺佳作,它凸显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气质的特性,把女性在社会中生活的困境和古老文化中女性家庭及乡土情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表达了张先对女性的关怀之情。
这首词充满了古典气质,令人流连忘返。
张先《天仙子》赏析

张先《天仙子》赏析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
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
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动,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1.水调:曲调名。
相传为隋炀帝所制,唐代很流行。
2.嘉禾:秀州别,治所在今浙江嘉兴。
3.倅:副职。
此处指判官。
4.临晚镜:晚上对镜自照。
5.流景:流逝的年华。
6.记省:清楚地记得。
7.并禽:成双成对的禽鸟。
8.落红:落花,飘落的花瓣。
手持酒杯听着那哀愁悲凉的“水调”乐曲,午后醉意醒了,可愁思仍难排解。
送得春天归去,那美好的时光何日才能回还。
晚上对镜自照,感伤时光流逝,人又老了。
过去的美好往事啊,白白地在心头烦扰。
双双对对的鸳鸯在池边交颈而眠,月亮从云缝中出来,银光满地,花影摇曳。
起风了,一重重帘幕密密地遮好了灯。
风儿还没有停,人也刚安歇,明天哪,又要是落花撒满了小径。
欣赏《水调》的歌声,高举着酒杯倾听,从中午的醉意中醒来,可是愁闷的心情还未醒。
春天呵,我送你归去,你什么时候再次回归?傍晚我面对着铜镜,感伤那流逝的光景,过去的往事与后会的约期,都是白白地篆刻在心中。
沙滩上栖息的鸟儿成双对,池塘上降临的暮色农农,谁把云层剪破露出明月——花儿在夜风中舞动美丽身影。
竹帘帷幕一重又一重,严密地遮掩着闪闪的灯光,风儿风向不定,人儿刚刚安宁,到明日看那凋落的红花,应铺满了路径。
此词细细品来,居然有种深沉的愁绪隐在其中,通过资料,加上我们的想像可以知道,那时的张子野正在嘉禾任通判一职,且生病,闲居在家,别人正在宴会上饮酒欢歌,而他却在水边亭上临风把酒,或许他听到的是酒宴上飘过来的《水调歌头》,一时不知是醉是醒。
于是他借这首词明写的是伤春叹时之情,实乃词人寄情于景,慨叹自己年老位卑,前途渺茫之意,颇有韵致。
上阕写伤春之情,显得愁闷无聊之极:“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
”本想听几曲《水调》,饮几杯美酒来化解心中的烦忧。
但听了几个曲子后,不仅没有遣愁,反而心里更添烦恼了,因不胜酒力不知不觉睡着了。
张先《剪牡丹·舟中闻双琵琶》赏析

张先《剪牡丹·舟中闻双琵琶》赏析《剪牡丹》张先舟中闻双琵琶野绿连空,天青垂水,素色溶漾都净。
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
汀洲日落人归,修巾薄袂,撷香拾翠相竞。
如解凌波,泊烟渚春暝。
彩绦朱索新整。
宿绣屏、画船风定。
金凤响双槽,弹出今古幽思谁省。
玉盘大小乱珠迸。
酒上妆面,花艳眉相并。
重听。
尽汉妃一曲,江空月静。
这首词是张先的得意作品之一。
“野绿连空,天青垂水,素色溶漾都净。
”这首词前三句是说,绿色的原野,上接苍穹;清空蔚蓝,好像与江水相连;白茫茫的江水明澈洁净。
词的开头三句,便是环境描写。
虽只三句,词人便以其拿手的炼字功夫,多方面多层次的画出了一幅江上美景,晴空与绿野相连,波光粼粼,天光云影,映于澄江之中,景象浑茫寥廓,而又十分寂静。
在这幅图画中,不难看出,作者还是围绕着一个“影”字在作文章。
“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
”这两句是说,岸边柳径没有人踪,唯有柳絮飘荡回转,而一点影子也不留在地面。
在这幅画面上,从构图的角度来看,似乎还缺乏特写镜头,“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正是绿野中的特写。
作者只是把眼前景物,率直写出。
淡墨一痕,不求奇峭,但妙处正在这里。
能以平淡的句子,把读者逗入意境,才见功力。
试想,岸边柳林没有人影,唯有柳絮随风飘坠,这样描写实在很一般化,加了“无影”二字,立刻灵动起来,那柳絮飞舞的轻盈飘忽,形神具出。
词人观察得如此细微,他好像在仔细的品味着飘忽无影的妙处。
“汀洲日落人归,修巾薄袂,撷香拾翠相竞。
”这三句是说,人物在风光明媚、落日斜照的汀洲上由远而近的走来,修长的巾带,薄薄的衫袖,雅丽非凡,她们是结伴春游。
“如解凌波,泊烟渚春暝。
”这是说两个美人登上自己的船,并停泊洲边,在水边过夜。
“彩绦朱索新整,宿修屏,画船风定。
”这是说,美女回到船上,换装梳洗,容颜更为娇丽。
夜深了,人们已经入睡,画船风定,万籁俱寂。
过片写美女回到船上,在一天的“撷香拾翠”以后,换装梳洗,以更娇丽的容颜出现。
“彩绦朱索”指五颜六色的彩带,是女子的装饰物,这里是以偏概全,泛指美人身上的衣饰。
张先诗词赏析

张先诗词赏析张先张先(990—1078)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吴兴)人,北宋词人,造语工巧,善作慢词,与柳永齐名。
天圣八年(1030)进士,任安陆知县,人称“张安陆”。
康定元年(1040年)以秘书丞知吴江县,次年为嘉禾(今浙江嘉兴)判官。
皇祐二年(1050年),晏殊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辟为通判。
四年以屯田员外郎知渝州。
嘉祐四年(1059年),知虢州。
明道元年(1032年)为宿州掾,后留恋山水,作诗自娱历任宿州掾、吴江知县、嘉禾(今浙江嘉兴)判官。
元丰元年卒,年八十九。
他“能诗及乐府,至老不衰”,其词大多抒写诗酒生活、男女之情,词风冶艳、语言工巧、情韵兼备。
曾因三处用“影”绝妙,世称张三影,著有《张子野词》(一名安陆词),存词一百八十多首。
醉垂鞭(正宫)双蝶绣罗裙。
东池宴。
初相见。
朱粉不深匀。
闲花淡淡春。
细看诸处好。
人人道。
柳腰身。
昨日乱山昏。
来时衣上云。
赏析:“东池宴”初见,淡妆轻扫,犹如初春闲花,美丽不似凡尘女子。
这首词神采飞扬、亦真亦幻,极富艺术感染力。
醉垂鞭(赠琵琶娘,年十二)朱粉不须施,花枝小。
春偏好。
娇妙近胜衣。
轻罗红雾垂。
琵琶金画凤。
双条重。
倦眉低。
啄木细声迟。
黄蜂花上飞。
赏析:词风妖冶、格调欢快,多角度花样赞美少女美好的模样。
南乡子(中吕宫)何处可魂消。
京口终朝两信潮。
不管离心千叠恨,滔滔。
催促行人动去桡。
记得旧江皋。
绿杨轻絮几条条。
春水一篙残照阔,遥遥。
有个多情立画桥。
南乡子(中秋不见月·中吕宫)潮上水清浑。
棹影轻于水底云。
去意徘徊无奈泪,衣巾。
犹有当时粉黛痕。
海近古城昏。
暮角寒沙雁队分。
今夜相思应看月,无人。
露冷依前独掩门。
赏析:这组情词,犹如温婉女子在耳畔倾诉相思。
前首先抒情,后写景,一腔深情欲说还休,后以秋景衬离愁,一片景,一缕愁,黯然销人魂。
菩萨蛮(中吕宫)忆郎还上层楼曲。
楼前芳草年年绿。
绿似去时袍。
回头风袖飘。
郎袍应已旧。
颜色非长久。
惜恐镜中春。
不如花草新。
画堂春张先诗歌鉴赏

画堂春张先诗歌鉴赏画堂春·外湖莲子长参宋张先外湖莲子长参差。
霁山青处鸥飞。
水天溶漾画桡迟。
人影鉴中移。
桃叶浅声双唱,杏红深色轻衣。
小荷障面避斜晖。
分得翠阴归。
此为词人夏日游湖之作。
词中“霁山青处鸥飞”、“水天溶漾”、“小荷障面”等句,都写得精丽流逸,是描绘湖上景色的好词。
因为是词人送给潘阆的组词作品之一,所以具有潘阆词的明显特点:词中融自然美与女性美于一境,写出了歌女天光水色之间的清歌妙发,表现出湖山和人物纯真自然的性灵。
上片起句开门见山,直写湖中美景。
江南湖泊往往是重重相连。
当外湖长满莲篷的时候,远远望去,高低参差,错落有致,比起荷花盛开,别有一番风味,此时正是游湖的好时光。
下句展开远景:“霁山青处鸥飞”,是写天放晴了,雨洗过后的青山,格外的青,而那青山映衬之间,几点翩飞的白鸥,显得格外的白。
“水天溶漾画桡迟。
”词人俯仰上下,只见水涵着天,天连着水,水天溶溶漾漾,融而为一。
游湖之人陶醉了,于是,任由船只鉴中缓缓地行。
下片由写景转为写人。
一叶扁舟载着美歌女游湖,美歌女所着的杏红衫子,在青山、绿水、蓝天的交相映衬下,更加加深了它的鲜艳色彩。
“偏西的阳光照射到游船上面”的特定环境,显示了美歌女不同凡响的身份。
“轻柔婉转的歌声”既表明了美歌女“性灵”之美,又反衬出她容貌之美。
“采了一枝荷叶用来遮面”,杏子红衫与荷叶绿水相映成趣互相生发,表现出一种鲜妍明媚的美。
结句“分得翠阴归”,语意双关。
既指荷叶的翠阴幽韵被女郎采来遮面;又指女郎的倒影随船而去,渐行渐远渐模糊,而绿色帷幕似的荷叶越来越近越来越明晰于眼前。
赏析宋词《天仙子》

赏析宋词《天仙子》宋词《天仙子》是北宋词人张先的佳作,全词如下: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
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
重重帘幕密折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上片写送春伤别、低徊往事的心绪。
听歌饮酒欲解愁,愁不可解,而惜春伤别情绪愈益增重,末句点出原委。
“空”字写出襟怀之寥落孤寂。
下片以周围环境和景物予以烘染。
禽鸟成双,而作者却形单影只,孤寂萧索,则隐然暗示出对青春年华情侣燕尔的往事之追忆。
花月弄影,由反面衬跌;垂帘挑灯,风紧人静,作正面渲染。
收拍绾合惜春伤离,余韵不尽。
“云破月来花弄影”句,下字精美,意境高妙,一向传诵人口。
这首词是作者在故乡吴兴度寒食节所作,上片句句景中有人,富于生活情趣;下片末二句写景之工,向为论者所称道。
全词充满着春天的旺盛生机,若非自注写作时间,难以令人相信是一个86岁的老人所作。
张先词在艺术上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善于以工巧之笔表现一种朦胧的美。
他以善于用“影”字着名。
这些“影”字句,往往动中显静,以朦胧飘忽的景物反映出幽冷宁谧的意境。
“云破月来花弄影”这一句,下字精美,意境高妙,一向传诵人口。
词人坐卧行止之间,心随云漫碧天,神伴月游银河,精魂早已飞逝。
此时此刻,词人但见沙滩禽鸟双双成对,而自己却形单影只,孤寂萧索。
则隐然暗示出对青春年华情侣燕尔的往事之追忆。
然而,往事既不可挽回,则只有空记省。
这三句是转折的关系。
从“后期空记省”一句中可知“往事”是曾经“记省”过的。
这里的“前期”,应当指的是青春时期与恋人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
这一段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先写听《水调》曲调思念往昔;再写醉酒醒来,依旧不见昔日恋人;第三句转到今日的“临晚镜”之“伤流景”,是说现在已经是春天了,“几时回”三字表达了一种不可挽回的悲哀。
“后期空记省”,是说曾经在好日子里“记省”过的往事,当此时又“空”而已“记省”,是一种青春反叛的思绪又占据了空虚落寞的情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先词浅析
【摘要】张先“能诗及乐府,至老不衰”(《石林诗话》卷下)。
其词内容大多反映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男女之情,对都市社会生活也有所反映。
语言工巧他以登山临水、创作诗词自娱。
词与柳永齐名,擅长小令,亦作慢词。
其词含蓄工巧,情韵浓郁。
题材大多为男欢女爱、相思离别,或反映封建士大夫的闲适生活。
一些清新深婉的小词写得很有情韵。
《一丛花令》中有“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之句,刻划闺中怨女的心理活动极为细腻生动。
贺裳在《皱水轩词话》中评此词尤为「无理而妙」。
诗歌在当代也享有盛名。
关键词:张三影花弄影剪影青门引过无影古今一大转移
北宋著名词人张先,他一生官运虽不亨通,却也没有太大的人生挫折,精力又强健,因而一生中流连风月,优游卒岁。
正因为有如此平坦的人生,对其词的创作风格有着一定的影响。
张先词的特点是明显的。
我认为他的词最为值得称道的地方便是对于自然景物的描写通过物影来表现景物的动态传神美和朦胧含蓄美。
他的“‘云破月来花弄影’,‘帘压卷花影’,‘堕轻絮无影’。
”便是因为这三句最为有名的描写影子的诗句被后人颂为“张三影”。
张先深知“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诗而传神,至矣,尽矣”“诗文有神,方可行远”这三味。
对古人主张的气韵生动、传其精神体味至深。
因此,他的词句中描写影子的句子有一种独特的动态传神美。
“送”影,“过”影,“坠”影,“押”影,“移”影,无一不动,这说明了他写影子的名句都是动态美。
有一种工致而不流动,神气索然的美。
他最为传神的描写还是“花弄影”:他引进了三个动词,特别是“弄”,将云、月、花人格化,从而赋予花影以生命,点点花影仿佛一下子幻成了翩翩起舞的百花仙子,姿态随风意。
其字面无风而让读者感到晚风习习——星空,闲云飘逸,花枝弄影,皆风动而致——因而更为精妙绝伦。
张笔下“弄”影的花枝悠然自得,摇摇欲坠(醉),颇有几分顾影自怜的姿态,着实令人拍案叫绝。
张先词中的“剪影”都是神态各异,精妙绝伦的,仿佛展现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幅的“无形画”。
既有“云破月来花弄影”那样精雕细刻的工笔画,也有“隔墙送过秋千影”大笔挥毫的写意画……它们幅幅都如画中之精品、神品。
正因为有中诗意葱葱而显得他词中的影情意绵绵,神韵悠悠。
读了张先的词后,我感到,动态传神美中最有神韵之影莫过于他那无痕迹之影。
他描写的柳絮影,“柳径无人,坠飞絮无影”,实在是脍炙人口的千年绝唱,韵味传神。
他描写的杨花影,有一种“无数杨花过无影”的美。
写无影之影,“无理而妙”,最能传神。
杨花,轻软、洁白、松散、透明,诗人在吟咏想象中该有影而实际上不见其影的“过无影”,极富有艺术的真实性,极具有艺术的感染力。
如果说动态传神美带给我们一种气韵生动、传其精神的感觉。
那么张先写影句中那种含蓄朦胧美则充分地激发了我们意趣横生的想象,引起我们丰富多彩的联想。
他那写影的名句皆“初如食橄榄,真味久愈在”。
他词中的朦胧美是在一种迷离不清、摇曳不定的环境下,展现出的正是诗人
迷离失落、惆怅迷惘的感情。
常常是朦胧的花影在朦胧的情中含苞欲放,朦胧的情感在朦胧的花影中颤栗,涌动。
达到一种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境界。
如《青门引》中那隔墙送过的抹着清辉的朦胧的秋千影与诗人思念“意中人”的茫茫然若有所失的心绪又融为一体,合二而一,情与景会,思与境偕。
张先词“影”的艺术,“影者情之影,情者影之情”。
“皆着我之色彩”,皆传“我”之感情,“一切影语皆情语”。
将“以影传情”的手法表现得淋漓尽致。
例如他在《青门引》描写的月夜秋千图,看似毫不经意地点染出一幅的彩绘。
看似一个清丽的女子形象并不在画面的中心,虽然不在中心却是重心,虽然不是主体却是“画魂”,诗人以注满深情的秋千影暗示了病根:思念佳人。
诗人“以影传情”的高超手法便体现在此:不露筋骨,便将缠绵深挚的情感婉曲含蓄地表达了出来。
唐宋许多诗人常将自己的情思融进“秋千”中,融铸成不可胜数的名句。
“秋千竞出垂杨里”“柳外秋千出画墙”等,而张先不落俗套,将自己的情感融进“秋千影”里,谱成表露心曲,抒发柔情密意的咏叹,折射出诗人强烈的感情色彩,令人耳目一新,使人拍手称快。
诸多词家常常将自己的感情移进杨花柳絮。
而张先也能够不因袭前人而是别具匠心将自己的情思融进“絮影”里,以纯净的笔触,抒发甘美之情,不但新颖别致,而且更富诗情画意,更含深情。
张先词中最大的特点,无疑便是他对影子描写的那独具匠心传神的笔端和朦胧的情感。
他一生中流连风月,优游卒岁。
因此,描写看舞听歌的场面也不少,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他能传神表现出那些歌妓才艺和表演的情态。
“垂螺近。
走上红烟初趁拍。
只恐轻飞。
拟倩游丝惹住伊。
”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写善歌者:“冰齿映轻唇,蕊红新放。
声宛转,疑随烟香悠扬。
对暮林静,寥寥振清响。
”使人如闻其声。
“啄木细声迟,黄蜂花上飞”描写了善舞者,引起了一种如见其人的联想。
张先对歌舞音乐艺术的精妙绝伦描写也是他词的一个特色。
另外,张先词还有两个特点:一是大量用词来增别酬唱,以往词只是写给歌妓演唱,而张先打破了惯例,在文人的社交场合中,也常常用词来酬唱增别。
这类唱和之作,艺术上未必精致,但扩大了词的日常交际功能,从而在观念上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
二是率先用了题序,将日常生活引入词中。
缘题赋词,写眼前景色、身边事,使得词的题材趋向贴近作者的日常生活,改变了以往词作有调而无题的传统格局,也加强了词的纪实性和现实感。
这两个特点虽然并不能同他写影的成就相比较,但是,对于文学史的贡献却是很大的。
正因为如此,张先词被人视为“古今一大转移”。
08级汉语言文学<3>班徐凯学号:010108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