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的产生演变和发展(上)
简述词的产生与发展

词(语言中的基本单位)的产生与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以下是对词产生与发展的简要概述:
1.词的产生:
词是语言中具有特定意义和形式的音义结合体,是人类思维和交流的工具。
关于词的产生,学术界存在多种观点,以下是其中一种被广泛接受的理论:
音义结合说:语言中的词最初是由音和义直接结合而成的,即音义结合体。
这种观点认为,语言中的词起源于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声音和意义的联系。
声素形成说:一些学者认为,语言中的词最初是由简单的声音单位(声素)逐渐组合而成的。
这些声音单位代表了一定的意义,最终形成了语言中的词。
2.词的发展:
词的发展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语言中的词在形式、意义和功能等方面不断演变的过程。
词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
社会变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需求和观念发生变化,语言中的词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文化交流: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会导致语言中的词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从而产生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语言创新:语言中的词也会随着语言创新和演变而发生
变化。
这可能包括新词的产生、旧词的淘汰、词的引申义和转义等。
语言接触:当一种语言与另一种语言接触时,语言中的词可能会受到对方语言的影响,从而发生演变。
词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语言学家和研究者们通过对语言的深入研究,试图揭示词的产生与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词汇的发展演变

跨文化交流促进词汇创新
文化交流与借词
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促进了语言之间的借词现象,使得不同语言的 词汇库更加丰富多样。
文化融合与词汇创新
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融合现象也促进了词汇的创新,如“中西合璧 ”、“日式英语”等。
全球化背景下的语言趋同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不同语言之间的趋同性逐渐增强,一些国 际通用词汇逐渐普及并被广泛使用。
英语借词现象
语言混合现象
在英语与其他语言交流过程中,出现了语言混合现 象,如“中式英语”、“西班牙式英语”等。
随着英语的全球化,许多英语词汇被其他语 言借用,丰富了各国语言的词汇库。
英语对各国语言的影响
英语的普及和广泛使用对各国语言的词汇、 语法和发音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网络时代新型词汇现象剖析
具体性
词汇多源于具体事物或现 象,抽象概念较少。
情感色彩
词汇中常带有强烈的情感 色彩,表达人们对事物的 直观感受。
早期人类交流与词汇形成
01
02
03
口头交流
手势与体态
模仿与创造
早期人类通过口头语言进行交流, 词汇在口语中不断形成和演变。
手势和体态在早期交流中占据重 要地位,为词汇的形成提供了丰 富的素材。
02 古代文明对词汇的丰富和 拓展
古希腊罗马文化影响下的词汇
古希腊罗马神话与传说
法律与政治制度
大量神话和传说人物、事件被转化为 词汇,如“阿波罗”(太阳神)、 “雅典娜”(智慧女神)等。
古希腊罗马的法律和政治制度也丰富 了词汇,如“民主”、“共和”、“ 宪法”等。
哲学与科学思想
古希腊罗马的哲学和科学思想对词汇 产生了深远影响,如“原子”、“逻 辑”、“辩证法”等。
宋词的发展演变过程

宋词的发展演变过程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
以下是宋词的发展演变过程的详细介绍:1.宋词的起源:宋词起源于唐代,是诗歌的一种变体。
在唐代,诗歌已经达到了极高的水平,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于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方式有了更高的要求。
于是,一些人开始尝试用长短句的形式来表达情感和思想,这就是宋词的雏形。
2.宋词的发展:宋词在唐末五代时期开始逐渐发展壮大,当时的文人开始关注词的音韵和词牌,开创了词的新篇章。
到了北宋时期,宋词开始在文坛上崭露头角,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们开始注重词的意境和情感表达,使得词的文学价值逐渐提升。
3.宋词的繁荣:南宋时期是宋词的繁荣时期,当时的文学家们更加注重词的艺术性和情感表达。
南宋的词人们通过深入挖掘人类情感和社会现象,将词的创作推向了高峰。
同时,南宋的词人们还创新了多种词牌和表现手法,丰富了词的艺术形式。
4.宋词的演变:在宋词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多种流派和风格。
其中,豪放派以苏轼为代表,他的词作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婉约派则以柳永、李清照等人为代表,他们的词作温婉细腻、柔情似水。
此外,还有辛弃疾等人的田园派、山水派等。
这些流派和风格为宋词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得宋词的艺术表现更加丰富多彩。
5.宋词的影响:宋词的影响深远,它不仅在文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还对后世的音乐、戏剧等艺术形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宋词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被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地,为世界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总之,宋词的发展演变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各种流派和风格的出现为宋词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得宋词的艺术表现更加丰富多彩。
同时,宋词的影响也深远,它不仅在文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还对后世的音乐、戏剧等艺术形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今,宋词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被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地,为世界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现代英语词汇的演变和发展

现代英语词汇的演变和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语言不断发展演变,英语作为一门全球通用的语言,其词汇也不断更新变化。
本文将探讨现代英语词汇的演变和发展。
1. 词汇来源的多样性现代英语的词汇是由多个来源形成的,其中最主要的来源是古英语、古法语和拉丁语。
古英语是英语的最早形式,它主要受到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影响。
古法语是公元11至14世纪使用的一种方言,最早来自诺曼底。
而拉丁语则是古罗马帝国的官方语言,也对英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语言的影响使得英语的词汇来源丰富多样。
2. 借词和外来词现代英语的词汇不仅来自于古代语言,还借用了其他语言的词汇。
这些词汇称为借词或外来词。
例如,英语中的“tea”一词来自于中国的茶,而“pizza”则来自于意大利语。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外来词在现代英语中变得越来越常见,也丰富了英语的词汇。
3. 新词的创造和发展现代英语中还出现了许多新词,这是因为科技、社会和文化的不断变化所带来的。
新词的创造可以是通过组合已有的词汇来形成复合词,比如“smartphone”,它是由“smart”和“phone”两个词的组合而成。
此外,新词还可以通过缩写、转化、重组等方式创造。
例如,“LOL”是“Laughing Out Loud”的缩写,用来表示笑的声音。
4. 网络和社交媒体对词汇的影响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新兴词汇在现代英语中变得越来越普遍。
网络用语和社交媒体术语的使用对英语词汇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例如,“selfie”就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词汇,它形容的是自拍照片。
这些新的词汇和短语的出现使得英语变得更加充满活力。
总之,现代英语词汇的演变和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
不同的语言和文化的影响,新词的创造和社交媒体的出现都对英语词汇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产生了影响。
人们对现代英语词汇的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这一全球通用的语言。
第十章汉语词义的演变

第十章汉语词义的演变在天天使用的语言中,细心观察一下,就不难发现,一天之内一周之内,这无时不用的语言竟起有种种的变化。
这种变化主要就显示在词语中。
把词语放到一个较长的时期中考察,它的变化更为明显。
所以有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词汇的说法。
对前代的文章要作注作释就是因为词的意义发生了变化,人们已经不能辨识其义了。
词义的演变既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又是词义本质的一种体现。
可以说词义的一切重要问题都与词义演变有密切关系。
在讨论词义的演变中,有两个原则必须明确,一是词义演变既是共时的语言现象,又是历时的语言现象,词义演变的过程和结果总是在时空间的条件中实现和完成的。
二是词义演变既可以在词形的依托下进行,在词义变化的同时,词形也相应发生变化。
也可以不涉及词形,在同一个词形的范围内发生意义生老病死的过程。
词义的演变牵涉到相当广泛的内容,为了准确认识,可以将复杂的对象进行分解,下面从三方面进行论述。
第一节词义演变的层次划分一、词义演变的两个层次:词语和义项前代学者对词义演变都进行过相当深入的研究,从古代的具体词义个别词义的发微考证式的词义演变梳理,到现代学者的归纳总结条理化的概括,体现了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规律的研究进展。
古代的研究当以清代段玉裁的成果最为突出,他集中挖掘了单个词内部的引申义系列。
现代的许多学者也对此发表了许多很好的意见。
王力在《古语的死亡残留和转生》一文论述了词语的消失、残留、转生三种情况。
[1] 如果再加上词语的产生,那么对以词为单位的词语演变现象就大体都包括在内了。
朱星在《汉语词义简析》中认为:汉语词义的发展可以分出创造新词新义;创新词,存旧义;淘汰无用的旧词旧义;把旧词换上新义,旧义被淘汰;在旧词旧义中引申出新义;词义深化等六种情况。
这种归纳相当注意词的意义与词的形式之间的错综复杂的交叉关系。
[2] 要全面地认识词义演变的全貌,首先有必要作词语的演变和单个词内义项的演变两个层次的划分。
因为词义演变在这两个层面上所表现出的变化活力、性质、是否与词形变化发生联系等方面都会有明显的不同。
古代汉语词义的变化

❖ 古代一些事物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很重要,有自己的名称, 后来这些事物不存在了,随着这些事物的消失,这些词就消 失了。
❖ 珽:天子用的玉笏,一种大圭,长三尺。天子与群臣相见 时手上拿的狭长的玉板,上可记事。
❖ 璋:古代贵族们举行祭祀、朝聘、丧葬时用的一种礼器,形 状象珪。
❖ 珪:上圆下方,天子诸侯在行隆重仪式时用。同“圭” ❖ 珑:古人求雨时使用的玉器,上面刻有龙。
❖ 访:古义是咨询。《尚书·洪范》:“王访于 箕子。”《左传·僖32年》:“穆公访诸蹇 叔。”两个“访”都是“咨询”义。《说文》: “讯谋曰访。”讯谋:问主意,广泛发地找人
商议,向人征求意见。大约在中古才有“探 访”“访问”义。杜甫《赠卫八处士》:“访旧 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访”的今义是拜访、 探访。 “访”的古义对象是事,今义对象是人。
❖ 文信侯去而不快。 《战国策·秦策五》
❖ 快哉,此风!
宋玉《风赋》
❖ 中古产生新义:
❖ ①迅速:《世说新语·汰侈》:“彭城王有快 牛,甚爱惜之。”
❖ ②锋利:《齐民要术·杂说》:“调习器械, 务令快利。”
⒉义项的减少
❖ 一个词原来有几个意义,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意义在历史的发展中 消失了。
❖ 坟:古义有:水边高地、土堆。
❖ 秦於是乎输粟於晋。 《左传·僖三十年》
❖
往者郡国诸侯各以其物贡输。 《盐铁论·本
议》
❖ 中古以后产生“失败”义。
❖ 此局全输矣。
杜光庭《虬髯客传》
❖ 不信君看弈棋者,输赢须待局终时。 白居易 《放言》
❖ 桓宣武少家贫,戏大输,债主敦求甚切。 《世 说新语·任诞》
❖ 快:上古表“喜悦、快乐”义,或“舒畅、畅 快”义。
词汇的发展变化

(2)词义的缩小 就是缩小词所概括的对象的范围。 就是缩小词所概括的对象的范围。 例如: 例如: “批判”,原义含有评论优点、指出错误两个方面,现在只 批判” 原义含有评论优点、指出错误两个方面, 剩下“分析、批驳错误”这一个方面。 批判他的错误思想” 剩下“分析、批驳错误”这一个方面。如“批判他的错误思想”。 (3)词义的转移 表示甲类对象的词转用指称与之有关 的乙类对象。 的乙类对象。 如:“行李”,原义指两国往来的使者,现在转移指出门时 行李” 原义指两国往来的使者, 所带的提包、箱子等。 所带的提包、箱子等。
第八节 词汇的发展变化和词汇的规范化
一、词汇的发展变化
现代汉语词汇是古代、近代汉语词汇的继续和发展。 现代汉语词汇是古代、近代汉语词汇的继续和发展。随着社 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随着人们实践领域的不断扩展, 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随着人们实践领域的不断扩展,词在不断 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新词不断地产生,旧词逐渐地消亡;同时, 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新词不断地产生,旧词逐渐地消亡;同时, 词的语义内容和词的语音形式也不断地发生变化。 词的语义内容和词的语音形式也不断地发生变化。
d、词语的简称得到了空前发展。 词语的简称得到了空前发展。 如:空调(空气调节器) 空调(空气调节器) 电教(电化教育) 电教(电化教育) 彩电(彩色电视机) 彩电(彩色电视机)
2、旧词的逐渐消失和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一些标志旧事物、旧观念的词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一些标志旧事物、旧观念的词语, 有的逐渐在语言中消失了,有的逐渐缩小使用范围。 有的逐渐在语言中消失了,有的逐渐缩小使用范围。 如:丫环、童养媳、变工队、堡垒户、堡垒村。 丫环、童养媳、变工队、堡垒户、堡垒村。 旧词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刚开始产生时是新词, 旧词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刚开始产生时是新词,随着社会的 发展,有的很快变成旧词。 发展,有的很快变成旧词。 比如, 大跃进” 比如,“大跃进”、“文化大革命”中出现的一些词语: 文化大革命”中出现的一些词语: “土高炉、文斗、武斗、红卫兵、黑五类、忠字舞”。 土高炉、文斗、武斗、红卫兵、黑五类、忠字舞”
词的兴起与发展

然而可惜,苏轼这一改革在北宋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并成为风气,他的“以诗为词”及不协音律曾遭到过很多人的非议。苏门词人不少,豪放词却不多,。秦观是苏门词人,风格却与柳永接近,词律工巧,词境凄婉,使北宋婉约词的典型。</P>
北宋末年,卞京词坛被歌功颂德和点缀生平的应制词、征歌逐醉的颓靡词、无聊的应酬词所充塞,徽宗崇宁间,建立音乐官署大晟府,以周邦彦为提举,会集词人乐师讨论古音古调并创制新乐,依其体格填词,北宋词坛,从柳永、秦观到周邦彦,一脉相承的倾向很明显,那就是:文人词所走的道路越来越形成格式化。而周邦彦正是以高度形式格律化而成为北宋末年“婉约派”的“集大成”者。</P>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的产生演变和发展(上)导读:第一节、词的产生和演变一、词的名称词是曲子词之简称,即有歌谱的歌词。
清宋翔凤《乐府余论》云:“以文写之则为词,以声度之则为曲。
”说明词是一种密切配合音乐用以歌唱的新兴抒情诗体。
其别称很多:乐府:词最初能合乐,故有此称。
如苏轼有《东坡乐府》,宋人把它称之为“近体乐府”。
如欧阳修词三卷称为“近体乐府”。
也有称之为“寓声乐府”,如贺铸词集叫“东山寓声乐府”;也有称之为“新乐府”的,如元好问有“遗山新乐府。
”也有叫“倚声”,或“歌曲”的,宋姜夔词集叫《白石道人歌曲》;也有叫“乐章”的,如柳永词集叫《乐章集》。
还有叫“琴趣”的,如黄山谷有《山谷琴趣外编》。
长短句:因句子长短不齐,故有此称。
宋秦观词集叫《淮海居士长短句》。
诗余:因它是在诗之后发展起来的,与近体诗有密切关系,故有此称。
宋宁宗庆元间编有《草堂诗余》(传为胡仔所编,不可信)语业:《碧鸡漫志》卷二说:“陈无己所作(词)数十首,号曰语业。
”杨炎正词集号曰《西樵语业》,名称多达20余种。
在之众多名称中,词是正名、通名,是曲子词、曲子的简称。
其它均为别称。
什么是词?王力先生定义为:词“是一种律化的、长短句的、固定字数的诗。
”但必须加上一句:它与音乐紧密联系在一起。
二、词的起源1、关于词的起源有各种看法。
目前学术界看法尚不统一。
①或云南朝乐府里某些歌辞即其雏形。
如梁武帝萧衍有六首乐府、《江南弄》、《龙笛》、《採莲》、《凤笙》、《采菱》、《游女》、《朝云》。
如武帝《江南弄》云:众花杂色满上林,舒芳耀绿垂轻阴,连手躞蹀(xièdié)舞春心。
舞春心,临岁腴(yú)。
中人望,独踟蹰。
沈约亦有《江南弄》四首,调格字句全同,并同有转韵。
可知《江南弄》已成定格,诸家所作,都是依其调而为其辞者,与往昔乐府诗不同。
故认为填词萌芽于齐、梁时代。
②产生于隋代。
此说较流行和普遍。
王灼《碧鸡漫志》卷一说:“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
”张炎《词源》卷下也说:“粤自隋唐以来,声诗间为长短句。
”如《河传》和《杨柳枝》两调,前者乃“炀帝将幸江都时所制”(《碧鸡漫志》),后者乃是“亡隋之曲,炀帝将幸江都,开汴河,种柳,至今曰隋堤,有是曲也。
”(后蜀何光远《鉴戒录》)。
这两调可能是隋代民歌,可见词起自民间。
③认为产生于唐代。
如南宋朱弁《曲洧旧闻》说:“词起于唐人,而六代已滥觞矣。
”刘大杰认为“词出于乐府与由于唐代近体诗变化而来的一两说最有力。
”认为既产生于六朝乐府而变出于唐。
2、词的产生与音乐有关。
隋唐时期,音乐有三个系统——雅乐、清乐、宴乐。
雅乐是《诗经》所配的古乐,清乐乃汉魏六朝乐府诗所配之乐。
宴乐(又称燕乐、讌乐)是唐代从西域传进的乐曲。
其乐器以琵琶为主,琵琶四弦二十八调,音域宽广,表现力富丰,故能以压倒优势取代从容舒缓的雅乐和清乐,并吸引诗人纷纷为之作词应歌,词就是为配合这种燕乐而创作的。
《旧唐书·音乐志》:“自开元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
”可见正是这种胡类新声和里巷俗曲之结合,促成了词的真正兴起和发展。
词与音乐的结合方式与以往的诗歌不同。
大致而言,先秦时,以乐从诗,乐曲形式由诗之抒写情志的需要和体制所决定;汉至六朝,采诗入乐,主要入乐歌诗都必须依据曲题、声调、乐谱,经过协乐方可演唱,但乐府诗入乐,往往由乐工在文辞上进行分割拼凑以适应乐曲变化,辞曲并非完美结合,这种诗乐的情况与唐以来有意识地倚声填词是不同的。
因此,无论是诗经,还是汉魏六朝乐府,乃至唐代的五七言绝句,诗乐的结合方式大多是“选词以配乐”,唐宋词则是“由乐以定词”,即本备曲度,词人根据乐曲的旋律、节拍要求填上歌词。
最初依曲填词,词意与调名统一,中[河渎神]是祭赛河神之曲,所填词亦与赛河神有关。
但后来此曲普遍流传,不祭河神时也有人唱此曲,于是文人就用别的抒情意境填词,词意就与调名无关了。
初期小令,多为应歌而作,文句简明、词意一看便明,无需再加题目。
后来词的作用扩大,意境题材繁复,于是作者有必要再加一个词题或词序以说明词的创作动机及内容。
前者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后者如姜夔[杨州慢]、[齐天乐]等词均有较长的序。
3、词的产生与长短句有关。
乐曲需要与词相配,最初拿七言绝句,近体诗与之相配,充当歌词。
但繁复多变的燕乐曲调与整齐划一的五七言诗的整齐句式发生了矛盾,因此采取加和声和衬字的办法来填补节拍,后来有人把无意义的和声(即泛声)、衬字写上有意义的文词,因此,长短句应运面而生。
朱熹《朱子语类》云:“古乐府只是诗中间添却许多泛声。
后来人怕失了那泛声,逐一声添个实字,逐成长短句,今曲子便是。
”长短句在诗经、乐府里大量使用,和声魏晋时就有。
传为曹丕作的《上留行行》《瑟调》就用了和声:居世一何不用,上留田。
富人食稻与梁,上留田。
贫子食糟与糠,上留田。
贫贱一何伤,上留田。
禄命悬在苍天,上留田。
今尔叹惜,将欲谁怨,上留田。
上六处“上留田”意义不在,但在音乐上起了和谐划一的作用。
但这还是词。
当然,“和声”和“泛声”还不足以解决胡乐与诗的矛盾,于是“依曲拍为句”便成了词与音乐的结合方式。
从选词以配乐到由乐以定词,从歌诗之法到歌词之法,这就是词体的形成过程。
大体说来,词在燕乐风行的初盛唐于民间孕育生长,中晚唐、五代时经过一些文人的创作逐步成熟和定型,至两宋而大盛。
三、词的体制特点词“依曲拍为句”的独特体制有如下特点:1、依曲调为词调,不另立题。
每首词都有词调,这是因为每首乐曲都有曲名,词人据乐曲填上词后,便以原来的曲名为词名,而可以不根据词意另外立题(因而一种词调甚至有几十种别体)。
每个词调都有相对固定的形式,在字数、句数、平仄、用韵、分片上有定规。
表示调调名称的是词牌,最初词牌名称与词内容大多有关,如《浣溪纱》咏西施事,《渔歌子》咏渔父等。
但后来的词人则只依声填词、按谱填词,内容可以和词牌名称毫不相干。
而且同一词牌在流传中还派出一些不同的称呼,造成“同体异名”现象,如《念奴娇》又称《百字令》、《大江东去了》、《酹江月》等;与此相对而言,又有“同调多体”情况,即正体外还有许多别体。
如[满庭芳],《钦定词谱》列有晏几道、周邦彦、黄公度、程垓、赵长卿、元好问、无名氏等七体。
晏、周为正体,若黄词之减字、程、赵、元之添字为别体。
2、依乐段分片,片有定式。
“片”即遍,是音乐名词。
唐宋时把乐曲头头到尾演奏一次叫一遍;音乐演奏完毕称为“乐阙”,故一首词又可称一遍或一阙。
唐宋曲调大多分段,故词调也随之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种,而以双调为主。
双调是词的基本形式,在所有词作中数量最多,令、引、近、慢诸体皆有。
其中有上下片句式全同的“称重头”;有上下片开头句式不同的,称“换头”。
下片开头处又称为“过片”、“过变”、“过拍”等,表示由一段乐曲转入下段乐曲,这是词中关键处,历来受词学家重视。
三叠词根据形式的不同分为两种:一是双拽头,前两段句式、平仄全同,形式上好象第三段的双头,如《瑞龙吟》、《绕佛阁》等;另一种是非拽头,如《兰陵王》《戚氏》等。
还有一种三换头,即三段句式全同。
四叠词如南宋吴文英的[莺啼序],240字,为最长的词调。
3、依词腔押韵,韵位疏密无定。
近体诗一般逢双句押韵,词韵位却有疏有密。
韵疏者如[月下笛]、[早梅芳慢],上下片有六句一韵的;韵密者几乎一句一韵,如[渔家傲]。
这是因为词的韵位全由词腔的音乐片段所决定。
乐曲中的一小段称一均,一均相当于一韵。
词韵较诗韵宽,邻韵可通押,押韵方式亦不同于近体诗,有押平、押仄、平仄互押、入声独押及中间转韵等。
4、依曲拍为句,句式长短不齐。
最短者为一字句,最长者为十一字句。
词不仅句子长短不齐,即使五七言句,句法亦与诗有异。
五七言句在诗中一般是上二下三、上四下三,词则常驻为上一下四,上三下四。
如“渐霜风凄紧”(柳永《八声甘州》),“向南楼一声归雁”(陈亮《水龙吟》)等。
5、依唱腔用字,讲究四声。
因为词是用来歌唱的,因此,不仅和诗一样讲究平仄,甚至达到“三仄更须分上去,两平还要辨阴阳”的地步。
李清照在《词论》中甚而主张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
”所谓“诗律宽而词律严”,主要表现在审音用字上,即根据乐声的高下升降,来选择确定阴平、阳平、上、去、入等字,以使声腔与用字平仄取得一致,创造出一种能合之管弦、付之歌喉的歌调。
6、词的篇幅。
①从节拍(即节奏不同)不同来区分,有令、引、近、慢。
这原是音乐上名称。
“令”指体制短小的小舞小唱,多用作送酒曲、称酒令;后作为词学名词的“令”一般短调之辞。
令来自唐代的酒令。
因唐人于宴会时即席填词,利用时调小曲当作酒令,遂称为令曲,又称小令。
令字数偶尔也有长的。
如《六么令》,九十九字,《百字令》一百字(不过它是《念奴娇》别名)、《月生州令》长至二百十五字。
“引”本是琴曲名词,宋人取唐五代词曼衍其声,别成新腔,变名之曰“引”,如《千秋岁引》、《阳关引》等多取唐代同名旧曲展引而成,字数较旧曲为多。
引,来自大曲,是裁截大曲中前段部分的某遍制成,如《清波引》、《柘枝引》等。
引词中最短的是《翠花引》和《柘枝引》,都为二十四字,最长的是《迷神引》,九十九字。
又有《石州引》,一百零三字(不过它又名《石州慢》)。
近,又称为近拍。
近词最短的是《好事近》,四十五字,最长的是《剑器近》,九十六字。
近和引长于令短于慢,故称之为中调。
“近”是“近拍”的省文,意为腔调相近,在本曲与近拍曲之间存在一种同名而异曲的关系,如[荔枝香]和[荔枝香近拍]。
今存以“近”为名的曲牌,大多比慢曲短,比令曲长,节奏偏慢,多用散板或一板三眼。
“慢”,又叫“慢曲”,其特点在于曼声,曲调长,节奏慢,每一字声中有许多修饰,慢词主要特点在于调长,但其概念与一般所说的长调仍有区别,不能混用。
慢是慢曲子简称,与急曲子相对而言。
慢词中最短的是《卜算子慢》,八十九字。
此外还有摘片(从大曲许多遍内,摘取一遍,单谱单唱。
如《薄媚》摘遍,即摘取《薄媚》中入破第一的一遍)、序(摘取大曲散序中或中序中的一遍所制,如《莺啼序》)、增减字数等(如《减字木兰花》、《摊破浣溪沙》、《偷声木兰花》)偷、减意同,就韵脚上为偷声,就字数上为减少字。
摊,增加字。
②从字数而言分小令、中调、长调。
毛先舒《填词名解》中云:“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
”当然这种分法过于拘泥,一般说来,字较小者称小令,字数适中者称中调,字数较多者为长调。
最短者是竹枝词,14字,最长者为[莺啼序],240字。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