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从肺论治面部皮肤病案例

合集下载

倪海厦治痤疮、青春痘医案,麻杏苡甘汤,治皮肤病,实在治肺,杏仁润肺,薏仁去皮下湿

倪海厦治痤疮、青春痘医案,麻杏苡甘汤,治皮肤病,实在治肺,杏仁润肺,薏仁去皮下湿

倪海厦治痤疮、青春痘医案,麻杏苡甘汤,治皮肤病,实在治肺,杏仁润肺,薏仁去皮下湿倪海厦诊疗案例,仅供参考学习,请勿随意试药,试出问题本号概不负责。

倪医师病案纪录初诊日期:2008/05/13206-2 L, L,,,性别,F来诊原因:脸上长脓包暗疮.自去年胃炎吃完抗生素后发生.问诊:1、睡眠:很不好,每隔一小时会醒.2、胃口:时好时坏。

3、大便:每日行。

4、口渴:口渴有,口舌很干.5、手足温度:双足温。

6、掌额温度:7、头身:双颊有褐色斑点.8、其他:小便黄味厚. 甲状腺切除.睡时身时冷时热.左胸上方时痛.。

去年十月被告知钾过多9、无咳10、一直累倦怠望诊:1、舌诊:淡白红2、眼诊:瞳孔反应不好;肝区有圈纹;肺区有痰及白点脉诊:脉细小无力解说:(1) 麻杏薏甘汤治皮肤病,实在治肺,杏仁润肺,薏仁去皮下湿(2) 治面部病多在去风.白芷兼具去风及美白之功效.(3) 病人眼诊肝区多破洞故疏肝.解说:(1) 麻杏薏甘汤治皮肤病,实在治肺,杏仁润肺,薏仁去皮下湿(2) 治面部病多在去风.白芷兼具去风及美白之功效.(3) 病人眼诊肝区多破洞故疏肝.中药处方:(1) 麻黄三钱炮附子三钱细辛二钱→麻黄附子细辛汤治少阴症.半夏三钱南星三钱射干三钱紫苑三钱→配合麻黄为射干麻黄汤治肺中寒湿.杏仁三钱薏仁五钱→配合麻黄为麻杏薏甘治皮肤病柴胡三钱郁金五钱à疏肝黄连三钱黄芩三钱白芍五钱阿胶三钱→黄连阿胶鸡子汤补心阴不足治睡眠.白芷三钱→去褐斑使皮肤变白.石膏三两知母五钱→减胃口.服时加生蛋黄一枚五帖 9碗水煮成3 碗早晚餐前各一碗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出自汉·《金匮要略》。

本方又名“麻杏苡甘汤”。

【组成】麻黄半两(6克)、杏仁1个(6克)、薏苡仁半两(12克)、甘草一两(3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发汗解表,祛风除湿。

【主治】风湿在表,湿郁化热证,症见一身尽疼,午后发热加剧,脉浮数,舌苔薄腻。

【临床运用】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咳嗽、扁平疣及风湿热等病症。

枇杷清肺饮加味治疗痤疮(肺风、冲任不调、脾虚痰湿)

枇杷清肺饮加味治疗痤疮(肺风、冲任不调、脾虚痰湿)

枇杷清肺饮加味治疗痤疮(肺风、冲任不调、脾虚痰湿)
治疗方法:
1、以枇杷清肺饮加减为基本方:枇杷叶10g,桑白皮10g,黄连6g,黄芩10g,黄柏6g,炒山栀10g,生甘草6g。

肺经风热型:症见黑头或白头粉刺居多,伴红色丘疹,颜面潮红,鼻息气热,可伴痒痛,脉弦数,方选基本方加麦冬15g,玄参15g,生地10g;
冲任不调者,症见丘疹多发于口周或下颌,女性患者月经前加重,小腹胀痛,脉弦细,加当归10g,牡丹皮10g,赤芍10g,桃仁10g,生地6g,红花9g;
脾虚痰湿型,症见皮疹以脓疱、结节囊肿疤痕为主,或伴有纳呆便溏,脉弦,加党参10g,金银花10g,蒲公英15g,浙贝母9g。

置药锅中浸泡30分钟,煎煮2次,每次20分钟,2次滤液混匀,浓缩到200ml备用。

2、给药方法:给予中药煎剂200ml,每日1剂,早晚各服100ml,14天为1疗程,1疗程结束后停服3~4天,再进行下1疗程,治疗2疗程。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中叙述痤疮由肺经血热而成,治疗以清肺凉血为主,方中枇杷叶、桑白皮、黄连、黄芩清泻肺胃之热,祛风除湿。

生地、牡丹皮、赤芍清热凉血,解毒散瘀。

再加益母草、当归、桃仁以活血调经。

辨证论治体现了中医特色,中医药治疗取得较满意的疗效,但临床所见往往非一证一型,常多兼夹,而呈数证相间之候,故用药需灵活化裁。

皮肤病从肺与大肠论治

皮肤病从肺与大肠论治
“ 肺者 , 气之本 , 魄之处 也 , 其华 在 毛 , 充在 皮 。 肺 宣 其 ” 发卫气 , 达皮 肤 。卫 气 由来 自于脾 胃运化 而 生 的水 外 谷精微所 化生 , 于脉 外 , 行 依托 肺 的 宣发 功 能 , 于皮 充 肉, 促使皮 毛之 功能 的发挥 。即肺气 功能 正常 , 皮毛得 以温 煦 、 滋养 , 而发 挥 其卫 护 固表作 用 , 理 致 密外 邪 腠
为飧 泻也 。 ”
上相 互联 系 , 病 变 上 相 互 影 响 。“ 者 , 傅 之 官 , 在 肺 相
治节出焉。 肺气宣降正常则有助大肠传 导有节。一 ”
方面 , 气肃 降 , 调 气 机 , 助大 肠 传 导糟 粕 。唐 容 肺 通 下
川《 医经精义 ・ 脏腑之官》 所说 : 大肠 之所 以能传导 “ 者, 以其 为肺之 腑 。肺气 下 达 , 能传 导 。 另 一 方 面 , 故 ” 肺气肃降, 通调津液到大肠 , 使大肠润而不燥 , 以利传
W ORL CHI S D NE E MED CI Ma c . 0 0, 1 5, . I NE r h 2 1 Vo. No 2
皮 肤 病 从 肺 与 大 肠 论 治
钱 方 纪云西 蒋0 0 2 5 80 ; 广州 中医药大学脾 胃研究所 ; 3湖南中医药大学 0 级七 年制 ; 4 4广州中医药大学 中药学院)
导 糟粕 。总之 , 主肃 降气机 、 肺 通调 水道 有利于 大肠通
宋 金元 时期 , “ 与 大 肠 相表 里 ” 纳入 “ 合 把 肺 亦 肺 皮毛” 理论 的范畴 。金 ・ 张元素 《 医学启 源》 :肺之 日 “
经过研究和反复协调 , 葡语编委会最后决定根据方剂
组成 形式 , 将方剂 分为若 干类 型 , 每种类 型采取 不 同的 翻译 技巧 , 以达 到不 同 的翻 译效 果 : 如 , 于 名称 中 例 对 含有 中药名 的方剂 , 应采 取 汉 语 拼音 +拉 丁药名 的双 译 法 , 不 使 用 葡 语 对 应 词 , 桑 菊 饮 [o9j y ] 而 如 sn i n

欧阳卫权先生经方治疗皮肤病医案

欧阳卫权先生经方治疗皮肤病医案

欧阳卫权先生经方治疗皮肤病医案一、带状疱疹发热以桂枝加葛根汤、芍药甘草汤治愈案:胡xx,女性,50岁,初诊05年7月12日。

以发热、右腰腹部带状成簇丘疹、水疱疼痛1天来诊。

昨日出现发热,恶寒,并见右腰腹部起带状成簇丘疹、水疱,疼痛。

今日上症加重,遂来就诊。

现发热,T38.2℃,伴头痛、颈背痛,右腰腹起水疱疼痛,头汗出,口不干,欲呕,稍咽痛,胃纳减,二便可。

舌淡红偏暗,苔薄腻,脉浮细。

既往有糖尿病、高血压病史,一直服用降糖、降压药物,控制尚可。

此太阳中风,表郁不解,故发寒热、汗出;又邪郁肝经,不得宣泻,故肝经循行处水疱疼痛而作。

余并处两方。

先予桂枝加葛根汤以解表:桂枝10g,白芍10g,大枣10g,炙甘草6g,葛根15g,生姜2片,1剂。

嘱当晚水煎温服,覆被以候微汗出。

次予芍药甘草汤合瓜红草方加味:白芍30g,甘草10g,全瓜蒌30g,红花7g,桔梗15g,苍术10g,茯苓10g,1剂。

嘱次日上午水煎服。

外用入地金牛酊调新癀片外敷。

二诊05年7月13日。

诉昨晚7时许服药,10时体温即降,T37.3℃。

今晨体温即复正常。

恶寒、头痛、颈背痛、欲呕诸症均消失,精神转佳,右腰腹部水疱疼痛减轻,口不干,二便可,舌淡红偏暗,苔薄腻,脉细。

继以第二方加量予之;白芍60g,甘草15g,全瓜蒌40g,红花7g,苍术15g,茯苓15g,桔梗30g,3剂。

后未再复诊。

10月份患者带其女前来看痤疮,问及此事,诉服前药3剂已愈,遂未再复诊。

二、顽固性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以芍药甘草汤、四逆汤、当归芍药散、吴茱萸生姜汤治愈案:陆xx,男,70岁,当年抗美援朝老兵。

因左腰腹部疼痛1月余于2005年9月5日来诊。

有高血压、肺心病史。

2月前因肺心病发作入院抢救,住院期间突起左腰腹部大片水疱,痛如火燎。

经中西医等多方治疗1月余,疼痛不解,且异常剧烈,日夜发作。

痛甚时折腰缩腿、以头撞墙亦不可忍。

虽曲马多等多种止痛药亦难求得数小时之舒适。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剧烈如此,实属罕见。

皮肤病医案三则

皮肤病医案三则

每 日 1剂 ,水 煎 温 服 ,早 晚 各 1次 。药 后 疱 疹 无 新 发 ,疼 痛 明显缓 解 ,余 证 渐 消 ,原方 续 服 7剂 。药 后 疹消 痛 止 。去 清 热 解 毒 之 味 ,酌 加 益 气 养 血 扶 正 之
品 ,再 服 7剂 ,告 愈 。
其 支 者 ,从 缺 盆 上 颈 ,贯 颊 ” 。故 酌 加 升 麻 入 面 部 ,
子参 、陈 皮 、甘 草健 脾 以助 运化 。诸 药 合 用 ,药 证合
拍 ,故取 良效 。 案 2 :王某 ,女 ,3 1岁 。2 0 1 1 年 8月 1 6日初 诊 。
支 者 … … 属 胆 ,循 胁 里 ;其 直 者 ,从 缺 盆 下 腋 ,循 胸 ,过季 胁 ” 。该 患病起 左胁 下 ,乃肝 胆 经 所 循 之 处 ,
颇 深 。笔者 在 临证治 疗皮 肤 科 疾病 时 多 受启 发 ,每获 良效 。现举 病案 三则 如下 。 案 1 :詹 某 ,女 ,2 9岁 。2 0 1 1 年 4月 1 9日初 诊 。
湿 ,乃 生 痤 痱 …” ・ 劳 汗 当 风 ,寒 薄 为 鼓 ,郁 乃 痤 。 ”
的论述 ,此证 为风湿 郁 于肌 肤 ,失 于 发 散 。故 拟 祛 风 除湿 之法 。方 中薄 荷 、荆 芥 、 防风 、藿 香 具有 辛 温 发 汗兼 祛湿 之功 效 。考虑 到本 案患 者 疹发 于后 背 ,乃 太 阳膀 胱经 所循 之 处 , 《 灵枢 ・ 经脉》有 “ 膀胱足太 阳
和 营卫 。风灭 湿 除 ,气 血调 和则 病愈 。 案 3 :刘 某 ,男 ,4 9岁 。2 0 1 1年 1 O月 2 i 日初 诊 。患者 2天前发 现左 胁皮 疹 ,呈 带状 分 布 ,灼 痛 难 忍 。诊见 :左 胁下 皮 疹 前 至腹 中线 ,后 至腋 后 线 ,色 暗红 ,无 脓 疱 及 破 溃 ,伴 口苦 、纳 差 、便 于 、尿 赤 、 烦 躁 。舌 红 、苔 黄 腻 ,脉 滑 数 无 力 。证 属 肝 胆 湿 热 , 治拟清 泄肝 胆湿热 。以龙 胆 泻 肝 汤加 减 ,处 方 :龙 胆

青蒿鳖甲汤为主治疗面部激素性皮炎42例

青蒿鳖甲汤为主治疗面部激素性皮炎42例
胸 膜 , 胸 膜 的肥 厚 、 连 、 维 分 房 、 隔 、 裹 对 粘 纤 分 包
收 稿 日期 : 0 9 1 — 9 2 0 — 0 1
过 程 起 着 始 动 和 加 剧 作 用 .势必 给 治 疗 带 来 了新 的 困难 . 而影 响患 者 的肺 功 能 因此 在 强有 力 的 进 抗 痨 化 疗 同时 . 早 清 除 积 液 . 仅 可 解 除 肺 心 血 及 不 管 的压 迫 .改 善 呼 吸窘 迫 困难 ,减 轻 全 身 中毒 症 状 .更 重 要 的是 防 止 纤 维 蛋 白 的 沉 积 和 胸 膜 的 改 变. 而进 一 步促 进 胸 液 的 吸收 。所 以说 尽早 清 除 胸 腔 积 液 是 治 疗 结 核 性 胸 膜炎 . 轻 胸 膜 肥 厚 粘 连 . 减 提 高疗 效 的重要 手 段 结核渗 出性胸膜 炎属 中医学 “ 饮 ” “ 痛 ” 悬 、胸
关 键 词 激 素依 赖 性 皮 炎 青 蒿鳖 甲汤 黄 连 膏
中图 分 类 号 文章编号 R5 72 8 . 文献 标 识 码 A 1 7 -3 7 2 1 ) 3 0 4 -0 6 2 9 X( 0 0 0 — 0 5 2

由 经 方 葶 苈 大 枣 泻 肺 汤 加 味 而 成 方 中葶 苈 子 、 20 0 8年 3月 至 2 0 0 9年 9月期 间 . 笔者采 用吴 鞠 桑 白皮 以清 热 泻 肺 、 水 逐 饮 、 气 祛 痰 , 时 珍 通 《 行 降 李 温病 条辨 》 中滋 阴清热透 邪 之方—— 青蒿 鳖 甲汤 认 为 : 对水气 贲郁 于肺 而 喘急满 闷者 , 此 ( “ 非 葶 为 主治疗 面部 激素 依赖 性皮 炎 4 2例 . 取得 了较好 效 苈 子 ) 能除 ” 苏子 、 蒌 皮 、 壳 降气 化痰 、 不 ; 瓜 枳 利 果 . 现报道 如下

从肺论治中医美容的运用和意义探讨

从肺论治中医美容的运用和意义探讨

从肺论治中医美容的运用和意义探讨中医美容是在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指导下,研究损容性疾病的防治和损容性生理缺陷的掩饰或矫正,以达到防病健身、延年驻颜、维护和创塑人体形神美的有效手段和方法。

而绝大部分损容性疾病都是皮肤病,而各种美容保健的目的又大多是针对皮肤外在美观的,故中医美容以皮肤美容为主。

本文试从肺与皮肤的关系,阐述从肺论治在中医美容中的重要作用和独特价值。

1中医美容从肺论治的理论基础“肺合皮毛”理论指导下的中医美容在古医籍中已有记载,秦汉三国时期的生活美容技艺中,用于美容香身的药物如白芷、石菖蒲等均归肺经,宋金元时期,“肺合皮毛”理论与中医美容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把“肺与大肠相表里”也纳入“肺合皮毛”理论的范畴。

随着医学的发展其理论也进一步完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1肺主皮毛:《素问·六节脏象论》云:“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指出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皮毛,包括皮肤、汗腺、毛发等组织,是一身之表,也是中医美容的重要作用对象,有分泌汗液、润泽皮肤和抵御外邪等作用。

《素问·经脉别论》云:“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

皮毛的这些功能的发挥要靠肺不断输送精微物质以营养之,亦依赖于卫气和津液的温养和润泽,成为抵御外邪侵袭的屏障。

由于肺主气属卫,具有宣发卫气,布散津液,输精于皮毛等生理功能,故《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

1.2肺主呼吸:《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天气通于肺”,肺主呼吸之气,为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

人体通过肺,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吐故纳新,使体内外之气不断得到交换,从而保证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

肺主呼吸,对皮肤的新陈代谢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皮肤之汗孔有散气以调呼吸的作用,故又称为“气门”。

而肺宣发卫气,调节腠理之开阖,并将代谢后的津液化为汗液,由汗孔排出体外。

李可老中医治皮肤病验方

李可老中医治皮肤病验方

李可老中医治皮肤病验方李可老中医治皮肤病验方李可,男,汉族,山西灵石人,生于1933 年,毕业于西北艺专文学部。

逆境学医,经全省统考获中医大专学历。

曾任灵石县中医院院长,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山西分会会员,《中医药研究》特邀编委,香港《中华医药报》医事顾问,全国民间医药学术研究专家委员会委员、特约研究员。

致力于中医临床与研究46 年,崇尚仲景学说。

擅长融寒温于一炉,以重剂救治重危急症。

自创方剂28 首,对各科疑难杂症有独到的救治经验,是山西中医界独具特色的临床家之一。

李氏最突出之处是擅长以重剂附子、乌头类峻药抢救濒危病人,使数以千计的垂危病人起死回生,其中被西医下了病危通知书者已有百余人。

毋庸讳言,目前急救一般都是西医的事,然而,在他任职灵石人民医院中医科时,急救却是中医科的事,这在全国各医院中可谓绝无仅有,由此被著名中医大家邓铁涛称为“中医的脊梁”。

--乌蛇荣皮汤皮科治验录皮肤病很少危及生命,但顽固难愈。

患者痛苦缠绵,医者焦头烂额,确是医学一大难题。

故有"医生不治癣,治癣丢了脸"之谚。

作为基层中医,求治者五花八门,不允许自封专家,而把众多患者推出门去。

古代中医能以患者的疾苦为己任,随时改变自己的专业。

我辈虽在医学水平上望尘莫及,但为患者解除疾苦的赤诚还是有的。

于是逼上了皮科难症攻关之路。

初期,见皮治皮,搜集了大量外用方,以涂抹擦敷为能事,止痒消炎解除燃眉之急,也有小效。

但大多暂愈后发,此伏彼起,穷于应付。

此路不通,日久才渐有领悟。

皮肤病虽在皮肤肤节,却内连脏腑,并与情志变动、气血失和息息相关。

一切皮肤病的根本原因,首先是整体气血失调,"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然后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或长期接触有害物质,诸多外因趁虚袭人而致病。

则治皮之道,首当着眼整体,从调燮五脏气血人手。

见皮治皮,永无愈期。

遂创"乌蛇荣皮汤",执简驭繁,用治多种皮肤顽症,竟获奇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肺论治面部皮肤病验案肺实者,宜疏邪祛痰利气。

偏于寒者宜温宣,偏于热者宜清肃。

肺虚者,应辨其阴虚、气虚而培补之。

阴虚者,滋阴养肺;气虚者,补益肺气;气阴并虚者,治当兼顾。

本文所述之面部皮肤病证多为肺经风热,肺失宣降,湿热浸淫,痰湿蕴结。

治宜疏风清肺,化湿祛痰。

所用中药以泻肺、清肺、清热解毒、利湿化痰为主,常用桑白皮、枇杷叶、黄芩、金银花、陈皮、桔梗、猫爪草、茯苓等。

证属肺经风热、痰湿蕴结之痤疮,用清肺疏风化痰汤治疗;证属肺胃积热之酒渣鼻,用清肺泻火汤治疗;证属肺经风热、痰湿蕴结之面部皮炎,用清肺化痰消疹汤治疗;证属肺失宣降、湿热浸淫之面部湿疹,用宣肺清热利湿汤治疗。

从肺论治面部皮肤病,疗效满意。

现举4则医案,供参考。

1 痤疮案宋某,男,21岁,于2009年9月3日初诊。

主诉及现病史:面部起粉刺、囊肿3年。

3年前,面部起白头粉刺,时轻时重,未引起重视,久之,发展为脓疱及囊肿,内服外涂多种中西药物,无明显疗效,来中医门诊求治。

现症:丘疹色红,微痒,散在脓疱及囊肿,El渴,大便秘结;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西医诊断:痤疮。

中医诊断:肺风粉刺。

辨证:肺经风热,痰湿蕴结。

治法:清肺疏风,渗湿化痰。

方药:清肺疏风化痰汤。

药用:桑白皮10g,炙枇杷叶10g,黄芩10g,牛蒡子10g,金银花10g,连翘lOg,猫爪草10g,陈皮1Og,茯苓10g,北沙参10g,炙甘草10g。

水煎服,早晚各1次。

第三遍煎液局部湿敷。

二诊(2009年9月10日):上方用7剂,已无新生丘疹,脓疱渐消,二便通畅。

守方继服。

外用药同前。

三诊(2009年9月24日):上方又用14剂,脓疱及丘疹消失,囊肿明显回缩,二便通畅。

上方去黄芩、牛蒡子、连翘,加桂枝3g,又服l4剂,诸症悉除。

随访1年,未见复发。

按: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表现为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及瘢痕。

现代医学认为发病主要与雄激素、皮脂分泌增多,毛囊口上皮角化亢进,痤疮丙酸杆菌感染及遗传等因素有关。

中医病因病机多为素体阳热偏盛,肺经蕴热,外感风邪,熏蒸面部;过食辛辣及肥甘厚味,助湿化热,湿热互结,上蒸于面;肺胃积热,化湿生痰,痰湿凝结。

本案为素体肺经蕴热,复感风邪,加之过食辛辣肥甘,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熏蒸面部所致。

治宜清肺疏风,渗湿化痰。

方中桑白皮甘、寒,归肺经,泻肺平喘,利水消肿;枇杷叶苦、微寒,归肺、胃经,清肺止咳,降逆止呕;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善清肺胃胆及大肠之湿热,尤长于清中上焦之湿热;牛蒡子疏散风热,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消肿;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消肿散结;猫爪草化痰散结,解毒消肿;陈皮化痰;茯苓健脾渗湿;北沙参养阴清肺,益胃生津;炙甘草解毒和中,调和诸药。

桑白皮、枇杷叶、黄芩、牛蒡子、北沙参均直接作用于肺,或清,或宣,或养,而其他几味药通过疏散风热、化痰、渗湿,也起间接作用。

2 酒渣鼻案陈某,男,26岁,于2009年1O月19日初诊。

主诉及现病史:2年前鼻部潮红,未重视,久之,鼻部起丘疹,毛细血管扩张,曾用防风通圣丸及外涂药膏缓解,近期加重,求中医诊治。

现症:鼻部及面颊皮肤潮红,散在丘疹、脓疱,毛细血管扩张,口干,便秘;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西医诊断:酒渣鼻。

中医诊断:酒渣鼻。

辨证:肺胃积热。

治法:清肺胃之蕴热。

方药:自拟清肺泻火汤。

药用:桑白皮10g,炙枇杷叶10g,黄芩10g,黄连5g,猫爪草10g,陈皮1Og,丹参10g,天花粉10g,麦冬10g,炙甘草10g。

水煎服,早晚各1次。

第三遍煎液局部湿敷。

二诊(2009年lO月26日):上方用7剂,潮红消失,丘疹回缩,二便通调。

守方继服。

三诊(2009年11月9日):上方又用l4剂,丘疹、脓疱消失,毛细血管扩张减轻。

上方去黄连,加白术10g,茯苓10g,又服14剂,诸症悉除。

按:酒渣鼻是一种发生于鼻、面中部,以红斑、丘疹及毛细血管扩张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病。

现代医学认为与精神因素、颜面血管运动神经功能失调、胃肠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蠕形螨感染等有关。

中医病因病机为肺胃积热上蒸,复感风邪,血瘀凝结而成,或嗜酒之人,酒气熏蒸,复感风邪,交阻肌肤所致。

治宜清肺胃之蕴热,化痰散结消疹。

方中桑白皮、枇杷叶清肺化痰;黄芩清肺胃湿热;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猫爪草化痰散结,解毒消肿;陈皮燥湿化痰;丹参活血化瘀;天花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麦冬养阴生津,润肺清心;甘草解毒和中,调和诸药。

本案既属从肺论治,又应用了八法中的消法、清法、补法等。

祛痰、化瘀、解毒、养阴生津,痰瘀毒并治,消、清、补并用。

3 面部脂溢性皮炎案周某,男,31岁,于2009年9月15日初诊。

主诉及现病史:头面部起淡红色斑片、其上覆有油腻性鳞屑及痂皮、瘙痒2年。

在某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诊断为脂溢性皮炎,局部外涂2酮康唑及5 硫磺软膏缓解,停药后复发,皮损加重,面积扩大,求中医诊治。

现症:头、面、眉、耳均可见暗红色斑片,覆以鳞屑,头皮痂皮较重,瘙痒,咳嗽痰多,纳呆,便溏;舌红,苔腻,脉滑数。

西医诊断:脂溢性皮炎。

中医诊断:面游风。

辨证:肺经风热,痰湿蕴结。

治法:疏风清肺,祛痰化湿。

方药:自拟清肺化痰消疹汤。

药用:桑白皮15g,炙枇杷叶10g,黄芩10g,川贝母5g(研末服),前胡10g,桔梗10g,砂仁10g,白术10g,茯苓10g,白鲜皮1Og,刺蒺藜1Og,炙甘草10g。

水煎服,早晚各1次。

第三遍煎液局部外洗,每日2次。

二诊(2009年9月22日):上方用7剂,鳞屑消退,结痂脱落,瘙痒明显减轻,二便通畅。

守方继服。

三诊(2009年10月13日):上方又用21剂,痒止,疹消,咳止。

上方去黄芩、川贝母,又服7剂,诸症悉除。

随访1年,未见复发。

按:脂溢性皮炎是发生于头、面、眉、耳等处皮脂分泌活跃部位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以暗红色或黄红色斑片上覆以鳞屑或痂皮为特征。

中医病因病机为素体湿热内蕴,感受风邪;或平素血燥之体,复感风热之邪,血虚生风,风热燥邪蕴阻肌肤;或过食辛辣肥甘厚味,脾失健运,化湿生热,湿热蕴阻肌肤。

本案为素体湿热内蕴,风邪袭肺,肺失宣降,痰湿蕴阻肌肤。

治宜疏风清肺,祛痰化湿,消疹止痒。

方中桑白皮、炙枇杷叶泻肺平喘,清肺止咳,利水消肿;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清肺、胃、大肠之湿热;川贝母清热化痰,润肺止咳,散结消肿;前胡降气化痰,疏散风热;桔梗宣肺,祛痰,利咽,排脓;砂仁化湿行气,温中止泻;白术、茯苓健脾渗湿;白鲜皮、刺蒺藜疏风止痒;甘草解毒和中,调和诸药。

本案既要疏风清肺,又要化痰祛湿。

化痰既要消除已生之痰,又要杜绝生痰之源,本案所用化痰之品既直接作用于肺化痰,又通过清热、燥湿、降气而化痰,而祛湿主要通过健脾,且湿祛有助痰消,绝痰湿产生之源。

4 面部湿疹案钱某,女,29岁,于2009年1O月8日初诊。

主诉及现病史:面部起丘疹、渗出、瘙痒1年。

经某医院诊断为湿疹,口服西替利嗪片及外涂炉甘石洗剂,有所缓解,近2周因外感风邪及过食辛辣而加重,现求中医治疗。

现症:面部散在丘疹、脓疱,颊部尤重,已出现糜烂,渗出,瘙痒,咳痰,身热,心烦,口渴,大便干,尿短赤;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西医诊断:湿疹。

中医诊断:湿疮。

辨证:湿热浸淫,肺失宣降。

治法:清热利湿,宣肺化痰,消疹止痒。

方药:自拟宣肺清热利湿汤。

药用:黄芩10g,前胡10g,桔梗10g,川贝母5g(研末服),桑叶1Og,石膏2Og(包煎),知母10g,蝉蜕10g,防风10g,荆芥10g,白鲜皮1Og,苦参10g,车前子30g,(包煎),泽泻30g,苍术10g,炙甘草10g。

水煎服,早晚各1次。

第三遍煎液局部冷敷。

二诊(2009年1O月15日):上方用7剂,渗出止,痒减轻,热退,二便通调。

上方去石膏、苦参,继续口服及外敷。

三诊(2009年10月29日):上方又用14剂,丘疹大部分消退,瘙痒及咳痰止,二便通调。

守方又服7剂愈。

随访1年,未见复发。

按: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病因复杂,一般认为与变态反应有关。

中医病因病机多为禀赋不耐,风、湿、热邪阻于肌肤所致。

本案为饮食失节,过食辛辣厚味,脾失健运,湿热内生,复感风热之邪,肺失宣降,风湿热侵淫肌肤。

治宜清热利湿,宣肺化痰,消疹止痒。

方中黄芩清肺、胃、大肠湿热;前胡降气化痰,疏散风热;桔梗宣肺,祛痰,利咽;川贝母清肺化痰,润肺止咳;桑叶疏散风热,清肺润燥;石膏、知母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生津润燥;蝉蜕、防风、荆芥祛风解毒,透疹,利咽;白鲜皮、苦参清热燥湿,祛风解毒;车前子利尿通淋,渗湿,祛痰;泽泻利水消肿,渗湿,泄热;苍术燥湿健脾,祛风解毒;甘草解毒和中,调和诸药。

本案虽湿热较重,但仍以从肺论治为主,黄芩、前胡、桔梗、川贝母、桑叶、知母、石膏等主人肺经,清肺、宣肺、化痰,化痰有助于热退湿去;蝉蜕、防风、荆芥疏风、清热;白鲜皮、苦参、苍术燥湿;车前子、泽泻给湿热以出路。

我经常给别人讲道理,永远不要为了一个不爱你的人折磨自己。

但这句话其实就像放屁,因为一旦爱上一个人,就没办法控制自己。

我们在爱情里,从来都不是理性的。

后来有人问我,怎么忘记一个人。

我说,把酒喝够,把烟抽完,把黑夜熬成天亮,等你真的感觉疼了,你就忘记了。

不撞南墙不死心,大概就是这个道理。

别人苦口婆心的劝说,其实你一点儿都听不进去。

你害怕失去、害怕背叛、害怕从未拥有,你害怕的太多、心事太多,所以很难入睡。

那你就熬吧,等熬过了这一阵,你又会觉得其实生活还是很美好。

你要记住,所有关于感情的问题,都不要在深夜做决定。

无论分手还是牵手,无论坚持还是放弃。

因为女人啊,从来都不是理性动物,再加上深夜里的一杯红酒,一根香烟,感性越发强烈。

五年前第一次听梁静茹的《问》,歌里唱,如果女人,总是等到夜深,无悔付出青春,他就会对你真。

那时候真的傻到相信,用心爱一个人,就能把他留在自己身边。

现在才明白,在一起一辈子这种事,不是嘴上说了就可以。

外面的诱惑这么多,人的欲望这么大,而你能给的爱,其实就这么多。

后来我经常说,如果爱一个人又不可得,那就找个爱自己的吧。

别太累,别付出太多,别太委屈,你说你爱他所以无所畏惧,但你的感情和耐心其实就这么多,你无法永远输出。

总有一天它们会因迟迟得不到回应而枯竭。

等到那一天你会发现,哪怕再遇到喜欢的人,也没有力气去喜欢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