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区地表径流计算
水资源规划与管理重点

第一章绪论水资源的概念:广义:指地球上水的总体,包括大气中的降水、河湖中的地表水、浅层和深层的地下水、冰川、海水等。
狭义:指与生态系统保护和人类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的、可以利用的、而又逐年能够得到恢复和更新的淡水,其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
水资源的自然属性:流动性、可再生性、有限性、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多态性、不可替代性、环境资源属性。
水资源的社会属性:社会共享性、利与害的两重性、多用途性、商品性。
水资源的主要用途:生活用水、农业用水、工业用水、水力发电、生态用水。
水资源利用面临的问题:水资源短缺、洪涝灾害、水环境污染。
第二章水资源概况水的组成:可分为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和生物水四部分。
地球总水量为13.86亿km3。
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江河湖泊水(约占淡水总量的0.27%)和地下水中的一部分。
以年降水量和厚度计,大洋洲各岛(除澳大利亚外)水量最丰富,多年平均降水深达2170mm,年径流深达1500mm以上。
总体而言,世界上水资源总量是够用的,但全球淡水资源分布极不平衡,约65%的水资源集中在不到10个国家。
我国水资源分布状况: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有余有缺;我国水资源量的年际和季节变化很大,水旱灾害频繁。
第三章水资源的形成水循环:指水圈中的各种水体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落、下渗、地表径流的往复循环过程。
水圈中的各种水体在在太阳的辐射下不断地蒸发变成水汽进入大气,并随气流的运动输送到各地,在一定条件下凝结形成降水。
降落的雨水,一部分呗植物截留并蒸发,一部分渗入地下,另一部分形成地表径流沿江河回归大海。
渗入地下的水,有的被土壤或植物根系吸收,然后通过蒸发或散发返回大气;有的渗入到更深的土层形成地下水,并以泉水或地下水的形式注入河流回归大海。
水循环分为:大循环、小循环、内陆水循环。
从海洋蒸发的水汽被气流输送到大陆上空,冷凝形成降水后落到陆面,其中一部分以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的形式从河流回归海洋;另一部分重新返回大气。
径流系数取值-经验总结

径流系数取值-经验总结径流系数-定义任意时段内径流深度R与同时段内降⽔深度P之⽐。
⽤符号a 表⽰,即α=R/P,式中:a为径流系数;R为径流深度,mm;P为降⽔深度mm。
延伸含义:(1)地表径流系数,是指任意时段内的径流深度(或径流总量)与同⼀时段内的降⽔深度(或降⽔总量)的⽐值。
径流系数说明了降⽔量转化为径流量的⽐例,它综合反映了流域内⾃然地理要素对降⽔-径流关系的影响。
(2)径流指降落到地表的降⽔在重⼒作⽤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的⽔流。
可分为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两者具有密切联系,并经常互相转化。
(3)⽔⽂学中常⽤的流量,径流总量,径流深度,径流模数和径流系数等特征值说明地表径流。
⽔⽂地质学中有时也采⽤相应的特征值来表征地下径流。
影响因素:径流系数主要受集⽔区的地形、流域特性因⼦、平均坡度、地表植被情况及⼟壤特性等的影响。
径流系数越⼤则代表降⾬较不易被⼟壤吸收,亦即会增加排⽔沟渠的负荷。
地区差异:径流系数的地区差异:α值变化于0~1之间,湿润地区α值⼤,⼲旱地区α值⼩。
我国台湾地区河流年平均径流系数>0.7,表明径流⼗分丰富;径流贫乏的海滦河平原,年平均径流系数仅有0.1。
根据计算时段的不同,可分为多年平均径流系数、年平均径流系数和洪⽔径流系数等。
径流系数综合反映流域内⾃然地理要素对降⽔─径流关系的影响。
设计取值:根据《建筑给⽔排⽔设计规范》GB50015-2009(2009版)中4.9.6规定,给排⽔设计中⾬⽔设计径流系数取值可按下表(本规范适⽤于居住⼩区、公共建筑区、民⽤建筑给⽔排⽔设计,亦适⽤于⼯业建筑⽣活给⽔排⽔和⼚房屋⾯⾬⽔排⽔设计):各种汇⽔⾯积的综合径流系数应加权平均计算。
根据《室外排⽔设计规范》GB50014-2006中3.2.2规定,给排⽔设计中⾬⽔设计径流系数取值可按下表(本规范适⽤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城镇、⼯业区和居住区的永久性的室外排⽔⼯程设计):综合径流系数见下表:综合径流系数计算过程如下:(加权计算)综合径流系数=不同下垫⾯类型(地表径流系数)*不同下垫⾯的⾯积/汇⽔区总⾯积。
基于改进SCS-CN模型的降水径流预测

作者简介王婉婉(1999—),女,安徽宿州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水文水资源实验研究。
通信作者周超(1990—),男,安徽无为人,工程师,从事水文水资源实验研究。
收稿日期2023-10-28基于改进SCS-CN 模型的降水径流预测王婉婉1周超2杜富慧1王振龙2(1河北工程大学,河北邯郸056021;2安徽省(水利部淮委)水利科学研究院五道沟水文实验站,安徽蚌埠233000)摘要本文利用淮北平原五道沟实验站1972—2021年降水径流106场实测资料,以径流曲线模型(SCS-CN )为基础,确定了该地区的径流曲线数(CN 值),对模型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引入降水量与前期影响雨量优化模型主要参数(CN 值),验证期(2010—2021年)借助模型效率系数E 、R 2及RE 对传统SCS-CN 模型及改进后模型进行可靠性检验。
结果表明:(1)降水量P 和初损率λ为定值时,CN 值越大,对径流预测结果的影响越大;计算径流量Q 随初损率λ的增大呈减小趋势;随着CN 值增大,计算径流量Q 及初损率λ对CN 值的变化敏感性越低;当降水量越大时,初损率λ对降水量的敏感性越低,初损率λ的取值对计算径流结果的影响可以忽视。
(2)参数优化后的SCS 模型中的R 2=0.864,E =0.780,模型总体平均相对误差为26.67%,标准SCS-CN 模型的R 2=0.782,E =0.230,模型总体平均相对误差为366.67%,改进后模型评价指标均高于标准SCS-CN 模型,对研究区的径流预测更具有适用性。
关键词径流曲线模型;降水径流;前期影响雨量;初损率中图分类号TV121+.1;S1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24)01-0100-06地表径流作为水文循环的关键部分,是集雨灌溉的主要来源[1-2],但其会加剧土壤侵蚀、水源污染、洪涝灾害以及养分流失等[3-4],开展径流水文模拟研究,是进行产流预报、土壤侵蚀预报的重要基础。
最新径流系数取值-经验总结整理

径流系数-定义任意时段内径流深度R与同时段内降水深度P之比。
用符号a 表示,即α=R/P,式中:a为径流系数;R为径流深度,mm;P为降水深度mm。
延伸含义:(1)地表径流系数,是指任意时段内的径流深度(或径流总量)与同一时段内的降水深度(或降水总量)的比值。
径流系数说明了降水量转化为径流量的比例,它综合反映了流域内自然地理要素对降水-径流关系的影响。
(2)径流指降落到地表的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的水流。
可分为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两者具有密切联系,并经常互相转化。
(3)水文学中常用的流量,径流总量,径流深度,径流模数和径流系数等特征值说明地表径流。
水文地质学中有时也采用相应的特征值来表征地下径流。
影响因素:径流系数主要受集水区的地形、流域特性因子、平均坡度、地表植被情况及土壤特性等的影响。
径流系数越大则代表降雨较不易被土壤吸收,亦即会增加排水沟渠的负荷。
地区差异:径流系数的地区差异:α值变化于0~1之间,湿润地区α值大,干旱地区α值小。
我国台湾地区河流年平均径流系数>0.7,表明径流十分丰富;径流贫乏的海滦河平原,年平均径流系数仅有0.1。
根据计算时段的不同,可分为多年平均径流系数、年平均径流系数和洪水径流系数等。
径流系数综合反映流域内自然地理要素对降水─径流关系的影响。
设计取值:根据《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9(2009版)中4.9.6规定,给排水设计中雨水设计径流系数取值可按下表(本规范适用于居住小区、公共建筑区、民用建筑给水排水设计,亦适用于工业建筑生活给水排水和厂房屋面雨水排水设计):屋面、地面种类径流系数Ψ屋面0.90~1.00混凝土和沥青路面0.90块石路面0.60级配碎石路面0.45干砖及碎石路面0.40非铺砌路面0.30公园绿地0.15各种汇水面积的综合径流系数应加权平均计算。
根据《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中3.2.2规定,给排水设计中雨水设计径流系数取值可按下表(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城镇、工业区和居住区的永久性的室外排水工程设计):地面种类Ψ各种屋面、混凝土或沥青路面0.85~0.95 大块石铺砌路面或沥青表面处理的碎石0.55~0.65路面级配碎石路面0.40~0.50干砌砖石或碎石路面0.35~0.40非铺砌土路面0.25~0.35公园或绿地0.10~0.20 综合径流系数见下表:区域情况Ψ城市建筑密集区0.60~0.85城市建筑较密集区0.45~0.6城市建筑稀疏区0.20~0.45综合径流系数计算过程如下:(加权计算)综合径流系数=不同下垫面类型(地表径流系数)*不同下垫面的面积/汇水区总面积。
地表水资源量分析计算

地表水资源量分析计算刘英学【摘要】As surface water resources refer to precipitation stored in rivers, lakes and glaciers, it varies year from year and is always be expressed by river runoff. In this paper, surface water resources calculation method is explained and the total a-mount and distribution of surface water resources are analyzed to provide supporting data for decision-making department to strengthen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master water resources situation and optimize water resources scheduling.%地表水资源量是指河流、湖泊、冰川等地表水体中由当地降水形成的、可以逐年更新的动态水量,用河川天然径流量表示,阐述区域地表水资源量的计算方法,分析了地表水资源量及其分布规律,为加强水资源管理,掌握水资源动态,为决策部门对水资源调度、利用提供依据。
【期刊名称】《地下水》【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2页(P153-153,162)【关键词】地表水资源量;计算方法;水资源管理;依据【作者】刘英学【作者单位】河北省邢台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河北邢台 05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211.1+1地表水资源是指降水形成的地表水体的动态水量,用天然河川径流量表示。
区域地表水资源不包括过境水量。
1 山丘区地表水资源计算根据县域内水文站网分布等情况,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区地表水资源量计算。
地下水资源的重复量计算(1986年)

地下水资源的重复量计算(1986年)地下水资源的重复量计算(11986年)降水,地表水,地下水三者之间,由于自然作用,或人为作用,往往会相互转化,特别是地表水资源与地下水资源问的转化更为频繁.根据资源量只计算一次的原则,把排泄和补给量项中,或山丘与平原区的水资源中的重复计算或重复利用的量项分别清楚是十分必要的.依照现行的水资源开发方式和评价方法,重复计算是由于分区(分不同的计算区),分类(分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及?[总(计算水资源总量)而引导出来的重要问题,如果单独计算某一计算区某个资源量而不汇总时,则没有重复计算量的问题,但无论评价什么资源,大都免不了要汇总,要汇总便应扣除重复计算量,否则就会夸大资源量.根据以上情况,我们可把重复计算量分为两类,一类是地表水资源与地下水资源间的重复计算量;另一类是地下水资源问的重复计算量.现在把这两类重复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分述如下.一,地表水资源与地下水资源间的重复计算量地表水资源一般指天然地表水资源,它由河川径流和还原水量组成,为简便计算,这里仅以河川径流来代表地表水资源.同样地下水资源也应指地下水天然资源,这里所指的是"细则"规定的现状条件下的地下水资源.河川径流与地下水资源问的重复计算量的概念和计算问题分述如次:1,山丘区的河川基流量,即山丘区的地下水资源,全部是河川径流的重复计算量. 设山丘区的河川径流为Rm,地下水资源为Gm,重复计算量为Drgm,则山丘区的水资源总量Wm为Wm=Rm+Gm—Drgm (1)式中:Gm由二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河川基流Q基,也是地下水资源的主要部分.如图中的BDACB所示.另一部分为山前侧向流出量Q删港,如地下水资源图中的ACBA所示.故山丘区地下水资源Gm为Gm=Q基+Q侧津 (2)地下水资源与河川径流间的重复计算量是Q基,即山丘区重复Drgm图中的阴影部分.所以山丘的水资源总量,是河川径流加上山前侧向流出量,即:W=R+(Q基+Q侧溶)一Q墓=R+Q侧港 (3)2,平原区的地表水体补给量,即平原地下水资源的一部分,既是平原区河川径流的重复计算量,又是山丘区地下水资源的重复计算量.先叙述平原地表水体补给量与平原区河川径流的重复问题.平原的地表水体补给,包括湖泊,水库,河道,渠系,田问灌溉和人工回灌补给量.这些地表水体一部分来自平原本身,另一部分来自上游山丘区,来自山丘区的水量放在后面叙述,这里先研究来自平原区本身的水量,设平原区的河川径流为R,地下水资源为G,重复计算量为Dgp,则平原区水的资源总量w为: WpRp+Gp—Drgp (4)79其中平原地F水资源G由三部分组成:第?部分为降雨人渗补给量Q讯降,如图平原区水资源中的BAEFB.第二部分为地表水补给量Q丧朴,即G图中的CAEDC第三部分为山前侧向流人量,即由山丘进人平原区的侧渗量Q删簿,即Gr图中的ABCA.因此平原区的地下水资源GP为GP=Q雨溶+Q表补+Q侧溶…………………………………………………………(5)在开发利用地下水较少的地区,特别是南方地区,Q中有…部分要排人河道,成为平原区河川基流Q雨基,即成为平原河川径流的重复量,如Gr图中的AEFA,Q刚基与降雨人渗总量及潜水位与河水位的差等因素有关,且与地表水补给量的排泄和降雨人渗量的排泄难以分开,因此只能进行粗略的估算:Q雨基:Q雨灌望堕:01Q雨溶 (6)GP式中Q河排为平原河道的基流量,可用总补给量减去潜水蒸发量求得.01为平原区河川基流占占地下水资源的比例系数.(5)式中的Q丧补,其水源有二部分,~部分来自上游山丘区,叫做Q表补此部分在下面山丘区与平原区的重复计算中讨论.另一部分来自平原区的河川径流,它全部是河川径流的重复计算量,设这部分量为Q表补P.即Q表补m+Q丧补P=Q表补 (7)设平原区地表水体补给Q衷朴P占地表水体总补给量的Q丧补比例为02,即有Q表补P=02Q丧补 (8)Q表补=(1—02)Q表补 (9)式中02值可通过实地调查确定.所以,平原区的地下水资源与平原区的河川径流的重复量Drgp为:Drgp=Q雨基-I-Q表补P=01Q雨灌+02Q丧补 (10)即Drgp图中的阴影部分ADEFA.由此,平原区的水资源总量WP为:Wp=Rp+GP—Drgp=Rp-I-(Q雨溶+Q表补+Q1l9J灌)一(Qm草+Q表补P)=Rp+Q溶(1-01)+Q表补(1—02)+Q侧灌 (11)二,地下水资源本身问的重复计算量当估算地下水资源需要分区时,如按地貌分为山丘与平原区.或按行政区分为上计算区和下计算区等.现在就山丘区地下水资源和平原区的地下水资源问的重复计算量问题阐述如下:根据(2)和(5)式,山丘区的地下水资源为(Q基+Q侧溶).平原区的地下水资源为(Q 雨溶+Q裹补+Q删溶).其中山丘区的侧渗(侧向流出)即为平原区的侧渗(侧向流人).所以Q 侧藩是完全重复的,只能算一次.平原区地下水资源中的Q袅补,一部分来自平原区本身,(这在前面已叙述过了),一部分为自上游山丘区,来自山丘区的地表水体补给量占地表水体补给总量的比值为(1一o2),可根80据(8)式确定长江流域各平原的【J2采用值如下表:需要说明的是,柬自山丘地的地表水体补给量,一般情况下多为河川径流中的基流部分,但也可能包括部分地表水,应根据实际情况,只将其基流部分作为山丘区与平原区的重复计算量,在地下水资源总量中扣除.在地下水资源本身间还有一个重复利用而引起的重复计算问题,井灌回归量.根据资源量只计算一次的原则,应在评价分析时予以剔除,即由井灌回升的地下水位不计算补给量.如已经计算了,应在总补给量中减去,不作为以后运算的数据.三,地下水资源总量和重复总量计算1,地下水资源总量计算根据上述分析,地下水资源总量可由山丘区与平原区地下水资源的和扣除重复量求得:地区0.地区0._成都平原0南阳盆地0.3汉中平原0鄱阳湖平原0.4洞庭湖平原0.7太湖平原0.5江汉平原0.4中下游沿江平原0.5G=Gm+GI,-D呷g=(Q基+Q侧{I)+(Q侧{I+Q表补+Q雨謦)-[Q侧{I+Q表补(1-O2)】=Q基+Q蚋潞+Q雨謦+02Q表补 (12)式中G一地下水资源总量;G11_山丘区地下水资源;G——平原区地下资源;D呷g——山丘区与平原区的地下水量重复量.其他附号同前.(12)式如图中G的实线所包的面积.2,重复总量计算水资源总量计算时,需要首先了解重复总量,即了解山丘区和平原区与河川径流的重复计算总量为D,山丘区与河川径流的重复计算量为D,平原区与河川径流的重复计算量为Dr即,故有D=D喀m+DrgP=Q基+(0JQ雨基+02Q表补) (13)即图中D的阴影部分BDEFACB四水资源总量计算水资源总量应是地表水资源与地下水资源之和扣除重复总量求得,此处地表水资源以河川径流R1代替.设水资源总量w,即有:W=R+G—D=R+(Q基+Q侧渗+Q_雨渗+02Q表朴)一(Q丛+0iQ雨渗+02Q表补)=R+Q4海+(1.01)Q雨渗Itlttltllllt~ (14)从(14)式可知,流域的水资源总量是河川径流(R),山前侧向补给(Q侧潜)和消耗于潜水蒸发的降雨人渗补给量部分【(101)Q雨海】.换句话讲,水资源总量是河川径流加上平原区的不重复部分(如图中D的BCAFB)求得.五,成果的校核和合理性检查地表水资源,地下水资源,山丘区,平原区间的重复计算量关系复杂,容易混淆,为了判定计算成果是否正确可以从另一种途径进行校核估算.例如平原的重复量,可用下列方法估算.当e+Q净<Qi~ga+Q侧涪时则Drgp=GP一£一Q开净…………………………………………………………(15)当£+Q开净>Q雨海+Q侧溶日寸贝0D窨p=GP—Q雨j鑫一Q侧涪式中:e——潜水蒸发量;Q开净——开采净消耗量.其它附号同上.由于流域水资源总量可以定义为当地降水形成的产水量,它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故可有下列水平衡方程:W=R+£+UR (16)式中:uR——地下流出量,也叫地下潜流量.其它附号同上.(16)式中地下水流出量uR,对一个流域来说,它与jqJti~地柬l置蠢重lIRG.山Oetf矗i'{⑦ioRGD喜器山前侧向补给一样,数量不大,可以略去不计.则流域水资源总量仅是河川径流R与潜水蒸发e的和.这二个数据在水资源统计表中是现成的,可以很方便地用来核校前面计算的成果.【刊于《水资源研究》1986年5月(南方地下水专辑)】82。
水资源评价复习简要点

1.水资源评价的涵义、内容及原则。
按流域或地区对水资源的数量、质量、时空分布特征和开发利用条件作出全面的分析估价,是水资源规划、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的基础工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水决策的依据内容:水资源量及其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包括多年平均值和地表水、地下水在总量中各占多少、年内和多年变化规律等;水资源可利用量和允许开采量的估计;确定出适合不同用途的各类水资源的现状及其前景;水资源供需状况及预测、解决供需矛盾的途径;查清水的化学成分和特征,并进行分类和分区,并确定出不同化学类型水体分布范围和数量;为控制自然界水源所采取的工程措施的正负两方面效益评价;政策性建议等。
原则:“三水”转化原则,尤其是地表水与地下水统一评价“以丰补欠”原则水量与水质并重,遵循水质标准的同时又尊重客观实际的原则水资源评价和环境评价、评价和监测相结合的原则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及生态系统保护协调全面评价与重点区域评价相结合2.水资源分区的含义、目的及意义。
含义:目的:把区内错综复杂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根据不同的分析要求,选用相应的特征指标,通过划区进行分区概化,使分区单元的自然地理、气候、水文和社会经济、水利设施等各方面条件基本一致,便于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进行开发利用意义:•水资源时空规律很复杂,在较大范围内,差异性很大,分区可以更好地研究水资源的变化规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受自然地理条件、水土资源分布、社会经济发展、工农业布局、水资源特点及其开发利用条件等许多因素的制约。
对各流域各地区而言,这些制约因素既有明显的差异性,也有相似的一致性。
•分区可以根据各分区的水资源特点,既反映各地区的特点,又探索共同的规律,制定具体的切合实际的开发利用方案,便于管理和方案的实施3.水资源评价分区方法如何?我国水资源评价工作是如何分区的?水资源区划分的方法为逐级划区,把要研究的整个区域划分为若干个一级区,每一个一级区又可划分为若干个二级区,依次类推,最后一级区常称为计算单元或基本单元,即区划的最小单元。
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农业污染源肥料流失系数手册

1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农业污染源肥料流失系数手册国务院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二〇〇九年二月内部资料种植业源肥料流失系数测算以我国农业种植区划和优势农产品区划为依据,在主要农作物种植区域选择典型种植制度和具有代表性地形地貌的农田,通过实地监测,获取涵盖我国主要种植区域、种植方式、耕作方式、农田类型、土壤类型、地形地貌和主要作物的农田肥料流失系数,构建肥料流失负荷测算方法,为进一步根据全国污染源调查数据测算全国农业面源污染负荷奠定科学基础。
具体包括三个方面:1、为测算种植业肥料污染物流失总量提供技术支持,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2、掌握种植业肥料污染特点和规律,改变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
3、摸清肥料污染底数,为政府制定农业环境保护相关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一、数据获取依据(一)系数获取思路在综合考虑肥料污染的发生规律和主要影响因素(如地形、气候、土壤、作物种类与布局、种植制度、耕作方式、灌排方式等)的基础上,本次普查主要依据地形和气候特征,将全国种植业污染源划分为六大区域。
结合各个分区的所辖县(市)、耕地面积、作物种类、土壤类型、种植制度以及肥料污染特征,全国共设置地下淋溶和地表径流定位监测试验点372个。
其中,地下淋溶试验点140个,包括大田试验点47个,保护地菜田40个,露地菜田31个,果园22个;地表径流试验点232个,包括水田试验点46个,水旱轮作51个,旱地平原57个,坡耕地78个。
通过1周年针对农田地表径流和地下淋溶的连续监测、样品采集化验和数据资料的汇总分析,测算不同模式下肥料流失系数。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各监测点采取专人负责制,组织专家对技术数据进行审核、校验、质量监控,开展相关技术咨询和服务;定期开展项目执行情况交流与考核,定期发布项目实施情况简报,交流、共享各地工作经验,保证了流失系数测算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二)地表径流和地下淋溶监测方法监测试验在全国各个省、市、区基本上均有分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采用地面分类计算法计算平原区地表水资源量
本次水资源调查评价中,地表水资源量计算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
在有水文径流实测资料的地区是通过实测资料还原和一致性分析后的径流量系列,作为评价地表水资源量的依据。
但我省的平原区,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平原区,基本上没有能满足要求的径流实测资料,因此,只能采用其它方法计算平原区的地表水资源量。
由于我省降雨资料丰富,基本上每个县级以上城市都有气象局的蒸发资料,因此可通过降雨和蒸发资料来计算平原区的地表水资源。
本次根据我省的实际情况,我们采用南京水文所水资源室推荐的地面分类计算法来计算平原区的地表水资源。
1计算方法
南方水网地区水资源分区下垫面一般可分为水面、城镇建设区、水田和旱地(包括非耕地)四种类型。
根据不同下垫面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其产水深,从而求出整个水资源分区的产水量。
以1天为计算时段,采用逐日计算。
①、水面产水深
水面产水为年降雨量与年蒸发量之差,即:
式中:
R w 为为时段水面产水量(mm ); P 为为时段降雨量(mm ); K e 为为蒸发皿折算系数; E o 为时段蒸发皿蒸发量(mm )。
②、城镇建成区产水
城镇建设区特点是下垫面透水性较差,产水量可简单表示为降雨量乘以径流系数,即:
o
e W E K P R ⨯-=P
C R I I ⨯=
式中:
R I为时段不透水地面产水量(mm);
C I为径流系数;
P为为时段降雨量(mm);
③、水田产水
水田的产水由排水及渗漏形成的壤中径流两部分组成。
当水田的蓄雨深小于最大蓄雨深时不排水,当蓄雨大于最大雨深时则超出部分排水,保持水田蓄雨不大于最大蓄雨深,当蓄雨消耗完后则依靠灌溉使水田保持适宜水深。
本次计算定义水田蓄雨容量为水田最大蓄雨深和水田适宜水深的上、下限均值之差,根据《广东省一年三熟灌溉定额》,我省的水田蓄雨容量在水稻的生长期平均为50mm。
另外,在水田蓄雨期间每天还要产生渗漏,由于广东省平原区的地下水位较高,在自然条件下,渗漏量在一个月内基本能从土壤中流出,渗漏水基本上排入地表径流。
我省的水田以壤土为主,根据《广东省一年三熟灌溉定额》,水田日渗漏强度取壤土的早稻和晚稻的均值,为2.75mm/d。
灌溉水量因为需要还原,为了不重复计算,因此在此不考虑。
Hh = P + Ho - E R – S
若Hh ≥Hr
则Hh = Hr
若Hh≥2.75
则S = 2.75
R R = P + Hh – Hr + S
式中:
Hh为水田蓄雨深
Ho为水田初始蓄雨深
S 为水田渗漏量
Hr 为水田蓄雨容量
R R 为时段水田产水量(mm );
E R 为时段稻田腾发强度(mm )。
可以根据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所编制的《广东省一年三熟灌溉定额》中的表3-3(第18页)进行计算。
由于珠江三角洲的水田一般只在4到11月种水稻,其余时段种旱作物,因此在其余时段当作旱地计算。
④、旱地(包括非耕地)产水
在平原河网地区,尤其是在水田占较大比重的情况下,地下水位较高,土壤含水量易于得到补充,可以采用一层蒸发模型的蓄满产水公式计算,公式如下:
若
则 若 则
若 则 式中:
EE 为时段旱地蒸发量(mm ); E 0为时段蒸发皿蒸发量(mm );
()
B WM WMM +⨯=10≤o E P -0=D R WMM A E P o ≥+-()
D o D W WM
E P R ---=
W D 为时段初始旱地土壤含水量(mm );
WM 为流域平均蓄水容量,即土层最大可能缺水量(mm ); B 为蓄水容量曲线指数; P 为为时段降雨量(mm ); R D 为时段旱地产水量(mm )。
⑤、分区总产水
各个分区的总产水量为各种下垫面产水量乘以相应的面积后相加,即:
式中:
分别为水面、城镇建设区、水田及旱地面积的权重;
R S 为各分区的总产水量(mm )。
2资料处理
由于1980年以前的降雨资料较多缺测,本次又未收集1980年以前的蒸发资料,且1980年之前的地面分类面积资料也缺乏,因此,本次计算只计算1980-2000年系列,由1980-2000系列求得降雨径流系数后,再推求1956-2000年的径流系列。
①、降雨资料
采用水文数据库中的逐日降水量表的资料分别统计各选用站的逐月和逐日降水量资料,用算术平均计算分区面雨量。
②、蒸发资料
水面蒸发量直接采用E601的数值。
由于气象局的蒸发资料较为齐全,因此主要以气象局的蒸发资料为主,但由于气象资料采用E20蒸发皿,需要进行转换,为减少误差,若同时有E601的蒸发资料,则尽量采用E601的资料。
由于本次未能收集到气象的逐日蒸发资料,而水文的蒸发站点缺乏,且多为E80蒸发皿,其转换系数未知,因此只能采用月蒸发资料平均到日来代替逐日蒸发资料。
③、面积资料
D
D R R I I W W S R A R A R A R A R +++=D R I W A A A A 、、、
本次计算的各市地类面积以省国土厅的资料为主,个别地区采用广东统计年鉴的资料。
其中城市建成区的面积统计到镇级。
④、参数选取
E601与E20之间的转换系数根据本次综合规划的分析采用0.67。
城市建成区的径流系数C I根据城建部门的资料采用0.8。
旱地产水计算中,WM与B有一定的相关性,WM越大,B值就越小,在北方干旱地区WM较大,而南方湿润区则较小,广东一般取80-120之间。
WM 与B值对计算结果的影响都不敏感(参考水力电力出版社出版的《赵人俊水文预报文集》第128页“参数的独立性与敏感性”)。
根据分析,B值在0到0.5之间变化,计算出的产流量变化不到2%,WM只代表蓄满的标准,对结果影响很小,以阳春为例,WM分别取100和150,结果只相差-2.2%。
本次计算WM取100,B值取0.3。
3对比分析
为了检验计算结果的合理性,选用有实测径流资料的地区,采用地面分类计算法计算其地表径流,与实测径流资料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
因为××市边界上的××站及×××市边界上的×××站,其站点控制流域与行政区有超过90%的重合率。
因此,选用这两个市来进行对比分析。
见表3-1及表3-2。
由表中可见,虽然个别年份的相对误差较大,但1980-2000年的平均误
表3-1:××市计算地表径流与××站实测地表径流对比表
表3-2:×××市计算地表径流与×××站实测地表径流对比表
差较小,分别为3.4%和-2.7%,而且计算的径流系数与实测径流系数也非常接近,两个地区的计算与实测径流系数的差值都只有0.01,可见采用地面分类计算法来计算多年平均降雨径流系数是可行的。
4平原区地表径流及降雨径流系数的计算
选择24个地级市或县级市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见表4-1。
从表中可见计算的径流系数和第一次水资源评价时的分析结果较为接近,多数地区比以前稍大。
径流系数的大小主要受降雨量的影响,但因为各种下垫面的径流系数不同,见表4-1,所以在不少地区,地面分类的影响也很明显,因为不透水面积所占的比重大,所以系数也较大,各地区的地面分类情况见表4-2。
总体来说,此计算结果
还是较为合理的。
表4-1:采用地面分类计算法计算的各地区多年平均地表径流特征值
表4-2:各地区面积及地面分类情况
5结论
本次采用地面分类法进行平原区的地表水资源量计算,较充分地应用了现有的降雨、蒸发等实测水文资料,物理成因清晰,计算方法较简洁,具有较高的精度,可以为其它缺少实测资料的地区进行地表水资源评价提供借鉴。
本次计算的误差来源主要有几个
一是降雨有部分站点的资料不全,及站点的分布不够均匀,对于珠江三角洲由于雨量站较多,且降雨地区变化递度不大,因此影响不大,但在粤东降雨资料的影响可能较大。
二是地面分类面积统计口径不一,类型难以确定,如珠江三角洲许多村庄不透水面积的比率也较高,但无法统计。
另外珠江出海口水面面积很大,但其产水对水资源规划没有多少意义。
本次面积采用省国土厅资料,比较可信,且由于各市旱地面积占了大部分,面积统计的误差影响不大。
三是蒸发数据的误差,这可能是计算误差的主要来源。
1、E20与E601之间的转换可能存在较大误差,不同地区及不同季节之间的转换系数都应不同。
2、蒸发的站点太少,一般一个地区只有一个,其代表性可能不够。
3、缺少逐日蒸发资料,用月资料的日平均代替逐日资料,也是误差的来源。
在今后的计算中通过提高资料(尤其是蒸发资料)的质量,可以较大地提高计算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