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研究中的多重视角
常用翻译研究理论及视角

1.20世纪70年代德国功能学派:
a.文本类型:Reiss将待翻译分为四类:信息型informative、表达型
expressive,操作型operative,视听型audiomedial。
将文本归类,可由此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同时便于评估翻译质量是否达到原文本类别的要求。
b.目的论:Skopos theory
2.20世纪80年代初Peter Newmark(纽马克): semantic translation and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语义翻译注重对原文语义的重视传达,并常在形式上尽量与原文一直交际翻译注重交际的顺畅,可为交际转换语言形式
3.20世纪90年代语篇分析理论应用于翻译
韩礼德、Juliane House
从语言学语篇角度诠释翻译
4.Itamar Even-Zohar and Toury多元系统理论:
目的语文化决定作品是否翻译,同时规范遣词用语。
翻译要看目的语文化强势还是弱势。
注重翻译中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5.manipulation school操纵学派翻译观
6.译者主体性:20世纪70-80年代文化转向后译者的地位越来越被认可,不再处于隐形地位,在文本选择、审美态度、翻译策略使用等方面体现出译者的主体性。
重要内容可参看查明建和田雨关于译者主体性的文章。
7.女性主义翻译观
8.殖民主义翻译观
8.George Steiner 阐释学翻译观
9.认知视角翻译观
10.互文性
11.接受美学视角
等等。
常用翻译研究理论及视角

a.文本类型:Reiss将待翻译分为四类:信息型informative、表达型expressive,操作型operative,视听型audiom评估翻译质量是否达到原文本类别的要求。
b.目的论:Skopostheory
2.20世纪80年代初PeterNewmark(纽马克):semantictranslationandcommunicativetranslation
语义翻译注重对原文语义的重视传达,并常在形式上尽量与原文一直
交际翻译注重交际的顺畅,可为交际转换语言形式
3.20世纪90年代语篇分析理论应用于翻译
韩礼德、JulianeHouse
7.女性主义翻译观
8.殖民主义翻译观
8.GeorgeSteiner阐释学翻译观
9.认知视角翻译观
10.互文性
11.接受美学视角
等等
从语言学语篇角度诠释翻译
4.ItamarEven-ZoharandToury多元系统理论:
目的语文化决定作品是否翻译,同时规范遣词用语。翻译要看目的语文化强势还是弱势。注重翻译中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5.manipulationschool操纵学派翻译观
6.译者主体性:20世纪70-80年代文化转向后译者的地位越来越被认可,不再处于隐形地位,在文本选择、审美态度、翻译策略使用等方面体现出译者的主体性。重要内容可参看查明建和田雨关于译者主体性的文章。
翻译研究的新视角

翻译研究的新视角中国传统译论一向十分关注文本,而对文本之外影响与制约翻译的各种因素则少有研究。
西方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启发我们从多视角去审视翻译:为摆脱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我们不仅要研究翻译文本,还要多研究翻译现象,尤其要从文化层面上去分析翻译现象;在继续传统的规定性翻译研究的同时,加强相对薄弱的描述性翻译研究;为此,翻译研究者必须拓宽学术视野,调整知识结构,以适应翻译研究的新局面。
一、文学作品的本质与文学经典的翻译20世纪前半期,德国翻译理论家沃尔特·本雅明以其反传统的翻译思想而著称,他的一篇题为“译者的任务”的文章在西方译学界经常被人们热议,对后来解构学派翻译思想体系的形成颇有影响。
文章谈的虽然是作者的翻译思想,但字里行间反映出作者对文学作品本质的认识。
他认为:欣赏艺术作品或艺术形式的时候,考虑受众的园素从未给人带来任何好处。
谈论某一类的受众或他们的代言人只会使人误入歧途。
而且,从理论上探讨艺术,甚至连“理想的”受众这个概念都会十分有害,因其无非设定了具有这类资格的人本身的存在和本性。
艺术同样设定了人的肉体和精神的存在,可是从未有任何艺术品在乎人的反应。
没有哪首诗是为了读者而写,也没有哪幅画是为了观赏者而作,更没有哪部交响乐是为了听众而谱。
初读这段话,令人吃惊不小,艺术作品怎能不考虑受众因素、怎会不在乎人的反应?然而,把这段话接着读上两三遍,再掩卷细细回味一番,你会慢慢体会出一些本雅明这样说的道理。
艺术家的创作源于一种强烈的冲动,要抒发内心对世间万事万物的感受,作品往往反映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及其他复杂的感情。
当作者完全沉浸在创作境界中时,其他一切都是不存在的。
艺术家的创作与功利的联系越直接越紧密,作品就越容易媚俗。
只有达到了“忘我”的境界,才能创作出不朽的作品。
本雅明上述这番话一直备受争议,持赞赏态度的人认为他:“使语言神圣的一面重新回归文学语言,并由此克服了或至少在相当程度上改良了文学的世俗历史性。
翻译研究的“新修辞”视角

翻译研究的“新修辞”视角一、概述翻译研究作为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长期以来一直关注于语言的转换规则和策略。
随着学科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更广阔的视角来审视翻译活动,“新修辞”视角便是近年来备受瞩目的一个研究方向。
新修辞学不仅关注语言的形式和结构,更强调语言在社会文化语境中的运用和效果,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理论框架和分析工具。
新修辞视角下的翻译研究,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等值理论或对应理论,而是将翻译视为一种社会实践,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这一视角认为,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
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其文化背景、审美趣味、意识形态等因素都会影响到翻译的结果。
新修辞视角下的翻译研究,更加注重译者的主体性和翻译策略的多样性。
本文将从新修辞的视角出发,探讨翻译研究的新方向和新思路。
我们将对新修辞学的基本理论进行梳理和介绍,为后续的翻译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我们将分析新修辞视角下翻译的特点和策略,探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运用语言手段来实现文化交流和思想碰撞。
我们将对新修辞视角下的翻译研究进行展望,探讨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
1. 翻译研究的重要性与现状翻译研究在当今全球化的世界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随着跨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工具,更是文化、思想和价值观交流的桥梁。
翻译研究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层面:从促进国际交流,推动知识传播,到增进不同文化间的理解与尊重,翻译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尽管翻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翻译研究的现状却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机器翻译技术日益成熟,给传统的人工翻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另一方面,翻译研究在理论深度和广度上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如何在机器翻译日益普及的背景下,保持翻译研究的人文性和深度,是翻译研究者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翻译研究还需要关注跨文化交流中的复杂问题,如文化误读、文化冲突等。
翻译研究的认知语言学视角——《认知翻译学》评介

翻译研究的认知语言学视角一《认知翻译学》评介吴亚静布占廷(青岛大学外语学院,山东青岛)摘要:近年来,在认知科学的推动下,认知翻译学正在成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并逐渐形成系统 的研究体系和研究领域。
文旭教授和肖开容教授编著的《认知翻译学》从语言的认知理论出发,探索了 翻译转换中的语言认知机制,对翻译认知研究起到了重要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指导作用。
本文从翻译研究 范式宏观建构、概■念结构与语义结构、功能与组织原则、认知理论与方法的应用、研究趋势与展望等五 个方面简要梳理了该书的主要内容,并从强调学科建构性、凸显理论适用性等方面对该书作了简评。
关键词:认知翻译学;认知;翻译研究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891 (2020)03-0093-041.引言英国著名文艺批评家理查兹(Richards,2001) 说:“翻译很可能是整个宇宙进化过程中迄今为止 最复杂的一种活动”(转引自卞建华,2005: 42)。
翻译与认知结缘是20世纪中后期的事,直到21世纪 初 Martin(2010: 169)提出认知翻译学(cognitive translatology)这一术语,两者才正式结合。
随着翻 译学跨学科研究的发展,口译和笔译学者与认知科 学家合作日益加强。
如今,认知翻译学作为翻译研 究的一种新范式,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研究领域较为 庞大的跨学科研究体系,对翻译研究起着重要的理 论建构和理论阐释作用。
《认知翻译学》以翻译认 知为研究对象,从认知语言学理论出发,研究翻译中涉及的语义、语法、语用和文化问题,探索译者 理解、转换、表达过程中的认知机制,对翻译学的 构建与翻译认知过程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内容简介本书共有十三个章节,可分为五个部分,分别 围绕着不同的主题展开,即翻译研究范式宏观建构 (第一章)、概念结构与语义结构(第二、三、四、五、十章)、功能与组织原则(第六、七章)、认知理 论与方法的应用(第八、九、十一、十二章)以及研 究趋势与展望(第十三章)。
浅析多维视角下的翻译研究

上 ,主要研 究文学作 品的 翻译 ,其争论 的主要 问题是直 译 与意译 的问题 ,还 有关 于一些概念 的定义如 忠实 、精
的 、翻译 观 、翻译 的方 法与策 略等 等 ;而微 观则 主要侧
重 语 言 层 面 。 在 定 位 翻译 研 究 时 ,这 三 个 方 面 是 一 个 互 动 、互 补 、开 放 的动 态 参 照 体 系 ,起 到 了 相 互 影 响 、渗 透 、彼 此 印证 的作 用 。
的 “ 整 体论 ” ,王佐 良的 “ 新 时期 翻 译观 ” ,还 有许 渊
冲 、叶君健 、杨宪益等 。 1 . 2 西方翻译研究历史
近现 代西方 翻译理论 研究愈加 受到人 们的重视 。2 O 世纪 5 0 年代 以来 ,从其类别分 大致分为六 大类 :第一类
是2 0 世 纪 前 的 翻 译 理 论 。该 理 论 主 要 建 立 在 语 文 学 基 础
2 . 2 宏观视角下 的翻译研究 回顾翻译 研究 的历 史 ,我们 发现 翻译 的研 究趋势 由
雷的 “ 重 神似不重 形论 ” ,钱 钟书的 “ 化 境论 ” ,焦 菊隐
代 表有鲁迅 的 “ 宁信 而不顺 ” ,林 语堂 的 “ 忠实 、通顺 、
向” ,促使 翻译 研究 逐渐从 原来 的 “ 边缘 ”地位 走 到 了
“ 中心”地位 。但是我们也 发现 ,以往的翻译研究手段 主
要 分 为 两 类 :语 言 学 手 段 和 文化 社 会 学 手 段 ,少 数 学 者
因此翻译并非是一种绝对中立的远离政治和意识形态的纯粹的文木机械转过程而是一种受到多种影响的文本再创作过程这些宏观维度中的要素在翻译研宄体系屮起到导向性的作用影响着翻译文本的选择倾向与服务对象
翻译与语境关系的多重视角分析

2012年第03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No.03,2012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Vol .28(总279期)Total No .279收稿日期:2011—10—19作者简介:张羽(1988—),男,贵州贵阳人。
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应用语言学。
宋明坤(1989—),女,四川成都人。
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外国语系本科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翻译与语境关系的多重视角分析张羽1,宋明坤2(1.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610031;2.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外国语系,四川峨眉614202)摘要:本文主要从词汇语境、文体语境、文化语境三个方面论述语境和翻译的关系。
在论述过程中,笔者强调语言学、词汇学和文体学研究对于语境理解的重要作用。
最后笔者对三大语境因素进行综合解析,得到了翻译和语境宏观层面上是不可分割的结论。
关键词:语境;翻译;关系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3—0141—02翻译是信息交流过程中极其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
语言知识是翻译的基础。
所谓“语境”从宏观来讲,是指语言使用的环境,指影响言语交际者交际的各种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
语境可以分为语言环境和非语言环境。
非语言环境是指语言使用的社会文化物质环境,也称为言外环境或隐性环境。
语言环境也称为言内环境或显性环境。
把语境分为语言环境和非语言环境,是从一个较窄的概念上来划分的,即研究与词、短语、句子甚至更长的语篇同现的上下文。
它涉及到词语的搭配、句法结构等,是可以在文本内找到的限制语言理解的因素。
一、结合语境,探讨词汇译法英语词汇众多,而且每个词汇的意义也体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
词汇意义和它的语义联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译者的选词方向,选词的精准与否又决定了整篇译文的质量。
所以,我们认识到英汉互译是一种典型的跨文化交际手法,词汇理解的重要性在语境理解中起关键作用。
翻译研究的新视角

无论是广义的翻译还是狭义的翻译,都包含着多种符号系统的转换与信息传递。
换句话说,在翻译这一活动过程中,无论是语言文字还是其他类型的符号,都参与意义的构建,从而实现信息传递的目的。
即使就狭义的翻译而言,在从一种语言文字到另一种语言文字的转换过程中,对于某些类型的原文本,译者应关注的不仅有语言文字信息,还有除此之外的其他模态符号所呈现的意义。
因此,翻译活动本身包含着多模态信息传递的内容,我们借鉴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与成果来考察翻译产品与过程,作为翻译研究的新视角,具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译者的工作起点是原文本,终点是译文本,过程则是语言文字的转换活动,但这并不意味着他要考虑和处理的对象只有语言和文字。
如遇到诗歌翻译中常见的视觉意象、听觉意象、触觉意象,小说和散文中绘声绘色的描写等,即顾曰国教授所称的“单媒介文本中的多模态内容”(multimodal content in mono-medium text),这时译者的任务不仅要在译作中传达原作的语言文字信息,还要将原作中语言文字背后所附带的多模态信息挖掘出来,并尽力在译作中予以还原与再现。
尽管在不同的语言文字和模态类型的转换中,意义的减损在所难免,但在从事此类多模态内容的原作翻译中,译者唯有特别注意到了多模态符号意义的传达并尽力而为,才有可能使译作读者得到与原作读者尽可能相近的阅读效果。
其中特征最为明显的一类原文本当属中国戏曲。
不同于现代的话剧只说不唱,也不同于西方的歌剧只唱不舞,更不同于舞剧既不说也不唱只表演,戏曲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由语言、音乐、演唱、表演、舞蹈、道具、布景等多种要素构成,是一个多模态、多符号的集合体,尤其需要从多模态的角度予以关注。
从实践上,使译作读起来像戏曲原作,既不同于单媒介文本呈现的单模态内容,也不同于诗歌、小说、散文等其他文学样式;从理论上,寻找、归纳与梳理不同模态语法及其模态意义的生成规律,纳入翻译研究的框架,进行学科术语的转换与适用性改造,并探索译作中多模态信息传达的途径、策略与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原译: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 个问题。
案例
格莱 斯的 合作 原则
量的准则(maxim of quantity) 质的准则(maxim of quality ) 关系准则(maxim of relation) 方式准则(maxim of relation) (Paul Grice, “Logic and Conversation)
Google图片搜索 关键词:lined eyes
Google 图片 确认
翻译 软件 介入
…they can lift prints from skin. 原译:……手指是可以在皮肤 上留下指纹的。 改译:……他们可以从皮肤上 提取指纹。 问题成因:形近词(lift—left) 干扰与误导 翻译软件可大幅减少形近词造 成的误译
本土文学与翻译文学之关系
多元 系统 理论
纵向比较:同一国家不同时期 横向比较:不同国家同一时具 介入
Beneath short red hair, her lined green eyes...
案例
学生甲:她红色的短发,绿色的 眼睛,眼角已经出现了皱纹。 学生乙:……勾着眼线的碧 眼……
语言学理论
(微观)
多元 理论 介入
文学批评理论
翻译理论
(宏观)
语法学用以解析结构
语义学用以解析词义 语用学用以解析理据 文体学用以解析变异
语言 学理 论
传统 语法 介入 案例
Devon released the steel hook from the big eyelet behind the sail, dropped through the single hatch,…
功能 语法 之衔 接论
五种衔接方式: Reference(指称) Ellipsis(省略) Substitution(替代) Conjunction(连接) Lexical cohesion(词汇衔接)
(Halliday & Hasan, Cohesion in English)
语义等值 结构等值 语用等值
等值 翻译 理论
Wet Paint! 湿的油漆! 油漆未干!
心病还须心药医 No remedy but love can make the lovesick well.
文学作品---语义翻译
应用文体---交际翻译
语义 翻译 交际 翻译
谢谢
This was a lashing, pitiless rain that stung the windows of the coach, 参考译文:这是一场猛烈无情 的雨,它拍打着车厢的窗户,
案例
语义 学之 意义 观
意义的三类七种: 概念意义 含蓄意义 情感意义 联想意义 文体意义 搭配意义 反射意义 主位意义
语用 学介 入
从关系准则看:原文的意思需 要与后文发生“关联”才可获 得相应的解读,其语义呈缓释 状,但这句译文本身就被译者 赋予了足够的独立性,无需与 后文发生建构性“关联”即可 自足地、不留余地地表意了, 其连贯模式与原文明显不同。 从方式准则看:原文是“晦涩” 的、不“清晰”的,但译文却 是清晰的、自足的、毫无歧义 的。
合作与故意违反
语用 学介 入
从量的准则上看:原文的信息并不 像译文这样充分,译文过量了,把 说话人还没点破的事点破了——过 犹不及也。 从质的准则上看:译者并没有 “真 实”地译出这句话本身特有的莫名 其妙、不知所云的特性,其实即便 是把上下文语境的支持都考虑在内, 此译也并非准确,在此句有可能引 申出的多种意思中,莎学界普遍认 为,哈姆雷特在此考虑的更多的是 自杀还是不自杀的问题,此解与 “生存还是毁灭”在语义上还是有 明显距离的。
文学批评理论:
文论
诗学之文学性理论 新批评之意图谬误理论 语言哲学之意义不确定论
翻译标准 直译、音译与意译 各类翻译技巧
传统 翻译 理论
当代 经典 翻译 理论
Nida的等值论 Newmark的语义/交际翻译 Even-Zohar的多元系统论 Lefevere的改写论 Toury的规范论 Venuti的异化论 德国的目的论
德文从帆罩的大金属环上解下 铁钩,扔下单舱门外,…… 语法解释:drop及物与不及物 的区别
功能 语法 介入 案例
It was a cold grey day in late November. The weather had changed overnight, when a backing wind brought a granite sky and a mizzling rain with it, and although it was now only a little after two o'clock in the afternoon the pallor of a winter evening seemed to have closed upon the hills, cloaking them in mist. 1:那是一个11月底的阴冷的一天。一阵 逆转风使天空昏暗,还带着蒙蒙细雨。一 夜间,天气骤变。虽然现在刚刚过下午两 点,冬天的凄凉傍晚已经把小山盖住,变 成迷蒙蒙的一片。 2:那是十一月底寒冷灰暗的一天。天气 一夜骤变,逆转风带来花岗岩般的天空, 夹杂着细碎的小雨。尽管刚过下午两点钟, 冬夜的苍白似乎已然逼近,将山丘笼罩在 薄雾中。 解析:色彩词的词汇衔接
翻译研究中的多重视角
Week 11
案例
…the pallor of a winter evening seemed to have closed upon the hills,在评价译文时 cloaking them in 要做到有理有 mist. 据 1:……寒冬的暮色似乎已经降临雾霭笼 罩的群山 2:……冬天傍晚的苍白似乎已笼罩了丘 陵,给丘陵披上了一层迷雾。 3:……冬夜的苍白已逼近群山,将其裹 入蒙蒙薄雾之中。
(Geoffrey Leech, Semantics)
意义 分析
原文lashing和stung在此的意义 类型是联想意义,但译文对应 的意义类型则是概念意义。 结论:语义不等值 相关翻译理论介入:纽马克的 语义翻译
语义 学之 功能 观
五种功能 信息功能(informational function) 表情功能(expressive function) 指示功能(directive function) 审美功能(aesthetic function) 寒暄功能(phatic function)
文体 分析
原文具有语义变异,但译文表 达方式则无变异。 结论:文体不等值 相关翻译理论介入:Venuti的 异化论
改译
改译一:鞭点一样的雨滴无情 地蛰着车窗 改译二:雨丝如鞭,无情地蛰 着车窗 意义类型:联想意义 功能类型:审美功能 文本类型:表情文本 变异类型:语义变异
(出处同上)
功能 分析
原文的表达方式具有审美功能, 译文表达只具有信息功能。 结论:功能不等值 相关翻译理论介入:德国功能 主义之文本类型理论(信息文 本、表情文本、呼唤文本)
文体 学之 变异 观
书写变异 语音变异 语法变异 语义变异 ……
(Geoffrey Leech, A Linguistic Guide to English Poe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