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翻译研究的思考

合集下载

翻译定量研究的多维思考与探索

翻译定量研究的多维思考与探索

翻译定量研究的多维思考与探索内容摘要:Michael P.Oakes和纪萌(Meng Ji)联袂编辑的《语料库翻译学中的定量方法》一书以丰富的例证集中展示了如何利用语料库语言学中的统计分析方法开展翻译研究,内容翔实,论述充分。

本文通过《方法》一书内容的简要介绍,分析了此书的特色和存在的不足。

同时也指出《方法》一书对从事语料库翻译学探索的研究者有很大的启示和参考价值。

《方法》一书给我们最大的启示莫过于翻译量化研究手段多维应用的必要性,同时研究者对各类体裁的译文分析也值得我们关注。

关键词:方法定量翻译一.引言自Mona Baker撰文首开先河以来,语料库与翻译研究相结合已走过整整二十年的历史。

这一研究范式熔文本描写和统计分析于一炉,以大规模的语言事实为对象,深入挖掘翻译文本的特征,带有鲜明的实证主义倾向,成为当前译学领域的一大特色。

不过毋庸置疑的是,除了在语料库开发和翻译理论验证等方面拥趸甚众以外,现今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在广泛汲取跨学科知识(如社会、认知、文化等各学科)对研究发现进行理论阐释和系统运用语料库技术(尤其是定量统计检验)透视翻译活动的规律和本质等方面仍有明显的不足。

从这个意义上讲,2021年由Michael P. Oakes和纪萌(Meng Ji)联袂编辑并由荷兰John Benjamins 公司出版的《语料库翻译学中的定量方法》(Quantitative Methods in Corpus-based Translation Studies,以下简称《方法》)一书无疑是当之无愧的扛鼎之作。

该书以丰富的例证集中展示了如何利用语料库语言学中的统计分析方法开展翻译研究,内容翔实,论述充分,对从事语料库翻译学探索的研究者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二.内容简介《方法》一书由序言、13篇论文、附录和术语索引等四部分组成。

在前言中,两位编者指出该文集的目的在于奉献一本全面解析语料库翻译学中基本定量分析方法的参考书,并寄望书中描述的相关技术方法能够为研究者们“开展该领域内各自的探索提供一个出发点”(Oakes Ji: viii)。

对翻译研究之文化转向的反思

对翻译研究之文化转向的反思

《新西部》2008.12期对翻译研究之文化转向的反思———基于《文化构建:文学翻译论文集》的思考付玉群(1.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四川成都 610054 2.西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四川绵阳 621010)【摘 要】 该文对苏珊・巴斯尼特和安德烈・勒菲弗尔在翻译研究的地位和《文化构建》一书主要内容进行概括,对翻译的交际功能和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使得翻译的文化转向成为必然;文化转向下对译者策略提出新的要求;针对当下存在的相对的两方面观点质疑翻译研究之文化转向的发展前景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文化转向;文化构建;译者策略;本体论 译学研究是目前发展最快的跨学科研究领域之一。

《文化构建:文学翻译论文集》(Bassnett&Lefevere,1998)是苏珊・巴斯尼特和安德烈・勒菲弗尔于1998年合出的一本关于文学翻译中文化转向的一本集子。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他们是文学“操纵派”的代表人物,主张翻译不是一门次要的、派生的学科,而是一门文学研究的主要工具。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正当许多学者正缓慢地向着文化转向迈进时,苏珊・巴斯尼特和安德烈・勒菲弗尔首先旗帜鲜明地提出翻译的“文化转向”,担当了领头羊的重要角色,强烈主张把文化研究与翻译研究更为紧密地结合。

埃德温・根茨勒在该书序言中对两位对翻译领域所做出的贡献做出了高度评价:“他们在翻译跻身于学术领域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远超过同领域其他学者;他们也不断构建翻译领域内部和翻译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桥梁,一直走在这门新兴学科发展和革新的前列。

”(Bassnett&Lefevere,1998:ix-xxi)《文化构建》一书包括苏珊・巴斯尼特和安德烈・勒菲弗尔的文论和主要思想。

全书包括二人合写的前言和八个章节,其中包括安德烈・勒菲弗尔撰写的第一章“中国和西方对于翻译的思考”、第三章“翻译实践和文化资本的流通:一些英译叙事诗”、第五章“类比之门:英译的《卡勒瓦拉》”、在第七章“归化贝尔特・布莱希特”,以及巴斯尼特撰写的第二章“何时翻译不成其为翻译”、第四章“移植种子:诗歌和翻译”、第六章“仍被困于迷宫之中:对于翻译与戏剧的进一步思索”和最后一章“文化研究中的翻译转向”。

中国当代翻译美学发展的回顾与思考

中国当代翻译美学发展的回顾与思考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J OU RNAL OF RENMIN UNIV ERSIT Y OF CHINA No15 2007中国当代翻译美学发展的回顾与思考李 洁 [摘要] 中国当代翻译美学立足于中国传统译论,并对之进行现代转换,吸收西方译论的研究和论证方法,借鉴现代美学的基本理论和结构框架来阐释翻译的机制和功能。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它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具有跨学科特点的、有别于西方翻译理论模式的翻译研究学派,使中国的翻译理论带上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翻译美学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它体现着中国译学的发展和创新,有利于中国翻译理论在世界译论界占有一席之地。

[关键词] 翻译美学;翻译理论;传统译论[作者简介] 李洁: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辽宁沈阳110036) 当前,在大量引进西方翻译理论加强我国翻译学科建设的同时,一些学者提出了翻译研究的本土视角观念,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并使中国译论走向世界。

许渊冲、刘宓庆等学者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

“中国翻译学要不要有中国特色实际上是一个文化价值观取向的问题。

”[1](Pvii)“中国的翻译理论体系,完全不必步西方后尘,东西方可以各有千秋,相互借鉴。

”[2](Pxiv)翻译美学在当前就被认为是这样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具有跨学科特点的、有别于西方翻译理论模式的翻译理论学派,它使中国的翻译理论带上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本文对中国当代翻译美学发展做回顾和梳理,旨在理清脉络,总结得失,发现问题,对翻译美学理论的发展和完善进行思考和探讨。

一、翻译美学理论是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在方梦之主编的《译学辞典》中,翻译美学被界定为:“揭示译学的美学渊源,探讨美学对译学的特殊意义,用美学的观点来认识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并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提出翻译不同文本的审美标准,分析、阐释和解决语际转换中的美学问题。

在充分认识翻译审美客体(原文)和审美主体(译者)基本属性的基础上,剖析客体的审美构成和主体的翻译能动作用,明确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关系,提供翻译中审美再现的类型和手段,以指导翻译实践。

语域理论下的视角论翻译的若干方面思考

语域理论下的视角论翻译的若干方面思考

语域理论下的视角论翻译的若干方面思考目前翻译研究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们不再把翻译研究局限于文本本身,而是特别关注与翻译密切相关的各种社会、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影响。

本文探究的不是具体翻译方法,而是采用语域分析方法,结合语篇性质及特点,通过中英互译典型例证,找出翻译需要审视的几个问题,希望对翻译有所裨益。

1 语域理论概介语域理论是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M.A.K.Halliday)功能语言学思想的重要内容。

语域可分为三个变项:语场(field),语旨(tenor)和语式(mode)。

语场指语言发生的环境,包括谈话话题、讲话者参加的整个活动。

语旨指参与者之间的角色关系。

语式指语言交际的渠道或媒介,可分为书面语体和口语体等[1]。

语域三变量中任一发生改变,都会导致语域发生变化。

2 从语域理论的视角论翻译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新闻报道用词力求新奇。

常用手法之一就是广泛借用体育、军事等方面的词语,以唤起各类读者的“亲切感”。

以下一则实例借用了军事用语,加强了宣传效果。

例一原文:Ronald Reagan’s 1985 budget took a thunderous shelling l ast week. Testifying in Washington, Federal Reserve Chairman Paul Bolcker fired the single most damaging salvo…(Wall Street Takes a Dive[2])译文:罗纳德·里根1985财政年度的财政预算,上周遭到了猛烈的抨击。

联邦储备局主席保罗沃尔克在华盛顿作证时,放了最厉害的一炮……(华尔街股价下跌) 该例中译文与原文语场相同,主题是一则股票重大消息,其交际意图是标新立异,引起轰动效应。

语旨虽有差异,原文交际方为新闻发布者语英文读者,译文交际方为新闻发布者语中文读者。

中英文语式一致,都是书面语。

对公示语翻译现状的分析及思考论文

对公示语翻译现状的分析及思考论文

对公示语翻译现状的分析及思考论文英文public signs,汉语中既可叫公示语,也可译为标记语、标示语、揭示语、警示语等等。

它是一种常见于公共场所的特殊文体,或用寥寥文字,或用简明易解的图示,抑或文字与图示兼用,表示对受众的某个要求或引起人们的某种注意。

它公开和面对公众,告示、指示、提示、显示、警示、标示与其生活、生产、生命、生态、生业休戚相关的文字及图形信息。

公示语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也直接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对当前公示语翻译现状的分析基于调研,我们发现市人民公园里公示语的英文标识非常混乱,错误或不规范的外文翻译随处可见,在当前对外开放的大好形势下,这种状况与人们常说的“大外宣”的.观念格格不入。

归纳起来,大体上存在着以下六种问题:1.望文生义,不符合英语习惯的翻译。

也可以说是胡译或乱译。

例如:“叠水”译为Layer after layer water(参考译文:Water Pyramid);“人民公园医疗救护点”译为People Garden Doctor Saving Place(参考译文:Clinic)等。

2.不符合国际上通用惯例的翻译。

主要表现为单词拼写、大小写错误。

例如,“消夏园”译为Summer park(参考译文:Summer Garden);“水族园”译为Aquatic animal spark(参考译文:Aquatic Animals’Garden)等。

3.不了解中外文化差异而生硬“移植”的翻译。

主要表现在街道名称等专有名词的翻译上。

例如,“和平路”译为Peacefulroad(参考译文:HepingLu);“劳动路”译为Laborroad(参考译文:LaodongLu)等。

4.意思走了样的翻译。

主要表现为词汇选择错误。

例如:“公厕”译为Hygiene(参考译文:PublicLavatory/Toilet);“儿童乐园”译为Children’s play ground(参考译文:Children’s Funfair)等。

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的现状与问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的现状与问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的现状与问题我国在进入近代以后,大量的英美文学作品被介绍到中国,这其中离不开翻译工作者的辛勤付出。

在当代,中国的现当代文学翻译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但是,由于主客观等方面的原因,在现当代文学发展的过程当中,依然存在着亟需改进的问题。

这些问题有翻译人才方面的,也要翻译的质量方面的,也有翻译的方向方面的。

无论是哪一层面的问题,都在一定层面上揭示出我国在现当代文学翻译方面还存在着比较大的改进与提升空间。

如何从现当代文学翻译的现状出发,探究其今后的发展路径与完善思路已经作为当前英语文学翻译领域的一个主要问题。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的现状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翻译现状是一个很大的议题。

本文主要在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来分析当前的翻译现状以及在文学翻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整体上来看,我国的现当代文学翻译经历了一个相对曲折的发展历程。

从时间的维度来看,在建国之前,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对于英美文学的翻译仅仅停留在民间的翻译爱好者的行为,虽然,在翻译作品的数量上并不是很多。

但是,在文学翻译的质量方面却是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涌现出了一大批享誉海内外的翻译大家。

例如,王佐良,梁秋实等等。

大批西方经典的文学作品经过翻译家的生花妙笔逐渐呈现在国人的面前。

到了解放以后,由于政治及社会环境等方面因素的制约,我国英美文学的翻译几乎停滞。

这一局面到了改革开放政策之后才逐步的得到改善。

从当前的英美文学翻译的现状来看,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文学翻译的市场化。

在现当代文学翻译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市场等因素的影响,一些翻译工作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呈现出了比较突出的市场化倾向。

这一倾向的直接表现是在英美文学作品的选择过程中,没有从其自身的文学及学术价值的角度来进行考量,反而从作品在图书市场的销售情况来进行考量。

对于在图书市场中热销的英美文学作品则在第一时间进行翻译。

这种翻译的市场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但是,从整体的发展来看,是不利于翻译行业的整体稳健发展的。

中国当代翻译的研究现状

中国当代翻译的研究现状

中国当代翻译的研究现状【摘要】:文章将首先对”当代”的中国翻译理论研究进行时间范围的划分。

当代的中国翻译可分为三个方向,作者将对三个方向的不同的翻译主张,以及主要代表学派的理论来源和翻译实践进行客观描述和总结。

最后根据该陈述,进行客观评价。

【关键词】:翻译艺术; 翻译理论; 语言学; 中国翻译特色引言根据陈福康(1992)的分类,中国翻译研究理论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中国古代翻译理论,近代翻译理论,现代翻译理论和当代翻译理论。

从建国开始一直到现在,从董秋斯到许渊冲和王佐良,所涉及到的理论和各翻译大家的主张也是数不胜数。

作者将该文章的范围缩小到从改革开放到现在的第四次翻译高峰的来临。

之所以这样划分,是因为首先这一阶段是中国翻译的新纪元,“这个时期的翻译事业和翻译学研究呈现了从未有过的兴旺景象,翻译工作者队伍空前壮大,涌现了一批新的翻译学研究者,国外新的翻译理论也纷纷介绍进来。

”其次,最近几十年的翻译理论研究对现在的翻译工作及教学有着实际的指导作用,对我们的以后的翻译实践有着现实意义。

因此,作者将该阶段设为文章的描述对象,同时将此阶段的各个主张分成三种倾向,即传统翻译艺术倾向,西方翻译科学倾向和中西合璧倾向。

以下将从各个倾向中选取代表性的倡导者及主要观点进行描述并进行客观分析。

一、传统翻译艺术倾向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大都以中国近现代的翻译理论为基础,尤其是以严复的“信、达、雅”为主要出发点,结合自己的经验来进行翻译研究。

其中,许渊冲先生应算最有建树,持该观点最为坚决的学者之一。

他主张“翻译的艺术就是通过原文的形式(或表层),理解原文的内容(或深层),再用译文的形式,把原文的内容再现出来。

翻译散文一般只要再现原文的‘意美’,而反以诗词,却出了意美之外,还要尽可能再现原诗的‘音美’和‘形美’。

”基于此理论,提出了“优势竞赛论”。

他认为:“把最好的原文变成对等的译文,并不一定是最好的译文。

因为稀饭文字比较接近,一文容易取得最好的效果。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对当代国内翻译研究的再思考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对当代国内翻译研究的再思考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对当代国内翻译研究的再思考
张继文
【期刊名称】《潍坊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9(009)001
【摘要】当前国内翻译研究的"沉寂",原因之一是没能处理好中国传统译论与西方译论的关系--轻传统、重西方,丢掉了自己的学术传统,偏离了自己的学术根基.只有遵循"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重新审视中国传统译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才是当代国内翻译研究走出困境的惟一出路.
【总页数】3页(P50-52)
【作者】张继文
【作者单位】潍坊学院,山东,潍坊,26106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当代阐释--对家具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趋势与对策研究[J], 马瑞萍
2.国内翻译教学的特点、问题与思考——基于国内CSSCI刊物的翻译教学文献研究 [J], 陈飘平
3.重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关于中国当代雕塑发展的思考 [J], 庄家会;董怀岩
4."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当代阐释--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反思 [J], 付玉坤;刘旻航
5.国内翻译教学的特点、问题与思考——基于国内CSSCI刊物的翻译教学文献研究 [J], 陈飘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摘要:大凡自人类开始翻译活动,尤其是文字翻译活动以来,对翻译的研究便从未中断。

每次随着翻译活动高潮的到来,翻译研究就趋向深入,翻译研究中的争论也就愈加激烈。

这是不足为奇的。

近来争论的焦点算是艺术观与科学观之争了。

问题的核心是对科学观的意见不一。

认定翻译是科学与不是科学的两派各执一端,但不免各有失偏颇。

这其中除对“科学”的理解差异外,更主要的似乎还在于持科学主张内部的问题。

现就有关的问题谈点我们的看法。

翻译是艺术吗?是艺术!仅就译者必须运用语言重新塑造原文中已塑造出的形象而言,翻译就应当是艺术。

这是无可非议的。

但,翻译又不能仅仅是艺术,因为“在艺术世界中,无论是哪一种形态的艺术形象都是以社会生活为自己的生命源泉,都以生动的感性形式去反映生活的本质”’。

译者的“生命”源泉仍在于原著之中。

即便是文学翻译,译昔对原著的理解也不能只凭直感,任意发挥。

这其中还要借助语言、逻辑去正确理解之。

况且,翻译除了文学翻译外,还包括科技翻译,政论翻译等等。

当然,这类翻译中也有创造,但我们还不至于可以荒唐到或是说这类翻译不是翻译,或是说大量这类的翻译都是艺术的地步吧!因此,无论是文学翻译,或是科技翻译,或其他种类的翻译总还是要讲点科学。

关于这个问题,董秋斯先生在《论翻译理论的建设》一文中已有阐述。

至于“翻译学”的提法国内早在本世纪十年代,或是更早些时候已有过,并非像有人所说的是“进口货”’。

此后,许多相关学科的发展,这其中尤其是语言学的发展,促使翻译研究沿着科学方向深入探索。

近一二十年,广大译论工作者为建立翻译学大声疾呼、呐喊,作了不懈的努力,进行大规模、有益的探索。

译界众多学者对建立翻译学寄以厚望,不少学者也为之付诸艰辛。

此类专著、专论大量涌现,蔚为大观,但是,这一方面的研究工作常常为人们所误解。

应该说,研究工作本身也存在一些不够完备之处,使这一仍处于孕育中的学科屡屡遭人非议。

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

什么是科学?有些人一提起“科学”二字就联想到物理、化学之类的自然科学,殊不知人间除了自然科学之外,还有社会科学、人文科学。

这三类科学研究的对象、方法及途经均不相同。

把翻译学与物理、化学相提并论,不免拟于不伦。

依此而否定翻译学是一门科学是不足为训的。

学科概念混淆,把翻译学视为一门自然科学加以理解、运作,在国内外皆有人在,致使一潭清水越搅越混了。

其实,科学是知识的体系,但不是所有的知识都能立即构成一个体系,一夜之间就使之变成一门科学。

正如钱学森教授指出的,“知识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现代科学体系;还有一部分是不是叫做前科学,即进入科学体系以前的人类实践的经验。

”“……不管科学还是前科学,只是整个客观世界的一个很小的部分,而且情况是在变化的。

一部分前科学,将来条理化了,纳入到科学的体系里……”依我们之见,尽管人类的翻译活动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基本上是凭借他人或自身的经验进行翻译。

现有阐述翻译方法的论著大多还只是这类实践经验的总结。

因此,翻译还只是“前科学”。

但我们不能因此就断然否定它能向一门科学方向发展。

世界在进步,学科在发展。

客观的事物不能由某人说是就是科学,说不是就不是科学。

不能在学术界搞武断,对刚刚才提出对建立翻译学的思考`时就给予当头一棒,力图抑制她的问世。

我们应该允许探索。

提出“思考”就意味着是一种探索。

所以有人提出翻译是一门正在探索中的科学5,这是较为恰如其分的。

既然是探索,就应该允许人们从多方面,多学科地进行。

无端的否定未必即能奏效。

即便在自然科学中,如哥白尼的“日心说”得到了伽利略的证实,成了冤案,却在几百年后才得以平反昭雪,何况人丈科学乎?但从另一方面说,我们也不能就因此把翻译学说得玄而又玄,似乎说得越玄乎就越高深。

译学研究毕竟是源于实践,而后又回到实践来指导翻译实践的一门学问。

译学研究不能脱离实践,这己成了译论工作者的共识。

当前有些研究似乎已陷入了纯学院式的研究,说三道四、连篇累犊,却于翻译实践无补。

拉上几十门学科,标上无数术语,并不表明一个学科之成熟,只会导致许多概念含混不清。

这种“理论”显得极其庞杂,但未必有实
用价值。

又如对翻译单位的研究,按西方翻译理论的说法,划分为音位层、词素层、词层、词组层、句子层及话语层。

就连提出这一理论的作者本人
都感到“翻译的基本难点之一,就是如何能在每个具体情况下,从语言学等级体系中找到相应的层次作为翻译单位。

”。

连这一“理论”的提出者都感到为难,那这类学院式的研究究竟对我国的翻译实践有多大指导意义,就很值得怀疑了。

尤其是对于像汉语这样象形文字与西方语言对译中就更难发现其实用价值。

继而再进一步探讨什么“必要和足够层次的翻译”或是“偏低、偏高层次的翻译”,势必就成了一纸空谈。

提到建立翻译学,就必定要设计语言学的问题。

应该承认,语言学的发展给翻译学的发展开拓出新的思路。

一方面,译者从语言学的角度,通过两种语言的话语对比,对语言中的现象及其实质有了更广泛、更深刻的了解,从而能在翻译中更自觉地掌握某些语言对比规律;另一方面,许多译论研究人员从语言学角度来研究翻译,运用语言学中的术语、概念来阐述翻译实践中出现的语言现象,总结出某些系统的经验,取得了一定成就。

这一切都应归功于语言学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

现在坚持翻译是艺术的学者基本上也还没脱离翻译研究应用语言学理论所归纳出的翻译实践中某些系统经验,就正说明这一点。

但是,正如众所公认的,翻译是艺术。

艺术创作本无定规。

同一个原著的句子在正确理解的前提下,你可以这么译,他又可以那么译。

甚至同一译者在不同时期也都有不同译法,均无可指责,全凭译者在上下语境中去“创造”。

这是一;其二,正如语言学派代表人物一再申明的那样,他们“首先感兴趣的正是研究翻译过程的语言学方面”,“纯粹是就语言学的意义而言”’。

很明显,他们研究的是语言,并不注重研究原著作者及译者的主体意识。

他们只能对现成的译例在语言上作静态对比,只能考虑其表面现象。

因此,就翻译研究而言,他们的研究必有偏失,或显得异常肤浅;其三,现代的语言学理论基本上是以西方语言为研究对象,对汉语的语言几乎未加触及。

正如陈望道所指出的:“一般语言学的理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能,或者说很少能充分地、正确地概括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历史极其悠久、既丰富又发达的汉语事实和规律”8。

汉语语言的起源、语言的总体结构以及语言的运用等诸方面与西方语言截然不同。

仅以西方语言模式为基础建立起的语言学套在汉外对译中几乎是行不通的。

何况,翻译所涉及到的不仅仅是语言问题。

为此,语言学对于翻译研究有一定的局限性。

妄图在这样的语言学基础上去创立翻译学,“不仅限于找出翻译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规律,而且要为翻译工作者提供某些规范或`规定’”’,那只能是一场迷梦!
这里还有一个如何对待西方翻译理论的问题。

应该承认,我们对国外的译论知之太少。

远的不说,仅就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所引进的国外译论的论著寥寥可数。

我们殷切地希望这一状况今后能有所改善,以扩大我们研究的视野,增长我们的见识。

但从另一方面说,我们在世界译坛面前不必妄自菲薄。

要说我国的翻译事业在人才培养及学科建设上比西方国家落后,这是事实。

但是,要说我国当代翻译理论研究、认识上比西方最起码要迟二十年工`,我们对此不敢苟同。

就文化总体而言,各国文化不是依照同一路线发展,不可能按一个普遍的、等同的阶段进行。

世界各国人民生活的文化背景不同,面对的是不同的客观世界,由此提出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不一,所具有的经验也不尽相同。

因此,就不可能有个普遍的、客观的价值标准来评判任一传统文化的优劣高下,更不能用某种文化价值观念来评判另一文化标准。

很明显,我们同样不能拿某个文化背景下产生的翻译理论作为另一文化背景下产生翻译理论的标准。

这中间不可能划分时间顺序的先后,而只能是互补、借鉴和相互渗透。

其实,国外的译论也是处于探索之中,也未必已成定论,甚至某些堤法未见合理。

翻译学对于我们来说是一门正处于探索中的科学,对西方人何曾不也是如此?基于这祥的认识,我们就不至于会把国外的译论奉为至宝,视若·`圣经,,,或为之惊讶不已。

就以奈达为例,他早期认为翻译是科学,到了80年代又强调是一种艺术。

这说明人对客观事物认识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应该允许有所改变。

这里并不存在什么“正本清源”1“的问题。

也不要因他人观点变了,我们就得跟着转。

西方译界的论坛上曾提出过equivalence的问题。

这一提法在西方也不是没有争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