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研究中的概念混淆(翻译策略、方法与技巧))

合集下载

翻译研究中的概念混淆(翻译策略、方法与技巧)).

翻译研究中的概念混淆(翻译策略、方法与技巧)).

翻译研究中的概念混淆——以“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为例熊兵华中师范大学《中国翻译》2014(3)82-88摘要:本文对学界在“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这三个基本概念上所存在的普遍的混淆进行了剖析,提出应对这三个概念进行明确区分。

在此基础上论文对这三个概念的定义、特性、相互关系及其各自的分类体系进行了系统阐述。

关键词:翻译策略;翻译方法;翻译技巧;混淆;定义;分类1.话题缘起在翻译研究中,有一个问题一直以来都未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并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翻译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这个问题即为翻译研究中的概念混淆,其中又尤以“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这三个概念的混淆为甚。

一方面,学界对翻译“策略”、“方法”和“技巧”的讨论虽多如牛毛,但把它们作为一个方法论系统的关键要素进行综合研究,深入考察其各自的内涵、相互关系及分类体系的系统性研究还相当少见。

另一方面,学界在对这三个术语的认识和使用上普遍存在着定义不明、分类不当、概念混淆不清的问题。

例如,在一些翻译教材中中,“归化”与“异化”一方面被作为“翻译方法”加以讨论(如龚芬,2011:79—81),另一方面又被视为“翻译策略”进行阐述(同上:93—106)。

一些翻译论文把本应属于翻译技巧层面的增补型翻译(类似于增译)、浓缩型翻译(类似于减译)划归为“翻译策略”的类别(如李克兴,2004:66—67)。

在一些翻译方向的硕士研究生论文中,把翻译“策略”、“方法”、“技巧”混为一谈的更是比比皆是。

甚至翻译专业的老师对此问题也存在一些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看法(如把归化等同于意译,把异化等同于直译)。

国外学界对此也存在一些模糊或混淆(或未予严格区分。

比如Shuttleworth & Cowie (2004:44,59)一方面把domestication/foreignization称作是“strategy”,另一方面却又把free/literal translation也视为“strategy”(同上:63,96 )。

对外汉语教材中的英文翻译偏误分析及解决方法

对外汉语教材中的英文翻译偏误分析及解决方法

学的一个重要部分 , 词汇量 的大小 以及词汇 的掌握和使 用水平是衡量语言水平 的重要标准之一。 ( ) 表 的翻译 对 于词 汇 的学 习起 到 了至关 重 要 的作 用 。词 汇 的汉 译 英 绝 非是 查 词 典 、 单 罗 列 5词 简 若 干个 词 汇义 项 的工作 。这 是 因为 任 何 一 个 词 汇在 意 义 上 都 不 是 孤 立存 在 的。 在一 个 篇 章 环 境 中 , 义 可 以 由该词 汇本 身 的含 义 , 词 以及 与它 共现 的词语 , 至整 个 句子 、 落 的含 义 加 以定 义 、 乃 段 限 制和 约束 。经 过上 述过 程 , 汇 的意 义从 该 词 多个 义 项 中逐 步 精 确 出来 , 词 产生 歧 异 的可 能 大 大 减 少 ; 一个 独立 的词 汇 , 而 缺少 上 下 文语 境 , 同时 汉 、 又 分 属 两种 截 然 不 同的语 系 , 语 言 功 能 、 英 在 结 构 、 达方 式 、 表 以及 文化 风俗 上存 在显 著差 异 , 以能有 效 翻译 出单个 脱离语 境 的词 汇 的本 意 , 两 所 在 种 语 言间做 到 等意传 递 , 很多 情 况下是 极 其 困难 的 , 最 大 可 能进 行两 种语 言 之 间 的意 义 转化 , 但 完 成 信息传 递 目的 , 是可 能 和必须 的。 却 ( ) 象词 语 的翻译 一 抽 非抽 象 词汇 , 特别 是名 词 、 词 、 容词 译成 英语 后 , 常不 会产 生 语 义 歧异 , 动 形 通 造成 理 解 上 的偏 误 。例 如 “ ” “ 果 ” “ ” “ ” “ 兴 ” “ 亮 ” , 书 、苹 、跑 、 吃 、 高 、漂 等 这些 词 语 较 易 译 成英 语 。这 是 因 为 目标 语 与源语 言 中 , 类词 汇 的 内涵和 外延 含义 基本 具 有对 等 性 。而 事 实 上 , 、 词语 的词 义对 应 关 该 汉 英 系 除 了“ 全 对应 ” 完 以外 , 大量 存 在着 “ 还 部分 对应 ” “ 、 不对 应 ” “ 叉 对 应 ” 与 交 现象 。 目标 语 与 源语 言 中相 当数量 的抽 象词 语 , 缺失 完 全对 应关 系 , 于是 就 出现 了抽 象 名词 的翻译 难题 。例 如 : “ 面 ” 译 为 “ set ) 方 ( ap c” 等这 些抽 象词 的翻译 , 常的译 法是 将一 个 或几 个该 中文 词 汇 的英 文 对应 词 以及 对 应词 的 同 通 义词加 以简单 罗列 。在 课堂 教 学过程 中发现 , 方法 很难 将 词 语 的汉语 内涵 准 确 地表 达 出来 。 翻 该 译 独立 于语 境 之外 的词 汇需 加 以合适 的语 境来 起 到歧 义 消 解 的作 用 , 即加 入适 当 的例 句来 帮 助 词 汇 的解 释 与定义 。具 体来 说 ,方 面 ” “ 如果 只是 简 单 的译 成 英 文单 词 “ set 课 堂 教学 中发 现 , apc”, 留 学生无从理解 a et s c具体所表达的意思。“ set英文单词本身是个抽象词语 , p apc ” 在不 同英文句子 环 境 中 , 义有很 大 差异 , 用范 围方 式灵 活 而广泛 。这 种 情况下 , 出一 个例 句来 , : 语 使 给 如 “ is ou d ra deeyap c o hns utr 他 试 图去 理解 中国文化 的每 个 方面 ) ” Hete n es n v r set f ieec l e( r t t c u 。 这 些抽 象词 语 的翻译 , 如果没 有适 当的语境 和例句 , 助 于 学 生 的理 解 , 其 对 于 自学 汉 语 的 无 尤 留学生来 说更 是 如此 。试 验证 明 , 汇 的 翻译 加 以合 适 的例句 , 以省 去教 师 冗 长 的词 汇 讲 解 时 词 可 间, 也可 以避 免学 生对 该词 产 生一个 模 糊 的概 念 。 ( ) 二 汉英 非对 等语 义 的 翻译 问题 在教 学 中还 发现一 类 词汇 翻译 的 常见 问题 。由于汉 、 英词 义 之 间非完 全对 等性 , 些动词 的宾 某 语 在 源语 与 目标 语 中分 属 不 同 的词语 类 别 , 而 造 成 词 汇使 用 上 的错 误 。例 如 汉语 “ 观 ” 词 , 从 参 一 尽 管教 师 给 出的例 句 如“ 要去 参 观故 宫 、 安 门 、 城 。 但 留学生 自己造句 时 , 我 天 长 ” 仍会 造 出 1我 去参 观我 的朋 友 。 . 这 类 的错误 句 子 。究 其 原 因 , 因为 他们 在 学 习该 词语 时 , 是 首先 是看 它 的英 文 注 解 “ it去 了 vi s” 解它的汉语词义 , 而在英文里“it的对象既可 以是地点 , vi s” 也可以是人 , 而汉语“ 参观” 一词修饰 的 宾语类别仅限定为人而非地点。所以该词的英文翻译后面需加上注释“ itf l e)” 该方法 v i o p cs , s( r a 可轻 而 易举 地避 免上 述错 误 的发 生 。 某些词汇 , 汉语不存在多义和同形异义现象 , 而译成英文之后 , 与之相对应的英 文词汇, 却存在 明显 的 多义 现象 , 就是 说汉 语词 汇包 含 的义 项与 英文 词 汇包含 的义项 , 多情况 下 不可 能有 完全 也 很 的对 应 , 例如 : 将 “ 级 ” 如 年 翻译 成 “rd ” 就 出现 了义 项扩 大 的 问题 。 因为 汉语 “ 级 ” gae , 年 的义 项 远

谈翻译概念的混淆

谈翻译概念的混淆

S c h o o l o f F o r e i g n L a n g u a g e s , H u b e i U n i v e r s i t y f o r N a t i o n a l i t i e s , E n s h i Hu b e i 4 4 5 0 0 0 , C h i n a )
a c a d e mi c t r a d i t i o n o f i n d e p e n d e n t t h i n k i n g , t h u s c o n f u s i n g t h e c o n c e p t o f “ t r a n s l a t i o n ” 一 i t s d e n o t a t i o n w a s b r o a d e n e d , a n d i t s c o n n o t a t i o n wa s n a r r o w e d d o wn . T h o s e c o n f u s e d c o n c e p t i o n s f u r t h e r l e d t o d i s l o c a t i o n o f t r a n s l a t i o n c it r e ia r a n d i n a p p r o p i r a t e e v a l u a t i o n o f t r a n s l a t o r s .Al l t h i s wi l l u l t i ma t e l y h a r m t h e t h e o r e t i c 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T r a n s l a t i o n S t u d i e s a n d i t s a p p l i c a t i o n; t h e r e f o r e , i t ’ s o b l i g a t o r y t o t a k e a d o w n- t o- e a r t h

小升初重点知识梳理常用的翻译技巧与策略

小升初重点知识梳理常用的翻译技巧与策略

小升初重点知识梳理常用的翻译技巧与策略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翻译作为一项重要的语言技能,越来越受到重视。

对于小升初的学生来说,提前掌握一些常用的翻译技巧与策略将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应对英语学习中的翻译题目。

本文将重点梳理常用的翻译技巧与策略,帮助学生们提升翻译能力。

一、词义翻译技巧:1. 上下文推测法:当遇到不认识的词汇时,可以通过上下文来推测其意思。

例如,在阅读一篇文章时,我们可以根据上下文中的其他词汇来猜测生词的含义。

2. 词根词缀法:许多英语单词都具有相同的词根或词缀,通过了解这些常见的词根和词缀,可以更好地理解词汇的意思。

例如,“un-”一般表示否定,“pre-”表示前面,“-ment”表示名词等。

二、句子结构翻译技巧:1. 主谓结构:在翻译句子时,要根据语法结构来确定主谓关系。

英语中主语通常放在句子的主语位置,而汉语中主语通常放在句子的前面。

2. 时态转换:英语和汉语的时态使用习惯不同,对于涉及时态的句子,需要根据上下文和语境来转换时态。

例如,英语的将来时对应汉语的一般现在时。

三、长句翻译技巧:1. 分句分段翻译:对于较长的句子,可以根据其结构和语义进行分句分段翻译,以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度。

2. 逻辑顺序翻译:在翻译长句时,需要注意保持逻辑顺序的一致性。

将原文中的信息按照相应的顺序进行翻译,以确保读者能够准确理解文章的内容。

四、固定搭配翻译技巧:1. 习惯表达翻译:英语中有许多习惯表达和固定搭配,学生在翻译时需要注意对应的汉语表达。

例如,"take part in"翻译为"参加","as soon as possible"翻译为"尽快"等。

2. 词义搭配翻译:有些词汇在特定的语境中有固定的搭配,需要根据习惯用法进行翻译。

例如,英语中的“make a decision”翻译为“作出决定”,而不是直译为“做一个决定”。

翻译研究中的概念混淆

翻译研究中的概念混淆

翻译研究中的概念混淆作者:岳曲张森来源:《智富时代》2018年第12期【摘要】在英语翻译时通常遵循三大准则:策略上的翻译、方法上的翻译和技巧上的翻译。

然而,许多译者在进行翻译时无法较好地运用和区分这三者,原因在于本身这三个概念容易令人混淆。

因此,本文主要是先对这三大概念进行区分,从概念的解释、特征与三者之间的关系的角度出发进行剖析与阐述,以期为译者在运用这三大准则时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翻译策略;翻译方法;翻译技巧一、引言当前学界对于具有较大争议性的翻译概念的定义通常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国内学者普遍存在的翻译:将demostication当作翻译方法的同时又被视同为翻译策略,将三个概念进行了混淆,并且不止学生如此,甚至有的专业老师也无法分清;还有一个是将“增译”、“删减”等典型的技巧型手法当做是翻译策略。

另一类是国外译者存在的通病,把同化或者异化当做策略类翻译的同时又把意译当做策略类翻译。

二、三大概念的具体解释(一)翻译策略目前较被学界所认可的关于翻译策略的定义是由Chesterman提出的,他认为策略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是在特定的语境下的为解决问题所特制的方案。

从他的表述来看,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较为宏观层面的类似于指导原则的这样一种翻译方法的集合。

从这点出发,那么关于翻译策略的理解则会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知。

(二)翻译方法在互联网百科和词典上关于方法的定义可以概括为:解决问题或实现目的而采用的一种程序化的手段。

英文的定义则是:a particular approach to doing something。

从以上的定义可以看出来,方法是一种特定的途径,是被包含于策略之中的。

对于翻译方法则可以定义为一种翻译时的处理方式。

(三)翻译技巧同样,根据官方的解释,翻译技巧可以被定义为:根据规定好的方法或程序而采用的特定的技能去参与到活动当中。

对于翻译活动中的技巧而言,则应该是在参与翻译活动的实践当中所需要运用到的技能。

翻译研究中的概念混淆(翻译策略、方法与技巧))

翻译研究中的概念混淆(翻译策略、方法与技巧))

翻译研究中的概念混淆——以“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为例熊兵华中师范大学《中国翻译》2014(3)82-88摘要:本文对学界在“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这三个基本概念上所存在的普遍的混淆进行了剖析,提出应对这三个概念进行明确区分。

在此基础上论文对这三个概念的定义、特性、相互关系及其各自的分类体系进行了系统阐述。

关键词:翻译策略;翻译方法;翻译技巧;混淆;定义;分类1.话题缘起在翻译研究中,有一个问题一直以来都未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并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翻译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这个问题即为翻译研究中的概念混淆,其中又尤以“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这三个概念的混淆为甚。

一方面,学界对翻译“策略”、“方法”和“技巧”的讨论虽多如牛毛,但把它们作为一个方法论系统的关键要素进行综合研究,深入考察其各自的内涵、相互关系及分类体系的系统性研究还相当少见。

另一方面,学界在对这三个术语的认识和使用上普遍存在着定义不明、分类不当、概念混淆不清的问题。

例如,在一些翻译教材中中,“归化”与“异化”一方面被作为“翻译方法”加以讨论(如龚芬,2011:79—81),另一方面又被视为“翻译策略”进行阐述(同上:93—106)。

一些翻译论文把本应属于翻译技巧层面的增补型翻译(类似于增译)、浓缩型翻译(类似于减译)划归为“翻译策略”的类别(如李克兴,2004:66—67)。

在一些翻译方向的硕士研究生论文中,把翻译“策略”、“方法”、“技巧”混为一谈的更是比比皆是。

甚至翻译专业的老师对此问题也存在一些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看法(如把归化等同于意译,把异化等同于直译)。

国外学界对此也存在一些模糊或混淆(或未予严格区分。

比如Shuttleworth & Cowie (2004:44,59)一方面把domestication/foreignization称作是“strategy”,另一方面却又把free/literal translation也视为“strategy”(同上:63,96 )。

科技英语翻译的失误及战略

科技英语翻译的失误及战略

科技英语翻译的失误及战略
在科技英语翻译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失误,这些失误可能会导致信息传递不准确或产生误解。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科技英语翻译失误和应对策略:
1. 词义混淆:科技领域的术语较多,有时译者可能会将不同的词义混淆,导致误解。

解决方法是要熟悉科技术语的不同词义,并根据上下文选择正确的译词。

2. 语法错误:由于英语和中文的语法结构不同,翻译时容易出现语法错误。

解决方法是仔细阅读原文,理解语法结构,然后根据中文的语法要求进行翻译。

3. 文化差异:科技领域通常具有一定的文化背景,译者需了解原文所处文化,避免将其文化特点丢失。

解决方法是进行跨文化研究,在翻译过程中注重原文的文化内涵。

4. 歧义解读:科技英语中有些短语或句子可能存在歧义,译者应注意上下文,选择合适的解释。

解决方法是加强对上下文的理解,或与原作者沟通以澄清意思。

战略上,翻译科技英语需要建立一套科技术语的译名系统,保持一致性,并广泛应用于不同的科技领域。

此外,培养专业的科技翻译人才也十分重要,他们需要具备科技领域的专业知识和语言翻译技巧。

此外,利用机器翻译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也可以提高翻译质量和效率,但仍需要人工校对和优化。

最重要的是,积极与科技领域专家保持沟通,及时了解最新科技发展,以确保翻译准确传达技术信息。

翻译研究中的概念混淆以“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为例

翻译研究中的概念混淆以“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为例

翻译研究中的概念混淆以“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为例一、本文概述翻译研究一直是语言学和文学领域的重要分支,致力于探索源语言与目标语言之间的转换规律和实践方法。

然而,在翻译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一些关键概念经常被混淆使用,这不仅影响了翻译理论的发展,也阻碍了翻译实践的提升。

本文旨在澄清翻译研究中“翻译策略与翻译方法”以及“翻译技巧”这两个概念,分析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以期推动翻译研究的深入发展。

文章首先将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定义和分类,然后探讨它们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最后分析概念混淆对翻译研究和实践可能产生的影响。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希望能够为翻译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一个清晰的概念框架,以指导未来的翻译研究和实践活动。

二、翻译策略与翻译方法的概念及其混淆在翻译研究中,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是两个经常被提及但常被混淆的概念。

翻译策略通常指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采取的整体性、方向性的决策,它关乎到译文的风格、语言的选择、读者的定位等宏观层面的问题。

而翻译方法则是译者在具体实践中所运用的具体手段或途径,它更多地涉及到词汇、句法、修辞等微观层面的操作。

然而,在现实的翻译实践和研究中,这两者之间的界限往往并不清晰。

很多时候,翻译策略和方法在实际应用中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

例如,当译者选择直译或意译这一翻译策略时,他/她在具体的词汇选择、句法结构上也会有所调整,这就涉及到了翻译方法的问题。

反之,当译者在词汇或句法层面进行某种特定的处理时,这种处理往往也是基于某种翻译策略的考虑。

这种混淆不仅存在于实践层面,也存在于理论层面。

很多翻译理论著作在论述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时,往往没有对其进行严格的区分,有时甚至将二者等同视之。

这种理论上的混淆无疑会加剧实践中的混乱,使得译者在理解和应用这些概念时感到困惑。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进行明确的界定和区分,以便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和研究。

我们也应该意识到,虽然这两者在理论上有所区别,但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它们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不能简单地将其割裂开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术语定义2.1.1翻译策略(Translation strategy)“策略”,是指“适合具体情况的做事原则和方式方法”(辞海编辑委员会,2009:231),是“可以实现目标的方案集合。

”(互动百科)因此,“策略”,虽与“方式方法”有关,但更多强调的是宏观的“原则”和基本的“方案”。

基于以上对“策略”的认识,我们把“翻译策略”定义如下:翻译策略是翻译活动中,为实现特定的翻译目的所依据的原则和所采纳的方案集合。

2.1.2翻译方法(Translation method)“方法”,是指“解决思想、说话、行动等问题的门路、程序”(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2002:544),是“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途径、步骤、手段等。

”基于以上对“方法”的认识,我们把“翻译方法”定义如下:翻译方法是翻译活动中,基于某种翻译策略,为达到特定的翻译目的所采取的特定的途径、步骤、手段。

值得指出的是,“翻译方法”体现的是一种“翻译中的概括性的处理方式,而非具体的、局部的处理办法”(Chesterman,2005:26),这一点使得我们能把“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区分开来。

2.1.3翻译技巧(Translation technique)“技巧”,是“表现在艺术、工艺、体育等方面巧妙的技能”(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2002:916 )。

采用什么“技巧”不是任意的,而是“依据事先确定的一定的方法或程序”(Zabalbeascoa,2000:121)。

可见“技巧”是属于“方法”之下的一个范畴。

基于以上对“技巧”的认识,我们把“翻译技巧”定义如下:翻译技巧是翻译活动中,某种翻译方法在具体实施和运用时所需的技术、技能或技艺。

“翻译技巧”是局部的、微观层面的,是对文本在语言层面的操作和操控。

(Chesterman,2005:26)2.2三者之间的关系这三个概念相互之间形成一种从上至下的层级关系,即从宏观到微观、从宽泛到具体、从抽象到具象。

具体而言:(1)“翻译策略”相对“翻译方法”而言是一个更宏观、更宽泛的概念,是“一定语境下所实施的一种方案”(同上),因而“比我们所讨论的语言---语篇层面的各种转换现象涵盖了更广的范围”(同上:21)。

某种“翻译策略”的实施具体体现在某些特定的“翻译方法”的运用,而某种特定的“翻译方法”的运用则需依据一定的翻译策略。

(2)“翻译方法”相对“翻译技巧”而言则是一个更宏观、更宽泛的概念。

如果说翻译技巧会影响语篇的微观或具体的语言单位呈现的状态,那么翻译方法则更倾向于影响语篇的宏观或整体的语言单位呈现的状态(Molina &Albir,2002:507-508)。

某种“翻译方法”的运用需要使用某些特定的、具体的“翻译技巧”,而某种特定的、具体的“翻译技巧”的使用则体现了一定的“翻译方法”。

3.分类及应用3.1翻译策略我们认为,翻译策略作为一种宏观的原则和方案,其分类必须与翻译活动的参与者紧密联系起来。

翻译活动的参与者一般包括原文作者、翻译活动发起人/委托人、译者以及译文接受者。

在这项活动中,处于翻译活动两级的参与者为“原文作者”和“译文接受者”。

依据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对这两者的取向的不同,翻译策略可分为两类:(1)异化;(2)归化。

3.1.1异化(Foreignizing strategy,or Foreignization)“异化”的本质属性,是“原文作者取向”,即译者在翻译中尽量向原文作者靠拢,用Schleiermacher的话来讲,就是译者“尽量不要打扰原作者,而是把读者带向原作者。

”(2006:229)具体表现为在翻译中,尽量保留原文的语言、文学、文化特质,保留异国风味。

异化策略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 可以在目的语中引入源语的语言结构、表达方式、诗学特征和文化要素,丰富目的语的表达,促进目的语的发展;(2)使目的语读者能够更充分欣赏和领略异域风味,并因此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3)从弱小民族的语言向强势民族语言翻译中如采用异化的策略,可能会成为一种抵抗强势民族的文化殖民和文化霸权、彰显弱小民族文化身份的一种手段。

(Venuti,1995)异化策略的缺陷主要体现在译文的可读性上,即译文可能会生硬,不够地道自然,并因此影响译文在目的语接受者中的接受和传播。

3.1.2归化(Domesticating strategy,or Domestication)与“异化”相对应,“归化”的本质属性,是“译文接受者取向”,即译者在翻译中尽量向译文接受者靠拢,用Schleiermacher的话来讲,就是译者“尽量不要打扰读者,而是把原作者带向读者。

”(2006:229)具体表现为在翻译中,尽量用目的语读者喜闻乐见的语言、文学、文化要素来替换源语的语言、文学、文化要素,恪守、回归目的语的语言、文学和文化规范。

归化策略的优势表现在译文流畅地道,通俗易懂,容易被目的语接受者所接收;或顺应、满足目的语读者某些特定的需求。

归化策略的缺陷表现在以下两方面:(1)原文的语言、文学、文化要素的丢失,并因此导致目的语接受者被剥夺欣赏异域语言、文学、文化的机会,而这无助于目的语国家的语言、文学、文化的丰富和发展,无助于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2)从弱小民族的语言向强势民族语言翻译中如采用归化的策略,可能会强化强势民族的文化殖民和文化霸权,弱化弱小民族的文化身份(Venuti,1995 )。

3.1.3异化与归化的关系必须指出,把翻译策略分为“归化”与“异化”,这种二分并不意味着这两个概念是绝对的、是非此即彼的。

异化与归化都是相对的概念,体现的是一种译者在选择是向原文作者靠拢还是向译文读者靠拢中的一种倾向性(tendency),这种选择与Toury (1995:56-57)的“元规范”(initial norm)有异曲同工之妙:译者如果采用异化策略,则译文倾向于具有更好的充分性(adequacy),而如果采用归化策略,则译文倾向于具有更好的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

任何译作,都是译者在异化策略与归化策略交织作用下产生的混合体,没有百分之百的异化的译文,也没有百分之百的归化的译文。

3.2翻译方法如前所述,采用什么“翻译方法”不是任意的,而是基于一定的原则和方案,具体而言是基于一定的“翻译策略”。

翻译策略分为两大类:异化策略和归化策略。

这两大策略各自包含一些翻译方法,具体如下:(1)异化策略下的翻译方法:零翻译;音译;逐词翻译;直译。

四种翻译方法虽各有不同,但有一点是相通的,即都是原文作者取向的,因此属异化策略下的翻译方法。

(2)归化策略下的翻译方法:意译;仿译;改译;创译。

四种翻译方法虽各有不同,但有一点是相通的,即都是译文接受者取向的,因此属归化策略下的翻译方法。

3.2.1异化策略下的翻译方法(1)零翻译(Zero translation)“零翻译”,即不进行任何翻译操作,直接把源语的某些成分引入到目的语中。

至少在以下两种情况下可能需要使用零翻译:①两种语言在拼字法层面的差异导致需要使用零翻译。

例如:I love my love with an E, because she’s enticing; I hate her with an E, because she’s engaged.(David Copperfield)我爱我的爱人为了一个E,因为她是Enticing (迷人的);我恨我的爱人为了一个E,因为她是Engaged (订了婚的)。

(张谷若译)②字母词或首字母缩略词的翻译。

例如:X-ray →X光Type-B ultrasonic test →B超Computerized Tomography →CTLouis Vuitton →LV卡拉OK、KTV包房、MD盘、CD片、DVD机、MP3机、flash动画制作、3D效果图、DV作品、MTV录像、X光片、CT扫描、APEC会议、MBA课程、GRE考试、GMAT 试题、加入WTO、GDP增长速度、Waifai等等。

(2)音译(Transliteration)“音译”,指把一种语言的文字符号用另一种语言中与它发音相同或相近的文字符号表示出来的方法。

例如:bungee蹦极engine引擎ballet芭蕾山西Shanxi道Tao 锅wok超市(supermarket)、便利店(convenience store)、快餐(fast food)、麦当劳(McDonald)、汉堡包(hamburger)、销品茂(shopping mall)、绿色食品(green food)、转基因食品(gene modified food,简称GMF)、克隆(clone)、因特网(internet)、鼠标(mouse)、电子邮件(e-mail)、电子商务(e-commerce)、托福(test of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简称TOEFL)、首席执行官(chief executive officer,简称CEO)、脱口秀(talk show)、情景喜剧(situation comedy,简称sit-com)等等。

当源语词语在译入语中存在语义空白,翻译无法直接从词汇/语法/语义转换入手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使用音译法(即从语音转换入手)。

(3)逐词翻译(Word-for-word translation)“逐词翻译”指在翻译中不考虑两种语言在词法、句法及语义方面的差异,将原文语句一个词(字)一个词(字)地对译。

例如:汉语四字成语往往蕴含丰富而生动的形象,如“鸡毛蒜皮”。

如何在翻译中再现其形象对译者来说是个问题。

Chinese four-character set phrases abound in vivid images,e.g.Jimao Suanpi (chicken feathers garlic skins).How to reproduce these images may pose a problem for the translators.逐词翻译虽可能无法妥帖地或正确地再现原文的意义,但可以完整地显示原文的词汇--句法--语义结构,因此被较多地应用于对比语言学中,以显示两种语言在词汇--句法--语义结构方面的同与异(Nord,1997:47-48)。

(4)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直译的特点主要有两点:在词汇意义及修辞(如比喻)的处理上,不采用转义的手法(这一点把“直译”与“意译”区分开来);在语言形式(即词汇-句法结构)的处理上,允许适当的变化或转换(如语序转换),以使译文符合目的语词汇--句法规范(这一点把“直译”与“逐词翻译”区分开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