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闽北传统民居报告

合集下载

闽北党城古村落的空间布局与建筑特色

闽北党城古村落的空间布局与建筑特色
第3 4卷 第 6期 21 0 2年 6月
宜春学 院学报
J un lo c u olg o ra fYih n C l e e
Vo 4, N . L3 o6
Jn . 0 2 u e2 1
闽北 党 城 古 村落 的空 间布 局 与 建筑 特 色

魏 永 青
( 武夷学院 艺术系,福建 武夷山 34 0 ) 530
处子孙繁衍之叶氏,系出南阳,派衍浙水 ,其徙屑 松源 则 自宋 ……,而 由松 源 迁 党 城 义 门 明 季

”D ]m2) ( 1

这里土地平 旷,沃野绵延 ,人 口不 断
山一水一分 田”之称。在这 山水 之间,孕育着许 多生态 良好的大小盆地 ,先民们在这串珠似的盆地
里聚集 繁衍 ,众 多 的古 村 落 由此 形 成。俗话 说 “ 十里不 同风 ,百里不 同俗” ,正是 由于受到 山体 和水脉 的阻隔 ,加之村落之间交通不便 ,因而造就 了相对独立的区域空间,这也使得闽北古村落在空 间布局和建筑装饰上呈现出多样化的表现形式 。 党城村 ,位于 闽北 建瓯市 东北部 ,距 市区约

要:党城村是闽北古村落的一个缩影,凝聚着闽北地 区古建筑的传统文化精华。党城先
民们将独特的思维观念和丰富多彩的造物思想渗透到村落选址布局、建筑形制与装饰文化上 ,具 有鲜明的文化特征和珍贵的历史价值。同时也体现 了党城古村落崇尚 自 然生态、注重 宗族意识的
理念,蕴育着有机性、整体性和内聚性相融相合、天人合一的村落建构 内涵。
i o c p t e c n e  ̄ a d a mu t u e o d a f c e t n t e s lc o fst d ly u o e vH g , a c i cu a v n l td f i e s o r a o o t ee t n o i a a o tfr t i a e i i h i en h rht trl e s ls a d d c r t n c l r t la u t rlmi sa d r r i o c l au . n t eme t . t e a c e t i a e t e e o ai u t e y n o u l c e rc l a l a e h s r a l e I a i l u tn ti v h n me h in l g n v l d mo s ae h o s i f au e a d e oo y h g l h sr l iu e if , a d i l ste c n e t n b t e n u e n t t st e w rh p o t r n c lg , ih i t ei o sb l s n r n g g e mp i o n c o e w e — e h i n t , w o e e sa d c h s n, s e sn h tma sa n e r l a to au e i y h ln s n o e i o t s i g t a n i n itg a r fn t r . r p

古民居调查情况汇报

古民居调查情况汇报

古民居调查情况汇报古民居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劳动的结晶,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为了深入了解古民居的现状和保护情况,我们开展了一次古民居调查工作,现将调查情况进行汇报。

一、调查范围。

本次调查范围主要集中在中国南方地区,包括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省份,这些地区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重要代表,也是古民居分布较为密集的地区。

二、调查内容。

1. 古民居建筑结构,我们对古民居的建筑结构进行了详细的了解和记录,包括建筑材料、搭建工艺、建筑风格等方面的内容。

2. 古民居保护现状,我们对古民居的保护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包括保护措施、保护效果、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等方面的内容。

3. 古民居文化价值,我们对古民居的文化价值进行了深入挖掘和分析,包括历史渊源、文化内涵、艺术特色等方面的内容。

三、调查结果。

1. 古民居建筑结构,通过调查发现,古民居的建筑结构多为木质结构,搭建工艺复杂,建筑风格多样,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湛工艺和独特韵味。

2. 古民居保护现状,调查显示,古民居的保护工作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资金缺乏、保护措施不够完善、管理不到位等方面,需要加强保护力度。

3. 古民居文化价值,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古民居具有丰富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独特魅力,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四、调查建议。

1. 加大保护力度,针对古民居保护现状存在的问题,建议加大对古民居的保护力度,增加保护资金投入,完善保护措施,加强管理和监督。

2. 加强文化传承,建议加强对古民居文化价值的挖掘和传承工作,开展相关的文化教育活动,提升公众对古民居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3. 制定政策措施,建议相关部门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加强对古民居的保护和管理工作,推动古民居保护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五、结语。

古民居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好古民居,传承好古民居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使命。

闽北邵武的民俗风情

闽北邵武的民俗风情

闽北邵武的民俗风情闽北邵武是一个充满着丰富民俗风情的地方,这里有着独特的传统文化和民族风情。

在这片土地上,民俗风情融合了儒家文化、道家思想、佛家智慧等多种元素,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

一、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邵武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庆活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属年味十足的春节了。

每年春节期间,邵武的大街小巷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

人们挂灯笼、贴春联,家家户户都是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

在春节期间,邵武还有着丰富多彩的庙会、民俗表演等活动,让人们感受到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

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在邵武也有着独特的庆祝方式和活动,让人们体验到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

二、传统民居建筑的韵味邵武的传统民居建筑保留着古老的风格,曾经的繁华和历史沉淀在这些古老的建筑中。

老街区中,青瓦白墙的古民居错落有致,流淌着岁月的痕迹,散发出浓厚的历史气息。

这些传统的民居建筑,不仅是古代建筑工艺的结晶,更是邵武人民智慧和生活方式的写照。

在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会在门楼上贴上红红的春联,挂上红灯笼,增添了浓厚的节日氛围。

三、传统手工艺的传承邵武有着悠久的手工艺传统,如剪纸、刺绣、扎染等技艺在这里有着独特的发展历史。

这些手工艺技艺不仅是艺术品,更是代表着邵武人民的劳动智慧和生活方式。

在当地的集市上,可以看到很多手工艺品,这些工艺品传承了当地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

四、民俗美食的诱人香味邵武的民俗美食也是该地区的一大特色。

当地以鲜、香、酥、脆、软、嫩等风味为主,不仅以海产品和山珍为主料,还有以花生、茶叶等其他农副产品制作的特色菜肴,其中包括闽北美食的代表菜肴——臭豆腐,以及当地特色小吃等等。

不仅如此邵武的传统民俗美食还包括当地的特色米酒、豆腐乳、腊肠等一系列风味独特、别具特色的美食。

五、传统服饰的古朴韵味邵武的传统服饰也保留着浓厚的民俗风情。

女性喜欢穿着色彩艳丽的旗袍和盛装,头戴花环,手持蒲扇,走在街头,优雅动人;而男性则多穿着鹰毛冠、襟络、白布身衣等传统服饰,整体上尽显古朴与沉稳。

闽北传统民居建筑与装饰特色研究

闽北传统民居建筑与装饰特色研究

落 依 山而 建 , 山所 阻 , 山成 为 古村 落 问 不 同 体系 为 大 分 割 、 成 的 主要 作 俑 者 ; 落 内部 传 统 文化 根 深 蒂 形 村
固 , 育 自成体 系 , 有较 强 的 自我 消 化 功 能 与排 他 发 具 性 等 。闽北 因为 山脉 的阻 隔 , 交通 比较 困难 , 成 了各 形 自相对 独立 的小 经 济 区域 , 培植 出不 同流域 间 村落 聚 居 的不 同风 格 。古人 用 勤劳 的双手 和 聪 明才智 , 我 为
同一 的空 间 中和谐 统一 又相得益 彰 。
其 次 , 原 面 积 的狭 小 及 山 间大 小 盆地 的发 育 , 闽 平 使


闽北 古村 落 的 传 统 民居 与 结 构 形 制
北 的古 村 落呈 现 小 聚 落 、 分 布 的格 局 , 落选 址 大 大 村
多在 自然 条件较 好 的 山地东 南坡 或 河谷 两 岸 , 主要集
通 不便 , 交通 路线 往 往循 溪延 伸 , 与河 流 走 向一致 , 并
在 河流 的下 游交 汇处 形成 文 化 、经济 的交 流 中心 ; 村
十分精练 的程 度 。古村 落在地域 分布上 遍及 闽北全 境 的十个县市 , 但以武夷 山 的风格 最 为 明显 , 里 是 朱熹 讲 学 、 述 这 著 的地方 , 书院文化发 达 。武夷 山乃东南 奇秀 , 历代 文人 墨客 往来 不 断 , 建筑 具 有南 方 特 色 , 自然 风景 融 为 与
出现 , 院 内檐 墙 仍作 悬 山 , 但 与闽南 的硬 山做 法全 然
般 为二 厅 三进 或 三厅 四进 、 阁 西厢 、 东 书屋 楼 台一
应 俱全 。闽北 民居平 面多 为“ 井式 ” 局 , 天 布 内木构 承 重 和外砖 、 生土墙 体结合 。山区 的民居多 为两层 的“ 高 脚厝” 杆栏 式 建筑 , 官贵 人则 盖 “ 进 九栋 ” 的青 达 三 式

土楼调研报告

土楼调研报告

土楼调研报告土楼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土楼是福建省土地独特的建筑形式,也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瑰宝之一。

为了进一步了解土楼的历史、文化和建筑特点,我们组织了本次土楼调研。

二、调研内容1. 土楼简介土楼又称“土佛堂”、“风楼”,是福建土地上特有的集住宅和防御于一体的建筑形式,通常由砖、石和土土夯筑而成。

土楼一般呈圆形或多边形,呈层叠状分为上中下三层,每层均有门窗,以防御为主。

2. 历史文化土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经过宋朝和明朝的发展,至清朝达到鼎盛时期。

土楼是福建一带少数民族居民的居住形式,如土家族、侗族等,这也是土楼独特的文化背景。

3. 建筑特点福建土楼建筑形式独特,具有许多特点。

首先,土楼有着牢固的防御能力,楼体坚实可靠,可以抵挡强烈的风雨和洪水。

其次,土楼的内部结构合理,楼内人员可以按照不同等级划分居住区域,保护隐私并方便管理。

最后,土楼的外观造型独特,周围有美丽的田园风景和自然环境,形成了独特的人居环境。

三、调研结果1. 土楼的保护情况在我国,目前有许多土楼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得到了相关部门的保护。

但是,也有一些土楼因为年代久远和地理环境等因素而遭到破坏和损失。

2. 土楼的旅游开发由于土楼独特的建筑特点和历史文化内涵,已经成为了福建省的重要旅游景点。

许多土楼已被改造成为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和体验。

3. 土楼的传统文化价值土楼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瑰宝之一,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价值。

土楼不仅体现了当地少数民族的居住方式和风俗习惯,也是中国传统建筑技术的杰作之一。

四、调研结论通过本次土楼调研,我们对土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土楼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瑰宝,不仅具有防御功能,还有独特的建筑特点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同时,土楼也是福建省重要的旅游资源,对于促进当地的旅游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土楼也面临着保护和传承的问题。

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需要平衡好保护和开发的关系,保护好土楼的独特价值并传承下去。

闽北邵武的民俗风情

闽北邵武的民俗风情

闽北邵武的民俗风情邵武市位于福建省闽北地区,是一个古老而富有民俗风情的城市。

邵武市拥有多元化的民俗文化,包括宗教文化、婚俗文化、节日文化和民俗食俗文化等方面,深受当地人民喜爱和推崇。

一、宗教文化邵武市拥有悠久的宗教文化,主要表现在道教和佛教两个方面。

邵武的道教文化源远流长,道家思想在这里已经深深扎根,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邵武市有诸多的道院和道观,其中最著名的是潮仙宫和深泽道院。

潮仙宫是福建省规模较大的道观之一,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宫内主要供奉道家神仙。

深泽道院则建于南宋元熙年间,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目前全国仅存的唯一一间元代道院。

此外,邵武市还有许多道教民间活动,如挑灯、罗汉宴、斩马宴等,饶有趣味。

佛教文化亦深受邵武市民众喜爱,邵武市有众多的佛教庙宇,如福建第一大寺院——五凤山寺。

五凤山寺位于潮仙宫旁,始建于唐朝贞观年间,至今已有千年历史,是邵武市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

五凤山寺内供奉的大钟、和许多古老的佛师头像等文物,均为邵武市的重要文化资产。

二、婚俗文化邵武市的婚俗文化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因为它具有浓郁的本土特色。

邵武市的婚礼要在农历的嵊兴腊月二十三日举行,这被认为是最吉利的时间。

婚礼从择日、看相、提前订好宴席等一系列步骤开始,直至最后入洞房,礼毕方才完全结束。

邵武市的三书六礼很古老,其内核大多源于周代的《周礼》。

三书六礼是指向女家提亲送聘过程中的诸多礼仪和形式,包括问名、问期、问吉日、纳采、定亲、纳彩、请期、请字、请圆、请吉日、安床和鞭炮等一系列流程。

三、节日文化邵武市有多样丰富的节日文化,包括清明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中国传统节日,还有闽北地区独有的逛河节、吹秧歌等民俗节庆活动。

闽北地区独有的逛河节是闽北地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逛河节过程中,人们要将花板拴在龙船上,然后踏板引艇,在河中来回划动船桨。

乐队演奏各种乐器,如鼓、钹、笛、箜篌等。

此外,各种吃、唱、跳、打、猜、摸等游戏和相声、杂技等文艺表演也都一并展开。

闽北民居建筑

闽北民居建筑
和赤溪桥
松溪花桥
闽北最长古廊桥— 文昌桥
砖雕:民居中的砖雕主要用在大型住宅或 家祠入口的分隔庭院空间的檐壁上面,成组 的镌刻着回纹、卷草、鸟兽、花卉或镌刻雀 替、垂花。有的还用磨砖拼成斗拱、镂花砖 窗和各种线脚。 石雕:主要是柱础、门础、门当抱鼓石, 摆设与厅堂上的石雕小品古鼓,构筑天井情 趣的石水缸、石花架、墙角的石条等。 木雕:木雕工艺也广泛应用于祠堂、庙宇、 民居中。在闽北传统民居中,勾心斗角、雕 梁画栋、藻井雀替随处可见。
祠堂是家族的象征,是族人供奉祭
祀祖先的场所,也是家族进行宗族管 理、聚集议事、解决纠纷、规范礼 制及举行重大庆典活动的地方。闽 北宗族聚族而居,非常重视祠堂的修 建和保护,几乎每个姓氏都建有本族 祠堂,各支系建有支祠。
“廊桥”,顾名实义,就是桥面有廊屋的
桥。闽北是我国廊桥较为集中的区域之一。 因应闽北峰峦叠嶂、沟壑纵横的地貌特征而 建的这些古廊桥,是闽北先民以勤劳和智慧 与自然抗争的产物。廊桥承载着丰富的文化 内涵,蕴含着多彩的民俗风情,除了基本的 交通功能外,廊桥还是人们避雨纳凉、迎别 歇脚之处,交流信息、易货换物之所。
一、古村落 二、传统民居
三、家族祠堂
四、廊桥 五、闽北三雕(砖雕、石雕、木雕)
闽北多山多水,如群星般散落的山间盆地和 河间谷地,尤其适合中、小型聚落的形成和 发展。闽北地区的网格水系以及串珠状大小 盆地等基本地理特征,对古村落的形成产生 了至关重要的影 响。由于平原面积的狭小及 山间大小盆地的发育,使闽北的古村落呈现 小聚落、大分布的格局。
返回
闽北传统民居建筑结构以砖木为主,
石墙基,柱础以木为主,利用挑梁减柱 扩大屋宇建筑空间,屋内一般为二厅三 进或三厅四进、东阁西厢、书屋楼台一 应俱全。闽北民居平面多为“天井式” 布局,内木构承重和外砖、生土墙体结 合。山区的居民多为两层的“高脚厝” 杆栏式建筑,达官贵人则盖”三进九栋 “式的青砖大瓦房。

南北古民居中马头墙的风格比较

南北古民居中马头墙的风格比较

南北古民居中马头墙的风格比较芜湖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第13卷第l期南北古民居中马头墙的风格比较董琪琚詹凯丽(安徽工程大学,安徽芜湖,241000)摘要:旧时徽州村落房屋密集,因防火,防风之需,在居宅的两山墙顶部砌筑有高出屋面的”封火:嗜”,因其形似马头,故被称”马头墙”,”马头墙”是徽派建筑的重要特征.历史上的徽州泛指整个皖南山区,包括浙,赣,皖,闽四省的交界地区.现有资料显示,浙江全部,皖南,赣东,闽北(闽东)甚至鄂南等地区都有马头墙.关键词:马头墙(封火墙);古民居;结构;社会背景;地域性.中图分类号:TU_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114(2011)01—0051-03 ArchitecturccharmofMatouWallinConstruetiOnoftheNorthandtheSouth DONGQi~un&ZHANKai-liAbstract:Atancienttimes,”Sealedfirewall’’wasaddedtoHuizhoubuildingsat thetopofthetwogablesinordertopreventfireandwind.ItislikethehorseheadthusiscalledMatouWallwhichistheimportantfeat ureofHuizhouarchitecture.HuizhoumentionedinhistoricaldocumentsincludedtheentiremountainareaofSouthAnhui,namel ytheareaatthebordersofZhejiang,Jiangxi,Anhui andFujianProvinces.RelevantmaterialsshowthatMatouWallscanbefoundin Zhejiang,southofAnhui:eastofJiangxi,northofFujian(eastofFujian),evensouthofHubei.Keywords:MatouWall(sealedfirewal1);ancienthouses;structure;socialback ground;regionalism.收稿日期:2010—11.07作者简介:董琪瑶,女,1985年出生,安徽芜湖人,安徽工程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与理论研究.★本文为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徽州古民居与徽派艺术及徽商(项目号:m03002)及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徽州古民居设计的艺术特征研究(项目号:05JD760026)研究成果. 马头墙,又称风火墙,封火墙,放火墙等,指高于两山墙屋面的墙垣,也就是山墙的墙顶部分.旧时,徽州村落房屋密集,因防火,防风之需,在居宅的两山墙顶部砌筑有高出屋面的”封火墙”.因其形似马头,故被称”马头墙”,是徽派建筑的重要特征,历史上的徽州泛指整个皖南山区,即浙,赣,皖,闽四省交界之处.现有资料显示,浙江全境,皖南,赣东,闽北(闽东)甚至鄂南等地区都有马头墙.一,刍议”码头墙”或”马头墙”《古风——中国古代建筑艺术老祠堂》一书中提到:”为了适应屋面的坡度,封火墙一般都做成台阶状,这与河边的码头很相似,于是这种台阶状的封火山墙又被形象地称作”码头墙”,而”码头墙”又被讹传为”马头墙”.”封火墙”本是按照其功能来命名的:”码头墙”则是根据其形象来命名的.如今以讹传讹,成为”风火墙”和”马头墙”,很令人费解.l】J 对于以上观点,也存在一些不同意见.有人指出”封火墙”起着隔断火源的作用,但”马头墙”的称谓也全非以讹传讹,更兼顾着形象与文化蕴意.古建筑中屋面以中间横向正脊为界分前后两面坡,左右两面山墙或与屋面平齐,或高出屋面,古徽建筑使用马头墙时,循屋顶坡度迭落呈水平阶梯形,脊檐长短随着房屋的进深而变化.“马头墙”有一阶,二阶,三阶,四阶之分,也可称为一叠式,两叠式,三叠式,四叠式,通常三阶与四阶更为常见.较大的民居有前后厅,其尺度合适,高低错落有致,形状变化多样,具有外部造型的整体美.其中,”五岳朝天”的造型呈五叠似五座山峰,而被众人提及最多.前文所提及”码头墙”为封火墙较为正确的别用名,它是根据封火墙的阶梯结构而命名的,属于一种最为直接的形象解释.皖南地区的古徽派建筑群为徽派建筑代表,其”马头墙”是重要的徽派风格特征之一.”经商学宦自昂藏,耘雨耕烟是此乡.却看徽州多少梦,青砖小瓦马头:墙.”此诗词中用词”马头墙”,也在一定程度说明用词非错.二,徽州皖南,赣东地区马头墙(一)马头墙的结构特征与艺术感徽州古民居具有独特的j造型美,多以高大的外董琪垢:南北古民居中马头墙的风格比较墙围合,采用硬山做法,马头墙高出屋脊,依循屋顶坡度层层跌落,呈现水平阶梯形状.但也有马头墙中间高两头低,露初双坡屋脊,半掩半映,呈折线变化.还有一些采用弓形做法,曲线与水平线柔和相接,富于变化.旧时徽州大户人家宅院的侧面马头墙层层叠叠,或平行起伏,或垂直交错,有着递进,重复,交叉和贯通的建筑形态,静中有动,生动活泼,让人体悟到有张有弛,刚柔并济的自然节律.【】徽州古民居普遍采用的马头墙,由三部分构成:墙体,拔檐,垛板,垛头和马头墙脊.马头墙的起伏,源于三个要素的综合;一是地貌的要素,包括地形的起落.马头墙沿着溪流的自然曲线排列分布. 地貌有其独特形制和内在脉络,它决定了徽州古民居轮廓线的中心——马头墙的起伏,走向;二是徽州古民居的建筑高度,一般在一到三层问,它影响了马头墙的起止;三是马头墙呈阶梯状,其因灰瓦而强化的轮廓线有断有续,似断实连,节奏感明显. 一般而言,马头墙为阶梯状山墙,同一标高的一段被称之为一档.工匠们把根据建筑物的进深尺寸确定山墙阶梯数和尺度的工作称为”定档”,进深大, 档数也就多,但每坡屋面不会超过四档.马头墙作一次跌落的称”三山式”(三花墙),两次跌落的称五山式(五花墙),甚至有多至七花山墙者.(二)马头墙的由来与历史文化底蕴徽州古居民高筑外墙的做法,既是出于美观装饰的需要,以打破一般墙壁的单调,也有实际功效. 马头墙高于房顶,为砖石所制,可预防邻家失火殃及自身或是”火烧连营”,所以又被称”防火墙”,”封火墙”,”屏风墙”等.徽州居民不但外墙耸峙,一般还只在二楼左右的高度开有一扇小窗户,有的装饰有寒窗苦读的冰裂纹样,有的则是喜鹊登枝的剪影, 当然,.开设小窗户并非为了漏景需要,而是有着防盗和安全上的考虑.镶嵌在高墙上的小窗户,既减弱了从高处泄落的光线,又不使盗贼有落脚之处. 通常看,马头墙大都层层有序,缓缓跌落,似乎隐藏了旧的等级观念和急流勇退的心态;从相反的角度看,马头墙也是拾级而上,层层递进,寓意人生需要步步为赢.徽州人贾而好儒,对于个人的进退去留,讲究的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徽州士人一直以来都比较进退裕如,有所为,有所不为;能立功则立功,不能立功则立德立言.当开拓有限,止步于前时,他们也就叶落归根,徜徉在故里的青山绿水中,马头墙还是徽商雄j起时代的见证.徽州男人常年在外奔波经商,家中只剩下妇女和老弱之人,一52旦遇到窃贼,高高的马头山墙就成了屏障;在某种意义上,也可能是为了禁锢女性,锁锢年轻女人对外界的好奇与青春的躁动.IjJ三,马头墙之广东,福建地区(一)闽北封火墙在闽北古民居建筑中,封火墙是一道十分引人注目的风景线.它以高耸云天的气势,塑造了一座座古民居的宏伟形象.尤其是墙顶富有变化的线条, 或平行流畅,或交错跌宕,或回环圆融,把封火墙顶的各个节点处理得相当完美和谐.典型的闽北建筑受徽派建筑影响较深,青砖灰瓦,朴素大方;普通人家的屋脊部是平直的,只在檐角起翘,像伊秉绶隶书里的刚劲而短促的燕尾;高大的马头墙错落起伏,形成梯级节奏.武夷山下的梅古村落,典雅大方,是一处充满传统气息的闽北民居,呈现出一种与闽南,闽西完全不同的风格.它既没有闽西土楼的浑朴厚重,也不像闽南的明艳奢华,而是古色古香.其质朴的造型,刚硬的风骨,深沉的色调,都让人想起仁义礼智忠孝节悌这些传统价值.闽北居民虽然总体上风格一致,但不同的村镇又有自己的特点,如城村,灰墙青瓦鳞次栉比,马头墙层层叠叠,兀突多姿. (二)闽东封火墙闽东古民居,给人最强烈的视觉特征是弯曲的风火墙.闽北民居的风火墙是阶梯状的,线条硬朗, 气韵沉雄.闽东各地的风火墙是曲线的,优美生动, 随着屋顶的高低而起伏,当地人称马鞍墙.闽东地区的马头墙更像两条腾飞的龙,勾勒出建筑的左右边界,翘首栖落在宅门两侧.前面说过, 福州人对建筑的外表不太重视,低调从简,惟独对封火墙特别热衷,宅门两侧的山墙排堵,泥塑彩绘, 颇费心思去装饰.无数条粉白的风火墙波浪般起伏, 又仿佛万马奔腾,千龙竟渡..(三)广东宗祠郑氏宗祠位于广东乐平大旗头村村首,该村是华南地区保存最完好,最有代表性的清代民居建筑群落,几座宗祠也散落其中.大旗头村古建筑群均采用硬山顶锅耳式封火墙.弓背形的封火墙,看起来像当地专门煮汤用的锅镬的耳朵,所以那里的封火墙又俗称”镬耳墙”.四,地方性古民居的差异比较(一)文化思想的相通徽派建筑的主要文化思想起源于新安理学,即程朱理学的正宗流派,奠基人程颢,程颐及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祖藉均系徽州.新安理学从南宋前期到清乾隆年间,在徽州维系了600多年,对徽州的社会,经济,文化都有很大的影响:新安理学核心芜湖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第13卷第1期是伦理常纲,同时也倡导”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的重学思想.宋代,我国已进入文化高度成熟时期,科举繁荣,人才众多.此时,福建的文化和学术中心在闽北,涌现了朱熹,李纲,杨时,真德秀,柳永,严羽等一批着名人物.闽学(理学)是朱熹及其师友弟子在闽北发展起来的一个重要学派.无论思想深度还是影响力,闽学堪称福建文化的顶峰. 这也与其位置靠近江南,深受江南及徽派影响以及推崇理学,笃守古制,看重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由此看来,两地区古民居所蕴含的建筑文化思想一脉相承,是理学传统的深厚积淀.闽,徽地区的建筑肃穆质朴,英华内敛,呈现出一种理性与节制之美.马头墙在色调,材质的选择上体现出老庄的美学观.宋代理学大师朱熹说:”大抵圣人之言, 本自平易,而平易之中其旨无穷.”老庄追求平淡自然,顺应自然的美学理想,从理论上赋予道以美的属性,并深深渗透在古民居建筑艺术之中.(二)社会,经济背景的差异徽商是封建社会晚期资本雄厚的商帮,它纵横数百年,跻身于”十大商邦”之列.俗谚”无徽不成镇”,生动地表现了徽商的兴盛.徽商无疑是徽州建筑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推动者.文化的繁荣和兴盛时离不开经济基础,对于徽州来说,近古时代徽商的崛起造成了徽州经济的空前繁荣,也成就了徽州文化的辉煌.而这一点,也直接地体现在徽州建筑上.53积累起的巨额财富的徽商们,重归故里,购置土地, 建造房屋,力求自己的子孙们科举入仕,获得功名. 而构筑起的高高的马头墙,既阻隔着外界的窥视, 又给当时留守的妇孺一点踏实的安慰.L4J福建北部与东部的古民居呈现出一种与闽西,闽南完全不同的风格,既没闽西土楼的浑朴厚重, 也没有闽南的明艳奢华,而是古色古香,典雅和谐, 透着浓浓的书卷气息.这与其位置靠近江南,笃守古制,着重传统有关.但社会的变化,海外的影响,发达的经济以及闽南人精明开放,耐心细致的性格, 决定其对精致繁复的偏爱.与单调的海平面形成对比的是曲线复杂多变的房脊,呈弧线的弯曲并高高翘起.因此,福建民居中的封火墙部分有着独特的地域性特点.文稿责编刘伟庆参考文献[1】冯骥才.古风——中国古代建筑艺术老祠堂.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1:2[2】长北.江南建筑雕饰艺术.徽州卷.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6.[3]赵焰,张扬.发现徽州建筑.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7[4]王杰.徽山烟雨——透过建筑看徽州.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圆地方的体现
• 如邹氏祠堂的门楼, 将垂直 于门楼的四个户对做成圆形的 柱子, 而门当则放在大门两侧 的方块石上, 借方圆之形凸显 天地概念。在左右两个侧门的 处理上, 则更突出天圆地方的 概念。只见 牌楼 “ 木本” 、 “ 水源” 两个大字下的 门被处理成上圆下方, 而不管 是大门还是侧门, 门前的台阶 都由方形条石做成奇数台阶, 将天圆地方的概念贯穿在每个 细节中。
• 下梅古 民居的门楼中处于 枋中间的寿星图、 以及左 右的两幅 圆形纹样—— 马 上封侯图和仙鹤图, 在以 直线为主的 砖雕中, 异常 醒目;也就是说, 在有圆 形和方形 的图形中, 我们 的视觉是先圆形, 后方形 , 即在直线为 主的图形中 , 曲线占了绝对优势。
和谐圆融情结的流露 • 在下梅邹氏祠堂的门 楼中所选用的纹样 都 是借纹样寓意邹氏的 子孙能够享有纹样所 表达的 吉祥寓意, 如 有表示希望子孙世世 代代在金钱犀角、 宝 扇如意, 必定吉祥, 书、 琴, 棋方面能够 俱佳的图形。
t雕)堪称是下 梅古建筑中的一朵奇葩。雕刻技术精细而不失大气 ,寓意深刻而不失气韵灵活,图案精美而不显庸俗 ,人物造型逼真而不显做作,环境描绘贴切自然而 不显浮夸。生动的展现了丰富的文化韵味,表达了 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在出神入化的雕刻技术 下,最大限度的加以艺术化。
• 其次, 圆形纹样内纹样之 间的相互呼应、 关照。 即 是对生命本源的阴阳、 正 负、 强弱的一种相互映照 , 与 太极的宇宙万物生生 不息、 不断繁衍的哲学观 念相 同。邹氏大夫第的后 花园小黄川里的麒麟 凤凰 图, 将人间主观臆造的象 征雌雄的麒麟和凤凰通 过 围绕着圆形的树、 石、 花 、 草, 都取顾盼姿势以示 祥 瑞。
• 下梅古民居中还有多幅表 达福禄长寿的寿星骑 鹿图 也都以圆形纹样的形式来 体现,如此流露 更加体 现 了圆形所代表的没有终点 没有起点、 或起点就是终 点、 终点就是起点, 循环 反复、 周而复始、 生生不 息的 特点, 正符合了古人 对生与死、 生命轮回的观 点, 即最形象地体现了宇 宙万物生生不息的哲学观 念。
福建闽北传统民居古建筑报告 ------以南平一带为例
前 言
闽北传统村落特色:
闽北地区山岭耸峙,低丘起伏,河谷与山间小盆地错综其间,形成以丘陵山 地为主的低山区地貌特征。闽北作为我国南方最早开发的地区之一,其独特 的自然环境和区域特点,孕育了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使其拥有丰富的人文 景观资源,成为福建与中原文化交流的通道,称为“福建文化走廊”。在闽 北的青山绿水间,散落着大量的传统村落,这些传统村落在过去的 1500 年 中经历了嬗变,形成了现今鲜明的地域特征。
• 扇形由于和“ 善” 字谐 音, 在门楼的装饰中也有 运 用, 取抬头见善的吉 祥寓意。 所以在这些图形 中, 除了 圆形、 扇形外 都以直线构成外形, 其硬 朗、 利落的特 点, 唯有 圆形以曲线的形式做出的 具体界定形, 能在 短时 间内吸引注意力、 与直线 形成强烈对比, 在众多的 直线中立刻脱颖而出。
雕刻装饰纹样的选择 • 根据相关记载在大多 数的古民居建筑当中 运用圆形纹样较多的 是在 门头或门脸位置 , 而下梅古民居的门 头或门脸 均采用砖门 头来代替木门头, 在 代替的过程中, 砖门 头丧失了门头原有的 物质功能而变成完全 的装饰性 构件。
• 在选择用何种图形时, 各 种图形所代表 的性格含义 在此时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长方形和正方 形的性格 皆有四平八稳的性质, 但 由于长方形只有对 边相等 , 当长边大于宽边时具有 水平线的特点, 具有 寒冷 感, 显得稳重、 厚实有富 态感, 长边小于宽边时, 则具有垂直线的温暖感。 正方形由于四边相等, 四 角 垂直, 给人方正、 规 矩感。
武夷山

闽北传统民居的装饰独具特色。民居石雕柱础形式多
样,有明代的覆盆式柱础,有石雕的楼阁式柱础,还有罕 见的全木质柱础。
武夷山
邵武
上榅洋
上榅洋村位于政和县澄源乡南部
保存完好的传统建筑群 治地更楼 北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因抗击贼匪数次入侵并擒其首而获神 宗敕旨赐建“更楼”和置设更锣更鼓。元、明两朝,曾凭更楼多次击退贼 匪侵扰。清时朝廷曾赐“礼义之乡”匾额悬于楼,至今更楼保存完好。 “更楼”为土筑碉堡式三层四方形建筑,原为村之入口,西、南、北 向均开门,二三层四向设有瞭望窗兼做射击孔。地下建排水暗道通村外, 上铺厚石条9块,相传此为周氏寻宗认祖的标识,欲入村者若不能说出更 楼地面条石数,即非宗亲,则会被拒于门外。
01
下梅
02
• 下梅村位于武夷山市东部 ,距武夷山风景区8公里, 武夷山市区6公里,2500 多人口,住户居民500户。 商周时期就有了新石器时 代人类活动遗迹,村落建 于隋朝,里坊兴于宋朝, 街市隆于清朝,是中国历 史文化名村
下梅
02
• 历史上繁荣的经济造就了下梅 村有特色的古村镇建设,村庄 从北朝南,四面环山,村庄被 一条900米长的人工小运河划分 为南北两片街,有九处码头, 具有江南水乡风格。至今村内 留有典型特色的清代古民居建 筑30余幢,以邹氏祠堂为代表 的集砖雕、石雕、木雕、彩绘 于一体的古民居建筑群。古民 居建筑群兴建于乾隆年间,以 居住功能为主,辅以教育、休 闲、娱乐设施和场所。各民居 布局错落有致,里弄纵横,巷 道曲径通幽。
闽北地域建筑特色
• 闽北民居多为合院天井式布局。全木穿斗结构或砖木结
构,灰砖空斗外墙,石砌墙基。建筑色彩基调是白墙、灰 砖、黑瓦。 • 闽北盛产杉木,传统民居为木穿斗结构、大出檐瓦屋面 或吊脚楼。木构件清水表面不施油漆,突显质朴的个性。 闽北民居受徽派建筑风格的影响,周围外墙封闭、天井窄 小,常采用马头墙的形式,马头墙呈阶梯形层层跌落。建 瓯县民居的风火墙并非徽州民居的阶梯形,而是流畅自如 的曲线形,造型优美。 • 闽北民居的门楼装饰独具个性,常见砖雕牌楼式门楼, 砖雕精致、华丽。
01
治地更楼从建筑上来说,是区别于周边其他村传统建筑形式的存在。
同时也同上榅洋村其他传统建筑存在着区别。除此之外,它还体现着上榅 洋村自古以来就存有的忠义之情。
治地更楼
上榅洋
建筑细部特色
(1)风火墙 上榅洋封火山墙有以曲线形式的山墙,与 建瓯的形式类似,但讲究左右对称,也存在 部分人字形直线山墙,但檐墙也存在着曲线 是上榅洋建筑的一大特色。 (2)墙身 上榅洋建筑墙身主要为土墙。 (3)门楼 上榅洋建筑古素质朴,门楼十分简单。 (4)柱础 上榅洋村柱础构造十分朴素,多呈现阁楼 式石头柱础。
• 古民居“三雕”(砖雕、石雕、木雕)景观尤为首推 ,是下梅古民居的一枝奇葩。每座民居的大门都 有精美的砖雕装饰,融人物、花鸟、山水、器皿 于一体,人物逼真,环境亲和,蕴意深刻。
在雕刻中体现人为的思想
• 在斗拱上的圆形纹样依次为牡丹纹 、钱纹、卍字纹、菊花纹、荷花纹 、鹿衔 灵芝、一路连科,从植物到 动物,再到植物,共十三个 单独纹 样,以中间的鹿衔灵芝为中心左右 对称依次排开,且处于两端的八个 纹样都取中心对称形式,即从圆心 到弧线的任一点都相同,正如太阳 光普照大地,平等待人,较好地体 现了圆形纹样对称整齐、完美端 庄 的特点。在雕刻技法,通过采用深 浅浮雕,将一条长 线划分左中右三 段线,即减缓了长线给人的单调感 ,又增添了细节对比。将这些圆形 纹样放置在门楼上,为梁枋上的主 体图案做很好的铺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