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研究方法复习总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学研究方法复习总结

★一.四大研究范式(即固化的研究模式)

实证主义范式本体论:真实性问题,事物的本质

后实证主义范式区分标准认识论:知者如何认识被知者(关系)研究范式批判主义范式方法论:研究者通过什么方法认识事物建构主义范式

(一)实证主义——调查研究(量的研究),证实

1.一种朴素的现实主义,认为现实是真实的,

是可以被了解的。

2.以孔德、涂尔干等为代表。

3.特点:科学、理性、可检验、可重复

4.不足:经不起推敲

(二)后实证主义——实验研究,证伪

1.一种批判的现实主义,认为现实是真实的,

但只能被不完全的、可能性的得到了解,客观实体不可能被穷尽,或完全证实。

2.强调真理的相对性。

3.通过证伪、反驳掌握真理。

(三)批判主义1.一种历史现实主义,也承认客观现实的存在。

2.认为现实是历史的产物,是在历史发展进程

中被社会、历史、文化、经济、种族和性别

等因素塑造而成的。

3.通过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对话和互动来超越被

研究者对现实的无知与误解,唤醒历史过程

中被压抑的无知与误解。

(四)建构主义——实地研究

1.持相对主义;认为事实是多元的,因具体情

境不同而不同;事实不存在真实与否,只存

在合适与否;认为事实是被建构出来的。

2.强调情境的重要性:情境定理——情境定义

为真实,结果即为真实。

二. 社会研究中的困难

1. 人类行为的复杂性

2. 研究的干扰

3. 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关系的复杂性(工具—情感—混合)

4. 研究受到特定的制约,如伦理、道德、法律、信仰等

5. 社会现象的复杂性

6. 保持客观的困难

7. 社会阶层对于研究的影响

三.研究伦理

1.自愿参与

2.对参与者无害(身体、语言)3.匿名与保密4.不得欺骗和事后告知5.不得挑战人性的底线

★四.四大研究方法: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实地研究、文献研究★五.资料收集方法:

1.问卷法:结构式与无结构式

2.访谈法:结构式与无结构式

3.观察法:参与式与非参与式

4.量表法

5.抽样法

6.口述历史

7.书信、小说、日记、家谱、族志、县志、民间

故事、地方性知识等

★六.质性研究

1. 概念:又称定性研究,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研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的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2. 内涵:

1)研究环境:在自然环境下而非人为控制的环境中进行研究。

2)研究者的角色:研究者本人即为研究工具,其自身素质对于研究结果很重要。

3)收集资料的方法: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无结构式访谈、参与式与非参与式观察法、实物分析法等,一般不使用量表和问卷。

4)结论或理论的形成方式:采用自下而上的归纳

法。

5)理解的视角:主体间性视角,通过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互动理解后者的行为及意义解释。6)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互动的关系,权利对等,被研究者至上。

3. 优缺点

优点

1)由于定性研究对于资料的收集与分析不必受数量化的限制,所以可根据受访对象及研究问

题的性质进行动态调整,方式灵活,弹性大;2)能获得比较丰富的资料信息;

3)研究者对收集到的资料有较大的诠释空间,可供创造力的发挥,以弥补定量研究之不足。

缺点1)强调主观性与参与性的特点,偏重个案,可能发生以偏概全的效果而影响到整个研究的外部效度;

2)由于研究者过渡投入,使自己成为被研究对象之一,反而丧失了研究者的客观立场,模糊了原来科学研究的目的,因此降低了研究结果的内部效度;

3)强调情景的重要性,因此信度不高;

4.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比较

定量研究概念:又称量化研究,对一种事物可以量化的部分进行测量和分析,以检验研究者对该事物地某些理论假设的研究方法。它有一套完备的操作技术,包括抽样方法(随机、整群、分层)、资料收集方法(问卷、量表)、数字统计(描述性统计、推理统计)

二者之间的比较(写出主要的即可)

1.哲学基础——后现代主义

1)后现代主义兴起的背景(了解)

✧20世纪60年代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泛文

化思潮;

✧世界大战爆发,对于理性、社会进步的怀疑;

✧科技革命爆发,对于因知识进步所带来的人

与世界的对立以及人的枯萎、失落及分离产

生的迷茫;

✧超越了西方近代主流文化的理论基础、思维

方式和价值取向(科学与理性)。

2)★后现代主义的核心观点

去中心化,强调多元化;去科学主义与精英主

义,倡导主体性;反对话语霸权;反对宏大叙

事;反对建构,提倡解构。

3)具体内容(了解)

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

乌尔希里·贝克的风险社会

居伊·德波的景观社会

消费社会

★2.含义:叙事是通过当事人自己的声音,以讲故事的方式重新编排其生命故事,获得连续性,在这个过程中达到研究者和研究对象能力的双向提升。3.创始人:澳大利亚人米高·怀特

4. 叙事过程中要注意将问题外化——作用

1)可以降低失败感,增强自我效能

2)减少无益的人际冲突

3)人们相互合作、共同面对问题

4)提供打开解决问题的可能性

5)选择轻松和没有压力的方法看待问题

6)提供对话的可能性

5.叙事研究的步骤

确定研究问题——选择研究对象——进入研究现场——进行观察访谈——整理分析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6.叙事研究的意义

1)研究者与研究对象能力的双向提升;2)打破了传统的研究与被研究的关系;3)反对宏大叙事,倡导生命故事;

4)研究更具有生命活力和真实性。

八.行动研究

★1.概念: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与研究者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应用,从而达到解决问题,改变社会行为的目的的研究方法。它是一种沟通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模式。

2.产生背景

1)对传统研究的反思批判

传统研究是一种精英模式、我族中心主义、男权窠臼、性别固有观念;

2)行动研究的初衷是改变人们的行为、习惯;

3)行动研究的核心是让人们参与某个问题的讨论和研究,然后让他们自己决定,自己改变自己,而不只是简单的做一些专家讲座或广告宣传;

4)行动研究的原始特征是亲自参与、亲自创作、亲自感受。

3.关于行动研究的认识

1)为行动而研究:行动者用科学的方法随自己的行动所进行的研究。

2)对行动的研究:行动者为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所进行的研究。此时行动研究被视作教师或其他实际工作者对实际问题的研究。

3)在行动中研究:行动者对自己的实践进行反思,以达到改进行动的目的。

4.行动研究的功能

✧生产知识✧意识教育✧发展和行动动员

5.行动研究的特点

1)目的: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2)情境:当事人实践工作情境(不宜情境推论)3)主体:实践工作者

4)过程:重视协同合作

5)应用者:行动研究者6)问题的解决:立即应用性

7)结果的推论:情境特定性

8)研究的效益:解决问题与促进个人专业成长9)研究的理论基础:人的发展、自我反思、自我教育

九.文献研究

★1.概念:文献研究就是以过去为中心的研究,通过对已经存在的资料的深入研究,寻找规律,得出结论。只要是追根求源,追溯事物发展的轨迹,探究发展轨迹中某些规律性的东西,就不可避免的要用到文献研究。

2. 文献的分类

按信息的加工程度: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

按文献的性质分类:学术性文献资料性文献

按实物形态分类:文字资料音像资料网络资料

3.文献研究的三个阶段

1)分析准备阶段(找什么、去哪里找)

2)收集和占有资料阶段(怎么找)——顺查法、逆查法、抽查法、追溯法

3)处理和加工使用阶段(怎么加工和处理)——筛选、引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