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翻译理论与实践热点问题的探讨
翻译实践报告中翻译理论应用的问题及对策

2020年04期总第496期ENGLISH ON CAMPUS翻译实践报告中翻译理论应用的问题及对策文/买天春在MTI的培养中,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问题受到极大关注,翻译理论规范能指导实践、描写和阐释实践、启发和预测实践(曹明伦,2014)。
刘军平(2009)认为,翻译理论是对翻译实践中反复出现的各种现象作出适当的分析和归纳总结,寻找一些规律性的模式,以解决翻译中所遇到的问题。
翻译理论从宏观指导译者的翻译活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着翻译实践的各个环节。
翻译硕士在撰写翻译实践报告时,都要用翻译理论分析翻译案例,证明翻译实践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翻译理论的选择和运用是撰写翻译实践报告时,令人困扰的难题。
一、翻译理论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翻译理论的选择无所适从。
翻译硕士在完成一定量的翻译任务后,开始撰写翻译实践报告。
他们在翻译过程中很少考虑翻译理论、翻译策略和方法的问题。
翻译实践报告要求用翻译理论指导翻译实践,要用翻译理论分析翻译案例。
这时,他们才会思考用了什么翻译方法,应该用什么翻译理论分析翻译文本中的案例。
国内现有的翻译理论书籍和论文介绍了众多翻译理论,都有一定的指导翻译实践的价值。
面对众多翻译理论,理论功底相对薄弱的翻译硕士往往很难确定什么理论最适合自己的翻译文本,从而陷入理论选择的困境。
2.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难以结合。
翻译硕士的课程开设和培养方案都倾向于实践性。
他们对翻译理论的掌握大多停留在感性阶段,很少深入地研究翻译理论。
不少翻译硕士阐述翻译理论时,常常将中国学者介绍的西方翻译理论拼凑起来使用,无法把握理论的重点和细节,很难找到合适的理论支点分析已选的案例。
平洪(2008)指出,翻译实践报告中至少要有八个案例,并且要根据不同的翻译策略进行分类。
由于对翻译理论的理解不到位,不少翻译硕士无法根据翻译理论归类案例中存在的问题。
部分翻译实践报告中分析案例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单一,致使案例分析千篇一律,缺乏层次性和逻辑性,更无法体现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浅谈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最新教育文档

浅谈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由于英语翻译涉及中英两种语言文化,因此,要做英语翻译工作,应该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运用翻译理论来指导其实践工作,以减少在英语翻译实践中的盲目性,从而提高大家的英语翻译能力。
一、翻译理论的定性曹明伦教授从三个方面对翻译理论作出了定性说明:(1)翻译与其他社会文化现象有着共性,但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翻译理论除了认识到这种共性外,尤其要认识到翻译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所具有的独特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其本身的特性和规律;(2)翻译理论的跨学科研究,翻译理论往往会从语言学、文艺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各种层面各个领域去研究翻译行为及结果;(3)翻译理论自身也有一个发展、完善的过程,因为翻译实践总会按照其自身规律发生和发展。
二、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翻译是一种交际活动,它跨社会、跨文化、跨语言,翻译的过程不但是语言转换,还反映了不同社会特征的文化转换。
翻译实践和理论指导息息相关,应用翻译理论是翻译实践与理论之间的纽带,因为翻译实践活动是由应用理论通过翻译理论来指导的。
有学者认为“翻译实践的中心问题是在目的语中找到对等项,翻译理论的中心任务就是界定翻译对等的本质和条件”。
因此,应用翻译理论充当了翻译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作用,因为具体的翻译实践活动是由应用理论是通过翻译理论来指导的为了适应译文读者的需要,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考虑应用理论部分的问题就要从读者的角度出发,尽量寻求相等关系,并转变原文中的句法结构。
翻译理论也可反过来用于翻译实践工作,因为翻译理论是从翻译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理论的可行性必须在实践中才能得到验证,翻译实践离不开正确的理论指导,翻译理论是直接与翻译实践相联系。
三、英语翻译实践中母语负迁移的主要表现在英语翻译实践中,母语迁移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
母语负迁移,是指作为源文的母语和目的语之间在结构等方面所具备的差异性,会阻碍对目的语的准确翻译。
以下主要从词汇、句法、篇章结构方面分析了母语对英语翻译负迁移主要表现。
浅谈翻译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浅谈翻译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浅谈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从翻译的定义出发,进一步说明了翻译理论的起源发展的过程,中英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以及翻译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进而探究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关键词:翻译理论实践差异关系翻译是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为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它是架起在人类交流沟通活动间的一座桥梁,一般来说,翻译的标准主要有两条:忠实和通顺。
人类的翻译活动源远流长,在语言诞生之初,人们为了达到交流沟通的目的,少不了翻译这个媒介。
在英语翻译中,文化差异对翻译有着较大的影响。
文化表现为一定的语言模式,英汉语分属于两个不同的语言符号系统。
不但语言词汇、语法结构、辞格千差万别,在修辞上,即遣词造句上也各有自己的规律和特点,这给翻译带来了许多困难。
而语言又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和文化的载体,这种与文化千丝万缕的联系,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奈达说过:“文化之间的差异比语言结构之间的差异给译者带来更多和更复杂的情况。
”因此翻译离不开文化,文化的交流亦离不开翻译。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我们可以知道,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
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这一原理,就必须做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全面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
源于实践的理论,并不仅仅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更重要的是对实践活动、实践经验和实践成果的批判性反思、规范性矫正和理想性引导,这就是理论对实践的超越。
实践活动作为追求自己的目的的人类历史过程,人类的历史发展过程也就是实践活动的自我超越。
这种内在否定性就是理论对实践的理想性引导,理论正是以其理想性的世界图景和理想性的目地性要求而超越于实践,并促进实践的自我超越。
因此翻译理论与实践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理论来源于实践又超越实践,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经过实践检验了的理论才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我对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相结合的一些认识和体会

我对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相结合的一些认识和体会在翻译领域,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总是彼此紧密结合的,其中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翻译实践,而实践又可以提供有意义的证据来验证理论。
本文旨在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探讨我对翻译理论和实践的认识和体会。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理论和实践都至关重要。
真正具有实践价值的理论,一定要结合特定的翻译实践。
比如,关于翻译的三大理论可移植性理论,完整性理论和可比性理论,在翻译实践中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可移植性理论主要是指语言特有的文化要素能够移植到另一种语言中,以及翻译者在处理语言特有的文化要素时,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完整性理论则强调翻译者要注意保留原文的完整性,不能因为翻译的任务而削弱原文的完整性。
最后,可比性理论指出,翻译时要注意翻译出来的文本要尽可能接近原文,并且能够被比较。
其次,正确理解和掌握翻译理论,有助于提高翻译实践的效果。
在实际翻译过程中,翻译者必须想清楚自己的翻译目的,识别语言特有的文化要素,根据翻译任务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并且要注意保留原文的完整性和比较性,从而使翻译的目的得以实现。
此外,翻译者还要注意保持对原文的尊重,尽量减少翻译重构,同时还要避免文化遗漏,尽量保留原文的文化信息。
最后,当我们真正参与翻译实践时,才能更好地体会和理解翻译理论。
在翻译实践中,我们需要不断批判性地审视自己的翻译,不断修改和改善,从而确保翻译质量的提高。
只有通过实际翻译实践,才能深入理解翻译理论,发现理论中的不足,获得更多翻译实践的经验,从而更好地运用理论,更好地完成翻译任务。
总之,翻译理论和实践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理论可以提供有价值的技术支持和建议,实践则可以更好地验证理论,更好地体会理论的价值和核心。
只有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翻译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翻译理论也才能发展的更好。
翻译理论之“源”“本”“用”--再谈翻译理论与实践

翻译理论之“源”“本”“用”--再谈翻译理论与实践张志云【摘要】翻译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问题,之所以争论不断却没有获得实质性进展,其首要症结在于,由于该争论从一开始就陷入了“翻译理论之用”的思维泥沼和误区,而忽略了其他两个与“译学建设”相关的核心问题:翻译研究之“源”及翻译研究之“本”。
此外,还存在两个原因:1.虽然学界、译界对“翻译实践”的理解均已超越语言转换,但学界没有对已过时的定义进行更新;2.互联网条件下翻译理论与实践呈现出了新的特征。
我们有必要对这个老问题进行重新思考,以引导我们的讨论走出僵局、并朝着更具成效的方向进行。
%The reason why little has been achiev ed in the long and heated debat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ion practice and translation theory lies in the fact that practical-value-oriented Chinese scholars fail to root the issue in the context of theoretical innovation and disciplinal development but consider guiding practice as the sole and ultimate role of translation studies. Two more factors also lead the debate off the course:our definition of translation practice fails to be updated in line with both scholars and transla tors’ latest views on it;there appears new features in translation theories and practice under the condition of internet. We need to reflect on these problems to guide our discussion getting out of the deadlock and moving on in a more effective direction.【期刊名称】《乐山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7【总页数】5页(P55-58,86)【关键词】翻译实践;实用主义;“文化转向”;翻译理论之“源”“本”“用”【作者】张志云【作者单位】燕山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秦皇岛 066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59翻译理论与实践关系之争,其实质是翻译理论的价值之争。
《2024年我国翻译专业建设—问题与对策》范文

《我国翻译专业建设—问题与对策》篇一我国翻译专业建设:问题与对策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翻译行业在我国逐渐成为重要的产业。
翻译专业的建设,对于提高我国翻译人才质量、满足市场需求、促进文化交流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当前我国翻译专业建设面临诸多问题,亟需我们深入研究并采取有效措施。
本文旨在分析我国翻译专业建设的问题与挑战,并探讨相应的对策,以推动我国翻译专业健康发展。
二、翻译专业建设面临的问题1. 师资力量不足当前,我国翻译专业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缺乏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专业背景的优秀教师。
这导致教学质量参差不齐,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2. 课程设置不够科学部分高校的翻译课程设置过于传统,缺乏创新性和实用性。
课程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无法满足行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
3.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实践教学是培养翻译人才的重要环节。
然而,当前部分高校的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缺乏有效的实践基地和实习机会,导致学生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
4. 教材更新滞后教材是教学的基础。
然而,当前部分高校使用的翻译教材更新滞后,无法反映翻译行业的最新发展和变化,导致学生所学知识与市场需求脱节。
三、对策与建议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校应加强翻译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专业背景的优秀教师。
同时,应加强教师的培训与交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2. 优化课程设置高校应优化翻译课程设置,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程设置应紧密结合市场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翻译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高校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平台。
可以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开展翻译项目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应加强对实践教学的管理和评估,确保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4. 更新教材内容高校应及时更新教材内容,反映翻译行业的最新发展和变化。
教材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论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论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一直是翻译研究领域中的重要课题。
翻译理论作为对翻译活动进行深入思考和理论化的产物,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指导和思路。
而翻译实践则是翻译理论的检验和应用场所,通过实际操作来验证理论的可行性,并不断推动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首先,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起到了指导和引领作用。
翻译理论通过对翻译过程、策略、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和分析,形成了一系列的概念、原则和模型,为翻译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
例如,尼达姆的功能对等理论提出翻译应该追求目的语读者的交际功能,从而使翻译成为一种实用的工具。
而纽马克的译入译出理论则提出了翻译应该注重信息的选择和转换,以实现意义的传播和交流。
这些理论为翻译实践提供了具体的指导原则,帮助翻译人员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源语文本,并进行准确、流畅的译文输出。
其次,翻译实践也是翻译理论发展和完善的源泉。
翻译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和挑战,如语言差异、文化障碍、逻辑转换等,是翻译理论研究的动力和出发点。
实际操作中的翻译困境和挑战,推动了研究人员对理论模型的重新思考和修正。
翻译实践中的经验和案例也为理论的验证和改进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通过对实践中的问题和策略进行总结和归纳,研究人员可以不断完善已有的理论框架,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翻译需求和环境。
此外,翻译实践与翻译理论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和互动的关系。
翻译实践不仅是翻译理论的应用场所,同时也是对理论的检验和验证。
在实际操作中,翻译人员可以尝试和比较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通过实践的实践来评估不同理论模型的可行性和效果。
而翻译实践中的经验和案例也可以为理论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实践中的成果和问题可以激发理论的创新和探索,推动翻译研究的深入和广泛。
综上所述,翻译理论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翻译理论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指导和思路,而翻译实践则是翻译理论的应用场所和检验平台。
两者之间的互动和促进,推动了翻译研究的发展和进步。
在今天的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翻译理论与实践也需要紧密结合,不断创新和突破,以满足不断变化的翻译需求和挑战。
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与实践研究

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与实践研究1.提高翻译质量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首先体现在提高翻译质量上。
通过对翻译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译者可以更好地掌握翻译技巧,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确保译文准确、流畅、自然。
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译者可以根据翻译理论的原则,对原文进行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克服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使译文更加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
2.提升译者素养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还体现在提升译者素养上。
学习翻译理论可以帮助译者深入理解两种语言和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同时,翻译理论还可以引导译者树立正确的翻译观念,遵循翻译职业道德,对待翻译工作认真负责。
通过翻译理论的学习,译者可以不断完善自己,提高翻译水平,成为一名合格的翻译工作者。
3.丰富翻译方法随着翻译理论的不断发展,翻译方法也日益丰富。
翻译理论可以为译者提供多种翻译策略和方法,使译者在面对不同类型的文本和语言问题时,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方法,提高翻译效果。
例如,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可以运用异化翻译和归化翻译等方法,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风格和特点,同时使译文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
4.促进翻译评价体系的完善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还可以体现在促进翻译评价体系的完善上。
翻译理论可以为译者提供评价译文质量的标准和方法,使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有据可依,提高翻译质量。
同时,翻译理论还可以帮助翻译评审者和读者更好地评价译文的质量,确保翻译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
总之,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与实践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可以提高翻译质量、提升译者素养、丰富翻译方法和促进翻译评价体系的完善。
因此,译者应当重视翻译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将翻译理论运用到实际翻译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为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同时,翻译理论研究者也应关注翻译实践,结合实际翻译问题,不断丰富和发展翻译理论,为翻译实践提供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理论与实践热点问题的新探讨——第四届全国典籍英译研讨会述评黄中习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历来是翻译界关心的主要话题,也是于2007年4月20-22日在广州召开的第四届全国典籍英译研讨会的重要议题。
来自全国54个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出版社的100多名代表从不同视角探讨了典籍英译理论与实践的方方面面。
如果说刚刚在北京落幕的“中译外——中国走向世界之路”高层论坛是一次官方组织的专业论坛,本届研讨会则是一次中国典籍英译的专题研讨,也可以视为前者的一个“分会场”。
与会代表正是带着强烈的“译经意识”①,为传译和弘扬蕴藏在我国历代典籍中的中华文化精髓的目的参与研讨,为发展中国典籍英译事业献技献策。
一、承前启后,出谋划策典籍英译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是本届研讨会的重要主题。
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汪榕培教授在大会开幕辞中简要回顾了中国典籍英译的历史与现状,指出了典籍英译存在的问题,并就翻译学的学科建设、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等诸多问题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他认为,目前的中国典籍英译事业正处于历史上最佳时期。
本科翻译专业的设置,翻译学硕士点和博士点的增多,都说明翻译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已经得到了学界的认可。
翻译专业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已经实现了对接,同时也为翻译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创造了有利条件。
我国从事典籍英译的资深人士已渐入高龄,而中年人才又严重匮乏,因而典籍英译研究出现了断层,这是制约中国典籍英译事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他建议教育主管部门采取积极措施,重视翻译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部门要遴选和培养有一定翻译经验、对汉译英感兴趣、热心于典籍英译的学生,强化汉译英翻译实践,有计划培养一批汉译英的专门翻译人才。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潘文国教授在会上畅谈了目前我国典籍英译的良好机遇和发展典籍英译事业一系列对策中的“一个认识、两个理论和四个工程”。
“一个认识”指的是中译外究竟应该由中国人做还是由外国人做的问题,即译入还是译出的问题;“两个理论”是指由于语言上的巨大差异性,“中西互译”与“西西互译”需要两种不同的翻译理论作为指导;“四个工程”是指以《大中华文库》为代表的具体翻译工程、翻译研究工程、工具书和资料的编撰工程和翻译人才培养工程。
基于中西语言有较大差异,外国人学习汉语有较大困难,“中译外”与“外译中”之间有着很大的专业差别。
他呼吁译界专家学者应充分认识到中国典籍译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多多研究中西互译方面的理论,建构西方翻译理论所没有的、也不能提出的、而我们又急需发展的中译英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发展我们的翻译理论,并在典籍翻译的“四个工程”中取得令人信服的成果。
他还一贯认为,“中国学者和翻译工作者应该在加强中英语言与文化修养的基础上,理直气壮地从事汉籍的外译工作,为在新世纪弘扬中华文化做出自己的贡献”。
(潘文国,2004:40)我国高校翻译人才的培养问题引起了与会代表的共鸣。
老中青学者普遍认为,应大力加强翻译专业的人才培养,进一步改进翻译教学,根据不同的培养对象、不同的培养阶段以及不同的培养目标,在理论教学与翻译实践上各有侧重。
二、百花齐放,理论创新翻译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理论创新”是当代翻译学发展的显著特征。
国际著名翻译理论家翻译玛丽·斯内尔—霍恩比(Mary Snell-Hornby)的新作The Turns of Translation Studies:New paradigms or shifting viewpoints?(《翻译研究:新范式还是转变观点?》)对近30年来国际翻译研究的种种转向和发展进行一次全景式的回顾和概述,对非英语国家(尤其德国)的翻译传统进行挖掘和总结,多次提到或引用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
了解了中国翻译研究的现状之后,埃德温·根茨勒(Edwin Gentzler)最近(2006:23-25)坦然承认:“在中国,翻译正在复兴……翻译研究的三个领域——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很快……中国的描述性翻译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尤其是翻译史”。
而我国有的学者一概否定我国的传统翻译理论,盲目吹捧西方翻译理论,对我们的翻译成就视而不见,这是一个鲜明的对比。
“说中国不存在翻译理论,这是不正确的。
但是说中国的翻译理论与其他学科比起来尚不十分发达,这却是客观的评价。
”(辜正坤,2000:24)不久前,《中国翻译》杂志杨平副主编在一次关于中国翻译理论建构的规范化问题的学术报告中也指出,翻译学是一门发展迅速的新兴学科,其发展具有明显的多元化和跨学科性。
各国翻译学者从不同领域、不同视角、以不同方法对翻译现象进行跨学科、跨文化的历时和共时的动态研究,不同国家、地区译学理论研究的多元互补共存以及各国译论的接轨与融合是未来翻译学发展的总体趋势。
因此,国内外译界人士还在继续努力,发展翻译学及其分支学科。
中国海洋大学杨自俭教授指出,翻译学的学科发展,需要在译学方法论系统中加强翻译实践、翻译理论、翻译教学、翻译批评四个子系统方法论的研究与建设,应该重视“理论、方法、方法论”和“策略、方法、技巧”两组术语的界定与区分,重视翻译的本质属性和学科研究对象这两个最重要的基础理论问题。
他为我们指出了发展翻译学必须正视和解决的问题。
博士生导师、四川外语学院王寅教授从哲学高度将Langacker的“意义概念化”意义观修补为“体验性概念化”意义观,进一步提出了“主客主互动模式”的理解模式,并以“枫桥夜泊”的四十个译本为语料,深入解释翻译的主观性。
河南大学博士生导师王宝童教授结合自己英译《千字文》的实践,探讨了效法前贤、引经据典等诗歌翻译策略,认为《千字文》具备诗的特点,应该以诗的形式翻译《千字文》。
河北师范大学李正栓教授以乐府诗翻译为例,论述了情感真、语言好、文化美三位一体的诗歌翻译原则。
大连海事大学夏廷德教授深入探讨了典籍翻译的损失与补偿,指出翻译补偿的必要性、分类和原则。
针对我国翻译界有人对西方翻译理论盲从跟风以及我国图书翻译质量下降的现象,著名翻译家江枫先生指出,目前我国翻译界确实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不良倾向,呼吁人们关注这一现实问题,处理好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主张多进行一些能够直接指导翻译实践的理论探讨。
霍跃红博士谈到了当今国际译学的热门新话题——翻译伦理学(translation ethics),认为翻译研究现在应该回归伦理问题,译者应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从而提高翻译的水平和质量。
在她看来,正确的荣辱观应包括:以热爱、弘扬祖国的语言、文化为荣,以损害祖国利益为耻;以忠实再现原文、原作为荣,以胡译、乱译为耻;以对读者负责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精益求精为荣,以粗制滥造为耻。
三、视野开阔,领域拓宽霍恩比在其新著中还呼吁,在当代翻译研究中,人们应该“进行对话,而非战争:走向‘翻译转向’。
(2006:164)从与会代表提交的论文及发言上看,我国典籍英译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正朝着以上学术方向健康发展,有“视野开阔、领域拓宽”的特点。
发掘我国传统译论,并对传统译论进行现代转化,这也本届研讨会的主要议题之一。
南开大学博士生导师回顾了中国翻译教学的技能训练和观念局限,从方法体系上寻求进入文学翻译手法的超越机制。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傅惠生教授指出,典籍英译应该注意有意味形式的研究,因为有意味的形式与意义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汕头大学卓振英教授以《楚辞》英译为例,论述了典籍英译中的总体审度,分析了翻译理论的指导功能和检验功能。
苏州大学王宏教授的发言探讨了典籍英译研究当前面临的三个问题——译什么、怎么译和为什么这样译的问题,认为典籍英译的对象应是中华典籍,即中华民族古代科技文化的精品,既包括汉语典籍,也应包括各少数民族的典籍作品。
许多代表的典籍英译研究视野开阔,典籍英译批评的理论气氛相当浓厚。
很他们运用现当代翻译理论或语言学理论分析和解释种种典籍翻译现象,这样的翻译批评令人耳目一新。
例如,燕山大学的刘泽权教授等学者运用功能语言学理论分析《红楼梦》中的诗歌翻译;中央财经大学的吴新云副教授以译介学的方法探讨了中国典籍英译中的变异现象;苏州大学的刘迎春博士以互文性视角探讨了中国古代法律英译问题;广西民族大学的周彦副教授对典籍英译中的女性译者进行了多维度探讨。
有的代表还探讨了拓展典籍英译研究领域的可行性,认为应该加强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挖掘和对外翻译。
我国历代典籍就是我们的“文化资本”,我们要利用好它,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翻译理论探索与翻译实践,说不定在这过程中我们就能生发出具有独创性的翻译理论。
国外不少翻译理论的源头不就是《圣经》的翻译吗?四、以老带新,形成团队在本届研讨会上,许多专家带着他们的硕士生或博士生一起参加学术交流。
来自苏州大学、四川大学、河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多所高校的20多名研究生参与了学术研讨。
典籍英译队伍形成了“以老带新,老中青结合,形成团队”的崭新局面,这为典籍英译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典籍英译理论与实践并重,师生组成团队,参加翻译实践,这是近年来典籍英译领域的新特点之一。
在前辈的指导下,中青年学者在典籍英译研究与实践过程中逐渐茁壮成长。
例如,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汪榕培教授带领博士生与硕士生进行吴歌、评弹、昆曲和苏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英译;南开大学王宏印教授指导他的博士生进行新疆和内蒙古史诗的英译;燕山大学刘泽权教授带领硕士生进行典籍翻译课题研究,等等。
广东金融学院黄中习副教授认为,在当今多极世界多元文化交流中,典籍英译事业大有作为,青年外语学人应该向老一辈学者学习,刻苦用功,博古通今,中西兼通,克服外语研究与汉语研究、国外译论研究与本土译论研究、理论探索与翻译实践等方面的“两张皮”现象,为发展中国的翻译事业,为中国文化走为向世界多做贡献。
因为“我们要的不是两张皮, 而是一条龙——一条兴云作雨, 灌溉整个学术王国的龙。
”(王宗炎,2001:163)五、初见成效,再创佳绩中国典籍种类繁多,汗牛充栋,典籍英译任重而道远,需要一代又一代翻译家坚持不懈的努力。
清末之前,中国典籍翻译主要是国外传教士进行。
晚清民初,辜鸿铭先生英译了《论语》(1898)和《中庸》(1906),开创了国人独立翻译中国典籍的先河。
如今,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 中国典籍翻译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
经过几代翻译家的辛勤劳作,我国已经出版发行了有数十种典籍翻译丛书。
为展示近年来我国典籍英译的丰硕成果,本届研讨会举办了“典籍英译新作展”,共展出200多种334部新作。
展品中有汉英对照的翻译丛书,如“大中华文库”、“儒家经典译丛”、“古诗苑汉英译丛”、“一百丛书”等;有介绍中国文化与习俗的英文版系列丛书,如“熊猫丛书”、“中国圣人文化丛书”“大师经典文库”等;有汉英对照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翻译系列丛书,如《昆曲精华》、《吴歌精华》、《评弹精华》等;有典籍英译的理论研究著作,如《中国传统译论经典诠释——从道安到傅雷》、《翻译研究的语言学探索——古诗词的英译本的语言学分析》、《汉诗英译论要》等;有介绍典籍翻译历史的图书,如《汉籍外译史》、《中国佛典翻译史稿》、《中英文学关系编年史》等;有汉英译翻译参考词典,如《中国翻译词典》、《汉英中国文学词典》、《中国历代文化典籍概要》(汉英对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