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化的机制与动因

合集下载

从状动短语到条件连词_只有_语法化的发展历程和演化动因

从状动短语到条件连词_只有_语法化的发展历程和演化动因
(!-)初间只有一画者二,到有三画, 方成干卦。(北宋·《朱子语类》) 除了(!")、(!,)以外,和《朱子语类》同一年代 的乃至南宋及元代的文献中,都很难再找到“只 有”与“方”表示条件关系的例子。相反的是,在明 代以后,“只有”与“方”(或“方才”、“才”)的组合有 很多依然碰巧用到了一个句子里面去的(当然也 有一部分表示条件关系),而一直要到清以后这样 的条件关系的用法才大量存在。如果北宋已经形 成了这种条件关系的“只有 % 关联副词”结构的 话,为什么在之后的朝代反而很难找到这样的结 构呢?所以(!")、(!,)宜看作为“只有”表达条件关 系的雏形。 近代汉语部分中,比较多地出现“只有”和 “方”、“方才”、“才”等连用的情况(先不论他们是 否是关联词语),是从明代开始的;但是这时的“只 有”和“才”这些关联副词只是碰巧用到了同一个 句子中,而不构成条件关系,这里的“只有”还是倾 向于状动短语,与“才”等关联副词往往不在同一 层次里面。下面例句中的“只有”和“方才”、“才”都 不是完全不相干的:
以上这些例句带有明显的状动短语“只 + 有” 的意义的,试比较:
但是,在这些句子中,去掉了状动结构“只 有”以后,句子语义的区别还是比较大的,主要是
(!!)官员中只有杨志在颖州等候孙 立不来,在彼处雪阻。
表现在表限定性的状语“只”上面。试比较: (%)桌子上只有十个苹果。(体现出
说话人认为苹果的数量少) 桌子上十个苹果(。 &“桌子上有十个
二、作为副词的“只有”
百官中只有李儒抱病在家,不能出 迎。 我们发现,(!!)中的“只有”看上去与状动短 语“只 + 有”的形式是非常相近的。但是他们和本 文之前的状动短语的例句的差别在于:这里的“只 有”后面跟的是一个动词性的结构。(而“只 + 有” 后面跟的是名词性结构) 那么,既然表达关联作用,())、(!*)中的“只 有”是作为副词还是连词呢?张谊生(’***)指出, 判断一个词是关联副词还是关联连词,其区别就 在于是否出现于互相依存的关联语境中。副词虽 然也具有连接功能,但修饰、限制、评注功能是第 一位的;连词虽然也隐含有一定的修饰功能,但关 联功能却是最主要的。())、(!*)中的“只有”,主要 还是为了突出杨志、李儒的唯一性(即与其他人的 行为不同),主要做的还是修饰、限制的作用;虽然 也表示转折,但是突出与众不同的功能是主要的, 转折是次要的。所以这里的只有本文还是算作是 关联副词的,记作“只有 !”。 ’(“只有 ’” 我们今天意义上的一般副词“只有 ’”,在近代 才开始出现在书面语中的。!

汉语语法化的历程一一形态句法发展的动因和机制

汉语语法化的历程一一形态句法发展的动因和机制

汉语语法化的历程一一形态句法发展的动因和机制语法化是指语言中原本非语法化、非规范化的表达方式逐渐变为语法化和规范化的过程。

形态句法是语言中用来表达句子结构的形态成分,即词类、时态、语气等的变化和组合方式。

形态句法的发展也是语法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汉语语法化的历程中,形态句法的发展受到多种动因和机制的影响。

形态句法在汉语中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汉语时期。

古汉语的形态构词比较简单,语法规则相对较为灵活。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汉语逐渐演变为现代汉语。

在这个演变过程中,形态句法的发展受到了多种动因的影响。

第一,语言接触和借用。

汉语历史上与其他语言的接触和借用对形态句法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尤其是与阿拉伯语、蒙古语等少数民族语言的接触,使得汉语形态句法的发展呈现出一定的多样性和变体。

例如,借用自阿拉伯语的“啊拉”、“穆斯林”等词语的出现,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和形态句法功能。

第二,社会文化变迁。

社会文化的变迁和语言使用环境的改变也对形态句法发展产生了影响。

例如,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制度的改革等,汉语中出现了一些新的专业术语和词汇,形态句法不断发展和演变。

同时,新的社会文化现象和行为方式的出现也推动了汉语形态句法的发展,例如网络词汇的出现和广泛使用,使形态句法的变化更加快速和多样化。

第三,语言内部的逻辑演变。

形态句法的发展也受到语言内部逻辑演变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某些原本没有明确词性的词汇逐渐被赋予了特定的词类,并出现不同的形态变化规则。

例如,汉语中的副词“很”在古汉语中没有词性,但在现代汉语中被归类为副词,并出现了形容词短语“很好”、“很高兴”等形态的变化。

形态句法发展的机制主要包括语音变化、语义变化和句法规则的调整。

首先,语音变化是形态句法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语的语音系统发生了变化,这对形态句法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例如,古汉语中的兼容性标记“而”逐渐变为现代汉语中的虚词“的”。

其次,语义变化也是形态句法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

语法化理论

语法化理论

概念
国内语言学界有关语法化的概念不一。几家有代表性的解释有:语法化通常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 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成分这样一种过程或现象。(沈家煊,1994)刘坚、马壮寰等也有过这样的表述,即一般 称之为“实词虚化”。语法化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指短语或词组逐渐凝结为一个单位的过程,可分别简化为词 汇的虚化和短语的词汇化。(江蓝生,2001)语法化是实词或者松散的篇章结构变为稳固的语法手段的历时,其 结果是新的语法标记或者句法结构。(石毓智,2003)上述语法化的概念,都有其合理性。因为“语法化”是一 个新创的学科术语,汉语“语法化”一词来源于英语grammaticaliation,结合汉语的特点,国内语言学家自然 对语法化有不同的理解,但其区别主要体现在研究的范围上。
语法化理论
汉语语法研究理论
目录
01 概念
03 动因与机制
02 兴起和发展 04 思路和特点
语法化理论是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个热点,在理论研究和语法现象的研究上,对语法化的概念、研究动向、语 法化的动因与机制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初,随着语法化理论在中国的引进和发展,中国语 言学界对语法化理论也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成为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个热点。在理论研究和语法现象的研究上,对 语法化的概念、研究动向、语法化的动因与机制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不少有成就的学者在这个领域结合汉语的 特点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最早提到语法化的语言学家是法国学者Meillet(梅耶),他在《语法形式的演变》(1912)一书中使用了 grammaticaliation一词,用来描写一个词汇形式如何演化成一个语法标记。他把语法化解释为一个词语演变为 附着语素,一个附着语素演变为词缀,以至于一个词缀演变为另一个不能进行分析的语素的过程,并提出三个观 点:1.由虚化产生的新的语法形式会引起语法系统的变化;2.语法化是个连续不断的过程,虽然也可以分出阶段 来;3.虚化的程度跟使用频率成正比。

“其实”的词汇化和语法化

“其实”的词汇化和语法化

“其实”的词汇化和语法化本文研究“其实”语法化和词汇化的演化过程,揭示了“其实”词汇化和语法化的主要动因和机制,包括词义变化、语境吸收、重新分析。

标签:其实词汇化语法化一、引言沈家煊(1994)将“语法化”定义为“通常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的成分这样一种过程或现象,中国的传统语言学称之为‘实词虚化’”。

随着语法化研究的深入,与语法化相对的词汇化开始进入研究者的视野。

国外的词汇化研究开始时是作为语法化的反例而提出来的,用以质疑语法化的单向性。

实际上,语法化和词汇化的演变过程并非是对立关系,而是垂直相交的。

本文以“其实”为例,探讨词汇化和语法化各自的特点以及彼此之间的联系。

《现代汉语八百词》认为,“其实”是“表示所说情况是真实的”“用在动词前或主语前”的副词,主要有两种作用:一是“引出和上文相反的意思,有更正上文的作用”;二是“表示对上文的修正或补充”。

朱冠明(2002)认为,“其实”是具有传信功能的评注性副词,表明说话人主观认为“其实”所在的整个命题真实;在语义上承接上文并引出和上文相反的意思,或修正或补充上文,略带转折意味。

二、“其实”的成词过程最早,“其实”是一个偏正词组,其中的“其”是代词,“实”指果实,“其实”义为“它的果实”。

如:(1)摽有梅,其实七兮。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诗经·国风·召南》)(2)其上有木焉,名曰文茎,其实如枣,可以已聋。

(《山海经·西山经》)(3)食其食者不毁其器,食其实者不折其枝。

(《淮南子·说林训》)这种用法一直延续到民国。

如:(4)其上多丹木,其叶如谷,其实大如瓜,赤符而黑理。

(民国《上古秘史》)另外,由“实”的本义引申出“实质,实际上”义,这个义项在上古时已经出现。

如:(5)匪寇婚媾,知其非寇而实亲也。

(《周易》)(6)世禄之家,鲜克由礼,以荡陵德,实悖天道,敝化奢丽,万世同流。

(《尚书·毕命》)可以看出,在上古时代“实”已由“果实”这一义项引申出“实质”义。

论语法化的机制与动因

论语法化的机制与动因

F e b 。 20 1 3
论 语 法 化 的机 制 与动 因
凌 剑 春
( 长沙理工大学外 国语学 院 , 湖南 长沙 4 1 0 0 7 6 )

要: 语 法化是指语 言形式的意义从 实义 向虚义转 变, 其 功能从 实词 向语 法功能词、附着成分 、词
缀乃至屈折形式 的演变过程 。语 法化 是语 言演 变的 重要 方面 ,是认 知语 言学研 究的重要 内容之一。主观
素如人 的认知方式密不可分 。 本 文主要讨论语法化 的机制及动 因。 提 出语 法
C O W的复数形式原为 k i n e , 后来 遵循一般情况下复 数 只在单数形式后加 s 的规则类推出 C O W S 这个复
数形式, 且代替 了原来 的 k i n e, 在这个过中, 原有 的意义没有发生变化 。 重新分析 和类推对一般语言 演变也很重要 , 但要注意的是重新分析不一定导致
语法化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 . 2主 观 化
化的机制 除了重新分析和类推 以外 , 主观化也是语
法化 的一个重要机制 , 语法化 的动 因和语用推理密
切相关 。 目的是为 了说 明语言演变不是源 自语 言 自 身, 而是源 自语言 的使用 , 其演变机制跟人的认知
能力密切相关 。 2 .语法化 的机制
语 法化是 一种语 言演变 现象 , 指 的是语言形式
的意 义从 实 义 向虚 义转 变,其功 能从实 词 向语 法 功能词 、附着成 分、词缀 乃至屈折 形式 的演 变过 程。 ” 。 认 知语 言学认 为语法化是规律化最强 的语义
演变类 型。 语法化的研究 是从语 言历 时变化来看语
化。 笔者认 为主观化应当视为语 法化 的一个重要机

语法化的动因及机制

语法化的动因及机制

语法化的动因及机制作者:王玉林来源:《商场现代化》2012年第23期[摘要]语法化是近年来语法研究的热点问题。

本文对汉语语法化机制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将研究汉语共时语言现象与历史语法化过程相结合,从共时层面(篇章、词汇、语言接触)解释语言历时语法化的机制(语境语法化、典型确认、词汇结构变化、词义变化等)。

[关键词]语法化发展机制狭义语法化机制指语法化方式,广义语法化机制包括诱因和方式。

笔者主张结合历时与共时这两个层面,辩证完整的分析语法化的动机,从共时层面(篇章、词汇、语言接触)解释语言历时语法化的机制。

一、篇章结构的语法化①(1)语境语法化由客观情境(不是狭义的上下文语境)而起的常规含义在语言中发生固化,可导致语法化的产生。

也就是指客观现实对交际语句的意义起到了限制作用,使它的意义精确化,并排除歧义。

比如“你打他,他打你”通常分析为并列关系,但特殊情境可适当搬用并列标记外形来表达假设(意为“如果你打他,那么他打你”)和因果(意为“因为你打他,所以他打你”)。

(2)典型确认人们在语言使用时,常常出于经济性需要,将语言中的有特征现象即非典型范畴与典型范畴用形式标记区别出来,这就使得某些语言现象中产生了零形式的语法化现象。

当然,这有个前提,对于这种典型与非典型,人们需要一个提前的对客观世界的确认和体验。

凡是典型的范畴即是我们平常所熟知、所默认的常态,也就是说无需特别说明就已经会有一个常用意义。

相反,则用有标记形式,比如英语中的一般现在时,往往是没有标记的,只要没有使用特殊的标记,也就是说按一贯的认知表示一般现在时。

二、词汇语法化(1)词汇结构形式的变化不改变结构表层形式而改变它内部切分:(AB)C →A (BC),也就是说在句子表层结构不变的情况下,由于认知角度的变化,内部切分从(AB) C变成A (BC)。

就比如“长于X、困于X、勇于X”这些词组,由于人们在朗读的时候注重音节的协调与顺口,分割并组成为新的形式“A 于/ X”,从而使双音节“A 于”词产生了,与此同时也使“于”这个词语法化了。

语法化的特征_动因和机制_认知语言学视野中的语法化研究_王寅

语法化的特征_动因和机制_认知语言学视野中的语法化研究_王寅

G ramm aticalization: Characteristics , M otivations and M echanism s
WANG Y in1, YAN Chen song2 ( 1. F oreign Languag es R esearch C enter , S ichuan Interna tiona l S tudies U niversity , Chongqing , 400031, China ; 2. Editor ia lO ffice of the Journa,l PLA U n iversity o f F oreign L anguages, Luoyang , H enan Prov . , 471003, Ch ina) Abstrac t : A s an i m po rtant aspect o f linguistic change , g ramm atica lization has long been one o f the i m po rtant topics in conte m po ra ry lingu istics ( inc lud ing cognitive lingu istics). G ra mma tica lization consists in the change o f a lingu istic fo r m advancing from a lex ica l to a gra mm atica l o r fro m a less g ra mm atica l to a mo re gra mma tica l sta tus , e g . fro m a derivativ e for m to an inflectiona l one . T he process features un idirectionality , sequence , abstrac tion and spec ialization. The necessary cond itions for g ra mm aticalization are repetition of high frequency and routiniza tion . Its mo tivations inc lude language contact , novel usages, errors and pragm atic factors . F ina lly , its m echanism s inc lude ana logy and reana lysis , w hich may invo lve m etapho r , m etonymy and subjectifica tion . K ey W ords : gra mm aticalization; cognitive linguistics ; ana logy ; reanalysis ; m etaphor ; m etonymy ; subjectification

语法化的特征、动因和机制认知语言学视野中的语法化研究

语法化的特征、动因和机制认知语言学视野中的语法化研究

!! 语法化是语言 演 变 的 重 要 方 面 & 语 法 化 具 有 普 遍性 " 所有语言都要经 历 这 个 过 程 " 而且这种演变可 涉 及 语 音’ 词 法’ 句 法’ 语 发生 在 语 言 的 各 个 层 面 " 义’ 语用等 " & 我们认为 " 语法化 中 的 ! $ < 4 9 B 7 8 = ( ’ ’ ’# % * Z ( 语法 ) 是指宏观意义 上 的 语 言 构 词 ’ 造 句’ 谋篇等规 则 & 当代语法化研究可 分 为 狭 义 ! 词 汇 层 面" 所研究 的对象是语言中实词 演 变 成 语 法 标 记 ’ 语 法 范 畴’ 语 法构造或惯 用 表 达 的 过 程 或 现 象 $ ’ 广义! 涉及语篇 和语用层面 $ ’ 最广义 ! 包 括 典 型 的 概 念 结 构’ 事件结 构等如何演 变 为 语 法 手 段 或 构 块 * $ 三 B : 5 9 C = @ B C 4 : 5+ 大层次 & 此外 " 西方语言学的语法化涵盖了中国传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 " " #年!
大部分语法 化 过 程 是 渐 进 的 ! 认 为 ! 及性 * 可转让性 ! & ! _ = ‘ ? F T : : [ 是个实在的具体事物 " 而 % ! T ( Z ’ +" 有些语法化过程可 能 需 要 好 几 个 世 纪 " 如 汉 语 中 的 # 过$ 这一 词 ! 在现代汉语中已经衍生出用于语篇连 贯的 # 不 过$ % 意为# 但 是$ & ! 其中的# 过$ 字与原先表 空间跨 越 $ 意义的# 过$ 已 相 去 甚 远! 这种词义和 示# 用法演变的过程不做历时的研究是无法发现的 " # 我们能够看到 ! 语法化现象在我们所 ] ? C 4 9 : N N指出 ’ 选的任何语言中会在我们眼前迅速出 现 " $ ! ( ’ ’ (# % Z %" 如克里奥尔语 % & 常在很短的时间内产生新的 6 = 8 : F 8 中的 ?T 可 及 性! 但 ? 5 [? B B : @ 5 C虽 有 一 定 的 专 有 性 * 不能算是一 个 实 在 的 物 体 ! 本身价值需要通过银行 才能实现 ( 也不具有 转 让 性 ! 须通过一定的银行手续 & 表 示 具 有 长 期 性 的 整 体+部 分 才能实现转让 "% ! B 关系 ! # 部分 $ 与# 整体 $ 有 邻 近 性( 且部分仅属于一个 命体做主 语 "% 表 明 被 所 有 者 也 可 以 是 抽 象 的! ! G& 作为所有 者 的 长 期 附 属 特 征 " % & 离原型意义更 ! 8 远! 被 所 有 者 仅 作 为 一 个 环 境 中 的 现 象! X 8只 是 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2卷 第2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Vol.22 No.2 2013年2月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Feb. 201367文章编号:1008-8717(2013)02-0067-03论语法化的机制与动因凌 剑 春(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76)摘 要:语法化是指语言形式的意义从实义向虚义转变, 其功能从实词向语法功能词、附着成分、词缀乃至屈折形式的演变过程。

语法化是语言演变的重要方面,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主观化是语法化的一个重要机制,语法化的动因和语用推理密切相关。

说明语言演变不是源自语言自身,而是源自语言的使用,其演变机制跟人的认知能力密切相关。

关键词:语法化;机制;动因;认知中图分类号:H04 文献标识码:A1. 引言语法化是一种语言演变现象,指的是语言形式的意义从实义向虚义转变, 其功能从实词向语法功能词、附着成分、词缀乃至屈折形式的演变过程。

[1,2]认知语言学认为语法化是规律化最强的语义演变类型。

语法化的研究是从语言历时变化来看语言共时现象,从语言演变的规律来解释语法规则,寻找语言认知动因和语言变化对现代语言形成的作用,这对于研究语言与认知的关系非常重要。

[3]语言演变是在人们日常语言使用中发生的,这表明语言不是一个自足的系统,它跟语言以外的诸多因素如人的认知方式密不可分。

本文主要讨论语法化的机制及动因。

提出语法化的机制除了重新分析和类推以外,主观化也是语法化的一个重要机制,语法化的动因和语用推理密切相关。

目的是为了说明语言演变不是源自语言自身,而是源自语言的使用,其演变机制跟人的认知能力密切相关。

2. 语法化的机制 2.1重新分析和类推语法化是怎么进行的,有什么规律,这是研究语法化机制所关心的问题。

Hopper & Traugott 认为语法化主要是通过重新分析和类推来实现的。

重新分析发生在语言结构的“组合”轴上,指一个词语或一类词语表层形式没有明显变化而内部的结构关系发生变化的过程和现象。

例如英语[[back ]of the barn]重新分析为[back [of the barn]],前者是由中心名词back 加从属名词the barn 的结构,后者是复合介词back of 加中心名词the barn 的结构。

类推则发生在语言结构的“聚合”轴上,是指原来的结构没有发生改变, 但是因为遵循某个法则或规则, 类推出不同于原来的新结构,虽然新结构表层不同于旧结构, 但两者的底层意义不发生改变。

如英语中cow 的复数形式原为kine, 后来遵循一般情况下复数只在单数形式后加s 的规则类推出cows 这个复数形式, 且代替了原来的kine , 在这个过中, 原有的意义没有发生变化。

重新分析和类推对一般语言演变也很重要,但要注意的是重新分析不一定导致语法化。

2.2主观化重新分析和类推在语法化过程中发挥着各自的重要作用,是语言演变的重要机制,这一点是不收稿日期:2012-11-26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语法化过程中意义主观化的研究”(编号:09C097)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凌剑春(1973—),女,湖南长沙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词汇学。

可否认的。

但有一种更常见的语言现象在语言演变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那就是语言的主观化。

笔者认为主观化应当视为语法化的一个重要机制。

在日常话语交际中说话人不仅要表达命题意义而且要表达“言者意义”,而后者体现了语言的主观性。

所谓语言的主观性,指的是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

[4]如果这种主观性在语言中用明确的结构形式加以编码,或者一个语言形式经过演变而获得主观性的表达功能,则谓之主观化。

Traugott最早将主观化纳入语法化的研究框架,并从语法化的角度对主观化作出定义:主观化指的是“意义变得越来越植根于说话人对命题内容的主观信念和态度”这样一种语义-语用演变过程。

[5,6]说话人在话语交际过程中往往会把说话的目的、动机、态度和情感传递给对方。

一些常用的包含这些主观性色彩的词语经过反复运用, 最终凝固下来, 形成主观化的语言表达成分。

英语中情态动词大都是从实意动词演化而来的。

它们在古英语中是完全起正常动词作用的,含有“想、能”等意义,这对其后实意动词的意义可产生弱化影响,往往表示了一种“不是现实存在的”,“仅有潜在可能性”的含义。

情态动词在语法化过程中实现了从“物理力量”到“社会、情态、道义力量”的演变,突显了说话人的主观识解。

如may原义是be strong与main同源,短语with might and main意思是“全力以赴”。

它从表示“物理力量”演变成“社会力量”,带上了“允诺”的意义,体现了说话人的主观信念和态度,意义实现了主观化。

汉语中程度副词“顶”最初是名词, 逐渐演变成为表达量的程度副词。

它既可以表达有比较范围的程度即客观程度;又可以表达没有比较范围完全是个人主观的程度。

例如“这是件顶容易的事,没问题,包在我身上。

”这句话中的“顶容易”是说话人主观的想法,并没有进行客观的比较,“顶”的意义在这里就主观化了。

在“顶”的意义主观化过程中,由于受语用推理(inference) 的影响,某些隐含义逐渐固化,从而“顶”还演变成含有“亲切感”的语义。

例如“他是我班顶好/ 坏的学生”,句中“顶好/ 坏”明显地说明说话人对这名学生所取得的成绩除了表达肯定/ 否定以外,还带有某种情感色彩,表现为“亲切感”。

3.语法化的动因语言学家强调要从人类的基本认知机制和语言交际的语用因素出发,通过人类在与外在现实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概念结构来分析、解释语言结构。

[7]Bybee等人认为语法化是自发的,其动因是认知方面的而不是语用方面的,[8]笔者认为两方面都有。

语言作为人类的交际工具,必然同交际语境相联系,说话人为了达到交流信息的目的,总会不断地借助表达实在意义或用作客观描述的词语,把说话的目的、动机、态度和情感传递给对方,因此语法化的动因除了认知因素还有语用因素。

语用因素包括语用推理、语用原则和隐涵义的“固化”。

隐喻和转喻是语用推理的两个过程。

隐喻是用一个相似的概念来表达另一个概念,是象似性和类推导致的。

转喻是用一个相关的概念来指称另一个概念是联想和重新分析导致的。

人们在认知新的抽象概念时,往往会联想到已认识的事物,找出它们的相似点,用对已有事物的认知来表达新概念,于是就产生了两个认知域之间的投射,这种创造性的隐喻思维发展了语义范畴的抽象意义。

以“床”为例,人们在理解了具体的“床”之后,又认识并以同一语言符号命名了河床、花床等等,并在此基础上,又产生了“温床”。

在语法化过程中,转喻的作用更为重要。

转喻表现的是一种“接近”和“突显”的关系。

对事物突显属性的认知来源于人的心理上识别事物的突显原则。

船员在船上最忙碌的是两只手,于是产生了hands和“水手”的词语。

隐喻和转喻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互补的,它们是语法化过程中语用推理的两个重要方面,促使了语法化的发生。

语法化的动因也跟语用原则和隐涵义的“固化”密切相关。

汉语中表达“仅仅”意义的副词“不过”是由“不”和“过”两个词通过语法化组合演变而来。

我们以“不过”的语法化为例:“仅仅”的意思蕴涵“不超过”,如果“仅仅8岁”为真,那么“不超过8岁”也为真,反之则不然。

由于语用原则的作用,表示“不超过”的词组“不过”就可以用来传达“仅仅”意思,因为听话人可以根据事理从“不超过”推导出“仅仅”的意思来。

这种推理源于说话人语用原则的利用,强调了语言交际双方的互动关系。

意义在语言交际过程中有可能被重新构建,语法化的结果不是突然出现的,它是一个渐变过程。

某一语言形式在演变过程中,其隐涵义通过在语境的频繁使用而得到“固化”,进而发生语法化。

如“我说”、“你听我说”这些口头禅已不是字面上所要表达的要引述自己说的话,而是具有吸引听话人注意的隐涵语用功能。

语言形式的语法化的发展离不开语用和隐涵义的“固化”。

684.结语语法化研究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对语法化这一重要的语言演变形式的机制和动因进行了详细探讨,认为主观化是继重新分析和类推研究之后发现的又一重要机制,是“意义变得越来越植根于说话人对命题内容的主观信念和态度”这样一种语义-语用演变过程。

语法化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人的因素以及语义和语用因素的驱动,必然具有认知上的理据性。

因此语法化的动因既有认知因素又有语用因素。

语用因素与语用推理、语用原则和隐涵义的“固化”密切相关。

说明语言演变不是源自语言自身,而是源自语言的使用,其演变机制跟人的认知能力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1] Hopper P. J . Traugott E. C. . Grammaticalization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61, 62. [2]吴福祥.近年来语法化研究的进展[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 (1) :23. [3] Ungerer , F. & Schmid, H. j.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4]沈家煊. 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 (4) :22.[5]Traugott, E. C. On the Rise of Epistemic Meaningsin English: an example of subjectification in semantic change. Language, 1989, 65: 31-55.[6]Traugott,E.C. Subjectification in grammaticalisation[C]. Subjectivity and subjectification. Eds. D. Stein& S. Wright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31 54.[7]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8]Bybee,J.Diagrammatic Iconicity in Stem2inflection Re2lations [A]. Iconicity in Syntax [C]. Ed. J1Haiman.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5.6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