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词无论语法化的机制与诱因

合集下载

汉语语法化的历程一一形态句法发展的动因和机制

汉语语法化的历程一一形态句法发展的动因和机制

汉语语法化的历程一一形态句法发展的动因和机制语法化是指语言中原本非语法化、非规范化的表达方式逐渐变为语法化和规范化的过程。

形态句法是语言中用来表达句子结构的形态成分,即词类、时态、语气等的变化和组合方式。

形态句法的发展也是语法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汉语语法化的历程中,形态句法的发展受到多种动因和机制的影响。

形态句法在汉语中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汉语时期。

古汉语的形态构词比较简单,语法规则相对较为灵活。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汉语逐渐演变为现代汉语。

在这个演变过程中,形态句法的发展受到了多种动因的影响。

第一,语言接触和借用。

汉语历史上与其他语言的接触和借用对形态句法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尤其是与阿拉伯语、蒙古语等少数民族语言的接触,使得汉语形态句法的发展呈现出一定的多样性和变体。

例如,借用自阿拉伯语的“啊拉”、“穆斯林”等词语的出现,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和形态句法功能。

第二,社会文化变迁。

社会文化的变迁和语言使用环境的改变也对形态句法发展产生了影响。

例如,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制度的改革等,汉语中出现了一些新的专业术语和词汇,形态句法不断发展和演变。

同时,新的社会文化现象和行为方式的出现也推动了汉语形态句法的发展,例如网络词汇的出现和广泛使用,使形态句法的变化更加快速和多样化。

第三,语言内部的逻辑演变。

形态句法的发展也受到语言内部逻辑演变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某些原本没有明确词性的词汇逐渐被赋予了特定的词类,并出现不同的形态变化规则。

例如,汉语中的副词“很”在古汉语中没有词性,但在现代汉语中被归类为副词,并出现了形容词短语“很好”、“很高兴”等形态的变化。

形态句法发展的机制主要包括语音变化、语义变化和句法规则的调整。

首先,语音变化是形态句法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语的语音系统发生了变化,这对形态句法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例如,古汉语中的兼容性标记“而”逐渐变为现代汉语中的虚词“的”。

其次,语义变化也是形态句法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

however的语法化研究

however的语法化研究

however的语法化研究
赵若弟
【期刊名称】《雨露风》
【年(卷),期】2022()8
【摘要】大多数文法学家认为however是连接副词,各词典学家将其划分为副词
和连词。

从词源上来说,however是由两个副词how ever构成,所以however本
身是副词,但是从副词的修饰功能到连词的连接功能表明它发生了语法化。

因此,本
文从历时的角度,结合however的语义及其功能的变化,探究它的语法化过程和动因,并结合认知理论研究其认知机制。

由此发现,however经历了从表示“不管怎样”和“无论到什么程度”时用来修饰到表“然而”时用来连接的语法化过程;动因是
句法环境的改变和高频率重复使用;遵循从范畴化到非范畴化再到重新范畴化的认
知规律,并且通过转喻和隐喻机制实现语法化。

【总页数】4页(P00086-00089)
【作者】赵若弟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
【相关文献】
1.英语介词down的语法化和去语法化研究
2.汉语语法化理论研究的一部力作--《汉语动词语法化的多视角研究》读后
3.语法化、词汇化的认知构式语法研究—
—《构式化与构式调变》评介4.词汇化与语法化研究理论反思与方法探索新动向——《词汇化与语法化理论及其运用》介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语法化机制探赜

语法化机制探赜

语法化机制探赜语法化机制探赜1.语法化涉及的范围学者们对实词虚化多有论述,如果将虚化的两端作一排列,则可见如下几种情况: 1.1 实词(名、动、形、代)向虚词(副、介、连、助、词缀)的虚化名(时间)→副时、昔、今名(方位)→助里、后名→词尾子、儿、头动→介以、为、从、及、与、将、连、和、把、被动→副毕、并、渐、共、还、更、终、试、没、没有动→助了、着、第、罢、休形→副良、殊、绝、精、独、诚、信形→助好代→副莫代→连斯、或代→词尾然、若、尔量→助个 1.2 某类实词向另一类实词的虚化名→代所、身、何物名→量块、株、枝、条、颗、粒代→系词是动→系词为 1.3 某类虚词向另一类虚词的虚化和:(动-拌和)→介-连带→连-连同着:(动-附着)→介(送着门外)→助(把着手)考虑到以上纷繁的情况,“实词虚化”就不是十分名副其实的说法,不如用“语法化”概括更妥。

要之,“语法化”是语法意义抽象化的进程,其特点是:(1)语法化是语法历时变化的普遍现象;(2)语法化首先表现为词汇、语法意义的淡化和虚化;(3)语法化的结果是词性的变化;(4)语法化是渐次虚化的过程,虚化有程度之分,层次之别。

2.引致语法化的原因 2.1 语法变化包括: A.句法位置变化如“无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无论去与住,俱是一飘蓬。

(隋尹式诗)前例中“无论”作谓语动词,意为“不要说”;后例中“无论”位于句首,并与“俱”搭配使用,表示无条件,已虚化为连词。

B.配合关系变化如“还”:还+名还圭(归还义)还乡(返回义)还+动忧喜更相接,乐极还自悲。

(晋傅玄诗)“还”用于名词前是动词,用于动词前虚化为副词。

C.句法功能变化如“是”:是日是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学而》)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

(《论衡·死伪》)前例中“是”作指示代词;中例“是”复指前文,仍是代词;后例“是”已虚化为系词。

2.2 语义变化如“大概”:举其大概,惟在吊民。

语法化的特征_动因和机制_认知语言学视野中的语法化研究_王寅

语法化的特征_动因和机制_认知语言学视野中的语法化研究_王寅

G ramm aticalization: Characteristics , M otivations and M echanism s
WANG Y in1, YAN Chen song2 ( 1. F oreign Languag es R esearch C enter , S ichuan Interna tiona l S tudies U niversity , Chongqing , 400031, China ; 2. Editor ia lO ffice of the Journa,l PLA U n iversity o f F oreign L anguages, Luoyang , H enan Prov . , 471003, Ch ina) Abstrac t : A s an i m po rtant aspect o f linguistic change , g ramm atica lization has long been one o f the i m po rtant topics in conte m po ra ry lingu istics ( inc lud ing cognitive lingu istics). G ra mma tica lization consists in the change o f a lingu istic fo r m advancing from a lex ica l to a gra mm atica l o r fro m a less g ra mm atica l to a mo re gra mma tica l sta tus , e g . fro m a derivativ e for m to an inflectiona l one . T he process features un idirectionality , sequence , abstrac tion and spec ialization. The necessary cond itions for g ra mm aticalization are repetition of high frequency and routiniza tion . Its mo tivations inc lude language contact , novel usages, errors and pragm atic factors . F ina lly , its m echanism s inc lude ana logy and reana lysis , w hich may invo lve m etapho r , m etonymy and subjectifica tion . K ey W ords : gra mm aticalization; cognitive linguistics ; ana logy ; reanalysis ; m etaphor ; m etonymy ; subjectification

语法化的特征、动因和机制认知语言学视野中的语法化研究

语法化的特征、动因和机制认知语言学视野中的语法化研究

!! 语法化是语言 演 变 的 重 要 方 面 & 语 法 化 具 有 普 遍性 " 所有语言都要经 历 这 个 过 程 " 而且这种演变可 涉 及 语 音’ 词 法’ 句 法’ 语 发生 在 语 言 的 各 个 层 面 " 义’ 语用等 " & 我们认为 " 语法化 中 的 ! $ < 4 9 B 7 8 = ( ’ ’ ’# % * Z ( 语法 ) 是指宏观意义 上 的 语 言 构 词 ’ 造 句’ 谋篇等规 则 & 当代语法化研究可 分 为 狭 义 ! 词 汇 层 面" 所研究 的对象是语言中实词 演 变 成 语 法 标 记 ’ 语 法 范 畴’ 语 法构造或惯 用 表 达 的 过 程 或 现 象 $ ’ 广义! 涉及语篇 和语用层面 $ ’ 最广义 ! 包 括 典 型 的 概 念 结 构’ 事件结 构等如何演 变 为 语 法 手 段 或 构 块 * $ 三 B : 5 9 C = @ B C 4 : 5+ 大层次 & 此外 " 西方语言学的语法化涵盖了中国传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 " " #年!
大部分语法 化 过 程 是 渐 进 的 ! 认 为 ! 及性 * 可转让性 ! & ! _ = ‘ ? F T : : [ 是个实在的具体事物 " 而 % ! T ( Z ’ +" 有些语法化过程可 能 需 要 好 几 个 世 纪 " 如 汉 语 中 的 # 过$ 这一 词 ! 在现代汉语中已经衍生出用于语篇连 贯的 # 不 过$ % 意为# 但 是$ & ! 其中的# 过$ 字与原先表 空间跨 越 $ 意义的# 过$ 已 相 去 甚 远! 这种词义和 示# 用法演变的过程不做历时的研究是无法发现的 " # 我们能够看到 ! 语法化现象在我们所 ] ? C 4 9 : N N指出 ’ 选的任何语言中会在我们眼前迅速出 现 " $ ! ( ’ ’ (# % Z %" 如克里奥尔语 % & 常在很短的时间内产生新的 6 = 8 : F 8 中的 ?T 可 及 性! 但 ? 5 [? B B : @ 5 C虽 有 一 定 的 专 有 性 * 不能算是一 个 实 在 的 物 体 ! 本身价值需要通过银行 才能实现 ( 也不具有 转 让 性 ! 须通过一定的银行手续 & 表 示 具 有 长 期 性 的 整 体+部 分 才能实现转让 "% ! B 关系 ! # 部分 $ 与# 整体 $ 有 邻 近 性( 且部分仅属于一个 命体做主 语 "% 表 明 被 所 有 者 也 可 以 是 抽 象 的! ! G& 作为所有 者 的 长 期 附 属 特 征 " % & 离原型意义更 ! 8 远! 被 所 有 者 仅 作 为 一 个 环 境 中 的 现 象! X 8只 是 表

“鉴于”连词的语法化历程及其语用特点考察

“鉴于”连词的语法化历程及其语用特点考察

“鉴于”连词的语法化历程及其语用特点考察作者:陈诗语王雪来源:《文教资料》2018年第35期摘; ; 要:连词“鉴于”的形成则是由介词“鉴于”句法功能进一步扩大化所致,即介词的二次虚化结果。

在清朝其后连接成分由名词或名词性成分扩展为小句时,“鉴于”的连词功能肇端,20世纪90年代在与结果性关联词配合使用中成熟起来,而后随着“鉴于”句法衔接能力的增强,逐渐摆脱了结果性关联词可独立使用。

其中语义演变机制是“鉴于”连词用法演变的重要动因,且“鉴于”语义“主客观域”呈高度平衡性。

而在语用特点探求过程中我们发现其语用衔接具有因果、条件、推理等多元化功能,并在语用强化情境中根据相关“焦点突出原则”解释了“鉴于”引导原因复句先因后果排位模式的原因。

关键词:鉴于; ; 语法化; ; 语用特点一、引言依《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所释,“鉴于”属典型的介—连兼类虚词,它在现代汉语中有两种用法:①介词,表示以某种情况为前提加以考虑;②连词,用在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中前一分句的句首,指出后一分句行为的依据、原因和理由。

两者在共时层面的差异涉及较复杂的词汇化语法化交织的历时演变,其演变过程大致可以概括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介词“鉴于”来源于“鉴(v)+于(prep)”这一动介跨层结构,它的虚化滥觞于隋唐五代宋时期,此时的“鉴于”具有两解性,其介词用法于元代正式形成,随着明代使用频率的增加介词功能渐趋成熟。

介词“鉴于”词汇化的动因包括语法上动词“鉴”和介词“于”的去范畴化及语义漂白、语音学层面汉语韵律双音化促动、及认知层面的组块心理与重新分析的心理暗示。

第二阶段介词“鉴于”二次虚化促成了其连词用法。

学界对于该兼类词的词汇化、语法化研究仍有待完善:罗竹风主编的《汉语大词典》(1994)并未收录其连词用法,中国社科院所出版的《古代汉语虚词词典》(1995)并未收录该词;吕叔湘等《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1999)及《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将其分为介词、连词两个义类;张谊生(2000),刘红妮(2010)分别在对“X于”的词汇化动因探求和与其介词并入相关研究中提及“鉴于”的“连—介”兼类属性,但并未展开具体探究。

【2019年整理】Grammaticalization语法化

【2019年整理】Grammaticalization语法化

语法化主要研究内容



根据上述学者的论述和我们的理解,我们拟将语法化描写为: 从认知角度阐述语言中原来实意性词语和表达式(以及典型概 念结构)在语言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变虚化(或显性)成为稳定 的语法标记或手段,抽象语法构造或惯用表达的过程和结果. 当某一可以单独使用的实义性词语逐步被抽象化后,离原来的 实在意义会越来越远,往往成为不可单独使用的语法词素. 从认知的角度来说,着实际上是从一个认知域向另一个认知域 映射和转移的结果,是一种隐喻现象,其间必然包含了作为概 念化主体的语言使用者的认知心理,语法化不可避免地受到语 用和语义的驱动,必然具有认知上的理据性.因此,语法化具 有语义和语用特征,我们应该对这种象似性现象作出深入合理 的解释.

而第三层次的研究则是广义上的语法化, 涉及到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中心内容之一, 语言结构如何体现出典型的概念结构或事 体结构等。典型的概念结构或事体结构等 如何被显性化为语法构造,人们在体验的 基础上形成了许多概念基型,在其上有形 成了几个“典型事件模型”,语言中的语 法构造和基本句型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形成 的。这也是一种广义的语法化现象。

法国语言学家Meillet (梅莱) 于1912年在其论文 “语法形式的演化” 中首先提出 “语法化”这 一术语, 认为语法化主要研究自主词转化为起语 法作用的成分 (the transition of autonomous words into the role of grammatical elements, 参见Ungerer & Schmid, 1996: 255) 他们都认为通过语法化过程的研究, 可以从历时 的角度寻找语言形式和功能演变的动因,进一步 揭示人类的认知与语言发展之间的象似性现象, 以进一步证明语言不是一个自治的系统, 并将语 言的历时研究和共时研究紧密结合起来,从更深 层次上对语言作出认知解释.

从状动短语到条件连词——“只有”语法化的发展历程和演化动因

从状动短语到条件连词——“只有”语法化的发展历程和演化动因

陈文中没有提到的是 :现代汉语中还存在另

种 副词 性 的 “ 只有 ” 即为 “ , 只有 , 的出现要 ”它
引 言
现代汉语中的“ 只有 ”前人一般分析为以下 , 三种语法结构 : 限定副词 “ + 只” 存现动词 “ 有” ( “ 如 桌子上面只有一个苹果 。” 、副词 “ ) 只有” ( :既然你们都不肯去 , 如 “ 我只有 自己去了。 ) ”和
连词 “ 只有 ” “ ( 只有 你 在我 们身 边 , 我们才 会觉 得 温 暖 。 )根 据语 法化 的 一般 规律 , 两者 都应 是 ”。 后
在唐代 以后 的很长一段时间之内, 只有” “ 也 只作状动短语 , : 如 () 3 天地 间墨盔六层 阳气 , 到地面上 时 , 下便 冷 了。 ( 地 北宋 ・ 朱 子语 类 》 《 ) () 4 咱们基查十数个人 。 元 ・ 老乞 ( 《
பைடு நூலகம்大新 释 》 )
后于状动短语而产生的。但前人没有指出, 同样
在唐代。在这里 , 都是作为一个动词使用的, “ 有” 而 “ 作为副词修饰动词“ ,只有” 只” 有”“ 是两个词, 如:
() 1尔墨查一个父母, 更求何物。唐 ・ ( 《 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 录》 ) () 2相看两不厌 , 敬亭山。唐 ・ 墨盔 (
李 白《 白诗全 集 》 李 )
14 1
也不 会 影 响我 们理 解 其 原来 的意 义 ( 例 ( ) 如 4
用在 动词性 词 组前 ,表示 在某 种情 况下 不得不 采 取 的行 动或 必然 出现 的情势 。这 里的 “ 只有 ” 即为 上面 所说 的 “ 只有 ” 如 “ 们 只有硬 着头皮 干到 , 我 哪里就 是 哪里 了 ”在 这里 ,只有 ” 当于“ 。 “ 相 只好 ”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3卷第1期Vol.33No.1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2014年1月Jan.2014连词“无论”语法化的机制与诱因程亚恒(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12)[摘要]“无论”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连词。

它经常放在一个短语或句子前面,引出一些条件。

连词“无论”出现于隋唐时期,是上古汉语的跨层结构“无论”(又写作“毋论”、“勿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语法化和词汇化的结果。

双音化是连词“无论”语法化的动因,句法环境和重新分析是连词“无论”语法化的重要机制。

[关键词]无论;连词;跨层结构;语法化[中图分类号]H10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78X(2014)01-0065-05现代汉语中,“无论”是一个使用频率较高的连词,它既可以引进短语,也可以引进句子。

《现代汉语八百词》对连词“无论”的解释是这样的:“用于有表示任指的疑问代词或有表示选择关系的并列成分的句子里,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或结论都不会改变。

后边有‘都’或‘也’呼应。

”我们认为这种解释是客观的、符合汉语实际的。

那么,连词“无论”是怎么来的呢?它最初是个什么结构呢?它又是怎样语法化为连词的呢?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连词“无论”的语法化过程1.“六朝”以前“六朝”以前,“无论”只是一个“否定副词+动词”的跨层结构。

“无”是一个否定副词,“论”是一个二价动词,它的宾语在句法层面上既可以是实语类,也可以是空语类。

动词“论”有时是“谈论”、“议论”的意思,有时也可以是“判罪”的意思。

“无”字或作“毋”,抑或作“勿”。

无、毋古音同,故通用;勿、毋双声,故勿又借作毋、无。

《说文·勿部》“勿”下段玉裁注:“经传多作物,而假借勿为毋。

”《诗经·豳风·东山》:“制彼裳衣,勿士行枚。

”郑玄笺:“士,事也。

勿,犹无也。

”秦以前的文献中,“无论”是一个极其罕见的跨层结构,我们仅在《晏子春秋》中发现了1例:(1)晏子曰:“婴之家俗:间处从容不谈议,则疏;出不相扬美,入不相削行,则不与;通国事无论,骄士慢知者,则不朝也……”(卷五《高纠治晏子家不得其俗乃逐之第二十九》)这里的“无论”就是“不讨论、不谈论”的意思,在句子中作谓语。

本句是一个受事主语句,整个句子的主语“通国事”在语义上是谓语“无论”的支配对象,而宾语则是一个空语类成分。

两汉时期,跨层结构“无论(毋论)”在文献中仍不多见,我们仅检得以下3例:(2)故夫士欲立义行道,毋论难易而后能行之。

(《说苑·立节》)(3)仁义之处,可无论乎!(《春秋繁露·仁义法》)(4)急复益纳宜子妇人,毋择好丑,毋避尝字,毋论年齿。

(《汉书·谷永传》)上例(2)的“毋论”与“无顾”对文,是“不要考虑”的意思;例(3)的“无论”及末例的“毋论”也明显是“不考虑”或“不谈论”的意思。

显然,它们都还是跨层结构。

另外,因为“论”又有“定罪”、“判罪”的意思,所以“无论(毋论、勿论)”相应地又有“不判罪”、“不定罪”[收稿日期]2013-10-07[基金项目]牡丹江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QY201118)。

[作者简介]程亚恒(1972-),男,河南驻马店人,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从事汉语史研究。

的意思。

这种意义的“无论(毋论、勿论)”在秦汉时期也已经出现,例如:(5)告人盗千钱,问盗六百七十,告者可[何]论?毋论。

(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6)其与饮食计偿费,勿论。

(《汉书·景帝本纪》)(7)上曰:“游击将军死事,无论坐者。

”(《汉书·韩王信传》)魏晋南北朝时期,“无论(勿论)”依然是跨层结构①。

例如:(8)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9)绘谓人曰:“无论润色未易,但得我语亦难矣。

”(《南齐书·刘绘传》)(10)自建安五年已前,一切勿论。

(《三国志·魏书·陈矫传》裴松之注)(11)子匿父母,孙匿大父母,皆勿论。

(《魏书·良吏·窦瑗传》)(12)一知此事,恐不可以不绝骨肉之爱,无论人事也,乃甚忧。

(王羲之杂贴)(13)谢殊不受,答曰:“先辈初无论,庾公自足没林公。

”(《世说新语·品藻》)以上六例中的“无论(勿论)”都是“不要说”或“不判罪”的意思。

可见这一时期的“无论”都还是“否定副词+动词”的跨层结构。

显然,不管是“通国事无论”、“无论润色未易”,还是“毋论年齿”,结构中的否定副词和动词“论”都不在同一结构层次上。

其中否定副词的语义指向都是后面的“论(+宾语)”。

从结构上来分析,这种形式上为“否定副词+论(+宾语)”的结合层次如下:可见,“六朝”以前的汉语中,“无论”(毋论、勿论)尽管有多种意义,但这种组合都还只是动词性的跨层结构,并没有真正产生连词的用法。

2.隋唐时期隋唐时期,尽管作为跨层结构的“无论”极其常见,但它已经不再是一个功能单一的跨层结构了。

这一时期的诗歌以及汉译佛经的韵文中,有不少“无论”已经接近成熟的连词了,下面不妨多看几个例子:(14)无论去与住,俱是一飘蓬。

(隋·尹式《别宋常侍》)(15)无论南北与西东,名利牵人处处同。

(杜荀鹤《途中有作》)(16)无论能与否,皆起徇名心。

(白居易《送张南简入蜀》)(17)无论吴与楚,俱是客他乡。

(柳郴《赠别二首》其一)以上几例“无论”皆是出现在文人诗歌中的连词,下面看其他韵文的用例:(18)不简富将贫,无论良与贱,但令美容貌,便乱女人心。

(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一)(19)若人能了法,无论老与少,当须起恭敬,如火能净秽。

(又,卷二)(20)但是贫寒速遍寻,无论好丑须济[齐]赴。

(敦煌变文集《双恩记》)(21)润息村田更不过,无论夏麦与秋禾。

(同上)(22)应是街坊相屈唤,无论高下总来听。

(同上)非但诗歌和一些佛经韵文,散文中也有用作连词的“无论”出现,例如:(23)公曰:“今日言欢,则明前之不欢,无论好恶,一不得言。

”(《因话录》卷二)(24)伏以初经大变,海内震惊,无论顺逆贤愚,必皆企竦观听。

(陆贽《奉天论奏当今所切务状》)(25)林子兄弟挺身直入,斩预首,男女无论长幼悉屠之,以预首祭父祖墓。

(《南史·沈约传》)有些情况下,连词“无论”也写作“勿论”,例如:(26)但问有意无,勿论池大小。

(白居易《过骆山人野居小池》)(27)且莫孤此兴,勿论穷与通。

(贾岛《喜雍陶至》)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隋唐时期“无论”用作连词时也写作“勿论”,但二者之间的比例非常悬殊。

我们调查的31个用例中,写作“无论”28例,写作“勿论”的仅3例。

此外,连词“无论”不仅用于文人诗歌、散文,而且还可用于佛经译文,而“勿论”则仅见于文人诗歌中,口语性较强的敦煌变文中,连词“无论”3见,未见写作“勿论”的连词。

但是,就在隋唐时期,连词“无论”还没有从数量上超过跨层结构“无论”。

我们检索到的66例“无论”中,用作连词的仅28例,还有超过半数的“无论”仍属跨层结构。

不过,我们应该承认,这一时期的连词“无论”已经趋于成熟,它不再像“勿论池大小”、“勿论穷与通”之类的结构那样仍有两种切分的可能,尤其是和“皆”类副词的配合使用,使得“无论”引出的内容具有明显的条件性。

3.宋代以后宋代以后,连词“无论”进一步得到了发展。

这一时期,连词“无论”一方面保持了与“皆”类副词的配合使用,另一方面又产生了一种新的用法,就是引进具有任指意义的成分。

例如:(28)吴开、莫俦跪求云:“倘蒙再造,俟国相回军后,无论何人何物,惟皇子命。

”(李天民《南征录汇》)(29)无论何代,殆必异人。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上例“何人何物”就是任何人、任何事,“何代”就是任何朝代。

值得注意的是,宋代时期,连词“无论”的发展速度较跨层结构要快。

宋代文献中,如果不计重出的3例,我们调查的14个用例中有7个“无论”用作连词,占到了总数的50%。

例如:(30)无论垢与净,一切勿念起。

(《五灯会元》卷一)(31)元丰官制行,一切更改,凡选事,无论文武,悉以付吏部。

(《容斋续笔》卷十一)元明时期,连词“无论”的使用比例有所下降。

在与跨层结构“无论”的总和中,连词“无论”的用量仅有23.5%多一点,即使把写作“毋论”的连词加上,也只有29.4%。

显然,这一数据还是远远低于它在宋代的使用比例。

清代时期,连词“无论”的使用比例急剧升高,与跨层结构“无论”的比例达到了3.9ʒ1。

例如:(32)若私下污辱,查出来,无论兵将,有功无功,一概斩首。

(《归莲梦》第七回)(33)列公,大凡一个人,无论他怎样的理直气壮,足智多谋,只怕道着心病。

(《儿女英雄传》第五回)但是,尽管连词“无论”在清代已经非常成熟,而这一时期字形仍没有完全统一,仍然有写作“毋论”、“勿论”的情况,例如:(34)看官,你道此时官媒毋论绅衿仕宦人家,悉行穿房入室,逐一搜寻,不得漏网。

(《五美缘》第四十四回)(35)到了次日,绍衣引着孝移,先拜谒了累代神主,次到本族,勿论远近贫富,俱看了,各有河南土仪馈送。

(《歧路灯》第一回)不过,这种情况极其少见,我们调查的语料中仅发现5例“勿论”,2例“毋论”,而“无论”则多达250例。

直到现代汉语中,连词“无论”才最终战胜“毋论”、“勿论”而取得一统的地位。

尽管偶尔还可以看到用作连词的“勿论”,但毕竟少之又少,我们手边仅检得2例,如:(36)为保证大学教学质量和教学进度的整齐,勿论是军队或地方来的调干生、文化补习班学生,一律要参加暑期全国统一高考招生,无一例外。

(张佐良《周恩来的最后十年》)(37)田虽有公田、私田之分,但耕种时则由一井农民在土地上“通力而作”,收获时则勿论公私都“计亩而分”。

(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这种现象可能是有意仿古造成的,并不能否定连词“无论”已经一统的结论。

二、连词“无论”语法化的诱因和机制1.“无论”语法化的诱因连词“无论”语法化的诱因主要可以归结为音节上的双音化影响。

汉语双音化的影响是连词“无论”词汇化的重要诱因。

汉语词汇的双音化应该说自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十分明显了。

甲骨卜辞只有少数名词是复音词,周秦时期仍然以单音词为主,但复音词已占有相当的比例。

据前人研究,《论语》的1700多个词语中,除去人名、地名和虚词,复音词有200多个,约占总数的15%;《诗经》的3400多个词语中,复音词有900多个,占总词数的25%。

秦汉以后,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语大量增加,如《说文解字》中的复音词有1690个,《论衡》中复音词也达到2300个之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