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十一 稀释平板测数法

合集下载

稀释涂布平板法计数公式

稀释涂布平板法计数公式

本文格式为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第 1 页 共 1 页稀释涂布平板法计数公式“微生物数量测量”是2017年高考大纲中的新内容,也是教学中的重要难点。

稀释涂板法是计数微生物的常用方法,用于计数样品中活菌的数量。

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在培养基表面上生长的菌落来自样品稀释液中的活细菌。

通过计算平板上的菌落数,我们可以猜测样品中有多少种活细菌。

但是,菌落计数结果的处理常常成为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

典型示例:在从土壤中分离产生脲酶的细菌的实验中,将10g 土壤样品溶液进行梯度稀释,并将0.1mL 稀释倍数为105的土壤样品溶液接种在三个中板上。

培养一段时间后,平板上的细菌菌落数分别为42、200和256。

1g 土壤样品中的细菌数为。

在PEP 高中生物学选修课“生物技术实践”中,有这样一条陈述:用稀释包被板法计数菌落:为了确保结果的准确性,菌落数在30到30之间通常选择300和300进行计数。

但是,如果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42、200和256个数据都在30?300范围内,那么直接对它们求平均并乘以稀释倍数就可以得出错误的结果1.66×108。

这也是许多学生犯错误的原因。

实际上,教材中的相关表述仅说明了可计数菌落数的适当范围。

在一定稀释度下,三个平板中的菌落数不能简单地直接平均,应注意稀释度的设定和计数结果的允许差异。

为了确保准确确定有效活菌计数,必须设置三个稀释度并进行分级,并且每个梯度应设置三个重复。

为了确定土壤中细菌的数量,通常使用104、105和106倍的稀释剂进行平板培养。

为了确定放线菌的数量,通常使用103、104和105倍的稀释度。

为了确定真菌的数量,通常使用102、103和104倍的稀释度。

如果平板中的菌落数太少,必然会导致计数误差太大;相反,如果培养皿中的菌落太多,将导致计数困难。

因此,世界上菌落计数的基本原理是对稀释的平板进行计数,其中平板上有30?300个菌落。

同时,相同稀释度重复3次的平板上菌落数的标准差应小于允许的差。

平板计数法

平板计数法

稀释平板计数法实验目的学习稀释平板菌落计数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实验内容用稀释平板菌落计数法对菌悬液进行计数。

实验原理平板菌落计数法是将待测样品经适当稀释之后,其中的微生物充分分散成单个细胞,取一定量的稀释样液接种到平板上,经过培养,由每个单细胞生长繁殖而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即一个单菌落应代表原样品中的一个单细胞。

统计菌落数,根据其稀释倍数和取样接种量即可换算出样品中的含菌数。

但是,由于待测样品往往不易完全分散成单个细胞,所以,长成的一个单菌落也可能来自样品中的2—3或更多个细胞。

因此平板菌落计数的结果往往偏低。

为了清楚地阐述平板菌落计数的结果,现在已倾向使用菌落形成单位(cfu)而不以绝对菌落数来表示样品的活菌含量。

平板菌落计数法虽然操作较繁,结果需要培养一段时间才能取得,而且测定结果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是,由于该计数方法的最大优点是可以获得活菌的信息,所以被广泛用于生物制品检验(如活菌制剂),以及食品、饮料和水〔包括水源水〕等的含菌指数或污染程度的检测。

实验器材酿酒酵母菌悬液马铃薯培养基1m1吸管,平皿,试管,试管架,恒温培养箱等。

实验步骤1.无菌器材的准备(1) 无菌培养皿:取培养皿9套,包扎、灭菌。

(2) 无菌移液管的准备:取1m1移液管,在后部管口处用铁丝塞入棉花少许(长约1~1.5cm ),以防将菌液吸出,同时也可避免将外面的微生物吹入。

棉花要塞得松紧适宜吹时能通气但不使棉花滑下为准。

然后将移液管尖端放在4~5cm宽的长纸条一端呈45o角折叠纸条包住尖端,用左手捏住管身,右手将吸管压紧,在桌面上向前滚动,以螺旋式包扎起来,上端剩余纸条折叠打结后干热灭菌。

(3) 无菌水:取6支试管,分别装入4.5m1蒸馏水,加棉塞,灭菌。

2.样品稀释液的制备(1) 编号取无菌平皿9套,分别用记号笔标明10-4、10-5、10-6(稀释度)各3套。

另取6支盛有4.5m1无菌水的试管,依次标是10-1、10-2、10-3、10-4、10-5、10-6。

稀释涂布平板法的计数公式

稀释涂布平板法的计数公式

稀释涂布平板法的计数公式嘿,咱们来聊聊这个“稀释涂布平板法的计数公式”。

先来说说我曾经遇到的一件小事儿。

那时候我带着一群学生在实验室里做微生物实验,其中就有用到稀释涂布平板法。

有个学生,叫小李,特别积极,每次都冲在前面。

可这一次,他对着实验结果那是一脸懵,怎么都搞不明白计数公式。

我就站在他旁边,看着他那着急的样子,心里觉得又可爱又好笑。

那到底啥是稀释涂布平板法的计数公式呢?简单来说,就是用来估算样品中微生物数量的一个办法。

这个公式啊,通常是这样的:每克样品中的菌落数=(C÷V)×M 。

这里的 C 呢,指的是某一稀释度下平板上生长的平均菌落数;V 代表涂布平板时所用稀释液的体积(mL);M 则是稀释倍数。

比如说,咱们在某个稀释度下,平板上平均长了 50 个菌落,而涂布时用的稀释液体积是 0.1 mL,稀释倍数是 1000 倍,那每克样品中的菌落数就是(50÷0.1)×1000 = 5×10^5 个。

这公式看着好像挺简单,可实际用起来,麻烦事儿可不少。

就像刚才说的小李同学,他在计算的时候,一会儿把稀释液体积弄错了,一会儿又把稀释倍数搞混了。

这就好比走路迷路了,方向都没搞对,怎么能到达目的地呢?而且啊,在使用这个公式的时候,还有一些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比如说,选择菌落数在 30 - 300 之间的平板进行计数才比较准确。

为啥呢?要是菌落数太少,可能是偶然因素导致的,不准确;要是太多,菌落都挤在一起,也没法准确计数。

再比如,在涂布的时候,一定要涂得均匀。

要是涂得厚薄不一,那长出来的菌落也不均匀,计数就会有偏差。

这就好像画画,颜色涂得不均匀,这画能好看吗?还有哦,不同的微生物生长速度不一样,有些长得快,有些长得慢。

所以在计数的时候,要考虑到微生物的生长特性,不然也会出错。

回到咱们的实验中,小李同学在我的指导下,终于搞清楚了这个计数公式,成功算出了样品中的微生物数量。

稀释涂布平板法计数公式

稀释涂布平板法计数公式

“微生物数量测量”是2017年高考大纲中的新内容,也是教学中的重要难点。

稀释涂板法是计数微生物的常用方法,用于计数样品中活菌的数量。

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在培养基表面上生长的菌落来自样品稀释液中的活细菌。

通过计算平板上的菌落数,我们可以猜测样品中有多少种活细菌。

但是,菌落计数结果的处理常常成为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

典型示例:在从土壤中分离产生脲酶的细菌的实验中,将10g土壤样品溶液进行梯度稀释,并将0.1mL稀释倍数为105的土壤样品溶液接种在三个中板上。

培养一段时间后,平板上的细菌菌落数分别为42、200和256。

1g土壤样品中的细菌数为。

在PEP高中生物学选修课“生物技术实践”中,有这样一条陈述:用稀释包被板法计数菌落:为了确保结果的准确性,菌落数在30到30之间通常选择300和300进行计数。

但是,如果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42、200和256个数据都在30〜300范围内,那么直接对它们求平均并乘以稀释倍数就可以得出错误的结果1.66×108。

这也是许多学生犯错误的原因。

实际上,教材中的相关表述仅说明了可计数菌落数的适当范围。

在一定稀释度下,三个平板中的菌落数不能简单地直接平均,应注意稀释度的设定和计数结果的允许差异。

为了确保准确确定有效活菌计数,必须设置三个稀释度并进行分级,并且每个梯度应设置三个重复。

为了确定土壤中细菌的数量,通常使用104、105和106倍的稀释剂进行平板培养。

为了确定放线菌的数量,通常使用103、104和105倍的稀释度。

为了确定真菌的数量,通常使用102、103和104倍的稀释度。

如果平板中的菌落数太少,必然会导致计数误差太大;相反,如果培养皿中的菌落太多,将导致计数困难。

因此,世界上菌落计数的基本原理是对稀释的平板进行计数,其中平板上有30〜300个菌落。

同时,相同稀释度重复3次的平板上菌落数的标准差应小于允许的差。

也就是说,在平板计数试验中,如果在相同稀释度下三个重复菌落的数量在30〜300之间,但是数据相差很大,则需要将其丢弃。

稀释培养和稀释平板测数法

稀释培养和稀释平板测数法

稀释培养和稀释平板测数法稀释培养测数法一、实验目的通过对好气性自生固氮菌的计数,了解稀释培养计数(MPN)的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原理最大或然数(most probable number,MPN)计数又称稀释培养计数,适用于测定在一个混杂的微生物群落中虽不占优势,但却具有特殊生理功能的类群。

其特点是利用待测微生物的特殊生理功能的选择性来摆脱其他微生物类群的干扰,并通过该生理功能的表现来判断该类群微生物的存在和丰度。

本法特别适合于测定土壤微生物中的特定生理群(如氨化、硝化、纤维素分解、固氮、硫化和反硫化细菌等。

见附表23-1)的数量和检测污水、牛奶及其他食品中特殊微生物类群(如大肠菌群)的数量,缺点是只适于进行特殊生理类群的测定,结果也较粗放,只有在因某种原因不能使用平板计数时才采用。

MPN计数是将待测样品作一系列稀释,一直稀释到将少量(如lm1)的稀释液接种到新鲜培养基中没有或极少出现生长繁殖。

根据没有生长的最低稀释度与出现生长的最高稀释度,采用“最大或然数”理论,可以计算出样品单位体积中细菌数的近似值。

具体地说,菌液经多次10倍稀释后,一定量菌液中细菌可以极少或无菌,然后每个稀释度取3—5次重复接种于适宜的液体培养基中。

培养后,将有菌液生长的最后3个稀释度(即临界级数)中出现细菌生长的管数作为数量指标,由最大或然数表(见附录九)上查出近似值,再乘以数量指标第一位数的稀释倍数,即为原菌液中的含菌数。

如某一细菌在稀释法中的生长情况如下;稀释度 lO-3 10-4 10-5 lO-6 10-7 10-8重复数 5 5 5 5 5 5出现生长的管数 5 5 5 4 1 0根据以上结果,在接种lO-3—10-5稀释液的试管中5个重复都有生长,在接种lO-6稀释液的试管中有4个重复生长,在接种10-7稀释液的试管中只有1个生长,而接种10-8稀释液的试管全无生长。

由此可得出其数量指标为“541”,查最大或然数表得近似值17,然后乘以第一位数的稀释倍数(10-5的稀释倍数为100 000)。

稀释涂布平板法计数公式

稀释涂布平板法计数公式

显微镜计数法即血球计数法,事先把菌液稀释到一定的倍数,然后通过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计数。

此法计数比较精准。

活菌计数法是将待测样品经一系列10倍稀释,然后选择三个稀释度的菌液,分别取0.2ml放入无菌平皿,再倒入适量的已熔化并冷至45℃左右的培养基,与菌液混匀,冷却、待凝固后,放入适宜温度的培养箱或温室培养,长出菌落后,计数,按下面公式计算出原菌液的含菌数:每毫升原菌液活菌数=同一稀释度三个以上重复平皿菌落平均数×稀释倍数×5稀释涂布平板法是一种粗略的活菌计数法,即通过一定的稀释倍数,涂布到平板上,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后,观察活菌数。

平板划线法是用来分离单菌落的一种方法,不是计数的方法。

如果只有一个稀释度的平均菌落数符合30~300这个范围
则以该稀释度平均菌落数除以涂布平板所用稀释液体积(0.1mL),乘以稀释倍数作为该样品的细菌总数
如果有两个稀释度的平均菌落数符合要求
则按照两者菌落总数之比来决定
如果小于2,取两者的平均值
如果大于2,取较小的菌落总数
本题的46*10^3与295*10^2的比之为1.6
应取两者的平均值
(46*10^3+295*10^2)/0.1/2=3.775*10^5
相当于统计学里面的比较差异,
如果多比少大于2倍,则梯度浓度差异是10倍的情况下,其菌落是有很多重叠或者链接在一起的,这样就无法计算清楚是否为单菌落了,所以只有选择较小的菌落数。

来保证以上要求。

稀释平板计数法

稀释平板计数法

实验原理平板菌落计数法是将待测样品经适当稀释之后,其中的微生物充分分散成单个细胞,取一定量的稀释样液接种到平板上,经过培养,由每个单细胞生长繁殖而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即一个单菌落应代表原样品中的一个单细胞。

统计菌落数,根据其稀释倍数和取样接种量即可换算出样品中的含菌数。

但是,由于待测样品往往不易完全分散成单个细胞,所以,长成的一个单菌落也可能来自样品中的2—3或更多个细胞。

因此平板菌落计数的结果往往偏低。

为了清楚地阐述平板菌落计数的结果,现在已倾向使用菌落形成单位(cfu)而不以绝对菌落数来表示样品的活菌含量。

平板菌落计数法虽然操作较繁,结果需要培养一段时间才能取得,而且测定结果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是,由于该计数方法的最大优点是可以获得活菌的信息,所以被广泛用于生物制品检验(如活菌制剂),以及食品、饮料和水〔包括水源水〕等的含菌指数或污染程度的检测。

实验器材LB液体、固体培养基1m1移液器,平皿,试管,试管架,恒温培养箱等。

实验步骤1.无菌器材的准备(1) 无菌培养皿:取培养皿9套,包扎、灭菌。

(2) 无菌水:取6支试管,分别装入4.5m1蒸馏水,加棉塞,灭菌。

2.样品稀释液的制备(1) 编号取无菌平皿9套,分别用记号笔标明10-4、10-5、10-6(稀释度)各3套。

另取6支盛有4.5m1无菌水的试管,依次标是10-1、10-2、10-3、10-4、10-5、10-6。

(2) 稀释用1m1移液器吸取0.5m1己充分混匀的菌悬液(待测样品),至10-1的试管中,此即为10倍稀释。

将10-1试管置试管振荡器上振荡,使菌液充分混匀。

用1m1移液器在10-1试管中来回吹吸菌悬液三次,进一步将菌体分散、混匀。

吹吸菌液时不要太猛太快,吸时吸管伸入管底,吹时离开液面。

混匀后吸取至10-2试管中,此即为100倍稀释。

……其余依次类推,整个过程如图所示。

3.平板接种培养平板接种培养有浇注平板培养法和涂布平板培养法两种方法。

稀释平板计数法的原理和方法

稀释平板计数法的原理和方法

稀释平板计数法的原理和方法
嘿,朋友们,今儿咱们来聊聊那个“稀释平板计数法”是咋个回事儿。

这个啊,咱们四川人儿叫“平板计数法”,陕西的朋友可能直接就说“计数法”,而北京的哥们儿估计会叫得更正式些。

但不管咋叫,这法儿都是用来计算微生物数量的。

咱们先从原理说起。

这个“稀释平板计数法”的原理啊,就像咱们四川人做泡菜一样,得掌握好比例和条件。

简单来说,就是把微生物样本进行一系列稀释,然后分别涂布在培养基平板上,让微生物在适宜的条件下生长。

长得好的那些菌落,咱们就能数出来,从而推算出原样本中微生物的数量。

再来说说方法。

首先呢,得准备好培养基平板,这就像是咱们陕西人准备面团一样,得精心调配。

然后,把微生物样本进行稀释,这一步很关键,得稀释到合适的程度,才能让微生物在平板上分散开,长成单个菌落。

接着,就是把稀释后的样本涂布在平板上了,这个得涂得均匀,不能厚此薄彼。

最后,就是放在培养箱里培养,等微生物长出来,咱们就能数菌落了。

这法儿虽然看起来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还是有不少讲究的。

比如稀释的倍数、培养的条件、计数的方法等等,都得根据具体情况来调整。

就像咱们北京人说的,“做事儿得讲究个精细”,这“稀释平板计数法”也是这么回事儿。

总之啊,这个“稀释平板计数法”是个挺实用的方法,能帮咱们了解微生物的数量和分布情况。

不管是四川的、陕西的还是北京的,咱们都得好好掌握这个方法,才能更好地研究微生物、保护咱们的健康和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十一稀释平板测数法
一、实验目的
了解稀释平板计数的原理,掌握涂抹平板培养法和混合平板培养法,认识细菌、放线菌、霉菌的菌落特征。

二、实验原理
稀释平板计数是根据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所形成的单个菌落,即是由一个单细胞繁殖而成这一培养特征设计的计数方法,即一个菌落代表一个单细胞。

计数时,首先将待测样品制成均匀的系列稀释液,尽量使样品中的微生物细胞分散开,使成单个细胞存在(否则一个菌落就不只是代表一个细胞),再取一定稀释度、一定量的稀释液接种到平板中,使其均匀分布于平板中的培养基内。

经培养后,由单个细胞生长繁殖形成菌落,统计菌落数目,即可计算出样品中的含菌数。

此法所计算的菌数是培养基上长出来的菌落数,故又称活菌计数。

一般用于某些成品检定(如杀虫菌剂等)、生物制品检验、土壤含菌量测定及食品、水源的污染程度的检验。

三、实验器材
1.活材料: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菌剂。

2.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附录三、1)
3.器材:90ml无菌水、9ml无菌水、无菌平皿、lml无菌吸管、天平、称样瓶、记号笔、玻璃刮铲等。

四、实验方法
1.样品稀释液的制备准确称取待测样品l0g,放入装有90ml无菌水并放有小玻璃珠的250ml三角瓶中,用手或置摇床上振荡20 min,使微生物细胞分散,静置20-30s,即成10-1稀释液;再用1ml无菌吸管,吸取10-1稀释液lml,移入装有9ml无菌水的试管中,吹吸3次,让菌液混合均匀,即成10-2稀释液;再换一支无菌吸管吸取10-2稀释液1 ml,移入装有9ml无菌水的试管中,也吹吸三次,即成l0-3稀释液;以此类推,连续稀释,制成10-4、10-5、10-6、10-7、10-8、10-9等一系列稀释菌液(图22-1)。

图22-1 平板计数法中样品的稀释和稀释液的取样培养
用稀释平板计数时,待测菌稀释度的选择应根据样品确定。

样品中所含待测菌的数量多时,稀释度应高,反之则低。

通常测定细菌菌剂含菌数时,采用10-7、10-8、10-9稀释度,测定土壤细菌数量时,采用10-4、10-5、10-6稀释度,测定放线菌数量时,采用l0-3、10-4、10-5稀释度,测定真菌数量时,采用10-2、10-3、10-4稀释度。

2.平板接种培养平板接种培养有混合平板培养法和涂抹平板培养法两种方法。

(1)混合平板培养法将无菌平板编上10-7、10-8、10-9号码,每一号码设置三个重复,用无菌吸管按无菌操作要求吸取10-9稀释液各1ml放入编号10-9的3个平板中,同法吸取10-8稀释液各lml放入编号10-8的3个平板中,再吸取10-7稀释液各lml放入编号10-7的3个平板中(由低浓度向高浓度时,吸管可不必更换)。

然后在9个平板中分别倒入已融化并冷却至45—50℃的细菌培养基(图22-2),轻轻转动平板,使菌液与培养基混合均匀,冷疑后倒置,适温培养。

至长出菌落后即可计数。

(2)涂抹平板计数法涂抹平板计数法与混合法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先将培养基熔化后趁热倒入无菌平板中,待凝固后编号,然后用无菌吸管吸取0.1ml菌液对号接种在不同稀释度编号的琼脂平板上(每个编号设三个重复)。

再用无菌刮铲将菌液在平板上涂抹均匀(图22-3),每个稀释度用一个灭菌刮铲,更换稀释度时需将刮铲灼烧灭菌。

在由低浓度向高浓度涂抹时,也可以不更换刮铲。

将涂抹好的平板平放于桌上20—30min,使菌液渗透入培养基内,然后将平板倒转,保温培养,至长出菌落后即可计数。

五、实验作业:
将实验结果填入下表中
计算结果时,常按下列标准从接种后的3个稀释度中选择一个合适的稀释度,求出每克菌剂中的含菌数。

(1)同一稀释度各个重复的菌数相差不太悬殊。

(2)细菌、放线菌、酵母菌以每皿30—300个菌落为宜,霉菌以每皿10—100个菌落为宜。

选择好计数的稀释度后,即可统计在平板上长出的菌落数,统计结果按下式计算。

混合平板计数法:
每克样品的菌数=同一稀释度几次重复的菌落平均数×稀释倍数
涂抹平板计效法:
每克样品的菌数=同一稀释度几次重复的菌落平均数×10×稀释倍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