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同步练习11(人教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蜡烛》同步训练(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蜡烛》同步训练(新版)新人教版

第3课《蜡烛》同步训练1.下列划线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偷袭(xī)企图(qǐ)佛晓(fó)瓦砾(lì)B.地窖(jiào)耸立(sōng)更夫(gèng)炮弹(dàn)C.遮奄(yǎn)匍匐(fū)交叉(chā)肋(yè)窝D.屏障(píng)肃穆(mù)静默(mó)鞠躬(jū)答案:D解析:分析:A项“袭”应读xí,“佛晓”应为“拂晓”,读fú ;B项“耸”应读sǒng,“更”应读gēng;C项“遮奄”应读“遮掩”,“匐”应读fú,“肋窝”应读“腋窝”,所以选D项。

点评:本题要求从读音和字形两个点上判断。

拼音,首先要读准汉字,排除方言的干扰,不可读错,拼音时注意易混的声母与韵母。

错别字,主要是因音同或形似而错,掌握这个易错点,平时多加注意,仔细辨识,加强记忆,注重积累。

2.给加点的字注音。

拂.()晓地窖.()瓦砾.()匍.()匐.()腋.()窝答案:fú |jiào|lì |pú fú | yè解析:分析:首先要读准拼音,注意“拂.”读“fú”而不是“fó”。

瓦砾读..“.lì”而不读“shuò”点评:拼音,首先要读准汉字,排除方言的干扰,不可读错,拼音时注意易混的声母与韵母。

3.根据拼音写汉字。

偷xí() píng()障jū()躬 mù()颤wēi wēi()答案:袭| 屏 | 鞠 |穆 |巍解析:分析:这是这节课中的重点字。

写汉字时注意不要写错别字,尤其是“鞠”和“穆”。

点评:写汉字,要根据语境结合拼音正确判断,注意形似同音字,不要写错别字。

4.下边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烧灼.(zhuó)桥头堡.(bǎo)地窖.(jiào)B.颤.巍巍(chàn)契柯..(púfú)..拉耶夫(qìe hē)匍匐C.腋.下(yè)迫.击炮(pǎi)拂.晓(fú)D.更.夫(ɡēnɡ)手臂.(bì)答案:B解析:分析: B.“契柯..拉耶夫qìe hē”改为“qì kē”,所以选B项。

《蜡烛》课后练习及答案

《蜡烛》课后练习及答案

《蜡烛》课后练习及答案篇一: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练习题《蜡烛》练习题姓名: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拂晓()烧灼()颤巍巍()匍匐()2.根据拼音写汉字jūgōngdìjiàow?lì()()()3.解释下列词语:精疲力竭:4.知识点巩固:(1)通讯(记叙文体)分为:a.b.(2)《蜡烛》是一篇通讯5.细读课文,揣摩下列语句:①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②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6.记叙文语言准确类答题方法:1.“××”词好在哪里?★答题方式:用了“××”词,2.文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这样的题目分四步:★答题模式:不能删。

因为篇二:蜡烛练习题蜡烛【巩固训练】一、基础知识1、下列划线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偷袭(xī)企图(qǐ)佛晓(f?)瓦砾(lì)....B地窖(jiào).C遮奄(yǎn).耸立(sōng).匍匐(fū).更夫(gèng).交叉(chā).炮弹(dàn).肋(yè)窝.D屏障(píng)肃穆(mù)静默(m?)鞠躬(jū)....2、填空阅读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要注意分析人物的——、——、——和——,从而看出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征。

阅读以写事为主的记叙文,要注意分析事件的——、——和——,从而了解事件的意义和影响。

阅读写景状物的记叙文,要注意作者是怎样抓住景物的——进行描绘的,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表现的思想感情。

二、课文阅读(一)她终于站了起来,离开了那死者。

11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4课《灯笼》同步练习

11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4课《灯笼》同步练习

4 灯笼1.朝阳区期末阅读下面关于“灯笼”的文字,回答问题。

灯笼,是一种笼.状灯具。

其外层多以竹________(蔑篾)或铁丝做骨架,蒙以纱或纸等半透明物,内燃灯烛,供照明、装饰或玩赏。

从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起,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人们都会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中华大地便被笼.罩在一种甜蜜________(详祥)和的氛围里。

(1)“笼”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读音和义项如下:①lóng。

笼子;旧时囚禁犯人的戒具;蒸笼;把手放在袖筒里。

②lǒng。

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比较大的箱子。

结合语境,两个加点字的读音分别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依次在文段横线处填入汉字,正确的一项是()A.蔑详B.蔑祥C.篾详D.篾祥2.灯笼又统称为灯彩,是一种古老的民族传统工艺品。

阅读下面材料,在横线上补充灯笼的制作流程。

灯笼的制作很讲究。

先将质地坚韧、有弹性的桂竹放在蒸气室内加热半小时,取出置阴凉处晒干。

再用竹刨刨去竹面粗糙的表皮,并将打磨精良的竹子裁成长度合宜的薄片。

然后,便可以以交叉的方式将裁好的竹条组装固定,形成灯架。

记得要在灯架底部横一个竹条,以方便蜡烛的摆放。

之后,就是裱糊灯笼了:先将稀释的糨糊均匀地平刷在灯架表面,再将剪好的纱布轻附在灯架上,用刷子蘸糨糊刷平后,再粘贴两层做灯笼用的单光纸或细棉纸。

晒干后,以个人所需图案如人物、八仙、花鸟、仕女等进行彩绘,或依情况来决定是否书写文字。

等文字、图案完全干后,再刷上一层桐油,待桐油阴干,灯笼就大功告成了。

蒸竹晒干→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刷上桐油3.灯谜是写在灯彩上的谜语,元宵节灯谜体现了灯笼最富有诗意的一面。

为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拥有“京郊第一灯笼村”荣誉的怀柔区红庙村设计了“看花灯·赏灯谜”活动。

下列几则灯谜,是借助汉字的间架结构和意义来设计的。

《11_1 杠杆》中考同步练

《11_1 杠杆》中考同步练

11.1 杠杆一.选择题(共5小题)1.(2021•扬州)有关蜡烛跷跷板的小制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选用越粗的蜡烛效果越好B.转轴位置离蜡烛重心越远越好C.为防止蜡烛摆动过大而翻转,可使转轴位置处于蜡烛重心上方D.为防止蜡烛摆动过大而翻转,可将蜡烛两端的下侧面削去一些2.(2021•北京)如图所示的四种工具中,正常使用时属于费力杠杆的是()A.园艺剪B.筷子C.瓶盖起子D.核桃夹3.(2021•枣庄)如图所示,一根质地均匀的木杆可绕O点自由转动,在木杆的右端施加一个始终垂直于木杆的作用力F,使木杆从OA位置匀速转到OB位置的过程中,力F的大小将()A.先变大,后变小B.先变小,后变大C.一直是变大的D.一直是变小的4.(2021•镇江)如图所示,轻质杠杆OB可绕O点转动,OA=AB,用细线将重物悬挂在A点,在B点作用竖直向上的拉力F,则在保持杠杆水平静止的情况下()A.拉力F的大小为物重的2倍B.当悬挂点左移时,F将减小C.若F改为沿图中虚线方向施力,F将增大D.若物重增加2N,F的大小也增加2N5.(2021•潍坊)“节约用水,人人有责”,应养成随手关闭水龙头的好习惯。

水龙头手柄可视为如图所示杠杆,O为支点,F为阻力,分别用力沿a、b、c、d 方向关闭水龙头,其中用力最小的是()A.a B.b C.c D.d二.填空题(共4小题)6.(2021•铁岭)如图是小明用一根木棒撬动水平地面上石头的情景,为了更省力,小明应沿(填“竖直”或“垂直木棒”)方向向下压木棒。

若想省更多的力,小明可以将作为支点的石块O向(填“左”或“右”)适当移动。

7.(2021•日照)如图所示是某简易杠杆的示意图,已知AOB水平,OA=OB,物体重力G=10N,拉力F的方向如图所示。

该杠杆是杠杆,F=N。

8.(2021•益阳)如图,装满物品的拉杆式旅行箱总重60N,其重心在箱体的几何中心,图中AB与BC等长。

现将平放在水平地面上的该旅行箱的C端抬离地面,至少用力N,拉杆越短,所需的力越。

人教版初二上册语文蜡烛阅读同步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人教版初二上册语文蜡烛阅读同步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人教版初二上册语文蜡烛阅读同步练习题及参考答案阅读下面的文段,答复后面的问题。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有一位家庭妇女,人称伯诺德夫人。

她身边只有两个幼小的儿女。

为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母子三人都参加了秘密情报工作。

②伯诺德夫人的任务是把收到的绝密情报藏好,等盟军派人前来取走。

为了情报平安,她想了许多方法,但始终放心不下。

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

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德军()的搜查。

③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

他们坐下后,一个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放到少校军官面前。

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点燃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蜡烛的秘密就会暴露,秘密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完毕。

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

“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

”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

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

④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那位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

“晚上这么黑,多点支小蜡烛也好嘛。

”他说。

⑤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

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

”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顿时暗下来了。

中尉快步赶上前,厉声喝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一把夺回烛台。

孩子是懂事的。

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沉着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着。

烛光摇曳着,发出微弱的光。

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这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

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⑥突然,小女儿杰奎琳娇声地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说:“当然可以。

我家也有一个你这样年纪的小女儿。

”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理解阅读专项同步练习及答案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理解阅读专项同步练习及答案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理解阅读专项同步练习及答案一、课外阅读。

天山美景七月的新疆,最理想的是骑马上天山。

进入天山,戈壁滩上的炎暑被远远地抛在后边,迎面送来的雪山寒气,会使你感到像秋天似的(冰冷凉爽)。

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

融化的雪水,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照耀)的银链。

在那白雪皑皑的群峰脚下,是连绵不断的(嫩绿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撑开的巨伞。

夕阳西下,阳光透过重重叠叠的枝丫,在苍绿的苔藓上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

小山坡上,有一条条(清澈清晰)见底的小溪,两岸到处是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绚丽夺目。

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显得格外精神。

在马上你用不着离鞍,只要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满怀心爱的鲜花。

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这时的天山更美丽呢?(有删改)1.从文中的括号里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2.用波浪线画出文中一个比喻句,并指出句中是把什么比作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中具体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写出了天山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判断正误。

(1)这句话起到了总结全文的作用。

(____)(2)春天的花园比得过天山的美丽。

(____)(3)作者认为天山比春天的花园更美丽。

(____)(4)这是一个反问句。

(____)二、课外阅读。

春(节选)朱自清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人教统编版(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单元第3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

人教统编版(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单元第3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

人教统编版(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单元第3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一、积累运用(共7题;共49分)1.(6分)字正腔圆读古诗。

(将错误的读音画去)中庭/地白/树栖(xīqī)鸦(yāyá),冷(lěn lěng)露(lùlòu)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jìn jìng)望,不知/秋思(shīsī)/落谁家。

2.(6分)读拼音,写词语。

kūqìqīxīxiān xìwūyāzhūhóu piān zhānɡ3.(8分)辨字组词。

畔暮帝侯伴幕啼候4.(2分)走进《十五夜望月》。

(1)(1分)作者在诗中描述了这些景物。

“秋思”一词告诉我们,诗人描写的是天的景物。

(2)(1分)“秋思”是一种清冷、孤寂,思念感怀的情绪,这从诗中的、、等词可以看出。

“不知秋思落谁家”的疑问,我们很难作出具体的回答,但通过读诗,我们可以想象到有一个人一定是思绪满怀的,他就是。

5.(3分)理解课文内容填空。

(1)(1分)《迢迢牵牛星》这首诗取材于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它写的虽然是天上的事,反映的却是现实的生活。

人们常用这一神话比喻。

这首诗中,有一个很关键的过渡性句子,它既是前因又是后果,这个句子是。

(2)(1分)《寒食》一诗中形象而生动地描绘出寒食时节长安的明媚春光的诗句是。

(3)(1分)《十五夜望月》的第一联中能照应题目“望月”的景物是,通过听觉觉察到的景物是。

6.(4分)看图完成练习。

读完《十五夜望月》,欣赏着美丽的月色,我不由得联想起含“月”字的成语:、、、。

7.(20分)将下面的诗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5分)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2)(5分)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3)(5分)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4)(5分)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二、诗歌鉴赏(共4题;共41分)8.(16分)课内阅读。

寒食[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练习题(共22套带答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练习题(共22套带答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练习题(共22套带答案)第1节光的直线传播知识点 1 光源 1.请把下列物体按照一定的标准分为两类。

点燃的蜡烛、太阳、月亮、发光的萤火虫、眼睛、电池。

(1)你选择的分类标准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一类有__________,共同特点是________;第二类有________,共同特点是______________。

2.下列关于光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能被眼睛看到的物体都是光源 B.天空中的星星都是光源 C.发光的电灯不是光源 D.点燃的蜡烛是光源 3.图4-1-1中的物体不属于光源的是( ) 图4-1-1 知识点 2 光的直线传播 4.关于光的传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光总是沿直线传播的 B.光只有在空气中才沿直线传播 C.光在任何情况下都沿直线传播 D.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5.在研究光的传播时,为了使问题简单化,引入了光线,这种研究方法是( ) A.等效替代法 B.模型法 C.控制变量法 D.转换法 6.光可以在空气、水、玻璃等物质中传播,这些物质叫做________。

如图4-1-2所示显示了光在水中的传播情况,光在空气、玻璃中的传播特点与水中相似,可见: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________________。

图4-1-2 7.小明在春游时拍下了如图4-1-3所示的景色,这幅图片说明光在空气中______________,请举出一个利用这一原理的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图4-1-3 知识点 3 光的传播速度 8.如图4-1-4所示漫画说明光的传播速度很大,我们知道真空中的光速是宇宙中最大的速度,在通常情况下,真空中的光速可以近似取为c=________m/s=________km/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蜡烛》同步练习1
同步练习一(蜡烛 1课时)
同步练习一
●活动与探究
一、写作活动
1.就学校出现的好人好事,写一篇人物通讯,以记叙为主,运用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

2.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改写课文,题目为“你好,老妈妈”。

二、研究性学习活动设计
1.在图书馆、网上查找资料,了解一下人类历史发生过哪些大规模的战争,重点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了解战争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认识它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2.你也许看过一些表现战争的文学、影视作品,那惨烈的战斗场面,那勇敢的英雄形象,恐怕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请讲讲你记得的一个故事,谈一谈某一部文学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或评一评作品的得失。

以此为内容,开一个主题班会。

三、开放性探究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生死攸关的烛光
A①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有一位家庭妇女,人称伯诺德夫人。

她身边只有两个幼小的儿女。

为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母子三人都参加了秘密情报工作。

B
②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

他们坐下后,一个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放到少校军官面前。

C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点燃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蜡烛的秘密就会暴露,秘密情报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

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

“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

”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灭。

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

③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

那位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

“晚上这么黑,多点一支小蜡烛也好嘛。

”他说。

④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

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抱些柴来生个火吧。

”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顿时暗下来,中尉快步赶上前,厉声喝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一下夺回烛台。

孩子是懂事的。

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抱回一捆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着。

烛光摇着,发出微弱的光。

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这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

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⑤突然,小女儿杰奎琳娇声地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说:“当然可以。

我家也有一个你这样年纪的小女儿。

”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

⑥正当她踏上最后的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1.下面这段文字是从文章中抽出来的,应把它放回文中A、B、C哪一处?请简要说明 理由。

“伯诺德夫人的任务是把收到的绝密情报藏好,等盟军派人前来取走。

为了情报安全,她想了许多办法,但始终放心不下。

最后,她终于想到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有情报的小金属
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

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德军严密的搜查。


2.“蜡烛的秘密就会暴露,秘密情报就会遭到破坏”,这两个“秘密”的用法相同吗?
3.“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这两个句子,分别运用了和比喻的修辞方法,表现了伯诺德夫人此时既又的复杂心理。

其中的比喻句写出了德军的。

4.根据情节发展,按顺序概括出母子三人为保护秘密情报所采取的具体行动。

如:伯诺德夫人取出油灯,吹熄蜡烛。

5.你觉得文章这样结尾好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B处。

这段文字是写伯诺德夫人把情报藏在半截蜡烛里,骗过德军的搜查。

这个交待引出了下文的故事,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2.第一个是名词,第二个是形容词。

3.夸张紧张仇恨残暴
4.大儿子杰克借口抱柴,拿起烛台往外走;小女儿杰奎琳推说睡觉,端走烛台。

5.好。

这种结尾使文章在高潮中自然收束,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像空间。

(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