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结构模型
2.3 原子结构的模型

阴阳离子共同 构成物质
阴、阳离子
所带电 性情况
不显电性
不显电性
显电性
联
分子可以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分子,原子
系
得失电子形成离子
在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的过程中,质子数、 中子数、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数中哪些发生了 改变?哪些没有?
质子数、中子数、 核电荷数没有发生 改变,核外电子数 发生了改变。
修正和完善了汤姆生的原子模型
玻尔的分层理论
电子只能在特定的轨道上运动
丹麦科学家玻尔
完善了卢瑟福的原子模型
道尔顿 实心球模型
汤姆生 枣糕或西瓜模型
卢瑟福 核式结构模型
玻尔 分层模型
从原子模型的建立过程看,一个模型 的建立需要经历怎样的过程?
建立模型需要不断地完善和修正,才能 使它更加接近事物的本质。 (说明:现在原子模型还在不断修正, 比玻尔的模型又有了很大的改进。)
下图中代表离子的是( D )
(说明:圆圈内数字代表质子数,“+”表 示原子核所带的电荷,黑点代表核外电子)
(1)A原子核中有_8__个质子, _8__个中子。 (2)B原子核中有 _8__个质子,__9_个中子。 (3)C原子核中有_8__个质子,_1__0_个中子。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
20
核外电子数 1 2 6 7 8 13 16
17
读表:从下表中你能获得哪些规律?
针对原子 ✓ 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
✓ 质子数与中子数没有必然的联系
✓ 有的原子没有中子(如氢原子)
为什么说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 为什么原子呈电中性?
质子 带正电 1.6726×10-27kg
第3节 原子结构的模型

第3节原子结构的模型要点详解知识点1 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1.汤姆生的模型(又叫西瓜模型)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电子带负电),而原子是呈电中性的,即原子内还有带正电的物质。
因此,他提出: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球体内,电子像面包里的葡萄干那样镶嵌在其中。
有人形象地把该模型称为“枣糕模型”或“西瓜模型”。
2.卢瑟福的模型(又叫行星模型)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用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实验发现多数α粒子穿过金属箔后仍保持原来的运动方向,但有α粒子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甚至有极个别的α粒子被(如图所示)。
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即行星模型):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的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运动,就像行星绕太阳运动那样。
3.玻尔的分层模型1913年,丹麦科学家玻尔改进了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认为电子只能在原子内的一些特定的稳定轨道上运动(如图所示)。
4.原子的构成原子核相对于原子来说,体积很小,但质量却很大,它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
由于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所带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例1 (绍兴中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经历了汤姆生、卢瑟福和玻尔等提出的模型的过程。
(1)卢瑟福核式结构模型是利用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的。
下列能正确反映他的实验结果的示意图是(选填序号)。
(2)从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选填序号)。
A.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B.模型在科学研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C.玻尔的原子模型建立,使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达到了完美的境界D.人类借助模型的建立,对原子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知识点2 揭开原子核的秘密1.原子核的构成(1)原子核是由更小的两种粒子——和中子构成的。
(2)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中子,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原子结构的模型(PPT课件(初中科学)26张)

金金属箔
[1]大多数粒子不改变本来的运动方向,原因是:
原子内有较大的间隙。
。
[2]有小部分改变本来的运动路径,原因是: α粒子受到了同种电荷互相排挤作用而改变了运动方向。。
[3]极少数被弹射了回来,原因是: α粒子撞击到了带正电荷、质量大、体积很小的核。 。
自从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了金属箔后,使人 们对原子内部的结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从而对 原子内部结构的认识更接近了它的本质。
2.汤姆生的原子结构模型
汤姆生模型 (西瓜模型)
探究: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
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 用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 α粒子源 实验发现多数α粒子穿过金属箔 后仍保持本来的运动方向,但有 少量的α粒子产生了较大的偏转。
金金属箔
探究: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
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 用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 α粒子源 实验发现多数α粒子穿过金属箔 后仍保持本来的运动方向,但有 少量的α粒子产生了较大的偏转。 问题思考:
在化学变化中可分的微粒是( B ) A.原子 B.分子 C.电子 D.原子核
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 ) A.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B.原子和分子都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它 们都是在不停地运动的 C.原子既可以构成分子,也可以构成物质 D.物质在产生物理变化时,分子产生了变化, 在产生化学变化时,原子产生了变化
原 子
原子核 (+)
质子: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 中子: 中子不带电
电子: 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 —)
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简称为核电荷数。
说一说:以氧原子为例解说原子的结构
电子:8个,带8个单位负电荷
原子结构的模型

实心球模型
2、汤姆生原子模型 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了原子内有带负
电的电子。
而原子是电中性的。由此可见,原子内还有带正电的 物质。
西瓜模型
原子模型: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球体内,电子像面包里的葡萄干那样镶嵌在 其中。
意义:电子是一种带负电、有一定质量的微粒,普遍存在于各种原子之中。
A A.原子始终在做无规则的运动 B.原子核的体积只占整个原子体积的很小部分 C.构成原子核的粒子之间存在一种互相吸引的力 D.原子呈电中性
9、填表。
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 几乎全部的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运动,就像行星绕太阳运动那样。
意义:修正了汤姆生的原子模型,认识到原子核很小,居于原子中心,电子绕原子核运动。
4、波尔原子模型 1913年,丹麦科学家玻尔改进了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氦原子结构 氧原子的原子核就是由8个质子和8个中子紧密相连构成的。
碳原子结构
根据科学家们的测定: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中子不带电,如氧原子核内有8个质子, 则氧原子核带8个单位正电荷(即+8)。科学上把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称为核电荷数,氧原子的核 电荷数为8。
思考与讨论:为什么说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为什么原子呈电中性? 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的质量近似相等,都为一个电子的1836倍,故电子质量可忽略不计。 原子核所带的核电荷数与核外电子所带的电荷数相等,电性相反。
质子数
电子数
5、提出原子核结构模型的科学家是_______,发现原子里有卢电瑟子福的科学家是________。 汤姆生
6、在物质结构研究的历史上,首先提出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的是( ) A.汤姆生 B. 卢瑟福 C. 道尔顿 D. 玻尔 C
《原子结构模型》 讲义

《原子结构模型》讲义一、引言原子,这个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单位,其结构一直是科学家们探索的重要课题。
从古希腊哲学家的思辨到现代物理学的精确实验,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程。
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不仅能让我们深入理解物质的本质,还能为许多科学领域的研究提供基础。
二、早期的原子观念在古代,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就提出了“原子”的概念,他认为万物是由不可分割的原子组成。
然而,这种早期的原子观念更多是基于哲学思考,缺乏实验证据的支持。
三、道尔顿的原子学说19 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原子学说。
他认为:元素是由原子组成的,同种元素的原子性质和质量相同,不同元素的原子性质和质量不同;化合物是由不同原子以简单整数比结合而成。
道尔顿的原子学说为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它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
比如,他没有考虑到原子内部的结构以及原子的可分性。
四、汤姆逊的“葡萄干布丁”模型19 世纪末,汤姆逊发现了电子。
他提出了原子的“葡萄干布丁”模型,认为原子是一个带正电的球体,电子像葡萄干一样镶嵌在其中。
这个模型虽然解释了原子呈电中性的原因,但无法解释一些后来的实验现象。
五、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卢瑟福通过著名的α粒子散射实验,推翻了汤姆逊的模型。
他发现,大多数α粒子能够穿过金箔,但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大角度偏转。
基于实验结果,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原子中心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带正电;电子在原子核外绕核高速运动。
然而,这个模型也存在问题,比如无法解释电子的运动轨道稳定性。
六、玻尔的原子模型为了解决卢瑟福模型的问题,丹麦科学家玻尔提出了玻尔原子模型。
他引入了量子化的概念,认为电子只能在特定的轨道上运动,这些轨道具有固定的能量。
当电子在不同轨道之间跃迁时,会吸收或放出能量,表现为光的发射或吸收。
玻尔模型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光谱的规律,但对于多电子原子的复杂光谱,它仍然存在不足。
初中化学_原子结构的模型

α粒子散射实验
α粒子散射实验
1909年卢瑟福指导他的两个学生(盖革 与马斯登)在曼彻斯特大学做了著名实 验:用α 粒子去轰击金箔,大多数粒子都 直接穿过金箔,少数只产生很小的偏转, 然而的极少数的粒子会反弹回去. 卢瑟福说:“好象你用一炮弹去轰击一张 薄纸,而炮弹返回把你打中.”他对这一 实验结果的解释是: α 粒子可能被质量 很大但体积很小的核碰撞回来,原子核 带正电荷,位于原子的中心.
7
13 16 17 26
(1)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中子数不一定等于质子数。
(3)原子内可以没有中子。
质子和中子都是由更微小的粒子 --夸克构成
水的微观层次分析
一杯水--水分子-- 氧原子 氢原子 氧原子核 核外电子 质子 中子
夸克
四、原子的“孪生兄弟”--同位素 同种原子的原子核内核电荷数、质 子数与中子数是一定的。 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即质子数) 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为元素。
氯原子得到一个电 子成为一个带负电 的微粒 ,叫氯离子 。 阳离子:带正电的原子 阴离子:带负电的原子
我们把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
处于原子中心,体积极小, 所带正电荷数(即核电荷数) 原子核 =核内质子数 (带正电) 质子 正电荷 原子 (不 显电 性) 构成
中子 不带电
核外电子 (带负电)
五、带电的原子--离子 【实验】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 实验现象: 钠原子失去电子-形成正电荷的钠离子 (阳离子) 氯原子得到电子-形成负电荷的氯离子 (阴离子) 离子就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离子和分子、原子一样也是构成物质 的基本粒子。
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 成为一个带正电的微 粒 ,叫钠离子。
氢原子的三种同位素Hale Waihona Puke 子 氕 氘 氚电子 质子 中子
第3节 原子结构的模型

第3节原子结构的模型一、原子模型的建立1.道尔顿:1803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认为原子是一个坚硬的实心小球。
2.汤姆生模型: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提出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球体内,电子像面包里的葡萄干那样镶嵌其中。
3.核式模型: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提出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的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运动,就像行星绕太阳运动一样。
4.分层模型:1913年,丹麦科学家玻尔认为电子只能在原子内的一些特定的稳定轨道上运动,即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的一定轨道上分层绕核做高速的圆周运动。
5.电子云模型:20 世纪20年代以来,科学家又建立了原子结构的电子云模型,即电子绕核高速运动时电子在核周围有的区域出现的次数多,有的区域出现的次数少,就像“云雾”一样笼罩在核的周围,形成一个带负电荷的云团,在一个确定的时刻不能精确地测定电子的确切位置。
巩固基础1、卢瑟福在α散射实验中(α粒子带正电荷),断定原子中的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他的依据是( )A、α粒子受到金原子的作用,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B、α粒子受到金原子内的电子吸引,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C、α粒子中的绝大多数通过金箔并按原来的方向运动D、α粒子会激发盒原子释放出原子内的电子2、汤姆生最早发现了原子中存在一种带负电荷的粒子,证明了原子是可以再分的。
汤姆生发现的这一粒子是( )A原子核B.质子C.电子D中子3、20世纪初,科学家先后提出了如图①、②、③所示的三种原子模型,依照提出时问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排列是( )A①②③ B. ③②①C.②③①D. ①③②4、为了探索原子内部的构造,科学家们进行了无数次实验。
他们使用原子模型来表示原子并用实验来校正模型。
其中提出“分层模型”的科学家是( )A汤姆生 B.卢瑟福C.波尔D道尔顿二、原子核内的秘密(质子、中子、电子)1.原子的结构(1)基本构成:原子是由一个居于中心的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荷的核外电子构成的。
原子结构模型(自编修改)

原子模型:原子是坚实的、 不可再分的实心球。
英国化学家道尔顿 (J.Dalton , 1766~1844)
汤姆生原子模型
1897年,汤姆生发现原 子内有带负电的电子, 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 正电荷的球体,其中镶 嵌着许多电子
卢瑟福的实验
用α 粒子去轰击金箔,大多数粒子都 直接穿过金箔,少数只产生很小的偏 转,然而的极少数的粒子会反弹回去.
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 程.
二、原子的结构
1、原子是由居于中心的原子核和
绕核作高速运动的电子构成的
原 子 核外电子 带负电 (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原子核
带正电
注意:由于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量 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不带电。
2、原子核的结构:
质子
原子核
中子 经测定:质子带正电(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
原子 碳-12 碳-13 碳-14
质子数 6 6 6
中子数 6 7 8
把核电荷数为6(即质子数为6)的所有的氧原 子统称为碳元素
原子 氦-4 氦-5 氦-6 质子数 中子数
2 2 2
2 3 4
把核电荷数为2(即质子数为2)的所有的氧原 子统称为氦元素
注意
1.不同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核电荷数(或质子数) 不同。即: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 2.元素 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是一个宏 观概念, 因此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氯原子得到一个电 子成为一个带负电 的微粒,叫氯离子 。
阳离子:带正电的原子 或原子团。 阴离子:带负电的原子 或原子团。
二、离子
1.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 2.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3.构成物质微粒共有分子、原子、离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原子轨道
原子中的单个电子的空间运动状态用原子 轨道表示。 轨道的类型不同,轨道的形状也不同
用s、p、d、f分别表示不同形状的轨道
形状相同的原子轨道在原子核外空间还有不 同的伸展方向
S能级的原子轨道图
所有的S能级原子轨道都是 球 形的, 电子层序数越大原子轨道的半径越大 S能级只有 1 个轨道
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是怎样的?
科学家通过研究光谱现象,进一步研究核 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通过实验表明氢原子光谱是线状光谱
玻尔利用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原子结构模 型成功的解释了这一实验事实。
了解几个概念
1)运动轨迹
原子中的电子在具有确定半径的圆周轨道(orbit) 上绕核运动时,并不吸收能量,也不辐射能量,电 子处于定态。
例如:当n=1时,有1个原子轨道,记作1s 当n=2时,有4个原子轨道,记作2s、2px、2py、2pz 当n=3时,有9个原子轨道,记作3s、3px、3py、3pz 和5个d轨道。
(2)各电子层包含的原子轨道数及所
最多容纳的电子数
电子层 原子轨 道类型
原子轨道 类型数目
可容纳的 电子数目
1 2
3 4
贡献?
二、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
运动物体 汽车 速率(Km/S) 0.03 炮弹 人造卫星 宇宙飞船 电子 2 7.8 11 2200
乒乓球直径 410-2 m
核外电子运动空间范围 n10-10 m 速度极快、永不停止 质量小,运动空间极小
核外电子的 运动特征:
无固定运动轨迹
这说明核外电子的运动不能用经典的运动学和力学 来描述(不能同时准确地测定它的位置和速度), 科学家采用统计的方法来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某一 区域出现机会的多少。
E = E2- E1= h (=c/)
为什么氢光谱是线状光谱?
氢原子从一个电子 层跃迁到另一个电 子层时,吸收或释 放一定的能量,就 会吸收或释放一定 波长的光, 所以得到线状光谱
n=4
n=3 n=2 n=1
吸收能量
释放能量
回过头来看玻尔的理论
玻尔原子结构模型
(1)行星模型 点拨:这里的“轨道”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电子层。
点拨:玻尔原子结构理论认为:同一电子层上的电子能量完全相同。
一、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
1、玻尔原子结构模型要点:
(1)电子在具有确定半径圆周轨道上绕原 子核运动,并且不辐射能量; (2)在不同轨道上运动的电子具有不同的 能量,能量是量子化的。
(3)电子发生跃迁时,才会不连续的辐射 或吸收能量
2)能量分布
不同轨道上运动的电子具有不同的能量,而且能量 是量子化的,即“一份一份”的,不能任意连续变 化而只能取某些不连续的值
基态 :原子能量最低的定态。 激发态 :能量高于基态的状态。
3)电子跃迁
电子从一个轨道跃迁到另一轨道时,就要吸 收或放出能量,两个定态的能量差为E。如能 量以光辐射的形式表现出来,就形成了光谱。
练 习
2.下面关于多电子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规 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D ) A. 核外电子是分层运动的
B. 所有电子在同一区域里运动
C. 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
D. 能量低的电子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
练 习
3. 有下列四种轨道:①2s、②2p、③3p、 ④4d,其中能量最高的是 ( D ) A. 2s B. 2p C. 3p D. 4d
2. 能级
量子力学研究表明,处于同一电子层的原 子核外电子,所具有的能量也可能不相同,电 子云的形状可能不完全相同,因此,对同一个 电子层,还可分为若干个能级。
n=1时,有1个s能级
n=2时,有1个s能级和1个p能级 n=3时,有1个s能级、1个p能级和1个d能级 n=4时,有1个s能级、1个p能级、1个d能级和1 个f能级
1. 填空: 处于同一电子层的原子核外电子,也可以 原子轨道 在不同类型的 上运动。 这 轨道的形状 也不同。 些 轨道类型 不同,
练 习
s轨道是球形 对称的,所以s轨道有 1 个原 子轨道;p轨道在空间有x、y、z 个伸展方 向,所以p轨道包括 px、py、pz 3 个原子轨道; d轨道有 5个原子轨道、f 轨道有 7个原子 轨道。每一个原子轨道上只能有 2个自旋 状态相反的核外电子。
(2)定态假设
(3)量子化条件 点拨:量子化条件的内涵是 各电子层能量差的不连续性。 (4)跃迁规则 ▲原子光谱产生的原因:电子由激发态跃迁到基态会释放出能量, 这种能量以光的形式释放出来,所以就产生光谱。 ▲氢原子光谱是线状光谱的原因:氢原子上的电子由n=2的激发态 跃迁到n=1的基态,与从n=3的激发态跃迁到n=2的激发态,释放 出的能量不同,因此产生光的波长不同。
P能级的原子轨道
z
z
z
y x
x
y
x
y
P的原子轨道是 哑铃(或纺锤) 形 3 个轨道,它们互相垂直, 每个P能级有_______ Py 、_______ Pz 为符号 分别以_____ Px、______ 这三个轨道的能量相等。 增大 P原子轨道的平均半径也随能层序数增大而_____
d 能 级 的 原 子 轨 道 d能级的原子轨道有5个.
氢原子的电子云
小黑点的疏密表示电子在核外空间单 位体积内出现的概率的大小。
电子云:
用单位体积内小点的疏密程度来描述核外电 子在原子核外单位体积空间出现的概率的大小所 得的图形叫做电子云。(一般用小黑点表示)
电子云中的小黑点意义: 每个小黑点并不表示原子核外的一个 电子,而是表示电子在此空间出现的机会 (或概率)。 电子云密度大的区域说明电子出现的 机会多,而电子云密度小的区域说明电子出 现的机会少。
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 出近代原子学说,他认为原子是 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
人类认识原子的历史
1903年,汤姆逊发现电子,并提出 原子结构的“葡萄干布丁”模型,开 始涉及原子内部的结构
人类认识原子的历史
卢 瑟 福 原 子 模 型
1911年,卢瑟福根据 α 粒子散射实验,提 出“核式”原子结构 模型
f能级的原子轨道有7个.
(1)原子轨道的类型
①s原子轨道是球形的,p原子轨道是纺锤形的;
②s轨道是球形对称的,所以只有1个轨道; ③p轨道在空间上有x、y、z三个伸展方向,所 以p轨道包括px、py、pz 3) f轨道有7个伸展方向(7个轨道) ;
为了表明原子核外电子所在的轨道,人 们将表示电子层的n和表示原子轨道形 状的s、p、d、f结合起来表示轨道。
练 习
4. 用“>”“<”或“=”表示下列各组 多电子原子的原子轨道能量的高低
⑴ 3s < 3p ⑶ 3s < 3d ⑵ 2p= 2py x ⑷ 4s >3p
练 习
5. 比较下列多电子原子的原子轨道能量的 高低 ⑴2s 2p 4s ⑵3s 3p 4p
2s<2p<4s
3s<3p<4p
4.电子的自旋
原子核外电子还有一种称为“自旋”的 运动。在同一原子轨道里,原子核外电 子的自旋有两种不同的状态,通常用向 上箭头“↑”和向下的箭头“↓”来表示 这两种不同的自旋状态。
总 结:
对多电子原子而言,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是: 人们根据电子的能量差异和主要运动区域的不 同,认为核外电子分别处于不同的电子层上。 这些电子层分别是:K、L、M、N…等. 处于同一电子层的核外电子,可以在不同类型 的原子轨道上运动。有四种不同的原子轨道分 别用s、p、d、f表示不同形状的轨道。 形状相同的原子轨道在原子核外空间还有不同 的伸展方向。S轨道有一种伸展方向,p轨道有 3种、d轨道5种、f轨道7种。 核外电子的自旋有两种不同的自旋状态,通常 用向上箭头“↑”和向下的箭头“↓”来表示这 两种不同的自旋状态。
人类认识原子的历史
波 尔 原 子 模 型
1913年,玻尔建立了核外电子分层排布 的原子结构模型
德谟克利特:朴素原子观 道尔顿:原子学说 1803
汤姆生:“葡萄干布丁” 模型 1903 卢瑟福: 原子结构的核式模型 1911 玻尔: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原 子结构模型 1913 1926
现代量子力学模型
问题:
不同元素的原子所含有的电子数是不同的, 在多电子的原子中,各个电子在原子核外 的运动状态是否相同呢?各个电子具有的 能量是否一样呢?
1.电子层:按电子能量的高低及离核远近划分
电子层: K L M N O P Q 离核远近:近 远 能量高低:低 高
1 K 2 L 3 M 4 N 5 O 6 P 7 Q
卢瑟福的原子结构理论遇到的问题
根据已经知道的电磁运动的规律,电子在运动的 时候会放出电磁波(能量)。因此,绕着原子核旋转 的电子,因为能量逐渐减小,应当沿着一条螺旋形的 轨道转动,离中心的原子核越来越近,最后碰在原子 核上。这样一来,原子就被破坏了。 实际上,原子很稳定,有一定大小,并没有发生 这种电子同原子核碰撞的情况。这又怎样解释呢?
绚丽壮观的焰火增加了节日欢乐的气氛, 都市夜空色彩夺目的美景会给你留下不可磨 灭的记忆。你是否想过,这给你带来惊异和 欢乐的美景是如何产生的?是什么产生了这 不同颜色的光? 这一节内容的学习,将会帮助我们揭 开其中的秘密。
一、原子结构理论发展史:
一、人类认识原子的历史
道 尔 顿 原 子 模 型
1s 2s,2p
3s,3p,3d 4s,4p,4d, 4f
1 4 9 16
2 8
18
32 2n2
n
—
n2
(3)各种原子轨道的能量高低:
在多电子原子中,电子填充原子轨道时, 原子轨道能量的高低存在如下规律: 相同电子层上原子轨道能量的高低:
ns < np < nd < nf
形状相同的原子轨道能量的高低: 1s < 2s < 3s < 4s…… 电子层和形状相同的原子轨道的能量相等, 如2px、2py、2pz轨道的能量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