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得西山宴游记》同步练习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始得西山宴游记同步练习2苏教必修1

高中语文始得西山宴游记同步练习2苏教必修1

高中语文始得西山宴游记同步练习2苏教必修1高中语文始得西山宴游记同步练习2苏教必修1一、基础知识1.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①施.施而行②攒.蹙累积③若垤.若穴④岈.然洼然⑤斫.榛莽⑥焚茅茷.A、yí cuán dié xiā zhuó fáB、shī zǎn zhì yá zhuó fáC、shī zǎn huì yàn bào jīnD、yí cuán zhì yá zhuó fá2.选出各组句中加点词与其他不同的一项(6分)(1)( )(2)( ) (3)( )(1)至:A、自远而至B、至无所见而犹不归C、至满井D、至峡江寺而意难决舍(2)是:A、不知木兰是女郎B、居是州C、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D、然后知是山之特立(3)奇:A、奇山异水,天下独绝B、瀑未尝不奇C、有三奇树D、此独根分而枝合,奇已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云归而岩穴暝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B、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望西山,始指异之C、意有所极,梦亦同趣醉翁之意不在酒D、与万化冥合天籁人籁,合同而化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故为之文以志醒而能述以文者B、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如倾盖交,虽欢易别C、太守与客来饮于此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D、苍然暮色,自远而至呷浪之鳞,悠然自得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3分) ( )A、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B、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C、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D、天籁人寂,合同而化二、语段精读阅读《始得西山宴游记》,完成6~8题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语文必修ⅱ第四专题版块二《始得西山宴游记》同步练习

语文必修ⅱ第四专题版块二《始得西山宴游记》同步练习

(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积累与运用1.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5分) A.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B.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C.意有所极,梦亦同趣D.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解析A项“僇”同“戮”;C项“趣”同“趋”;D项“尊”同“樽”。

答案 B2.对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而”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5分)①攀援而.登②苍然暮色,自远而.至③卧而.梦④而.不知其所穷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解析①连词,表修饰;②连词,表修饰;③连词,表顺承;④连词,表转折。

答案 C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与例句用法相同的一组是()(5分) 例句: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A.望西山,始指异.之B.外与天际,四望如一.C.箕.踞而遨D.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解析A项形容词意动用法;B项数词用作名词;C项名词作状语(同例句);D项名词用作动词。

答案 C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的一项是()(5分)A.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B.攒蹙累积..,莫得遁隐C.游于是..乎始D.然后知是山之特立..解析A项古义,两个词,凡,所有,总共;是,指示代词,这。

B项古义,层层堆叠、重叠。

C项古义,从此。

D项古今义均为“独特卓立”,如成语“特立独行”。

答案 D5.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5分) 例句:是岁,元和四年也A.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B.不拘于时C.固一世之雄也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解析C项与例句都是判断句。

A项定语后置句;B项被动句;D项宾语前置句。

答案 C阅读与鉴赏一、课内精读阅读下列文段,回答6~9题。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整理版)《始得西山宴游记》同步练习

(整理版)《始得西山宴游记》同步练习

《始得西山宴游记》同步练习积累运用1以下划线字注音正确的一项为哪项〔〕A僇人lù惴栗zhuì颓然就醉tūB 榛莽zhēn 衽席rèn 施施而行shìC假设垤dié攒蹙zù引觞满酌shāngD培pǒu 塿颢气hào 箕踞而遨jī2以下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为哪项〔〕A惴栗〔担忧〕漫漫而游〔任意〕B披草而坐〔身上披着〕意有所极〔到〕C缘染溪〔沿着〕攒蹙累积〔收缩〕D引觞满酌〔酒杯〕游于是乎始〔从此〕3与例句中“穷〞的用法不同的一项为哪项〔〕例: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A穷.山之高而止 B欲穷.其林C达那么兼济天下,穷.那么独善其身 D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4与“到那么披草而.坐〞的“而〞字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项〔〕A那么施施而.行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C倾壶而.醉 D蟹六跪而.二螯5以下各句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为哪项〔〕例句:以为但凡州之山水有异态者A故为之文以志 B是岁,元和四年也C凌万顷之茫然 D皆我有也二,阅读探讨〔一〕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那么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其高低之势,呀然洼然,假设垤假设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萦青缭百,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

6解释以下加点词。

A始指异.之 B遂.命仆人过湘江C缘.染溪 D斫.榛莽E然后知是.山之特立7翻译A穷山之高而止B 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8请分析“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一句,在文中有哪两层意思游龙井记〔秦观〕龙井旧名龙泓,距钱塘十里。

吴赤乌中,方士葛洪尝炼丹于此,事见《图记》。

其地当西湖之西,浙江之北,风簧岭之上,实深山乱石之中泉也。

每岁旱,祷雨于他祠不获,那么祷于此。

其祷于此,其祷那么应,故相传以为有龙居之。

九年级语文始得西山宴游记同步练习题(有答案)

九年级语文始得西山宴游记同步练习题(有答案)

九年级语文始得西山宴游记同步练习题(有答案)
九年级语文始得西山宴游记同步练习题(有答
案)
柳宗元的山水文,是前人一致称赞的,他不是客观的为了欣赏山水而写山水,而是把自己的生活遭遇和悲愤的感情,寄托到山水里面去,大家理解了吗?现在通过始得西山宴游记同步练习题来检测一下吧!
一、下列各句“然”字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苍然暮色
B.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C.颓然就醉
D.岈然洼然
二、解释下面字的含义。

1.披草而坐 ( )
2.意有所极 ( )
3.外与天际 ( )
4.箕踞而遨 ( )
5.穷回溪 ??? ( )
6.故为之文以志。

( )
三、填充题。

1.第一段中描写作者游兴之大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写始游西山的过程的一个排比句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登高望远所看的景致是
知其所穷。

四、⒈ 是为了交代作者寄情山水的动机——聊以忘忧,从而顺理成章地引出下文的描述。

⒉ 西山景物的特点是:怪特。

作者写景主要写山峰高耸和气势博大,但他又没有直接写山的俊俏挺立,也没有直接写山气吐纳万物,而是从登高望远所见到的景物的渺小来衬托西山的高而怪特,从作者的主观感受虚写万千气象。

用的是间接描写的角度。

高中语文始得西山宴游记专项测试同步训练

高中语文始得西山宴游记专项测试同步训练

高中语文始得西山宴游记专项测试同步训练2020.031,根据【醉翁亭记】和【始得西山宴游记】,回答下列问题:(1)欧阳修所写琅琊山不同时间的景色,柳宗元所写在西山上看见的景色,分别是怎样的?这些景色令二人产生甚么感受?(2)细阅以下两节引文:甲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醉翁亭记】乙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觉而起,起而归。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始得西山宴游记】①说明甲、乙两节引文各用了甚么写作手法带出醉翁亭和西山。

这两种手法分别产生甚么效果?②从两节引文各举出一种句式,两者必须不同,并略述其作用及引例以对。

2,据【始得西山宴游记】及【我和我的唐山】二文,回答下列问题:(1)二文分属甚么体裁?为甚么题目要用「始得」及「我的唐山」?(2)二文作者游览西山及重访唐山后,他们[的心境有甚么变化?(3)下列甲、乙两段文字,在词句运用方面有何相同之处?在写作手法方面有何相异之处?甲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始得西山宴游记】乙灵堂外是一座小山。

那是震后清理废墟时,用整个医院的断墙、残壁、碎砖、乱瓦堆成的。

「山」上有石阶,有凉亭,有嬉戏的孩子 --- 是那些未经过灾难的震后出生的孩子。

【我和我的唐山】(4)下列两段引文,每段既有主观的感情,也有客观的描述。

试分别指出来。

甲苍然暮色,自远而至。

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始得西山宴游记】乙在文化路路口,我停住了脚步,我又看到了十年前看见过的那一株株老柳树。

当年,树下是聚集尸体的地方。

老柳树枝条凝然不动,彷佛在此起彼落的爆竹声中沈思着历史。

【我和我的唐山】3,根据【始得西山宴游记】及【醉翁亭记】两文,回答下列各问:(1)两文作者均遭贬谪,二人贬官后的心情各怎样?又柳宗元游罢西山,心情有些甚么改变?(2)【醉翁亭记】文末「禽鸟之乐」和「太守之乐」分别指甚么?试说明「人不知太守之乐其乐」这句话的意思。

高中语文 4.4《始得西山宴游记》同步练习 苏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4.4《始得西山宴游记》同步练习 苏教版必修1

语文:4.4《始得西山宴游记》同步练习(苏教版必修1)1.填空。

《始得西山宴游记》选自,作者,字,世称,他与倡导古文运动,并称。

他的散文创作以山水游记最为著名,本文是的第一篇。

《柳河东集》柳宗元子厚柳河东韩愈韩柳“永州八记”2.解释“而”的用法及意义。

(1)施施而行,漫漫而游(2)披草而坐,倾壶而醉(3)卧而梦(4)觉而起,起而归(5)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6)穷山之高而止(7)攀援而登,箕踞而遨(8)而莫得其涯(9)而不知其所穷(10)自远而至(11)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提示:本题积累虚词“而”的用法。

参考答案:(1)连词,表修饰(2)连词,表承接(3)连词,表承接(4)连词,表承接(5)连词,表转折(6)连词,表条件(7)连词,表修饰(8)连词,表转折(9)连词,表转折(10)连词,表承接(11)连词,表转折3.解释“之”的用法及意义。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2)始指异之(3)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5)不知日之入(6)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7)故为之文以志提示:本题积累虚词“之”的用法。

参考答案:(1)助词,的(2)代词,它,指西山(3)助词,的(4)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5)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7)代词,它,指宴游西山这件事4.解释“为”的用法及意义。

(1)自余为僇人(2)不与培NF18A(3)故为之文以志提示:本题积累“为”的用法。

参考答案:(1)动词,成为(2)动词,成为(3)介词,为了5.本文题目不称“西山宴游记”,而称“始得西山宴游记”,为什么?提示:理解题目要结合文章主旨。

参考答案:“始得”意为“开始发现、得知”,作者这样拟题,是为了突出西山之美、西山宴游之乐。

因为游了西山,以往的登山临水之游不值一提,只有游了西山,才算真正开始了山水之游,而这一次才算开始认识了西山真面目,领略了西山的佳处。

一、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苏教版一语文始得西山宴游记同步练习及解析

苏教版一语文始得西山宴游记同步练习及解析

苏教版一语文始得西山宴游记同步练习及解析语文西地平线上同步练习确实是关心大伙儿巩固知识点的一个好方法,大伙儿了解了做题的好处了吗?那就赶忙来认真练习吧。

一基础1《始得西山宴游记》是的第一篇,作者是代的,是之一。

(4分)2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0分)施施(? ) 更相(? ) 戮人(? ) 岈然(? )垤穴(? )(? ) 培塿(? )(? ) 榛莽(? )(? )3 下列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和(4分)A穷:穷回溪穷山之高而上B极:南极潇湘意有有所极C蹙:攒蹙累积而乡邻之生日蹙D至:自远而至多助之至E志:不志其大故为之文以志4 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A增其旧制B入则无法家拂士C梦亦同趣D蝉则千转不穷5 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2分)A 腰白玉之环B箕踞而遨C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D所识穷乏者得我欤6 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例句: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A属予作文以记之B夫人之有一能C岂他人之过哉D不知日之入7 下列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两项是和(4分)A施施而行,漫漫而游B觉而起,起而归C而犹不欲归D野芳发而幽香E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8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2分)A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译句:B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译句:C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译句:9 依照要求填空?? (16分)A文中最能表现作者游西山精神解脱,达到物我合一境域的语句是___ _______,___________。

B 文中点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C 本文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按要求各举一例。

排比:比喻:借代:夸张:二、阅读明白得? (19分)10? 西山宴游让作者有“始得”之感,作者怎么说有哪些获得?请用自己的语言说明。

(5分)答:11? 有同学认为本文“意有所极,梦亦同趣”中的“意”与欧阳修所谓的“醉翁之意”含义相同,都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闲悠闲之乐。

高中语文 第19课 始得西山宴游记同步训练 苏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第19课 始得西山宴游记同步训练 苏教版必修1

【创新设计】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第19课始得西山宴游记同步训练苏教版必修1(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积累与运用1.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5分)A.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B.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C.意有所极,梦亦同趣D.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解析A项“僇”同“戮”;C项“趣”同“趋”;D 项“尊”同“樽”。

答案 B2.对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而”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5分)①攀援而.登②苍然暮色,自远而.至③卧而.梦④而.不知其所穷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解析①连词,表修饰;②连词,表修饰;③连词,表顺承;④连词,表转折。

答案 C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与例句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5分) 例句: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A.望西山,始指异.之B.外与天际,四望如一.C.箕.踞而遨D.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解析A项形容词意动用法;B项数词用作名词;C项名词作状语(同例句);D项名词用作动词。

答案 C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5分)A.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B.攒蹙累积..,莫得遁隐C.游于是..乎始D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解析 A 项古义,两个词,凡,所有,总共;是,指示代词,这。

B 项古义,层层堆叠、重叠。

C 项古义,从此。

D 项古今义均为“独特卓立”,如成语“特立独行”。

答案 D5.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5分)例句:是岁,元和四年也A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B .不拘于时C .固一世之雄也D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解析 C 项与例句都是判断句。

A 项定语后置句;B 项被动句;D 项宾语前置句。

答案 C阅读与鉴赏一、课内精读阅读下列文段,回答6~9题。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始得西山宴游记》同步练习姓名-----------班次------------
编制:高一语文备课组唐嵩军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划线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戮人lù惴栗zhuì颓然就醉tū
B 榛莽zhēn 衽席rèn 施施而行shì
C若垤dié攒蹙zù引觞满酌shāng
D培pǒu 塿颢气hào 箕踞而遨jī
2下列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惴栗(担心)漫漫而游(任意)
B披草而坐(身上披着)意有所极(到)
C缘染溪(沿着)攒蹙累积(收缩)
D引觞满酌(酒杯)游于是乎始(从此)
3与例句中“穷”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例: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
A穷.山之高而止B欲穷.其林
C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D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4与“到则披草而.坐”的“而”字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则施施而.行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倾壶而.醉D蟹六跪而.二螯
5下列各句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A故为之文以志B是岁,元和四年也
C凌万顷之茫然D皆我有也
二,阅读探讨
(一)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其高下之势,呀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萦青缭百,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

6解释下列加点词。

A始指异.之B遂.命仆人过湘江
C缘.染溪D斫.榛莽
E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7翻译
A穷山之高而止
B 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8请分析“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一句,在文中有哪两层意思(二)游龙井记(秦观)
龙井旧名龙泓,距钱塘十里。

吴赤乌中,方士葛洪尝炼丹于此,事见《图记》。

其地当西湖之西,浙江之北,风簧岭之上,实深山乱石之中泉也。

每岁旱,祷雨于他祠不获,则祷于此。

其祷于此,其祷则应,故相传以为有龙居之。

然泉者山之精气所发也,西湖深靓空阔,纳光景而涵烟霏;菱芡荷花之所附丽,龟鱼鸟虫之所依凭,漫衔而不迫,纡余以成文,阴阳之中各有奇态,而不可以言尽也。

故岸湖之山多为所诱,而不克以为泉。

浙江介于吴越之间,一昼夜涛头自海而上者再,疾击而远驰,犀虎骇而风雨怒,遇者摧,当者坏,乘高而望之,使人毛发尽立,心掉而不禁。

故岸之山多为所胁,而不暇以为泉。

惟此地蟠幽而锯阻,内无靡曼之诱,以散越其精;外无豪悍之胁,以亏疏其气。

故岭之左右,大率多泉;龙井其尤者也。

夫畜之深者,发之远。

其养也不苟,则其施也无穷。

龙井之德,盖有至于是者,则其为神物之口也,亦奚疑载?
元丰二年,辩才法师元静,自天竺谢讲事,退休于此山之寿圣院。

院去龙井一里,凡山中之人有事于钱塘,与游客之将至寿圣者,皆取道井旁。

法师乃即其处为亭,又率其徒以浮屠法环而咒之,庶几慰夫所谓龙者。

俄有大鱼泉中跃出,观者异焉。

然后知井之有龙不谬,而其名由此大闻于时。

是岁吾自淮南如越省亲,过钱塘,访法师于山中,法师策杖送余于风簧岭之上,指龙井曰:“此泉之德至矣,美如西湖,不能淫之使迁;壮如浙江,不能威之使屈。

受天地之中,资阴阳之和,以养其源,推其绪余,以泽于万物。

虽古有道之士,又何以加于此,盍为我记之?”余曰:“唯唯。


9下列对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然泉者山之精气所发.也法:表现
B是.岁吾自淮南如越省亲是:这
C又何以加.于此加:超过
D盍.为我记之盍:为什么
10下列加点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实深山乱石之.中泉也则其为神物之.口也
B故岸之山多为所胁,而.不暇以为泉西湖深靓空阔,纳光景而.涵烟霏
C故岸之山多为.所胁法师乃即其处为.亭
D龙井之德,盖有至于.是者方士葛洪尝炼丹于.此
11文写龙井,扣住一个“龙”字来写。

请说说文章是如何紧扣“龙”字来写的。


12翻译下列句子。

○1龙井之德,盖有至于是者,则其为神物之口也,亦奚疑载?
译文
○2虽古有道之士,又何以加于此,盍为我记之?
译文
附:参考答案 1 D 2 B 3 C
4 C 解析C与例句均表承接关系,A表修饰关系B表递进关系D表并列关系。

5 C解析C定语后置,与例句同,A省略句,B判断句,D被动句。

6A觉得……奇异,认为……奇异;B于是;C沿着;D 砍伐;E 这
7A一直攀登到山的最高处(山顶)才停止。

B附近所有的几个州的山川(或土地),都在坐席之下了。

8第一层,总结西山的特点:高而独特;第二层,流露出作者的性情:与众不同,超世脱俗。

9 D 盍:为什么不
10 A 解析A均为结构助词“的”。

B因而/表并列。

C表被动/建造。

D到/在
11开头就写龙井,祷雨必应,传说有龙于此;接着写“龙井其养也不苟,则其施也无穷”,有龙之德;然后写了有人亲睹龙井有鱼跃出,认为“井之有龙不谬”;最后又引用法师的话,集中阐述龙井的“龙德”。

12○1龙井泉的美德,就达到了这个程度,所以说它是神灵的嘴巴,投什么值得怀疑的呢?
○2就算是古代圣贤之人,又怎么能超过它呢,你何不替我记下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