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开水》实验报告单

《烧开水》实验报告单

学生实验报告单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单

实验报告1 实验名称:研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提出问题:种子的萌发需要哪些条件? 猜想假设:种子的萌发可能需要水。 实验材料:大豆种子、培养皿、布、烧杯、筷子、细线、土、纸盒、水等 实验过程: 1、在两个瓶中分别放入同样的卫生纸或棉花,并在每个瓶中放入5—6粒菜豆的 种子。 2、保持1号内的种子干燥,经常向2号瓶中洒一些水,使纸或棉花始终保持潮 湿状态,但不要让种子浸没在水里。 3、将两个瓶子同时放在相同的室温中,并保持光照的情况相同。 4、记录种子在第一天、第三天、第五天、第七天的萌发的情况。 实验现象:1号瓶中的种子没有萌发,2号瓶中的种子逐渐萌发。 实验结论:种子在干燥的环境中不会萌发,种子的萌发需要适量的水。 实验报告2 实验名称:渗水比赛 提出问题:哪种土壤的渗水能力强?哪种土壤的渗水能力弱? 猜想假设:沙质土的渗水能力最好,黏质土的渗水能力最差。 器材试剂:沙质土、黏质土、壤土、烧杯、水、渗水比赛演示器 实验过程: 1、向三个瓶中分别装进同样多的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并同时倒入同样多的 水。 3、过一段时间,对三个烧杯渗出的水进行比较。 实验现象:沙质土渗出的水最多,黏质土渗出的水最少 实验结论: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沙质土、壤土、黏质土 实验报告3 实验名称:豆苗在哪种土中长得好 提出问题:豆苗在哪种土中长得好? 猜想假设:豆苗在壤土中长得好 器材试剂:沙质土、黏质土、壤土、花盆、3株绿豆苗 实验过程: 把三株绿豆苗分别栽在盛有沙质土、黏质土、壤土的三个花盆里,水分、光照、温度、空气等条件都相同,看哪个花盆里的豆苗长得好。 实验现象、数据及结论: 豆苗在壤土里长得好。 实验报告4 实验名称:研究植物的生长条件 提出问题:植物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 猜想假设: 植物生长需要有充足的光照、空气和适宜的温度、水。 器材试剂:黑色纸袋、线绳、8株生长情况相似的绿豆苗、水。 实验过程: 1、将绿豆苗分成1、2两组,1组绿豆苗用黑色的纸袋套住,而2组绿豆苗不用黑色纸袋套住,放在有阳光的地方,两组绿豆苗同时浇适宜的水,一周后,观察植物生长情况并记录。 2、将绿豆苗分成1、2两组,1组绿豆苗用黑色的纸袋套住,放在阳光下,而2组绿豆苗也用黑色纸袋

《磁铁的两极》科学教学反思

《磁铁的两极》科学教学反思 《磁铁的两极》科学教学反思《磁铁的两极》是继《磁铁的磁性》后的磁铁单元的第二课。 是在学生认识了磁铁的磁性,知道磁铁的两极的磁性最强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磁铁,发现磁铁的两极不但磁性最强,还能指示南北方向。 探究活动也从原来的观察磁铁与其他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引伸到磁铁与磁铁间的相互作用。 课文安排了个观察实验活动。 第一个活动是观察可转动的磁铁,从而发现磁铁的两极能指示南北方向,形成南极北极的概念。 第二个活动则自主开展实验探究进一步研究磁铁两极之间的相互作用,发现其规律。 第三个活动是玩磁铁小车的游戏,是运用同极相斥的性质开展的活动。 个活动由浅入深,环环紧扣,活动虽难度不大,但要在分钟内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并让学生反复多次实验,记录多次实验结果,然后在此基础上整理事实,发现规律,得出结论。 还是要花点心思的。 于是怎样有序有效地开展探究活动,成了我这节课的主攻目标。 围绕着这个目标,在课堂上我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保障

了学生的实验时间,整堂课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严谨而有序地完成了三个观察实验活动以及多次实验的记录,并通过整理发现了磁铁两极相互作用的规律,学生情绪饱满,参与积极,人人动手,教学目标和研究目标都得以完成和实现。 课后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我觉得在本堂课中有以下几个方面较为成功。 精心设计环节,科学分配时间。 本节课活动多,每个活动就算是最简短也不能少与分钟,何况学生在活动后还要整理事实完成记录,然后互相交流,才能发现规律,得出结论。 如果学生活动的时间不能保证,那么活动就变成了过场,达不到效果。 为了保证学生活动的时间,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注意把不是活动的环节尽量地简单明了,不搞花架子。 如在教学引入中我就从上一节课的学习开始,既复习了旧知,又很自然地引入了新课,时间很短,就那么-分钟,而且节省了时间。 明确实验要求,方法指导到位。 在每次活动前我都会对学生的实验观察活动进行指导,让学生明白怎样做,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明确每个人做什么,使活动能有序而有效地开展,取得实效。 如:在观察转动的磁铁前,我边演示边告诉学生:小组内每人转

磁铁的两极教案

【课题】《磁铁的两极》作课教师:吉林省白山市临江市花山镇中心学校房玉花【教材背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磁铁”单元的第三课《磁铁的两极》 【教材分析】 “磁铁的两极”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磁铁”单元的第三课。磁铁是学生喜闻乐见的玩具,对于磁铁学生已有初浅的、零散的认识。本单元从交流磁铁知识开始,安排了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研究磁铁的性质,了解人们对磁铁的应用,使学生认识磁铁的用途与它的性质是密切联系的。本课意在启发学生运用实验的方法检测磁铁上磁力的强弱,亲自感受磁铁磁极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建立磁极的概念,了解磁极间相互吸引、相互排斥的性质。在设计、操作、分析磁铁实验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培养积极缜密的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 2、两个磁极接近,有时相互排斥,有时相互吸引。磁极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问题做出假设性的解释。 2、通过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认真实验、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2、体验重复实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 1、根据现有的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方案,研究磁铁不同位置磁性强弱的问题。 2、通过实验验证磁铁的两个磁极磁力最强。 3、感受磁极间的吸引或排斥作用。 【教学难点】 1、通过实验活动,认识到磁铁不同位置的磁力是不一样的,而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 2、了解磁极间有吸引和排斥两种不同的作用,而且吸引、排斥的作用是相互的;磁铁的两个磁极不完全相同,磁极不同,作用不同。 【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小条形磁铁(2个),大条形磁铁(1个),1角硬币(6枚),棉线,卫生筷(1双)实验记录单等。 教师准备:1角硬币、大条形磁铁、马蹄形磁铁、环形磁铁、课件。

小学五年级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五年级科学实验报告单 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单动实验土壤的渗水能力 口名称 表 达 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单 三个同样大小的透明塑料瓶、烧杯3个、三种不同的土 仪器壤、水、纱布、细线、剪刀 名称测量水温的变化动实验 口名称 动方 1) 取三个同样大小的透明塑料瓶,去掉瓶底,用纱布蒙住瓶口,扎好,倒立在支架上,在瓶口下面放一只同样大小的烧杯。手法 2) 向三个瓶中分别装进同样多的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 操步并同时倒入同样多的水。 3) 对三只烧杯收集到的从瓶中渗出的水,进行比较。作骤 实验从沙质土中渗出的水最多,其次是壤土,最少的是黏质土。现象 动 口 表 达 实验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沙质土、壤土、黏质土。结论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单

表 100毫升烧杯、100毫升锥形瓶、2支温度计、热水、冷水、达仪器铁架台、纸板。 名称物体传热动实验 口名称 1) 向烧杯中加入280毫升热水(80摄氏度左右),向锥形动方瓶中加入80毫升冰水。 2) 将锥形瓶放入烧杯中,用纸板盖住杯口,在纸板上打两手法 个孔。 操步 3) 将两支温度计分别放入热水和冰水中。 4) 观测两个容器中水的初始温度和间隔1分钟的变化,并作骤 做好记录。 实验把冷水放入盛有热水的容器时,冷水逐渐变热,热水会逐渐变 现象冷,最后达到共同温度后一块变成室温。动 口 表 达 实验热在冷水和热水中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向温度低的地方。结论 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单 表 达仪器铁架台、铁棒、酒精灯(或蜡烛)、火柴、凡士林、小木棍名称 动实验颜色与吸热口名称 动方 1)把铁棒固定在铁架台上,把小木棍的一端用凡士林依次 粘在铁棒下。(注意:凡士林用量要相同,小木棍粗细要相同) 手法

《磁铁的两极》教学设计及反思

《磁铁的两极》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 2、两个磁极接近,有时相互排斥,有时相互吸引。磁极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问题做出假设性的解释。 2、通过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认真实验、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2、体验重复实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要注意收集数据,利用数据验证磁铁的两个磁极磁力最强。 【教学难点】 通过活动,认识到磁极间有吸引和排斥两种不同的作用;这种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2个条形磁铁(用白纸包住),回形针若干、实验记录单。 教师准备:大螺帽,小螺帽,条形磁铁,环形磁铁。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认识磁力。 T:同学们,你们见过飞起来的列车吗?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下。(ppt 出示磁悬浮列车视频)。你们认识这种新型列车吗?谁来说一说? S:磁悬浮列车。 T:磁悬浮列车为什么能悬浮在空中行驶呢?谁来说一说你对磁悬浮列车的了解? S:磁悬浮列车上有磁铁,利用磁铁的磁性列车就能飞起来。 ……

T:哦,原来磁悬浮列车的奥秘是磁铁呀。那具体利用的磁铁的什么性质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探索磁铁的奥秘。 二、设计实验,比较条形磁铁各部分磁力大小。 1、游戏导出,提出问题: T:我们先来做个小游戏吧。桌上放着两块大小不同的磁铁。请你用小磁铁把大螺帽吸离桌面。 S:不行,吸不起来。T:那试一试用大磁铁能吸起来吗?学生试。S:能。 T:通过刚才的小游戏你知道了什么。 S:不同的磁铁磁力大小不同。(你真善于总结。) T:那么同一块磁铁的不同地方磁力大小一样吗?我们以条形磁铁为例。 S:不一样S:一样 2、设计实验方法 T:你能想到用什么办法来比较条形磁铁各部分磁力的大小呢?请你用桌上的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方法。 学生小组讨论。 交流汇报实验方法。 T:老师再把同学们说的实验要点总结一下:(PPT) (1)把磁铁从左到右分分成五部分。 (2)用磁铁的五个不同部位分别去吸回形针。 (3)把每个部位吸住的回形针的数量记录在记录纸上。 在实验中还有几点需要同学们注意:(PPT) (1)各部分分开测试,一个点做完后,记录员马上记录,再做第二个点,依次往下。 (2)吸引方法要相同,以免影响实验结果。 (3)可在一个点上重复实验几次,以便得到比较准确的结果。 (4)在实验中,同学之间比一比哪组的合作能力好,能快、静、齐地完成实验,提前完成的小组思考怎样清楚的交流汇报给同学听。 3、学生实验,教师巡视(5—8分钟) 4、汇报:T:哪一小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结果?

磁铁的两极

《磁铁的两极》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 2.两个磁极接近,有时相互排斥,有时相互吸引。磁极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问题做出假设性的解释。 2.通过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认真实验、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2.体验重复实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 1.能设计实验并选择最佳实验,研究磁铁不同位置磁性强弱的问题。 2.通过实验验证磁铁的两个磁极磁力最强。 3.感受磁极间的吸引或排斥作用。 【教学难点】 1.通过实验活动,认识到磁铁不同位置的磁力是不一样的,而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 2.了解磁极间有吸引和排斥两种不同的作用,而且吸引、排斥的作用是相互的;磁铁的两个磁极不完全相同,磁极不同,作用不同。

【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小条形磁铁(2个),大条形磁铁(1个),回形针,实验记录单等。 教师准备:铁珠(1枚)、大条形磁铁、课件 一、情景导入: 1、(实物出示)看,这是什么(条形磁铁)?还记得磁铁有什么本领吗?再看老师这有一颗小钢珠,如果把小钢珠放在条形磁铁的中间,一松手,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猜测。 2、我们来试试吧!教师演示(多做几次)看到了什么?(小钢珠在磁铁上总向两边滚) 3、这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学生猜想,做出假定性解释。 二、磁铁什么地方的磁力大: 11、是不是真的像大家说的那样,同一块磁铁各部分的磁性不一样强呢?那你们猜猜条形磁铁哪些部位磁性最强? 2、这只是大家初步的想法,毛主席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验证我们的猜测还需要我们用实验来证明,为了更好地实验老师还为大家准备了回形针,想一想借用回形针可以怎样验证我们的猜测呢? 2.同学们可以小组内讨论讨论。 3.学生汇报实验方法 3.同学们的方法真多,能得出准确的数据的科学实验是最有说服力的。(引导学生确定实验方案)刚才同学们说到了比较磁铁各部分

磁铁的两极教案

磁铁的两极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 2、两个磁极接近,有时相互排斥,有时相互吸引。磁极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问题作出猜想、假设性解释。 2、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最后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认真实验、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 2、体验重复实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对不同的实验方法做出比较和评价,体会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

【教学重点】 1、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研究磁铁不同位置磁性强弱的问题。 2、通过实验验证磁铁的两个磁极磁力最强。 3、感受磁极间的吸引或排斥作用。 【教学难点】 1、通过实验活动,认识到磁铁不同位置的磁力是不一样的,而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 2、了解磁极间有吸引和排斥两种不同的作用,而且吸引、排斥的作用是相互的;磁铁的两个磁极不完全相同,磁极不同,作用不同。 【教学准备】 | 为小组准备:大条形磁铁、细线、回形针、大头针、没有标识的磁铁。 教师准备:蹄形、环形等不同形状的磁铁,若干纸条(在黑板上直观记录条形磁铁相互作用的实验现象时使用)。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同学们还记得这是什么吗(生:磁铁)这是一块条形磁铁,谁能说说条形磁铁有什么性质你说。

生:磁铁能吸铁 师:所有的磁铁都能吸铁,这叫磁铁的磁性。它还能怎样吸铁(生:它还能隔物吸铁)真棒!这节课我们来继续研究关于磁铁的知识。二、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一)磁铁什么地方的磁力大 1、小组讨论:用什么方法来研究条形磁铁磁力的强弱 同学们来看(教师在黑板上画一块条形磁铁)在这块磁铁上不同的地方,它的磁力大小一样吗比如说,在这五个地方(手指五点)选五个点分别叫做ABCDE,你们说这五个地方磁力大小一样吗有的同学点头,有的同学摇头,如果不一样,哪个磁力哪个磁力小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是吧同学们看(出示记录单课件),这是一张报告单,你可以把你的想法写在“我的猜测”这块条形磁铁下边这个方格里,可以用强、弱等方法,只要自己明白就可以。(小组活动) 】 教师分别展示学生的猜测记录单。看来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想法,刚才我们的想法都是自己的什么呀(生:猜测)是我们的猜测(板书:猜测),如果要想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我们应该怎么办(生:试一试)做实验试一试。你现在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我们的猜测是不是正确的。在同一块磁铁上不同的地方磁力大小是不是一样如果不一样,哪儿强哪儿弱呢谁来设计一个实验试一下 2、汇报交流。 生:先拿一块磁铁来试一试。 师:怎么试呢(学生到讲台上说一说自己的方法:在磁铁上放一块铁

磁铁的两极(教学设计)

《磁铁的两极》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析: 《磁铁的两极》为三年级下册第三课。对于磁铁,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科学概念,对磁铁的探究也比较感兴趣。《磁铁的两极》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知道磁铁有两级,以及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在执教过程中,教室引导学生自己操作实验,让学生自己在探究中去发现问题、提出对问题的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科学课特别是实验课比较感兴趣。对于磁铁,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他们善于思考、善于想象、善于探究、善于合作,如能科学的引导,他们定能在科学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称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 2、两个磁极接近,有时互相吸引,有时互相排斥。磁极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问题作出假设性解释。 2、通过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认真实验、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2、体验重复实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四、设计理念: 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营造课堂探究学习的氛围。本课以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在“玩”中发现问题、做出猜测、设计实验、动手验证、获得知识。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亲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教师适时指导,把握好实验的细节和注意点,让学生的探究更有效,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重视学习的过程,加强探究中收集、整理、归纳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敢说,敢想,敢做,促进思维发展。 五、教学重点: 鼓励学生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对不同的实验方法做出比较和评价,体会同一问题

最新磁铁的两极教案

《磁铁的两极》教学设计 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三课(版本:教科版) 任教老师:袁家河小学祁成会 【教材分析】《磁铁的两极》是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三课。对于磁铁,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科学前概念,对磁铁的探究也比较感兴趣。《磁铁的两极》让学生在前两课的基础上进一步知道磁铁上有两极,以及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执教过程中,对教材作了一些改动,针对三年级的学生的心理特点,提出了以“玩”为线的方式,让学生在玩中发现问题、得出问题,对问题作出自己的假设等。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重视对实验数据的收集,以解决探究过程中疑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 2.两个磁极接近,有时相互排斥,有时相互吸引。 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问题做出假设性的解释。 2.通过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认真实验、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2.体验重复实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要注意收集数据,利用数据验证磁铁的两个磁极磁力最强。 【教学难点】

通过活动,认识到磁极间有吸引和排斥两种不同的作用。【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铁架台、大条磁铁、未标识条形磁铁、回形针、钢珠、实验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一、魔术激趣,复习导入 1.教师表演魔术《火把玫瑰》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2.教师表演魔术《心灵螺丝》引出磁铁,激发学生兴趣 3.大屏幕出示:条形磁铁和U型磁铁。 (1)问:你认识这是什么吗?它们有什么特殊的本领? (2)学生举手回答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二、探究“磁铁什么地方的磁力大? 1.猜一猜 (1)用磁铁的不同部位去吸小钢珠,你知道会发生什么现象吗? (2)学生以抢答的方式举手汇报猜想结果。 (3)教师展开演示实验,得出结论:发现小钢球向某一端跑……磁铁各部分磁力大小不一样;磁铁两边的磁力大,中间磁力弱…… 2.质疑:那磁铁各部分的磁力大小是怎样的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问题。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选用条形磁铁。(板书:课题磁铁) 3.这只是大家的猜测。科学知识能用这样的猜测就行了吗?还需要什么?(实验来证明)

磁铁的两极教材分析

磁铁的两极教材分析 (一)背景和目标 任何磁铁都有两个磁性最强的地方,人们称作磁极。磁铁的两个磁极是不相同的,最直观的不同就是一极指南,一极指北,人们分别称作南极和北极。两个磁极靠近时,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研究磁铁,除了认识磁铁能吸铁外,还应当认识这些磁铁的基本性质。 学生在玩磁铁和做磁铁实验时,已经模糊地感觉到磁铁有两个地方磁力最强,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在用磁极部位去吸引铁的物体。在此基础上,本课引导学生做实验收集数据,利用数据验证磁铁确实有两个地方磁力最强,这就是磁铁的两个磁极。有的学生曾把两个磁铁相互靠近,他们发现两个磁铁有时会往一块吸引,有时相互推开,并为此感到迷惑。本课让学生经历或者再经历这样的过程,并且尝试着寻找磁极相互作用的规律。 本课使用了“磁力”一词,但没有给它下定义。我们希望学生在本节课及本单元具体的学习情景中,逐步领会到它的含义是指磁铁和铁,磁铁和磁铁之间的作用力。在今后的学习中,他们会进一步知道“磁力”还包括磁体对通电导线的作用。本单元只要求学生能够正确用“磁力”进行表述就可以了。 本课有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研究磁铁什么地方磁力大。研究这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教科书用较大的条形磁铁做实验,测量其不同部位磁力的大小,通过数据的比较认识磁极的存在。这种方法比较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操作技能水平。 第二个活动是研究两个磁铁磁极间的相互作用。通过活动,学生会认识到磁极间有吸引和排斥两种不同的作用;这种吸引、排斥的作用是相互的;磁铁的两个磁极不完全相同,磁极不同,作用不同。教科书采用没有标明磁极名的磁铁,意在让学生自己尝试想办法弄清磁极相互作用的规律。这个活动将延续到下一课继续进行。 科学概念 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 两个磁极接近,有时相互排斥 磁铁有两个磁极。 有时相互吸引。磁极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问题作出假设性解释。 .通过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认真实验、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体验重复实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钢珠、大条形磁铁、回形针,没有标识的磁铁。 教师准备:蹄形、环形等不同形状的磁铁,若干纸条(在黑板上直观记录条形磁铁相互作用的实验现象时使用)。 (三)教科书说明 本课的开始设置了一个问题情景:用磁铁的不同部位去吸小钢珠,小钢珠总是被吸到磁铁的一端,就是用手把小钢珠放在磁铁中间,它也会很容易滚到这端或那端,而吸在两端的小钢珠再不会滚到中间去。“这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引导学生猜想,做出假定性解释。根据这样的现象,他们一般会做出磁铁两端磁力可能大些的猜想。下一步就是想办法检验这个猜想了。 第一部分:磁铁什么地方的磁力大

科学实验报告单填写

科学实验报告单填写

————————————————————————————————作者: ————————————————————————————————日期:

班级年班 实验课题种子发芽对比实验 实验类型分组实验 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一次性水杯,纸巾、纸盒 实验步骤1、准备好6个水杯,每个水杯都放好纸巾(中间挖两个 洞)贴上标签 2、将种子放入洞中 3、6个小盘中1号杯不滴,其余的都滴上适量的水。 4、用塑料纸将3号杯口密封,用塑料杯子罩住5号 杯,用纸箱罩住6号杯。 5、将1号杯和2号杯,3号杯和4号杯,5号杯和6 号杯进行对比。 实验结论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是水、空气、温度。 实验报告单 实验周次: 班级年班 实验课题蚯蚓的选择 实验类型分组实验 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长方形盒子、吸水纸、干纸巾 实验步骤1、将长方形盒子里面涂成黑色,盒子盖子的一端剪掉 3、将盒子罩 2、桌面上放好吸水纸和干纸巾? 一块? 在上面 实验结论蚯蚓的生存环境阴暗、潮湿。 实验报告单 实验周次: 班级年班

实验课题光和影子 实验类型分组实验 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手电筒1支,长方体木块3块 实验步骤1、桌面上放上一块长方体木块,打开手电筒开关,从 不同位置照射。 2、在桌面上放三块木块(与手电筒距离不一样),打 开手电筒开关。 3、将1块木块平放在桌面上,打开手电筒开关,从 水平和垂直方位照木块。 实验结论垂直照射影子最短,平射影子最长。(平行形不变,倾 斜形改变。) 实验报告单 实验周次: 班级年班 实验课题阳光下的物体的影子变化 实验类型分组实验 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手电筒、木棒、木板、橡皮泥 实验步骤1、用橡皮泥将木棒垂直固定在木板上 2、用手电筒(当作太阳光)从左、左上、上、右上、 右各个方位照木棒 实验结论影子的长度短和方向都在变化。 实验报告单 实验周次:班级年班 实验课题光的传播路线

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单

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单 一、实验名称:研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提出问题:种子的萌发需要哪些条件? 猜想假设:种子的萌发可能需要水。 实验材料:大豆种子、培养皿、布、烧杯、筷子、细线、土、纸盒、水等 实验过程:1、在两个瓶中分别放入同样的卫生纸或棉花,并在每个瓶中放入5—6粒菜豆的种子。 2、保持1号内的种子干燥,经常向2号瓶中洒一些水,使纸或棉花始终保持潮湿状态,但不要让种子浸没在水里。 3、将两个瓶子同时放在相同的室温中,并保持光照的情况相同。 4、记录种子在第一天、第三天、第五天、第七天的萌发的情况。 实验现象:1号瓶中的种子没有萌发,2号瓶中的种子逐渐萌发。 实验结论:种子在干燥的环境中不会萌发,种子的萌发需要适量的水。

二实验名称:渗水比赛 提出问题:哪种土壤的渗水能力强?哪种土壤的渗水能力弱? 猜想假设:沙质土的渗水能力最好,黏质土的渗水能力最差。 实验器材:沙质土、黏质土、壤土、烧杯、水、渗水比赛演示器 实验过程: 1、向三个瓶中分别装进同样多的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并同时倒入同样多的水。 2、过一段时间,对三个烧杯渗出的水进行比较。 实验现象:沙质土渗出的水最多,黏质土渗出的水最少 实验结论: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沙质土、壤土、黏质土

三、实验名称:研究植物的生长条件 提出问题:植物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 猜想假设:植物生长需要有充足的光照、空气和适宜的温度、水。 器材:黑色纸袋、线绳、8株生长情况相似的绿豆苗、水。 实验过程:1、将绿豆苗分成1、2两组,1组绿豆苗用黑色的纸袋套住,而2组绿豆苗不用黑色纸袋套住,放在有阳光的地方,两组绿豆苗同时浇适宜的水,一周后,观察植物生长情况并记录。2、将绿豆苗分成1、2两组,1组绿豆苗用黑色的纸袋套住,放在阳光下,而2组绿豆苗也用黑色纸袋套住,放在冰箱的保鲜室里,两组绿豆苗同时浇适宜的水,一周后,观察植物生长情况并记录。 实验现象、数据及结论: 实验现象: 1、在实验1中第2组绿豆苗生长得好。 2、在实验2中第1组绿豆苗生长得好。 结论:植物的生长需要有充足的光照、适宜的温度。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实验报告单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单 实验报告1 实验名称:研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提出问题:种子的萌发需要哪些条件? 猜想假设:种子的萌发可能需要水。 实验材料:大豆种子、培养皿、布、烧杯、筷子、细线、土、纸盒、水等 实验过程:1、在两个瓶中分别放入同样的卫生纸或棉花,并在每个瓶中放入5—6粒菜豆的种子。2、保持1号内的种子干燥,经常向2号瓶中洒一些水,使纸或棉花始终保持潮湿状态,但不要让种子浸没在水里。3、将两个瓶子同时放在相同的室温中,并保持光照的情况相同。 4、记录种子在第一天、第三天、第五天、第七天的萌发的情况。 实验现象:1号瓶中的种子没有萌发,2号瓶中的种子逐渐萌发。 实验结论:种子在干燥的环境中不会萌发,种子的萌发需要适量的水。 实验报告2 实验名称:渗水比赛 提出问题:哪种土壤的渗水能力强?哪种土壤的渗水能力弱? 猜想假设:沙质土的渗水能力最好,黏质土的渗水能力最差。 实验材料:沙质土、黏质土、壤土、烧杯、水、渗水比赛演示器 实验过程:1、向三个瓶中分别装进同样多的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并同时倒入同样多的水。2、、过一段时间,对三个烧杯渗出的水进行比较。 实验现象:沙质土渗出的水最多,黏质土渗出的水最少 实验结论: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沙质土、壤土、黏质土 实验报告3 实验名称:豆苗在哪种土中长得好提出问题:豆苗在哪种土中长得好? 猜想假设:豆苗在壤土中长得好 实验材料:沙质土、黏质土、壤土、花盆、3株绿豆苗 实验过程:把三株绿豆苗分别栽在盛有沙质土、黏质土、壤土的三个花盆里,水分、光照、温度、空气等条件都相同,看哪个花盆里的豆苗长得好。 实验现象、:豆苗在壤土里长得好。 结论: 实验报告4 实验名称:研究植物的生长条件 提出问题:植物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 猜想假设:植物生长需要有充足的光照、空气和适宜的温度、水。 实验材料:黑色纸袋、线绳、8株生长情况相似的绿豆苗、水。 实验过程:1、将绿豆苗分成1、2两组,1组绿豆苗用黑色的纸袋套住,而2组绿豆苗不用黑色纸袋套住,放在有阳光的地方,两组绿豆苗同时浇适宜的水,一周后,观察植物生长情况并记录。2、将绿豆苗分成1、2两组,1组绿豆苗用黑色的纸袋套住,放在阳光下,而2组绿豆苗也用黑色纸袋套住,放在冰箱的保鲜室里,两组绿豆苗同时浇适宜的水,一周后,观察植物生长情况并记录。 实验现象:1、在实验1中第2组绿豆苗生长得好。2、在实验2中第1组绿豆苗生长得好。 结论:植物的生长需要有充足的光照、适宜的温度。

磁铁的两极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析: 《磁铁的两极》为三年级下册第三课。对于磁铁,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科学概念,对磁铁的探究也比较感兴趣。《磁铁的两极》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知道磁铁有两级,以及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在执教过程中,教室引导学生自己操作实验,让学生自己在探究中去发现问题、提出对问题的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科学课特别是实验课比较感兴趣。对于磁铁,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他们善于思考、善于想象、善于探究、善于合作,执教者如能科学的引导,他们定能在科学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称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 2、两个磁极接近,有时互相吸引,有时互相排斥。磁极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3、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问题作出假设性解释。 4、通过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 5、体会认真实验、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点:鼓励学生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研究磁性强弱的问题,从某方面对不同的实验方法做出比较和评价,体会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指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要注意收集数据,利用数据验证磁铁的两个磁极磁力最强。

五、教学难点:通过活动,认识到磁极间有吸引和排斥两种不同的作用:这种吸引、排斥的作用是相互的;磁铁的两个磁极不完全相同,磁极不同,作用不同。 课前准备:磁铁,垫圈、回形针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复习旧知 1、同学们,这是什么吗?(这是一块条形磁铁) 2、谁能说说条形磁铁有些什么本领呢? 评价:我们把磁铁能吸引铁制的物体,这种性质叫磁性。 它还能怎么样吸铁? 二、问题导出,揭示新知 1、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磁铁的知识。(板书:画磁铁) 2、这是一块条形磁铁。现在有一个问题,在这块磁铁上不同的地方,教师示意。它的磁力大小一样吗?比如说我们选代表性的几个点。教师先标两端,然后标中间,最后标两端到中间的两点。为了好称呼,记上ABCDE。 你说这五个点磁力的大小怎样呢?哪个磁力大,哪个磁力小? (出示)这是一张报告单,你可以把你的想法写在“我的猜测”中方格里。可以写大小呀,强弱呀。学生填写。学生展示。看来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想法。刚才这些想法是我们的什么呀?(板书:猜测) 3、这还只是我们的猜测,如果要证明这个猜测,需要通过什么?你能用什么方法来证明条形磁铁的磁力哪里强,哪里弱呢?

五年级科学实验报告单

动口表达实验 名称 种子的萌发过程 仪器 名称 (1)常见的种子(如:绿豆黄豆)40粒。 (2)有盖的罐头4个,小勺1个,餐巾纸8张,4张分别标有1、2、 3、4的标签,胶水,清水。 动手操作方 法 步 骤 (1)在第一个罐头里,放入两张餐巾纸,然后用小勺放入10粒绿 豆,拧紧瓶盖。置于室温环境。 (2)在第二个罐头里,放入两张餐巾纸,然后用小勺放入 10粒绿豆,洒上少量水,使餐巾纸湿润,拧紧瓶盖。置于室温环境。 (3)在第三个罐头里,放入两张餐巾纸,用小勺放入10粒 绿豆,倒入较多的清水,使种子淹没在水中,然后拧紧瓶盖。置于室温环境。 (4)在第四个罐头里,放入两张餐巾纸,用小勺放入10粒 绿豆,洒入少量清水,使餐巾纸润湿,拧紧瓶盖。置于低温环境里。 动口表达实验 现象 通过观察,我发现1、3、4号罐中种子未发芽,而2号罐中种子发芽了。 实验 结论 通过此次实验,我发现了种子的萌芽需要充足的空气、水分和适宜的温度。

动口表达实验 名称 土壤的渗水能力 仪器 名称 三个同样大小的透明塑料瓶、烧杯3个、三种不同的土壤、水、纱布、细线、剪刀 动手操作方 法 步 骤 1)取三个同样大小的透明塑料瓶,去掉瓶底,用纱布蒙住瓶口,扎好,倒立在支架上,在瓶口下面放一只同样大小的烧杯。 2)向三个瓶中分别装进同样多的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并同时倒入同样多的水。 3)对三只烧杯收集到的从瓶中渗出的水,进行比较。 动口表达实验 现象 从沙质土中渗出的水最多,其次是壤土,最少的是黏质土。 实验 结论 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沙质土、壤土、黏质土。

动口表达实验 名称 测量水温的变化 仪器 名称 100毫升烧杯、100毫升锥形瓶、2支温度计、热水、冷水、铁架台、纸板。 动手操作方 法 步 骤 1)向烧杯中加入280毫升热水(80摄氏度左右),向锥形瓶中加入80毫升冰水。 2)将锥形瓶放入烧杯中,用纸板盖住杯口,在纸板上打两个孔。 3)将两支温度计分别放入热水和冰水中。 4)观测两个容器中水的初始温度和间隔1分钟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动口表达实验 现象 把冷水放入盛有热水的容器时,冷水逐渐变热,热水会逐渐变冷,最后达到共同温度后一块变成室温。 实验 结论 热在冷水和热水中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向温度低的地方。

最新《磁铁的两极》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磁铁的两极》教学反思 《磁铁的两极》这课是三年级下册磁铁单元的内容。本节环节很清晰,让学生通过“预测——实验——观察记录——交流研讨——习题巩固提升”,形成本节课的概念——条形磁铁的磁力中间最弱,两端最强。 教材使用条形磁铁和回形针进行实验。选择条形磁铁一个面上的5个点,根据吸引的回形针数的多少来判断5个点磁力的强弱。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遇到了问题。 问题一:实验室磁力弱的条形磁铁,两极能吸住回形针,而中间吸不住。换了磁力强的条形磁铁,这个磁铁有很多小磁铁组成,两端磁力很强,只有磁极两个点可以吸住回形针。 问题二:一面上的5个点并不能代替6个面显然不够科学。 所以我们选择了磁力强的磁铁,把磁铁拆成小段,弱化磁力,选择铁粉代替回形针。铁粉细小,在量足够多的情况下,能够直观看出磁力的强弱。 这是本节课的两点,单本节课还有一些不足: 1、任务单的设置还需更完善。 本节课涉及到6个面磁力的观察,但任务单上磁极的那两个面还要考虑,怎样让学生看得懂,能容易记录。 2、全班交流环节,给学生更多的时间。 在本节课的交流环节,学生展示了之后,原本我可以不说话,让学生质疑、提问,但考虑到时间问题,就自行进行追问,这样课堂上的时间可以省出一些,但学生的发展没那么多了。下次上课可以在某些细节上省出一些时间,让学生的交流这块更加从容。 《磁铁的两极》是继《磁铁的`磁性》后的磁铁单元的第二课。是在同学认识了磁铁的磁性,知道磁铁的两极的磁性最强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磁铁,发现磁铁的两极不但磁性最强,还能指示南北方向。探究活动也从原来的观察磁铁与其他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引伸到磁铁与磁铁间的相互作用。课文布置了3个观察、实验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观察可转动的磁铁,从而发现磁铁的两极能指示南北方向,形成南极、北极的概念。第二个活动则自主开展实验探究进一步研究磁铁两极之间的相互作用,发现其规律。第三个活动是玩磁铁小车的游戏,是运用“同极相斥”的性质开展的活动。3个活动由浅入深,环环紧扣,活动虽难度不大,但要在40分钟内给同学充分的时间,并让同学反复多次实验,记录多次实验结果,然后在此基础上整理事实,发现规律,得出结论。还是要花点心思的。于是怎样有序、有效地开展探究活动,成了我这节课的主攻目标。 围绕着这个目标,在课堂上我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保证了同学的实验时间,整堂课同学在老师的指引下严谨而有序地完成了三个观察、实验活动以和多次实验的记录,并通过整理发现了磁铁两极相互作用的规律,同学情绪丰满,参与积极,人人动手,教学目标和研究目标都得以完成和实现。教学反思自身的教学过程,我觉得在本堂课中有以下几个方面较为胜利。 1、精心设计环节,科学分配时间。本节课活动多,每个活动就算是最简短也不能少与5分钟,何况同学在活动后还要整理事实、完成记录,然后互相交流,才干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假如同学活动的时间不能保证,那么活动就变成了过场,达不到效果。为了保证同学活动的时间,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注意把不是活动的环节尽量地简单明了,不搞花架子。如在教学引入中我就从上一节课的学习开始,既复习了旧知,又很自然地引入了新课,时间很短,就那么1-2分钟,而且节省了时间。 2、明确实验要求,方法指导到位。在每次活动前我都会对同学的实验、观察活动进行指导,让同学明白怎样做,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明确每个人做什么,使活动能有序而有效地开展,取得实效。如:在观察转动的磁铁前,我边演示边告诉同学:小组内每人转动磁铁一

五年级科学(上)实验报告单

实验周次:班级年班 实验课题种子发芽对比实验 实验类型分组实验 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一次性水杯,纸巾、纸盒 实验步骤1、准备好6个水杯,每个水杯都放好纸巾(中间挖两个洞) 贴上标签 2、将种子放入洞中 3、6个小盘中1号杯不滴,其余的都滴上适量的水。 4、用塑料纸将3号杯口密封,用塑料杯子罩住5号杯,用 纸箱罩住6号杯。 5、将1号杯和2号杯,3号杯和4号杯,5号杯和6号杯 进行对比。 实验结论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是水、空气、温度。 实验周次:班级年班 实验课题阳光下的物体的影子变化 实验类型分组实验 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手电筒、木棒、木板、橡皮泥 实验步骤1、用橡皮泥将木棒垂直固定在木板上 2、用手电筒(当作太阳光)从左、左上、上、右上、右各 个方位照木棒 实验结论影子的长度短和方向都在变化。 实验周次:班级年班 实验课题光与热 实验类型分组实验 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温度计1支,镜子3面,胶布 实验步骤1、用胶布将温度计固定在墙上。 2、用镜子反光对着温度计(一镜反射或多镜反射) 实验结论一次反射的温度比多次反射光的温度底。

实验周次:班级年班 实验课题怎样得到更多的光与热 实验类型分组实验 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金属筒3个,温度计3支,三角架,黑色油漆1瓶,胶布 1个,瓶塞3个 实验步骤1、用黑色油漆将金属筒的外壁涂黑,待油漆干后,往筒内 装一部分水。 2、把3支温度计分别放入3个金属筒中,不要与筒壁、筒 底接触,用胶布固定好。 3、将3个金属筒分别平放、垂直放、斜放(用三角架来固 定,呈45度角),放在阳光下照射。 实验结论温度高低不同,斜放的温度最高。 实验周次:班级年班 实验课题做个太阳能热水器 实验类型分组实验 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纸盒、泡沫塑料或棉花、饮料瓶、玻璃或塑料薄膜、盒盖、黑色纸、 镜子或锡箔纸 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温度升高不同,深色的温度升高得最快,浅色纸温度深得慢。 实验周次:班级年班 实验课题土壤中有什么 实验类型分组实验 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放大镜、透明瓶子、酒精灯、三角架、金属片、镊子 实验步骤1、将土壤晾干,用放大镜观察。 2、取晾干土壤一部分放入瓶子中,并装上水,迅速地振 荡,再静置一会儿。 3、将晾干土壤一部分放入金属片上,用酒精灯给加热。 实验结论土壤是由许多物质组成的混合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