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轮范成原理实验
齿轮范成原理实验

齿轮范成原理实验
小齿轮旋转一周,大齿轮转动一圈,就是齿轮范成原理。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这一现象无处不在。
那么,齿轮范成原理究竟是什么呢?
众所周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齿轮是常见的。
最早的齿轮是用来代替牛马进行运输的。
后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各种机械、仪器、设备等都需要用到齿轮。
最早的时候,人们使用的是比较简单、粗糙的直齿锥齿轮;后来人们发现用直齿圆柱齿轮也能代替直齿圆柱齿轮,而且还能使它转动起来。
但是由于直齿圆柱齿轮在加工过程中存在着误差,所以齿廓不够光滑,导致了它不能正常地传递动力;后来人们又发明了齿形比较复杂、加工精度比较高的渐开线圆柱齿轮。
这样就可以解决直齿锥齿廓不光滑等问题,使直齿圆柱齿轮具有很高的传动精度和传递扭矩能力。
但是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渐开线圆柱齿轮也已经不能完全代替直齿圆柱齿轮了。
为了进一步提高渐开线圆柱齿轮传动的精度和可靠性,人们又发明了一种新的传动方式——范成传动。
—— 1 —1 —。
齿轮范成原理实验报告数据

齿轮范成原理实验报告数据齿轮是一种常见的传动装置,在机械制造行业中应用广泛。
齿轮的传动原理是利用轮齿之间的啮合来传递动力和运动,因此齿轮的设计和制造非常重要。
本实验主要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探究齿轮的范成原理。
一、实验原理齿轮范成原理是指用一个齿轮来制造另一个齿轮时,制造成品的模具齿轮称为母齿轮,被制造成品的齿轮称为子齿轮。
当母齿轮和子齿轮啮合时,子齿轮可以复制母齿轮的齿形和齿距。
这个过程称为范成。
通常用刀具在母齿轮上切削出与齿形相同的齿槽(即范),把范放在待加工的齿轮上,然后利用滚刀或齿轮刀等加工工具,在待加工的齿轮上加工出与母齿轮相同的齿形和齿距的齿轮。
这种方法适用于全部齿数位数相同的齿轮,或少量齿数不同但斜齿轮加工时。
二、实验内容本实验主要通过制作母齿轮、按照范成原理制造子齿轮和检测子齿轮的啮合效果来探究齿轮范成原理。
实验过程如下:1. 选择一个适合制作母齿轮的材料。
2. 设计并制作母齿轮,注意保证母齿轮的齿距和齿数。
3. 利用刀具在母齿轮上切削出与齿形相同的齿槽(即范)。
4. 用此范进行子齿轮的制作,注意子齿轮的齿形和齿距必须与母齿轮相同。
5. 组装母齿轮和子齿轮,检查它们的啮合是否正常。
三、实验步骤1. 选择适合制作母齿轮的材料。
本实验选择了一种金属材料,比较容易加工和表面光滑度好。
2. 设计并制作母齿轮。
我们选择了一个20齿的齿轮作为母齿轮,材料为黄铜。
需要注意的是,首先需要计算出母齿轮的齿距和齿数,才能按照设计进行制作。
3. 在母齿轮上切削出齿槽。
使用刀具在母齿轮表面上切割出与齿形相同的齿槽,即范。
在切削过程中需要控制好加工参数,比如切削深度、速度等。
4. 利用范制造子齿轮。
将范与待制造子齿轮进行啮合,在待制造子齿轮表面上形成与母齿轮相同的齿形和齿距。
同样,在制造子齿轮时需要控制好加工参数和啮合效果。
5. 检查母齿轮和子齿轮的啮合效果。
将母齿轮和子齿轮装配起来,检查它们的啮合效果是否正常。
齿轮实验

齿轮范成原理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用范成法切制渐开线齿轮的基本原理,观察轮齿渐开线部分和过渡曲线的形成过程;2.了解渐开线齿轮产生根切现象的原因和避免根切的方法;3.分析比较渐开线标准齿轮和变化齿轮的异同点。
二、设备和工具:1.齿轮范成仪2.圆规、三角板、铅笔等;3.充作毛坯的绘图纸( 260)。
三、原理和方法:1.原理:范成法是利用一对齿轮传动时其共轭齿廓互为包络线的原理来加工齿轮轮齿的方法。
加工时其中一轮为刀具,另一轮为毛坯,它们之间仍保持固定的角速比的传动(强制的),完全和一对真正的齿轮互相啮合传动一样;同时刀具还沿轮坯的轴向作切削运动。
这样所制得齿轮的齿廓就是刀具刀刃在各个位置的包络线。
今若用渐开线作刀具齿廓,则其包络线亦必为渐开线。
刀具可以是轮形插刀,也可以半径为无穷大的齿条刀具。
由于在实际加工时,看不到刀刃在各个位置形成包络线的过程,故通过齿轮范成仪来实现轮坯与刀具间的传动过程,并用铅笔将刀具刀刃的各个位置记录在绘图纸上,这样我们就能清楚地观察到齿轮范成的过程。
2.范成仪的构造范成仪构造如图2-1所示:圆盘1绕其固定轴心O转动。
在圆盘的周缘上刻有凹槽,槽内绕有钢丝2,钢丝绕在凹槽内以后,其中心线所形成的圆应等于被加工齿轮的分度圆(d=Zm)。
钢丝的一端固定在横拖板3上的a处,另一端固定b处。
横拖板3可在机架4上沿水平方向移动,通过钢丝的作用使圆盘相对于横拖板的运动和被加工齿轮相对于齿条的运动一样,即齿轮的节圆和齿条的节线作纯滚,运动学的关系V=r ω。
齿条5装在横拖板上,齿条上有两个槽孔借螺钉6加以固定,齿条刀具中线相对于轮坯中心的位置可借齿条上的槽孔相对于横拖板沿垂直方向移动。
图2-1 齿轮范成仪构造范成仪所用齿条刀具基本参数,被加工齿轮分度直径和齿数,见表2-1。
基本参数齿条刀具模数m(mm)压力角α()(刀具角)齿顶高系数h *a顶隙系数c * 220;1021==m m2010.25被加工齿轮分度圆直径 被加工齿轮的齿数200()d zm mm == d z m==四、实验步骤:1.根据已知的刀具参数(m 、α、h*a 、c*)和被加工齿轮的分度圆直径d ,计算被加工齿轮(标准齿轮、正变位齿轮、负变位齿轮)的齿数和基圆、根圆、顶圆直径,并将上述四个圆画在绘图纸上,然后将纸剪成比顶圆直径图大12(mm )的圆形作为轮坯。
齿轮范成原理及参数测定

实验三齿轮范成原理及参数测定一、目的:1.掌握用范成法制造渐开线齿轮的基本原理,观察齿廓形成过程。
2.了解渐开线齿轮产生根切现象的原因和避免根切的方法。
3.分析比较标准齿轮和变位齿轮的异同点。
4.掌握用游标卡尺测定变位齿轮参数的方法。
井熟悉变位齿轮上各个参数之间的关系。
二、设备和工具1.齿轮范成仪;2.剪刀、自备圆规、三角板、红兰铅笔、小刀、游标卡尺、齿轮模型三、齿轮范成原理和方法范成法是利用一对齿轮互相啮合时其共轭齿廓互为包络线的原理来加工轮齿的。
加工时其中一轮为刀具,另一轮为轮坯,它们保持固定的角速比传动,安全和一对真正的齿轮互相啮合传动一样,同时刀具沿轮坯的齿宽方向作切削运动,这样制得的齿轮的齿廓就是刀具刀刃在各个位置的包络线。
若用渐开线作为刀具齿廓,则其包络线亦为渐开线。
由于在实际加工时,看不到刀刃在各个位置形成包络线的过程,故通过齿轮范成仪来实现轮坯与刀具间的传动过程,并用铅笔将刀具刀刃的各个位置记录在绘图纸上,这样就清楚地观察到齿廓范成的过程。
齿轮范成仪所用刀具模型为齿条插刀,仪器构造如图:圆盘1绕其芯轴0转动,在圆盘的后面装了一个齿轮与横拖板2上的齿条啮合传递运动,横拖板可以沿水平方向左右移动,通过齿条、齿轮的啮合带动圆盘转动,在横拖板上通过螺钉固定了一个齿条刀具模型3,齿条插刀的参数是:压力角a=20·;齿顶高 系数h *a =1;径向间隙系数C*=0.25;模数:m=lOmm 。
四、范成法实验步骤1.将图纸剪成与圆盘1大小相等的圆形图纸,再将圆形图纸中心剪出一圆洞,然后将带有圆洞的圆形图纸套在芯轴上,将压板螺母5旋紧压紧图纸。
2.三等分圆形图纸,把图纸划分为三个相等的区域,根据已知的刀具基本参数α、m 、*ah 、C *和被加工齿轮的齿数Z(标准齿轮Z=17;负变位齿轮Z=17;正变位齿轮Z=17)。
将被加工的标准齿轮的基圆、齿根圆、齿顶圆及分度圆求出画在图纸的相应区域内,井将有关数据填在实验报告有关栏目内。
实验三齿轮范成法实验

实验三齿轮范成原理实验在工程中,齿轮齿廓的制造方法很多,但其中以用范成法(亦称展成法)制造最为普遍。
因此,有必要对这种方法的基本原理及齿廓的形成过程加以研究。
一、实验目的:1.了解用范成法加工渐开线齿轮的基本原理,观察齿廓渐开线部分及过渡曲线部分的形成过程。
2.了解渐开线齿轮在制造过程中产生根切现象的原因和避免根切现象的方法——变位法,并比较标准齿轮和变位齿轮各部分尺寸的异同点。
二、实验的原理和方法:1.基本原理:范成法是利用一对齿轮或齿条与齿轮啮合原理来加工齿轮的一种方法。
常见有滚齿(刀具为齿轮滚刀)法,插齿法(刀具为齿轮插刀,齿条插刀)。
我们这里只讨论齿条形刀具。
齿轮滚刀在绕其轴线自转时,其轴向剖面相当于一个沿轴线平移的齿条(见图2-1)。
滚刀范成加工齿轮是强制性地保证刀具和轮坯之间按齿条与齿轮啮合运动关系来保证齿形的准确和分度均匀。
同时再辅以切削及走刀等运动。
这样对于同一把刀具就能加工出同一模数m和压力角α的不同齿数z的齿轮。
齿条型刀具与传动用的齿条在齿形上的差别仅在于:刀具在其中线以上的高度为,比齿条高出了c*m,这部分的齿廓曲线是某种圆角部分,(图2-2)此圆角部分所范成出连接渐开线与齿根圆的某种过渡曲线,使被切齿轮在啮合传动时具有径向间隙。
由齿轮与齿条啮合传动的特点可知:用齿条型刀具加工齿轮时,被加工齿轮的分度圆始终等于节圆,而刀具上与之相切并作纯滚动的直线为节线。
齿轮范成加工中的两个重要因素是:a)运动条件:为了保证被加工齿轮的分度圆(始终等于节圆)与刀具的相切作纯滚动,一定要满足下列关系:。
b)刀具与轮坯的相对位置:加工标准齿轮时,必须以刀具的中线作为节线,使轮坯的分度圆与刀具中线相切作纯滚动,加工正(负)变位齿轮时,刀具的中线相对于轮坯中心外移(内移)一个xm使轮坯的分度圆与齿条刀具上另一条与中线平行的直线(节线)相切作纯滚动。
图2-3为一齿条刀具范成齿轮的过程,轮坯以ω回转,而齿条刀具以移动,通过机床运动链使,且轮坯分度圆与刀具节线相切,图中所示的是齿条插刀在对滚过程中在轮坯上切出的刀刃痕迹,这些刀刃痕迹的包络线即为被加工齿轮的渐开线齿廓曲线。
齿轮范成加工原理实验

齿轮范成加工原理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用范成法加工渐开线齿轮的基本原理,观察齿廓形成的过程。
2.理解渐开线齿廓产生根切现象的原因和避免根切的方法,建立变位齿轮的基本概念。
3.了解刀具变位后轮坯齿形的变化及对齿轮各参数的影响,分析比较标准齿轮和变位齿轮的异同点。
三.原理和方法齿轮范成法加工是利用一对齿轮互相啮合时其共轭齿廓互为包络线的原理来加工齿轮的。
加工时其中一轮为刀具,另一轮为毛坯,毛坯与刀具之间仍然保持固定的角速度比运动。
它们的对滚运动与一对相互啮合的齿轮的运动完全一样;同时刀具还沿轮坯的轴向作切削运动。
这样切制的齿轮的齿廓就是刀具的刀刃在轮坯上各个位置的包络线;若用渐开线作为刀具的齿廓,则其包络线亦为渐开线。
由于在实际加工时,看不到刀刃在各个位置形成包络线的过程,故通过齿轮范成仪来实现轮坯与刀具之间的传动过程,并用铅笔将刀具刀刃的各个位置所形成的包络线迹描绘在毛坯纸上。
这样我们就能清楚地看到渐开线齿廓形成的过程。
齿轮范成仪是根据用齿条刀具加工齿轮来设计的。
范成仪主要由装卡轮坯(毛坯纸)的大圆盘1、安装齿条刀具的横拖板2及底座3等三部分组成;大圆盘通过其底部的传动齿轮与横拖板底部的齿条啮合传动,保证了轮坯与齿条刀具的对滚运动。
四.实验步骤注意:以下第1、2、3步应在实验课前预先完成!1.被加工齿轮的参数:2.根据被加工齿轮的参数制作标准齿轮轮坯(X=0)和变位齿轮轮坯(X=Xmin),将两种轮坯各画一半组成一个整圆轮坯图;并在图中画出各自的基圆、分度圆、齿根圆及齿顶圆;沿两个齿顶圆剪掉多余的纸,形成轮坯纸样。
分度圆半径:r = m Z / 2基圆半径:r b = r cosα齿根圆半径:r f = m [ Z - 2 (ha*+C* ) +2X ]/2齿顶圆半径:r a = m ( Z+2ha*+2X ) / 2 (注:忽略齿高变动系数)最小变位系数:Xmin = ha* ( Zmin - Z ) / Zmin ( 取ha* =1, Zmin =17)3.在轮坯图中间精确剪出一个Ф30的定位装配孔,用于与大圆盘1的中心定位凸台配合定位;在φ65的圆上均布3个Ф10的圆孔(事先画好位置,实验时用冲头冲孔),用于通过圆形压板5进行夹紧。
实验一齿轮范成原理

实验一齿轮范成原理一、目的1. 掌握用范成法切制渐开线齿廓的基本原理,了解齿廓曲线的渐开线部分及过渡曲线部分的形成过程;2. 了解渐开线齿轮的根切现象、齿轮变尖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3. 了解变位齿轮的切制方法,并比较变位齿轮与标准齿轮的异同点。
二、设备及工具1. 齿轮范成仪。
2. 3号图纸一张,削尖的铅笔两支,三角板,橡皮,计算器(学生自备)。
三、实验原理范成法加工渐开线齿廓,是利用一对齿轮(或齿轮与齿条)互相啮合时其共轭齿廓互为包络线的原理来切齿的。
如将共轭齿廓中的一个齿廓磨成刀刃(即齿轮刀具),另一为齿轮毛坯,当刀具和齿轮毛坯的分度圆相切并作纯滚动时,齿轮刀具的刀刃就可在齿轮毛坯上切出齿廓。
又因为两个任意半径的基圆的渐开线都互为包络线,故可以用任一具有渐开线齿廓的刀具范成加工任意基圆的渐开线齿廓。
其中基圆半径为无穷大的齿条刀具的渐开线齿廓最简单,是一条直线,这就是加工渐开线齿轮用的齿条刀具的轮廓。
范成仪上齿条刀具齿廓和被加工齿廓的主要参数见下表:图2—1是齿轮范成仪的简图,图中1为圆盘,它装在机架4上并绕0点转动,表示被加工齿轮的图纸将固定在此圆盘上。
3为溜板,它在机架4的导轨上作水平移动。
圆盘1与溜板3用齿轮、齿条联接,以保证溜板与圆盘作相对纯滚动,实验时,代表齿条刀具的有机玻璃模型板2用螺钉装在溜板3上,松开螺钉5即可调整它与被加工齿轮的径向距离。
加工标准齿轮时,应保证齿条工具的中线与被加工齿轮的分度圆相切。
加工变位齿轮时,可按变位量xm 调整刀具中线与被加工齿轮中心的距离(其移动的距离 xm 值可在溜板上的刻度尺读出)。
四、实验步骤1. 根据所用范成仪的齿条刀具基本参数和被加工齿轮的齿数Z 、变位系数X ,由齿条刀具加工齿轮不发生根切的条件求出最小变位系数X mino17Z17min X -=分别计算出分度圆直径、基圆直径以及标准齿轮、变位齿轮的根圆、顶圆直径,并将计算结果填在实验报告表中。
实验二 《齿轮范成原理》实验

实验二《齿轮范成原理》实验一、目的:1、掌握用范成法制造渐开线齿轮的基本原理。
2、了解渐开线齿轮产生根切现象的原因和避免根切的办法。
建立变位齿轮的基本概念。
二、设备和工具:1、齿轮范成仪(有两种,但原理一样)。
2、绘图纸、圆规、三角板、剪刀、2-3支2H铅笔。
三、原理:范成法是利用一对齿轮互相啮合时,其共轭齿廓互为包络线的原理来加工齿轮的。
加工时其中一轮为刀具,另一轮为轮坯。
它们保持固定的角速比传动。
完全和一对真正的齿轮互相啮合传动一样,同时刀具还沿轮坯的轴向做切削运动。
由于在实际加工时,看不到刀刃在各个位置形成包络线的过程,故通过齿廓范成仪来实现轮坯与刀具间的传动过程;范成仪所用刀具模型是齿条刀。
轮坯用绘图纸代表。
传动中,将刀具刀刃的各个位置用铅笔记录在绘图纸上。
这样,我们就能清楚地观察到齿轮范成的过程。
四、构造:范成仪的构造如附图一,轮坯部分结构做成扇形构件4。
是模数18mm,齿数17的齿轮的分度圆;另一半圆是模数18,齿数9的齿轮的分度圆,它们一起装在同一轴上,摇动手柄12,可使轮坯前后移动。
刀具部分的结构是:模数18的齿条刀用铰链装在变位溜板3上,转动旋钮13可使刀具移动实现变位。
变位量可以从刻度尺1读出,变位溜板3又装在啮合溜板11上,在不作变位时,可用旋钮10锁住变位溜板。
啮合溜板11是与分度圆作纯滚动。
在无变位量时(刻度尺零位对齐)刀具2的分度线(中线)与啮合溜板11的一侧(即与分度圆作纯滚动的一侧)在同一垂直平面上。
六、实验步骤:1、根据你所使用的范成仪的参数,计算出被加工齿轮的主要尺寸d 、d a 、d f 、d b ,并将上述四个圆画在一张绘图纸上。
计算最小变位系数X min 及最小变位量(X min ·m )。
计算该变位齿轮的d f 、d a ,并将此变位齿轮的齿顶圆及齿根圆,还有分度圆、基圆画在第二张绘图纸上。
将超出被加工齿轮齿顶圆的图纸剪去,以所得的圆形图纸作为被加工齿轮的轮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齿轮范成原理实验
齿轮是机械传动中常用的一种传动方式,具有传递功率、转速和转矩等特点。
其传动效率高、噪音低、寿命长等优点,被广泛应用在各种机械领域中。
本文将介绍齿轮范成原理实验,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齿轮工作原理。
一、实验原理
齿轮传动是利用两个或多个啮合的齿轮,通过齿形的改变而实现转动传递动力和扭矩的机械传动方式。
实验中,通过模型模拟齿轮的啮合过程,演示齿轮的范成原理。
二、实验仪器
齿轮模型、测量工具、数据记录器等。
三、实验步骤
1.检查齿轮模型是否安装正确,有无异物和损坏。
2.测量齿轮的齿数、模数、压力角等参数,并记录下来。
3.调整齿轮的位置,使得两个齿轮啮合,根据齿轮的齿数和模数计算出齿轮的传动比。
4.启动齿轮模型,观察齿轮的啮合过程,记录齿轮的传动情况,例如转速、转矩、噪音等。
5.根据实验数据,计算齿轮传动效率,分析齿轮传动的优缺点。
四、实验注意事项
1.在进行实验前,应当认真检查齿轮模型的装配情况和参数符合要求,确保实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2.避免使用过高的转速,以免造成齿轮的损坏或者伤害实验人员。
3.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观察齿轮的转动状态和传动效率等数据,记录实验数据时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4.实验结束后,应停止电源并拆卸齿轮模型,清洁齿轮和测量工具,并妥善保存。
五、实验结果分析
通过齿轮范成原理实验,可以了解齿轮的工作原理及传动特点。
实验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齿轮传动中,齿轮的齿数、模数和压力角等参数对传动效率和精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2.齿轮传动比可以根据齿数和模数计算,传动效率随着传动比的增大而降低,但传动能力增强。
3.齿轮传动的噪音和振动会随着转速的增加而增大,但传动效率也会相应提高。
4.齿轮传动具有简单、可靠、精度高、寿命长等优点,在各种机械传动领域中广泛应用。
总之,齿轮范成原理实验可以帮助读者深入了解齿轮的工作原理及传动特点,为进一步研究机械传动提供了基础。